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uperpave混合料设计方法最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禹铮[1](2019)在《寒冷地区再生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发展,对于公路建设的需求也就不断增大,沥青路面性能的优越性使得沥青路面成为最广泛使用的路用材料。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再利用是较少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的有效解决办法。所以,将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于新路面的铺筑是大势所趋。通过进行再生Superpave-19沥青混合料设计,与传统的马歇尔设计方法作对比,分析两种设计方法的优缺点,再对不同掺量的再生沥青混合料通过两种设计方法成型试件。研究分析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影响因素,以及掺量对动态模量的影响。选用重复加载法作为动态模量试验的基本试验方法,使用DTS多功能试验机作为试验工具,并参照我国《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添加了试验温度-20℃作为寒区动态模量的特有试验温度。经旋转压实、取芯、切割,制备动态模量及静态模量试件,通过试验得出试验结果,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整理及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旧料掺量的增大会使动态模量及静态模量均有增加,且对动态模量的影响更大,导致动静比值增大。试验温度及施加荷载频率对动态模量影响较大,且温度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对比两种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Superpave设计方法设计的沥青混合料动态性能优于马歇尔设计方法设计的沥青混合料。最终通过对西格摩德(Sigmoidal)函数参数的拟合,并利用时温等效原理,建立不同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及普通混合料的动态模量主曲线。建立的主曲线可以看出动态模量在全范围内的变化规律,对再生沥青混合料动态性能研究有重要意义。
刘彬[2](2019)在《基于集料相互嵌挤作用的沥青混合料细观力学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多相复合黏弹性材料,其基本黏弹性特性主要取决于混合料材料组成及其内部的细观结构。利用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探究沥青混合料细观材料和结构组成对其力学特性的影响,建立数学模型对混合料的力学性能进行预测,对沥青混合料的材料设计和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了准确的通过数学物理模型预测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相位角等黏弹性参数,需要通过实验数据与预测数据对比,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同时分析模型参数取值对预测结果的影响,以及模型参数取值的影响因素。文中在Luo和Lytton提出的自洽细观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混合料级配对其动态模量的影响,将混合料视作由无数个裹覆有一定厚度沥青油膜的集料颗粒单元组成,建立基于级配设计的动态模量预测模型。并设计了四种沥青混合料对模型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判定系数均在0.98以上,说明该模型对动态模量的预测具有较好的精度。为了能够更加全面的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力学特性,除了对混合料的动态模量进行预测之外,也应对混合料的相位角进行预测。将自洽模型在复数域进行拓展,建立复数形式的细观力学模型,通过预测混合料存储模量和损失模量,达到同时预测混合料动态模量和相位角的目的。通过正向模型和逆向模型,利用四种沥青混合料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发现逆向模型计算得到的不同混合料中的同一种集料模量有较大的差距,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析,将该缺陷归因于模型未考虑混合料中集料相互嵌挤对其力学特性的增强作用。为此,引入集料嵌挤因子对模型进行修正,推导得到了基于集料嵌挤作用的沥青混合料细观力学模型。利用四种沥青混合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发现考虑了集料嵌挤作用后,逆向模型计算得到的不同混合料中同种集料模量一致。而正向模型预测动态模量和相位角的预测结果随着嵌挤因子中p值和q值的变化而变化。选取p值和q值分别为0.01、0.1、0.5、1、2、5、7、10,通过对20℃条件下的动态模量和相位角主曲线进行分析,在p=1条件下,预测动态模量主曲线随q值变化波动较小,而相位角主曲线在q=0.01时在最上方;而在q=1条件下,其动态模量主曲线在低频时有差距,高频时基本重合,而相位角主曲线则表现出p值越大,曲线越在上方的规律。为了进一步对模型参数进行研究,选取了七种不同级配类型的沥青混合料,定性分析级配类型对于模型嵌挤因子中p值和q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越大,嵌挤因子中p值和q值越大;空隙率的增加会导致嵌挤因子中p值和q值减小;级配中粗集料越多,其嵌挤程度越明显,p值和q值也越大。同时,选取AC-13混合料,对集料进行不同次数的磨耗,定量分析集料表观特性对模型嵌挤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磨耗次数的增加,集料的球度增加、棱角性和纹理指数减小,成型得到的混合料嵌挤因子也不断减小,随着球度、纹理指数和棱角性指数呈线性变化。
陈泽宏[3](2013)在《沥青混合料不同配合比设计方法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良好的配合比设计是保证沥青混合料使用性能,进而保证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重要条件。为使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配合比,合理的设计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方法设计混合料,将其纳入规范并沿用至今。国外应用较为广泛的设计方法是美国作为SHRP研究成果的Superpave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此外,模拟路面施工振动碾压,采用振动成型试件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也构成了一种方法。本论文依托衡桂(衡阳至桂阳)高速公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设计交通量水平,开展沥青混合料不同配合比设计方法的对比研究。采用的沥青混合料包括:马歇尔试验设计方法为AC-20C,Superpave设计方法为Sup-19(Superpave19mm),振动成型设计方法为AC-20C。沥青混合料三种设计方法的设计指标不尽相同,最佳油石比马歇尔方法为4.4%,Superpave方法为4.1%,振动成型方法为4.2%。在最佳油石下,空隙率大小顺序为:Superpave法﹥振动成型法﹥马歇尔法,马歇尔试验稳定度大小顺序为:振动成型法﹥马歇尔法,马歇尔试验流值大小顺序为:马歇尔法﹥振动成型法,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大小顺序为:Superpave法﹥振动成型法﹥马歇尔法,矿料间隙率VMA大小顺序为:马歇尔法﹥振动成型法﹥Superpave法,沥青饱和度VFA大小顺序为:马歇尔法﹥振动成型法﹥Superpave法。三种方法设计的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方法设计的沥青混合料均满足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的要求。其中高温稳定性高低顺序为:Superpave法﹥振动成型法﹥马歇尔法;水稳定性高低顺序为:Superpave法﹥振动成型法﹥马歇尔法;低温抗裂性能高低顺序为:马歇尔法﹥振动成型法﹥Superpave法。
朱广河[4](2012)在《Superpave沥青混合料标准化施工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Superpave沥青混合料是随着高速公路的高温车辙、低温开裂和水损害等日益严重的病害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混合料,但是在施工过程中较难压实,且易出现离析,影响了路面的质量和使用性能。目前我国尚未对Superpave这种特殊的混合料在施工质量控制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深入开展Superpave沥青混合料标准化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对于推广Superpave沥青混合料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调查我国34条SMA和Superpave沥青路面面层材料类型,以及内蒙古地区沥青路面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特点,进而分析了沥青路面的车辙、裂缝、水损坏的影响因素,指出离析是导致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为了保证Superpave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必须严格控制离析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在分析集料离析、温度离析和碾压离析产生机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三种离析对空隙率的影响,进而分析空隙率对Superpave沥青混合料渗水系数、车辙、强度和水稳定性等使用性能的影响,指出可通过控制空隙率来减少Superpave沥青混合料在施工过程中的离析程度。深入分析了Superpave沥青混合料的沥青、集料、矿粉等原材料的性能技术指标要求,并从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进行Superpave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最后从Superpave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运输、摊铺、碾压与成型以及施工质量检测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标准化施工工艺流程。结合依托工程,主要从配合比设计、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等方面来研究Superpave沥青路面施工工艺,提出了集料离析、温度离析和碾压离析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从而保证Superpave沥青混合料的施工质量。
汤雄[5](2012)在《Superpave在甘肃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Superpave高性能沥青路面是美国公路战略研究计划SHRP的研究成果,Superpave体系包括沥青胶结料规范、混合料设计与分析系统和计算机软件系统三个部分。我国对Superpave高性能沥青路面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由于我国与美国的国情不同,因此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研究,使之更加适合我国的工程实际。本文依托甘肃天水过境高速公路与西长凤高速公路Superpave沥青路面修建工程实际,对Superpave在甘肃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通过对甘肃地区气候、环境调查,发现甘肃省不同地区气温及降水差异较大;通过对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主要结构形式及主要病害调查,发现甘肃沥青路面结构形式单一,沥青路面车辙、裂缝和水损害比较严重。根据甘肃沥青路面实际情况,分析了Superpave在甘肃地区推广的可行性。通过对甘肃地区Superpave路面材料的标准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甘肃地区Superpave所用沥青胶结料PG等级及甘肃陇东地区集料技术指标;通过对Sup-20及Sup-13级配范围研究,得到了Sup-20及Sup-13级配推荐范围,推荐的级配范围相比传统AC结构级配范围相对减小;通过对穿过限制区和避开限制区的Sup-20及Sup-13级配进行研究,表明在细集料使用机制砂情况下可以取消设置限制区。依托天水过境段高速公路,研究了不同细集料对Superpave设计空隙率的影响、旋转压实次数、Superpave施工工艺及现场压实度控制指标。通过现场压实度控制指标研究,提出了Superpave现场压实度控制标准。
李伟[6](2010)在《基于Superpave法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性能沥青路面Superpave是美国公路战略研究计划(SHRP)推出的沥青路面方面的最新成果,是一种改进的基于性能的体系,此体系规定了沥青胶结料和矿物集料性质,并进行了沥青混合料设计和路面性能分析。该成果自公布之初,受到我国公路科技工作者重视,有的省份已初步开始研究应用,但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设计和分析体系是根据美国的气候、环境以及荷载情况而研究出来的,该方法能否完全应用于我国,是否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探索Superpave设计体系在我国北方的实用性,检验国产旋转压实设备的工作性能,综合考虑黑龙江地区气候特点,利用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设计和分析体系设计的Sup-16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和马歇尔法确定AC-16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在体积计算方法、压实方法和路用性能三方面对两种混合料设计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产旋转压实仪旋转压实参数达到Superpave沥青混合料分析体系参数要求;穿过禁区的级配以及从禁区上侧通过的级配的矿料间隙率低于规范要求,粉胶比指标也远远超出规范上限;采用旋转压实级配同混合料设计级配吻合度高,采用马歇尔击实,混合料级配发生明显偏差;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设计体系确定级配,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抗老化性能优于马歇尔法确定级配;Superpave法确定级配低温性能试验比马歇尔法确定级配稍差,Superpave法可以在北方地区设计出优异的沥青混合料。该研究成果的应用,将国产压实设备与Superpave技术有机结合,降低Superpave技术推广应用成本,有助于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技术的改进。
张晨曦[7](2007)在《高性能沥青路面在通鲁一级公路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介绍了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的发展历史,以及美国SHRP(Strategic Highway Research Program)计划与高性能沥青路面(Superpave)的研发的背景,并通过与我国公路建设的现状进行对比,阐述了Superpave在国内公路建设中的实际意义和前景。论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至鲁北一级公路为依托项目,对Superpave的设计理念,理论基础,沥青胶结料的PG分级系统以及沥青性能的评价机制,集料的选择和评价机制,沥青混合料体积设计,混合料合成级配曲线的控制点和限制区和Superpave设计体系的最新进展作了详尽的介绍,并对该项目某标段沥青下面层Superpave-19和沥青上面层Superpave-12.5体积设计过程中沥青胶结料设计温度的计算,沥青PG等级的选用,沥青胶结料性能试验,预选级配曲线的设计,最终合成级配的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以及用马歇尔方法队Superpave体积设计的施工质量控制等设计步骤和试验方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结合实际经验和工程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在与我国现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的对比基础上进行了思考和分析,提出了问题,并得出了相关的结论。最后,对Superpave在我国推广应用方面尚未解决的一些问题作了介绍和研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毕海鹏[8](2007)在《旋转压实方法与马歇尔击实方法在沥青路面配合比设计中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道路的兴建数量逐年增多,尤其是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占有相当的比重,使得我国交通行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人们充分体会到了公路运输的便利,从而促进了交通量的不断增大乃至远程货物运输行业的兴起,为了提高货物的运输能力,车辆吨位也在不断增加,超载、超限现象时有发生以及客观的环境条件都给我国公路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Superpave是一种改进的基于性能的体系,体系包括胶结料物理特性试验及沥青胶结料规范、集料试验和规范、热拌沥青混合料设计和分析体系。本文主要对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设计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针对我国目前的条件将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设计和分析体系与我国的试验规程及规范更好的结合起来,使其在我国应用更具现实性与科学性。通过旋转压实方法与马歇尔击实方法分别进行沥青混合料的设计与分析,并进行一系列的性能实验来评价二者的优缺点。寻求二者的关系曲线,为高性能沥青路面的设计奠定一定的基础。
蔡琦[9](2007)在《Superpave技术在赣定高速公路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Superpave体系由沥青胶结料规范、混合料设计与分析系统和计算机软件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现行试验方法和规范的纯经验性质。我国正着手引进此技术,但由于SHRP试验设备昂贵及我国的具体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因此要结合中国国情加以改进,使之更适合中国的工程实际。本文在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Superpave研究状况的基础上,选用赣州地区常用的原材料,对Superpave设计方法在赣州地区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通过对赣定高速公路沿线各地的气象和地理资料的分析,对赣定高速公路沿线各地进行了公路沥青使用性能分区,指出引进Superpave公路沥青使用性能分区体系时必须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及路面使用要求来进行;其次通过对路面温度场分析,对赣定高速公路沿线地区三层典型沥青路面结构提出了针对不同层位进行公路沥青使用性能分区的方法,解决了对于不同沥青路面层位合理选择沥青结合料的方法;另外,对Superpave旋转压实SGC、大型和标准马歇尔击实方法进行了基于路用性能的对比试验研究,并认为当条件不具备时大型马歇尔可有效替代SGC进行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设计;本文还就Superpave沥青混合料在施工中的离析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同时结合试验路对Superpave混合料的压实问题进行了探讨,推荐在进行Superpave混合料初压时采用钢轮压路机前进方向静压、后退方向开振的压实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初压时的压实度。
张泛,王晓江,王志平,萧岩,李郑,杨玉淮,贾渝,杨树祺,范励修,李福普,柳浩,陈卫权,石中柱,谢产庭,张爱江[10](2006)在《道路工程篇》文中研究说明一、道路工程建设发展概述 (一)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公路建设十年发展成就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1998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以下同) 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市场,投资数量和开工项目之多,各国少有。从1990年到2003年的 14年内,全国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近2万亿元。其中,2002年达到3212亿元,2003年达到3715亿元。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交通发展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十五”时期成为交通发展最快、最好的五年。主要标志是:
二、Superpave混合料设计方法最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uperpave混合料设计方法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寒冷地区再生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再生沥青混合料 |
1.2.2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Superpave设计方法及动态模量试验分析 |
2.1 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设计体系 |
2.1.1 旋转压实仪的种类及仪器选用 |
2.1.2 Superpave配合比设计方法的优点 |
2.1.3 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具体步骤 |
2.2 沥青混合料的动态回弹模量 |
2.2.1 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性能参数 |
2.2.2 动态模量试验方法 |
2.2.3 沥青混合料的时温等效原理 |
2.2.4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主曲线的建立 |
2.3 本章小节 |
第3章 沥青混合料设计 |
3.1 Superpave-19 沥青混合料设计 |
3.1.1 原材料各项指标(基质沥青的技术指标) |
3.1.2 集料的技术指标 |
3.1.3 集料级配的初试选择 |
3.1.4 各初试级配估计沥青用量的确定 |
3.1.5 测评各级配集料混合物的压实性能 |
3.1.6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
3.2 再生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设计 |
3.2.1 老化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指标测定 |
3.2.2 老化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含量测定 |
3.2.3 沥青再生 |
3.2.4 级配再生 |
3.2.5 再生Superpave-19 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
3.3 AC-20 及再生AC-20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3.3.1 沥青混合料设计级配 |
3.3.2 AC-20 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研究 |
4.1 动态模量试验方法研究 |
4.1.1 试件的制备 |
4.1.2 试验温度确定 |
4.1.3 加载波形以及试验频率确定 |
4.1.4 荷载级位及循环次数确定 |
4.1.5 荷载间隔时间及任两个频率下间隔时间 |
4.2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标准试验方法与步骤 |
4.3 动态模量试验结果整理 |
4.4 动态模量试验结果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
4.4.1 试验温度对动态模量的影响 |
4.4.2 施加荷载频率对动态模量的影响 |
4.4.3 旧料掺量对再生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影响 |
4.5 再生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与静态模量的关系 |
4.5.1 静态模量试验方法研究 |
4.5.2 静态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
4.5.3 静态模量与动态模量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4.6 再生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主曲线的建立 |
4.7 Witczak预估模型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基于集料相互嵌挤作用的沥青混合料细观力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2 沥青混合料细观力学模型研究现状 |
1.3 关键科学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级配设计的混合料动态模量预测模型 |
2.1 沥青混合料自洽细观力学模型 |
2.1.1 Hashin-Shtrikman复合材料模量边界 |
2.1.2 沥青混合料自洽细观力学模型 |
2.2 基于混合料级配设计的细观力学模型 |
2.2.1 模型的建立 |
2.2.2 试验方案设计 |
2.2.3 受压状态下混合料动态模量室内测试 |
2.2.4 动态模量、相位角主曲线绘制 |
2.2.5 细观力学模型的验证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复数形式的细观力学模型 |
3.1 复数形式的沥青混合料细观力学模型 |
3.2 模型参数求解 |
3.2.1 复数泊松比公式推导 |
3.2.2 复数泊松比测试 |
3.2.3 复数泊松比求解 |
3.3 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
3.3.1 存储模量、损失模量计算结果分析 |
3.3.2 动态模量和相位角预测结果分析 |
3.3.3 模型反算集料模量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集料嵌挤作用的细观力学模型 |
4.1 基于集料嵌挤作用的细观力学模型建立 |
4.2 嵌挤模型求解 |
4.2.1 模型反算集料模量 |
4.2.2 动态模量与相位角求解 |
4.3 嵌挤因子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分析 |
4.3.1 嵌挤因子对动态模量预测结果的影响 |
4.3.2 嵌挤因子对相位角预测结果的影响 |
4.3.3 嵌挤因子对损失模量、存储模量预测结果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级配类型和集料表观特性对嵌挤因子的影响 |
5.1 混合料级配对模型p、q值的影响 |
5.1.1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5.1.2 不同级配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测试 |
5.1.3 不同级配嵌挤因子计算 |
5.2 集料表观特性对模型嵌挤因子的影响 |
5.2.1 集料表观特性测试 |
5.2.2 具有不同表观特性的混合料动态模量测试 |
5.2.3 模型嵌挤因子的计算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3)沥青混合料不同配合比设计方法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马歇尔配合比设计 |
2.1 试验用原材料 |
2.1.1 沥青胶结料 |
2.1.2 集料 |
2.2 混合料级配 |
2.3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Superpave 配合比设计 |
3.1 试验用原材料 |
3.1.1 沥青胶结料 |
3.1.2 集料 |
3.2 混合料级配 |
3.2.1 试拌合成级配选择 |
3.2.2 试拌合成级配评价 |
3.3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3.4 最大压实次数验证 |
3.5 水稳定性评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振动成型配合比设计 |
4.1 振动成型压实简介 |
4.1.1 振动压路机 |
4.1.2 振动成型仪 |
4.2 振动成型压实功的确定 |
4.3 配合比试验用原材料 |
4.3.1 沥青胶结料 |
4.3.2 集料 |
4.4 混合料级配 |
4.5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配合比设计结果对比分析 |
5.1 混合料级配及配合比 |
5.2 混合料最佳油石比 |
5.3 混合料设计指标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使用性能对比研究 |
6.1 高温稳定性 |
6.1.1 车辙试验 |
6.2 水稳定性 |
6.2.1 浸水马歇尔试验 |
6.2.2 冻融劈裂试验 |
6.3 低温性能 |
6.3.1 低温弯曲试验 |
6.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试验数据) |
(4)Superpave沥青混合料标准化施工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内蒙古地区沥青路面结构及病害调查分析 |
2.1 我国 SMA 和 Superpave 沥青路面面层材料调查与分析 |
2.1.1 沥青路面面层材料类型 |
2.1.2 沥青路面面层材料分析 |
2.2 内蒙古沥青路面结构与新材料调查分析 |
2.3 内蒙古沥青路面病害调查与分析 |
2.3.1 沥青路面病害调查与分析 |
2.3.2 沥青路面病害特点分析 |
2.4 沥青路面病害影响因素分析 |
2.4.1 车辙影响因素分析 |
2.4.2 裂缝影响因素分析 |
2.4.3 水损坏影响因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离析对 Superpave 沥青混合料使用性能的影响 |
3.1 Superpave 沥青路面离析的产生机理 |
3.1.1 集料离析的机理 |
3.1.2 温度离析的机理 |
3.1.3 碾压离析的机理 |
3.2 离析对空隙率的影响 |
3.2.1 集料离析对空隙率的影响 |
3.2.2 温度离析对空隙率的影响 |
3.2.3 碾压离析对空隙率的影响 |
3.3 空隙率对 Superpave 沥青混合料其他使用性能的影响 |
3.3.1 渗水系数 |
3.3.2 车辙 |
3.3.3 强度 |
3.3.4 水稳定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uperpave 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
4.1 原材料质量管理 |
4.1.1 沥青质量管理与检查 |
4.1.2 集料质量管理与检查 |
4.1.3 矿粉质量管理与检查 |
4.2 配合比设计 |
4.2.1 目标配合比设计 |
4.2.2 生产配合比设计 |
4.2.3 生产配合比验证 |
4.3 Superpave 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 |
4.3.1 原材料准备 |
4.3.2 混合料生产 |
4.3.3 混合料运输 |
4.3.4 混合料摊铺 |
4.3.5 混合料碾压与成型 |
4.3.6 接缝 |
4.3.7 施工质量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uperpave 试验路铺筑与观测 |
5.1 工程概况 |
5.2 Superpave 试验路配合比设计与铺筑工艺 |
5.2.1 Superpave 试验路配合比设计 |
5.2.2 Superpave 试验路铺筑工艺 |
5.2.3 Superpave 沥青混合料性能检测与分析 |
5.3 Superpave 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中离析的预防与控制 |
5.3.1 集料离析的预防与控制 |
5.3.2 温度离析的预防与控制 |
5.3.3 碾压离析的预防与控制 |
5.4 质量检测数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奖励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Superpave在甘肃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甘肃省气候条件、沥青路面主要结构形式及主要病害调查分析 |
2.1 甘肃省自然气候条件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候水文条件 |
2.2 甘肃省沥青路面主要结构形式及主要病害调查分析 |
2.2.1 甘肃省沥青路面主要结构形式及主要病害 |
2.2.2 甘肃省沥青路面主要病害原因分析 |
2.3 Superpave 在甘肃推广应用的可行性论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甘肃地区 Superpave 路面材料标准研究 |
3.1 Superpave 沥青胶结料指标研究 |
3.1.1 Superpave 规范沥青胶结料指标 |
3.1.2 甘肃地区沥青PG等级推荐 |
3.1.3 我国沥青胶结料指标 |
3.2 Superpave 集料标准研究 |
3.2.1 集料认同特性要求 |
3.2.2 集料料源特性要求 |
3.2.3 我国规范集料要求 |
3.2.4 集料指标试验研究 |
3.2.5 集料特性指标分析 |
3.2.6 甘肃陇东地区集料技术标准的提出 |
3.3 矿粉试验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uperpave 级配及路用性能研究 |
4.1 研究思路 |
4.2 Superpave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
4.2.1 Superpave 沥青混合料体积分析方法 |
4.2.2 Superpave 成型设备 |
4.2.3 路用性能研究方法 |
4.3 Superpave 级配范围研究 |
4.3.1 Sup-20、Sup-13 粗集料级配范围研究 |
4.3.2 Sup-20、Sup-13级配范围确定 |
4.4 Sup-20 级配优化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 |
4.4.1 Sup-20 试验原材料选择 |
4.4.2 Sup-20 集料级配选择 |
4.4.3 Sup-20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4.4.4 Sup-20 路用性能研究 |
4.5 Sup-13 级配优化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 |
4.5.1 Sup-13 试验原材料选择 |
4.5.2 Sup-13 集料级配选择 |
4.5.3 Sup-13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4.5.4 Sup-13 路用性能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uperpave 配合比设计指标研究 |
5.1 研究思路 |
5.2 Superpave 混合料设计空隙率研究 |
5.2.1 机制砂对设计空隙率影响研究 |
5.2.2 石屑和天然砂对设计空隙率影响研究 |
5.3 旋转压实次数研究 |
5.3.1 压实次数对混合料设计影响 |
5.3.2 提高设计压实次数后集料压碎情况 |
5.3.3 提高压实次数对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Superpave 工程应用及马歇尔控制指标研究 |
6.1 Superpave 工程应用 |
6.1.1 目标配合比设计 |
6.1.2 生产配合比设计 |
6.1.3 生产配合比验证 |
6.1.4 Superpave 施工工艺 |
6.2 Superpave 马歇尔控制指标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基于Superpave法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旋转压实仪压实参数确定 |
2.1 旋转压实设备的研制与改进 |
2.2 旋转压实仪参数确定 |
2.3 本章小结 |
3 Superpave法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3.1 材料选择 |
3.1.1 胶结料的选择 |
3.1.2 集料选择 |
3.2 设计集料结构优选 |
3.2.1 合成级配选择 |
3.2.2 试拌沥青含量确定 |
3.2.3 试拌合成级配评价 |
3.3 设计沥青胶结料含量选择 |
3.3.1 沥青含量确定 |
3.3.2 最大压实次数(N_(max))的验证 |
3.4 水敏感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Superpave法与马歇尔法对比分析 |
4.1 马歇尔配合比方法确定沥青最佳用量(Sup-16级配) |
4.2 体积计算方法之间的关系 |
4.2.1 三相体系和四相体系 |
4.2.2 Superpave法与马歇尔法体积指标的比较分析 |
4.3 压实方法之间的关系 |
4.3.1 成型方法的比较 |
4.3.2 Superpave法同马歇尔法压实指标的比较分析 |
4.4 Superpave法与马歇尔法路用性能比较 |
4.4.1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分析 |
4.4.2 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分析 |
4.4.3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分析 |
4.4.4 抗老化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高性能沥青路面在通鲁一级公路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引言 |
1.2 SUPERPAVE设计方法产生的背景与在我国推广的必要性 |
1.3 SUPERPAVE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SUPERPAVE概述 |
2.1 沥青胶结料的选择采用 |
2.1.1 理论原理 |
2.1.2 沥青胶结料的PG(Performing Grade)分级 |
2.1.3 沥青胶结料PG等级的选取步骤 |
2.2 沥青胶结料性能的检测及评价机制 |
2.2.1 理论依据 |
2.2.2 沥青胶结料温度性能检测试验 |
2.2.3 沥青胶结料的评估机制 |
2.3 沥青混凝土集料的选择和评价机制 |
2.3.1 理论基础 |
2.3.2 集料的认同特性 |
2.3.3 集料的料源特性 |
2.4 SUPERPAVE合成级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UPERPAVE体积设计概论 |
3.1 SUPERPAVE体积设计相关概念 |
3.1.1 矿质集料的体积参数 |
3.1.2 沥青混合料的体积参数 |
3.2 SUPERPAVE旋转压实仪SGC |
3.2.1 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 |
3.2.2 旋转压实次数 |
3.3 其他体积特性要求 |
3.4 混合料的水敏感性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UPERPAVE体积设计在通鲁一级公路上的应用 |
4.1 通鲁一级公路项目概况 |
4.2 沥青与集料的选择 |
4.2.1 沥青胶结料的选择 |
4.2.2 集料的选用 |
4.2.3 填料的选用 |
4.2.4 集料的规格和密度 |
4.3 SUPERPAVE-19沥青混合料体积设计 |
4.3.1 集料体积指标的计算 |
4.3.2 沥青胶结料体积指标的计算 |
4.2.3 旋转压实试验 |
4.2.4 合成级配的选择 |
4.4 马歇尔验证试验及路用性能检验 |
4.5 SUPERPAVE-12.5上面层沥青混凝土体积设计 |
4.5.1 合成级配的选择 |
4.5.2 设计沥青用量的确定 |
4.5.3 马歇尔试验及路用性能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问题与讨论 |
5.1 问题 |
5.2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
5.3 结论与创新点 |
5.3.1 创新点 |
5.3.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发表的论文 |
(8)旋转压实方法与马歇尔击实方法在沥青路面配合比设计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SUPERPAVE 旋转压实仪的压实成型原理 |
2.1 旋转压实仪的发展历史 |
2.2 旋转压实原理 |
第三章 SUPERPAVE 沥青混合料设计体系 |
3.1 材料选择 |
3.2 设计集料结构选择 |
3.3 设计沥青胶结料含量选择 |
3.4 沥青混合料水敏感性评估 |
第四章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4.1 原材料各项指标 |
4.2 设计集料结构优选 |
4.3 最佳沥青含量的确定 |
4.4 沥青混合料水敏感性评估 |
4.5 SUPERPAVE 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 |
第五章 旋转压实方法与马歇尔击实方法的对比研究 |
5.1 马歇尔各项指标(AC-16) |
5.2 SUPERPAVE 分析结果(AC-16) |
5.3 两种成型方法的关系曲线(AC-16) |
5.4 两种成型方法的关系曲线(AC-13)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9)Superpave技术在赣定高速公路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赣定高速公路简介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沥青结合料气候适应性研究 |
2.1 Superpave沥青结合料选择方法简介 |
2.2 赣定高速公路沥青路面PG分区 |
2.3 赣定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不同层位沥青选择研究 |
第三章 沥青混合料不同成型方法对比研究 |
3.1 沥青混合料不同成型方法简介 |
3.2 原材料试验及级配选择 |
3.3 Sup-19型沥青混合料不同成型方法对比研究 |
3.4 Sup-25型沥青混合料不同成型方法对比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uperpave施工技术研究 |
4.1 赣定高速公路施工概况 |
4.2 Superpave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5.1 主要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Superpave混合料设计方法最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寒冷地区再生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研究[D]. 李禹铮.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2]基于集料相互嵌挤作用的沥青混合料细观力学模型研究[D]. 刘彬.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3]沥青混合料不同配合比设计方法对比研究[D]. 陈泽宏. 湖南大学, 2013(05)
- [4]Superpave沥青混合料标准化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 朱广河. 长安大学, 2012(07)
- [5]Superpave在甘肃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中的研究与应用[D]. 汤雄.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5)
- [6]基于Superpave法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与分析[D]. 李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3)
- [7]高性能沥青路面在通鲁一级公路上的应用研究[D]. 张晨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3)
- [8]旋转压实方法与马歇尔击实方法在沥青路面配合比设计中的对比研究[D]. 毕海鹏. 吉林大学, 2007(03)
- [9]Superpave技术在赣定高速公路中的应用与研究[D]. 蔡琦. 长沙理工大学, 2007(02)
- [10]道路工程篇[A]. 张泛,王晓江,王志平,萧岩,李郑,杨玉淮,贾渝,杨树祺,范励修,李福普,柳浩,陈卫权,石中柱,谢产庭,张爱江. 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