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滚动轴承货物列车坡道起动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益铭[1](2020)在《2万t列车通过朔黄铁路长大坡道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铁路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速和重载已成为铁路货运发展的主流方向。但是伴随着重载列车的开行,列车牵引总重的不断增加,暴露出列车在制动缓解和在长大多变坡路段运行过程中易出现纵向冲动大的严重问题,因此应用仿真系统对2万t列车操纵优化和编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朔黄铁路2万t重载组合列车行驶过程中采集的试验数据,并且结合空气制动与纵向动力学联合仿真系统,对2万t重载组合列车在朔黄铁路的长大下坡道的行驶操纵方法进行仿真优化,并且对2万t重载组合列车不同的编组模式进行仿真分析比较。仿真优化结果表明,当2万t重载组合列车完全处于同一坡度坡道的情况下,无论是制动缓解,还是施加电制动或电牵引,列车纵向冲动水平与平道相差不大,最大车钩力发生位置与平道相近。在凹形坡道上施加空气制动或电制动、在凸形坡道上缓解会使列车车钩力增加,列车运行时要尽量避免上述操作,若无法避免,建议最好是整列列车的前3/4通过变坡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操纵;在凹形坡道上缓解、在凸形坡道上施加空气制动或电制动能降低列车车钩力大小,列车运行时要尽量使用上述操作,建议最好是中部机车位于变坡点附近时进行相应的操纵。按上述操纵方法,在朔黄铁路K8+000至K45+000长大坡道路段,优化后列车平均速度比优化前提高3.84km/h,全车最大拉钩力减小24.6%,最大压钩力减小10.6%;在K156+000至K180+000长大坡道路段,优化后列车平均速度比优化前提高3.25km/h,全车最大拉钩力基本维持不变,最大压钩力减小8.9%。使用长波浪制动方法能减少制动缓解次数,减少列车因制动缓解产生较大车钩力的概率。与1+1+可控列尾编组形式相比,1+1后+可控列尾编组、1+1+1编组不仅在制动缓解时不会产生过大的车钩力,而且在多次循环制动情况下也能保证列车的制动能力。相比现有列车编组方式,在K16+731至K36+000长大坡道路段,1+1后+可控列尾编组方式和1+1+1编组方式列车最大拉钩力减小63.1%,1+1后+可控列尾编组最大压钩力减小55.6%,1+1+1编组最大压钩力减小60.9%;在K156+000至K180+000长大坡道路段,1+1后+可控列尾编组最大压钩力减小20%,1+1+1编组最大压钩力减小32.7%。由此证明了上述优化方法的合理性。
牛立鹏[2](2020)在《货运列车实时节能速度曲线生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如何有效降低货物运输中能量消耗成为铁路运输的难点和重点。目前,针对列车节能优化操纵方法有很多理论研究,当前的优化方法主要基于单质点模型生成列车速度曲线,而货运列车是一个多质点的被控对象,所以列车在追踪单质点模型生成的速度曲线时往往出现跟踪偏差大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坡道等效的方法,本方法结合了单质点和多质点两类模型的优势。本文基于神朔铁路和大莱龙铁路的实际线路数据,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货运列车节能优化操纵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列车动力学和列车牵引计算的基本原理,分别建立货运列车单质点模型和多质点模型。然后,根据机车种类的不同,分别对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的能耗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利用货运列车多质点模型研究不同线路条件下制动对列车纵向冲动力的影响,以便为后续研究列车节能优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以降低列车能耗为优化目标,基于最大值原理确定列车最优工况转换原则。首先根据列车给定的巡航速度和线路限速的二者中的最小值对神朔线路进行线路划分,同时研究列车在有限速及无限速影响下的单一坡道和连续组合坡道上的节能操纵策略,以及在长大下坡道上的循环制动策略,从而设计了基于列车单质点模型的节能操纵工况转换点序列求解算法。然后利用列车多质点模型按照产生的最优工况转换点序列去仿真,并将该仿真结果与基于列车单质点模型生成的节能速度曲线和实际司机操纵运行曲线进行对比分析。(3)提出了基于坡道等效法的列车节能速度曲线生成方法。首先,为了在列车节能速度曲线生成过程中考虑列车多质点的特点,采用坡道等效法生成等效坡道。然后基于该坡道等效法和采用单质点模型设计了满足准点约束的货运列车节能工况转换点序列求解算法,该算法可以适应列车运行时间和列车起终点位置变化。最后,基于大莱龙货运线路实际数据,设计一种能够满足列车运行时间实时变化的节能优化速度曲线生成方法,包括这三种典型场景:1)货运列车出现中途停车但计划运行时间不变;2)货运列车运行途中临时延长计划运行时间;3)临时缩短计划运行时间。该方法集成了单质点和多质点模型的优势,所生成的曲线更符合货运列车的运行特点,并且算法的执行时间都不超过1分钟。(4)基于C#语言和大莱龙实际线路数据信息,并结合本文提出的货运列车节能操纵工况转换点序列求解算法以及货运列车实时最优速度曲线生成算法,设计了货运列车节能仿真软件。该软件能够实现列车车次号选择、运行曲线显示等功能。图50幅,表8个,参考文献57篇。
刘洋[3](2019)在《宁东铁路机车油耗分析及节能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的逐渐强大,能源的使用和生产也快速增长和扩大,与此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被破坏的代价,这就使得环境污染和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铁路运输部门作为一个运输服务部门和能源消耗单位,与钢铁、煤炭等其他行业一样,节能工作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以宁东铁路2019年上半年机车油耗数据、以及该线内燃机车实际使用状况为依据,通过对机车油耗影响因素的详细分析,优化了内燃机车操纵方法,提出了一些改进的节能措施。论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介绍宁东铁路各线路纵断面图和宁东铁路所有车站线路、工作量及车站行车信息系统,结合自有车型及机车质量,提出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其次,基于宁东铁路2019年1-6月运输油耗和库内油耗数据,逐次分析机车操纵方式、操纵人员综合素质、线路限速、线路状况、运行时天气环境、机车总牵引重量、机车运行速度、站点停留时间、机车运行里程、机车出入段及调车时间、机车运行方式、机车动力功率、机车燃油品种指标和机车热力状态等因素对宁东铁路运营线内燃机车油耗的影响,采用类比法和结合LKJ监控数据,绘制各区段列车操纵示意图,有效对司机操纵进行指导。最后,对不同工况下列车运行进行分析与总结,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提出适合于宁东铁路内燃机车节油管理方法和措施。确定适合于宁东铁路从油量统计、机车操纵、调度运输组织和提高机车质量4个方面的节油措施及方法。
杨毅,陈军,刘堂红,周细赛[4](2018)在《铁路机车车辆防溜铁鞋阻力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现场实车试验的方法,研究平道和22‰坡道上不同放置方式铁鞋阻力大小,得到铁鞋摩擦因数值。研究结果表明:22‰坡道上列车静止停靠时车钩力理论计算结果和现场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偏差仅为1.9%;平道16种工况测得的铁鞋摩擦因数平均值为0.41;同种放置方式不同数量铁鞋测得的摩擦因数差别不大,不同铁鞋放置方式测得的摩擦因数差别较大:机次单侧放置铁鞋摩擦因数最大,平均值为0.58,尾部双侧放置铁鞋摩擦因数最小,平均值为0.32;同一车辆不同车轴位置放置铁鞋摩擦因数基本相等;22‰坡道上测得铁鞋摩擦因数明显大于平道测试结果,主要由于钢轨生锈严重等条件所致。
张瑞[5](2016)在《HXD1型交流机车在大准线安全运行分析及研究》文中指出铁路重载运输由于列车牵引重量大,通过复杂线路,会引起车辆间纵向冲动剧烈,可能造成列车安全运行事故的发生。因此,深入研究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问题,优化组织、合理编组和安全操纵等对于铁路行车安全很有意义。结合大准铁路实际情况,研究了HXD1型交流机车牵引万吨列车在大准线安全运行状况,依据列车纵向动力学理论,考虑大准线HXD1型列车装备情况,如车钩缓冲系统特性等,建立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根据模型结合实际线路试验,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大准铁路实际运输状况,分析了HXD1型机车重载运输所面临的的安全问题,如机车制动、轨道线路设施、牵引供电保障、通信信号和运输组织等。2.对列车纵向动力学建模,依据《列车牵引计算规程》要求,得出纵向动力学模型相关理论数值。3.采用理论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准线的HXD1型机车牵引万吨列车进行纵向动力学分析和操纵优化的理论研究,并进行了线路试验研究分析。通过列车纵向动力学建模分析和试验验证,充分分析了HXD1型机车牵引万吨列车各种工况下的冲动情况,为保证大准线万吨重载列车的安全运行,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试验数据。4.以大准线目前采用的单机HXD1型机车开行的万吨重载列车为例,并根据列车操纵过程中的难点,分析总结了重载列车操纵的原则与基本方法,以保证重载列车的平稳、安全运行。
王海峰,郭印[6](2015)在《机车制动力防止列车溜逸问题的探讨及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分析列车停留时仅依靠机车制动力下的受力状态,阐述了限制牵引重量G与停留地点坡道千分数绝对值|i|的关系。以配置中磷闸瓦的DF4型机车为例,根据不同轨面情况,编制了列车限制牵引重量查询表。总结现场工作经验,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止列车溜逸的安全技术措施。
李卫杰[7](2015)在《HXD1C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粘着控制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HXD1C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在兰新干线上使用以来,为该线路区段提速、重载提供了可靠动力保证。但由于该区段以山区、高坡为主,牵引力的发挥会受到钢轨与轮对间的粘着力限制,特别是当机车在潮湿轨面上运行时,由于粘着力降低,很容易出现空转,使得在路况较差的山区铁路运输过程中发生雨天坡停、运缓、轮轨擦伤等现象特别突出。为了提高粘着系数,通常采用撒砂的办法,但仅仅依靠提高粘着系数来防空转效果并不理想。于是,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提高机车的粘着利用率的研究,目的是在有限的粘着系数范围内尽可能地提高其粘着利用率,使系统不仅具有防空转的作用,同时使机车尽可能发挥更大的牵引力。本文通过对牵引计算及蠕滑理论的分析,本着实用的原则,系统分析了通过修正粘着控制方案、调整控制参数等手段提升HXD1C型机车粘着控制性能后,是否可满足在模拟雨天条件下、13‰的坡道上进行坡停起动试验,并根据理论计算分析和牵引试验的对比结果,从技术角度上论述了在既有线路条件下提吨增效的科学性、安全性及可行性。
王兴辉[8](2013)在《关于货物列车断钩的分析与探讨》文中认为通过列车平稳操纵的角度对列车发生分离、断钩的原因进行探讨,分析使用空气制动存在的弊端,以及使用电阻制动的优点,提出了合理使用空电配合平稳操纵货物列车对防断钩的重要意义。
柏赟[9](2010)在《内燃牵引货物列车节能操纵模型与实时优化算法》文中指出列车运行控制是一个典型的多目标、多约束、非线性的复杂时变过程。在我国铁路运输既有条件下,列车运行控制品质基本依赖于司乘人员的操纵技术水平。铁路运输虽具有单位能耗低的优点,但消耗能源总量很大,其中牵引耗能所占比重高达60%-70%,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因此,研究动态运行环境下的列车节能操纵实时优化问题,可以在安全、正点的前提下实现铁路运输节能减排,为今后研究列车自动驾驶奠定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主要从区间运行和停车制动两个方面研究了列车节能操纵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实际约束条件的列车节能操纵实时优化算法,并探讨了车载指导系统的实现技术和实证效果。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机车牵引力做功的角度分析了列车运行能耗的主要作用形态,即克服列车运行阻力做功和补偿制动导致的动能损失。通过理论分析验证了提高区间运行速度均衡性和避免不必要制动是列车节能运行的关键。根据仿真得出,合理的控制列车区间运行速度上下限,可在运行时分不变的情况下节约行车能耗6.8%;通过避免不必要制动和增加停站制动前的惰行距离,可在运行时分增加0.5%的情况下使列车运行能耗降低9%。2.从模糊推理和预测控制相结合的角度,构建了面向区间运行的列车节能操纵模糊预测模型。在考虑运行安全、防止纵向冲动和机车操纵规范等实际约束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当前运行速度、目标速度和加算坡道的模糊控制规则,构造了模糊规则后件在滚动时域内的行车能耗和运行延误评价函数,提出了列车节能操纵滚动在线优化算法。算例分析表明,模糊预测控制算法具有较好的灵活性,能适应不同的运行线路环境。在长大上坡道前,该算法通过提高机车手柄,使列车以较高的运行速度完成动能闯坡,保证运行速度的均衡性;在长大下坡道和低限速区段前,通过及时降低机车手柄,能有效避免调速制动减少动能损失。3.分析了列车制动过程及操纵要求,指出调速制动的关键是合理地选择制动初始点和缓解点,即在同时满足最低缓解速度约束和避免二次调速制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列车动能损失。探讨了空气制动方式的控制变量及其约束条件,构建了停车制动双层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第一层子网通过样本训练计算基于制动初速和制动距离的初始控制变量,第二层子网考虑加算坡道和牵引计算误差对制动距离的影响,对初始控制变量进行模糊修正,最后采用四点信息三段制动的方法通过追加减压控制提高停车精度。算例结果表明,双层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方法能在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平稳和满足操纵实际约束的前提下,实现货物列车的一次停车制动,可改进现有的二次制动进站停车控制方法,有利于降低行车能耗。4.研究了列车节能操纵实时指导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关键技术。在变步长计算的基础上,通过采样反馈减少牵引计算误差对指导系统计算效果的影响。采用串口通信的方式实现了列车动态运行信息的共享,分析了屏蔽通信数据噪音的方法,提出了列车运行公里标突变的辨识和换算方法,实现了多条运行线路基础数据的衔接与融合。5.根据我国铁路运输特点,研制了可用于车载的内燃牵引货物列车节能操纵指导系统。现场测试结果表明,指导系统可在满足列车运行安全、正点和平稳等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运用动能闯坡、节能有利区段增加惰行比例、避免不必要制动等节能操纵策略,在线计算基于动态环境的列车运行前方优化操纵方案,为乘务员操纵提供实时指导。合肥机务段宁西线的测试结果表明,在节能操纵指导系统的实时指导下,列车运行能耗降低5.88%,初步实现了内燃牵引货物列车的节能操纵。
张波[10](2009)在《重载组合列车牵引及制动系统的试验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载是世界铁路货运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2003年底,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铁道部做出了加快大秦线重载技术创新和扩能改造、快速提高大秦线运输能力的重大决策。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是实现大秦线快速扩能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论文在大秦铁路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背景下,以铁道部相关课题为依托,在大秦线2万t重载组合列车牵引及制动系统试验与仿真研究方面开展工作。在参考大量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建立了重载组合列车仿真计算平台,并以之为基础,采用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大秦线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详细分析了目前国际上重载组合列车制动系统的两种关键技术:ECP和动力分布控制。国内首次建立了ECP制动系统和动力分布控制相关模型,并研制完成相应的软件模块,发展了重载组合列车运行计算和纵向动力学分析的仿真平台。开发了适应于大秦线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牵引系统性能测试的交流传动系统测试平台,对不同编组列车牵引能力、分布式操纵系统的同步性以及机车本身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基于仿真和试验研究结果,协助运营部门完成了大秦线2万t重载组合列车操纵方法的完善和优化工作,在兼顾车轮热负荷和减少闸瓦磨耗的情况下,实现了不同编组2万t重载组合列车的安全开行。以重载组合列车合理操纵技术为基础,研制完成重载组合列车自动运行的仿真计算程序,为重载运输的仿真计算研究提供了新工具。应用现代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对重载组合列车制动管系内气体流动的动态过程进行数值仿真。建立了长大货物列车空气制动管系的3维充气模型,相关研究结果可用于重载组合列车制动系统的性能分析和设计。本文研究工作对大秦线2万t重载组合列车的试验和安全开行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
二、滚动轴承货物列车坡道起动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滚动轴承货物列车坡道起动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万t列车通过朔黄铁路长大坡道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2 重载列车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
3 国内外纵向动力学研究现状 |
4 课题研究意义 |
5 本文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一章 列车空气制动与纵向动力学联合仿真系统 |
1.1 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模型 |
1.1.1 机车模型 |
1.1.2 车辆模型 |
1.1.3 缓冲器模型 |
1.2 列车空气制动与纵向动力学联合仿真系统简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朔黄铁路2万t重载组合列车纵向动力学试验与仿真结果 |
2.1 朔黄铁路2万t重载组合列车纵向动力学试验背景及内容 |
2.2 试验车辆情况 |
2.3 试验编组情况 |
2.4 试验线路情况 |
2.5 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利用线路坡道对2万t列车操纵方法的优化 |
3.1 单一坡道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 |
3.1.1 50kPa制动工况 |
3.1.2 电制动和电牵引工况 |
3.1.3 缓解工况 |
3.2 凹形坡和凸形坡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 |
3.2.1 凹形坡和凸形坡的概念 |
3.2.2 凹形坡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 |
3.2.3 凸形坡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 |
3.3 凹形坡和凸形坡与各种工况叠加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 |
3.3.1 在凹形坡和凸形坡施加50kPa制动 |
3.3.2 在凹形坡和凸形坡缓解 |
3.3.3 在凹形坡和凸形坡施加电制动 |
3.3.4 优化列车车钩力的操纵方式 |
3.4 列车利用变坡坡道在长大下坡道行驶时的效果 |
3.4.1 K8+000至K45+000路段 |
3.4.2 K156+000至K180+000路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2万t重载列车编组方式的优化 |
4.1 起动工况下各编组的车钩力分析 |
4.2 电制动工况下各编组的车钩力分析 |
4.3 减压50kPa制动工况各编组的车钩力分析 |
4.4 缓解工况各编组的车钩力分析 |
4.5 循环制动工况各编组的车钩力分析 |
4.6 各个编组间纵向动力学性能比较 |
4.7 列车采用新编组方式在长大下坡道行驶时的效果 |
4.7.1 K16+731至K36+000路段 |
4.7.2 K156+000至K180+000路段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货运列车实时节能速度曲线生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列车纵向冲动力 |
1.2.2 列车优化操纵 |
1.2.3 列车节能技术与系统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
2 货运列车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
2.1 货运列车运行分析 |
2.1.1 列车牵引力分析 |
2.1.2 列车运行阻力分析 |
2.1.3 列车制动力分析 |
2.1.4 货运列车运行合力模型 |
2.1.5 列车能耗分析 |
2.2 货运列车动力学模型 |
2.2.1 列车单质点模型 |
2.2.2 列车多质点模型 |
2.3 制动工况下线路坡道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 |
2.3.1 平直道及单一坡道 |
2.3.2 连续坡道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极大值原理的货运列车节能运行计算方法 |
3.1 货运列车节能运行的数学模型 |
3.2 货运列车节能操纵工况及转换原则 |
3.2.1 列车节能操纵模型 |
3.2.2 列车节能操纵工况转换原则 |
3.3 货运列车节能操纵工况序列算法求解 |
3.3.1 线路划分 |
3.3.2 算法求解 |
3.3.3 货运列车长大下坡道运行策略研究 |
3.3.4 仿真结果分析与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货运列车实时速度曲线生成方法研究 |
4.1 坡道等效方法 |
4.2 基于坡道等效的列车节能优化速度曲线生成方法 |
4.2.1 时间约束控制下的列车节能优化模型 |
4.2.2 仿真结果分析 |
4.3 列车实时速度曲线生成算法 |
4.3.1 临时停车场景下的实时速度曲线生成方法 |
4.3.2 运行时间调整的实时速度曲线生成方法 |
4.3.2.1 延长计划运行时间的典型场景 |
4.3.2.2 缩短运行时间的典型场景 |
4.4 本章小结 |
5 货运列车实时运行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仿真软件功能结构设计 |
5.2 软件结构层次设计 |
5.3 基础数据库设计 |
5.4 仿真软件图形界面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宁东铁路机车油耗分析及节能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机车节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宁东铁路线路概况 |
2.1 主要站概况 |
2.1.1 古窑子站细 |
2.1.2 煤配中心站细 |
2.1.3 鸳鸯湖站细 |
2.2 线路运行概况 |
2.2.1 列车车次 |
2.2.2 线路允许速度 |
2.3 各线路纵断面图 |
2.4 各类机型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3 宁东铁路油耗分析 |
3.1 油耗分析 |
3.1.1 油耗数据 |
3.1.2 油耗数据分析与总结 |
3.2 内燃机车油耗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宁东铁路内燃机车操纵优化方法及节能研究 |
4.1 不同工况下列车运行分析与总结 |
4.2 内燃机车操纵方法优化研究 |
4.2.1 确定平均油耗 |
4.3 宁东铁路营业线节能措施 |
4.3.1 机车油耗统计管理措施 |
4.3.2 节油卡控管理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成果 |
5.2 今后继续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列车操纵示意图 |
(4)铁路机车车辆防溜铁鞋阻力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铁鞋阻力现场测试试验 |
1.1 试验列车 |
1.2 试验线路 |
1.3 试验方法 |
1.4 试验设备 |
2 起动阻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3 铁鞋阻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3.1 平道铁鞋阻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3.2 22‰坡道铁鞋阻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4 结论 |
(5)HXD1型交流机车在大准线安全运行分析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重载铁路发展概况 |
1.2.1 国外重载运输发展概况 |
1.2.2 我国重载运输发展概况 |
1.3 大准铁路运行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1.3.1 大准铁路技术发展历程和现状 |
1.3.2 大准铁路当前形势及存在的安全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2 大准线重载运输安全问题分析 |
2.1 大准铁路重载运输特点 |
2.1.1 大准铁路运输组织和生产 |
2.1.2 大准线列车编组和运行速度 |
2.2 大准线HXD1型机车重载运输安全问题分析 |
2.2.1 大准线运输组织问题 |
2.2.2 大准线线路问题 |
2.2.3 大准线HXD1型机车制动力问题 |
2.2.4 大准线牵引供电问题 |
2.2.5 大准线通信信号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3 大准线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理论模型 |
3.1 列车纵向动力学理论 |
3.1.1 列车运行时纵向受力分析 |
3.1.2 列车纵向运动影响因素 |
3.2 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 |
3.2.1 列车牵引力和制动力 |
3.2.2 列车运行阻力 |
3.2.3 车钩力的计算 |
3.2.4 纵向动力学求解方法 |
3.3 大准线HXD1型重载列车装备 |
3.3.1 HXD1型交流机车牵引力和电制动力 |
3.3.2 HXD1型重载列车的车辆 |
3.3.3 HXD1型重载列车车钩缓冲装置 |
3.4 本章小结 |
4 大准线HXD1型机车牵引万吨列车纵向动力学试验研究 |
4.1 HXD1型交流机车在长大下坡道的循环调速制动 |
4.1.1 单独制动工况 |
4.1.2 单独制动缓解工况 |
4.1.3 空电联合制动 |
4.1.4 缓解初速的影响 |
4.2 重载列车的起动工况 |
4.2.1 列车的限坡起动工况 |
4.2.2 列车的平道起动工况 |
4.2.3 列车紧急制动工况 |
4.2.4 列车常用全制动工况 |
4.2.5 列尾装置是否自动排风比较 |
4.3 HXD1型交流机车在线路上的试验 |
4.3.1 限制坡道起动试验 |
4.3.2 平道起动试验 |
4.3.3 常用全制动试验 |
4.3.4 长大坡道循环制动调速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5 大准线HXD1型机车牵引万吨列车的操纵优化 |
5.1 HXD1型机车单机牵引万吨列车操纵难点分析 |
5.1.1 HXD1型机车总牵引力不足 |
5.1.2 HXD1型机车充风能力弱且制动力弱 |
5.1.3 HXD1型机车列车纵向冲动大 |
5.2 HXD1型机车牵引万吨列车平稳操纵的基本原则 |
5.2.1 HXD1型机车平稳操纵基本原则 |
5.2.2 HXD1型机车牵引万吨列车在大准线基本操纵办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机车制动力防止列车溜逸问题的探讨及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问题的提出 |
2牵引计算模型的建立和研讨 |
2. 1列车受力状态分析 |
2. 2列车的3种受力状态 |
2. 3列车坡道下滑力Wi |
2. 4机车制动力B |
2. 5列车起动基本阻力Wq |
2. 6限制牵引重量G与坡道千分数绝对值| i | 的关系 |
2. 7限制牵引重量G与坡道千分数绝对值| i | 关系的研讨 |
3牵引计算模型的应用 |
3. 1选取DF4型机车 |
3. 2选取中磷闸瓦 |
3. 3依据轨面状况确定机车制动力B |
3. 3. 1限制制动力Bz |
3. 3. 2有效制动力 |
3. 3. 2. 1干燥轨面有效制动力 |
3. 3. 2. 2潮湿轨面有效制动力 |
3. 4干燥轨面限制牵引重量G1 |
3. 5潮湿轨面限制牵引重量G2 |
3. 6限制牵引重量查询表的研讨和应用 |
3. 6. 1查询表的通用性 |
3. 6. 2查询表的应用 |
4安全技术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
4. 1确定易溜逸车站和区间的方法 |
4. 2防溜逸起车的安全技术措施 |
4. 3确认列车完整的安全技术措施 |
4. 3. 1装有列尾装置且作用良好的货物列车 |
4. 3. 2未装列尾装置或作用不良的货物列车 |
4.3.2.1处于易溜逸车站 |
4. 3. 2. 2处于易溜逸区间 |
4. 4防止列车溜逸的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
4. 4. 1安全管理环节的技术措施 |
4. 4. 2出勤环节的技术措施 |
4. 4. 3现场操作环节的技术措施 |
4. 5防止列车溜逸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效果和意义 |
(7)HXD1C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粘着控制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兰州铁路局嘉峪关机务段机车交路、乘务交路简介 |
1.1.2 国内动态 |
1.1.3 本文的研究目标 |
1.1.4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目标 |
1.4 课题主要技术难点 |
1.5 作者所做的工作 |
第2章 列车牵引计算的基础知识 |
2.1 机车牵引力 |
2.1.1 机车牵引力的定义 |
2.1.2 机车牵引力的几个概念 |
2.2 机车粘着牵引力 |
2.2.1 粘着牵引力 |
2.2.2 计算粘着系数 |
2.3 列车阻力 |
2.3.1 列车阻力的定义 |
2.3.2 列车阻力的分类 |
第3章 HXD1C型电力机车总体及特性 |
3.1 机车技术特点 |
3.2 机车的牵引力特性 |
3.3 机车的制动力特性 |
3.4 手柄级位与牵引力、速度关系图 |
第4章 HXD1C型机车现行运行图牵引定数的理论计算 |
4.1 HXD1C型机车在嘉峪关机务段使用情况 |
4.2 HXD1C型电力机车牵引列车起动计算 |
4.2.1 列车在6‰坡道上起动计算 |
4.2.2 列车在13‰坡道上起动计算 |
4.3 HXD1C型电力机车牵引列车运行计算 |
4.3.1 HXD1C型电力机车单车牵引在限制坡道6‰加速计算 |
4.3.2 HXD1C型电力机车单车牵引在限制坡道13‰加速计算 |
4.3.3 HXD1C型电力机车双车牵引在限制坡道13‰加速计算 |
4.4 HXD1C型电力机车列车运行计算结论 |
第5章 HXD1C型机车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5.1 列车运行图调整后列车坡停情况统计 |
5.2 列车坡停情况分析 |
5.2.1 引发列车坡停运缓的初步原因分析 |
5.2.2 引发列车坡停运缓的原因深层查找及分析 |
第6章 蠕滑机理和粘着控制理论的分析 |
6.1 轮轨蠕滑机理——蠕滑率和蠕滑力 |
6.2 粘着系数与蠕滑率的关系 |
6.2.1 影响蠕滑率的主要因素 |
6.2.2 速度对粘着系数与蠕滑率的影响 |
6.2.3 弯道曲率对粘着系数与蠕滑率关系的影响 |
6.2.4 机车轴重和轮对轮径对粘着系数与蠕滑率关系的影响 |
6.2.5 轴重转移对粘着利用的影响 |
6.2.6 机车运行工况对粘着利用的影响 |
6.3 既有机车粘着控制系统实现方案 |
6.3.1 理想模型 |
6.3.2 应用模型 |
6.3.3 HXD1C型机车空转途停原因的再认识 |
第7章 HXD1C机车防空转优化方案及试验效果 |
7.1 粘着控制策略优化 |
7.1.1 HXD1C机车面临的牵引需求 |
7.2 粘着控制软件优化项点 |
7.3 效果分析 |
7.3.1 改进前的效果 |
7.3.2 改进后的效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简历 |
(8)关于货物列车断钩的分析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列车产生冲动与断钩的机理 |
3 空气制动存在的弊端 |
3.1 低速缓解容易造成断钩 |
3.2 周期性制动造成制动力不足、断钩 |
4 空电配合, 合理操纵, 防止断钩 |
5 重载货物列车坡道起动减少冲动、防止断钩的操纵策略 |
(9)内燃牵引货物列车节能操纵模型与实时优化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列车操纵优化研究综述 |
1.2.1 列车运行机械能模型与能耗模型研究 |
1.2.2 列车操纵智能控制研究 |
1.2.3 ATO仿真研究 |
1.2.4 既有研究的不足 |
1.3 本文研究目标 |
1.4 论文的结构 |
2 列车节能运行仿真计算模型 |
2.1 列车运行计算模型 |
2.1.1 列车运动方程 |
2.1.2 约束条件分析 |
2.1.3 运行计算仿真模型 |
2.2 列车运行能耗影响因素 |
2.2.1 能耗计算模型 |
2.2.2 牵引功耗转换方程 |
2.3 列车运行优化目标函数分析 |
2.3.1 列车运行过程主要优化目标 |
2.3.2 定时运行目标函数 |
2.3.3 节能运行目标函数 |
2.4 本章小结 |
3 区间运行节能操纵模糊预测建模与算法 |
3.1 节能操纵方法分析 |
3.1.1 减少运行阻力功 |
3.1.2 减少制动动能损失 |
3.1.3 节能运行操纵策略 |
3.2 节能运行问题描述与算法设计 |
3.2.1 问题的描述与分析 |
3.2.2 节能运行实时算法设计 |
3.3 列车区间运行节能操纵模糊建模 |
3.3.1 模糊系统结构 |
3.3.2 模糊隶属函数的构造 |
3.3.3 模糊规则的设计 |
3.4 基于模糊模型的预测控制算法 |
3.4.1 多步预测控制方法 |
3.4.2 基于滚动优化的决策变量选取 |
3.5 算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列车制动双层模糊神经建模与算法 |
4.1 列车制动过程分析 |
4.1.1 制动过程划分与计算 |
4.1.2 控制变量的分析 |
4.1.3 调速制动控制方法 |
4.2 停车制动问题描述与算法设计 |
4.2.1 问题的数学描述 |
4.2.2 制动控制算法设计 |
4.3 停车制动模糊神经建模 |
4.3.1 模糊神经网络结构 |
4.3.2 模糊推理规则 |
4.4 停车制动实时控制算法 |
4.4.1 模糊神经网络参数学习 |
4.4.2 控制变量的模糊修正 |
4.4.3 四点信息三段制动控制方法 |
4.5 算例分析 |
4.5.1 仿真数据 |
4.5.2 样本学习 |
4.5.3 阶段减压控制 |
4.6 本章小结 |
5 列车节能运行效果实证研究 |
5.1 节能操纵指导系统设计 |
5.1.1 系统结构 |
5.1.2 类的组织 |
5.2 车载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
5.2.1 运行信息动态通信 |
5.2.2 运行过程计算与控制 |
5.3 测试环境与数据采集 |
5.3.1 测试环境 |
5.3.2 数据采集 |
5.4 指导系统节能效果分析 |
5.4.1 测试列车节能效果汇总 |
5.4.2 实际操纵与优化指导操纵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列车节能操纵指导系统车载测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重载组合列车牵引及制动系统的试验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重载运输发展概况 |
1.2.1 重载运输的定义 |
1.2.2 重载列车的分类 |
1.2.3 国外重载运输发展 |
1.2.4 我国重载运输发展 |
1.2.5 重载运输发展趋势和新技术 |
1.3 大秦重载组合列车关键技术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综述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重载组合列车装备及有关仿真模型 |
2.1 重载组合列车的牵引动力 |
2.2 重载组合列车的车辆 |
2.3 重载组合列车的制动系统 |
2.4 纵向动力学模型 |
2.4.1 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 |
2.4.2 单车受力及计算模型 |
2.4.3 纵向动力学方程的高精度平衡迭代数值解法 |
第三章 ECP/DP性能分析与仿真研究 |
3.1 概述 |
3.1.1 传统空气制动存在的问题 |
3.1.2 ECP/DP发展历史 |
3.2 DP/ECP性能研究 |
3.3 ECP结构、原理及模型 |
3.3.1 ECP结构和原理 |
3.3.2 ECP数学模型 |
3.4 DP结构、原理及模型 |
3.4.1 DP结构和原理 |
3.4.2 DP数学模型 |
3.5 仿真计算软件实现 |
3.5.1 ECP主要特征的软件实现 |
3.5.2 DP主要特征的软件实现 |
3.5.3 计算流程 |
3.6 仿真计算 |
3.6.1 计算方案 |
3.6.2 计算结果 |
3.7 结论 |
第四章 大秦线重载组合列车牵引及制动系统试验分析 |
4.1 试验概况 |
4.1.1 试验过程 |
4.1.2 参试机车车辆 |
4.1.3 试验线路 |
4.1.4 试验评判指标 |
4.2 试验项目介绍 |
4.2.1 制动试验 |
4.2.2 牵引试验 |
4.2.3 纵向动力学试验 |
4.3 测试方法介绍 |
4.3.1 测试系统 |
4.3.2 测点布置 |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1 制动试验 |
4.4.2 牵引试验 |
4.5 试验结论及建议 |
4.5.1 试验结论 |
4.5.2 试验建议 |
第五章 重载组合列车牵引及制动系统的数值仿真研究 |
5.1 制动系统静态特性的数值仿真研究 |
5.1.1 重载组合列车空气制动系统数值模型 |
5.1.2 重载组合列车空气制动系统数值计算方法 |
5.1.3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离散方程 |
5.1.4 数值试验 |
5.2 制动动力学的数值仿真研究 |
5.2.1 不同编组列车制动安全性仿真研究 |
5.2.2 制动初速对车钩力的影响 |
5.2.3 车辆装置对制动的影响 |
5.2.4 Locotrol延迟时间的影响 |
5.3 仿真与试验的比较 |
5.3.1 常用制动试验及计算结果 |
5.3.2 紧急制动试验及计算结果 |
5.4 大秦2万T重载组合列车操纵技术研究 |
5.4.1 起伏地形的操纵 |
5.4.2 能耗分析 |
5.4.3 长大下坡道循环制动操纵 |
5.5 长大货物列车运行仿真的自动计算 |
5.5.1 操纵策略 |
5.5.2 基本逻辑 |
5.5.3 自动计算算例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研究成果 |
6.3 进一步工作展望与建议 |
附录 计算结果图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工作 |
详细摘要 |
四、滚动轴承货物列车坡道起动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万t列车通过朔黄铁路长大坡道优化研究[D]. 张益铭.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2]货运列车实时节能速度曲线生成方法研究[D]. 牛立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宁东铁路机车油耗分析及节能方法研究[D]. 刘洋.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4]铁路机车车辆防溜铁鞋阻力试验研究[J]. 杨毅,陈军,刘堂红,周细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8(10)
- [5]HXD1型交流机车在大准线安全运行分析及研究[D]. 张瑞.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6]机车制动力防止列车溜逸问题的探讨及措施[J]. 王海峰,郭印. 铁道机车与动车, 2015(09)
- [7]HXD1C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粘着控制的试验研究[D]. 李卫杰.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8]关于货物列车断钩的分析与探讨[J]. 王兴辉.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10)
- [9]内燃牵引货物列车节能操纵模型与实时优化算法[D]. 柏赟. 北京交通大学, 2010(03)
- [10]重载组合列车牵引及制动系统的试验与仿真研究[D]. 张波.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