一、《中国农机化》2002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赵金[1](2021)在《一年两熟区小麦密行种植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文中指出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区域分布广泛,产量位居粮食作物第二,保证其高产、稳产,对维护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播种质量差,由于排种器结构导致播种均匀性差,拥挤的小麦形成“疙瘩苗”,使小麦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而漏播导致麦田出现缺苗断垄现象;小麦播种机现有传动机构导致播种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容易出现打滑现象,影响播种效果,且作业效率低,镇压效果差;目前的小麦排种器进行高速作业还会出现充种困难的问题。其次,黄淮海地区采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小麦生产中由于冬前积温不足导致小麦分蘖不足,从而影响小麦亩穗数,限制了小麦产量的提高。再次,生产中存在农机农艺融合不充分的问题。通过对种子进行力学分析,对排种器进行了结构设计,应用EDEM离散元软件和Design-Expert 8.0.6软件进行了仿真试验,完成了差速充种沟式小麦排种器参数的优化。将优化后的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进行了台架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当转速为60r/min,弧形挡板固定在排种器端盖上,充种沟隔板间长度、充种沟宽度、充种沟高度分别为8.00、6.00、5.00mm,弧形挡板凸起斜度为42.68°时,粒距合格率为81.67%,重播率为12.50%,漏播率为5.83%,排种器排种均匀性变异系数为32.32%,结果与仿真试验结果一致。小麦密行播种机采用了创新研制的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该排种器利用差速原理提高了充种率,采用种沟内设置隔板实现了单粒排种。对采用该排种器的7.5cm行距小麦播种机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与仿真试验以及台架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小麦密行播种机可实现小麦定行距、定株距、定播深的精量播种,减少小麦苗期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小麦冬前分蘖数,同样水肥条件下可实现增产效果。通过力学分析、结构分析等方法分别对整机结构、开沟装置、驱动装置以及对行镇压装置进行了设计、计算。试制完成的小麦密行播种机通过田间试验表明:7.5cm行距的小麦密行播种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通过性;经田间试验测得粒距合格率、重播率、漏播率、合格粒距变异系数、播种深度合格率均符合标准。优化后的小麦密行播种机在保证作业质量的前提下,田间实测作业行驶速度可达8.46km/h,提高了播种效率。采用小麦密行种植技术,可实现冬前封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越冬后可以提高土壤含水率:7.5cm行距小麦地0~60cm 土壤含水率的平均值为9.12%,对照15 cm行距小麦地土壤含水率平均值为8.24%。通过随机抽取样点取样查苗可知,7.5cm行距种植小麦,可使小麦分蘖个数、次生根条数、干物质重以及产量的值均优于对照15cm行距小麦,经小麦田间实收测产结果表明:7.5cm行距较15cm行距小麦增产9.22%。文中通过多年多点对小麦密行播种机进行田间试验,统计增产量分布情况,初步探索了小麦密行播种机随经纬度变化的增产规律。文中针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由于积温原因造成小麦冬前分蘖不足,进而影响产量的问题,提出并验证了小麦密行种植技术,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了小麦密行种植的增产机理,验证了“缩行均株”小麦播种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小麦个体生长优势,具有“以光补温”的理论效果。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证明小麦密行种植技术具有增加小麦冬前分蘖个数,提高产量的显着效果。针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提出了“小麦8密1稀播种+玉米对行免耕播种”技术模式,通过利用导航技术可实现精准对行,既可以减少玉米播种作业时机具因破除根茬造成的多余动力损耗,又可以减少机具对土壤的扰动,对提高播种一致性和保持土壤水分有积极作用。通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导航拖拉机、无人驾驶拖拉机进行田间对行播种的玉米播深一致性变异系数为7.26%。
姚竟发[2](2020)在《智能农机协同作业路径优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土地流转政策的逐步推进,农田实现了集中规模化经营,农艺、农作物种植、农机作业等各项措施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目前,现代化智能农机已经开始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但是机群在农田内的作业路径优化问题仍未得到改善。机群在进行作业时,按照农户机械化作业经验,一般采用梭型作业、向心作业或离心作业方式,农机在地头转弯距离过小或过大,不仅作业成本高、作业难度大,而且单台农机进行大规模农田作业,发生故障时要暂停农田作业,极大的影响作业进度;由于机手操作不当等原因,作业过程中,农机作业状态经常发生改变,不能严格按照预先规划好的路径进行作业;参与农田作业的机群如果型号不同,作业幅宽、作业速度均不相同,采用并排作业,经常会发生作业冲突、作业结束时间不一致等问题。因此,研究如何合理、有效的优化农机作业路径,既可提高作业效率,又降低了作业成本,对农户和机手来说,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同时作业路径优化技术服务于无人驾驶领域,对农机实现无人驾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本论文将农机作业路径优化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车辆路由问题模型以及现代启发式优化算法,针对不同情况的农机作业,提出了四种农机作业路径优化算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单农机进行大规模农田作业存在的问题,针对该问题,以总转弯距离最短为规划目标,构建了一种单农机作业路径规划模型,提出了一种单农机作业路径规划算法。算法对初始化作业路径进行了贪心优化,对作业路径寻优过程进行了多普勒降温策略。算法对多种矩形农田、多种梯形农田及多种农机参数进行了试验,与其它优化算法对比,本论文提出的优化算法具有更高的寻优效率和优化性能。(2)针对机群作业冲突问题,构建了机群协同作业路径规划模型,以作业时长和总作业时间综合最短为规划目标,同时考虑作业冲突,提出了一种机群协同作业路径规划算法,从算法寻优效率、作业时长、总作业时间以及有效农田作业能力四方面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高效的为机群协同作业提供合理路径。(3)针对机群作业状态发生改变的问题,分析了机群协同作业路径实时优化的特点,构建了机群协同作业路径实时优化模型;以作业时长和总作业时间综合最短为优化目标,提出了三种机群协同作业路径实时优化算法,从农机未发生故障、发生故障、故障修复三个作业阶段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农机作业状态发生改变时,三种算法均能实时、有效调整机群作业路径,通过算法对比,最终从三种优化算法中确定了最优算法。(4)针对异型机群作业参数不一致、作业冲突问题,将异型机群作业分为并排作业和剩余农田作业两个阶段,构建了异型机群协同作业路径实时优化模型,并排作业阶段以机群作业速度从大到小顺序作业为优化目标,剩余农田作业阶段以避免作业冲突、作业成本最低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异型机群协同作业路径实时优化算法。从机群作业速度未发生改变、作业速度变快、作业速度变慢三个角度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并排作业阶段,优化算法能有效的实时调整机群作业路径,避免了作业冲突,剩余农田作业阶段,优化算法能找到最优农机组合,实现了作业成本最低的优化目标。综上所述,本文系统的研究了智能农机作业路径优化问题,有效提高了农田作业效率、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研究智能农机作业及农机无人驾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王彦,田长彦[3](2012)在《农业工程期刊被EI和SCI等权威数据库收录情况》文中认为为了给农业工程学科的科研工作者检索文献和投稿时选择期刊提供参考,该文介绍了农业工程类期刊被EI、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和收录的情况。该文以表格的形式汇总介绍了EI收录的23种和SCI收录的12种农业工程类期刊的刊名、国际标准刊号(ISSN)、出版国/地和最新影响因子,并详细介绍EI和SCI收录的15种期刊的出版周期、出版者、联系地址、最新期刊网址等信息。该文还介绍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中文期刊及其排名。该文可为农业工程学科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郭洋[4](2005)在《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速度,但也给现代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时代下管理思想变革的产物,它集信息时代的特征及管理的思想于一身,越来越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对象。如何更快速、更准确获得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以及如何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进行科学、规范管理日益显现出重要与迫切。 目前,学术界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进行的专门研究还很缺乏,以系统的、综合的方法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实施整体管理的研究尚待深入。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尝试着把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新兴的管理理论导入到农业机械化中,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进行了界定。 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现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文献信息资源发展比较成熟,而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网络信息资源还处于比较零散、规模偏小的发展阶段。研究了我国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状况,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接下来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一是对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进行全程管理;一是根据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中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核心环节管理。根据上述研究,总结、设计与创立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为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些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
师丽娟[5](2016)在《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农业工程是将工程技术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以及农村生活与生态环境维护和改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工程技术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起着重要作用。中外农业工程学科以其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具有一定的共性,又因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较晚而致中外学科所关注具体问题及发展阶段产生一定的差异。分析比较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可为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为此,论文以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历史演进为主线,从纵横两个维度对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历程进行全方位研究,基于国内外学科发展规律,建构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框架,为学科科研队伍建设与优秀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以此推动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运用积累变革规范理论,系统分析了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创建、发展及变革历程,归纳总结了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表明,中外学科遵循相同的发展规律,学科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波浪式前进的态势,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运用内生型与外生型发展理论,分别对中外学科启动时间、形成条件、推动力量、发展路径等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研究表明,欧美农业工程学科属于先发内生型发展模式,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属于后发创新型发展模式。(3)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与可视化知识图谱技术,从科学研究视角可视化揭示并比较分析了中外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中外农业结构不同造就学科研究各有侧重;动力与机械等学科传统研究领域中外出现关注度相对下降现象;中国追赶国际学科前沿的步伐明显加快,但智能农业等新兴研究主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学科创新动力虽明显加强,仍需在原始创新方面进行重点突破。(4)运用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外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种模式的有机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应立足地域需求,创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国外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广度,课程内容更趋多元化,国内则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教育。中国应通过强化基础理论教学,文理并重,积极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改革。(5)探讨了中外高等工程教育最新变革趋势以及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面临的环境。研究表明,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欧美CDIO工程教育模式指导思想高度一致,二者为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农业工程学科的创新应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深化企业与高校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袁波[6](2016)在《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政策绩效研究 ——基于浙江省的调研》文中提出我国连续11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各部委、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强农惠农政策。财政专项资金政策作为重要惠农政策,如何评价其绩效?绩效的影响因素何在?现有研究主要从合理性、合法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对专项资金结果进行评价,对其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经济、管理、政治等方面。专项资金作为重要公共财政政策,实现公共价值是其质的规定性,也是其绩效评价核心。只对专项资金政策结果评价忽略了专项政策设立的必要性、合理性等关键要素。专项资金政策过程本质上是政策行为者之间的互动,政策行为者的互动构成专项资金政策的结构,结构决定其功能,功能是否有效发挥直接影响专项资金政策绩效,这正是被现有研究所忽略。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构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以浙江省水稻生产过程中专项补贴政策为例,评价其政策绩效;并从结构功能理论探析专项资金政策绩效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改善绩效的对策建议。(1)专项资金政策绩效评价框架。评价专项资金政策问题界定,政策制定、执行、输出、监控五个阶段的绩效。在已有文献调研、专家访谈基础上,构建初始评价指标,对其信度与效度检验,确立最终评价指标。其中,问题界定评价指标为需求性;政策制定为必要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参与性4个一级指标;政策执行为效率性、充足性、回应性、影响力、协调性5个一级指标;政策输出为效果性、满意度、公平性3个一级指标;政策监控包括灵活性和参与性2个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解为22个二级指标。(2)水稻生产过程中专项补贴政策绩效评价结果。对3个县(市)的44个职能部门,28家合作组织,344位农户深入调查研究表明,问题界定阶段:种粮主体政策需求差异大,88.66%受访者对补贴政策表示无所谓,100%合作组织需要补贴政策。政策制定阶段:92.3%政策不具有独一无二功能;90%以上政策目标内容不切实际、82.4的%政策内容和补贴对象不合理、100%政策目标含糊不清;53%政策不具有可操作性;100%受访者未参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阶段:行政效率性低,60%以上专项补贴政策程序繁琐;基层人力资源匮乏,欠发达地区财力配套不足;95%以上受访者表示没有得到政策回应,96%合作社反映融资、贷款、土地流转等困难,均未得到回应和解决;96%水稻规模化生产主体知晓至少8项补贴政策,70%以上种粮散户不清楚自己领了什么补贴;上下级政府部门间信息不对称,部门间种粮补贴基础数据管理混乱。政策成果输出阶段:17项专项补贴政策并未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94%具体政策未实现其政策目标;57.64%受访者对补贴政策没感觉,27.78%受访者对各类补贴满意;规模生产主体政策补贴收益远高于普通散户,至少70%以上利润来自政策补贴,散户每亩地拿到的补贴不超过72元;专项补贴政策“一刀切”现象严重,未根据地域差异有针对性分配。政策监控阶段:灵活性不够,部分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未能及时调整;外部监督主体参与性低,100%受访者不关心专项政策执行情况,“人大”、“政协”、第三方监督力度弱。(3)结构功能视角下专项资金政策绩效影响因素分析。问题界定结构:问题界定主体功能未有效发挥,致使农民政策需求与供给错位;政策制定结构:党政“条块”、议行合一决策结构,致使专项政策交叉叠置、合理性差;以部门为基础的预算制度加剧专项资金政策分散化、重叠化。政策执行结构:“党政双轨”、“条块结合”的正式执行结构影响政策执行的效率、充足性、回应性、影响力;“关系主导”的非正式执行结构影响专项资金政策分配的公平性,尤其是非普惠制补贴政策。政策监控结构:内部监督为主、外部监督为辅的监督结构,影响外部监督主体的参与性及其功能发挥,难以及时调整政策偏差;重业务性考核方式忽略了专项资金政策质的规定性,加剧专项资金政策低绩效化。(4)改善专项资金政策绩效的策略。问题界定阶段:优化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强化政府信息搜索能力。政策制定阶段:完善决策权力结构和专项资金预算制度;充分论证专项政策设立合理性;优化专项补贴政策目标体系,明确具体政策目标;调整专项支出结构,减少非普惠制项目性支出,加大普惠制直补力度;减少中间环节补贴,直接对农户或土地补贴。政策执行阶段:理顺执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关系;完善政策执行主体的权力配置制度;逐步将专项补贴政策执行二级机构合并;统一、简化补贴程序;建立现代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管理补贴基础数据。政策监控阶段:发挥多元主体的监督功能,优化专项补贴政策考核维度。
孙雪成[7](2015)在《寒地水稻生长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通用平台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水稻生产管理过程中需要经历选种、浸种催芽、播种、育秧、运苗、插秧、田间管理(包括灌溉、施肥、农药)等复杂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水稻的质量与产量。本文针对于东北地区寒地水稻的生长环境需求,开发了一套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通用平台,改变了传统水稻种植管理过程中粗放管理模式,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管理方式,节约了成本与时间,提高了农户工作效率。通用平台综合运用传感器技术、I2C总线接口技术、GSM技术和单片机测控技术,在硬件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了水稻育秧、格田灌溉、灌溉用水和田间生长环境监测四个系统。采用SMS短消息的方式实现对寒地水稻生产的远程智能化管理。首先通过对各系统的需求分析,完成功能设计。其次根据各系统功能对生产环境监测与设备控制的功能需求,对通用平台功能的实现进行模块化设计。以STC89C52单片机作为中央处理模块的核心部件,实现对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处理和执行远程终端的短消息指令。西门子TC35i作为通讯模块,通过对短信指令的接收解析与编译发送实现对生产现场的远程监控。I2C总线接收环境温湿度传感器数据,控制模块通过继电器驱动电路获取设备开关量信号,实现对外围设备(卷帘、微喷和水泵等)的控制与状态采集。用户可随时随地收集查看寒地水稻生长环境实时数据,控制水稻生产现场的相关设备。平台经过系统试验,稳定性高,实用性强,可应用在水稻生产管理中。
陈虎[8](2014)在《侧悬挂式宝塔菜联合收获机的设计》文中认为目前,国内有关宝塔菜收获机的研究仍处于空白,本文针对贺兰当地宝塔菜的种植和生长特点,结合宝塔菜收获传统人工收获的效率低、成本高、严重制约机械化生产进程的现状,设计了一种具有破土、挖掘、输送、分离、收集等功能,且易操作,易维修的收获机。其采用多种工作机构实现所需要完成的作业,每小时可收获1.5亩,宝塔菜约3000公斤左右,这将会大幅提高宝塔菜的收获效率。本文通过对根茎类作物收获机械的研究、讨论和分析,在对比其结构设计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确定了侧悬挂式宝塔菜联合收获机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总体结构、传动系统以及各工作机构的设计。两年内,在进行了多次的实地调研和模拟实验后,通过分析和论证,对方案进行了三次较大改进,主要是是针对果土分离的工作机构不断改进。最终对确定的方案和工作机构进行建模、分析和设计,制作原理机进行验证,完成实体机的设计制造。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调查研究当前宝塔菜收获的难点和重点,综合分析,提出宝塔菜联合收获机的设计方案。(2)根据提出的解决方案设计总体结构、传动系统及各个工作机构,并进行分析、计算。(3)利用实地进行实验,获取土壤特性、宝塔菜物理特性为机构设计打好基础。(4)进行三维建模设计,根据取得参数,要求达到的指标,对建模进行改进,绘制二维设计图纸,并进行原理性样机的制作,进行原理性验证。(5)针对验证性试验对机构进行完善,根据改进后的二维设计图纸进行实体机的制造。(6)收获机进行田间收获试验,测试其性能,采集宝塔菜的各项收获指标(收获效率、损失率、漏果率、埋果率、损伤率)。
二、《中国农机化》2002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农机化》2002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一年两熟区小麦密行种植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一年两熟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1 小麦冬前积温不足影响分蘖 |
1.2.2 小麦播种质量差 |
1.2.3 农机农艺融合不够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小麦播种机国内发展现状 |
1.4.2 小麦播种机国外发展现状 |
1.5 黄淮海北部地区种植方式 |
1.6 小麦密行种植技术的提出 |
1.7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设计 |
2.1 小麦密行播种农艺要求 |
2.2 排种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1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结构 |
2.2.2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工作原理 |
2.3 关键部件的设计 |
2.3.1 充种沟的设计 |
2.3.2 双边交替充种旋转轮盘直径的设计 |
2.3.3 种沟隔板的分布 |
2.3.4 投种片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参数优化 |
3.1 种子在排种器内的受力分析 |
3.2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优化 |
3.2.1 虚拟仿真模型建立 |
3.2.2 仿真参数的选择 |
3.2.3 差速充种沟优化 |
3.2.4 充种沟尺寸优化 |
3.2.5 弧形挡板凸起斜度优化 |
3.2.6 仿真试验 |
3.3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台架试验 |
3.4 台架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1 弧形挡板固定位置对排种均匀性的影响 |
3.4.2 种沟尺寸对排种均匀性的影响 |
3.4.3 弧形挡板凸起斜度对排种均匀性的影响 |
3.5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的田间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小麦密行播种机的设计 |
4.1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4.1.1 整机结构 |
4.1.2 工作原理 |
4.2 小麦密行播种机部件设计 |
4.2.1 双圆盘开沟器的选用与设计 |
4.2.2 双圆盘开沟器分布设计 |
4.2.3 对行镇压轮的设计 |
4.2.4 电控播种系统设计 |
4.2.5 排种器减阻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小麦密行播种机田间试验 |
5.1 机具性能试验 |
5.1.1 试验条件 |
5.1.2 试验方法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不同行距小麦苗期土壤含水率的对比 |
5.3.1 黄淮海地区降雨规律 |
5.3.2 土壤含水率对比 |
5.4 不同行距小麦产量对比 |
5.5 小麦密行播种机区域适应性试验 |
5.5.1 随经度提高增产幅度较大 |
5.5.2 随纬度提高增产幅度略小,但规律性较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小麦8密1稀播种+玉米对行免耕播种 |
6.1 小麦—玉米对行播种 |
6.2 无人驾驶作业机组参数 |
6.3 机组田间行走路径规划 |
6.3.1 机组转弯形式及其评价 |
6.3.2 主要行走方法及工作行程率 |
6.4 田间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件 |
(2)智能农机协同作业路径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作业路径优化技术研究 |
2.1 VRP基本理论 |
2.1.1 VRP问题构成要素 |
2.1.2 VRP问题分类 |
2.1.3 经典VRP问题模型 |
2.2 模拟退火算法 |
2.2.1 基本原理 |
2.2.2 相关要素 |
2.2.3 算法流程 |
2.3 禁忌搜索算法 |
2.3.1 基本原理 |
2.3.2 相关要素 |
2.3.3 算法流程 |
2.4 遗传算法 |
2.4.1 基本原理 |
2.4.2 相关要素 |
2.4.3 算法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3 单机作业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
3.1 问题分析 |
3.2 模型构建 |
3.2.1 模型参数说明 |
3.2.2 问题形式化描述 |
3.3 SADG优化算法 |
3.3.1 算法设计 |
3.3.2 算法实现 |
3.4 试验数据与试验结果 |
3.4.1 试验数据 |
3.4.2 试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机群协同作业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
4.1 问题分析 |
4.2 模型构建 |
4.2.1 模型参数说明 |
4.2.2 问题形式化描述 |
4.3 CFPO规划算法 |
4.3.1 算法设计 |
4.3.2 算法实现 |
4.4 试验数据与试验结果 |
4.4.1 试验数据 |
4.4.2 试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机群协同作业路径实时优化算法研究 |
5.1 问题分析 |
5.2 模型构建 |
5.2.1 模型参数说明 |
5.2.2 问题形式化描述 |
5.3 优化算法 |
5.3.1 算法设计 |
5.3.2 算法实现 |
5.4 试验数据与试验结果 |
5.4.1 试验数据 |
5.4.2 试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异型机群协同作业路径实时优化算法研究 |
6.1 问题分析 |
6.2 模型构建 |
6.2.1 模型参数说明 |
6.2.2 问题形式化描述 |
6.3 HAMCO优化算法 |
6.3.1 算法设计 |
6.3.2 算法实现 |
6.4 试验数据与试验结果 |
6.4.1 试验数据 |
6.4.2 试验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件 |
(3)农业工程期刊被EI和SCI等权威数据库收录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被权威数据库收录情况 |
1.1 被国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情况 |
1.1.1 被EI收录情况 |
1.1.2 被SCI收录情况 |
1.1.3 部分被EI和SCI收录农业工程期刊的详细信息 |
1.2 被国内权威数据库收录情况 |
1.2.1 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情况 |
1.1.2 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情况 |
2 结论 |
(4)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分析 |
2.1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概述 |
2.2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发展情况 |
2.3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统计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 |
3.1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
3.2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管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过程管理 |
4.1 信息资源流概述 |
4.2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构成要素分析 |
4.3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流动过程 |
4.4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过程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构建 |
5.1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组织结构的变革 |
5.2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的标准化管理 |
5.3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 |
5.4 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需求分析及建设 |
5.5 农业机械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构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d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述评 |
2.1 积累与变革规范 |
2.2 内生型与外生型发展理论 |
2.3 科学计量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学科发展模式与规律 |
3.1 农业工程学科的缘起 |
3.2 学科发展阶段性特征 |
3.3 学科发展模式及演进规律 |
3.4 学科发展模式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科学研究视角的学科知识结构演化 |
4.1 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
4.2 国外可视化结果与分析 |
4.3 国内可视化结果与分析 |
4.4 中外知识结构演化之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演变 |
5.1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
5.2 中国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
5.3 中外农业工程课程体系之变迁 |
5.4 中外农业工程课程体系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业工程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
6.1 学科专业、学位制度及专业认证 |
6.2 欧美CDIO工程教育模式 |
6.3 中国特色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6.4 中国农业工程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6)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政策绩效研究 ——基于浙江省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
2.1 概念阐述 |
2.1.1 绩效 |
2.1.2 政策绩效 |
2.1.3 专项资金 |
2.1.4 农业支出 |
2.2 国内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 |
2.2.1 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
2.2.2 国内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
2.3 国内外财政支出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
2.3.1 制度因素与非制度因素 |
2.3.2 政治性因素 |
2.3.3 经济性因素 |
2.3.4 管理性因素 |
2.3.5 社会、文化因素 |
2.3.6 绩效评价因素 |
2.3.7 小结 |
2.4 优化专项资金绩效的策略研究 |
2.4.1 加大投入力度,注重分配结构 |
2.4.2 强化目标管理,明晰专项政策目标 |
2.4.3 明确预算主体间职责,减少地方专项配套 |
2.4.4 完善补贴基础数据,优化补贴流程和对象 |
2.4.5 优化资金管理办法,明晰专项管理主体责任 |
2.4.6 构建完善评估体系,加强专项资金监管 |
2.4.7 出台补贴条例,完善法律法规 |
3 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政策绩效理论分析—基于公共政策阶段启发的分析框架 |
3.1 分析视角的转变:以“政”为主,以“财”为辅 |
3.2 公共政策过程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 |
3.2.1 概念界定 |
3.2.2 公共政策过程绩效评价模型 |
3.2.3 公共政策过程绩效评价标准框架 |
3.3 公共政策过程绩效评价标准框架的适用性 |
3.4 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政策绩效的分析框架 |
3.4.1 政策绩效评价标准框架 |
3.4.2 政策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基于“结构—功能”视角 |
4 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政策绩效评价:以浙江省水稻生产过程中专项补贴政策为例 |
4.1 项目选取 |
4.2 浙江省水稻生产过程中专项资金政策概况 |
4.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检验 |
4.3.1 构建原则 |
4.3.2 指标选取 |
4.3.3 信度、效度检验 |
4.4 数据获取 |
4.4.1 调研样本的选取 |
4.4.2 调研方法 |
4.4.3 调研过程 |
4.5 政策绩效评价 |
4.5.1 问题界定:政策主体需求差异大 |
4.5.2 政策制定:必要性、合理性、可操作有待提高 |
4.5.3 政策执行:行政效率性低,执行力不足 |
4.5.4 政策成果输出:目标实现度低、满意度不高,公平性低 |
4.5.5 政策监控:灵活性不够,参与性低 |
5 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政策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结构—功能”视角 |
5.1 问题界定结构:主体功能未有效发挥,致使政策需求与供给错位 |
5.2 政策制定结构:决策结构不良、功能紊乱,影响政策绩效 |
5.2.1 党政“条块”、议行合一决策结构,致使专项政策交叉叠置 |
5.2.2 以部门为基础的预算制度,加剧专项资金政策分散化、重叠化 |
5.3 政策执行结构:正式与非正式执行结构影响执行和输出绩效 |
5.3.1 正式执行结构影响政策执行绩效 |
5.3.2 非正式执行结构影响资金分配公平性 |
5.4 政策监控结构:结构不良、功能紊乱,影响灵活性与参与性 |
5.4.1 以内为主、以外为辅监督结构,难以及时调整政策偏差 |
5.4.2 重“财”轻“政”考核方式,加剧政策低绩效化 |
6 改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政策绩效的对策建议 |
6.1 问题界定:优化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强化政府信息搜索能力 |
6.2 政策制定:完善决策结构和预算制度,优化目标体系和支出结构 |
6.2.1 完善决策权力结构,优化专项预算制度 |
6.2.2 优化政策目标体系,调整支出结构 |
6.3 政策执行:优化政策执行结构,规范操作程序 |
6.3.1 理顺党政关系,完善执行权力配置 |
6.3.2 规范补贴操作流程,建全基础信息管理 |
6.4 政策监控:发挥主体监督功能,优化绩效评价维度 |
6.4.1 发挥多元主体的监督功能 |
6.4.2 优化专项资金绩效考核维度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主要结论 |
7.2 可能的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7)寒地水稻生长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通用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2 水稻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寒地水稻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 寒地水稻种植栽培管理 |
2.2 水稻育秧过程远程监控系统的需求 |
2.3 格田灌溉远程监控系统的需求 |
2.4 灌溉水泵远程监控系统的需求 |
2.5 田间生长环境远程监测的需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寒地水稻智能化远程监控平台设计 |
3.1 平台硬件总体框架设计 |
3.1.1 平台主要功能 |
3.1.2 平台控制器的组成 |
3.2 中央处理模块设计 |
3.2.1 中央处理模块功能 |
3.2.2 微控制器选型 |
3.2.3 芯片工作特性 |
3.2.4 引脚功能 |
3.3 采集模块设计 |
3.3.1 采集模块功能介绍 |
3.3.2 通讯协议 |
3.3.3 传感器的型号选择 |
3.3.4 控制状态采集 |
3.4 控制模块设计 |
3.4.1 控制模块功能介绍 |
3.4.2 模块结构组成 |
3.4.3 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3.5 远程通讯模块设计 |
3.5.1 通讯模块型号选择 |
3.5.2 通讯模块电路设计 |
3.5.3 通讯协议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远程监控平台的应用系统开发 |
4.1 通用监控系统开发方法 |
4.2 水稻育秧过程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的开发 |
4.2.1 监控系统功能 |
4.2.2 系统工作流程图 |
4.2.3 监控系统采集及控制结构 |
4.2.4 系统工作模式 |
4.2.5 系统控制指令集 |
4.3 格田智能化灌溉远程监控系统的开发 |
4.3.1 监控系统功能 |
4.3.2 系统工作流程图 |
4.3.3 系统控制指令集 |
4.4 灌溉水泵远程监控系统的开发 |
4.4.1 系统主要功能 |
4.4.2 系统工作流程图 |
4.4.3 系统控制指令集 |
4.5 水稻田间生长环境监测系统的开发 |
4.5.1 系统主要功能 |
4.5.2 系统工作流程图 |
4.5.3 系统控制指令集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试验 |
5.1 水稻育秧过程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的试验 |
5.1.1 试验准备 |
5.1.2 试验过程 |
5.1.3 试验结果 |
5.2 格田智能化灌溉远程监控系统的试验 |
5.2.1 试验准备 |
5.2.2 试验过程 |
5.2.3 试验结果 |
5.3 灌溉水泵远程监控系统的试验 |
5.3.1 试验准备 |
5.3.2 试验过程 |
5.3.3 试验结果 |
5.4 水稻田间生长环境监测系统的试验 |
5.4.1 试验准备 |
5.4.2 试验过程 |
5.4.3 试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侧悬挂式宝塔菜联合收获机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宝塔菜简介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背景和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背景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
2.1 国内农业机械研究的发展趋势 |
2.2 国外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 |
第三章 方案选择 |
3.1 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和分析 |
3.2 主要技术路线 |
3.3 调研情况 |
3.4 方案确定 |
第四章 联合收获机的设计 |
4.1 宝塔菜联合收获机的设计要求 |
4.2 宝塔菜联合收获机的总体结构 |
4.3 宝塔菜联合收获机的工作原理 |
4.4 机架设计 |
4.5 传动系统设计 |
4.5.1 传动形式的选择 |
4.5.2 传动方案的设计 |
4.6 各级传动比的确定 |
4.7 功率需求计算 |
4.7.1 挖掘部件的功率耗损P_1 |
4.7.2 第一级分离机构的功率耗损P_2 |
4.7.3 振动筛功率耗损P_3 |
4.8 主要机构参数分析与确定 |
4.9 链轮、链条的设计与参数选择 |
4.10 主要传动轴的设计与校核 |
第五章 工作部件的设计 |
5.1 挖掘部件的设计 |
5.1.1 导向限深滚筒的设计 |
5.1.2 碎土辊的设计 |
5.1.3 挖掘铲的设计 |
5.2 第一级分离机构的设计 |
5.2.1 链杆振动输送机构的设计 |
5.2.2 揉搓机构的设计 |
5.3 第二级分离机构的设计 |
5.3.1 筛型的选择 |
5.3.2 主要参数的确定 |
5.4 横向输送机构的设计 |
5.4.1 输送滚筒的设计 |
5.4.2 输送带的选择 |
第六章 样机试制与效益评价 |
6.1 样机试制 |
6.1.1 零部件的加工 |
6.1.2 安装与调试 |
6.2 预期经济、技术效益 |
6.3 推广应用前景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四、《中国农机化》2002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年两熟区小麦密行种植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D]. 赵金. 河北农业大学, 2021
- [2]智能农机协同作业路径优化技术研究[D]. 姚竟发. 河北农业大学, 2020(11)
- [3]农业工程期刊被EI和SCI等权威数据库收录情况[J]. 王彦,田长彦. 农业工程学报, 2012(S2)
- [4]农业机械化信息资源管理研究[D]. 郭洋.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3)
- [5]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D]. 师丽娟.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6]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政策绩效研究 ——基于浙江省的调研[D]. 袁波. 浙江大学, 2016(12)
- [7]寒地水稻生长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通用平台的研究[D]. 孙雪成.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5(08)
- [8]侧悬挂式宝塔菜联合收获机的设计[D]. 陈虎. 宁夏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