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食管恶性肿瘤病人费用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慧[1](2021)在《miR-203a-3p在食管鳞癌患者病理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miR-203a-3p在食管鳞癌患者正常食管鳞状上皮、上皮内瘤变、食管鳞癌病理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以及食管鳞癌组织中miR-203a-3p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资料、肿瘤标记物、炎症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miR-203a-3p可作为食管鳞癌的早期诊断和病情随访的生物学标志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临床归档的30例食管鳞癌患者术后石蜡组织标本及相关临床病例资料。利用显微解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法分别检测miR-203a-3p在正常食管鳞状上皮、上皮内瘤变、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比较食管鳞癌组织中miR-203a-3p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资料、肿瘤标记物、炎症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评估其在食管鳞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1.miR-203a-3p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203a-3p在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3.4%(7/11)食管鳞癌组织中miR-203a-3p表达水平低于上皮内瘤变组织,但miR-203a-3p在两组织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2.miR-203a-3p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存在负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生长部位、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3.食管鳞癌组织中miR-203a-3p表达水平与外周血所查的肿瘤标记物、炎症指标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iR-203a-3p表达水平与CEA呈负相关(P<0.05),与AFP、CA199、CA724、SII、NLP、PLR无明显相关性(P>0.05)。4.利用ROC曲线分析miR-203a-3p在食管鳞癌中的诊断价值,发现miR-203a-3p表达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1(95%CI:0.885~0.996),当临界值取4.98时,对食管鳞癌诊断价值最大,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8%和96.7%。结论:1.miR-203a-3p的低表达有助于食管鳞癌的诊断。2.miR-203a-3p的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浸润深度负相关,对食管鳞癌患者病情随访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马晓丽[2](2021)在《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基因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研究其在食管癌中功能,为食管癌的精准诊疗奠定理论基础和临床参考。方法:1)采用meta分析评价ILK在消化系统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消化系统肿瘤临床表型及预后间的相关性;2)筛选ILK高表达的人食管鳞癌细胞系,建立ILK慢病毒干扰序列。将ILK慢病毒干扰序列转染食管鳞癌细胞系TE-1和KYSE-150,用q RT-PCR检测干扰载体转染后ILK的表达。在细胞水平上,利用MTT增殖、克隆检测、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Transwell小室侵袭及划痕愈合等技术,研究ILK基因消减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3)建立ILK慢病毒干扰载体,转染KYSE-150细胞。在裸鼠皮下分别接种sh ILK及对照细胞株,建立KYSE-15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观察肿瘤生长,测量肿瘤大小和体积。在动物水平上,研究ILK基因消减对食管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基于RNA-seq技术筛选食管癌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筛选可能参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键调控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结果:第一部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ILK在消化系统肿瘤组中高表达,ILK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生存预后呈相关性,与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第二部分:在体外ESCC细胞水平,沉默ILK基因后,可显着抑制TE-1、KYSE-150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促进TE-1、KYSE-150细胞凋亡。ILK基因消减后,TE-1、KYSE-150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明显减弱。第三部分: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结果发现,ILK干扰组裸鼠肿瘤生长缓慢,相比较于对照组,肿瘤的重量及体积均偏小,ILK基因消减后影响了裸鼠成瘤的能力。基于RNA-seq技术,ILK基因干扰后挖掘到5540个食管癌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为2839个,下调基因为2601个。上调的基因有SOD2、IRF6、PER1、PHLDB2、TNFAIP3等,下调的基因有RPL21、HYOU1、WARS、SUPT16H、DHCR24等。可能参与TNF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NF-k B信号通路等。结论:ILK在消化系统肿瘤中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生存预后呈相关性,与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ILK基因消减抑制ESCC细胞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及转移,促进细胞凋亡。体内致瘤研究证实,ILK基因消减会阻碍KYSE-150移植瘤的生长。基于RNA-seq技术筛选出食管癌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预测差异表达基因,可能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
刘攀[3](2020)在《ALDH2和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易感性及预后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疆汉族、哈萨克族人群染色体12q24区域中ALDH2(乙醛脱氢酶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671(G>A)和c12orf30(N-α-乙醛转移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4767364(A>G)与食管癌易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新疆地区食管癌患者哈萨克族65例,汉族62例;同一地区无肿瘤病史的正常人群对照哈萨克族75例,汉族50例。采用Taq Man等位基因鉴别技术检测研究对象染色体12q24区域中ALDH2基因rs671位点和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的多态性基因型分布;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基因型分布情况。分析rs671位点和rs4767364位点各基因型与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关联。结果: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ALDH2基因rs671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15%、40.00%、13.85%和68.00%、26.67%、5.33%,ALDH2基因rs671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rs671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4.84%、40.32%、4.84%和58.00%、38.00%、4.00%,rs671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5.38%、21.54%、3.08%和78.67%、18.67%、2.67%,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4.52%、32.26%、3.23%和66.00%、30.00%、4.00%,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ALDH2基因rs671位点与新疆哈萨克族、汉族食管癌预后均相关(P<0.05),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预后相关(P<0.05),与汉族食管癌患者预后无关(P>0.05)。结论:染色体12q24区域中,ALDH2基因rs671(G>A)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易感性及哈萨克族、汉族的食管癌患者预后可能均相关。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与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预后可能相关。通过对ALDH2基因、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吸烟、饮酒及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得出,ALDH2基因的rs671位点在饮酒人群和不饮酒人群中,以及在不同分级的BMI指数人群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均不显着。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在饮酒人群和不饮酒人群中、吸烟人群和不吸烟人群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均不显着。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在III+IV级人群中分布差异显着,经性别、诊断年龄、家族史、吸烟、饮酒等因素调整后则无显着相关性。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ALDH2基因、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ESCC放射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显示ALDH2基因rs671位点的AA基因型的放疗疗效与其他两个基因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余均与放射敏感性不相关。
王慧[4](2020)在《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现状与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食管癌围手术期病人免疫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现状,探索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对病人临床结局的影响,为进一步构建以证据为基础的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方案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便利抽样选取某省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食管癌围手术期接受免疫营养支持的180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2002,NRS2002)、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Clavien-Dindo并发症评价系统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录入管理,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1.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现状及免疫营养支持时机、免疫营养支持途径、免疫营养成份的单因素分析免疫营养支持时机:纳入本研究176名病人均于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其中术前及术后均应用免疫营养支持61例,占34.6%;仅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115例,占65.4%;免疫营养支持时机在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各方面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营养支持途径:本研究176名病人均应用肠外营养(PN)途径行免疫营养支持,其中57.4%的病人应用肠外营养(PN)联合口服营养补充(ONS),42.6%的病人应用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管道喂养(TF);免疫营养支持途径在术前梗阻程度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病变部位、手术术式、病理类型、体质指数(BMI)、营养风险(NRS)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营养支持成份:本研究176名病人所用免疫型营养制剂包括丙氨酰谷氨酰胺、复合辅酶、肠内营养混悬液(TPF)三种。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居多,共96例,占54.5%;其次为肠内营养混悬液(TPF),共38例,占21.6%;第三位为应用复合辅酶,共33例,占18.8%;联合应用病人较少,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联合肠外营养混悬液(TPF)5例,占2.8%,应用复合辅酶联合肠外营养混悬液(TPF)4例,占2.3%。免疫营养支持成份在月收入、术前梗阻程度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病变部位、手术术式、年龄、体质指数(BMI)、营养风险(NRS)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术后住院时间多因素分析及免疫营养支持与术后住院时间的相关性分析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术后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术式、免疫营养支持时机为术后住院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回归模型R2=0.197,回归系数分别为1.775、-0.184,P<0.05),开胸手术、仅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为病人术后住院时间增加的危险因素。免疫营养支持与术后住院时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免疫营养支持时机(r=-0.296,P<0.001)与术后住院时间存在负相关、免疫营养支持途径(r=0.195,P=0.013)与术后住院时间存在正相关。围手术期应用免疫营养支持、肠外营养联合口服营养补充(PN+ONS)更有利于缩短病人术后住院时间。3.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总住院时间多因素分析及免疫营养支持与总住院时间的相关性分析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总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免疫营养支持时机、免疫营养支持途径为总住院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回归模型:R2=0.203,回归系数分别为1.318、-1.714、0.486,P<0.05),高龄、仅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应用肠内管道喂养(TF)途径为病人总住院时间增加的危险因素。免疫营养支持与总住院时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免疫营养支持时机(r=-0.171,P=0.031)与总住院时间存在负相关、免疫营养支持途径(r=0.223,P=0.005)与总住院时间存在正相关。围手术期应用免疫营养支持、肠外营养联合口服营养补充(PN+ONS)更有利于缩短病人总住院时间。4.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术后并发症多因素分析及免疫营养支持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的有序logitics回归模型:R2=0.236,纳入模型中的年龄(OR=1.365,P<0.05)、受教育程度(OR=0.973,P<0.05)、营养风险(NRS)评分(OR=0.113,P<0.05)、免疫营养治疗途径(OR=1.662,P<0.05)与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高龄、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术前即存在营养风险、应用肠内管道喂养(TF)为食管癌围手术期应用免疫营养支持病人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免疫营养支持与术后并发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免疫营养支持途径(r=0.132,P=0.022)与术后并发症存在正相关。肠外营养联合口服营养补充(PN+ONS)更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结论:1.食管癌围手术期病人免疫营养支持时机主要包括术后免疫营养支持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目前大部分食管癌手术病人仍仅于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免疫营养支持途径主要为肠外营养联合口服营养补充(PN+ONS)及肠外营养联合肠内管道喂养(PN+TF),PN+ONS为目前食管癌围手术期病人免疫营养主要支持途径,术前梗阻程度影响免疫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免疫型营养制剂包括丙氨酰谷氨酰胺、复合辅酶、肠内营养混悬液(TPF)三种,且单一应用者比例高于联合应用者,术前梗阻程度、月收入影响制剂的选择。2.免疫营养支持时机、免疫营养支持途径影响食管癌手术病人临床结局。围手术期应用免疫营养支持较仅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更有利于缩短病人住院时间;肠外营养联合口服营养补充(PN+ONS)较肠外营养联合肠内管道喂养(PN+TF)更有利于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黄娇[5](2020)在《喉癌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发声功能重塑的临床护理路径构建及应用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制定《住院期间、回归家庭、发音训练期间三阶段简称“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日程计划表》,《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评价标准》;通过预实验的应用及评价,初步构建《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日程计划表》及《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评价标准》,为今后开展TL患者发声功能康复护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文献分析、循证研究和计量学的方法:筛选3S—TL发声功能重塑的临床护理路径及评价标准相关条目内容;通过质性访谈了解患者术后护理的需求;运用临床病例回顾法选择医嘱类护理项目,设计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及评价标准条目,应用德尔菲法,对初步制定路径的条目以及内容和重要性进行咨询,经课题组反复讨论,修改并完善,初步构建《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日程计划表》及《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评价标准》;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住院期间、回归家庭、发音训练期间三阶段的TL发声功能康复促进有计划性、完整性、持续性路径应用;采用非同期历史对照不对等实验,对研究对象进行两组路径效果评价对比。应用Excel2017及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构建了《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日程计划表》及《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评价标准》,其中日程计划表单3个:住院期间日程计划表:横轴以手术前后时段为节点,入院—术前1天、手术当天、术后第1—3天、术后4天—出院前1天、出院当天共5个,纵轴为评估、检查、治疗、药物、活动、饮食、护理处理、健康宣教8个方面内容;回归家庭日程计划表:横轴以出院随访时段为节点,第1周、2周、3周、4周、第2个月、第3个月共6个,纵轴为评估、气管造口护理、并发症护理、言语康复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6个方面内容;发音训练期间日程计划表:横轴以发音训练(食管发音训练)开始时段为节点,第1天、第26—天、第7天共3个,纵轴为评估、食管发音训练前培训、食管发音训练前护理指导、食管发音训练、评价5个方面内容;评价标准包括: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再次住院率、食管发音训练效果、食管发音训练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满意度共7个指标;进行了两轮的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专家权威系数大于0.70,说明专家权威程度高;专家咨询路径两轮的回收率第一轮和第二轮都是100%;专家的意见协调系数:第一轮为0.312,第二轮为0.423,p<0.01显示结果可靠。2.路径应用效果两组对比:平均住院天数(试验组患者22.40±9.90天,对照组28.04±12.91天,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减少6天;平均住院总费用(试验组4.46±1.55万元,对照组5.41±2.29万元,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下降1万元;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试验组14.29%,对照组37.14%,P﹤0.05);患者再住院率:试验组20.00%,对照组42.9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发声功能得分(试验组60.50±18.21分,对照组32.00±12.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食管发音训练相关知识知晓率:试验组85%,对照组6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满意度情况:患者94.28%,家属95%,工作人员93.27%。结论:1.构建以“时间段为横轴,路径内容为纵轴”的《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日程计划表》及《—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评价标准》;通过在某三甲医院实施,初步验证了该路径的有效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2.该CNP应用后能有效减少TL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提高患者食管发音训练相关知识知晓率,发音效果良好。患者、家属及工作人员对本次路径内容、方式、时间等过程总体评价满意。3.初步建立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方案,形成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新型护理模式。
孙桂英[6](2020)在《蛋白芯片和GEO筛选食管鳞癌相关抗原及其自身抗体诊断价值评价》文中提出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癌症之一,在我国,食管鳞状细胞癌(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占食管癌患者的90%以上,因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许多患者初诊时已处于晚期,预后较差。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自身抗体可在肿瘤患者的血清中稳定存在,并可以在临床症状出现的数月甚至数年之前被检测到,因此,具有作为肿瘤早期免疫诊断标志物的潜力。目的本研究通过定制癌症驱动基因编码的蛋白芯片和对GEO数据库中食管鳞癌相关数据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对食管鳞癌相关自身抗体进行筛选和验证,探索最优的食管鳞癌诊断模型,为建立一种非侵入性的食管鳞癌早期诊断技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1.蛋白质芯片筛选食管鳞癌相关抗原基于癌症驱动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定制Focused array人类蛋白质芯片,检测90例食管鳞癌患者和50例正常人血清中的抗TAA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AUC>0.5,P<0.05)和非参数检验(病例组平均秩次>对照组平均秩次,P<0.05)筛选在病例组中高表达的肿瘤相关抗原。2.GEO数据库筛选食管鳞癌相关抗原使用R语言中limma包的经典贝叶斯算法对GEO数据库中符合纳入标准的食管鳞癌数据集进行差异分析(差异倍数>2,P<0.05),筛选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食管正常组织的差异基因,通过富集分析、GEPIA数据库验证和文献查阅筛选与癌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肿瘤相关抗原。3.ELISA确认抗TAA自身抗体对食管鳞癌的诊断价值使用PASS软件进行样本量计算,最终纳入486例研究对象,病例组和对照组按照性别和年龄(±3岁)进行1:1匹配。将243例食管鳞癌患者和243例正常对照血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ELISA检测抗TAA自身抗体在研究对象血清中的表达水平。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食管鳞癌组和正常对照组中抗TAA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以特异度>90%且约登指数最大时的吸光度值为截断值,运用ROC曲线评估每种抗TAA自身抗体对食管鳞癌的诊断价值,评价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AUC和符合率等。4.食管癌诊断模型的构建与评价以具有诊断价值的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为自变量,以研究对象是否患有食管鳞癌事件作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递归分割分析和支持向量机在训练集中构建诊断模型,同时在验证集中评价不同模型的诊断价值;利用Delong检验比较AUC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比较模型的诊断性能和稳定性,选择最优的诊断模型,评价该模型在食管鳞癌亚组(包括分化程度、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无远端转移)中的诊断价值。结果1.通过蛋白芯片技术筛选出5种候选TAA,分别为P53、PTEN、GNA11、GNAS和SRSF2(P<0.05),相应的自身抗体对食管鳞癌诊断的AUC分别为0.628(95%CI:0.535-0.721)、0.659(95%CI.0.564-0.754)、0.682(95%CI:0.588-0.776)、0.606(95%CI.0.511-0.701)和0.623(95%CI:0.522-0.723)。2.对食管鳞癌相关的数据集GSE20347和GSE2340的差异分析,获得196种在食管鳞癌中高表达的差异基因,进一步对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获得15种与癌症通路有关的基因,综合GEPIA数据库验证结果和查阅相关文献确定9种候选基因,将其编码的相应蛋白作为候选TAA,分别为MSH6、COLAA1、MMP9、CXCL8、MMP1、CKS2、LAMC2、FN1 和 SLC2A1。3.本研究共评价14种抗TAA自身抗体对食管鳞癌的诊断价值,ELISA结果显示,9 种抗 TAA 自身抗体(P53、PTEN、GNA11、SRSF2、MSH6、CXCL8、MMP1、LAMC2和SLC2A1)在食管鳞癌组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抗-LAMC2自身抗体的诊断价值最高,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诊断食管鳞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22.22%、90.12%和23.46%、90.12%。4.在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决策树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中,最优的诊断模型为包含4种抗TAA自身抗体的Logistic回归模型,PRE(P=ESCC)=1/(1+EXP(-(-6.355-3.293×SLC2A1+7.063×MMP1+4.559×P53+10.545×GNA11))),该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诊断食管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70.37%、72.84%、71.60%和 67.90%、67.90%、67.90%。5.临床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对早期食管鳞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诊断早期和晚期食管鳞癌的AUC分别为0.84、0.85和0.72、0.73。该模型在用于鉴别不同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有无远端转移食管鳞癌的能力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9 种抗 TAA 自身抗体(P53、PTEN、GNA11、SRSF2、MSH6、CXCL8、MMP1、LAMC2和SLC2A1)均可能为食管鳞癌免疫诊断的标志物。2.在构建的诊断模型中,由4种抗TAA自身抗体(SLC2A1、MMP1、P53和GNA11)组成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早期食管鳞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李贺[7](2020)在《人群食管癌高危风险评估方案的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依托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专项---淮河流域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利用多中心社区人群食管癌筛查队列数据,评价项目当前使用的食管癌高危人群评估方案(即初筛分流方案)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建立适用于我国人群食管癌筛查的风险评估模型,为优化我国人群食管癌筛查方案提供适宜技术。材料与方法1.食管癌高危人群评估方案的效果评价:以2007-2010年间,河南省西平县、江苏省金湖县及山东省滕州区参加淮河流域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的40-69岁居民为目标人群。从筛查项目数据库中提取研究人群基线流行病学数据和高危风险评估结果,通过主动随访及与当地人群肿瘤登记数据匹配,获取全队列人群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食管癌发病信息。以食管鳞癌为第一结局指标,以食管癌、上消化道癌为第二结局指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人群食管鳞癌、食管癌及上消化道癌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倾向评分配比法及多因素回归及综合分析食管癌初筛方案在分流高危人群中的效果。2.食管鳞癌高危人群评估模型的构建及验证:训练集数据来源于2007-2012年淮河流域食管癌筛查队列,以基线入组后3年内被确诊的食管鳞癌为结局事件。综述食管鳞癌在人口学、行为及饮食方式、疾病史、癌症家族史等方面的相关危险因素,将其作为模型构建的候选变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模型预测变量并获得每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并以系数最小的β值为基数,以各预测变量与之相比的倍数为各预测变量的风险分值,进而构建食管鳞癌发病风险评分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及Hosmer-Lemeshow卡方(H-Lχ2)检验评价模型的整体预测效能;采用留一法交叉验证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利用甘肃省武威市一项上消化道癌筛查随机对照试验的筛查组基线数据完成模型外部验证。综合高危人群比例、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等指标选择高危人群分层的cut-off值,为优化人群食管癌筛查方案提供依据。研究结果1.本部分研究共计纳入调查对象43,875名,其中,18,341人评估为高危人群,高危人群比例为41.80%。在240672.67人年的随访期间(中位随访时间为5.5年),食管鳞癌共计235例,其中高危人群组169例(发病密度为173.90/10万),非高危人群组66例(发病密度为46.00/10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危人群组食管鳞癌、食管癌及上消化道癌的累积发病率均高于非高危人群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及BMI后,高危人群食管鳞癌、食管癌及上消化道癌的发病风险分别是非高危人群的 3.11 倍(HR=3.11,95%CI:2.33-4.14)、3.30 倍(HR=3.30,95%CI:2.51-4.33)和 3.03 倍(HR=3.03,95%CI:2.43-3.76)。2.训练集共计纳入研究对象86,745名,在中位随访时间为4.66年的随访期间,基线后3年内被确诊的食管鳞癌患者共计298例;外部验证集共计纳入研究对象9,626人,内镜筛查确诊的食管鳞癌患者共计18人。本研究所构建的食管鳞癌风险评分模型为:Y=5.5×年龄(50-59岁)/8.0×年龄(60-69岁)+1.5×性别(男性)+2.5×上消化道癌家族史(有)+1.5×吸烟(<30包年)/2.5×吸烟(≥30包年)+1.5×腌制食物摄入频率≥1次/周(是)+1.0×新鲜水果摄入频率≥1次/周(否)+2.5×食管临床症状(是)+1.5×上消化道相关疾病史(是),系统的评分范围为0-21分。该评分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模型AUROC=0.80(95%CI:0.80-0.82),H-L检验结果为χ2=6.19(P=0.63);留一法交叉验证以及外部人群的模型AUROC分别为0.78(95%CI:0.76-0.81)和0.86(95%CI:0.79-0.92)。约登指数最佳对应的评分临界值为9分,此时,高危人群比例为32.69%,预测个体3年内发生食管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 78.2%和 67.5%,NNS 为 122,AUROC 为 0.73(95%CI:0.70-0.75)。与淮河流域食管癌筛查项目现行高危人群评估方案比,该方案可以在不增加高危人群比例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灵敏度(13.76%)与特异度(2.56%)、减少NNS,可进一步提高筛查效率。研究结论1.淮河流域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目前采用的高危人群风险评估方案可以有效区分人群的食管癌患病风险。但是,该方案对个体风险预测不能量化、评估条目及相应的赋分以及高危人群评估界值的选定等主要问题有待细化。2.本研究基于性别、年龄等8个非遗传因素构建的食管鳞癌发病风险评分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该评分模型所推荐的高危人群分界值可优化食管癌初筛方案,提高筛查效能。
张世新[8](2019)在《长链非编码RNA LINC01980促进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功能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管癌是临床常见且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据全球癌症统计,2018年新发食管癌有57.2万例,死于食管癌有50.9万例,分别排在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七位和第六位。中国食管癌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占全球的一半以上。根据组织学类型,食管癌主要包括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和食管腺癌两种病理类型,我国90%以上的食管癌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目前,食管鳞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食管鳞癌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进展期,即使通过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其5年生存率仅有15%25%。因此,研究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其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对于提高食管鳞癌诊治水平和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nt,不具有蛋白编码功能的RNA分子。lncRNA通过碱基互补和二级结构形成的茎环与DNA、RNA和蛋白相互作用,能在表观遗传、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等多个层面影响基因表达,参与染色质修饰、转录激活与抑制、核内运输等多种重要的调控过程。研究表明,一方面,lncRNA在正常生理活动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lncRNA的失调涉及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特别是在肿瘤中。近年来,通过高通量芯片及RNA测序等技术,发现了许多在食管鳞癌中异常表达的lncRNA,已有多个lncRNA分子被证明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促癌或抑癌的角色。另外,部分lncRNA具有良好的功能特征,可作为食管鳞癌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虽然目前我们对于lncRNA的认识有明显的进步,但是lncRNA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机制多样,在肿瘤中的差异表达具有组织和细胞特异性。因此,寻找在食管鳞癌中特异性表达的lncRNA分子,探索其分子机制,对于改善食管鳞癌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前期选取了5对食管鳞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进行lncRNA表达谱芯片检测,结果显示LINC01980(Long intergenic non-protein coding RNA 1980)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比相应癌旁组织高200多倍。我们通过NCBI GEO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显示在其它肿瘤中未发现LINC01980的异常表达,提示LINC01980可能是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特异表达的lncRNA。目前尚未有关于LINC01980的研究报道,因此LINC01980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如何,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具有什么样的生物学功能,作用机制怎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LINC01980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食管鳞癌的转移和预后相关。为了验证芯片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利用反转录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74对食管鳞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LINC01980的表达,结果显示LINC01980在91.9%(68/74)的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LINC01980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原发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呈正相关。生存分析显示LINC01980高表达组的食管鳞癌患者预后更差。以上结果表明,LINC01980在食管鳞癌中可能发挥致癌作用,与食管鳞癌的生长、转移和预后相关,可以作为判断食管鳞癌预后的潜在的分子标记物。2、体外和体内功能实验证明LINC01980能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我们通过RT-qPCR技术检测LINC01980在食管鳞癌细胞和正常食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LINC01980在食管鳞癌细胞KYSE150和KYSE450中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和食管鳞癌细胞EC109,提示LINC01980的表达具有一定细胞特异性。我们利用siRNA干扰食管鳞癌细胞KYSE150和KYSE450中LINC01980的表达,并采用CCK-8和Edu实验,检测LINC01980对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构建慢病毒稳转细胞Del-LINC01980/KYSE450,通过荷瘤小鼠实验检测LINC01980对皮下成瘤能力影响。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干扰LINC01980的表达能显着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增殖以及裸鼠皮下肿瘤的形成,提示LINC01980能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我们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干扰LINC01980表达后食管鳞癌细胞KYSE150和KYSE450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显示,干扰LINC01980的表达能显着降低食管鳞癌细胞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增加细胞凋亡。本部分研究结果表明:LINC01980可以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3、体外功能实验证明LINC01980能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我们利用siRNA干扰和质粒过表达食管鳞癌细胞中LINC01980的表达,通过Transwell小室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LINC01980对食管鳞癌细胞侵袭、迁移和运动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实验证明,在KYSE150和KYSE450细胞中干扰LINC01980的表达可以显着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在EC109细胞中过表达LINC01980则会增加食管鳞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划痕实验表明干扰LINC01980的表达能显着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运动能力。以上结果表明LINC01980能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和运动能力。4、LINC01980分别通过上调GADD45A和ETV5的表达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和迁移。lncRNA的作用方式与其细胞亚定位密切相关。为了明确LINC01980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作用机制,我们首先通过核质分离实验和RNA FISH技术检测LINC01980在细胞内分布情况,结果表明LINC01980在KYSE150和KYSE450的细胞核以及细胞质中表达均较丰富,提示其功能的多样性及调控机制的复杂性。然后,我们在KYSE450细胞中干扰LINC01980的表达,通过mRNA芯片分析研究干扰LINC01980表达后mRNA表达谱变化,把表达下调的mRNA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发现LINC01980参与了许多生物学过程和疾病,如MAPK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和转录失调等,其中,包括许多已知的与增殖和转移相关基因(例如,TGFB2、CDC25B、GADD45A、EP300、ETV5、BMP2K、CCNT1和ELK4等)。进一步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发现,生长抑制和DNA损伤诱导α蛋白(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age inducible alpha protein,GADD45A)和ETS转录因子5(ETS variant 5,ETV5)的表达下调较明显,提示GADD45A和ETV5可能受LINC01980调控。RT-qPCR结果显示GADD45A在50%(11/22)的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ETV5在72.7%(16/22)的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CCK-8实验显示,干扰GADD45A表达后,KYSE150和KYSE450细胞的生长能力减弱。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干扰ETV5表达后,KYSE150和KYSE450细胞的迁移能力减弱。回复实验结果表明,过表达GADD45A可以减弱干扰LINC01980表达导致的食管鳞癌细胞生长能力的下降,过表达ETV5可以减弱干扰LINC01980表达导致的食管鳞癌细胞迁移能力的下降,说明GADD45A和ETV5是LINC01980发挥作用的靶基因。本部分研究结果表明:LINC01980在食管鳞癌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LINC01980分别通过调控GADD45A和ETV5的表达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和迁移。综上所述,本课题发现LINC01980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高表达LINC01980与食管鳞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体内外功能实验证实LINC01980具有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机制研究表明LINC01980分别通过调控GADD45A和ETV5的表达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和迁移。本研究发现LINC01980在食管鳞癌中异常高表达,并阐明了LINC01980在食管鳞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初步探讨了LINC01980调控的下游靶分子,为理解lncRNA在食管鳞癌中的生物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食管鳞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分子标志物。
刘端一[9](2019)在《表观扩散系数在食管癌放化疗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在食管癌放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入组了经活检病理证实为食管癌并备行放化疗(Chemor adiotherapy,CRT)治疗的食管癌患者54例,分别在治疗前、同步放化疗且放疗第10次后、第20次后以及放化疗治疗结束后的四个时间点进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及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检查,采用磁共振T2加权成像对病灶长度及厚度进行测量,同时利用ADC图测量靶病灶的ADC值。将放化疗结束后的病人按照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1.1(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urs,RECI ST 1.1)分为缓解组(CR和PR)和非缓解组(SD和PD),然后采用SPSS软件分析不同时间点靶病灶的ADC值、长度及厚度的动态变化情况,对比分析缓解组与非缓解组三组指标及其变化率的差异。结果:病灶的ADC、长度及厚度在治疗中四个时间点间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随时间的延长整体呈现线性上升趋势,病灶的长度及厚度随时间的延长均呈现线性下降趋势,ADC值在各时间段的变化率绝对值均高于靶病灶的长度及厚度,且在同步放化疗放疗第10次至20次之间变化率最大。对缓解组及非缓解组病灶的长度、厚度、ADC及其变化率进行检验,t检验显示病灶治疗前、同步放化疗且放疗第10次后、放化疗治疗结束后的AD C值在缓解、非缓解组的差异检验p值分别为0.009、0.047、0.006(<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步放化疗对中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是有效的,治疗后病灶的长度、厚度均缩小,ADC值增高;与长度、厚度相比,ADC值可以更早更敏感的反应放化疗过程中肿瘤细胞分子水平上的变化,从而有望在治疗早期协助临床医生进行放疗剂量的调整,成为病人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的潜在参考指标:治疗前、同步放化疗且放疗第10次后、放化疗治疗结束后的ADC值可用来评估食管癌患者的放化疗疗效;用ADC值来进行食管癌患者放化疗疗效评估的最佳图像采集时间为放疗第10次至20次之间。
陶华[10](2019)在《沉默HDAC6基因通过HSP90抑制食管癌增殖和转移的作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在中国十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食管癌排名第六,仅次于胃肠道肿瘤的胃癌,呈现双高特征,即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而且往往呈区域聚集性。中两部卫生资源匮乏的农村尤其高发,食管癌高额的医疗费用仍是当地居民的上要疾病负担,严重的威胁个人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突飞猛进的提高,临床上,食管癌的预防、诊治工作也取得了显着的进展,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分期、全身情况、当地吹院的条件设备及医疗水平等因素。外科手术仍是目前食管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针对有手术机会的ⅡA-Ⅲ期食管鳞癌,单纯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低,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食管癌对化疗和放疗敏感性较差,术后化疗或术后放疗均未能有效提高食管癌患者的预后。早期诊治成为改善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关键。然而食管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基因突变、染色体重排、转录调控及修饰等基因遗传学的改变在食管癌中无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寻找食管癌特异性相关基因将可能为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成为针对该肿瘤的防治关键。表观遗传调控并不涉及DNA序列改变,是一个动态可逆、可遗传的过程,与诸多疾病的关系密切,组蛋白去乙酸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s)、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histone acetylase,HATs),不仅是维持核心组蛋白去乙酰化和乙酰化两者之间稳态的基础,而且有利于染色质状态的调节。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因此,乙酰化调控是表观遗传学调控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蛋白家族HDACs有众多的成员。组蛋白脱乙酰化酶6(HDAC6)因其结构中含有两个且功能上独立的HDAC催化结构域,归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HDACs成员。HDAC6的主要作用是催化乙酰化αα-微管蛋白、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等非组蛋白的脱酰化效应。而组蛋白酰基化作用并不受控于 HDAC6活性的特异性抑制。通过去除组蛋白的乙酰基和其他转录调控,HDAC6在肿瘤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分裂周期中,发生在细胞中的不适当脱乙酰化、从细胞质到细胞核的再分配,都可能导致转录抑制,并且异常基因表达从而诱导肿瘤的发生、发展。当下研究的焦点、热点问题之一就是HDACs及其抑制剂。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抑制HDACs的表达或活性成为治疗恶性肿瘤行之有效的分子靶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许多恶性肿瘤包括乳腺癌、口腔鳞癌、白血病、肺癌等组织中HDAC6表达异常,表明其在参与肿瘤的形成中起着不愈言说的作用。HSP90是对许多蛋白质的稳定性和功能起至关重要的分子伴侣蛋白,以维持细胞蛋白质稳态和细胞存活。同样,在肿瘤发生过程中,HSP90对肿瘤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多种致癌蛋白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HSP90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细胞系中的表达量较正常的食管上皮细胞的表达量明显增加。HSP90抑制剂能阻断食管癌细胞的增殖效应,该抑制剂如17-烯丙胺-17-脱甲氧格尔德霉素(17-allyamino-17-demethoxygeldanamycin,17-AAG)。当 HDAC6沉默、失活或敲除时,作为HDAC6的底物HSP90,将发生高乙酰化作用,从而造成HSP90活性的丧失。联合抑制HDAC6和HSP90显示很好的协同作用,在人白血病细胞中,HDAC6和HSP90的联合抑制在抗癌活性中具有协同作用。HSP90-HDAC6的药物治疗可能是食管癌的一种有前景的策略。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尚罕见有关HDAC6基因通过HSP90抑制食管癌增殖及转移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目的:1、探讨HDAC6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2、构建慢病毒载体并制备,该载体携带HDAC6基因并将其靶向沉默,奠定了后续体内、外实验工具的基石,该表达系统的应用,以期验证其进行食管癌基因治疗的有效性;3、探讨慢病毒介导靶向HDAC6基因沉默联合HSP90抑制的功能学(食管癌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为食管癌临床治疗的新靶向系统最终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科学理论。方法:1、HDAC6在食管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别采集10例食管癌及癌旁组织,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组织中HDAC6 mRNA及HDAC6蛋白的表达情况。另外选取90例食管癌标本,IHC检测食管癌中组织中HDAC6的表达情况,分析HDAC6的表达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的关系。2、靶向沉默HDAC6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和制备2.1根据HDAC6基因(NM0001130416.1)序列为标靶,通过BLAST 同源性分析,设计、选择两段寡核甘酸序列,长度为21 nt,作为以HDAC6基因为靶点的shRNA片段序列,以该序列为模板,即能合成两对DNA单链片段,并以次为引物,经退火、双酶切后,也同样的把pLKO.1-增强型绿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EGFP)质粒进行双酶切,连接、转化两种双酶切后的产物,获得2个质粒:以HDAC6基因为模板,合成了 2对长引物单链DNA片段,退火后双消化,同一双消化质粒pLKO。1-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2.2 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食管正常上皮细胞系(HEEC-1)及KYSE140、KYSE170和KYSE180三株ESCC细胞系中HDAC6基因的表达情况,将转染稳定的细胞筛出。获得的质粒分别转染ESCC细胞系(KYSE140、KYSE180),分别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DAC6mRNA和HDAC6蛋白的表达水平,以HDAC6基因为靶点,筛选出沉默表达效应最显着的质粒;基于该质粒,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可将携带有 HDAC6 基因靶向沉默的 shRNA 片段-pLKO.1-shRNA(HDAC6)-EGFP慢病毒包装质粒构建。2.3采用 Invitrogen公司的共转染系统,进行制备慢病毒表达载体系统(Lenti-shRNA(HDAC6)-EGFP)及其相关的质量检测,qRT-PCR 和 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后KYSE140、KYSE180细胞株中HDAC6mRNA和HDAC6蛋白的表达。3、慢病毒介导靶向HDAC6基因沉默联合HSP90抑制表达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3.1靶向HSP90-HDAC6抑制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特性体外实验采用构建的Lenti-shRNA(HDAC6)-EGFP慢病毒表达载体系统感染食管癌细胞株 KYSE140和 KYSE180。3.1.1 CCK-8法检测沉默HDAC6的表达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3.1.2 Transwell法检测沉默HDAC6的表达对食管癌细胞迁移运动的影响;3.1.3 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HDAC6抑制剂 Tuabasin A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3.1.4 Transwell法检测不同浓度的Tuabasin A对食管癌细胞迁移运动的影响;3.1.5 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法检测HDAC6 siRNA、不同浓度的Tubastatin A对α微管蛋白乙酰化的影响;3.1.6 免疫共沉淀法(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检测 HDAC6 siRNA、不同浓度Tubastatin A对HSP90蛋白乙酰化的影响;3.1.7 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的HSP90特异性抑制剂 PU-H71、Tubastatin A对下游蛋白质表达的影响;3.1.8 CCK-8法检测HSP90-HDAC6抑制剂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3.1.9 Transwell法检测 HSP90-HDAC6抑制剂对食管癌细胞迁移运动的影响;3.1.10 Western blot检测HSP90-HDAC6抑制剂对下游蛋白质表达的影响。3.2 HSP90-HDAC6抑制剂对裸鼠皮下食管癌细胞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建立食管癌细胞KYSE140移植瘤模型,接种2周成瘤后,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按照随机数字法,将裸鼠分为PU-H71组、TubastatinA组、PU-H71+TubastatinA组,并设赋形剂为对照组,进行腹腔注射,观察其对荷瘤裸鼠移植瘤生长、瘤体大体标本、存活情况及下游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HDAC6在食管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1.1 qRT-PCR法检测HDAC6mRNA在ES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13±3.78)VS(2.12±2.04)。较之于癌旁组织,在ESCC组织中HDAC6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差异明显,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Western Blot法检测HDAC6蛋白在ES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35±1.64)VS(1.21±0.57)。HDAC6蛋白在ESCC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较癌旁组织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HDAC6阳性表达位于癌细胞核。90份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中,62份HDAC6阳性表达,表达率为68.9%。1.4在ESCC患者中,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与HDAC6的表达有关(P<0.05);而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直径、肿瘤分化、肿瘤浸润深度与HDAC6的表达无关(P<0.05)。2、靶向沉默HDAC6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和制备2.1干扰靶点的设计结果人HDAC6特异性shRNA-1序列(正向序列:CCGGGCAGUUAAAUGAAUUCCAUTTCTCGAGAAATGGAATTCACCCAAC TGCTTTTTC、反向序列:AATTGAAAAAGCAGUUAAAUGAAUUCCAUTTCTCGAGAAATGGAATTCA CCCAACTGC);人HDAC6特异性shRNA-2序列(正向序列:CCGGGGAGUUAACUGGCAGGCAUTTCTCGAGAAATGCCTGCCAGTTAACT CCTTTTTC、反向序列:AATTGAAAAAGGAGUUAACUGGCAGGCAUTTCTCGAGAAATGCCTGCCAG TTAACTCC)。2.2 测序鉴定重组质粒 pLKO.1-shRNA(HDAC6)-EGFP经BLAST软件分析,重组质粒pLKO.1-HDAC6-shRNA测序结果与原始序列比对,设计序列正确插入载体,并无碱基的缺大、突变、移位,证实合成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干扰靶点均已成功构建成重组质粒,符合预期设计,载体构建成功。2.3采用共转染策略制备经PCR鉴定的Lenti-shRNA(HDAC6)-EGFP慢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确认构建成功,该慢病毒体系具有可重复性好、高滴度、强感染活性的特点。3、HDAC6 siRNA及HDAC6-HSP90 i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3.1 HDAC6 siRNA及HDAC6-HSP90 i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特性体外实验3.1.1 CCK-8检测了阴性对照组、干扰靶点1和十扰靶点2 组 ESCC细胞系KYSE140和KYSE180细胞的增殖能力。在两株细胞中,较之于阴性对照组,干扰靶点1和干扰靶点2组的细胞增殖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1.2 Transwell检测了阴性对照组、干扰靶点1和干扰靶点2组ESCC细胞系KYSE140和KYSE180细胞的迁移运动能力。在两株细胞中,较之于阴性对照组,干扰靶点1和干扰靶点2组的细胞穿膜数均显着减少,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1.3一致地,HDAC6抑制剂Tuabasin A,也能抑制食管癌KYSE140细胞和KYSE180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当Tuabasin A的浓度达到500 nM时,较之于阴性对照组,抑制剂组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1.4一致地,Tuabasin A也能抑制食管癌KYSE140细胞和KYSE180细胞的迁移运动,并呈剂量依赖性。当浓度达到500 nM时,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抑制组细胞穿膜数均显着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食管癌KYSE140细胞中更为明显(P<0.05)。3.1.5 α-微管蛋白是HDAC6的一个靶点,与细胞运动有关。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在KYSE140和KYSE180细胞中,干扰靶点1和干扰靶点2组均较阴性对照组表达量增加,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KYSE140和KYSE180细胞中,阴性对照组、TuabasinA(100 nM)组、TuabasinA(500 nM)组、Tuabasin A(1μM)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逐渐增加,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检测中发现,冷诱导微管破坏后,微管被分解,KYSE140和KYSE180细胞中几乎不能观察到微管。与阴性对照组相比,Tuabasin A处理的细胞中检测到更多微管(P<0.05)。3.1.6免疫共沉淀法检测结果显示,在KYSE140和KYSE180细胞中,乙酰化HSP90蛋白在干扰靶点1和干扰靶点2组均较阴性对照组表达增加,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DAC6抑制剂的研究中,呈现一致地结果。在KYSE140和 KYSE180 细胞中,阴性对照组、Tuabasin A(100 nM)组、Tuabasin A(500 nM)组、TuabasinA(1 μM)中HSP90蛋白乙酰化量呈现递增的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1.7 HSP90抑制剂PU-H71、Tubastatin A调节蛋白质的表达。在KYSE140和KYSE180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PU-H71处理的细胞中EGFR、Akt、磷酸激酶和磷酸化ERK水平降低。在KESE140和KYSE180细胞系中,Tubastatin A治疗还可降低蛋白EGFR、AKT、磷酸化AKT(p-AKT)和磷酸化ERK(p-ERK)的表达水平,但抑制的程度较HSP90抑制剂低(P<0.05)。3.1.8 CCK-8检测结果显示,在KYSE140和KYSE180细胞系中,阴性对照组、单独 Tubastatin A(100 nM)、单独 PU-H71(100 nM)、联合 Tubastatin A(100 nM)+PU-H71(100 nM)组的平均细胞增殖率分别为 100.00%、91.45%、78.26%、62.03%,联合Tubastatin A+PU-H71与单独任一种抑制剂治疗相比显着降低了细胞活力(P<0.05)。3.1.9 Transwell检测结果显示,在KYSE140和KYSE180细胞系中,阴性对照组、单独 Tubastatin A(100 nM)、单独 PU-H71(100 nM)、联合 Tubastatin A(100 nM)+PU-H71(100 nM)组细胞穿膜转移数呈逐渐递减的趋势。较之于阴性对照组,抑制剂组细胞穿膜转移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Tubastatin A+PU-H71 治疗与单独任一种抑制剂治疗相比显着降低了细胞迁移运动能力(P<0.05)。3.1.10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在KYSE140和KYSE180细胞系中,阴性对照组、单独 Tubastatin A(100 nM)、单独 PU-H71(100 nM)、联合 Tubastatin A(100 nM)+PU-H71(100 nM)组EGFR蛋白、p-AKT蛋白、p-ERK蛋白的表达呈逐渐递减的趋势。较之于阴性对照组,抑制剂组EGFR蛋白、p-AKT蛋白、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细胞系的实验结果均致的表明,Tuabasin A和PU-H71联合治疗与单独的Tuabasin A或PU-H71治疗相比,EGFR、p-AKT和p-ERK的蛋白表达水平最低。3.2 HDAC6-HSP90 i对食管癌KYSE140细胞荷瘤裸鼠移植瘤的影响3.2.1裸鼠皮下移植瘤的造模选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KYSE140细胞株裸鼠皮下移植,观测移植瘤不同时间段成瘤的大小。裸鼠腹股沟接种区平均2周左右出现移植瘤,3 周后直径约0.2-0.6 cm,接种的所有动物均存活下来,并在体形成了肿瘤,接种点无发热、红肿、破溃等炎症反应。第3周开始,PU-H71+Tubastatin A注射组裸鼠移植瘤直径均明显低于上述其他三对照组移植瘤的直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开始,PU-H71注射组裸鼠移植瘤直径均低于赋形剂注射组、Tubastatin A注射组移植瘤的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在 Tuabasin A(10 mg/kg)和 PU-H71(50 mg/kg)联合注射的裸鼠中观察到显着的肿瘤抑制作用。3.2.2观察裸鼠存活情况及皮下移植瘤大体标本对照组、Tuabasin A组、PU-H71组裸鼠活动少,精神状态、食欲差,嗜睡等,而PU-H71组+Tuabasin A组裸鼠活动多,精神状态好,食欲佳。联合PU-H71+Tuabasin A注射显着抑制肿瘤生长,有利于改善裸鼠的生存质量。Tuabasin A和PU-H71联合注射组移植瘤体积较小,瘤体周围能看到较明显完整的包膜形成,形状较规整,有清楚的界限,无明显浸润、粘连的现象,能较完整的剥离肿瘤组织。而瘤体内注射赋形剂、TuabasinA组的裸鼠中,移植瘤的体积则较大,瘤体组织与周围无明显的界限,边缘毛糙,瘤体周围无完整的包膜形成,更有甚至,表面皮肤将受累。3.2.3 HSP90-HDAC6抑制剂对荷瘤裸鼠移植瘤下游蛋白表达的影响荷瘤裸鼠移植瘤中,赋形剂注射对照组、单独Tubastatin A(100 nM)注射组、单独 PU-H71(100 nM)注射组、联合 Tubastatin A(100 nM)+PU-H71(100 nM)注射组瘤体中EGFR蛋白、p-AKT蛋白、p-ERK蛋白的表达呈逐渐递减的趋势。较之于阴性对照组,抑制剂组EGFR蛋白、p-AKT蛋白、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显着,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三组相比,TuabasinA(10mg/kg)和PU-H71(50 mg/kg)联合注射组裸鼠移植瘤中EGFR、p-AKT和p-ERK蛋白表达水平最低。此外,IHC 分析也显示,Tuabasin A(10 mg/kg)+PU-H71(50 mg/kg)联合注射组可显着抑制荷瘤裸鼠移植瘤中EGFR蛋白的表达。结论:1、HDAC6高表达于食管癌组织中,促进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望作为食管癌治疗的重要靶点。2、采用共转染策略制备,成功的将慢病毒穿梭质粒载体构建后,制备了 HDAC6基因靶向沉默表达的Lenti-shRNA(HDAC6)-EGFP重组慢病毒载体,经PCR鉴定和Western blot检测方法,确认构建成功,该慢病毒体系具有可重复性好、高滴度、强感染活性的特点,为进一步开展HDAC6基因的食管癌治疗临床前研究提供了必须的实验工具。3、HSP90作为HDAC6的底物,其配体的活性部分能够被HDAC6介导的脱乙酰化效应激活。构建的HDAC6基因靶向沉默慢病毒载体通过RNAi在体外可有效抑制食管癌细胞系KYSE140和KYSE180的增殖和细胞迁移运动能力,沉默HDAC6之后,HSP90的脱乙酰化效应随着沉默,表现出HSP90的乙酰化过度,从而导致HSP90配体活性散失,两者联合抑制具有协同作用。联合HDAC6抑制剂(TubastatinA)和HSP90抑制剂(PU-H71)与单独任一种抑制剂治疗相比显着降低了食管癌细胞系KYSE140和KYSE180的增殖、细胞迁移运动能力及EGFR、p-AKT和p-ERK的蛋白水平。4、食管癌KYSE140细胞荷瘤裸鼠移植瘤造模成功,HSP90-HDAC6抑制剂显着的抑制肿瘤的生长,有利于改善裸鼠的生存质量,HSP90-HDAC6抑制剂显着降低裸鼠移植瘤中EGFR、p-AKT和p-ERK蛋白表达水平。5、靶向沉默HDAC6基因可能通过HSP90的过度乙酰化有效阻断食管癌中细胞信号传导通路EGFR、p-AKT及p-ERK表达谱的变化,开辟了阐述食管癌发病机制的全新分子生物学学说,临床应用前景呈现出一片大好的趋势。
二、对食管恶性肿瘤病人费用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食管恶性肿瘤病人费用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miR-203a-3p在食管鳞癌患者病理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miR-203 在食管癌中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2)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ILK表达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表型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检索数据库 |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4 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ILK对食管鳞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功能影响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细胞系及来源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ILK对食管鳞癌体内成瘤性的影响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来源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3)ALDH2和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易感性及预后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ALDH2 基因rs671、C12orf30 基因rs4767364 多态性在新疆汉族、哈萨克族ESCC中的分布情况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随访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ALDH2 基因、C12orf30 基因多态性与吸烟、饮酒及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ALDH2 基因、C12orf30 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ESCC放射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癌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现状与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3.研究目的与意义 |
4.相关概念 |
对象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工具 |
3.调查方法 |
4.资料收集与数据分析 |
5.伦理学原则 |
6.质量控制 |
7.技术路线 |
结果 |
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2.研究对象的免疫营养支持及临床结局资料 |
3 研究对象的免疫营养支持现状及临床结局的相关分析 |
讨论 |
1 免疫营养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2.免疫营养支持与临床结局相关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及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2 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 |
附录3 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系统分级 |
附录4 知情同意书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喉癌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发声功能重塑的临床护理路径构建及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喉癌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发声功能重塑的临床护理路径构建 |
1、临床护理路径条目内容筛选 |
2、路径条目及评价标准选取的原则 |
3、专家咨询 |
4、偏倚及控制 |
5、小结 |
第二部分 喉癌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发声功能重塑的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初探 |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创新及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蛋白芯片和GEO筛选食管鳞癌相关抗原及其自身抗体诊断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资助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基于蛋白质芯片筛选食管鳞癌相关抗原 |
2.1.1 蛋白芯片的检测 |
2.1.2 数据预处理及分析策略 |
2.2 基于GEO数据库筛选食管鳞癌相关抗原 |
2.2.1 GEO数据库中差异基因分析 |
2.2.2 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 |
2.2.3 GEPIA数据库验证 |
2.3 应用间接ELISA确认抗TAA自身抗体对食管鳞癌的诊断价值 |
2.3.1 实验设计及血清标本 |
2.3.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2.3.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3.4 实验方法及步骤 |
2.3.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蛋白芯片筛选的候选TAA |
3.1.1 蛋白芯片的检测结果及稳定性 |
3.1.2 食管鳞癌组和对照组中差异表达的候选TAA |
3.1.3 芯片检测中候选TAA的基本信息 |
3.2 GEO数据库筛选的候选TAA |
3.2.1 食管鳞癌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3.2.2 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及验证 |
3.2.3 候选TAA的基本信息 |
3.3 评价抗TAA自身抗体对食管鳞癌的诊断价值及构建诊断模型 |
3.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3.3.2 训练集中单个自身抗体对食管鳞癌的诊断价值 |
3.3.3 验证集中单个自身抗体对食管鳞癌的诊断价值 |
3.3.4 食管鳞癌诊断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
3.3.5 最优诊断模型对不同临床特征的食管鳞癌的诊断价值评价 |
4 讨论 |
4.1 蛋白芯片技筛选TAA |
4.2 GEO数据库筛选TAA |
4.3 9种抗TM自身抗体对食管鳞癌的诊断价值 |
4.4 抗TAA自身抗体组合对食管鳞癌的诊断价值 |
4.5 本研究的优缺点 |
4.6 工作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及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7)人群食管癌高危风险评估方案的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综述 |
第二章 研究目标 |
1. 总目标 |
2. 阶段目标 |
第三章 食管癌高危人群评估方案的效果评价研究 |
1 材料及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研究人群 |
1.3 食管癌相关危险因素调查与高危因素风险评估 |
1.4 队列监测 |
1.5 结局事件的定义 |
1.6 质量控制 |
1.7 评价指标与统计分析 |
1.8 人群食管癌初筛技术方案评价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队列人群基线信息描述 |
2.2 队列人群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 |
2.3 基线初筛评估结果与食管癌发生的关联 |
2.4 敏感性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5. 小结 |
第四章 食管癌高危评估模型的构建及验证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人群及定义 |
1.2 获取结局事件的定义与数据收集方式 |
1.3 食管鳞癌发病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2. 研究结果 |
2.1 模型训练集人群特征 |
2.2 模型预测变量及赋分 |
2.3 模型预测效果评价 |
2.4 模型在人群食管癌筛查中的应用 |
3. 讨论 |
4.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资金资助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文章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长链非编码RNA LINC01980促进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功能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LINC01980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LINC01980促进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功能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LINC01980促进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职攻博期间其它研究(一) |
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辅助下行纵隔肿瘤切除、上腔静脉置换术是安全可行的 |
在职攻博期间其它研究(二) |
回顾性分析28例肺隔离症的诊断和治疗:手术还是介入技术? |
在职攻博期间其它研究(三) |
CanPatrol~(TM)技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评价 |
文献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食管鳞癌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职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在职攻读学位期间的其它成就 |
致谢 |
(9)表观扩散系数在食管癌放化疗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病人资料的收集 |
2.2 MRI图像的采集与图像分析 |
2.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2 三组指标不同时间段动态变化情况 |
3.3 不同疗效分组间病灶的ADC、长度及厚度指标对比 |
3.4 不同疗效分组间病灶的ADC、长度及厚度变化率的对比 |
第四章 讨论 |
4.1 食管癌患者放化疗过程中病灶ADC值、长度及厚度的变化 |
4.2 食管癌患者放化疗过程中三组指标变化率对比 |
4.3 三组指标及其变化率对食管癌患者放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附图 |
附表 |
英文缩略词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沉默HDAC6基因通过HSP90抑制食管癌增殖和转移的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HDAC6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组织来源及患者资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主要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HDAC6 mRNA在食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
2.2 食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HDAC6蛋白的表达水平 |
2.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
2.4 食管癌组织中HDAC6的表达水平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靶向沉默HDAC6基因shRNA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和制备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载体及细胞 |
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
1.5 主要溶液配制 |
1.6 方法 |
2 结果 |
2.1 干扰靶点设计结果 |
2.2 重组质粒pLKO.1-HDAC6-shRNA测序鉴定 |
2.3 HDAC6 m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系中的表达 |
2.4 HDAC6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系中的表达 |
2.5 慢病毒干扰后KYSE140和KYSE180细胞中HDAC6 mRNA和蛋白的表达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HDAC6 siRNA及HDAC6-HSP90 i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一节 HDAC6 siRNA及HDAC6-HSP90 i对食管癌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主要方法 |
2 结果 |
2.1 沉默HDAC6的表达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 |
2.2 沉默HDAC6的表达抑制食管癌细胞的迁移运动 |
2.3 HDAC6抑制剂Tuabasin A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 |
2.4 HDAC6抑制剂Tuabasin A抑制食管癌细胞迁移运动 |
2.5 HDAC6siRNA及Tubastatin A增加α微管蛋白的乙酰化作用 |
2.6 HDAC6siRNA及Tubastatin A增加HSP90的乙酰化作用 |
2.7 HSP90抑制剂和TubastatinA调节下游蛋白质的表达 |
2.8 HSP90-HDAC6抑制剂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2.9 HSP90-HDAC6抑制剂对食管鳞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
2.10 HSP90-HDAC6抑制剂对下游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二节 HDAC6siRNA及HDAC6-HSP90 i对食管癌细胞的体内实验研究 |
1 材料及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 |
2.2 HSP90-HDAC6抑制剂对荷瘤裸鼠移植瘤下游蛋白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HSP90相关性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编的书籍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奖项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四、对食管恶性肿瘤病人费用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miR-203a-3p在食管鳞癌患者病理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D]. 黄慧.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2]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D]. 马晓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3]ALDH2和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易感性及预后的相关研究[D]. 刘攀.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4]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现状与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D]. 王慧.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5]喉癌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发声功能重塑的临床护理路径构建及应用初探[D]. 黄娇.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6]蛋白芯片和GEO筛选食管鳞癌相关抗原及其自身抗体诊断价值评价[D]. 孙桂英. 郑州大学, 2020
- [7]人群食管癌高危风险评估方案的评价与优化研究[D]. 李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8]长链非编码RNA LINC01980促进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功能及机制研究[D]. 张世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9]表观扩散系数在食管癌放化疗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 刘端一. 厦门大学, 2019(01)
- [10]沉默HDAC6基因通过HSP90抑制食管癌增殖和转移的作机制研究[D]. 陶华. 苏州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