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非典,北京严格筛查发烧病人(论文文献综述)
王琤[1](2021)在《公立医院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日趋增长态势,各种烈性传染性疾病、重大食源性疾病、有毒有害物质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灾害,不仅严重危害到公众健康,而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影响,尤其是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其来势之凶猛、蔓延之迅速、传播范围之广泛已经超出以往任何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世界范围内已经造成了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到目前为止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鉴于此,如何快速高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和难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过程是众多部门所共同参与的防控和救治等系统活动,在我国,医学救治体系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不可或缺的应对体系,其公众基本医疗服务、传染病防治、疾病筛查等公共职能均由公立医院担负,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重要机构和主体力量,更是公共卫生事件中受害者医疗救助的首要场所,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甚至直接影响到整个应急体系的运行。本文在充分阐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基本定义和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调研等研究方法,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400份,与15名重点业务科室主任、行政后勤科室负责人面对面进行访谈,确保数据及信息的真实准确。通过调查结果对其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公立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中的体系建设,为提高公立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管理能力提出了建议。对该公立医院的研究结果发现,医院具有较为规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近几年在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应急管理体制不完善、应急保障物资和设施不健全、投入不足、人员应急意识淡薄、实地演练及培训有待提高等问题。通过分析存在问题的可能原因及与国外优势经验的比较,对我国公立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加强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大应急物资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建立合理的应急机制、提高医护人员应急意识、重视实战演练和培训、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公共沟通机制等,为提高我国公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能力提供参考。
闫坤卓[2](2018)在《新中国医疗题材电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生是流传下来的最古老行业之一,以救死扶伤作为第一要义。古代不乏医术卓越之士,以扁鹊、华佗、李时珍为着,当代医生仍秉承古代医者的医学精神。本文以新中国医疗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以电影中出现的医护工作者的形象和医患关系为研究中心,分四章对其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我国政治、经济、医疗体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研究分析医患关系演变的原因并对医疗题材电影的概念做出界定,通过解读医疗电影中医生、患者和其他人物形象分析医生形象嬗变的过程,运用电影叙事学理论和视听语言分析的方法,阐述我国医疗电影题材变化的特点。通过具体分析不同时期的影片,寻找构建良好医患关系,重塑医生形象的途径。希望通过影片正确引导观众的心理导向,真实记录医者之艰辛与不易,让更多人看到医术之美与人性的光辉,使医患关系朝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李曼曼[3](2014)在《绥芬河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绥芬河地处中俄边境,接邻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在近些年间暴发了甲型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结核病等疫情,绥芬河口岸面临严峻的公共卫生安全形势。在此背景下,讨论如何保障绥芬河口岸公共卫生安全、如何有效应对绥芬河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显得尤为重要。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应对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近年来,绥芬河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分别应对了“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等疫情。笔者收集了大量绥芬河口岸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文献资料,结合本职工作,经过系统研究发现:绥芬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在实践中得以建立并优化,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如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存在未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不充分的问题;应急管理体制不完善,主要表现有应急指挥系统不够强大有力、缺少权威和应急人员队伍后继力量不足;应急管理机制发展不良,主要表现是监测预警机制不够灵敏、物质保障系统乏力、口岸联防联控机制不够稳定深化、与俄方卫生检疫机构的合作进展缓慢、公众应急教育缺失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法学、公共管理学、预防医学等学科的知识,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综合分析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中俄卫生检疫合作现状、绥芬河口岸卫生检疫机构历史沿革、绥芬河卫生检疫现状和绥芬河口岸核心能力建设现状等背景,引述了绥芬河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应对“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等疫情的典型案例,对绥芬河口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详细给出了完善绥芬河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建议。得出具体应在三个方面加以完善: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主要是提高应急预案质量并组织开展跨境的大型综合应急演练;完善应急管理体制,需建立令行通达的应急指挥机构和综合实力强劲的应急人员队伍;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包括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完善物质保障系统、巩固口岸联防联控机制、拓展与俄方卫生检疫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应急教育等。
王章泽[4](2010)在《安徽与辽宁部分农村卫生人员人/禽流感防控知识知晓现况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人禽流行性感冒(以下称人/禽流感)是一种近年新出现的威胁世界各国人民生命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003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累计发现报告人/禽流感确诊病例38例,累计报告死亡病例25例,而且多数死亡病例都发生在农村地区。因此,加强农村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人/禽流感防控能力成为我国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尽管中国政府自2003年以来一直重视加强和提高农村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人/禽流感防控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对人/禽流感防控知识的认知程度究竟如何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我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关于人/禽流感防控知识的储备情况及其提高对策。目的:了解我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关于人/禽流感防控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我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关于人/禽流感相关知识的既往培训(2006~2007年)和培训需求情况;最终为我国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提高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人/禽流感防控能力的对策和措施提供实证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复习和深入的理论分析,制订了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人/禽流感防控知识的调查工具和实施方案;随后通过专家研讨,对调查工具进行修改和调整;在此基础上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和辽宁两省六个样本县的县医院、中医院、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的全部现职卫生技术人员以及被抽中的18个乡(镇)的卫生院全部现职卫生技术人员和全部村医(包括个体医生)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定性访谈,最后通过调查结果的分析找出影响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关于人/禽流感防控知识提高的因素及其解决和提高对策。结果:(1)人/禽流感知识知晓情况:县级疾控机构人员关于人/禽流感知识题的得分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是55.0(39.0~67.0)分;不同培训经历人员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点科室中的急传科和检验科人员对于核心信息的平均知晓率分别为58.3%和58.2%。县级医疗机构人员得分的中位数(四分位数)是53.10(35.40~76.70)分;不同培训经历、培训次数、科室、职称人员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点科室人员(呼吸内科)对人/禽流感核心信息的平均知晓率为43.8%。乡(镇)卫生院人员得分的中位数(四分位数)是75.00(50.00~87.50)分;不同培训经历、培训次数、科室人员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点科室人员对人/禽流感核心信息的平均知晓率为70.4%。村医得分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是100.00(88.80~100.00)分,对核心信息的平均知晓率为89.6%。(2)访谈结果表明,县级卫生机构人员对其在人/禽流感防治工作中应承担任务以及告知责任的认知良好;发生禽流感疫情时村民获取禽流感疫情信息和指导的渠道主要有:电视媒体和广播、各级防疫部门、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主要发现:通过调查发现,既往培训对推动样本县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对人/禽流感防控知识的掌握具有明显作用且培训次数与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相应的信息知晓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应急演练作为培训的内容和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的重要手段需要在项目拟开展的活动中得到加强;各类卫生机构人员对其在禽流感防治中的责任及对有不明原因肺炎或人/禽流感疑似病例发生时开展工作的程序认知较好。建议:(1)加大培训力度,尤以县级卫生机构人员为主;(2)教材编写要贴近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实际需要,增强针对性,实用性;(3)积极开展应急演练,稳步提高县级卫生机构人员的应急实战能力;(4)依托村医人/禽流感知识储备良好的优势,发挥村医在人/禽流感疫情的监测、呈报和技术处理方面的作用。
徐鹏[5](2007)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及其支持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目的和意义2003年SARS疫情的发生和流行,极大地考验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暴露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的弊端;促使全社会关注疾病预防控制,意识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大意义,以及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薄弱环节。(一)本研究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围绕该目标和要求,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研究专家、政策制定者和政策实施者三方通力合作,进行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战略研究:(1)明确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功能定位,界定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与任务;(2)理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管理体制;(3)围绕职能和项目,明确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所必需的人力、经费与装备标准等资源。如何把已有的经费、人力及仪器设备合理地分配到疾控机构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如何在机构、科室以及具体工作中把公共职能贯彻执行?这些都需要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标准的技术和管理程序,从机构、科室和项目工作三个层次上来对疾控机构进行管理,指导人力、经费以及仪器设备等资源合理分配,使工作项目能够具体落实,从而实现疾控机构公共职能的落实。(二)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进展及面临的挑战目前,在工作实践和研究中,缺乏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规范和标准化的操作和管理:如缺乏在“三级预防”理念指导下完善的工作目标、明确的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职能落实标准、科学的技术流程和工作步骤、规范的技术文书,也缺乏系统的工作数量、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标准、合理的工作配置标准(如人员、工作经费和仪器设备的标准配置等)。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1)缺少权威性的指挥协调机构,各相关部门及其职能不明确。没有一个有效的指挥协调体系,在处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往往出现多头领导,各自为政,职责不清,资源分散浪费,不能形成高效的运作机制,延误了处理突发事件的时机,导致事态扩大。(2)工作步骤和流程不明确,造成各步骤的随意性,工作信息流动不畅。例如,信息来源于多个部门和系统,缺乏统一标准与共享机制,不能及时获得准确全面的数据,不能形成信息平台,没有形成信息共享,不能全面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无法为处置决策服务。(3)应急处置人力队伍、工作经费、设备和技术物资储备等资源不能满足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工作环境与条件落后,疾控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检验检测设备、交通通讯、防护装备、物资储备等不足;对新发、罕见疾病和各类突发事件的快速鉴别、现场处理和救治技术的研究都比较薄弱。(4)缺乏一整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工作数量、质量和绩效指标体系。长久以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的考核使用单指标评估和模糊定性的评价,缺乏系统的较精确的数量和质量指标体系;缺乏对总体结果的监控指标,也缺乏对每一工作步骤和业务流程的评价标准。(5)针对类似“非典”此类的新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的传染病,需要有新的应对措施,还需要完善相关立法。《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某些规定比较原则,也需要进一步具体化;在“非典”预防和控制工作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薄弱环节,也亟需强化相关法律制度。以上都迫切需要深入的系统的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卫生系统宏观模型”作为指导性研究方法,遵循“三级预防”原则,运用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理念研制工作规范的框架要素;运用“定性定量多重论证”方法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各框架要素具体内容的完善和论证;使用“标杆管理”理念进行完成规范的人力、工作经费与仪器设备需求研究;选用“规范差距分析法”进行“现实”与规范“理想”间的差距比较;运用聚类分析、相关和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工作规范的效果。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文献归纳、机构意向调查和机构基本情况调查、焦点问题访谈、二级资料提取、头脑风暴法、以及规范机构模拟运作等。样本机构包括浙江、江苏、广东、山东、江西、湖北、湖南、黑龙江、陕西和甘肃在内的10个省;在每个样本省内抽取9个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抽取的样本市内抽取1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该抽样原则,共抽取并调查了168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其中83个地(市)级机构,85个县级机构)。收集并分析5个市级、6个县级机构从2005年7月—12月的规范模拟运作资料信息,以此作为工作规范的完善以及测算人力、工作经费和仪器设备的依掘。三、主要研究结果(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研制1、工作规范研制原则(1)合法的原则(2)职责任务一致的原则(3)强化流程管理和注重实证的原则(4)现实与发展兼顾的原则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研制的框架及界定(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概述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规范概述作为整个规范的前言部分,包括以下内容:简要介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和分类;简要阐述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目的与意义,形成工作的总体目标;依据工作经验和理论结晶,围绕总体目标(目的),描述必须完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项目;按“三级预防”原则的逻辑操作顺序,形成总体上的工作任务流程图。(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规范分述部分工作规范分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同工作项目,分别针对各工作任务和目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工作流程和步骤、技术文书、过程质量控制要求、工作数量和频率、工作考核指标7个框架要素的具体内容展开阐述。(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论证对研制出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7个框架要素及其具体内容,进行了全国10省83个市级和85个县级机构的机构意向论证。论证结果为:10省168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工作内容的总体认可程度达到了98.9%,对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步骤的认同率为97.8%,对规范的关键质量控制指标总体认同率为97.9%,对规范的工作量与频率指标总体认同率为96.5%,对规范的工作绩效考核指标总体认同率为96.7%。工作规范的总体认可程度达到了97.4%,7个框架要素中最高的为工作内容和方法,认可程度达98.9%,最低的为工作数量和频率要求,也达到96.5%;同时,通过对不同框架要素的分工作项目、分级别和分省别分别进行认可程度分析,发现:不管机构的级别如何,以及机构所在省份如何,样本机构对规范7大要素内容是高度认可的。说明,经过14轮论证和完善的工作规范具有普遍可接受性,也表明课题组这一套研制规范的思路、方法和框架要素是科学和可行的。(三)工作现状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及制约因素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机构的各项工作内容的工作质量均没有达到工作规范的理想要求:最高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达到了81.3%;最低的为“健康教育督导与评估”,为62.4%。工作数量和频率要求亦未完全落实:完成最好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完成了77.8%,最低的为“健康教育督导与评估”,完成了56.1%。经统计分析,地市级和县级机构没有显着性差异。分析上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现实与规范之间差距的原因发现,前三位制约因素归结为:一是与工作规范配套的工作经费不到位,二是与工作规范配套的人力资源缺乏,三是与工作规范配套的仪器设备配置不到位。其他的如与规范工作内容相配套的制度不完善、职责分工的不明确、部门协调乏力等也是工作规范现实开展的制约因素。(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支持系统研究1、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研究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得到了10省83个市级和85个县级机构的一致高度认可,总体认可程度分别达到了95.2%与94.1%。具体内容见附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部分。2、人力需求研究根据模拟运作测算结果,全国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投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需要2036.0人,回顾性调查计算所得的实际人力投入为942.3人,两者比较有一定差距,表明:现在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投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人力不足。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回顾性调查结果,投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实际人力为7345.9人,而回顾性调查计算所得的理想人力需要60479.2人。比较可知:实际投入人力和理想投入人力之间的差距较大。3、工作经费需求研究根据模拟运作测算结果,全国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投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需要9430.5万元,回顾性调查计算所得的实际投入为7188.3万元,回顾性调查计算所得的理想投入为25503.1万元,全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模拟运作测算结果,投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需要15869.8万元,而回顾性调查计算所得的实际投入为30955.6万元,回顾性调查计算所得的理想投入为126409.7万元。无论地级机构还是县级机构在经费的实际投入经费都与理想投入有差距。4、仪器设备需求研究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地(市)级机构需要配置的常用的仪器设备有46种,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要48种。目前我国地(市)级机构已经配备的常用的各类仪器设备7521件,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需要配置152423件,需要增加1926.6%。目前地(市)级机构已经花费各类仪器设备购置经费9547.2万元,但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需要购置经费42874.2万元,在现有基础上需要增加349.1%。目前地(市)级机构实际每年平均专项经费为8788.2万元,每年保证仪器标准配置所需追加投入经费32776.0万元,经费缺口为23987.8万元,在目前的基础上需要增加273.0%。目前我国县级机构已经配备各类仪器设备66864件,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需要463729件,需要增加593.5%。目前县级机构已经花费各类仪器设备购置经费60280.3万元,但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需要327857.7万元,需要增加443.9%。目前县级机构每年平均专项经费投入24212.8万元,每年保证仪器标准配置所需追加投入经费65571.5万元,经费缺口为41358.7万元,在目前的基础上需要增加170.8%。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部门协调与社会参与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各工作项目均涉及到多个相关职责单位或机构,包括: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城镇社区和街道居委会、农村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各级各类学校、各类媒体、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等。同一机构的落实程度各工作项目之间差异不大,不同机构之间差异明显。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落实程度均在80%~90%之间,卫生行政部门在70%~80%,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落实程度在60%~80%之间,其他如乡镇、街道预防保健机构的落实程度均在60%~70%之间。因而,实际工作中应切实加大所有相关部门职责与任务的落实力度。(五)工作规范的效果分析研究此次研制的工作规范与2001年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相比,在整体上更具全局性、系统性、逻辑性,研究内容上更加详尽。新增加工作内容7项,分别为:培训健康教育队伍、开展日常性的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督导与评估、监测与预警、参与制定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控制效果评估、工作督导。针对新增加的7项工作内容,增加84个框架要素内容。细化工作内容7项;针对细化的7项工作内容,保留了4个框架要素,完善了56个框架内容。新研制规范共有定量性指标36个,比原有规范新增加27个,保留原规范的工作考核指标5个,废除3个。从样本机构的意向调查结果来看,规范中有关各工作项目过程质量指标及要求能够把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质量(93.6%机构认同);规范中有关工作量和工作频率要求能够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目标(94.3%机构认同);规范中有关工作考核及其标准要求能够全面把握和评估其工作绩效(94.4%机构认同)。通过定量数据的分析,发现:突发事件报告及时率、现场控制方案齐全程度、工作督导完成程度3个指标与规范执行程度均呈正相关。比较各组情况,规范高执行程度组的突发事件报告及时率是中执行程度组的1.03倍,规范中执行程度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时率是低等执行程度组的1.10倍;规范高执行程度组的现场控制方案齐全程度是中执行程度组的1.05倍,规范中执行程度组的现场控制方案齐全程度是低等执行程度组的1.05倍;规范高执行程度组的工作督导完成程度度是中执行程度组的1.11倍,规范中执行程度组的工作督导完成程度是低等执行程度组的1.09倍。其他指标之间的统计分析也得到类似的结果。表明:本次规范研究能够得到落实的话,对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四、研究的主要探索和创新1、将三级预防、业务流程管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理念、全面质量管理、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标杆管理法、定性定量多重论证等方法,综合运用于研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工作规范,经论证和模拟检验,本规范被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广泛认可和接受。因此,本研究可为其他项目的工作规范的研制提供可资借鉴的模板、思路和框架要素。2、研制的一整套系统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规范,明确了工作任务和目标,提出了详尽的工作内容和方法、符合逻辑的工作流程和步骤研制,一整套工作过程质量控制指标及要求,一整套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任务所必需的工作数量和频率,一整套指导工作实践的技术文书,以及一整套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为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项目管理提供了依据。3、遵循“结构—过程—结果”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线性回归、聚类分析方法,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研制并创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人力、工作经费和仪器设备投入水平与工作规范化程度的回归模型,明确了投入的人、财、物水平直接制约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规范化程度,投入水平越高,规范化程度也越高。4、创建了工作规范化程度与工作效果回归模型,明确了工作规范化程度与工作效果之间的动态定量关系。借鉴相对危险度的分析思路,创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化程度与社会职责(以及人力、工作经费和仪器设备投入)对工作效果作用的定量模型,论证了工作规范化和社会职责(以及人力、工作经费和仪器设备投入)对工作效果有协同作用。5、运用期望值法和标杆法,通过机构调查和机构模拟运作获得必要的数据,研究并创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人力需求测算思路、步骤和公式,为测算全国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配置奠定了基础。研究并创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经费投入测算思路、步骤和公式,为测算全国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费投入标准奠定了基础。研究并创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仪器设备配置标准的测算思路、步骤和公式,并测算出了仪器设备的配置标准。
舒云[6](2003)在《纸船明烛照天烧——中国抗击非典全纪录》文中研究表明 1.羊年,羊城,狼来了2003年1月31日下午4时,在羊年即将到来的除夕夜,冲锋号吹响了。广东省卫生厅紧急通知,指定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这四家医院为定点医院,随时准备收治一种不明原因的传染性极强的肺炎病人。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叶广春等领导
李昌建[7](2003)在《SARS高地上的角力——湖北省2003抗击非典纪实》文中指出 引子:这是一个春天,一个本该心旷神怡的春天,一种病毒的猝然出现,污染了春的气息,生命的绿叶悄悄地改变着颜色。2002年11月16日晚,广东佛山出现第一例“怪病”。人们很快被卷进这场“怪病”的谈论与恐惧中:有一种病容易传染,且原因不明,无药可治,很多医生也被感染倒下,有的医院还关
凌慧珊[8](2003)在《科技抗击非典的阶段性胜利成果》文中认为 在与“非典”交手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华民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为世界人民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文明进步遗产,这将永远镌刻在人类战胜疾病突袭的历史碑铭上。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各种为战胜“非典”立下汗马功劳的科技成果,当然,以下提到的仅仅是其冰山一角。
杜丽君[9](2003)在《“防非”前线的“将军”——记民进会员、辽宁省辽阳市副市长姜军》文中指出 俗话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突如其来、肆虐横行的非典型肺炎再次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各级领导干部,心系群众安危,力行“三个代表”,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冲在抗击非典斗争的第一线。民进辽宁省副主委、辽阳市主委、市政府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市长姜军同志就是其中一位。在与非典抗争的日子里,他凭着有力的指挥,沉着果断的应对,身先士卒的表现,被群众誉为“防非”前线的“将军”(姜军)。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4月初春,全国防治非典工作的形势急转直下,广东、山西、内蒙、北京相继告急,SARS病毒大有蔓延之势。此时,正在组织筹划“辽阳城乡爱国卫生清洁月”活动的姜军同志,意识到了SARS病毒的强烈传染性和严重危害性,迅即召集卫生局领导和相关专家研究防范对策,构建了区域预防指挥系统,成立了由他担
二、防非典,北京严格筛查发烧病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非典,北京严格筛查发烧病人(论文提纲范文)
(1)公立医院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危机 |
2.1.2 公共危机管理 |
2.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管理4R理论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第3章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现状 |
3.1 医院基本概况、人才队伍及医疗技术水平现状 |
3.2 突发事件各项制度和应急预案的制定情况 |
3.3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及医疗救治能力 |
3.4 应急物资储备现状 |
3.5 医护人员专业培训和应急演练情况 |
第4章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存在的问题 |
4.1.1 医院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 |
4.1.2 应急人员队伍建设不足 |
4.1.3 医院硬件能力建设不足 |
4.1.4 缺乏与政府其他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协助 |
4.2 滨医附院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缺乏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
4.2.2 医院各类人员的应急处置综合能力欠缺 |
4.2.3 应急资金、物资等的保障建设不完善 |
4.2.4 跨部门协作能力欠缺 |
第5章 国外公立医院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借鉴 |
5.1 美国的做法与经验 |
5.1.1 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
5.1.2 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模式 |
5.1.3 美国公立医院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措施 |
5.1.4 美国经验的启示 |
5.2 日本的做法与经验 |
5.2.1 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处置保障体系建设 |
5.2.2 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援管理模式 |
5.2.3 日本公立医院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措施 |
5.2.4 日本经验的启示 |
第6章 完善公立医院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及建议 |
6.1 建立行之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
6.1.1 建立高效权威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 |
6.1.2 制定科学合理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6.1.3 建立现代化先进性监测预警机制 |
6.1.4 信息交流与宣传机制建设 |
6.1.5 构建与政府部门协同联动机制 |
6.2 提升各类人员的应急处置综合能力 |
6.2.1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意识 |
6.2.2 加强医务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培训 |
6.2.3 按期举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 |
6.3 建立有序有力的保障体系 |
6.3.1 政府要健全相关法律保障 |
6.3.2 打造高素质应急队伍保障 |
6.3.3 加强应急资金投入保障 |
6.3.4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 |
6.4 重视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心理健康 |
6.4.1 加强医护人员的心理建设 |
6.4.2 重视患者的心理干预 |
第7章 结语 |
附录1 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问卷调查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新中国医疗题材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新中国医疗题材电影的界定和发展演变 |
1.1 医疗电影的概念界定 |
1.1.1 医疗电影概念的界定 |
1.1.2 医疗电影的拟类型化特征 |
1.2 医疗电影的发展演变 |
1.2.1 经济因素 |
1.2.2 社会意识形态 |
1.2.3 医疗体制的变革 |
1.2.4 社会因素的影响 |
第2章 新中国医疗题材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分类 |
2.1 医者形象 |
2.1.1 无私奉献的英模形象 |
2.1.2 自私自利的负面医者形象 |
2.1.3 女性医者形象 |
2.1.4 构建兼具“病者”或“母亲”的双重身份形象 |
2.2 患者形象 |
2.2.1 贫穷且身患重症的患者 |
2.2.2 身具正能量的患者 |
2.2.3 经受道德拷问的患者 |
2.3 其他人物形象 |
2.3.1 医院领导 |
2.3.2 患者家属 |
2.3.3 其他人员 |
第3章 新中国医疗题材电影中叙事手法的研究 |
3.1 叙事特点 |
3.1.1 十七年:单线为主的叙事模式 |
3.1.2 文革时期: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 |
3.1.3 新时期:双线叙事模式的演变 |
3.2 叙事风格 |
3.2.1 纪实风格 |
3.2.2 诗意风格 |
第4章 新中国医疗题材电影中视听语言风格研究 |
4.1 空间的变化 |
4.1.1 物质空间的变化 |
4.1.2 社会空间的变化 |
4.1.3 心理/心灵空间的展现 |
4.2 色彩的变化与作用 |
4.3 音乐:叙事和情感的表达元素 |
4.4 服装:时代的标志性符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绥芬河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重要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 |
1.4.1 公共物品理论 |
1.4.2 危机管理理论 |
1.4.3 系统理论 |
第2章 绥芬河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背景及现状 |
2.1 国外相关背景 |
2.1.1 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
2.1.2 英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
2.1.3 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
2.1.4 加拿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
2.1.5 发达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启示 |
2.2 国内相关背景 |
2.2.1 中俄卫生检疫合作现状 |
2.2.2 绥芬河口岸卫生检疫机构历史沿革 |
2.2.3 绥芬河口岸卫生检疫现状 |
2.2.4 绥芬河口岸核心能力建设现状 |
2.3 绥芬河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
2.3.1 构筑了相对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 |
2.3.2 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
2.3.3 应急管理机制基本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绥芬河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剖析 |
3.1 绥芬河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典型案例 |
3.1.1 应对“非典”疫情案例 |
3.1.2 应对高致病性禽流感案例 |
3.1.3 应对甲型 H1N1 疫情案例 |
3.2 绥芬河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 |
3.2.2 应急管理体制不完善 |
3.2.3 应急管理机制发展不良 |
3.3 绥芬河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的原因剖析 |
3.3.1 应急预案体系方面 |
3.3.2 应急管理体制方面 |
3.3.3 应急管理机制方面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完善绥芬河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建议 |
4.1 应急预案体系方面的完善措施 |
4.1.1 提高应急预案质量 |
4.1.2 开展跨境的大型综合应急演练 |
4.2 应急管理体制方面的完善措施 |
4.2.1 建立令行通达的应急指挥机构 |
4.2.2 建立综合实力强劲的应急人员队伍 |
4.3 应急管理机制方面的完善措施 |
4.3.1 完善监测预警机制 |
4.3.2 完善物质保障系统 |
4.3.3 巩固口岸联防联控机制 |
4.3.4 拓展与俄方卫生检疫机构的合作 |
4.3.5 积极开展应急教育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4)安徽与辽宁部分农村卫生人员人/禽流感防控知识知晓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两省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2 定量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 定性调查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5)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及其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 课题是进一步加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组成 |
(二)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情况和面临的挑战 |
(三) 弥补国内疾病预防控制规范化研究空白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一) 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二) 提供一整套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规范化研究思路、框架与模版 |
(三) 为进行疾病预防控制的项目管理提供可考核依据 |
三、研究目的与目标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目标 |
四、研究内容 |
(一) 研制一整套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工作规范 |
(二) 工作现况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支持系统研究 |
1、与工作规范相配套的组织保障研究 |
2、与工作规范相配套的制度保障研究 |
3、完成工作规范的人力需要研究 |
4、完成工作规范的仪器设备配置研究 |
5、完成工作规范的工作经费研究 |
6、完成工作规范的部门协调与社会参与研究 |
(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效果分析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一、总体指导原则 |
(一) 疾病的三级预防原则 |
(二) 业务流程管理理念 |
(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理念的借鉴 |
(四) 标杆管理思想 |
二、指导性研究方法 |
(一)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
(二) 定性定量多重论证 |
(三) 规范差距分析法 |
三、具体研究方法 |
四、调查样本的选取方法 |
五、资料质量保证方法 |
(一) 调查方案的设计、论证和预调查 |
(二) 培训调查人员,明确职责 |
(三) 调查质量核查 |
六、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
七、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
(一) 文献归纳分析 |
(二) 样本机构调查 |
(三) 专家咨询和论证 |
(四) 二次资料利用 |
(五) 机构模拟运作 |
八、研究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第一部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内涵 |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和特征 |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的不同阶段 |
第二部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研制 |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研制原则和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工作规范研制原则 |
(三) 工作规范框架及其内涵 |
二、工作任务、目标和工作内容的界定和论证 |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任务的框架 |
(二)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测与预警"工作为例 |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内容的论证 |
三、工作流程和步骤的界定和论证 |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流程的概念 |
(二)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测与预警"工作为例 |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流程的论证 |
四、工作过程质量控制指标的研究和论证 |
(一) 研究和论证指标的方法 |
(二)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测与预警"工作为例 |
(三) 关键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的研制 |
(四) 关键质量控制指标论证 |
五、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标准工作量和频率的研究和论证 |
(一) 研究和论证标准工作量和频率的方法 |
(二) 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例,确定标准工作量和频率 |
(三) 工作量和频率指标的论证 |
六、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术文书及其样张设计 |
(一) 技术文书的概念 |
(二)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为例列举技术文书 |
(三) 第一类技术文书的样张设计 |
七、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的研制和论证 |
(一) 研究和论证工作考核指标的方法 |
(二)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队伍组建、培训、演练"为例 |
(三) 工作考核关键指标体系的论证 |
八、小结 |
第三部分 工作现状与拟定规范要求差距及制约因素分析 |
一、研究方法 |
(一) 工作现状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分析 |
(二) 工作现状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现实与拟定规范间的差距分析 |
(一) 工作质量完成现状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 |
(二) 工作数量落实现状与拟定规范要求的差距 |
三、实现工作规范目标的制约因素和前提条件 |
(一) 工作规范能否实现工作总体目标的意向调查 |
(二) 实现工作规范的质量要求的制约因素分析 |
(三) 实现工作规范的数量要求的制约因素分析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支持系统研究 |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工作规范组织保障的界定和论证 |
(一) 组织保障的界定 |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组织保障 |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组织保障的论证 |
三、工作规范制度保障的界定和论证 |
(一) 制度保障的界定 |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制度保障 |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制度保障的论证 |
四、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人力需求研究 |
(一) 工作内容的界定 |
(二) 测算步骤和测算公式 |
(三) 标杆管理思想的合理性论证 |
(四) 研究结果 |
五、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工作经费需要研究 |
(一) 工作内容和经费范围的界定 |
(二) 测算步骤和测算公式 |
(三) 工作经费需求测算结果 |
六、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仪器设备需要研究 |
(一) 工作内容的界定 |
(二) 测算步骤和测算公式 |
(三) 研究结果 |
(四) 小结 |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部门协调与社会参与研究 |
(一) 工作内容的界定 |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相关部门职责与基本任务 |
(三) 社会相关部门及其应承担职责的论证 |
(四) 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职能落实程度 |
第五部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效果研究 |
一、研究方法 |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与原有规范的比较 |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效果分析 |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与原有规范的比较 |
(一) 在规范的逻辑性方面 |
(二) 在工作内容的全面性方面 |
(三) 在工作规范内容的详尽性方面 |
(四) 工作考核指标的补充和完善 |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效果分析 |
(一) 工作规范对工作质量的把握程度分析 |
(二) 工作规范工作数量和频率对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分析 |
(三) 工作规范考核指标对工作绩效的把握程度分析 |
四、工作规范效果的定量数据分析 |
(一) 工作规范效果定量分析指标的选择 |
(二) 工作规范效果分析思路 |
(三) 工作规范对工作效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
(四) 从支持条件综合分析看工作规范对工作效果的影响 |
五、小结 |
讨论 |
一、研究结果概述 |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的研制 |
(二) 现况与拟定规范要求差距及制约因素分析 |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支持系统研究 |
(四) 工作规范的效果分析研究 |
二、研究创新和应用 |
(一) 方法的创新 |
(二) 结果的创新 |
三、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概述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详述 |
1.健康教育 |
1.1 健康教育队伍培训 |
1.1.1 目标 |
1.1.2 职责和基本任务 |
1.1.3 内容和方法 |
1.1.4 工作流程和步骤 |
1.1.5 技术文书 |
1.1.6 质量要求 |
1.1.7 工作频率、数量 |
1.1.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
1.1.9 组织保障保障措施 |
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活动 |
1.2.1 目标 |
1.2.2 职责和基本任务 |
1.2.3 内容和方法 |
1.2.4 工作流程和步骤 |
1.2.5 技术文书 |
1.2.6 质量要求 |
1.2.7 工作频率、数量 |
1.2.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
1.2.9 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
1.3 督导与评估 |
1.3.1 目标 |
1.3.2 职责和基本任务 |
1.3.3 内容和方法 |
1.3.4 工作流程和步骤 |
1.3.5 技术文书 |
1.3.6 质量要求 |
1.3.7 工作频率、数量 |
1.3.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
1.3.9 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
2.1 目标 |
2.2 职责和基本任务: |
2.3 内容与方法 |
2.4 工作流程和步骤 |
2.5 技术文书 |
2.6 质量要求 |
2.7 工作频率、数量 |
2.8 绩效评估 |
2.9 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准备 |
3.1 参与制定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3.1.1 目的 |
3.1.2 职责和基本任务 |
3.1.3 内容和方法 |
3.1.4 工作流程和步骤 |
3.1.5 技术文书 |
3.1.6 质量要求 |
3.1.7 工作频率、数量 |
3.1.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
3.1.9 组织保障 |
3.2 对辖区内应急物资储备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
3.2.1 目的 |
3.2.2 职责和基本任务 |
3.2.3 主要内容和方法 |
3.2.4 工作流程和步骤 |
3.2.5 技术文书 |
3.2.6 质量要求 |
3.2.7 工作频率、数量 |
3.2.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
3.2.9 组织保障 |
3.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队伍组建、培训和演练。 |
3.3.1 目的 |
3.3.2 职责和基本任务 |
3.3.3 主要内容和方法 |
3.3.4 工作流程和步骤 |
3.3.5 技术文书 |
3.3.6 质量要求 |
3.3.7 工作频率、数量 |
3.3.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
3.3.9 组织保障 |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
4.1 目的 |
4.2 职责和基本任务 |
4.3 主要内容和方法 |
4.4 工作流程和步骤 |
4.5 技术文书 |
4.6 质量要求 |
4.7 工作频率、数量 |
4.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
4.9 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
5.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
5.1 目的 |
5.2 职责和基本任务 |
5.3 内容和方法 |
5.4 工作流程和步骤 |
5.5 技术文书 |
5.6 质量要求 |
5.7 工作频率、数量 |
5.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
5.9 组织保障: |
6.样品采集与检测 |
6.1 目的 |
6.2 职责和基本任务 |
6.3 内容与方法 |
6.4 工作流程和步骤 |
6.5 技术文书 |
6.6 质量要求 |
6.7 工作频率、数量 |
6.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
6.9 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界定与判断 |
7.1 目的 |
7.2 职责和基本任务 |
7.3 主要内容和方法 |
7.4 工作流程和步骤 |
7.5 技术文书 |
7.6 质量要求 |
7.7 工作频率、数量 |
7.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
7.9 组织保障 |
8.现场控制 |
8.1 目的 |
8.2 职责和基本任务 |
8.3 内容与方法 |
8.4 工作流程和步骤 |
8.5 技术文书 |
8.6 质量要求 |
8.7 工作频率、数量 |
8.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
8.9 组织保障 |
9.控制效果评估 |
9.1 目的 |
9.2 职责和基本任务 |
9.3 主要内容和方法 |
9.4 工作流程和步骤 |
9.5 技术文书 |
9.6 质量要求 |
9.7 工作频率、数量 |
9.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
9.9 组织保障 |
10.应急工作督导 |
10.1 目的 |
10.2 职责和基本任务 |
10.3 内容与方法 |
10.4 工作流程和步骤 |
10.5 技术文书 |
10.6 质量要求 |
10.7 工作频率、数量 |
10.8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
10.9 制度保障 |
附件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相关法律法规 |
附件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相关表格样本样张 |
四、防非典,北京严格筛查发烧病人(论文参考文献)
- [1]公立医院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D]. 王琤. 山东大学, 2021
- [2]新中国医疗题材电影研究[D]. 闫坤卓. 河北大学, 2018(01)
- [3]绥芬河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 李曼曼.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6)
- [4]安徽与辽宁部分农村卫生人员人/禽流感防控知识知晓现况研究[D]. 王章泽. 安徽医科大学, 2010(02)
- [5]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规范及其支持系统研究[D]. 徐鹏. 复旦大学, 2007(06)
- [6]纸船明烛照天烧——中国抗击非典全纪录[J]. 舒云. 时代文学, 2003(05)
- [7]SARS高地上的角力——湖北省2003抗击非典纪实[J]. 李昌建. 长江文艺, 2003(08)
- [8]科技抗击非典的阶段性胜利成果[J]. 凌慧珊. 广东科技, 2003(07)
- [9]“防非”前线的“将军”——记民进会员、辽宁省辽阳市副市长姜军[J]. 杜丽君. 民主,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