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全龙杰[1](2020)在《日本少子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末,欧洲大部分国家相继完成了人口转变的过程,但人类生育水平的下降并未止步于更替水平。20世纪以来,人类生育水平的变动变得日益复杂多样,同时出现了以极低生育率为主要特征的少子化问题。随着生育水平的广泛下降,人口学界关注的焦点也从控制人口增长逐渐转向维持适度人口规模、应对老龄化、恢复生育水平等问题。低生育率在全球蔓延的趋势是本研究的宏观背景,而日本在当前及未来面临少子化问题的挑战则是本研究的具体背景。日本是世界上生育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自1974年总和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日本进入少子化阶段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目前深陷超少子化的困境。长期的少子化给日本的人口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日本的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不断下降,老龄化加速发展,同时还面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劳动者负担增加、市场规模缩小、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等问题。少子化对日本的影响已波及到政府、企业、个人等各个层面。中国在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结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现了“未富先老”、“未富先少”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对日本少子化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日本在应对少子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日本未来生育率回升的可能性,为日本优化少子化对策提出建议;同时揭示中国借鉴日本经验的可行性和吸取日本教训的必要性,为中国应对少子化问题给出政策建议。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共八个章节,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日本的少子化问题,包括日本少子化的进程、现状、未来趋势、成因、影响、少子化对策及其优化路径。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论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界定了少子化与少子化对策、生育的相关概念、婚姻的相关概念等基本概念,重点阐述了生育分析理论、人口转变理论、中介变量理论、现代增长理论、“低生育率陷阱”理论的内涵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第二部分:核心内容(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三章,依托日本二战结束以来中长期的人口统计资料,结合少子化的概念和少子化程度的判定标准,主要从人口出生率、总和生育率和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三个指标分析日本少子化的进程和现状,并展望日本少子化的未来趋势。第四章,从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三个角度入手,分析日本少子化的复杂成因。在人口层面,借助改进寇尔生育指数,分析日本婚内生育率和已婚比例交替主导生育水平下降的过程;经济层面的成因主要包括养育子女的成本远超效用、年轻人的经济收入缺乏保障、工作和生活之间存在矛盾等;社会文化层面的成因主要包括传统家庭功能弱化,婚外生育不被社会接受和支持、回避风险的价值观和对子女“过度负责”的育儿观等。第五章,少子化对日本的影响。利用历史增长核算模型分析少子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拉低实际GDP的增长率,抑制潜在经济产出。少子化对日本人口的影响直观地表现为造成人口负增长和改变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改变地方社会形态、影响思想状况和大众文化、阻碍传统文化传承、改变教育结构等。第六章,日本少子化对策评析。将日本少子化对策的演进历程分为计划筹备、全面开展、调整深化三个阶段;将其体系归纳为四个层次和三条主线。引入政策工具的分析方法,构建少子化对策的二维分析框架展开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其创造良好婚育环境的影响作用较大,增强婚育意愿的推动作用和减少婚育阻碍的拉动作用较小,对策内容向育儿支援过度集中,严重缺乏对婚姻的支援。第三部分:经验借鉴和政策建议(第七章、第八章)第七章,首先分析中国的少子化现状与未来趋势,并与日本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两国少子化的异同,最后阐述中国借鉴日本经验的可行性和吸取日本教训的必要性。第八章,结论和对策建议。首先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认为日本的少子化时间长、程度深,成因复杂且影响深远,其少子化对策值得肯定,但效果受限。然后对日本少子化对策的路径优化和中国应对少子化提出对策建议:日本应增加财政投入、调整对策配比、加大宣传力度和对策的强制力;中国应尽早应对,通过制定整体性的配套措施促进全面两孩政策的开展,实现生育政策的平稳过渡。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处可能的创新:第一,目前国内对于日本少子化问题的研究多是针对少子化的某个要素,或少子化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影响展开,内容较为庞杂,且缺乏系统性。本研究在日本少子化持续半个世纪,少子化对策实施30年之际,对日本少子化的缘起、发展和后果进行全景展开分析,从人口学视角出发,结合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对日本的少子化问题及少子化对策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第二,在少子化影响的研究中改进了历史增长核算模型,将少子化对经济的影响从人口年龄结构中分离出来加以单独分析;在少子化对策的研究中将政策工具的分析方法纳入少子化对策的研究范式,构建了政策工具和生育全过程的二维分析框架,对日本少子化对策进行了量化的分析。第三,本研究以日本少子化问题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日本少子化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三个层面讨论了日本少子化的成因和影响。同时,对日本的少子化对策展开全面的评析,将其体系归纳为顶层设计、政策框架、综合应对、具体施策四个层次和经济援助、支援生育和育儿、改革工作方式三条主线,并将其演进历程划分为计划筹备、全面开展、调整深化三个阶段。综上,本研究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细致的针对少子化问题研究的分析框架,对后续少子化问题研究范式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晓飞[2](2020)在《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文化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在一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化兴则国家兴,产业强则国家盛,文化产业发展则社会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参与环节。政府、企业、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要实现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金融行业的支持不可或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基础,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反作用于金融业。文化金融将为国家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提供的有效支持。近些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为38737亿元,较2004年增长了10.3倍;2005-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实现了年均增长18.9%,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也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2018年的4.30%,在国民经济中文化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业的支持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拥有充足的金融资源,随着国家的金融体制改革、IPO注册制和互联网金融的相继启动,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增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现在诸多因素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金融生态环境欠佳、文化产业本身高风险的特点、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量严重不足而致的文化产业融资约束依然十分严重。因此,如何发挥金融推动作用,构建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使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再受到融资的困扰,已经成为学者和政府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构建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探讨金融支持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安全的互动机理,以便于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微观基础,从而使政府政策的制定更为有效。文章从文化产业的基本涵义、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现状,分别从我国的财政文化支出、银行业、资本市场、债券融资、保险业、文化产业基金、担保机构及风险投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指出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在于现存的金融支持体系无法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了金融支持对于文化产业的效应。包括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效应及对保护文化产业安全的效应。在对文化产业发展效应分析中,将数据按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部分划分,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主成分回归模型,得出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框架,建立文化产业的安全评价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与熵权法分析了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的安全效应。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金融业的支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及保护文化产业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设计合理的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是本文的重点和归宿,文章在借鉴其他国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当前金融支持体系并不完善,金融支撑文化产业作用不足,进而对该原因从组成要素及其职能界定的模糊、金融支持体系架构的不完善和政策与监管架构的不完善三方面记性分析。之后,探讨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构成要素,提出构建包括政府、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及企业自身在内的涵盖宏观、中观、微观在内的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设计建立包括财政经费支持、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投资公司、资本市场及风险投资在内的一系列创新金融工具为支撑的文化金融体系。最后,本文分别从政府政策、金融机构、资本市场、信用担保机制、社会化的融资服务体系建设五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王策[3](2020)在《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当今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日益深化,各个国家金融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加快,使得世界各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受到的影响显着增强,经济不稳定性逐渐凸显。对于我国这种新兴经济体而言,金融开放的深化和金融改革的推进,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呈现新动态,资本流动的规模及波动日益加大,在促进我国金融体系快速融入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同时,对我国的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也产生了相当强的冲击。我国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银行体系的稳定是决定金融体系稳定与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在全球政策多变、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从银行微观、银行系统、宏观经济三个方面建立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在2010年第四季度到2019年第四季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使用MSIH(2)-VAR(2)研究了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整个银行体系的冲击,实证结论如下:第一,滞后1期的全球政策不确定性、美国货币政策对银行体系稳定性产生冲击效应,滞后2期的全球政策不确定性、美国货币政策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正向作用,全球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较为显着;第二,从参数估计结果看,关于以全球政策不确定性和美国货币政策为代表的国外因素,其对短期资本流动和银行体系影响存在差异,短期资本流动收到的影响更大,表明外部因素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直接影响更为突出;第三,在遭遇欧债危机、美联储加息、全球政策多变的影响下,两种区制下短期资本流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存在不对称性。在受到全球政策不确定性、美国货币政策、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下,我国银行体系在不同的时期内会产生对应脉冲响应变化,并逐步回归至稳定水平。通过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结合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状况和银行体系稳定性现状,并结合我国目前的金融机制制度,参考前文的实证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政策以更好的促进银行体系健康稳定运行:一是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二是加强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三是提高银行体系应对外部冲击能力。
宋海东[4](2020)在《小微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以X编钟文化发展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GDP总量长期以来都处于增长状态,但其增速却自2007年以来处于下行通道中;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则加剧了经济增长放缓的态势,宏观经济甚至有短期出现衰退的风险。作为朝阳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则长期处于逆势增长状态,其增速大于GDP增速,其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逐年提升——到2020年底“十三五规划”收官检验之时,“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历史任务实现可期。小微文化企业处于文化产业结构的最底层,因其自身脆弱的经济属性,受经济波动影响的程度非常大;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面临短期衰退风险的背景下,仍处于巨大的风险中。如何实施自救、“跑赢大市”,是小微文化企业“性命攸关”的课题。本文以X编钟文化发展公司(简称X编钟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运用价值链和安索夫矩阵等战略分析模型,对其主营的编钟业务进行分析,评价该公司所处外部环境和内部自身条件。针对分析结果,本文在公司层面提出市场渗透和市场开发战略,“多元化而不经营”战略和实施零散产业竞争战略;在职能部门层面提出以市场营销和研发设计为主的战略。依据上述战略,提出具体的战略实施举措,包括管理层意识和能力的综合提升,搭建三种基础条件(完善公司经营体系、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和吸收外部资金),两个主要职能战略(以扩大销售量为目的打造市场营销体系,以实现差异化为目的完善产品研发体系)以及其他职能战略(提高政策参与度,采购和成本优化,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做好法律风险防范。依据上述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期望帮助X公司进行战略转型、跑赢大市,另一方面也期望对小微文化企业的战略转型具有借鉴价值。
蒲大可[5](2020)在《非洲外债问题研究 ——历史演进、深层逻辑及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债务是长期伴随非洲发展的老问题。本论文系统分析了非洲债务问题的形成与发展,探究了债务成因及其背后的深层根源,总结了非洲外债规模与风险持续扩大对非洲及中非融资合作的影响,并提出努力方向与改进建议。首先,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研究了非洲债务问题的形成与发展,并根据非洲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国内经济发展和债务情况,将非洲国家债务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50、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该时期非洲经济较快发展,债务问题初显但并不突出。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滞胀,而非洲国家进口替代、结构调整等发展策略的接连失败,造成经济持续下滑,债务也迅速累积并在80-90年代爆发危机,促使国际债权人在90年代末推出各种债务减免措施。第三个时期是2000年至2008年,非洲经济因大宗商品繁荣而得到快速增长,同时得益于多双边减债协议的落实,外债规模由2255亿美元降至1864亿美元。第四个时期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2014年大宗商品价格暴跌,非洲经济遭受重创,在全球货币宽松背景下,非洲国家举债加大发展性开支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外债规模再度迅速扩大,到2017年已达5350亿美元,部分债务指标也出现恶化,债务危机再现端倪,本论文称之为“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非洲国家债务规模与风险的持续扩大是否会引致系统性债务危机。本论文采用指标分析、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DSF)以及横向和纵向对比等方法,对“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做了分析;同时,也选取肯尼亚、吉布提、刚果(金)、刚果(布)和赞比亚等五个国家做个案研究。结果表明,多数非洲国家的债务指标尚处于门槛值以内,短期内非洲整体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从趋势上看,非洲整体债务负担在加重,面临外部冲击时违约风险在增大,高风险国家增多,少数国家的债务已不可持续。与20世纪80-90年代非洲债务危机相比,“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表现出一些新特点,例如,优惠性质贷款占比大幅下降;更多非洲国家发行利率高达5%至16%的国际主权债券;来自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的贷款在部分非洲国家外债中占比快速提高等。这些因素都使得非洲国家面对更高的利率和汇率风险以及短期偿债风险。非洲债务问题有着深刻的现实和历史根源。从直接原因看,债务出现问题,一方面是政府收支出了问题,收入相对支出少了,造成债务规模扩大;另一方面是债务管理出了问题,债务结构与经济发展不匹配,偿债风险变大。从历史根源看,债务问题周期性出现,既是非洲经济脆弱性、依附性以及严重依赖外部资金的表现,也是在国际环境不断变化背景下,为满足自身发展迫切需要所做出的现实选择,其背后则反映出非洲国家长期忽视内部积累而对外依赖的思想惯性。在“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中,多党民主化使得政府更“短视”,倾向于更多借债以满足竞选承诺,从而强化了对外依赖的惯性,而市场化融资的迅猛增长,使得非洲脆弱的单一经济结构在面对冲击时,外部缓冲手段更为缺乏。20世纪80-90年代,很多非洲国家因外债上升至不可持续的水平而陷入贫穷。“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也对非洲国家带来了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偿债负担超过门槛值后,将挤占财政资源,降低国内投资率,抑制经济增长;外债来源多元化增大了管控债务风险的难度等。本论文认为,为实现“债务-发展”的良性循环,非洲国家还需要在诸多方面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如从思想上改变对外依赖的心理和惯性,有效动员国内金融资源,加大财源和生产性开支,加强自身债务管理能力,统筹安排外资项目建设的优先次序,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努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提升经济自主发展能力。“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中,中国因素是受到各方关注与争论的焦点。本论文的分析表明,自2012年起中国对非信贷规模快速增长,到2017年贷款存量已占非洲外债总额约20%。中国对非融资提供了资金支持,显着带动了中国企业参与非洲交通、电力、能源、信息通讯、农业、制造业及工业园区建设,在推动破解非洲发展瓶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中非融资合作中也存在着不可持续、不均衡、不对称等问题,在非洲债务规模与风险持续扩大的背景下,不仅对非贷款风险上升,还对中国对非贸易、工程承包和投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中非合作也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在对外投融资管理方面的一些薄弱环节也亟待改进。基于此,本论文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对非贷款风险防控,探索推动存量项目债转股、扩大人民币在非洲的使用、加强国际三方合作,同时积极促进中非投融资合作模式创新,助力非洲工业化发展,提高非洲自身“造血”能力,从源头化解债务问题。
田若楠[6](2020)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运用大数据分析提升我国宏观调控效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影响着当前经济社会运行的各领域,技术变化已然成为推进宏观调控理念变革和方法创新进而提升宏观调控效能的深刻动因之一1。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核心,是掌握大量数据信息并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深层次情报价值,为管理者进行科学有效决策提供支撑。当“看不见的手”在某些领域失灵,而“看得见的手”的调控作用也不明显时,运用大数据分析为代表的新技术将为政府增强宏观调控精准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可能。以数据的掌握与分析作为核心竞争力,这不单是学界提出的关键词,也是各国正在探索的新方向和激烈博弈的场域。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阔步迈向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如何在这一进程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是一个需要党和政府、企业、知识界乃至公众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大数据思维下,国家战略将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未来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升级与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优势,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统筹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治理能力。中国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和党的领导下建设有为政府,加大对大数据分析相关领域的资金研发投入,建立起全行业数据搜集处理系统,强化人工智能等数据分析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国宏观调控的效能。
黄斌[7](2019)在《苏州N银行票据业务风险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票据已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货币市场工具,对于提高货币市场效率、丰富货币市场工具、深化和加快货币市场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但目前我国的票据业务发展尚不成熟,存在各项法规制度不完善、银行间信息不对称等诸多问题,导致票据业务经营过程中产生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及市场等风险,对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持续健康地开展造成了巨大阻碍,如何有效地提高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管控能力,成为了票据业务支持企业资金融通、降低融资成本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以苏州N银行票据业务风险为研究对象,对苏州N银行的票据业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得到了关于苏州N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的相关优化建议。本文首先以我国票据市场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细致研究了我国票据市场中票据业务的主要分类与交易模式,分析了我国票据市场的特征,并对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面临的相关风险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随后,本文以苏州N银行在具体银行票据业务中的风险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业务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及政策风险进行了量化测度与分析。通过对苏州N银行票据业务发展现状、现存风险以及风险管理识别与测度的分析,本文得到了关于苏州N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的相关优化意见与建议。本文认为,在苏州N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中,应从业务整合、流程优化,管理变革以及专业化培养三方面入手。首先,应优化流程部门职责配置,提升业务内控管理的有效性、业务处理的质量与效率。其次,从管理层的角度出发,应加强内部控制,增强监管力度,创新客户管理方式。最后,从员工发展与培养的角度来看,应注重员工专业化的建设与专业素养的培训,加强风险管理团队专业化建设,建立专业化票据业务团队。
吴粤[8](2019)在《中国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探讨 ——基于财政压力视角》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中国GDP总量达到90.18万亿元人民币。但是,在日益严峻和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影响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也在加大。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三期叠加”阶段,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公共服务远没有实现均等化。地方政府为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一方面从供给侧发力,遵循“三去一降一补”,对经济“增速提效”;另一方面从需求侧发力,加强民生项目发展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升当前全国范围内公共服务水平。在改革成果进一步惠及普通民众的同时,挖掘更深层次的民众需求,力争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使地方政府财力增长速度放缓,但是地方政府为实现推进城镇化、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供给等目的,需要进一步扩大支出水平,这就给地方政府财政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黄金规则”规定,地方政府资本性支出不能使用一般性收入,因此必须通过融资来弥补财政投资缺口。以往有许多学者研究过不同融资方式的优劣势,但很少有学者研究融资结构对于财政压力的影响,鲜有学者从融资方式配置角度考虑怎样优化融资结构。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确定融资结构对财政压力的影响,继而通过预测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探讨其怎样选择最优融资结构。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内容:第一,厘清地方政府融资的意义、特征、方式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地方政府融资是我国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重要保障。第二,从地方政府资本性支出的口径定义和分析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分别从融资规模、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三个角度探寻地方政府融资结构和财政压力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融资结构确实从这三个角度影响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但是影响程度不相同。确定了存在一种融资结构可以同时满足融资规模最大化、成本和风险最小化,即满足财政压力的最小化,并将这一融资结构定义为最优融资结构。第三,通过门限自回归模型检测出地方政府融资需求的波动,将融资需求增长分为扩张期、稳定期和收缩期,根据这一特点预测出未来三年省级地方政府融资需求规模。根据测算出的融资需求规模,采用多目标规划模型在限定条件下得到省级最优融资结构的比例和数值。第四,基于文章的理论和数据研究,为未来省级地方政府融资提供思路和数据支持。在论述过程中,本文遵循着以下逻辑框架:首先界定何谓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何谓地方政府的融资结构,继而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融资结构财政压力有显着影响,这一影响是从规模、成本和风险三个层面产生的。定义了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就意味着可以使融资规模最大化、成本和风险最小化,即使财政压力最小的融资结构。继而,笔者利用多目标规划模型解出了在满足限制条件下省级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其中,融资规模的数值来源于利用门限自回归模型对我国地方政府融资需求进行周期性分析后的预测值。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以便能够尽力减轻财政压力。具体来看,文章将分成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阐明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对文中出现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根据研究重点进行了文献综述和文献评述。最后,写明了文章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是理论基础。梳理和论述了融资理论、财政分权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理论,并在每一节末写出了该理论在文章的运用。第三章介绍了地方政府融资的意义、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分别阐述了土地融资、债务融资和PPP融资这三种地方政府主要融资模式的历史沿革。第四章是我国地方政府当前融资结构对财政压力的影响及传导机制。本章首先定义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分析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现状,发现其呈现出逐年加大的趋势,继而分析了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主要因素,并用财政收支缺压力作为对比分析,发现财政收支压力和财政投资压力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发展趋势。接下来,笔者从融资规模、成本和风险三个角度探寻地方政府融资结构影响财政压力的路径并提出假设,利用SYSTEM-GMM模型构建出2014-2016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假设进行了验证并完成了稳健性检验,结果证实了前文假设。根据结果,推断出存在一种融资结构可以同时实现规模最大化、成本和风险最小化,即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减轻财政压力的目的,并将这一融资结构定义为最优融资结构。第五章利用三阶段门限自回归模型测算出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增长的波动性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对其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用于多目标规划模型中。在满足现有限制条件的基础上计算出了未来年度省级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的比例和绝对数值。第六章是介绍了外国地方政府面对财政压力时的融资结构选择,为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结构的选择提供了经验借鉴。第七章是总结章节。首先阐述了模型结论,继而根据模型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并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之处和下一步研究方向。文章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三点:第一,创造性地提出了“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这一概念。文章明确指出,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可以使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达到最小。在本文中,财政压力的分析口径是地方政府资本性支出下产生的财政压力,分别从融资规模、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三个角度探讨了地方政府融资结构和财政压力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融资结构确实从上述三个角度对财政压力产生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不相同。从而证明了存在一个融资结构可以同时满足融资规模最大化、成本和风险最小化。也就意味着,这一融资结构可以实现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最小化,笔者将这一融资结构定义为最优融资结构。第二,将门限自回归模型运用于地方政府融资需求规模预测中,科学地预测了未来年度省级地方政府融资需求规模。采用三阶段门限自回归模型,利用历史数据发现地方政府融资具有规律的波动性。根据波动周期将地方政府融资增长分为扩张期、稳定期和收缩期,利用模型对数据进行平推,最终得到未来三年省级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规模。第三,采用多目标规划模型,通过输入多个省级地方政府相关财政数据,利用未来年度融资规模预测值,在不违背限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仿真模拟测算出了未来年度省级地方政府的融资结构和每一种融资方式的绝对值。为了增强模型的实用性,通过设置参数模拟出了不同情境下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中的相关数值。
李智芳[9](2018)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T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人才市场对人力资本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由过去单纯的安置就业岗位这一表层问题发展到如何解决质量就业的深层思考。作为大学生就业群体中占据重要部分的工科女大学生,由于其涉及工科类别与性别差异这两个独特性,其研究更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立意,通过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所取得的成果的归纳,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了基本性认知,从中寻找大学生特别是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价值。论文所研究问题试图依据工科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就业现状、就业背景、就业条件等视角,通过研究涉及衡量就业核心要素的就业率、就业期望、岗位匹配、性别歧视等指标,全面从学生自身、学校、企业雇主、社会四大领域进行系统认知与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形成针对求职者个人、院校的就业指导与教学变革、雇主用工、社会法规制定等四大主题的基本性解决对策方案或举措及建设性的建议。论文针对就业学生自身问题,建议调整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以适应社会多岗位及未来岗位转化的需要;针对院校,建议细化就业指导的针对性,特别是要强化工科女大学生的指导活动,开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深化教育教学内涵的质量变革,提升学生岗位能力培养;针对企业雇主,建议增强社会责任感、构建校企联动的培训与用工机制、实施男女平等的招聘理念;针对社会环境,建议落实与完善保护女性的政策法规,形成男女平等的社会舆论氛围与更加细化的法规。
朱东波[10](2018)在《中国工业结构转型研究 ——基于绿色经济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已历经40年,中国工业的快速增长为和平崛起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某种程度上,以要素投入增加为特点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也导致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产能严重过剩以及供需结构性不匹配等。学术界、舆论界等开始出现工业“劣质产业论”、“地位下降论”等观点。在此背景下,如何审视当前中国工业发展阶段,是一个亟待探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主题。为此,本文以“中国工业”为研究对象,将“绿色经济”选定为研究视角,以“结构转型”为关键词,在透视当前中国工业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国工业发展进行阶段性判断,并探究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金融发展路径、环境规制路径等。随后,在总结发达国家工业绿色转型的国际经验基础上,对中国工业绿色转型面临的制约因素进行再分析,提出促进工业绿色转型与经济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当前中国工业发展问题根源于结构失衡;从绿色经济的视角证实当前中国工业仍处于较低的粗放型发展阶段;金融发展、环境规制等是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中国应对产业空心化的关键在于促进工业朝向“高端化、绿色化”升级转型。总结来说,本研究是按照“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国际借鉴——对策建议”的总体思路行文,注意将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工业发展实践相结合,在回答中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判断问题的同时,提出了促进工业绿色转型的对策建议。
二、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少子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生育变动 |
1.1.2 日本的少子化困境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少子化成因和影响的相关研究 |
1.3.2 婚姻对少子化作用的相关研究 |
1.3.3 少子化对策的相关研究 |
1.3.4 后人口转变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生育的相关概念 |
2.1.2 婚姻的相关概念 |
2.1.3 少子化和少子化对策 |
2.1.4 其他相关概念 |
2.2 主要理论 |
2.2.1 生育分析理论 |
2.2.2 人口转变理论 |
2.2.3 中介变量理论 |
2.2.4 现代增长理论 |
2.2.5 “低生育率陷阱”理论 |
第3章 日本少子化的进程、现状及未来趋势 |
3.1 日本少子化的进程 |
3.1.1 战后的两次生育高峰 |
3.1.2 少子化的预兆期 |
3.1.3 少子化的开端 |
3.2 日本少子化的现状 |
3.2.1 少子化程度不断加深 |
3.2.2 人口减少时代到来 |
3.3 日本少子化的未来趋势 |
3.3.1 日本的人口预测 |
3.3.2 超少子化将长期延续 |
第4章 日本少子化的成因 |
4.1 少子化的人口成因 |
4.1.1 人口因素的作用机理 |
4.1.2 婚姻状况对少子化的作用 |
4.1.3 婚内生育对少子化的作用 |
4.1.4 婚姻和生育作用组合分析 |
4.2 少子化的经济成因 |
4.2.1 育儿成本效用因素 |
4.2.2 收入和雇佣因素 |
4.2.3 工作生活对立的因素 |
4.3 少子化的社会文化成因 |
4.3.1 家庭形态转变的因素 |
4.3.2 婚外生育低迷的因素 |
4.3.3 追求自我实现的因素 |
4.3.4 固有价值观念的因素 |
第5章 日本少子化的影响 |
5.1 少子化对日本人口的影响 |
5.1.1 少子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
5.1.2 少子化对年龄结构的影响 |
5.2 少子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
5.2.1 少子化与经济的长期协同关系 |
5.2.2 少子化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 少子化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 |
5.3.1 少子化对地方社会的影响 |
5.3.2 少子化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
5.3.3 少子化对教育的影响 |
第6章 日本少子化对策评析 |
6.1 日本少子化对策的演进 |
6.1.1 计划筹备阶段 |
6.1.2 全面开展阶段 |
6.1.3 调整深化阶段 |
6.2 日本少子化对策的体系 |
6.2.1 组织架构的四个层次 |
6.2.2 对策内容的三条主线 |
6.3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少子化对策量化分析 |
6.3.1 政策工具分析框架 |
6.3.2 政策文本选择与编码 |
6.3.3 政策工具分布分析 |
6.4 日本少子化对策的效果评价 |
6.4.1 对策有效但作用受限 |
6.4.2 对策供给“质”和“量”均不足 |
第7章 日本少子化对中国的启示 |
7.1 中国少子化进程和现状 |
7.1.1 中国总和生育率的变动 |
7.1.2 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变动 |
7.1.3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 |
7.2 中国少子化的未来趋势 |
7.2.1 预测方法及参数设置 |
7.2.2 预测结果 |
7.3 少子化的中日比较及经验借鉴 |
7.3.1 中日少子化的相似之处 |
7.3.2 中日少子化的相异之处 |
7.3.3 日本的启示和经验教训 |
第8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2.1 日本少子化对策的优化路径 |
8.2.2 中国应对少子化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文化的涵义及其层次 |
2.1.2 文化产业的内涵 |
2.1.3 文化产业的分类 |
2.1.4 文化产业的融资约束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金融发展理论 |
2.2.2 产业发展理论 |
2.2.3 产业安全理论 |
2.3 相关研究综述 |
2.3.1 文化产业的研究综述 |
2.3.2 文化产业安全的研究综述 |
2.3.3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研究综述 |
3 我国文化产业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 |
3.1.1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
3.1.2 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比较 |
3.2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现状分析 |
3.2.1 文化产业的政府财政支持现状分析 |
3.2.2 文化产业的社会资本支持现状分析 |
3.3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 |
3.3.1 财政税收投入的有限性与文化产业的资金需求量大的矛盾 |
3.3.2 政府制度的制约机制与文化产业的高风险性的矛盾 |
3.3.3 商业银行的风险规避性使得中小文化企业难以获得贷款支持 |
3.3.4 风险投资的发展缓慢不能满足文化产业的融资需求 |
3.3.5 资本市场对文化企业融资存在诸多限制 |
4 金融支持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效应分析 |
4.1 金融支持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效应分析 |
4.1.1 我国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的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
4.1.2 基于区域差异性的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的经济效应分析 |
4.1.3 我国金融支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
4.2 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安全的效应分析 |
4.2.1 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安全效应的理论分析 |
4.2.2 文化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4.2.3 综合评价方法选取与数据采集 |
4.2.4 文化产业安全的实证评价分析 |
4.2.5 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 |
5 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撑:基于部分国家的经验与借鉴 |
5.1 美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
5.1.1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保证文化产业的融资需求 |
5.1.2 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 |
5.1.3 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 |
5.2 日本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
5.2.1 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资本支持 |
5.2.2 社会多渠道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 |
5.2.3 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 |
5.2.4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文化企业提供直接融资 |
5.3 韩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
5.3.1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促进金融业支持文化企业 |
5.3.2 金融业增加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扶持 |
5.3.3 社会资本通过多渠道支持韩国文化产业 |
5.4 启示与借鉴 |
5.4.1 政府在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
5.4.2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资渠道的多样化 |
5.4.3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
5.4.4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
6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设计 |
6.1 我国金融支撑文化产业作用不足的原因分析 |
6.1.1 金融支持体系组成要素及其职能界定的模糊 |
6.1.2 金融支持体系运行架构的不完善 |
6.1.3 金融支持政策与监管架构的不完善 |
6.2 构建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中的构成要素 |
6.2.1 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中的交易主体 |
6.2.2 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中的组成要素 |
6.3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设计 |
6.3.1 商业银行支持文化产业的运行架构设计 |
6.3.2 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的运行架构设计 |
6.3.3 资本市场支持文化产业的运行架构设计 |
6.3.4 风险投资支持文化产业的运行架构设计 |
6.4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与监管架构设计 |
6.4.1 货币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架构设计 |
6.4.2 金融监管支持文化产业的架构设计 |
6.4.3 财政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架构设计 |
6.4.4 构建连接各项文化金融各项政策的协调和信息反馈机制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影响机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 |
2.1.2 银行体系稳定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跨境资本流动动因理论 |
2.2.2 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理论基础 |
2.3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
2.3.1 直接渠道 |
2.3.2 间接渠道 |
2.3.3 继发性冲击 |
第三章 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现状分析 |
3.1 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状况 |
3.1.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衡量指标和估算方法 |
3.1.2 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特征和状态 |
3.2 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状况 |
3.2.1 银行体系关键指标变化特征 |
3.2.2 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
3.2.3 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构建 |
第四章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实证研究 |
4.1 MS-VAR模型实证检验 |
4.1.1 模型设定、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4.1.2 变量选择 |
4.1.3 平稳定检验 |
4.1.4 模型最优滞后阶数和稳定性检验 |
4.1.5 模型区制和形式选择 |
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短期资本流动背景下加强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对策建议 |
5.1 稳妥有序推动资本项目开放进程 |
5.2 加强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管理 |
5.2.1 加强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 |
5.2.2 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 |
5.3 提高银行体系应对外部冲击能力 |
5.3.1 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有效应对国际资本流动冲击 |
5.3.2 构建银行业风险防范和预警指标体系,培育高素质金融人才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4)小微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以X编钟文化发展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对文化产业的研究 |
1.2.2 对战略管理的研究 |
1.2.3 对小微文化企业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战略管理理论框架 |
2.2 价值链分析 |
2.3 安索夫矩阵 |
第3章 X编钟公司的内外部环境 |
3.1 企业外部环境 |
3.1.1 宏观经济环境 |
3.1.2 文化产业市场环境 |
3.1.3 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和政策环境 |
3.2 企业内部环境 |
3.2.1 公司基本情况 |
3.2.2 研发设计管理 |
3.2.3 生产组织管理 |
3.2.4 营销组织管理 |
3.2.5 法律风险和政策经验 |
3.2.6 编钟业务价值链 |
第4章 内外部环境分析和战略选择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宏观经济下行,疫情引发衰退 |
4.1.2 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向好 |
4.1.3 独特的曾侯乙编钟文化资源 |
4.1.4 小微文化企业面临巨大风险 |
4.2 内部环境分析 |
4.2.1 以传承编钟文化为使命 |
4.2.2 业务模式清晰,配置满足常规生产 |
4.2.3 创新研发不足,知识产权管理落后 |
4.2.4 采购规模劣势,产能存在闲置 |
4.2.5 营销组织缺失,售后服务亮点 |
4.2.6 政策参与度低,潜在法律风险 |
4.3 战略选择 |
4.3.1 基于战略分析调整的价值链 |
4.3.2 进行市场渗透和开发,多元化而不经营 |
4.3.3 实施零散产业竞争战略 |
4.3.4 以市场营销和研发设计为主的职能战略 |
第5章 X编钟公司的战略实施举措 |
5.1 管理层提升 |
5.1.1 提升职能管理能力 |
5.1.2 管理意识的提升 |
5.1.3 资源整合的意识和能力 |
5.1.4 文化企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
5.2 基础条件搭建 |
5.2.1 深挖特色文化资源 |
5.2.2 完善公司经营体系 |
5.2.3 提高研发创新能力 |
5.2.4 吸收外部资金 |
5.3 两个主要职能战略措施 |
5.3.1 打造市场营销体系,扩大销售量 |
5.3.2 完善产品研发体系,实现差异化 |
5.4 其他职能战略 |
5.4.1 提高政策参与度 |
5.4.2 采购和成本优化 |
5.4.3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5.4.4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
5.4.5 做好法律风险防范 |
5.5 战略部署结构图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表3-3数据说明 |
附录2: 客户分类和需求简介 |
附录3: 竞争企业简介 |
附录4: 《大羽甬钟及复原曾侯乙编钟》发明专利 |
附录5: 《一种双音的编钟》实用新型专利 |
附录6: 初步访谈提纲 |
附录7: 正式访谈提纲 |
附录8: 临时补充访谈提纲 |
致谢 |
(5)非洲外债问题研究 ——历史演进、深层逻辑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和论文结构 |
二 债务问题相关概念 |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一章 非洲债务问题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非洲债务形成与发展的逻辑 |
第二节 非洲债务问题历史回顾 |
一 第一个时期(20世纪50、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
二 第二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 |
三 第三个时期(2000 年至2008年) |
四 第四个时期(2008 年至2019年) |
第三节 国际主权债务的处理机制 |
一 双边主权债务处理:巴黎俱乐部 |
二 多边主权债务处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非洲国家贷款情况 |
第四节 非洲债务问题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 |
一 非洲国家的投融资需求及资金瓶颈 |
二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的主要关注点 |
第二章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的特点及成因 |
第一节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可持续性分析 |
一 基于静态指标分析 |
二 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可持续分析框架(DSF) |
三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的主要特征 |
四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总体可控 |
第二节 非洲债务问题的比较分析 |
一 地区横向比较 |
二 历史纵向比较 |
第三节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的直接原因 |
一 债务规模持续上升,产业结构和发展动力单薄 |
二 债务结构出现不良趋势,债务不稳定性增加 |
第四节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的根源 |
一 对外依赖的思想惯性与政治民主化的相互强化 |
二 市场化融资迅猛增长与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的共同作用 |
三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需要较长时间来消化 |
第三章 非洲债务问题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肯尼亚案例分析 |
一 肯尼亚宏观经济现状 |
二 肯尼亚债务问题分析 |
第二节 吉布提案例分析 |
一 吉布提宏观经济现状 |
二 吉布提债务问题分析 |
第三节 非洲资源国案例分析 |
一 刚果(金)案例分析 |
二 刚果(布)案例分析 |
三 赞比亚案例分析 |
第四章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的影响 |
第一节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对非洲的影响 |
一 偿债负担及风险快速上升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 |
二 外债来源多元化增大了非洲国家抵抗风险的难度 |
三 非洲资源型国家的再融资成本和风险明显上升 |
四 非洲国家应加强债务管理并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
第二节 中国对非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21世纪以来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 |
二 中国对非贷款的主要特征 |
三 中国主要对非贷款机构 |
四 中非融资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对中非合作的影响 |
一 直接导致中国对非贷款风险上升 |
二 影响中国企业对非贸易、工程承包和投资经营 |
三 中国在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中的角色引发争议 |
四 暴露出中国对非投融资合作管理的问题与不足 |
五 中非经贸合作提质升级面临紧迫压力和新机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英文着作和报告 |
二 英文期刊论文 |
三 英文网络资源 |
四 中文着作和译着 |
五 中文期刊论文 |
六 中文网络资源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运用大数据分析提升我国宏观调控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一)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
(二)国家干预主义流派的理论 |
(三)宏观经济领域的特征 |
(四)我国宏观调控效能提高所面临的问题 |
(五)新的调控内容对宏观调控效能提出了新要求 |
(六)理论界关于提升宏观调控效能的新思路 |
(七)学界关于大数据分析与宏观调控效能关系的研究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影响我国宏观调控效能提升的相关因素和问题 |
一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宏观调控的内涵 |
(一)狭义“宏观调控” |
(二)广义“宏观调控” |
二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宏观调控主体及其定位调整 |
(一)新时代政府宏观调控的新内容与新要求 |
(二)传统宏观调控信息搜集局限性 |
(三)宏观部门协调存在问题 |
(四)政府治理理念促进建设有为政府 |
三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宏观调控目标及其社会主义属性的体现 |
(一)宏观调控目标的重点 |
(二)基于中国国情的调控目标的综合性 |
四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及其遇到的问题 |
(一)使用金融宏观调控手段过程中存在问题 |
(二)使用财政宏观调控手段过程中存在问题 |
(三)新时代的消费要求促进宏观调控手段创新 |
五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宏观调控对象:国民经济存在的重要问题 |
(一)国民经济供给侧的结构性产能过剩 |
(二)国民经济需求侧的新要求和特点 |
(三)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构失调问题 |
第三章 大数据分析的发展及其特征和优势 |
一 大数据分析的源起和发展 |
(一)大数据概念界定 |
(二)大数据之“大” |
(三)大数据分析兴起的原因 |
二 大数据的特征 |
(一)大数据种类繁多 |
(二)大数据体量庞大 |
(三)大数据快速高效 |
(四)大数据价值量大 |
(五)大数据的复杂性 |
(六)大数据的其它特征 |
三 大数据分析的功能优势及其前景 |
(一)转变思维,提高效率 |
(二)超越因果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
(三)从静态收集到动态监测 |
(四)从数据挖掘到数据分析 |
(五)突出扁平化关系处理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大数据时代到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一 我国逐渐进入大数据时代 |
(一)政府扶持,政策护航 |
(二)政府推动O2O飞速发展 |
(三)我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 |
二 大数据时代对于我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影响探析 |
(一)大数据有助于建设有为高效政府 |
(二)大数据有助于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
(三)大数据助推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协调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运用大数据分析提升未来阶段我国宏观调控效能的路径 |
一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运用大数据分析优化政府宏观调控 |
(一)大数据改变政府治理思维 |
(二)大数据分析功能有助于优化政策执行 |
(三)大数据时代为就业创造更多条件 |
(四)以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
(五)动态监测收入分配全过程 |
(六)大数据助推开放型经济创造更多价值 |
(七)运用大数据提升宏观调控效能需避免的倾向 |
二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宏观调控效能的优化提升需要发展大数据产业 |
(一)充分重视大数据产业发展 |
(二)提升技术研发与软件开发水平 |
(三)进一步优化大数据发展环境与产业布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苏州N银行票据业务风险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理论和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票据业务风险相关理论 |
2.1 票据概念及票据风险 |
2.1.1 票据概念及类型 |
2.1.2 票据风险及分类 |
2.2 票据发展及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2.1 票据发展相关理论 |
2.2.2 票据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票据业务发展现状及风险分析 |
3.1 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类型与模式 |
3.1.1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分类 |
3.1.2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模式 |
3.1.3 我国银行票据市场特点 |
3.2 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分析 |
3.2.1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表现 |
3.2.2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成因 |
3.3 苏州N银行票据业务分析 |
3.3.1 苏州N银行票据业务简介 |
3.3.2 苏州N银行票据业务分析 |
3.4 苏州N银行票据业务风险识别 |
3.5 苏州N银行票据业务风险成因分析 |
第四章 苏州N银行票据业务风险分析 |
4.1 苏州N银行票据业务风险测度 |
4.1.1 管理风险测度 |
4.1.2 操作风险测度 |
4.1.3 道德风险测度 |
4.1.4 政策风险测度 |
4.2 苏州N银行票据业务风险分析 |
第五章 票据业务风险管理优化建议 |
5.1 业务流程:整合系统,优化管理 |
5.2 管理变革:精细化,针对性管理 |
5.3 员工管理:专业化建设,科学化考核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探讨 ——基于财政压力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1.2.1 基本概念界定 |
1.2.2 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融资结构理论 |
2.1.1 MM理论 |
2.1.2 权衡理论 |
2.1.3 优序融资理论 |
2.1.4 现代企业融资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
2.2 财政分权理论 |
2.2.1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
2.2.2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 |
2.2.3 财政分权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
2.3 新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 |
2.3.1 产权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行为经济学 |
2.3.4 新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在本文中的应用 |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的意义、特征、问题及历史沿革 |
3.1 地方政府融资的意义 |
3.2 我国地方政府主要融资形式 |
3.3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特征与问题 |
3.3.1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特征 |
3.3.2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问题 |
3.4 土地融资历史沿革 |
3.4.1 土地出让制度的法律法规历史沿革 |
3.4.2 土地融资收益分配的历史梳理 |
3.5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历史沿革 |
3.5.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雏形时期(1978 年-1994 年) |
3.5.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中期(1995 年-2007 年) |
3.5.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鼎盛时期(2008 年-2013 年) |
3.5.4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时期(2014 年及以后) |
3.6 PPP融资方式的历史沿革 |
第4章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结构对财政压力的影响及传导机制 |
4.1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
4.1.1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现状 |
4.1.2 影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主要因素 |
4.2 地方政府融资缓解财政压力的主要方式 |
4.2.1 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规模 |
4.2.2 提高地方财政支出的效率水平 |
4.2.3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地方政府财力 |
4.3 地方政府融资结构影响财政压力的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4.3.1 基于规模视角的融资结构与财政压力研究 |
4.3.2 基于成本视角的融资结构与财政压力研究 |
4.3.3 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融资结构与财政压力研究 |
4.4 实证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
4.4.1 模型设定 |
4.4.2 变量构建与数据处理 |
4.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4.4 稳健性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目标规划下的地方政府最优融资模式选择 |
5.1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周期与预测分析 |
5.1.1 模型设定 |
5.1.2 数据选择 |
5.1.3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需求的阶段性划分 |
5.1.4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需求的预测分析(2018 年-2020 年) |
5.2 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模型理论分析 |
5.2.1 多目标规划理论 |
5.2.2 多目标规划的求解方法 |
5.3 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 |
5.3.1 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模型建立 |
5.3.2 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模型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的国际经验借鉴 |
6.1 外国地方政府投资融资模式比较 |
6.1.1 外国地方政府融资目的 |
6.1.2 外国地方政府融资模式比较 |
6.2 外国地方政府基于自身财政压力的融资结构选择 |
6.2.1 美国 |
6.2.2 日本 |
6.3 经验借鉴总结 |
第7章 结论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
7.1 模型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不足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展示 |
(9)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T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 |
一、工科 |
二、就业 |
三、性别刻板印象 |
四、性别歧视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 |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内涵 |
二、人力资本理论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 |
三、人力资本理论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启示 |
第二节 统计性歧视理论 |
一、统计性歧视理论的内涵 |
二、统计性歧视理论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 |
三、统计性歧视理论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启示 |
第三节 互动理论 |
一、互动理论的内涵 |
二、互动理论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 |
三、互动理论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启示 |
第三章 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
第一节 就业率 |
一、高校就业率的统计要素组成 |
二、高校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率特征 |
第二节 就业期望 |
一、女性就业中的高期望 |
二、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现状 |
第三节 岗位匹配 |
一、职业选择中的岗位匹配分析 |
二、工科女大学生人岗匹配的现状 |
第四节 性别歧视 |
一、性别歧视现象的客观存在 |
二、工科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表现 |
第四章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学生自身对其就业的影响 |
一、自我认知偏差 |
二、综合素质欠佳 |
三、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
第二节 学校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
一、就业指导质量有待提升 |
二、学生自主创业人群比重不大 |
三、院校教育教学成效难以适应职场需求 |
第三节 企业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
一、企业人力资本最优配置的直接影响 |
二、企业支付薪酬 |
三、企业招聘考核性别因素的间接影响 |
第四节 社会因素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
一、女性用工法律保护 |
二、国家就业政策 |
三、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
第五章 解决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
第一节 调整就业观念,提升自身专业与综合素养 |
一、调整自我认知期待 |
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多岗位需求 |
三、强化与锤炼专业技能,掌握专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
第二节 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以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就业 |
一、加强就业针对性指导,构建系统化就业服务体系 |
二、启迪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开辟学生自主创业途径 |
三、强化教育内涵质量建设,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
第三节 建立企业用工保障制度,发挥企业招工积极作用 |
一、构建实习与就业结合的用人机制 |
二、构建优质岗前培训机制 |
三、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
四、构建良好的性别平等企业文化 |
第四节 优化女性就业社会环境 |
一、优化女性就业保障政策,落实并完善保护女性的法律法规 |
二、加强男女平等观念宣传,建设男女平等社会文化 |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具有大学生就业共性与自身的特殊性 |
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软技能是工科女大学生进入职场的基本条件 |
三、强化院校质量内涵训练是学生有效就业之本 |
四、雇主与用工单位需要担当社会责任 |
五、女性用工保护的政策与法规具体实操性还有提升与完善空间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本研究的局限性 |
二、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中国工业结构转型研究 ——基于绿色经济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工业结构升级与绿色经济关系分析 |
二、工业绿色转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
一、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内容概要、主要创新及其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内容概要 |
三、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与理论机制 |
第一节 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涵分析 |
一、产业、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
二、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
三、工业绿色转型 |
第二节 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经验规律分析 |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
二、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
第三节 绿色经济视角下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分析 |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 |
二、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绿色经济的理论分析 |
第四节 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机制分析:金融发展与环境规制的视角 |
一、金融发展与工业绿色转型 |
二、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转型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工业发展问题分析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马克思部类结构均衡模型 |
一、马克思两部类结构均衡模型 |
二、马克思四部类结构均衡模型 |
第三节 基于四部门模型的中国工业结构问题分析 |
一、对“总供求均衡”的分析 |
二、基于“四部类结构均衡模型”的中国工业发展问题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绿色经济视角下中国工业结构转型的阶段分析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计量模型、估计方法、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
一、计量模型构建 |
二、估计方法介绍 |
三、核心指标设计 |
四、空间相关性分析 |
五、控制变量与数据来源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
一、工业结构升级影响绿色经济的基本结果分析 |
二、工业结构合理化影响绿色经济的基本结果分析 |
三、工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绿色经济的基本结果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第四节 异质性检验——进一步的考察 |
一、环境规制对工业结构升级与绿色经济之间关系的影响分析 |
二、经济发展对工业结构升级与绿色经济之间关系的影响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中国工业绿色转型路径的实证探究 |
第五章 金融发展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
一、金融发展作用工业绿色转型的直接效应 |
二、金融发展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研发效应与外资效应 |
三、金融发展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门槛效应 |
第三节 计量模型、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
一、计量模型 |
二、变量指标设计与指标核算 |
三、数据来源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金融发展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基本结果分析 |
二、稳健性检验 |
三、金融发展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门槛效应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纵横向拉开档次”计算过程说明如下 |
第六章 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
第三节 计量模型、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
一、计量模型构建 |
二、变量指标设计 |
三、数据来源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
一、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及交互项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分析 |
二、稳健性检验 |
第五节 进一步检验—区域异质性的考察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工业空心化”与中国工业转型升级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工业空心化”的典型特征 |
一、“工业空心化”的内涵与界定 |
二、“工业空心化”的发展阶段 |
第三节 “工业空心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 |
第四节 中国“工业空心化”问题与工业转型升级分析 |
一、中国“工业空心化”的阶段性判断与分析 |
二、中国“工业空心化”对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对策分析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工业绿色转型的国际经验 |
一、发达国家促进工业绿色转型的实践分析 |
二、发达国家工业绿色转型的启示 |
第二节 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
一、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制约因素 |
二、促进中国工业绿色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附录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及获奖情况 |
四、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少子化问题研究[D]. 全龙杰. 吉林大学, 2020(01)
- [2]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 刘晓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3]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 王策.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4]小微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以X编钟文化发展公司为例[D]. 宋海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非洲外债问题研究 ——历史演进、深层逻辑及其影响[D]. 蒲大可.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运用大数据分析提升我国宏观调控效能研究[D]. 田若楠. 上海交通大学, 2020(11)
- [7]苏州N银行票据业务风险及其对策研究[D]. 黄斌. 苏州大学, 2019(04)
- [8]中国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探讨 ——基于财政压力视角[D]. 吴粤.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9]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T大学为例[D]. 李智芳. 天津大学, 2018(06)
- [10]中国工业结构转型研究 ——基于绿色经济的视角[D]. 朱东波. 厦门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