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勤工助学与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韦孝鹏,徐时[1](2021)在《新时代资助育人视域下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传统的勤工助学模式,仅能够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生提供比较简单的工作岗位,不能够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这种勤工助学模式的资助育人的效果不够明显。文章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通过研究桂林理工大学的勤工助学服务公司,阐述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校内实行企业化的勤工助学资助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为学生锻炼自我搭建全新平台,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发挥出了资助和育人的双重作用。
郭利[2](2021)在《关于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探讨》文中指出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大众化发展时代,贫困学生数量不断扩大增加,勤工助学基金作为我国贫困生助学资助制度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不仅要充分发挥国家经济政策帮扶的重要作用,更多地应该做到充分发挥勤工助学金在育人中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勤工助学育人的含义入手,对其进行相关的探究,仅供参考。
李春华,卫军帅,王雪儿[3](2021)在《高校勤工助学的现状分析及其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学校的勤工助学工作是高等学校学生资助体系的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是完善健全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重要途径。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意义。对勤工助学的功能现状进行阐述,其次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改善的措施路径。
秦艳姣[4](2021)在《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优化策略》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很多高校鼓励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并逐步实现制度化、常态化。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三种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优化策略,以期该项工作制度能够实现大学生与高校图书馆的共同发展。
杨晓龙[5](2021)在《精准扶贫视域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湖北经济学院5S育人体系为例》文中提出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在助力贫困大学生脱真贫、真脱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资助育人实践中,湖北经济学院开创了5S育人体系,从5个方面健全育人体系、培育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本文通过对湖北经济学院5S育人体系的深度解析,调查贫困大学生对既有的5S育人体系的认同度、影响贫困大学生评价5S育人体系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家校协同育人新路径。
范劲超[6](2021)在《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软件架构在新技术的推动下经历了多次的更新与迭代。从最开始的单体架构,发展为SOA面向服务的架构,直到现今快速兴起的微服务架构。使用微服务架构开发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并结合容器化技术来实现业务功能的拆分,将学生工作的内容拆分成多个业务领域的组件,既能够作为单独的系统运行,又能作为子模块运行,并能够和其他子系统进行有效的衔接。有利于实现软件资产的复用,促进信息系统向开发运维一体化方式的转变。
赵丽容[7](2021)在《眉山市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龙美兰[8](2021)在《“00后”大学生奋斗精神现状及培育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钟飞燕[9](2021)在《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超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既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但其主要实践载体——学校劳动教育,却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进行的。步入新时代,劳动教育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新角色,担负新使命,也必然遇到新问题。当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其轰轰烈烈开展的背后是各种形式化、空心化、碎片化现象,形成高投入与低实效之间的巨大反差。因此,对其进行积极的理论和现实回应,是促进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立足新时代劳动新形态和学生新特点,参照“泰勒原理”,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的教育活动科学化程序,从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等方面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性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讨,以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进行理论和现实回应,界定其内涵和本质是前提。学校劳动教育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劳动”为核心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纯粹知识性或通识性教育活动,学校劳动教育是国家进行国民教育的专门化教育实践。其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指向,即传播和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理论回应层面,本文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性理论建构,系统分析了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及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等构成要素。其一,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学校劳动教育曾被异化为政治运动的工具、窄化为学习生产技能的载体、虚化为教育惩戒的手段、泛化为综合社会实践的方式,这些都被历史证明是违背劳动教育客观规律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应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从物质性的、技术性的功利追求回归到育人本质中来,引导学生理解“为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同“何人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主体观;领悟“如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过程观;理解“何以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权益观。其二,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构建应超越“工具”取向,回归“人本”取向,立足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包含劳动与人类历史、劳动与人生、劳动与社会、劳动与伦理等主题,并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组织起来。为了提高教育实效性,应进一步优化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使其既与自然融通,与生活对话,又与社会联结,与职业相嵌;既与传统接轨,又与未来同向。其三,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其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为了提高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实效性,要挖掘其困境症结,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完善各项保障制度,推进评价体系的创新。在现实回应层面,本文针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出现的问题,既从长远角度做出宏观的战略思考,又从具体操作层面提出规范的措施。面对复杂的形势,学校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如重“劳动形式”轻“教育意义”、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重“苦干盲干”轻“特色发展”、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等,导致其陷入形式化、片面化、工具化、空心化、碎片化的困境中。为此,学校应建立课程标准,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适应劳动新形态,拓展劳动教育平台;立足学生新特点,创新劳动教育方法。此外,还应通过构建家校社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大中小一体化发展的劳育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保障学校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发展。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相互的。为了提高实效性,应以科学的劳动教育理论指导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因此,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立足时代之需,在长期的互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蒋承宸[10](2021)在《江西省高校“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巡演活动管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江西省作为革命老区拥有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很多革命领袖旧居、红色政权遗址旧址都坐落在江西省境内。在打造“四个一”红色文化教育体系时,要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些红色资源。“一本教材、一批基地、一台演出、一系列红色之旅”,是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四个一”的主要内容。加之,2018年江西被教育部列为思政教育“立体课堂”试点,因此,江西开启了江西省高校“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巡演项目,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红色家书巡演项目作为一个政治教育项目,在方式方法上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它让学生由课程的接受者转变为课程的参与者,调动起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活动当中既可以作为观众,又可以作为表演者贯穿始终。红色家书巡演活动还采用比赛的方式进行节目遴选,提高了学生成为参与者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们在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们采用多种方式去诠释英雄人物留下的家书,无论是漫画、歌舞还是情景剧,它们的存在都让英雄烈士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有真实感。笔者在进行研究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全方位的检索、分析和研究,又使用案例研究法和访谈研究法进行实地调研和采访,通过实地的研究使得数据资料更加真实可信。通过对江西省高校“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巡演活动管理机制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高校“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巡演活动运作模式是基于政府领导决策体制下的,以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目的,以场景演出为创新手段的管理机制。本文主要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绪论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本文所选课题的研究情况,以及笔者在撰写论文前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二部分就进入了本课题的具体论述部分,首先阐述了“回望峥嵘读初心——江西省高校‘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巡演”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主要对红色家书和演艺项目的活动管理机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论述,介绍了江西省红色家书巡演活动的背景及其现状。第三部分对红色家书巡演活动的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分别从活动的整体情况、活动策划和活动内容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旨在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得巡演活动的具体情况更加清晰明了。第四部分是红色家书巡演项目的管理机制研究,分别从活动的管理体制、排练和演出、演职人员管理、资金保障、项目的宣传以及演出项目的版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笔者通过访谈研究法,了解到高校师生和社会媒体对巡演活动的具体评价。第五部分是笔者经由此次活动引发的一些具体思考。第六部分是总结部分,是笔者通过此次活动和课题的研究以及论文的撰写之后所做的总结。笔者通过分析和研究发现,红色家书巡演项目不仅有助于江西省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还有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和音乐艺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课题通过对江西省高校“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巡演活动的管理机制研究,旨在探求其对传承红色文化的积极作用,从而为未来深入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巡演活动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进而探求更好的前进方向。
二、浅谈勤工助学与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勤工助学与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资助育人视域下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新时代高校勤工助学的意义 |
三、传统勤工助学资助模式的主要问题 |
(一)岗位单一,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发展需要 |
(二)管理不规范,不能积极促进学校发展 |
(三)缺乏创造性,不能充分激发学生锻炼自我的热情 |
四、桂林理工大学的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 |
(一)桂林理工大学勤工助学工作管理部门——勤工助学办公室 |
(二)桂林理工大学勤工助学服务公司的资助和管理模式 |
五、桂林理工大学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的重要意义 |
(一)提升勤工助学岗位上学生的自主性,提升资助水平 |
(二)提高学生与勤工助学岗位契合度,增强育人效果 |
(三)增加创业就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学生成长 |
六、结语 |
(2)关于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含义 |
1.1 完善了大学生的人格成长 |
1.2 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2 高校勤工助学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
2.1 过分重视强调济困,对育人认识不足 |
2.2 岗位设置不足,技术含量较低 |
2.3 对学校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怀不够 |
3 提高高校勤工助学育人质量的相关策略 |
3.1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应该做到几个结合 |
3.2 建立“智力型”校园勤工助学岗位体系 |
3.2.1 细化勤工助学岗位 |
3.2.2 增加“智力”岗位 |
3.3 拓宽资助渠道,实现国家重点项目扶助统一 |
4 结语 |
(3)高校勤工助学的现状分析及其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勤工助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 勤工助学的认识不到位 |
1.2 高等学校的勤工助学工作经费明显投入不够 |
1.3 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岗位的工资发放较少 |
1.4 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单一 |
2 勤工助学的改善措施及路径探析 |
2.1 强化高校的领导重视程度 |
2.2 提供专业岗位以供选择 |
2.3 完善勤工助学政策管理 |
2.4 积极进行政策宣传 |
3 领悟 |
(4)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意义 |
1.1 对于高校图书馆的意义 |
1.2 对于大学生自身的意义 |
2 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模式 |
2.1 志愿者服务模式 |
2.2 勤工助学模式 |
2.3 劳动教育模式 |
3 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问题分析 |
3.1 体力劳动较多 |
3.2 大学生能力参差不齐 |
3.3 大学生难以持续开展服务工作 |
3.4 过程监管措施及绩效考核机制缺失 |
4 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优化策略 |
4.1 重视岗位设置 |
4.2 重视岗前培训与过程监管 |
4.3 重视绩效考核机制 |
4.4 创新管理方式 |
(5)精准扶贫视域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湖北经济学院5S育人体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湖北经济学院5S育人体系的功能作用 |
(一)密切家校联系 |
(二)发展素质教育 |
(三)服务学生成长 |
(四)推进教育公平 |
(五)实现爱心传递 |
三、湖北经济学院5S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一)家访供需不匹配 |
(二)评选名额不充分 |
(三)受助认同感不强 |
(四)制度建设不完善。 |
(五)社会化参与较弱 |
四、精准扶贫视域下家校协同育人的路径重构 |
(一)重视家访活动 |
1. 增加受众人数。 |
2. 保障活动经费。 |
3. 创新家访形式。 |
(二)完善评比制度 |
1. 增加获奖名额。 |
2. 细化评比标准。 |
(三)提升综合能力 |
1. 增加勤工助学岗位。 |
2. 发展勤工助学产业。 |
3. 实行人岗匹配制度。 |
(四)健全审核机制 |
1. 明确主体责任。 |
2. 强化跟踪反馈。 |
(五)引入社会资源 |
1. 教育基金会。 |
2. 设立校友企业捐助金。 |
(六)加强心理关爱 |
1. 保护学生隐私。 |
2. 开展阳光教育。 |
3. 加强感恩教育。 |
五、结语 |
(6)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容器平台 |
1.1 Docker |
1.2 Kubernetes |
1.3 Istio |
1.4 微服务与容器平台 |
2 学工系统与微服务 |
2.1 系统功能 |
2.2 学工系统与容器平台 |
3 总结 |
(9)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历史必然: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培育 |
1.1.2 理论应然: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理论的科学化建构 |
1.1.3 实践使然:促进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常态化发展 |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内涵的研究 |
1.2.2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历史的研究 |
1.2.3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研究 |
1.2.4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的研究 |
1.3 研究问题与思路 |
1.3.1 问题确立: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
1.3.2 背景鸟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科学化趋势 |
1.3.3 切入视角:新时代劳动新形态及学生新特点 |
1.3.4 分析框架:基于泰勒原理分析学校劳动教育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的方法 |
1.4.2 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学校劳动教育基本概述 |
2.1 学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
2.1.1 劳动 |
2.1.2 劳动教育 |
2.1.3 学校劳动教育 |
2.2 学校劳动教育的功能 |
2.2.1 个体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2.2.2 社会功能:弘扬劳动幸福的社会风尚 |
2.2.3 教育功能:完善新时代学校育人体系 |
2.3 学校劳动教育的特殊性 |
2.3.1 学校“劳”育与家庭“劳”育、社会“劳”育的比较 |
2.3.2 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技术教育的比较 |
2.3.3 学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 |
2.3.4 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比较 |
第3章 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资源 |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耕读文化与工匠精神 |
3.1.1 “劳力”与“劳心”之辩 |
3.1.2 “耕读文化” |
3.1.3 “工匠精神” |
3.2 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基础奠基:劳动集体与劳动教育 |
3.2.1 克鲁普斯卡娅的劳动教育思想 |
3.2.2 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 |
3.2.3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 |
3.3 西方教育理论的有益补充:自然主义与实用主义 |
3.3.1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
3.3.2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3.4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贡献:“教劳结合”思想 |
3.4.1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
3.4.2 列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
3.4.3 毛泽东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
3.4.4 邓小平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
3.4.5 习近平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
第4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阐释 |
4.1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畸变表征 |
4.1.1 异化为政治运动的工具 |
4.1.2 窄化为学习生产技能的载体 |
4.1.3 虚化为教育惩戒的手段 |
4.1.4 泛化为社会实践的方式 |
4.2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理论审视 |
4.2.1 劳动教育目标的生成逻辑: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4.2.2 劳动教育目标的内在矛盾:“劳动”与“闲暇” |
4.2.3 劳动教育目标的意识形态指向: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
4.3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时代定位 |
4.3.1 理解“为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
4.3.2 认同“何人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主体观 |
4.3.3 践行“如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过程观 |
4.3.4 感悟“何以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权益观 |
第5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构建 |
5.1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 |
5.1.1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取向:“工具”取向与“人本”取向 |
5.1.2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有机统一 |
5.1.3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主题:立足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素养 |
5.2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组织 |
5.2.1 在日常生活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
5.2.2 在生产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
5.2.3 在服务性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
5.3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优化 |
5.3.1 与自然融通,与生活对话 |
5.3.2 与社会联结,与职业相嵌 |
5.3.3 与传统接轨,与未来同向 |
第6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
6.1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困境症结 |
6.1.1 形式化:重“劳动形式”轻“教育意义” |
6.1.2 片面化: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 |
6.1.3 空心化: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 |
6.1.4 工具化:重“苦干盲干”轻“特色发展” |
6.1.5 碎片化: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 |
6.2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对策思考 |
6.2.1 建立课程标准,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 |
6.2.2 适应劳动新形态,拓展学校劳动教育平台 |
6.2.3 立足学生新特点,创新学校劳动教育方法 |
6.3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制度保障 |
6.3.1 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
6.3.2 整合劳育资源,构建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 |
6.3.3 融通“大中小”,建立一体化的育人机制 |
6.4 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
6.4.1 评价理念:突出发展导向,重在劳动观养成 |
6.4.2 评价内容:基于劳动素养,完善评价指标 |
6.4.3 评价方法: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 |
6.4.4 评价操作:记录劳动过程,建立劳动档案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方针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江西省高校“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巡演活动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文献研究法 |
1.5.3 跨学科研究法 |
1.5.4 案例研究法 |
1.5.5 访谈研究法 |
第2章 红色家书巡演活动基本概述 |
2.1 活动基本概述 |
2.1.1 红色家书的内涵和特征 |
2.1.2 演艺活动管理机制概述 |
2.1.3 演出活动管理机制的基本流程 |
2.2 江西省红色家书巡演活动背景及现状 |
2.2.1 江西省红色家书巡演活动背景 |
2.2.2 江西省红色家书巡演活动现状 |
第3章 红色家书巡演活动案例分析 |
3.1 案例介绍 |
3.2 案例分析 |
3.2.1 动因分析 |
3.2.2 内容分析 |
3.2.3 理念分析 |
3.2.4 综合分析 |
第4章 红色家书巡演项目管理机制分析 |
4.1 领导体制 |
4.1.1 政府领导决策体制 |
4.1.2 艺术总监的地位和选聘 |
4.2 节目遴选及排练与演出 |
4.2.1 节目遴选 |
4.2.2 排练 |
4.2.3 演出计划 |
4.2.4 全省巡演 |
4.3 演职人员管理 |
4.3.1 演员的管理制度 |
4.3.2 志愿者的管理工作 |
4.4 资金保障 |
4.4.1 政府出资 |
4.4.2 高校资助 |
4.5 项目宣传 |
4.5.1 宣传方式 |
4.5.2 宣传部门 |
4.6 演出项目版权 |
4.7 项目管理评价 |
4.7.1 高校师生评价 |
4.7.2 社会媒体评价 |
第5章 红色家书巡演项目引发的思考 |
5.1 活动管理制度的优越性 |
5.2 传播红色音乐作品的意义 |
5.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
5.4 对其他地区的借鉴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勤工助学与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资助育人视域下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 韦孝鹏,徐时. 教师, 2021(35)
- [2]关于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探讨[J]. 郭利. 中外企业文化, 2021(10)
- [3]高校勤工助学的现状分析及其路径研究[J]. 李春华,卫军帅,王雪儿.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21(04)
- [4]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优化策略[J]. 秦艳姣.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1(10)
- [5]精准扶贫视域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湖北经济学院5S育人体系为例[J]. 杨晓龙.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9)
- [6]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J]. 范劲超.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21)
- [7]眉山市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问题与对策研究[D]. 赵丽容.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8]“00后”大学生奋斗精神现状及培育对策研究[D]. 龙美兰.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9]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D]. 钟飞燕. 吉林大学, 2021(01)
- [10]江西省高校“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巡演活动管理机制研究[D]. 蒋承宸.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