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电生理检查技术在视觉功能评估中的作用

视觉电生理检查技术在视觉功能评估中的作用

一、视觉电生理学检查技术在视觉功能评定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于丽丽,王旭,陈军[1](2021)在《《法医临床学视觉电生理检查规范》解读——兼论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标准的发展动态》文中研究说明在法医学鉴定中,如何应用视觉诱发电位(简称VEP)等视觉电生理技术,客观评估被检者视觉功能状况,是司法鉴定的重要内容与难点问题。科学规范的技术标准有助于提高检查的客观性与可重复性,进而保障法庭科学证据的准确性。本文系统介绍了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VEP标准的发展动态、最新理念,及其在我国《法医临床学视觉电生理检查规范SF/Z JD 0103010-2018》中的运用。本文解读了该规范运用视觉电生理的理论和技术,所制定的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的内容、步骤和方法;同时对所设定的VEP检测流程、刺激参数,评判指标,结果解读的依据予以说明与阐释,力求法医临床学视觉电生理学检查的规范化。

戴定坤,杨丽,孟欢欢,陈溪萍,陶陆阳[2](2021)在《不同部位损伤致视力障碍的视觉诱发电位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后单眼视力障碍的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定量及定性差异。方法选取外伤致单眼视力损害受试者91名,根据损伤原因和解剖节段分为眼内屈光介质-视网膜损伤组(简称"眼球损伤组")、视神经损伤组、中枢脑损伤组和颅内合并损伤组,分别记录受试者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R-VEP)P100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P2波的峰时及波幅,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4组受试者定量(峰时及波幅)及定性(阈值VEP频数、异常波形类别及频数)指标的差异性。结果眼球损伤组PR-VEPP100波及视神经损伤组F-VEP P2波呈现伤眼较健眼峰时延长、波幅降低的特征性差异(P<0.05),中枢脑损伤组和颅内合并损伤组健眼PR-VEP波幅在多个空间频率下较眼球损伤组健眼波幅降低(P<0.05)。眼球损伤组和视神经损伤组与颅内合并损伤组达到阈值的VEP P波频数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3)、与中枢脑损伤组在波幅异常降低频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结论 VEP可区分中枢损伤与外周损伤、外周损伤中的眼球损伤与神经损伤,但无法区分颅内单纯损伤与复杂损伤,为定位视力障碍损伤部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依据。

郑慧[3](2021)在《小脑在脑视觉认知加工过程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辛增友[4](2021)在《急性应激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和性别差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生活在一个信息愈来愈丰富和快速迭代的时代,为有效加工环境中嘈杂的感觉信息,大脑进化出了认知加工最初阶段的信息准入机制,即感觉门控,经由此而编码输入的信息,才得以更高阶段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选择和其他各种自上而下控制的加工,因此工作记忆中的各种认知操作才能顺利进行,最终实现行为的有效输出和环境适应。遗憾的是生活中的压力与应激总会不期而至,它们到底对个体认知加工有什么影响,以往研究关注较少,然而从各种流行的精神障碍病理假设来看(如素质-应激模型),总能看到应激事件或其累积效应在多种心理行为障碍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影响,因此这是一个极其迫切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根据文献回顾,感觉门控异常被普遍用作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的重要生物学标记,抑制功能异常则与各种物质滥用障碍、冲动性障碍和其他多种心理行为控制异常有关,工作记忆虽是一个短暂存储和加工信息的资源有限系统,但与注意控制、情绪调节、理性认知等息息相关,是人类复杂行为的基础,因此各种心理行为障碍总能直接或间接从工作记忆功能异常角度分析其病理机制,然而这些认知加工机能如何受急性应激事件的影响,尚缺乏清晰结论。以往研究还表明男女两性在多种精神障碍领域存在典型的发病率、病程、预后等方面的显着差异,但迄今仅有少量研究考察了急性应激对认知加工的影响,而其中关注性别差异的研究更是少见,急性应激对认知加工效应的神经机制及其性别差异目前更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意图考察极端情况下行为表现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及其性别差异,首先进行了工作记忆的研究,然后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根据呈现出的疑问和问题,陆续考察了感觉门控功能和抑制功能,最终本论文包括四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研究。研究一,使用n-back任务考察了应激处理后工作记忆功能的性别差异。98名中学生(男47人),随机分为应激组和控制组,分别接受社会压力应激程序和对等控制处理,然后进行工作记忆任务。结果表明应激处理激发个体处于高度激活状态,提升了男性反应时,降低了反应正确率,但未达显着,而女性的反应时和正确率都显着受损。另外控制条件下女性n-back任务的正确率显着高于男性被试,且反应时也更快,但应激处理后,女性反应时显着长于男性。女性工作记忆功能在应激处理后相对男性受损更严重。虽然有性别差异,与以往研究发现也较一致,但仍不足以说明两性在认知加工过程中的具体异同,有必要进行认知加工层面的分析。研究二,使用Vogel等的单侧化呈现改变探测任务,考察大学生被试应激处理后工作记忆功能的性别差异。该研究范式记录记忆阵列激发的单侧化ERP波,能提取N2pc成分,早期CDA(the contralateral delay activity)成分和晚期CDA成分,并能评估注意选择加工,对象识别分类加工,信息的表征保持和无关信息过滤功能。采用被试内重复测量设计,使用45名被试(女24人),每个被试安排两个实验日,同一时间段分别完成急性冷压力应激处理和控制处理,然后进行工作记忆任务,整个实验控制更严格。结果表明应激处理使被试显着处于应激状态,严重损害了被试工作记忆任务表现,且女性工作记忆受损更严重;从加工过程上来讲,急性应激的不利影响至少可以追溯到刺激呈现后约200ms(N2pc时间窗),并且性别差异在N2pc时间窗也出现了,并持续整个工作记忆加工过程。急性应激对女性的不利影响,无论是行为数据还是电生理学数据都比男性更加突出。因此本研究的发现拓展了急性应激对人类工作记忆加工影响的发现。研究三,因研究二报告应激效应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及性别差异至少可以追溯到N2pc时间窗,为确定在更早信息加工阶段可能的应激效应和性别差异,本研究使用成对Click研究范式考察感觉门控功能,评估感觉登记加工环节的应激处理效应和性别差异。采用被试内重复测量设计,使用41名大学生被试(女17人),每个被试安排两个实验日,同一时间段分别完成急性冷压力应激处理和控制处理,然后进行感觉门控功能测量。结果表明应激处理使被试显着处于应激状态,应激处理损害了重复性或冗余刺激的抑制功能,但对刺激感觉登记功能无影响,导致P50门控功能相对控制处理显着下降,而且这种不利影响没有性别差异。应激处理也导致P200振幅显着下降,损害了两性注意分配功能。根据研究二的分析,急性应激对工作记忆的不利影响很可能与抑制功能受损有关,因此设计了研究四。该研究使用色词Stroop任务,并在任务期间采用近红外脑成像技术(f NIRS)监控被试大脑额叶区域激活情况,考察应激处理后被试抑制功能表现及性别差异。本研究采用应激处理前后重复测量设计,使用47名大学生被试(女23人),接受冷压力应激处理,并在处理前后分别进行抑制功能测量。该研究发现应激处理有效诱发被试应激反应,导致Stroop任务表现发生显着改变并有显着性别差异,而且在神经成像数据上,左右dl PFC区域也有显着应激和性别效应。基于两方面数据及研究一和研究二的发现,综合分析,本研究认为女性抑制加工受应激处理的不利影响最大,而男性抑制功能受应激处理干扰较小,该研究发现支持了应激导致神经功能网络转换假设。关于抑制功能的测量问题,本系列研究最后也做了深入讨论。综合四个研究的发现,本论文从应激效应机制、抑制功能及测量、急性应激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及性别差异,以及关于现实应用分别展开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本研究进一步澄清了门控功能与抑制功能,工作记忆与抑制功能,应激和生理唤醒等概念的关联与区别,论及了PFC功能网络依赖的目标导向行为和纹状体网络依赖的“刺激—反应”的反射式行为间的转换,探讨了抑制功能测量的困境和可能的思路,在统揽急性应激对认知加工效应的发现中,支持并尝试进一步拓展应激效应的神经功能网络转换理论。最后还就本研究发现从现实应用角度进行了初步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急性应激显着损害了个体的感觉门控功能,无性别调节效应。第二,急性应激显着损害了工作记忆任务执行表现,且有性别差异;从加工过程上来讲,急性应激损害了无关信息的注意资源调配功能和工作记忆抑制功能,导致工作记忆表征存储了大量任务无关信息,并且显着的应激效应和性别调节效应最早出现在N2pc时间窗。第三,急性应激显着损害了个体正常的抑制功能,性别起显着调节作用;前额叶区域的dl PFC功能网络激活卷入了抑制控制加工,并显示了应激和性别调节效应。

李世迎,阴正勤[5](2020)在《我国视觉生理学科70年之传承与发展》文中指出视觉是对周围世界各种光和图形信号转变为神经冲动信号的接受过程和认知过程。视觉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视觉产生的神经机制,作为视觉生理学重要内容的视觉电生理检查以及心电、脑电检查均是通过机体器官组织活动时产生的生物电现象诊断疾病。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视觉生理学科经过数代人 70 余年的传承和艰苦努力,在相关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着成绩,但是还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回顾发展历程,让我们砥砺前行,在视觉生理学科领域留下更多中国学者里程碑式的贡献。谨以此文祝贺《中华眼科杂志》创刊 70 周年。(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81-488)

刘淇丰[6](2020)在《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与前额叶血红蛋白测定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对酒依赖患者及健康饮酒者分别进行认知活动过程中大脑前额叶区域氧合血红蛋白(Oxygenated Hemoglobin,Oxy-Hb)、脱氧血红蛋白(Deoxygenated Hemoglobin,Deoxy-Hb)的相对浓度水平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酒依赖患者认知活动中前额叶血氧水平变化的改变,同时分别对两组进行认知功能评定,以研究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与大脑前额叶区域Oxy-Hb、Deoxy-Hb相对浓度水平之间的关联,探讨前额叶Oxy-Hb、Deoxy-Hb相对浓度水平对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预测价值,为酒依赖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物质依赖病房住院的酒依赖患者为研究对象,要求至少停止酒精性饮料14天且目前已停止使用安定类镇静药物替代。选取相同例数的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要求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年限)与酒依赖组相匹配。分别对两组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包括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si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测评执行功能;视觉记忆测试(Brief Visuospatial Memory Test Revised,BVMT-R)、数字序列测试(Digital Sequence,DS)测评记忆功能;数字广度测试(Digit Span,DS)、持续性操作能力测试((Continous Performance Test,CPT)测评注意功能,在完成相关评定后使用ETG-4000型脑功能定量成像装置分别测定两组认知任务下前额叶Oxy-Hb和Deoxy-Hb相对浓度水平,并与认知功能评定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酒依赖组执行功能测评成绩显示: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总应答数(t=-13.681,P<0.001)、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t=-21.3,P<0.001)、持续应性答数(t=-8.573,P<0.001)、持续性错误数(t=-12.121,P<0.001)得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正确应答数(t=22.172,P<0.001)、完成分类数(t=22.672,P<0.001)得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记忆功能测评成绩显示:视觉记忆测试(t=27.025,P<0.001)、数字序列测试(t=17.84,P<0.001)得分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注意功能测评成绩显示:数字广度测试(t=14.804,P<0.001)、持续性操作能力测试(t=9.039,P<0.001)得分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酒依赖组及健康对照组在进行认知活动时前额叶Oxy-Hb浓度水平均有升高,但酒依赖组相对浓度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t=13.026,P<0.001);前额叶Deoxy-Hb浓度水平均有下降,但酒依赖组相对浓度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3.490,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酒依赖组执行功能测评成绩: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总应答数(r=-0.707,P<0.001)、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r=-0.705,P<0.001)、持续应性答数(r=-0.198,P<0.001)、持续性错误数(r=-0.646,P<0.001)与Oxy-Hb相对浓度水平呈负相关,正确应答数与(r=0.536,P<0.001)、完成分类数(r=0.298,P=0.022)与 Oxy-Hb 相对浓度水平呈正相关;记忆功能测评成绩:视觉记忆测试成绩(r=0.613,P<0.001)、数字序列测试成绩(r=0.450,P<0.001)与Oxy-Hb相对浓度水平呈正相关;注意功能测评成绩:数字广度测试成绩(r=0.376,P=0.003)、持续性操作能力测试成绩(r=0.583,P<0.001)与Oxy-Hb相对浓度水平呈正相关。酒依赖组认知功能测评成绩与前额叶Deoxy-Hb均无统计学相关性。4酒依赖组前额叶Oxy-Hb相对浓度水平ROC曲线分析显示:Oxy-Hb≤0.155即可分类为酒依赖认知功能障碍,Oxy-Hb>0.155即可分类为非酒依赖认知功能障碍,均为分类准确性最高(P<0.05)。结论1酒依赖患者的执行功能、注意功能、记忆功能存在明显的功能障碍。2酒依赖患者进行认知活动时前额叶Oxy-Hb和Deoxy-Hb相对水平浓度明显低于正常人群,且Oxy-Hb相对浓度水平显着高于Deoxy-Hb,Oxy-Hb可作为反映认识活动时局部脑血氧水平改变的生理学指标。3酒依赖患者的执行功能、记忆功能、注意功能与前额叶Oxy-Hb相对浓度水平均呈正相关,通过前额叶Oxy-Hb相对浓度水平的测定可以反映出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为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4前额叶Oxy-Hb和Deoxy-Hb水平对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受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王翔宇[7](2019)在《梯度性中心视野缺损下脑电特征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外环境中不同位置视觉刺激引起的脑电变化,主要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和事件相关震荡(event-related oscillation ERO)研究,借以探讨位置因素在脑电中的反应,为法医临床的视野客观鉴定提供可靠的电生理学指标。方法:本实验为序列性实验,分为两个小实验进行:(1)实验一,oddball范式,靶刺激为中心视野缺损的棋盘格,共有四个中心视野缺损水平:5°、10°、20°和30°,40名被试参与实验,要求被试对靶刺激进行快速准确的按键反应,记录分析被试的行为学以及ERP数据;(2)实验二,单光点刺激,分别选取5°、10°、20°、30°、40°、50°和60°视野水平上的固定位置、固定物理参数的光点为靶刺激,对7名被试的优势眼进行多次检测,对ERO数据记录分析。结果:实验一(1)行为学结果。随着中心视野缺损水平的增加,被试的按键反应时间延长,正确率下降。(2)ERP分析结果。随着中心视野缺损水平的增加,标准刺激下的所有成分的平均振幅和峰值潜伏期均没有统计学意义,颞枕区电极,靶刺激下的P1和P2成分呈振幅逐渐减小趋势,中央顶区的P3成分也呈振幅逐渐减小趋势,颞枕区的差异波vMMN(visual mismatch negativity)成分的平均振幅随中心视野缺损水平的增加逐渐增大,其他成分没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成分潜伏期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实验二(1)ASA软件基于全脑段的分析显示,单地光点刺激下,被试有θ或α带的能量增强,高频带存在明显的偏侧化特征。(2)EMSE软件基于ERO的分析结果。所有被试对单光点刺激均有θ带的能量增强,在初级视皮质O1、OZ和02电极,不同被试表现出不同的ERO能量变化趋势。结论:(1)中心视野缺损程度越大,被试的反应越慢,正确率越低。(2)ERP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被试的中心视野缺损程度。(3)θ带的能量增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被试在该刺激位置是否有视野缺损。

李少兵[8](2019)在《电刺激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视网膜上假体(Epiretinal Prosthesis,EP)是一种在视网膜上部植入微电极阵列电刺激存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来恢复盲人视觉的一种神经植入装置。EP是研究和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视觉假体,但其实验临床的效果仍不是很理想,影响实验临床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电刺激波形或者微电极阵列。因此本文以MATLAB为实验仿真平台建立视神经纤维多房室模型,研究不同的因素对刺激效果的影响从而为视网膜上假体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一定指导。方法以MATLAB为实验仿真平台,建立胞外电刺激RGCs的多房室模型,该模型将轴突、树突、胞体均考虑在内并进行建模,使用Fohlmeister-Colman-Miller(FCM)来描述RGCs的膜特性,胞外电刺激的电极为点电极,放置在RGCs的轴突正上方,电极处于均匀介质中,电导率为57W×cm。使用频率-电流曲线明确神经元的类型的方法,确定神经节细胞的类型从而确定阈值的判断的标准。分析细胞膜离子通道的特性以及胞外不同电刺激下RGC多房室模型的响应。利用相位图分析RGC多房室模型产生的动作电位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胞外电刺激下的强度-时间曲线分析RGC多房室模型刺激电流与时间的关系。根据理想点电极距视神经纤维的不同的位置来研究动作电位的变化情况以及刺激阈值的大小。矩形波包含五个参数:极性、幅值、阴极相与阳极相的幅值比、刺激时间以及阴极相与阳极相之间的间隔,分析改变这些参数对刺激效果的影响,同时分析其他的刺激波形对刺激效果的影响。结果1.本文所建立的RGCs的多房室模型,将胞外电刺激后神经元各部位的响应真实的重现了出来,并根据Hodgkin细胞的分类方法,将RGCs确定为第一类神经元,从而得出了阈值的确定方法,即电流强度决定了阈值。2.FCM模型中包含了主要的五种离子电流。膜动力的仿真结果表明,快速钠离子电流在动作电位的上升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延迟的钾离子电流和A型钾离子电流的主要作用则体现在动作电位的复极化过程中,钙离子电流和钙激活的钾离子电流在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中作用较小。3.根据相位图分析法可得,动作电位的产生时间与刺激电流强度有关,动作电位在传播的过程中是无衰减的。由强度-时间曲线可知,增加刺激时间,使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时的阈值电流减小,基强度电流为长持续时间刺激下的最小刺激电流。4.通过改变电极的刺激位置,分析动作电位产生情况以及刺激阈值的变化。将点电极置于第一个边界房室节点,距视神经纤维的垂直距离为30 um,刺激刚开始时,只有第一个房室节点被激活,并产生了动作电位,在1.3 ms时,膜电位达到最大值。保持点电极在边界第一个房室的位置不变,将点电极到视神经纤维的垂直距离从30 um移到35 um处,在1.6 ms时,第一个房室节点的动作电位才达到最大值。将点电极放置在视神经纤维的中央节点房室处,垂直距离为30 um,在1.2 ms处动作电位才达到最大值。保持点电极在中央房室节点的位置不变,将点电极到视神经纤维的垂直距离从30 um增加到35 um。在1.8 ms处,中央房室节点的动作电位才达到最大值。点电极距离纤维垂直距离分别为20 um,25 um,30 um,35 um,40 um刺激时,边界房室节点的刺激阈值分别为17.2 u A,22.3 u A,27.7 u A,33.5 u A,39.8 u A。中央房室节点的刺激阈值分别为22.9 u A,29.7 u A,37.2 u A,45.5 u A,54.6 u A。5.在电极距纤维的垂直距离为10 um时,刺激脉冲宽度从0.1 ms增加至1 ms时,刺激阈值从36.1 u A减小至8.5 u A。在电极距纤维的垂直距离为40 um时,刺激脉冲宽度从0.1 ms增加至1 ms时,刺激阈值从218.3 u A减小至40.3u A。刺激阈值在0.1 ms变为0.2 ms时的变化幅度最大。6.阳极相在前,脉冲持续时间为1 ms,阳极和阴极之间无间隔的双相对称矩形波刺激,引发动作电位的刺激阈值为36.5 u A。改变阳极与阴极的先后顺序,同样,引发动作电位时的刺激阈值会变小,其大小为26.5 u A。改变矩形波的对称性,在阳极和阴极相之间加入1 ms的间隔,同样保持矩形波的电荷平衡性,阳极相在前时的刺激阈值为56 u A,阴极相在前的刺激阈值则为26 u A。在0.35 ms或者0.4 ms的相间间隔时,双相矩形脉冲具有最低的刺激阈值。当幅值比为最大的35时,刺激阈值则最小。7.将不同电刺激波形刺激神经纤维并使其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阈值进行了比较,这些波形分别为矩形波(rect)、正弦波(sin)、高斯波形(gaus)、中心三角波(centri)、指数下降(decexp)、上升(incexp)以及线性下降(declin)、上升(inclin)、二段(twost)、五段阶梯型波(fivest),刺激阈值分别为29.5 u A,28.13 u A,27.96 u A,26.35 u A,27.57 u A,29.74 u A,28 u A,29.5 u A,28.63 u A,28.04 u A。结论1.根据Hodgkin将细胞分类的方法,将RGCs确定为第一类神经元,从而得出了阈值的确定方法,即电流强度决定阈值。2.RGCs的多房室模型的膜动力的仿真结果表明,在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中,不同离子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同。3.相平面图研究不用强度的电流刺激下的结果表明,RGCs多房室模型的动作电位各个阶段因放电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4.分析胞外电刺激不同点电极的刺激位置表明,动作电位的形状,持续时间以及峰值与点电极的刺激位置无关,其峰值一直保持在+20 m V,持续时间约为1.5ms。在刺激刚开始时,距离点电极最近的节点房室最先被激活,跨膜电压迅速上升,其他房室节点的跨膜电压则会先下降,中央房室优先被激活之后,动作电位会从被激活的节点处向其两端的房室节点进行传递。边界房室优先被激活之后,动作电位则会沿着一个方向传递。点电极距纤维垂直距离越远,动作电位到达峰值的时间越长,刺激阈值越大。在相同垂直距离下,点电极距离中央房室的距离越远,刺激阈值越小。5.不同的刺激脉冲宽度存在着不同的刺激效果。在刺激期间,选择合适的矩形脉冲极性很关键,阴极相在前的刺激,刺激效果会更好。增加一定宽度的矩形波脉冲可以降低阈值。阴极相与阳极相间的间隔与幅值比对刺激阈值和刺激效果有明显的影响。6.在0.46 ms阴极相持续时间的电刺激波形中,指数上升波形具有最大的刺激阈值,而高斯波形则具有最小的刺激阈值,矩形波与线性上升波形的刺激阈值相同。本文所得的研究结果对视网膜上假体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项剑,王旭,于丽丽,杨英恺,卢韦华琳,朱海标[9](2018)在《法医学视野客观评定范式研究——以视网膜、视神经及高位视路损伤致视野缺损为例》文中指出目的视野的客观评估是法庭科学、眼科学界迄今面临的疑难问题。本文旨在探讨视网膜、视神经及高位视路损伤所致视野缺损的客观评定范式。方法选择外伤性视网膜病变、视神经损伤及高位视路损伤所致视野缺损典型案例,分别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EP)检查及颅脑CT、视网膜OCT检查,并对上述视觉电生理指标及形态结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视网膜病变可表现为特定区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薄等形态学改变,其所致视野损害的电生理学表现为相应部位的mfERG异常及mfVEP异常,FVEP正常或异常。视神经损伤后期可出现视盘RNFL厚度明显变薄,视野损害的电生理学表现为mfVEP异常,FVEP异常,而mfERG正常。高位视路损伤,常伴有颅脑CT枕叶脑软化灶形成,其所致视野损害的电生理学表现为双眼偏盲型mfVEP异常,FVEP无明显异常,mfERG正常。结论 mfVEP联合mfERG、FVEP视觉电生理检测范式,结合颅脑CT、视网膜视盘OCT,有助于全面、客观评价视野,并有望实现视野损害的损伤定位(即明确损伤部位在视网膜、视神经,还是高位视路)。

贾富全[10](2018)在《不同视标与不同颜色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特征及其法医学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选用不同视角大小、不同开口方向的“E”图形作为刺激图片,对视敏度加工过程中事件相关电位的外源性成分和内源性成分进行分析,探讨大脑对于视敏度的认知加工过程,并通过对事件相关电位各成分进行溯源分析以了解参与该处理过程各阶段的大脑区域,进而为视敏度的客观评定提供电生理学依据;采用多种刺激模式,全面分析红、绿、黄三种颜色刺激事件相关电位的特征,从颜色感觉、辨别、识别等多个层面探讨大脑对颜色的加工机制及脑区定位,进而为色觉功能的客观评定提供电生理学依据。研究方法:选择除屈光不正外无其他眼病的在校学生56名,其中26名裸眼视力为0.1,所有被试者矫正视力可达1.0。(1)视敏度ERP实验以裸眼视力0.1的被试者为研究对象,其基本刺激图形为国际标准视力表上不同开口方向的“E”图形,视角大小根据各组实验要求进行调整。第一组实验采用双靶刺激视觉Oddball范式,被试者以矫正视力进行单、双眼测试,分析N1、P2、N2、P3成分特征;第二组实验采用单靶刺激视觉Oddball范式,含四个模块,每个模块的标准刺激相同,靶刺激视角为1°15′,55′,24′,15′,被试者裸眼视力进行单眼测试,分析P3成分特征;第三组实验采用视觉Go/Nogo范式,Nogo刺激图形视角为1°15′,55′,24′,15′,被试者裸眼视力进行单眼测试,分析Nogo-P3成分特征。(2)色觉ERP实验的被试者以矫正视力进行单、双眼测试,基本刺激图形为白、红、绿、黄四种颜色的正方形,视角大小为4°。第一组实验采用红、绿、黄三种颜色单独刺激,分析N1成分特征;第二组实验采用单靶刺激Oddball范式,含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均以白色图形为标准刺激,分别以红、绿、黄三种颜色的图形为靶刺激,分析N1、P2、N2、P3成分特征;第三组实验采用三靶刺激Oddball范式,以白色图形为标准刺激,红、绿、黄三种颜色的图形均为靶刺激,分析N1、P2、N2、P3成分特征。结果:(1)视敏度ERP各实验模式下结果:(1)P3峰潜伏期在靶刺激视角1°15′组与55′组、靶刺激视角24′组与15′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刺激视角55′组与24′组相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刺激图形视角55′组峰潜伏期大于视角24′组。P3波幅各模块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Nogo-P3峰潜伏期在Nogo刺激视角1°15′组与55′组、Nogo刺激视角24′组与15′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go刺激视角55′组与24′组相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ogo刺激图形视角55′组峰潜伏期大于视角24′组。Nogo-P3波幅各模块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种靶刺激图形引出的N1、P2、N2、P3成分,其峰潜伏期和波幅值在左眼之间、右眼之间、双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靶刺激图形N1、P2、N2、P3成分的波幅在左、右眼之间,左眼与双眼、右眼与双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峰潜伏期在左眼、右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左眼与双眼、右眼与双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1、P2、P3双眼峰潜伏期小于单眼,N2双眼峰潜伏期大于单眼。(2)色觉ERP各实验模式下结果:(1)红、绿、黄三种颜色图形引出的N1成分的峰潜伏期和波幅值在左眼之间、右眼之间、双眼之间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峰潜伏期在左、右眼之间,左眼与双眼、右眼与双眼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波幅值在左、右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左眼与双眼、右眼与双眼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双眼波幅大于单眼。(2)红、绿、黄三种颜色刺激图形引出N1、P2成分的峰潜伏期左眼之间、右眼之间、双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波幅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1成分黄色靶刺激诱发波幅值最高,红色次之,绿色最低。P2成分绿色靶刺激诱发波幅值最高,红色次之,黄色最低。N1、P2峰潜伏期和波幅在左、右眼之间,左眼与双眼、右眼与双眼之间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颜色靶刺激图形引出N2成分的峰潜伏期在左眼之间、右眼之间、双眼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眼测试时,黄色靶刺激图形引出的N2峰潜伏期最短,绿色最长,红色介于两者之间;双眼测试时,黄色靶刺激引出的N2峰潜伏期最长,红色、绿色趋势与单眼相同。三种颜色N2成分的波幅值在左眼之间、右眼之间、双眼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色靶刺激诱发N2波幅值最高,红色次之,绿色最低,单、双眼趋势一致。三种颜色N2成分峰潜伏期在左、右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左眼与双眼、右眼与双眼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绿色靶刺激引出的N2波,其双眼峰潜伏期小于单眼,黄色靶刺激双眼峰潜伏期大于单眼;三种颜色靶刺激N2成分的波幅值在左、右眼之间,左眼与双眼、右眼与双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颜色靶刺激图形引出的P3成分的峰潜伏期和波幅值在左眼之间、右眼之间、双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右眼之间,左眼与双眼、右眼与双眼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NI、P2、N2的结果趋势与实验二相同;红、绿、黄三种颜色靶刺激图形引出P3成分的峰潜伏期在左眼之间、右眼之间、双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波幅值在左眼之间、右眼之间、双眼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色靶刺激图形引出的P3波幅值最高,黄色次之,绿色最低。其峰潜伏期和波幅在左、右眼之间,左眼与双眼、右眼与双眼之间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Oddball实验范式下,P3波反映了被试者能够对靶刺激进行认知反应,利用P3成分的出现与否可以判断被试者是否存在伪盲现象。(2)单眼视觉与双眼视觉相比较,ERP各成分存在差异,在法医临床学鉴定中,可通过此特征和变化规律判断被试者是否配合以及配合程度。(3)在视觉识别层面上,P3和Nogo-P3成分的特征可用于视敏度的客观评估。(4)在颜色感觉层面上,色觉会发生双眼总和现象。(5)色觉的不同阶段可能存在不同的脑加工机制。(6)大脑对于不同颜色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7)单眼色觉与双眼色觉ERP各成分的差异可为色觉功能的客观评定提供基础数据。

二、视觉电生理学检查技术在视觉功能评定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视觉电生理学检查技术在视觉功能评定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法医临床学视觉电生理检查规范》解读——兼论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标准的发展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临床视觉诱发电位标准的发展动态
    1.1 ISCEV简介及其所颁标准情况
        1.1.1 ISCEV
        1.1.2 ISCEV临床VEP标准
    1.2 ISCEV临床VEP标准的关键要素—基本技术
        1.2.1 电极
        1.2.2 VEP的刺激
        1.2.3 记录参数
    1.3 ISCEV临床VEP标准的关键要素—临床方案
        1.3.1 被检者准备
        1.3.2 VEP波形
        1.3.3 VEP的测量与报告
    1.4 特殊检测程序
2《法医视觉电生理规范》评介
    2.1 关于标准刺激流程
        2.1.1 图形翻转VEP
        2.1.2 闪光VEP
    2.2 关于非标准化刺激流程
        2.2.1 扫描视觉诱发电位视力
        2.2.2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3《法医视觉电生理规范》在鉴定中的意义
    3.1 VEP异常的评判指标
    3.2 在司法鉴定中视觉电生理检查与评判的基本原则
4 总结

(2)不同部位损伤致视力障碍的视觉诱发电位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眼球损伤组筛选
        1.1.2 视神经损伤组筛选
        1.1.3 中枢脑损伤组筛选
        1.1.4 颅内合并损伤组筛选
    1.2 研究方法
    1.3 评判指标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数据检验
    2.2 定量分析
    2.3 定性分析
        2.3.1 主波达到阈值的频数分析
        2.3.2 伤眼阈值水平VEP波形异常分析
3 讨论
    3.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性
    3.2 视觉通路损伤后视力障碍的损伤机制及VEP特征
    3.3 VEP在中枢性损伤视力障碍评估中的法医学应用价值和局限性
    3.4 中枢性损伤视力障碍客观评估的前景和展望

(4)急性应激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和性别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第一章 概念及文献综述
    1.1 急性应激(Acute stress)
        1.1.1 激发急性应激的实验程序
        1.1.2 急性应激的效应
    1.2 性别
        1.2.1 性别的概念
        1.2.2 性别对认知加工的影响
    1.3 感觉门控
        1.3.1 P_(50)门控功能的重要性及神经源
        1.3.2 感觉门控加工的性别差异及急性应激影响研究
        1.3.3 以往研究总结
    1.4 工作记忆
        1.4.1 人类工作记忆的性别差异研究
        1.4.2 急性应激对人类工作记忆的影响研究
        1.4.3 急性应激、性别对工作记忆加工的影响及总结
    1.5 抑制功能
        1.5.1 急性应激对抑制控制的影响研究
        1.5.2 抑制控制的性别差异研究
        1.5.3 急性应激、性别对抑制控制加工的影响及总结
2 第二章 问题提出、研究思路、意义及创新之处
    2.1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案
        2.2.1 研究一急性应激对两性工作记忆影响的行为研究
        2.2.2 研究二急性应激对两性工作记忆功能效应的ERP研究
        2.2.3 研究三急性应激对两性感觉门控功能的影响
        2.2.4 研究四急性应激对两性抑制控制功能的影响
    2.3 研究的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2.4 研究的创新之处
3 第三章 研究一:急性应激对两性工作记忆影响的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和程序
        3.2.1 被试
        3.2.2 程序
    3.3 统计结果
        3.3.1 情绪状态和心血管系统反应
        3.3.2 工作记忆任务表现
    3.4 讨论
    3.5 结论
4 第四章 研究二:急性应激对两性工作记忆功能效应的ERP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和程序
        4.2.1 被试
        4.2.2 程序和刺激
        4.2.3 应激诱发及唾液皮质醇测量
        4.2.4 脑电数据记录和处理
        4.2.5 变量提取和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情绪状态和应激激发
        4.3.2 行为数据
        4.3.3 ERP数据
    4.4 讨论
    4.5 结论
5 第五章 研究三:急性应激对两性感觉门控功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与程序
        5.2.1 被试
        5.2.2 程序
        5.2.3 听觉刺激
    5.3 EEG记录和分析
        5.3.1 EEG记录
        5.3.2 EEG数据分析
    5.4 统计结果
        5.4.1 情绪状态,特质焦虑和应激状态
        5.4.2 脑电数据
    5.5 讨论
    5.6 本研究结论
6 第五章 研究四:急性应激对两性抑制控制功能的影响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与程序
        6.2.1 被试
        6.2.2 程序
        6.2.3 Stroop任务及刺激材料
    6.3 近红外脑成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6.4 统计分析
    6.5 统计结果
        6.5.1 量表及生理唤醒数据的统计结果
        6.5.2 行为数据结果
        6.5.3 近红外脑成像数据结果
    6.6 讨论
    6.7 本研究结论
7 第七章 总讨论和结论
    7.1 关于抑制功能和Stroop任务作为一种测量范式
    7.2 关于应激和应激效应机制
    7.3 关于急性应激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及性别差异
    7.4 关于现实应用
        7.4.1 测评方面
        7.4.2 教育方面
    7.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光源探测器位置及f NRIS有效通道MNI坐标及皮层定位分区标签
附录2 使用的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与前额叶血红蛋白测定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酒依赖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梯度性中心视野缺损下脑电特征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本课题的研究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本研究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和自我评价
实验一 梯度中心视野缺损的事件相关电位初步研究
    实验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仪器设备
        3. 脑电记录与分析流程
        4. 刺激组成和实验程序
        5. 脑电记录
        6. 注意事项
        7. 脑电分析
    结果
        1. 行为学结果
        2. ERP结果
实验二 单光点刺激下事件相关震荡的初步研究
    实验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仪器设备
        3. 脑电记录与分析流程
        4. 刺激组成和实验程序
        5. 脑电记录
        6. 注意事项
        7. 脑电分析
    结果
        1. ASA结果
        2. 时频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法医临床鉴定中视野缺损的客观检查
    参考文献
附表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8)电刺激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背景
    视网膜上假体
    电刺激影响因素的研究
    研究内容
一、原理和方法
    1.1 电刺激视神经的解剖和电生理学
    1.2 神经纤维模型
        1.2.1 神经节细胞多房室模型
        1.2.2 相平面图法
        1.2.3 刺激波形
        1.2.4 频率-电流关系曲线
        1.2.5 强度-时间关系曲线
二、结果
    2.1 视神经纤维的膜动力学分析与仿真
        2.1.1 RGC各离子通道的电流
        2.1.2 不同钳位电压下各离子通道的响应
        2.1.3 门控变量与动作电位
        2.1.4 频率-电流曲线
        2.1.5 动作电位的相位图
        2.1.6 强度-时间曲线
    2.2 电极位置对刺激阈值的影响
        2.2.1 边界房室节点刺激
        2.2.2 中央房室节点刺激
        2.2.3 刺激阈值的比较
    2.3 矩形脉冲刺激参数对刺激阈值的影响
        2.3.1 脉冲宽度对刺激阈值的影响
        2.3.2 间隔和幅值比对刺激阈值的影响
        2.3.3 刺激极性对刺激阈值的影响
        2.3.4 不同刺激波形的刺激阈值
三、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视神经节细胞模型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法医学视野客观评定范式研究——以视网膜、视神经及高位视路损伤致视野缺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2.1 典型案例资料
        2.1.1 外伤性视网膜病变致视野缺损案例
        2.1.2 视神经损伤致视野缺损案例
        2.1.3 高位视路损伤致视野缺损案例
    2.2 视觉通路不同部位损伤的视觉电生理指标及视网膜、颅脑形态学指标异常情况 (表1)
3 讨论
    3.1 视野客观评定的功能学方法
    3.2 视野客观评定的形态学方法
    3.3 联合应用功能学、形态学指标, 对视觉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引起的视野缺损进行客观评定

(10)不同视标与不同颜色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特征及其法医学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不同视标刺激下单眼、双眼视觉事件相关电位特征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研究对象
        2.3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实验一测试结果
        3.2 实验二测试结果
        3.3 实验三测试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不同颜色刺激下色觉事件相关电位特征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研究对象
        2.3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实验一测试结果
        3.2 实验二测试结果
        3.3 实验三测试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视觉电生理学检查技术在视觉功能评定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法医临床学视觉电生理检查规范》解读——兼论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标准的发展动态[J]. 于丽丽,王旭,陈军.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21(06)
  • [2]不同部位损伤致视力障碍的视觉诱发电位特征[J]. 戴定坤,杨丽,孟欢欢,陈溪萍,陶陆阳. 法医学杂志, 2021(05)
  • [3]小脑在脑视觉认知加工过程中的作用[D]. 郑慧.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4]急性应激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和性别差异[D]. 辛增友. 辽宁师范大学, 2021(12)
  • [5]我国视觉生理学科70年之传承与发展[J]. 李世迎,阴正勤. 中华眼科杂志, 2020(07)
  • [6]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与前额叶血红蛋白测定相关性研究[D]. 刘淇丰.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 [7]梯度性中心视野缺损下脑电特征的初步研究[D]. 王翔宇. 苏州大学, 2019(04)
  • [8]电刺激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D]. 李少兵.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法医学视野客观评定范式研究——以视网膜、视神经及高位视路损伤致视野缺损为例[J]. 项剑,王旭,于丽丽,杨英恺,卢韦华琳,朱海标.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8(04)
  • [10]不同视标与不同颜色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特征及其法医学应用价值研究[D]. 贾富全. 中国医科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视觉电生理检查技术在视觉功能评估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