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微元法中的微元(论文文献综述)
张帅[1](2020)在《HeⅡ系统负压换热器实验及优化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低温工程技术的发展,超流氦系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科研及工程中,在高能粒子物理、核科学技术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负压换热器是超流氦系统中用于负压氦蒸汽与液氦之间传递冷量的设备,作为超流氦系统的关键设备,其传热及流动压降性能的表现对超流氦系统的整体性能有着重要影响。负压换热器具有工作介质传热温差小、工作温度低、且处于负压工况中的特点,但制冷系统对其换热性能和流动压降有较高的要求。这一矛盾的存在,使得开展负压换热器的精确设计和优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负压换热器的性能测试及优化理论展开研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设计并搭建超流氦负压换热器实验平台。从超流氦系统原理出发,对负压换热器实验平台进行流程设计。针对超流氦系统的特殊要求,对实验平台绝热方案,结构及测控系统进行设计,使其满足低漏热及高测量精度的要求。针对实验平台调试中出现的热声振荡及气阻现象进行了结构及实验流程的优化。结果表明实验平台可以实现极限流量小于1.5g/s,极限压力小于3000 Pa的工况下的换热器性能实验,且实验工况下温度测量精度小于2%,氦池漏热小于1W。针对新型翅片绕管式负压换热器及板翅式负压换热器展开实验研究。利用热阻分析法建立换热器传热模型,并对计算模型进行简化,依靠负压换热器低温实验平台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不同换热器关于传热因子j及摩擦因子f的实验关联式。采用分布参数微元法建立换热器计算模型。以绕管式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参数微元法建立换热器计算模型并进行求解,并将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对分布参数微元法进行验证。对负压换热器优化方法及优化变量展开研究。以交错流板翅式负压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熵产数及火积耗散数作为优化目标函数,分别利用单目标优化遗传算法SEGA及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NSGA Ⅱ对换热器进行优化计算。通过结果的对比,得到不同目标函数对换热器优化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首次将分布参数微元法与NSGA II结合,以板翅式负压换热器为研究对象,以修正熵产数为目标函数,利用板翅式负压换热器实验关联式对其进行优化计算。在求解中根据不同的初始参数,通过多次迭代得到板翅式换热器的温度场。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得到Pareto解后,利用TOPSIS策略得到最优解。
张启峰[2](2020)在《由重积分的坐标变换透视微元法》文中认为本文针对极坐标、柱坐标和球坐标给出相应的微元和坐标变换公式,并分析不同微元的本质.
邹瑞泽[3](2019)在《高中物理“微元法”在解题中的应用探析》文中指出高中物理作为高中整体学习的极为重要的一份子,在高中整体学习体系中占据着关键的位置。而高中物理学习引导方面在多年的开展中虽然已经有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亟待我们去解决的。我们在学习物理时,由于物理知识难度较大、题型较多等原因,往往在解题的过程中不能够抓住物理解题的要领,这就影响了我们的物理学习,而"微元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就有效的帮助我们缓解了在练习物理习题时存在的困境,从而让我们能够提高解题效率、提高物理成绩。以下,本文以高中物理"微元法"在解题中的应用探析为题,从"微元法"释义、"微元法"在高中物理解题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科学使用"微元法"在高中物理解题应用中的策略、"微元法"在高中物理解题过程中应用评价体系四方面展开论述,深度解析"微元法"应用在我们解题上的必要。
杜世兴[4](2018)在《试论微元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微元法,是整体与部分知识协调融合的解题策略,具有基础性、多元性等特征,在高中物理知识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微元法的相关理论,对其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以达到充分发挥方法优势,提升物理解题准确率的目的.
戴津雯[5](2017)在《将“微元法”代入高中物理解题之实践》文中提出文章以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水平为前提,针对高中物理解题中微元法的运用,通过例题的方式展开了分析,从而明确了微元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宋鹏[6](2017)在《无线紫外光移动自组网信道传输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紫外光通信具有非直视传输、背景噪声小、保密性好等优点,在军事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紫外光在大气信道中的传输特性,并对紫外光移动自组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遍历微元法紫外光单次散射传输模型,利用遍历微元法求出的系统路径损耗和脉冲响应能和蒙特卡洛法仿真结果以及外场紫外光通信实测数据较好的拟合。遍历微元法具有运算简单、运行速度快、适合于嵌入式设备运算等优点。2.分析了紫外光通信系统的脉冲响应和信道容量,给出了脉冲响应和信道容量与多次散射、收发端仰角、发散角、视场角、偏转角等收发端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验证了通过测量紫外光接收信号强度和脉冲响应宽度,反演收发端通信距离的设想。3.建立了收发端具有高程差的非直视紫外光通信模型,分析了系统误码率与收发端高程差、收发端仰角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当发散角和视场角相等、收发端高程差为零时,系统误码率最小;如果发端海拔高度低于收端海拔高度,可以通过调整发端仰角降低系统的误码率;如果收端海拔高度低于发端海拔高度,可以通过调整收端仰角降低系统的误码率。4.基于空分复用原理,兼顾直视和非直视通信方式,给出了紫外光移动自组网通信节点的设计方案,基于该节点设计方案,给出了两节点间捕获、对准、跟踪的方法,并对两节点间的通信性能进行了分析。5.建立了无线紫外光组网通信中分析两条链路间干扰的模型,分析了系统误码率与链路间夹角、收发端仰角、发散角、视场角等参数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减少链路间干扰的策略。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无线紫外光通信链路设计和无线紫外光移动自组网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邓中良[7](2017)在《谨防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陷阱”》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微元法中的近似、圆周运动中的高速度、电磁感应中的磁通量等问题中存在的矛盾及相关"思维陷阱"的分析,提出了化解矛盾,突破"陷阱"的思路和方法.
丁文彬[8](2017)在《基于刀具动态特性的直纹面叶片五轴侧铣铣削力建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铣削力模型和铣削系统动力学模型是分析铣削加工状态、进行稳定性预测、研究表面形貌仿真及误差补偿、制定和优化合理的切削参数的理论依据和先决条件。直纹面叶片的五轴侧铣精加工过程,兼具刀具悬伸量大、叶片几何轮廓扭转大等特点,造成刀具和工件的刚度都有所下降。因此,忽略刀具和铣削系统动态特性、在理想情况下建立铣削力模型和动力学模型,易使预测结果不准确,造成后续研究的偏差扩大。所以,有必要对直纹面叶片五轴侧铣过程中刀具和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建立更能反映实际加工情况的铣削力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首先,建立铣削力系数模型并确定模型参数辨识方法。通过分析侧铣加工球头圆柱铣刀和工件的接触域,确定约束模型计算的切入、切出角和轴向位置区间等参数,利用设计的铣削实验测得三向瞬时铣削力并计算出平均铣削力,分解后代入铣削力系数模型中计算,进而得到三个方向上的犁切力系数及刃口力系数。其次,建立考虑刀具偏心影响的五轴瞬时铣削力模型。基于刀具偏心的几何描述和未变形切屑厚度定义,借助建立的辅助坐标系进行几何分析和矩阵变换,重新建立由矢量计算表示的考虑刀具偏心的切屑厚度模型。根据切屑厚度模型,对直纹面五轴侧铣加工进行铣削力建模,并给出模型中的刀具偏心参数的辨识方法。基于建立的模型进行仿真计算,给出铣削力、未变形切屑厚度和有效切削半径的仿真结果,并对不同偏心参数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再次,建立考虑刀具变形影响的五轴瞬时铣削力模型。通过悬臂梁结构定义刀具变形量模型,将刀具变形量模型加入未变形切屑厚度计算中,建立考虑刀具变形的五轴侧铣铣削力模型,并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球头铣刀侧铣加工变形量进行仿真计算,得到不同刀具转角和轴向位置的各方向变形量数据和铣刀一个旋转周期内的总体变形特征,对得到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建立双柔性铣削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柔性刀具动力学模型和柔性工件动力学模型,综合分析刀具和工件的动态特性,建立考虑刀具-工件耦合的多自由度双柔性系统动力学模型。根据双柔性系统动态位移响应和切屑厚度变化的再生效应作用原理,建立系统动态位移响应影响下的动态切屑厚度模型和铣削力模型。对系统动态位移和铣削力分别进行仿真分析,并与直纹面叶片叶轮侧铣加工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丁卫,赵细雨[9](2017)在《微元法中的柱体近似与台体近似》文中研究表明在微元法中,求三维立体时,将三维立体切割成若干小薄片后,是用柱体的体积去近似,而在求旋转曲面的面积时,切割成小薄片后是用圆台的侧面积去近似.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以期解答大多数学生的困惑,使之更好掌握微元法的实质.
张学茂[10](2016)在《R积分理论及其应用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帮助学生理解R积分理论知识性、结构性、思维性、应用技巧性,领悟R积分理论的内涵及其应用,提高学生整体归纳、创新应用能力。方法以定积分(一元、二重、三重积分)、曲线积分(第一类型、第二类型)、曲面积分(第一类型、第二类型)为研究对象,从概念的本质溯源、内在结构分析、思想方法剖析、典型应用例举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 R积分的本质为和式极限,可从形式上进行统一;得到了R积分的内在结构框图、四大公式转化的限制条件;给出微元法中微元选择标准与依据;典型应用中采用相应的独特方法。结论针对R积分呈现定义多、内容抽象、形式各异、方法独特等特征,提出从整体的高度理解其概念本质,分析各类积分间的联系以及内在的转化方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R积分的内涵,加强对整个理论体系的深入理解与内化。
二、关于微元法中的微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微元法中的微元(论文提纲范文)
(1)HeⅡ系统负压换热器实验及优化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超流氦系统的发展 |
1.1.1 超流氦低温系统应用 |
1.1.2 超流氦系统的循环方式 |
1.2 负压换热器的发展 |
1.2.1 国内外低温换热器研究 |
1.2.2 负压换热器研究现状 |
1.3 换热器设计及优化方法 |
1.4 研究难点及本文研究内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超流氦负压换热器实验平台 |
2.1 原理及流程方案 |
2.2 绝热结构 |
2.3 结构设计 |
2.4 测控系统 |
2.5 调试 |
2.5.1 调试准备及实验流程 |
2.5.2 平台改进 |
2.5.3 调试结果 |
2.6 小结 |
第3章 翅片绕管式换热器实验研究 |
3.1 实验样品 |
3.2 测试平台 |
3.2.1 低温实验平台 |
3.2.2 室温实验平台 |
3.3 计算模型 |
3.3.1 特征长度的选取 |
3.3.2 换热器计算模型 |
3.4 结果及分析 |
3.4.1 仪表误差分析 |
3.4.2 换热性能 |
3.4.3 压降性能 |
3.5 小结 |
第4章 板翅式负压换热器实验研究 |
4.1 实验样品及装置 |
4.1.1 板翅式换热器样品 |
4.1.2 换热器实验装置 |
4.1.3 测量仪表 |
4.2 模型及方法 |
4.2.1 计算模型 |
4.2.2 不确定度分析 |
4.3 结果及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换热器计算模型 |
5.1 分布参数微元法计算模型 |
5.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4 小结 |
第6章 负压换热器优化策略 |
6.1 热工水力学模型 |
6.2 优化变量及方法 |
6.2.1 换热器优化适值函数 |
6.2.2 优化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单目标优化结果 |
6.3.2 多目标优化结果 |
6.4 小结 |
第7章 负压板翅式换热器优化 |
7.1 计算模型 |
7.2 优化方法及物性选取 |
7.3 优化结果 |
7.4 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
(2)由重积分的坐标变换透视微元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二重积分的极坐标变换 |
三重积分的柱坐标变换和球坐标变换 |
结论与认识 |
(3)高中物理“微元法”在解题中的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微元法”释义 |
二、“微元法”在高中物理解题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一)“微元法”释义概念模糊 |
(二)“微元法”应用过程含混 |
(三)“微元法”应用情绪较差 |
(四)“微元法”应用机会较少 |
(五)“微元法”学习生涩枯燥 |
三、科学使用“微元法”在高中物理解题应用中的策略 |
(一)明晰概念,夯实理论基础 |
(二)牢记过程,明确解题步骤 |
(三)克服畏难,勇于挑战难题 |
(四)勤于练习,增加应用次数 |
(五)趣味引领,实施信息学习 |
四、“微元法”在高中物理解题过程中应用评价体系 |
五、结语 |
(4)试论微元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微元法概述 |
二、微元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
1. 电力类习题分析中应用 |
2. 微元法在匀速变量中的应用 |
3. 非匀速变量分析中应用 |
4. 能量守恒分析中运用 |
5. 物理习题中近似关系运用 |
(5)将“微元法”代入高中物理解题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微元法 |
2.“微元法”在高中物理解题的实践与应用 |
2.1 质量元△m |
2.2 时间元△t |
2.3 张力 |
3. 微元法在物理习题中的实践 |
3.1 质量元 |
3.2 时间元 |
3.3 张力 |
(6)无线紫外光移动自组网信道传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无线光通信 |
1.2 紫外光通信 |
1.2.1 紫外光的波段划分 |
1.2.2 紫外光通信概述 |
1.2.3 紫外光通信的应用前景 |
1.3 紫外光通信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及论文组织结构 |
1.4.1 研究意义 |
1.4.2 论文组织结构 |
2 大气信道特性 |
2.1 大气的组成 |
2.1.1 大气中的气态物质 |
2.1.2 大气中的气溶胶 |
2.2 紫外光在大气中的传输特性 |
2.2.1 大气对紫外光的吸收特性 |
2.2.2 大气对紫外光的散射特性 |
2.3 影响紫外光在大气中传输的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非直视紫外光通信散射信道模型 |
3.1 单次散射传输模型 |
3.1.1 共面单次散射传输模型 |
3.1.2 非共面单次散射传输模型 |
3.2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多次散射传输模型 |
3.2.1 蒙特卡洛光子轨迹直接模拟法 |
3.2.2 蒙特卡洛光子轨迹指向概率法 |
3.3 遍历微元法非共面单次散射传输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非直视紫外光通信传输特性 |
4.1 非直视紫外光通信的时间特性 |
4.1.1 脉冲响应的计算 |
4.1.2 仿真分析 |
4.2 非直视紫外光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 |
4.2.1 信道带宽与容量 |
4.2.2 仿真分析 |
4.3 收发端具有高程差的多次散射传输模型 |
4.3.1 具有高程差的多次散射传输模型 |
4.3.2 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紫外光移动自组网 |
5.1 紫外光移动自组网节点设计及性能分析 |
5.1.1 移动自组网节点设计 |
5.1.2 组网节点间紫外光收发装置的捕获、对准和跟踪 |
5.1.3 两节点间通信性能分析 |
5.2 空分复用紫外光组网链路间相互干扰 |
5.2.1 多条链路间干扰模型 |
5.2.2 仿真分析 |
5.3 无线紫外光通信组网路由策略 |
5.3.1 组网节点定位 |
5.3.2 路由策略 |
5.3.3 仿真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6 紫外光通信实验 |
6.1 紫外光源的选择 |
6.1.1 紫外光源的种类 |
6.1.2 紫外光源的选择 |
6.2 紫外探测器 |
6.2.1 紫外探测器的种类 |
6.2.2 探测器的选择 |
6.3 紫外光通信外场实验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谨防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陷阱”(论文提纲范文)
1 微元法中的近似“陷阱” |
2 圆周运动中的角速度“陷阱” |
3 电磁感应中的磁通量“陷阱” |
(8)基于刀具动态特性的直纹面叶片五轴侧铣铣削力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1 铣削力系数模型及辨识方法 |
1.3.2 刀具偏心参数识别与铣削力建模 |
1.3.3 刀具变形参数计算与铣削力建模 |
1.3.4 铣削系统动力学特征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铣削力系数建模与辨识 |
2.1 系数模型的建立 |
2.2 铣削力系数的辨识方法 |
2.3 系数计算实验 |
2.3.1 实验设计方案 |
2.3.2 实验数据及结果 |
2.3.3 系数模型应用与铣削力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刀具偏心的五轴侧铣铣削力建模 |
3.1 切屑厚度建模 |
3.1.1 刀具偏心模型 |
3.1.2 考虑刀具偏心的瞬时切屑厚度模型 |
3.2 铣削力建模与计算 |
3.2.1 铣削力建模 |
3.2.2 刀具偏心参数辨识方法与模型仿真 |
3.2.3 仿真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刀具变形的五轴侧铣铣削力建模 |
4.1 刀具变形模型 |
4.2 刀具变形对瞬时切屑厚度的影响 |
4.3 刀具变形仿真分析 |
4.3.1 有限元前处理部分 |
4.3.2 加载和求解部分 |
4.3.3 后处理部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五轴铣削系统动态响应 |
5.1 双柔性系统动力学特征分析 |
5.1.1 柔性刀具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
5.1.2 柔性工件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
5.1.3 双柔性耦合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
5.2 基于铣削系统动态响应的动态铣削力 |
5.3 双柔性系统动态位移响应仿真与分析 |
5.4 直纹面叶片叶轮侧铣加工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10)R积分理论及其应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R积分概念本质 |
2 R积分内在结构 |
3 R积分的思想方法 |
4 R积分应用举例与分析 |
四、关于微元法中的微元(论文参考文献)
- [1]HeⅡ系统负压换热器实验及优化理论研究[D]. 张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2]由重积分的坐标变换透视微元法[J]. 张启峰. 高等数学研究, 2020(02)
- [3]高中物理“微元法”在解题中的应用探析[J]. 邹瑞泽. 祖国, 2019(10)
- [4]试论微元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J]. 杜世兴.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8(31)
- [5]将“微元法”代入高中物理解题之实践[J]. 戴津雯. 高考, 2017(36)
- [6]无线紫外光移动自组网信道传输特性研究[D]. 宋鹏. 西安理工大学, 2017(11)
- [7]谨防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陷阱”[J]. 邓中良. 中学物理, 2017(09)
- [8]基于刀具动态特性的直纹面叶片五轴侧铣铣削力建模研究[D]. 丁文彬.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7
- [9]微元法中的柱体近似与台体近似[J]. 丁卫,赵细雨. 高师理科学刊, 2017(01)
- [10]R积分理论及其应用性研究[J]. 张学茂.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