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隧道机械施工噪声危害及防护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庆勇[1](2020)在《海底隧道工程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及防范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底隧道工程建设也发展迅速。海底隧道的建设不同于陆地隧道,海洋底部的地质情况一般较为复杂,海底隧道工程通常面临巨大的环境灾害风险,而且相关风险的危害程度比陆地隧道要高很多,海底隧道项目建设工程采用的技术及运营维护工作复杂,也容易引发环境问题。因此如何做好海底隧道工程环境事件的风险评估与防治对策工作,已经成为亟待继续研究和完善解决的基础性学术课题。工程中对环境污染的风险评估及防治需具有严格的经验总结及技术规定。本文针对海底隧道工程在建设和运营中的特点,结合施工和运营中环境污染的有关风险评估及防治经验,分析研究海底隧道工程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全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事件,建立海底隧道施工过程环境影响的风险评价方法和流程,为海底隧道工程中环境的风险管理与风险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基于贝叶斯网络法的推理思想,采用定量分析法中的风险概率模型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利用分解分析法将复杂的风险研究对象简单化,将大型复杂系统层层分解为若干小的系统,进一步识别大系统的复杂风险;采用定性分析法中的故障树分析法及专家经验法开展环境风险评估。本文的研究对海底隧道工程中的环境风险事件防控防治有一定现实意义。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归纳总结了海底隧道工程中环境事件风险管理特点。2)梳理了海底隧道工程的环境风险评估及管理方法。3)提出了防范海底隧道工程环境风险的针对性措施。
徐鑫[2](2020)在《济南市燃气管道改建施工与地铁2号线交叉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使得地下空间的利用率逐步提升,城市地下管网日渐密集,管涵建设难免会对临近既有隧道结构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开展燃气管道改建施工与地铁2号线交叉以后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无论是从理论上推理还是实际当中的应用都意义重大。本文以济南市飞跃大道燃气管道改建施工与地铁2号线交叉项目为依托,广泛查阅资料并结合现场调研情况,通过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两种方法对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也为以后相似的工程存在的风险进行类比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的文献,根据该工程的特殊工况,运用层次分析法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而建立燃气管道改建工程与地铁2号线交叉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掌握了风险评价的准则以及施工的相关管理规范确定了燃气管道改建施工与地铁2号线交叉风险评价所采用的风险等级标准;从工程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该交叉工程的施工有其独特之处,从自然环境、施工技术、材料设备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风险评价模型,通过对评价结果分析,得出燃气管道改建施工与地铁2号线交叉风险等级为四级,即风险较小。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在风险相对较大的方面给出了必要的安全控制措施。
胡丽娜[3](2020)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隧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隧道工程规模不断扩大,长大隧道、高围压、涌水和瓦斯隧道愈加常见。工程条件愈加复杂的隧道工程就要求管理手段的不断进步,风险管理在隧道工程项目管理中成为越来越普遍的课题,本文对隧道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因素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可为隧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依据。基于模糊多元层次分析法基本理论,分析了隧道工控项目风险产生的机理,对隧道工程施工阶段中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计算,为承包商风险控决策控制提供依据。结合特定的隧道项目工程实例对隧道工程项目中风险因素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分别得出相应的预警级和预警值,为隧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和控制提供可靠的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分析了隧道工程项目风险产生的机理,并对隧道施工中爆破法开挖的所有爆破因素,运用模糊多元层次分析建立爆破指标和多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相应的权重比例。(2)通过隧道工程项目风险因素的分析,得出了隧道工程项目爆破法施工中因素的不确定性,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不确定性,因素与指标的影响程度不确定性,各指标对爆破效果的权重对应关系的不确定性,这增加了隧道工程风险管理的难度,在隧道工程项目中不可预见、不可避免和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要制定一定的风险处理措施。(3)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在隧道工程项目中承包商风险决策控期问题,得出不确定性因素对隧道工程项目的影响程度比较大,所占的风险决策和控制权重比例也比较大,而非不确定性也就是人的作为程度大的因素对隧道工程项目的影响程度比较小,所占的风险决策和控制权重比例也就小。(4)人、物、环境、技术和管理的风险权重依次上升,管理因素的权重量大,在一定程度上应对了隧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内涵,也体现了管理决策和控制在隧道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中的重要性,在隧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应加大管理手段,提高风险管理的高效性。对人、物、环境、技术和管理的各类风险进行预警级别划分,给出了各预警级别的风险防范控制措施,在隧道工程项目中不可预见和不确定性的因素造成的风险权重比较大,应加大风险管理中精力和时间的投入。
张振华,白永厚,郭春,程江浩[4](2020)在《钻爆法施工隧道噪声传播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钻爆法施工的隧道囿于半封闭环境和大功率高噪声机械分布集中的特点,施工噪声问题相比地面工程更加严峻。其中,尤以钻炮眼工序声压级最高。为研究隧道施工过程中工人接触的噪声大小和类型以及噪声在隧道内的传播规律,依托拉泽快速路圭嘎拉隧道工程,通过施工现场实测和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声学数值模拟互相验证,发现掌子面工人工作区域的中高频噪声普遍达到105 dB(A)及以上,掌子面钻炮眼噪声传播至二次衬砌和仰拱区域后仍达到90 dB(A),同时危害二次衬砌和仰拱区域施工人员健康。洞内空间声压级分布受洞内构筑物和边界条件影响,轴线方向衰减速率不均匀,同一断面内声能量由于拱形断面声聚焦效应,呈现同一断面内底板中线以上3~4 m局部声压级高于拱周的状态。
麦诗琪,张晋蔚,吴丹,刘丽,张万峰,王建宇,王致[5](2019)在《地铁施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某市18个有代表性的地铁隧道施工标段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与检测结果显示,噪声的超标点数最多,超标率46.0%;锰及其化合物、粉尘浓度各有一岗位超标;手传振动强度在职业接触限值以内。可见,噪声危害尤其是隧道施工的噪声危害,是地铁施工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应重点管理与监督。
高昕[6](2019)在《隧道施工噪声产生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文中认为由于社会的日益进步,文明程度也在同步升级,环境保护成为人类担当的社会责任,正确认识噪声污染的严重性,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噪声防控非常必要。同时,环境保护被纳入隧道施工管理工作中并受到重视,积极开展噪声防治先进技术的研究。本文重点分析了隧道施工的特点及噪声控制的实际状况,最终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但山林[7](2019)在《高海拔环境敏感区域隧道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隧道作为山区道路建设的控制性工程,在我国的高原山地和中低山丘陵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它的修建在提升山区道路通行能力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区域水资源漏失、水质恶化、大气污染、隧道弃渣和土壤侵蚀加剧等,给隧址区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较严重的影响。为此,本文以G318林拉公路改造工程米拉山高海拔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对隧道建设区域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固废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仿真评价,以期构建环境负效应小,社会认可的绿色生态型高海拔隧道。本文在系统分析隧道建设和营运期间环境效应的基础上,考虑到高海拔地区环境的动态延迟性和高阶非线性,结合理论分析、公众参与和现场调研情况,选取水环境、大气环境、固废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评价要素,选择系统动力学作为环评方法,据此构建了高海拔隧道环境影响系统动力学评价模型。建立了包括30个环境因子的因果关系图,然后进一步区分不同变量的性质,构建了包含6个状态变量、12个速率变量、26个辅助变量和62个参数的存量流量图,并采用基于决策人员偏好信息的改进的区间数层次分析模型确定了隧道建设区各环境要素的环保投资比例:水环境0.3509,大气环境0.2779,固废环境0.1302,生态环境0.2410。然后选取位于高海拔地区的雪山梁隧道和雁口山隧道校验了模型的可靠性,将其用于米拉山隧道的环境影响评价。得到如下结论:(1)隧道建设区域的水资源漏失量在施工期间持续增加,其中2015年2016年区域水资源漏失量从0缓慢增加到100万m3,2017年2018年7月则迅速增加到400万m3;在营运期间,水资源量略有回升,但变化不明显。水体SS含量在施工期间大致呈线性增加,2018年7月达到峰值106吨;2019年以后,由于系统主导反馈的改变,水体SS含量逐渐下降,到2032年已接近30吨,达到了水体SS含量的合理范围。(2)TSP排放量在隧道的施工和营运阶段持续增加,且主要集中在隧道外。2015年2018年,TSP排放量从0增加到750吨,到2032年TSP排放量达到1000吨;NO2的排放主要集中于隧道通车运营后,并且小型车是NO2的最主要来源。整个施工阶段仅向外界排放了4.2吨NO2,到2032年的排放总量接近1200吨。但和当地的大气环境容量相比,TSP和NO2的排放量仍在容许范围以内。(3)隧道的固废排放量在施工期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2017年以后的施工阶段,增长速率显着增大,2018年7月达到峰值233万吨;在营运期间缓慢下降至227万吨。(4)隧道施工期间,区域新增水土流失量线性增加,2018年7月达到峰值1300吨,并且弃渣场是整个隧道建设区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单元,从根本上来看,还是由隧道洞渣的利用率偏低导致的;隧道通车后,土壤流失得到有效控制,2032年的水土流失增量已不足1000吨,远低于隧道所在地的容许土壤流失量。结果表明,米拉山隧道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对固废的影响最大,对水和大气的影响次之,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扰动较小,符合西藏自治区的环境保护规划。据此提出了合理的固废处理措施,实现了米拉山隧道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区隧道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
裴晨[8](2019)在《WR高速公路工程环境监理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项目正处在规划建设当中,但高速公路发展带来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对于高速公路环境保护工作,我国越来越重视事中管理,这就提升了对注重事中和过程管理的环境监理工作的需求。本文以高速公路建设环境监理工作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环境监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实践应用。本文主要总结了高速公路和环境监理工作的研究发展现状,分析了环境监理工作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作用和意义。概述了环境监理的工作概念,阐明了环境监理的特点和原则,论述了环境监理体系建立的基础,分析比对了三种常见的监理模式,明确了环境监理的主要目的、工作范围、主要流程、工作内容、监理手段和要点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监理工作体系。通过分析,明确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案例存在的环境敏感问题,以定额分析、引入模型、公式计算等为主要分析方法,对确定的水污染、噪声污染和环境风险等环境敏感问题进行了量化分析,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理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结合对环境监理工作的理论研究,在环境敏感问题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案例的监理应用。通过以上理论研究和应用工作,提出结论和建议,对相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文杰[9](2019)在《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分析方法》文中指出地铁隧道工程是一项作业环境复杂、安全隐患突出、易诱发事故的高危险工程。目前地铁施工风险管理存在资源配置不力、风险源识别难度大等问题,虽然现代化施工技术大大提升了地铁安全水平,但地铁项目精细化程度的加深对地铁施工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我国对于地铁施工风险的研究多从事故本身着手,很少有从受限空间角度去考量地铁隧道作业风险的,因此,本文意在研究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的风险问题,以达到控制和减少地铁作业事故的目的,这对协助地铁工程更有效的进行风险管控具有重要的意义。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系统本身结构复杂、工序繁多,本文通过对地铁盾构施工的系统分析,将其划分为吊装与运输作业、组装拆卸作业、盾构掘进作业三个子系统。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特点和适用条件,将其应用在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的风险分析中去,通过构建系统SD模型来仿真模拟作业系统的风险演化趋势,以期实现对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的风险预测和科学管控。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根据有限空间作业的相关规范以及地铁隧道施工的作业特征对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进行了定义,并根据事故前兆理论和安全冰山理论,从人-机-环-管的角度分析了有限空间作业的事故机理。(2)通过改进的JSA-SHEL风险辨识方法,依据有限空间及隧道施工作业规范对地铁盾构法施工的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进行辨识,构建了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指标体系,并基于DEMATEL方法确定了风险因素的权重。(3)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及方法分析了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系统的内部结构关系,建立流位、流率等变量,完成系统SD模型构建。(4)通过对构建模型的实证研究,预测了系统风险的演化趋势,并从风险投资调控与风险变量调控两个方面的仿真模拟,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管控策略。
张宇[10](2019)在《高速铁路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研究 ——以京张高铁崇礼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关于铁路建设环境影响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崇礼铁路工程从设计、施工到运营全生命周期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造成的影响,构建了高速铁路绿色评价指标体系,以灰色系统理论和突变理论为基础,分别建立了灰色聚类法综合评价模型和突变级数法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新建崇礼铁路进行了绿色等级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高速铁路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绿色理念、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景观格局、社会经济、资源节约6个一级指标,以及相对应的17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确定了三级指标评价标准,并将评价等级划分为非绿色、浅绿色、绿色、深绿色四个等级。(2)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针对新建崇礼铁路工程对景观格局的影响计算结果为:项目区斑块数目由铁路建设前454增加到铁路建设后1369,最大斑块指数由7.75降低到5.92,边缘密度由152.48增加到237.80。这表明新建崇礼铁路工程建设对景观格局影响大,景观破碎化加重,铁路建设前后景观多样性指数无显着变化表明项目区内无新景观类型出现。(3)采用灰色聚类法综合评价模型对新建崇礼铁路进行绿色评价的结果为:绿色理念、水土保持、景观格局、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各指标权重分别为0.171、0.244、0.159、0.270、0.157,各指标评分分别为 6.61、6.26、3.93、5.59、5.93,新建崇礼铁路综合评分为5.54,评价结果为绿色等级。(4)采用突变级数法综合评价模型对新建崇礼铁路进行绿色评价的结果为:绿色理念指标评价值位于0.75-0.80之间,环境保护指标评价值位于0.50-0.60之间,景观格局指标评价值位于0.25-0.30之间,水土保持指标评价值位于0.75-0.80之间,资源节约指标评价值位于0.50-0.60之间,新建崇礼铁路综合评价值位于0.60-0.70之间,评价结果为绿色等级,所以基于本文所构建的高速铁路绿色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新建崇礼铁路为一条绿色铁路。
二、隧道机械施工噪声危害及防护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隧道机械施工噪声危害及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海底隧道工程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及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国内外海底隧道工程环境事件风险研究综述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海底隧道工程环境事件风险管理 |
2.1 海底隧道工程特点 |
2.1.1 工程自然环境特点 |
2.1.2 工程施工特点 |
2.1.3 工程环境风险特点 |
2.2 风险管理定义 |
2.3 风险管理原则 |
2.4 风险评估方法选型 |
2.5 风险评估流程 |
2.6 工程环境事件风险识别与筛选 |
2.6.1 常见工程环境事件风险类型 |
2.6.2 工程环境事件风险识别 |
2.7 风险分析 |
2.7.1 运营期海水倒灌事故的环境风险分析 |
2.7.2 施工期污染物排放的环境风险分析 |
2.7.3 施工期坍塌涌水的环境风险分析 |
2.7.4 施工期溢油的环境风险分析 |
2.7.5 运营期污水排放环境的风险分析 |
2.7.6 运营期火灾环境的风险分析 |
2.7.7 运营期偶然性荷载的风险分析 |
2.7.8 其他风险分析 |
2.8 风险评估及管理 |
2.8.1 采用综合分析法开展风险评估 |
2.8.2 工程环境事件的风险管理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底隧道工程环境事件的防范对策 |
3.1 工程环境防治的主要问题 |
3.1.1 海洋工程环境的法律界定有争议 |
3.1.2 海洋工程环境评价制度不足 |
3.1.3 海洋工程排污收费制度不完善 |
3.2 海洋工程环境防治制度研究 |
3.2.1 科学界定“海洋工程环境” |
3.2.2 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3.2.3 完善海洋工程排污收费制度 |
3.3 海底隧道工程环境事件的防范对策 |
3.3.1 自然环境事件防范对策 |
3.3.2 施工期海底隧道工程环境事件防范对策 |
3.3.3 运营期海底隧道工程环境事件防范对策 |
3.3.4 偶然性荷载环境风险防范对策 |
3.3.5 危险品运输风险事故防范对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以横琴新区马骝洲交通隧道工程风险管理与防范的实例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2 施工技术及工艺对环境影响分析 |
4.3 工程环境风险识别 |
4.4 工程环境风险筛选 |
4.5 工程环境风险管理 |
4.5.1 污染物排放风险管理 |
4.5.2 非污染影响风险管理 |
4.5.3 溢油对环境的影响风险管理 |
4.5.4 海水倒灌事故风险管理 |
4.5.5 服务设施风险对环境的影响风险管理 |
4.5.6 交通意外风险对环境的影响风险管理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研究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济南市燃气管道改建施工与地铁2号线交叉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项目风险管理 |
2.2 项目风险评价方法及选用原则 |
2.3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项目工程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3 燃气管道改建施工与地铁2号线交叉风险因素识别 |
3.1 工程概况 |
3.2 燃气管道改建施工与地铁2号线交叉风险识别 |
3.3 建立施工风险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4 燃气管道改建施工与地铁2号线交叉风险评价 |
4.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风险评价计算模型 |
4.2 施工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施工风险指标分级评价标准 |
4.4 燃气管道改建施工与地铁2号线交叉风险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燃气管道改建施工与地铁2号线交叉风险控制研究 |
5.1 燃气管道改建施工阶段风险控制措施 |
5.2 燃气管道运营阶段风险控制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隧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预期目标 |
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 |
2.1 前言 |
2.2 模糊理论 |
2.2.1 模糊集合 |
2.2.2 模糊综合评估 |
2.3 层次分析法原理 |
2.3.1 基本步骤 |
2.3.2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 |
2.4 层次分析中因素的比较 |
2.4.1 双因素法 |
2.4.2 多因素法 |
2.5 本章小结 |
3 隧道工程项目风险产生机理及因素分析 |
3.1 引言 |
3.2 BIM的概念和特点 |
3.3 隧道工程项目风险产生机理 |
3.3.1 勘察设计阶段 |
3.3.2 施工运营阶段 |
3.4 隧道工程施工风险因素分析 |
3.4.1 隧道爆破法施工爆破参数分析 |
3.4.2 隧道爆破环境因素分析 |
3.4.3 爆破风险控制效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隧道工程项目承包商决策控制分析 |
4.1 工程概况 |
4.2 确定风险指标权重 |
4.2.1 一级评价指标重要性程度 |
4.2.2 二级评价指标重要性程度 |
4.3 判定指标风险的等级 |
4.3.1 项目风险模糊指标计算 |
4.3.2 风险指标的分类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隧道工程项目风险预警分析和防范措施 |
5.1 引言 |
5.2 风险因素的预警分析 |
5.2.1 风险因素分类及指标权重 |
5.2.2 风险因素预警级别 |
5.2.3 结果分析和建议 |
5.3 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
5.3.1 风险控制 |
5.3.2 风险防范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地铁施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主要原辅材料及生产设备 |
2.2 施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
2.3 施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
2.3.1 化学毒物 |
2.3.2 粉尘 |
2.3.3 噪声 |
2.3.4 手传振动 |
2.4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
2.4.1 防毒措施 |
2.4.1.1 无轨运输施工的隧道 |
2.4.1.2 有轨运输施工的隧道 |
2.4.2 防尘措施 |
2.4.3 降噪措施 |
3 讨论 |
(6)隧道施工噪声产生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隧道噪声主要声源 |
3 噪声级别的划分 |
4 噪声所具有的危害性 |
4.1 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4.2 噪声对心理方面的影响 |
4.3 噪声对视觉器官的影响 |
4.4 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4.5 噪声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
4.6 噪声对消化、免疫系统的影响 |
5 降噪施工的具体方案 |
5.1 合理选择爆破所用设备 |
5.2 监测振动数值 |
5.3 对噪声进行统计分析 |
6 降低隧道噪声的有效措施 |
6.1 积极采取减噪措施 |
6.2 空间的合理布局 |
6.3 管线的科学设计 |
6.4 强化管理隧道施工车辆 |
6.5 正确使用防护品 |
7 结束语 |
(7)高海拔环境敏感区域隧道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隧道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
2.1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及法律依据 |
2.2 隧道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流程及内容 |
2.2.1 隧道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
2.2.2 隧道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
2.3 隧道环境效应分析 |
2.3.1 隧道环境正面效应 |
2.3.2 隧道环境负面效应 |
2.4 高海拔地区隧道建设环境特点 |
2.4.1 高海拔隧道的界定 |
2.4.2 高海拔地区隧道建设环境特征 |
2.5 隧道建设环评方法 |
2.5.1 环境科学评价法 |
2.5.2 系统工程评价法 |
2.5.3 隧道环评方法的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海拔隧道环境影响系统动力学评价模型 |
3.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3.1.1 系统动力学的内涵及发展过程 |
3.1.2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
3.1.3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原则及步骤 |
3.1.4 系统动力学软件介绍 |
3.2 高海拔隧道环境影响系统动力学评价模型建立 |
3.2.1 模型环境要素选取 |
3.2.2 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构研究 |
3.3 隧道工程环保专项资金分配策略 |
3.3.1 基于决策人员偏好信息的改进的区间数层次分析模型 |
3.3.2 隧址区各环境要素环保投资比例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海拔米拉山隧道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
4.1 工程概况 |
4.1.1 米拉山隧道建设情况 |
4.1.2 米拉山隧址区自然条件与环境特征 |
4.2 米拉山隧道SD模型参数确定 |
4.2.1 明确模型边界 |
4.2.2 模型参数确定 |
4.3 模型可靠性检验 |
4.4 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4.4.1 系统动力学仿真结果 |
4.4.2 仿真结果分析评价 |
4.5 米拉山隧道环境保护对策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8)WR高速公路工程环境监理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2 环境监理体系 |
2.1 相关概念 |
2.2 环境监理体系建立的基础 |
2.3 环境监理的主要目的及工作范围 |
2.4 环境监理的主要流程及内容 |
2.5 环境监理的主要手段 |
2.6 环境监理的要点 |
2.7 环境监理体系结构 |
2.8 本章小结 |
3 环境敏感问题分析及量化分析方法 |
3.1 环境影响分析 |
3.2 高速公路环境敏感问题分析的作用及依据 |
3.3 高速公路环境敏感问题量化分析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实例应用 |
4.1 环境监理概况 |
4.2 环境敏感问题分析 |
4.3 环境监理的目标与内容 |
4.4 环境监理要点 |
4.5 环境监理方法与监理人员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研究现状 |
1.2.2 地铁隧道施工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分析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理论 |
2.1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 |
2.1.1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的定义 |
2.1.2 人员进入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原因 |
2.1.3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的特征 |
2.2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分析理论 |
2.2.1 风险分析的概念 |
2.2.2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分析的方法 |
2.2.3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类型 |
2.2.4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发生机理 |
2.3 系统动力学理论 |
2.3.1 系统动力学概念 |
2.3.2 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步骤 |
2.3.3 系统动力学应用的适用性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因素辨识 |
3.1 地铁隧道施工工法 |
3.1.1 地铁盾构施工作业 |
3.1.2 地铁盾构施工作业工序 |
3.2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辨识范围与方法 |
3.2.1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危险源辨识范围 |
3.2.2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辨识方法 |
3.3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辨识 |
3.3.1 JSA+SHEL的风险辨识方法 |
3.3.2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JSA+SHEL风险辨识步骤 |
3.3.3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矩阵的构建 |
3.3.4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指标体系 |
3.4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因素权重的确定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演化模型 |
4.1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系统结构分析 |
4.1.1 吊装与运输系统结构分析 |
4.1.2 组装与拆卸系统结构分析 |
4.1.3 盾构掘进系统结构分析 |
4.1.4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总体风险系统结构分析 |
4.2 系统风险仿真变量及SD流图构建 |
4.2.1 系统风险仿真变量集的确定 |
4.2.2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SD流图构建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分析及应用 |
5.1 系统建模仿真目的及边界确定 |
5.1.1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建模目的 |
5.1.2 系统边界确定 |
5.2 仿真软件的选择 |
5.3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仿真应用 |
5.3.1 仿真研究假设 |
5.3.2 系统SD模型构建 |
5.3.3 作业风险系统SD程构建 |
5.3.4 仿真参数及权重的获取 |
5.4 仿真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
5.5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演化仿真分析 |
5.6 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预控措施 |
5.7 本章小节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硏成果 |
(10)高速铁路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研究 ——以京张高铁崇礼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速铁路绿色评价研究现状 |
1.2.2 铁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 |
1.2.3 铁路建设对景观格局的影响评价研究现状 |
1.3 高速铁路绿色评价相关理论 |
1.3.1 绿色铁路概念 |
1.3.2 绿色铁路理论基础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崇礼铁路概况 |
2.1 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
2.2 绿色理念概况 |
2.3 水土保持概况 |
2.4 景观格局影响概况 |
2.5 资源节约概况 |
2.6 环境保护概况 |
3 高速铁路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目标 |
3.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
3.1.2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3.2 高速铁路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3.2.2 三级指标具体说明及评价标准 |
3.2.3 景观格局指标具体说明及评价方法 |
4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新建崇礼铁路绿色评价 |
4.1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1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2 基于灰色聚类法的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 新建崇礼铁路综合评价 |
4.2.1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2.2 基于灰色聚类法综合评价 |
4.3 评价结果分析 |
5 基于突变理论的新建崇礼铁路绿色评价 |
5.1 基于突变理论的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5.1.1 突变级数法基本原理 |
5.1.2 突变级数法与灰色聚类法对比分析 |
5.1.3 突变级数法的适用性分析 |
5.1.4 突变决策选择原则 |
5.1.5 突变级数法的问题与改进 |
5.1.6 基于改进的突变级数法的评价模型的构建 |
5.2 新建崇礼铁路绿色评价 |
5.2.1 原始数据处理及各指标重要度确定 |
5.2.2 突变类型及决策原则的确定 |
5.2.3 各层指标的归一计算 |
5.2.4 突变级数值得变换处理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隧道机械施工噪声危害及防护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底隧道工程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及防范研究[D]. 郭庆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济南市燃气管道改建施工与地铁2号线交叉风险评价研究[D]. 徐鑫.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隧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胡丽娜.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钻爆法施工隧道噪声传播特性研究[J]. 张振华,白永厚,郭春,程江浩.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20(06)
- [5]地铁施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J]. 麦诗琪,张晋蔚,吴丹,刘丽,张万峰,王建宇,王致.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9(04)
- [6]隧道施工噪声产生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J]. 高昕. 电声技术, 2019(07)
- [7]高海拔环境敏感区域隧道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 但山林.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8]WR高速公路工程环境监理研究与应用[D]. 裴晨.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9]地铁隧道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分析方法[D]. 张文杰.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10]高速铁路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研究 ——以京张高铁崇礼段为例[D]. 张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