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作理念与创作方法——听完音乐会对中国交响乐团作品集的思考

浅谈创作理念与创作方法——听完音乐会对中国交响乐团作品集的思考

一、浅论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中国交响乐团征集作品音乐会听后随想(论文文献综述)

包腾和[1](2021)在《“游牧”的乐手 ——着名马头琴艺术家李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围绕中国着名马头琴艺术家李波的艺术活动,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现代化历史背景当中,审视与分析李波及其马头琴艺术的实践与探索。以李波作为中国马头琴艺术的代表性人物,来看群体的艺术发展特征,进而探讨我国近五十年来马头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本文第一章主要梳理了近代以来马尾胡琴类乐器所经历的社会文化变迁,并概述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的五代马头琴艺术家,以此定位李波所处的时代及位置。第二章和第三章以对李波人生史与从艺史的记叙来体现他马头琴艺术风格的建构,并阐述李波将马头琴艺术推向国际的过程与方式。第四章分析李波对马头琴音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对本土及外来音乐的融合,从设计思路、拓展技法、表演等形式方面分析以他为代表的当代马头琴音乐“新风格”“新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而探讨他对当代蒙古族马头琴的开拓与创新。第五章从艺术观出发,分别从现场表演、作品呈现、市场运营、文化融合等方面,探讨李波的相关举措,从而分析他作为一名国际艺术家取得成功的原因。上述相关对于马头琴音乐代表性艺术家的研究,无论是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传统,还是启迪后人实践、创新等,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高寒[2](2020)在《张朝钢琴曲《自然一号》音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钢琴音乐经过百余年的探索与积淀,创作风格逐步走向多样化,如何让钢琴承载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成为音乐文化的使者、民族沟通的桥梁,是我国许多作曲家一直努力的方向,当代作曲家张朝老师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汲取民族精髓,弘扬东方文明。《自然一号》是张朝老师于2018年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由《冰雪的冥想》和《烈焰的音诗》动静反差极大的两个乐章组成,在创作风格上与作者之前的作品大相径庭。作者积极探索钢琴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宇宙间的万物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思考,作品构思精巧、技法独特。在创作上,张朝老师大胆想象,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独创了“半键演奏法”和“音后回声踏板”演奏法,新的演奏技法与作品的音乐内容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更好地表达他所追求的钢琴“东方魂”。在演奏特征中,这部作品的音乐表现,对演奏者提出极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娴熟的演奏技术,还要拥有对作品音乐文化内涵的准确理解及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表达出作者想要展现的独具个性的音乐形象。关于本论文的研究,笔者通过对作者张朝老师的采访,搜集到了《自然一号》的第一手创作资料,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对其曲式、和声、旋律等音乐本体进行认真详尽的分析研究,对其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方面做出演奏诠释,最后对其蕴含的音乐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找出其风格独特的音响构建,分析其音乐的内在创作特色,对《自然一号》在钢琴演奏中的运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对张朝老师在钢琴创作风格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希望今后在这个领域能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在这个领域研究的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梅世昌[3](2019)在《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音乐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是不同年代人们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的抽象反映,它的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真实写照,红色音乐是中国近代以来政治与艺术的智慧结晶,它萌芽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产生发展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初步发展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熟发展于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创新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0年,蜕变革新于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和现实表明红色音乐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了极为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从理论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某种意义而言,大众化为中国化提供了支撑,为时代化提供了依据。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了音乐艺术的本质,为广大音乐工作者明确了红色音乐的基本创作思路和创作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从而在一定意义上确立了红色音乐的创作导向和创作秉持的理念,使得红色音乐的基本内涵更加深刻,推动了红色音乐的不断发展;而另一方面,红色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变得更为通俗易懂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将革命的道理熔铸于音乐艺术当中,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日常活动当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红色音乐的洗礼,进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从历史维度而言,红色音乐发展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紧密相连。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革命实践中,开辟了运用红色音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红色音乐初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阶段。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颁布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得根据地的红色音乐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让党的革命主张逐步深入人心;而另一方面,“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左翼音乐运动,引导国统区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深入开展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红色音乐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广大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建立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工作队伍,推进了红色音乐的发展。全民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红色音乐深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文艺理论日趋走向成熟,大量专业的音乐工作者聚集到延安,深入实际斗争生活当中,开展革命音乐创作活动,使得红色音乐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演绎形式上,与前一阶段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这些作品被广泛应用到实际斗争当中,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这一阶段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红色音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发展阶段。红色音乐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辛探索不断完善和多元化发展,在潜移默化之中加深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融汇贯通了古今中外优秀音乐文化精髓的红色音乐得到了蜕变与创新,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从实践维度而言,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洗礼的红色音乐是中国近代以来先进的音乐文化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艺术路径,对于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红色音乐透过音乐艺术的形式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概念术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传播开来;其次,红色音乐的创作取材真实地展示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恢弘历程,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艰苦奋斗的历史画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光辉历程,成为了新时代珍贵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再次,红色音乐塑造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以及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是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国家和人民军队拥护爱戴的重要路径。最后,红色音乐是政治和艺术的高度统一,旋律的激昂奋进使得它能够起到鼓舞士气和瓦解敌手的功能。从现实维度而言,红色音乐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深刻的现实启迪。其一,红色音乐能够以其丰富的内容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崇尚新的道德风尚;其二,红色音乐能够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新时代教育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其三,红色音乐能够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音乐,挖掘其高雅的艺术价值,凸显其承载的核心理念,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教育人民,教育党员,凝聚民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传递中国价值观念的重要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必然选择。

郑龙吟[4](2019)在《镕古铸今 ——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研究》文中指出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下,西藏在各方面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以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为例,无论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还是在当代社会文化的创造与传播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即是藏族优秀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探索获得成功的典型事例之一,作品在国内外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并产生了强烈反响。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的创作选择了藏族传统音乐典型素材与西方专业音乐创作技法相结合的创作思路,探寻了藏族传统音乐形式特征与西方专业音乐经典体裁相结合的结构模式,采用了藏族传统乐器演奏形态与西方管弦乐队演出形式相结合的演绎形式。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的成功创作及其演出,是国家大力培养藏族专业音乐创作和表演人才的具体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的成功创作及其演出,使藏族优秀传统音乐能够走出高原—到国内各地演出,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交流,形成了对国外敌对势力和境外分裂势力所谓“西藏文化毁灭”谬论的有力回击。这部以《镕古铸今—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研究》为题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通过对一部音乐作品的学术评价,从一个侧面总结并展现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巨大成就;总结并展现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重大成就。整个论文由六大部分组成。论文的导论部分主要包含选题论证、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内容,是整个论文的导引部分。论文的第一章是藏族题材和体裁大型器乐作品创作概述。概况性梳理了为西洋管弦乐队、民族管弦乐队、藏族传统乐器创作的藏族题材和体裁大型器乐作品,旨在定位本文研究的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的类属和范畴。论文的第二章是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创作构想释义。通过祈祷大法会的缘起、《吉祥九重天》的启迪、职业艺术家的自省三个层面讨论了作为缘起的仪式及其渊源和作为借鉴的作品及其特点以及作为主体的作者及其行为与这部作品的关联。论文的第三章是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音乐本体分析。从音乐结构、音乐风格、音乐语言三个方面对作品的创作技法做了详尽分析和论述。论文的第四章是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创作成果阐释。通过多方面、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认为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的成功,既得益于观念与意识的突破,亦得益于方法与技艺的契合,更得益于传承与创新的结果。最后,在论文的结语部分中,提出繁荣当代音乐创作必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必须创新文化发展理念的认知,进而为今后西藏题材或体裁大型器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借鉴,提出了建议。

陶金[5](2018)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批评专题研究》文中认为音乐批评是音乐活动的重要环节。相较于西方相对成熟的音乐批评理论与实践,由于起步较晚、体系不完备,加之建国初期政治运动频繁等历史原因,新中国的音乐批评发展之路一度较为滞后和曲折。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当前国人的音乐生活已极大丰富,音乐批评从内容、形式、载体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音乐批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得以稳步发展。然而我们也不必讳言,在针对中国现当代音乐批评的大量研究中,从具体样本入手来梳理音乐批评发展脉络的学术成果尚比较少。因此,本论文拟以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下称“上海之春”)为具体样本,集中梳理和研究与之相关的批评文章,同时结合历年的办节情况和演出曲目,将它们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系统剖析。作为新中国历史最悠久且仍在举办的音乐节,初创于1960年的“上海之春”是我国音乐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真实缩影和生动见证。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针对“上海之春”的各类批评和报道已达数千篇。这些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我国在特定历史阶段音乐发展的整体面貌,反映了我国音乐批评发展的清晰轨迹。据此,本论文拟以“上海之春”为研究主体,按照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将其分为“草创时期”“新时期”“后新时期”和“新世纪”四个阶段,通过对其中音乐批评文献的回顾与研究,归纳相应历史阶段音乐批评的特征和热点问题,同时深入考掘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因素,力求见微知着地探究中国音乐批评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希望通过对本论题的研究,增强“上海之春”品牌学术性与成长性,进一步引发对其发展前景的思考与展望,同时也为中国音乐批评现状分析提供一个颇具意义的典型样本。

刘再生[6](2017)在《丝路舰队 劈风破浪——大型民族管弦乐套曲《丝路粤韵》之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文中认为《丝路粤韵》为我国第一部正式命名为大型民族管弦乐套曲形式,是广东民族乐团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重要决策和广东省委宣传部门对于繁荣文艺精品创作高度重视而产生的音乐文化硕果、由赵季平等多位着名作曲家组成创作团队合力创作的经典作品,它以浓郁岭南风格特色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详述《丝路粤韵》创作始末,各位作曲家的创新意识与艺术特色,作品史诗性的时代价值与弘扬海上丝路的文化精神以及广东民族乐团在陈佐辉团长、首席指挥兼音乐总监张列领导下走职业化道路、办音乐季、委约作品、招聘人才等一系列举措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一跃而成为全国一流顶尖性的民族乐团。所有这一切,对于我国民族文化事业复兴提供了值得借鉴与参考的经验,也展示了中国民族器乐文化走向历史辉煌的必然性。

张雯雯[7](2013)在《《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文中研究指明本篇论文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创办;由郭沫若先生题词;在新中国时期最早以“评论性”定位;全国唯一集学术信息、学术动态、学术研究等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音乐核心刊物《人民音乐》(1950-2010)为研究对象,以《人民音乐》对推动中国当代音乐批评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为主线,采用比较和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杂志历史发展轨迹入手,通过对音乐批评的回顾,总结出每一时期音乐批评的热点问题,并以此探索当时中国音乐批评坚持的原则道路、影响力和重要意义。在实证性文献考据的基础上,分析并阐述《人民音乐》的时代学术价值,以及带给音乐批评界的重要启示,确定其历史地位,从而引发对中国音乐批评发展前景的思考与展望。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阐明《人民音乐》研究的必要性及填补学术空白之创新性。第一部分,对《人民音乐》创办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轨迹进行回顾,并通过栏目内容等数量统计,分析《人民音乐》的办刊特点,进而说明《人民音乐》在我国音乐事业中的地位与影响。第二部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也是新中国音乐批评的第一个高潮期(1950-1966),通过列举《人民音乐》在“十七年”关于音乐“民族化”等主要问题的讨论,分析这一时期中国音乐批评的功能与特点。第三部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从而恢复了活跃的争鸣气氛,出现了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的第二次高潮期(1976-2000),此段落强调音乐批评在经历了“文革”的冲击后,全面处在拨乱反正的蓬勃发展状态;以及在1989年动乱后,音乐界在经历短暂的迂回曲折阶段中,音乐批评的主要论域。第四部分,1992年,邓小平发表的“南巡讲话”扭转了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局势,中国音乐理论界终于获得了在音乐观念上的一次真正的解放,此章节通过比较这一时期《人民音乐》和其他迅速发展起来的音乐期刊上所发表的批评文章,阐释我国进入新世纪前后,即音乐界的后新时期(2000-2010),音乐批评主要关注点和百家争鸣、众声喧哗的音乐批评多元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更高层次意义的讨论。结语部分,重点分析了音乐批评对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重要价值及积极意义,并对我国音乐批评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陈习[8](2011)在《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是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萌芽、成长、并逐步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本文以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百年历程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音乐学、文献学、分析学等方法,对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发展每一个时期的历史事实进行细致的梳理与总结,对在音乐创作历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国音乐家及其作品做客观的介绍与评价,对音乐创作中的题材内容、体裁形式、作曲技法、民族化手法等作了较为具体的归纳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力求详尽地勾勒出我国20世纪小提琴音乐创作发展嬗变的历史轨迹,努力探寻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实践经验,为我国当代以及未来的小提琴音乐创作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张莹莹[9](2011)在《《音乐周报》十年发展研究(2000-2009)》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是以2000-2009年《音乐周报》原件为文本,全面考察其创办背景,梳理报纸的基本情况,深层揭示其形式和内容背后所蕴含的音乐学和编辑学价值。揭示《音乐周报》办报的规律和方法。体现《音乐周报》与中国当代音乐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拟采用编辑学研究相关的历史的方法、分类的方法、比较法、社会调查法、科学抽象法、功能研究法等方法。通过研究发现《音乐周报》在办报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安排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规律性。形式上,版面大小和版式形态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风格统一的,比较明显的变化是伴随着主编人员的变换而出现版式风格、版面大小的明显改变。十年间两次全新改版是明显的分界线。内容上,基本内容的设置在很长时期内保持稳定。2010年的改版,内容出新、变化大。周报编辑队伍的建设具备了专业性的特质。作者群以本报记者及专业音乐工作者为主。读者人数没有被充分拓展,其音乐权威大报的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因此,周报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和读者调查力度,使报纸内容尽量符合读者的期望、加大发行量和社会影响力。重要新闻的设置和内容选择上是有规律可循的。重要报道是与“音协”工作重点同步的,音协在某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是周报头条新闻选择的风向标。把十年内所有的头条新闻进行归类,发现大概都集中在十几个类别之中,有一定的规律性。《音乐周报》十年来对“引导中国音乐界发展的方针政策、不同音乐品种的发展、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全国大型音乐活动、学术研究、重大社会活动(节日、突发事件等特殊事件)、能够保障音乐事业良好发展的事项以及边缘音乐文化”的关注和推动是不遗余力的;其“音乐评论”栏目新颖、涉及面广、观点鲜明、争鸣自由、组织有序。《音乐周报》的功能和作用,十年来除起到对各方面音乐新闻进行及时报道和信息解读的作用外,还有指明中国音乐前进方向、记录音乐发展历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发现并揭露音乐界存在的问题、界定问题、把问题明朗化、提示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辅佐中国音乐良性发展的功能。

廖红宇[10](2010)在《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范围是钢琴传入福建至今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史,包括钢琴演奏、教育、创作以及相关产业等方面的发展与演变,福建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以及在福建工作过、对福建钢琴音乐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相关人物及其相关事件。笔者试图通过较为广泛而深入地查考福建的民国档案、民国报刊、地方文献、当代刊物、网络资讯等相关史料,结合访谈见证福建钢琴艺术发展的前辈,运用历史学、音乐学、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梳理,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对待史料,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福建近现代历史上钢琴音乐的发展脉络和整体面貌,总结其发展缘起、阶段特征,深入探究钢琴音乐与地方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密切关联。力求开拓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史的研究思路,充实中国钢琴艺术史的区域性研究成果,为福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供钢琴音乐发展方面的资料和补充。全文共分五章,前四章结合福建近现代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梳理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四个历史时期(萌芽期、初步发展期、曲折前进期和逐步繁荣期)的各个方面。第五章分析了福建钢琴音乐发展的三个特征,从近代基督教传播、福建人文地理、闽南文化三个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探究福建钢琴音乐发展的成因。本文认为:钢琴音乐是福建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近代以来福建文化的整体发展同步。福建的钢琴音乐发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和开放性特征。时代变迁、文化发展的需要对福建钢琴音乐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福建音专钢琴教育和鼓浪屿钢琴文化在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前者在20世纪上半叶的福州地区,后者在闽南地区,受不同地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两者的发展特征和时代意义不同。尤其是独具一格的鼓浪屿钢琴文化,在近代基督教传播与闽南海洋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形成了鲜明而突出的区域性特征,成为闽南文化的新生事物之一,是中国新音乐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对于当代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具有显着意义。

二、浅论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中国交响乐团征集作品音乐会听后随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中国交响乐团征集作品音乐会听后随想(论文提纲范文)

(1)“游牧”的乐手 ——着名马头琴艺术家李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二)研究现状
        1.现代马头琴及其同类马尾胡琴类乐器艺术家相关成果
        2.其它乐种艺术家相关成果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历史语境中的马头琴音乐文化
    1.1 近代历史语境中的马头琴
    1.2 马头琴及其同类乐器的发展
    1.3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的五代演奏家
第二章 音乐习得过程及方式
    2.1 初涉“新音乐”与传统器乐的经历
    2.2 乌兰牧骑“一专多能”音乐能力形成时期
    2.3 正式接触西方专业音乐教育阶段
第三章 社会转型与身份多元对艺术观念与实践的影响
    3.1 从学员到演奏员的音乐思维转化
        3.1.1 “转行”马头琴
        3.1.2 演奏风格的形成
    3.2 专业领域中的艺术探索
        3.2.1 比赛首秀
        3.2.2 进入高校学习
        3.2.3 马头琴合作西方交响乐队的尝试
    3.3 旅居海外的转变与开拓
        3.3.1 将马头琴带进日本
        3.3.2 将马头琴融入美国多元文化
    3.4 回归祖国后的总结与延申
第四章 李波创作与表演对马头琴艺术风格延展的体现
    4.1 现代马头琴的演奏技法体系与传统风格
        4.1.1 齐·宝力高的马头琴演奏技法体系的学习
        4.1.2 阿巴干希日布锡林郭勒演奏风格的传承
        4.1.3 《清凉的杭盖》中传统技艺与个人风格的体现
    4.2 舞台化发展要求下马头琴创作技法的拓展及乐器表现力的开掘
        4.2.1 作品创作的缘由及构思
        4.2.2 创新技法的取材来源
        4.2.3 《遥远的敖特尔》中马头琴演奏技法的拓展及其影响
    4.3 移植西方作品的探索与意义
        4.3.1 选择移植曲目的前提条件及目的
        4.3.2 移植曲目的思路及手段
        4.3.3 移植《查尔达斯舞曲》的具体手段及导向意义
    4.4 多种现代风格音乐融合的实践
        4.4.1 将马头琴放置于爵士乐体系之中
        4.4.2 对日本音乐的理解与运用
        4.4.3 多风格音乐艺术家合作表演下的探索
第五章 实践场域与艺术观
    5.1 与多类型乐团的合作观念
        5.1.1 马头琴与西方交响乐团合作的艺术实践
        5.1.2 马头琴与多风格现代乐团合作表演的探索
    5.2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创演观念
        5.2.1 李波对于音乐会表演的构思
        5.2.2 李波对于音乐专辑的构思
    5.3 应对不同文化产业市场的运营观念
        5.3.1 国内外音乐演出宣传手段对比
        5.3.2 李波对音乐市场的认知及把控
    5.4 对多民族优秀文化的融合转化观念
        5.4.1 李波“走出去”融入国外文化的社会背景
        5.4.2 李波融入国外文化语境的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张朝钢琴曲《自然一号》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现状
    (五)创新体现
一、张朝与钢琴曲《自然一号》
    (一)张朝及其钢琴音乐作品
        1.张朝简介
        2.张朝钢琴作品综述
    (二)张朝钢琴曲《自然一号》的创作背景
二、张朝钢琴曲《自然一号》音乐本体分析
    (一)曲式
        1.《冰雪的冥想》的结构特征
        2.《烈焰的音诗》的结构特征
    (二)和声
        1.“阴阳和弦”的运用
        2.特色和声的进行
    (三)旋律
        1.主题动机的出现
        2.复调性手法的运用
三、张朝钢琴曲《自然一号》的演奏诠释
    (一)节奏与节拍
        1.丰富多彩的节奏类型
        2.自由节拍
    (二)力度与速度
        1.力度
        2.速度
    (三)触键与音色
        1.触键
        2.音色
    (四)踏板的运用
        1.延音踏板
        2.弱音踏板
四、张朝钢琴曲《自然一号》的音乐文化内涵
    (一)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借景抒情的审美意境
    (三)对立统一的反差美学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张朝教授访谈录
附录二 张朝出版发表与获奖作品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的缘起
    0.2 研究的意义
        0.2.1 理论和现实意义
        0.2.2 学术价值
    0.3 研究综述
        0.3.1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0.3.2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0.3.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0.3.4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0.4 本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0.4.1 重点难点
        0.4.2 创新点
    0.5 本文的研究方法
    0.6 相关概念的界定
        0.6.1 红色音乐概念的界定
        0.6.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概念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和红色音乐的内在关联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1.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大众化作为支撑
        1.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1.2 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红色音乐的理论基础
        1.2.1 揭示了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
        1.2.2 阐释了音乐艺术的基本功能
        1.2.3 明确了红色音乐的创作理念
    1.3 红色音乐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3.1 使马克思主义深奥的理论表达更加通俗
        1.3.2 使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论语言更加形象
        1.3.3 使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更加广泛深远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红色音乐的发展脉络
    2.1 红色音乐的诞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1.1 红色音乐的萌芽与诞生
        2.1.2 工农革命歌咏活动与反帝反封建革命思想的传播
    2.2 红色音乐的初步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2.1 在苏区音乐建设中逐步走向群众
        2.2.2 在左翼音乐运动中逐步趋向专业
        2.2.3 1927年至1937年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2.3 红色音乐的深入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3.1 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深入群众广泛宣传
        2.3.2 在解放战争时期结合实际斗争推动历史进程
        2.3.3 1937年至1949年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2.4 红色音乐的创新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1 在新中国成立的头17年中创新发展
        2.4.2 在十年艰辛探索和两年徘徊中曲折发展
        2.4.3 1949年至1978年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2.5 红色音乐的蜕变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1 在国内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前提下坚持主流
        2.5.2 1978年以来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红色音乐的具体功能
    3.1 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党的方针政策
        3.1.1 呈现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术语
        3.1.2 形象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1.3 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3.2 展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光辉历程
        3.2.1 铭刻中国革命战争艰苦奋斗的艰辛历程
        3.2.2 记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辛探索的曲折历程
        3.2.3 描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开拓创新的伟大历程
    3.3 塑造党、国家以及人民军队的伟岸形象
        3.3.1 塑造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3.3.2 塑造新中国积极向上、爱好和平的形象
        3.3.3 塑造人民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形象
    3.4 鼓舞士气以及瓦解敌手
        3.4.1 鼓舞士气
        3.4.2 瓦解敌手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红色音乐的基本特征
    4.1 丰富的人民性
        4.1.1 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1.2 作品风格引导人民审美需求
        4.1.3 情感表达契合人民诉求
    4.2 鲜明的思想性和时代性
        4.2.1 旗帜鲜明弘扬社会主旋律
        4.2.2 高度契合时代发展的主题
    4.3 多样的艺术性
        4.3.1 中西结合
        4.3.2 雅俗共赏
第5章 红色音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5.1 以丰富的音乐内容教育引导广大人民
        5.1.1 树立的模范典型引导人民奋勇前行
        5.1.2 承载的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1.3 凸显的中华传统美德引领道德风尚建设
    5.2 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坚定党员理想信念
        5.2.1 筑牢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5.2.2 教导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5.3 以音乐的独特魅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5.3.1 以通俗的音乐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
        5.3.2 以独特的音乐旋律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余论: 关于红色音乐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红色音乐内容上充斥暴力问题的争议
    二、关于红色音乐与个人崇拜
    三、关于红色音乐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镕古铸今 ——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论证
        一、选题依据和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成果与发展动态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构想与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路径
第一章 藏族题材和体裁大型器乐作品创作概述
    第一节 为西洋管弦乐队创作的作品
        一、交响乐
        二、管弦乐
        三、协奏曲
    第二节 为民族管弦乐队创作的作品
        一、单乐章作品
        二、组曲类作品
        三、其他类作品
    第三节 为藏族传统乐器创作的作品
        一、藏族传统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的作品
        二、藏族传统乐器与民族管弦乐队结合的作品
        三、各类藏族传统乐器构成的乐队创作的作品
第二章 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创作构想释义
    第一节 祈祷大法会的缘起
        一、祈祷大法会的由来
        二、祈祷大法会的仪式
        三、祈祷大法会的音乐
    第二节 《吉祥九重天》的启迪
        一、创作思路的借鉴
        二、表现载体的承接
        三、表演形式的创新
    第三节 职业艺术家的自省
        一、文化使命的觉悟
        二、艺术灵感的喷发
        三、个人才华的展现
第三章 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创作技法解析
    第一节 音乐结构的类型化
        一、整体布局的体裁性
        二、曲式结构的归类性
        三、段落组织的层次性
    第二节 音乐风格的个性化
        一、音调素材的民族性
        二、乐队构成的区域性
        三、演奏技法的个体性
    第三节 音乐语言的知性化
        一、材料组织的有序性
        二、多声技法的规则性
        三、记谱方式的专业性
第四章 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创作成果阐释
    第一节 观念与意识的突破
        一、艺术观念的确立
        二、当代意识的融合
    第二节 方法与技艺的契合
        一、传统技艺的展示
        二、专业方法的体现
    第三节 传承与创新的结果
        一、创新演奏的古老乐器
        二、现代编排的传统音响
结语
    第一节 繁荣当代音乐创作必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传承刻不容缓
        二、传承任务艰巨
    第二节 繁荣当代音乐创作必须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一、借鉴必不可少
        二、借鉴不可盲目
    第三节 繁荣当代音乐创作必须创新文化发展理念
        一、创新势在必行
        二、创新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一、论文类
    二、专着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外文文献类
    五、文集类
    六、乐谱类
    七、辞典类
    八、音像制品类
    九、其他类
附录:本文音乐分析参照的曲式模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批评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及其音乐批评回溯
    第一节 “上海之春”的缘起和发展
    第二节 “上海之春”的独特地位和意义
    第三节 相关音乐批评回溯
        一、本文所指“音乐批评”范围界定
        二、文章出处与数据
第二章 “上海之春”相关音乐批评的概况和阶段性分析
    第一节 草创时期的初心与追求:第一届至第七届(1960-1966)
        一、以“为工农兵服务”为音乐批评活动的立足点
        二、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音乐批评活动的准绳和依据
        三、以“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为音乐批评活动的倡导目标
    第二节 新时期语境下的反思与争鸣:第八届至第十三届(1978-1988)
        一、对音乐与政治关系的反思与再理解
        (一)音乐批评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定位
        (二)对音乐批评功能的再认识
        (三)音乐批评主体意识的崛起
        二、西方音乐与批评观念对我国音乐批评的影响
        (一)中西对比的批评方法
        (二)对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批判吸收
        (三)对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实践与思考
    第三节 后新时期的论争与多元并置:第十四届至第十八届(1991-1999)
        一、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音乐批评
        (一)对音乐受众需求的重视和解析
        (二)对推广高雅艺术的关注
        (三)对“上海之春”前景的隐忧
        二、“先锋派”作品出现后的音乐批评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的坚守与重构:第十九届至第三十二届(2001-2015)
        一、对“推新人新作”宗旨的再度强调
        (一)赛事与展示并行的运作机制
        (二)对中国现代原创新作品的聚焦与关注
        1,现状与问题
        2,对策与出路
        (三)对国际当代音乐的关注
        (四)对新民乐的理解与思考
        二、对音乐节办节机制的思考
        (一)对“上海之春”专业性的思考
        (二)对“上海之春”本土性的思考
        (三)对“上海之春”开放性的思考
第三章 “上海之春”音乐批评的趋势与启示
    第一节 “上海之春”音乐批评的趋势
        一、日益宽松的乐评氛围
        二、深刻变化的乐评主体
        三、日趋多元的乐评语境
        四、本土乐评体系的构建
        五、与商业因素的互动
    第二节 启示与思考
        一、尊重艺术规律
        二、秉持国际视野
        三、争取国际话语权
        四、避免被商业异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人民音乐》刊载的“上海之春”相关音乐批评和报道(1960-2015)
附录二 :《文汇报》刊载的“上海之春”相关音乐批评和报道(1960-2015)
附录三 :《解放日报》刊载的“上海之春”相关音乐批评和报道(1960-2015)
附录四 :《新民晚报》刊载的“上海之春”相关音乐批评和报道(1960-2015)

(6)丝路舰队 劈风破浪——大型民族管弦乐套曲《丝路粤韵》之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楔子
《丝路粤韵》创作缘起
题材形式立意高远
主创团队贵在创新
成功秘诀扎根本土
结语

(7)《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价值、思路与方法
一、 关于《人民音乐》
    (一) 新中国音乐“第一刊”的诞生与发展
    (二) 《人民音乐》的办刊宗旨
    (三) 《人民音乐》在新中国音乐事业中的历史贡献
        1. 启迪新中国音乐思想
        2. 传承中国音乐遗产
        3. 引介国外音乐作品与理论
        4. 推进音乐学科学风建设与学术规范
二、 1950-1966:《人民音乐》在“十七年”的音乐坚守
    (一) “土洋之争”:关于音乐“民族化”的讨论
        1. 缘起与经过
        2. 主要问题
        3. 成果及意义
    (二) “请专家下凡”:关于“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论争
        1. “生活体验”与“业务学习”
        2. “改造思想”与“强调技术”
        3. “音乐创作”与“音乐批评”
    (三) 通俗音乐批评
        1. 抒情歌曲
        2. 轻音乐
    (四) 音乐的“革命化”、“民族化”与“群众化”
        1. 论的缘起
        2. “三化”讨论
        3. 讨论的意义
    (五) 关于马思聪演奏曲目的讨论
        1. 围绕“如何对待音乐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学术争鸣
        2. 关于《人民音乐》编辑部的检查与郑伯农的批判
三、 1976-2000:《人民音乐》与新时期的音乐争鸣
    (一) 新时期音乐批评的现状
        1. 高唱多元多样的“主旋律”——音乐创作问题的讨论
        2. “三足鼎立、彰显个性”——思想解放的时代
    (二) 当时的音乐批评与新思潮、新作品出现
        1. “新潮音乐”:崛起的一群
        2. “流行音乐”:大潮汹涌
        3. “回顾与反思”:中国音乐理论界掀起关于思想解放问题的探讨
    (三) 新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与音乐批评的曲折回流
        1. 反对否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否定社会主义音乐
        2. 有关对近代音乐史的回顾及“《讲话》后现象”提法的批判
        3. 对改革开放的音乐事业的不同认识和对“新潮音乐”的不同评价
        4. 对于音乐创作问题与文化建设问题的不同认识
四、 2000-2010:《人民音乐》与新世纪前后的音乐反思与重构
    (一) 音乐的反思及探索的深化
        1. 对“新潮音乐”的反思
        2. 关于“三种唱法”分类的看法
        3. 关于民族管弦乐“交响化”的见解
    (二) 音乐观念的自由争鸣
        1. 关于“20 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讨论
        2. 对于音乐创作思潮的争论
        3. “重写音乐史”论战
        4. 百家争鸣的理论研究
结语
    1. 《人民音乐》对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重要价值及积极意义
    2. 对《人民音乐》“坚守”评论的展望
附表
附录
    附录 1:《人民音乐》关于“土洋唱法”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2:《人民音乐》关于“音乐与生活”关系问题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3:《人民音乐》关于音乐“三化”问题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4:《人民音乐》关于“轻音乐”批评的主要文章
    附录 5:《人民音乐》关于“新潮音乐”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6:《人民音乐》关于“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价值观论战的主要文章
    附录 7:《人民音乐》讨论“音乐教育”的主要文章
    附录 8:《人民音乐》讨论“回顾与反思”的主要文章
    附录 9:《人民音乐》关于“重写音乐史”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10:《人民音乐》关于“新世纪音乐”批评的文章(2000-2010)
    附录 11:《人民音乐》期刊出版统计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借西乐之体,展鸿鹄之志——孕育时期(1920年之前)
    第一节 创作准备阶段
        一、宫廷的小提琴音乐
        二、教堂及教会学校的小提琴音乐
        三、社会的小提琴音乐
    第二节 创作初始阶段
        一、最初的尝试——萧友梅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
        二、洋为中用——司徒梦岩的演奏实践
        三、独奏音乐的开创----李四光的《行路难》
    第三节 早期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创作技法——对西欧传统作曲理论的直接继承
        二、创作题材——以爱国救亡题材为主的现实主义
    小结
第二章 袭西乐之技,抒爱国之情——成长时期(1920-1949年)
    第一节 两类代表性作曲家:"海归"与"广式"
        一、马思聪、冼星海等"海归"作曲家
        二、吕文成、尹自重等"广式"作曲家
        三、其他作曲家
    第二节 成长时期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题材内容——以爱国情怀为主
        二、体裁形式——以中小型作品为主
        三、创作技法——以西方传统技法为主
        四、民族化语言——以引用民歌音调素材为主
    小结
第三章 融中西之长,谱时代颂歌——探索时期(1950—1978年)
    第一节 两代代表性作曲家:新生代与老一辈
        一、新中国培养的作曲家
        二、老一辈"海归"作曲家
        三、其他作曲家
    第二节 探索时期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题材内容——以歌颂性为主
        二、体裁形式——以标题性小品为主
        三、创作技法——以简约性手法为主
        四、民族化语言——以模拟化器乐表现手法为主
    小结
第四章 彰个性之美,展多元风采——繁荣时期(1979—2008年)
    第一节 两域代表性作曲家:教育与创作
        一、小提琴教育领域的作曲家
        二、专业创作领域的作曲家
        三、其他作曲家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题材内容——以风俗民风为主的多元并存
        二、体裁形式——以室内乐为主的多元并存
        三、创作技法——以尝试现代技法为主的多元并存
        四、民族化手法——以提炼民族音调元素为主的多元并存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总体特征
        一、递进式的历史演进
        二、标题性的创作倾向
        三、民族化的创作追求
        四、经典性作品的缺乏
        五、非均衡性的区域发展
    第二节 关于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发展的思考
        一、坚持民族化取向
        二、突出思想内涵的时代性
        三、兼顾艺术价值与社会效应
        四、形成创作与演奏的互动机制
        五、建立一支成熟的、专业化的创作队伍
        六、构建音乐创作的"体系化"理论
附录1:曲谱与节目单图片
附录2:中国留学生赴外学习小提琴情况表
附录3:演奏会目录表
附录4:小提琴作品简明表
附录5: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相关的论文资料表
附录6:1978-2008年间正式发行的小提琴曲谱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个人简历

(9)《音乐周报》十年发展研究(2000-200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对象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概况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纸发展的历程
    第二节 当代报纸的分类
    第三节 当今音乐类报纸的特点
第二章 《音乐周报》概况
    第一节 《音乐周报》的创刊及发展情况
    第二节 《音乐周报》的办报宗旨
    第三节 《音乐周报》的编辑队伍、作者与读者群体调查
第三章 《音乐周报》的版式、内容及文化价值研究
    第一节 《音乐周报》的版面形态
    第二节 《音乐周报》的内容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目录
致谢

(10)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基础资料
    三、研究方法和论述构架
第一章 福建钢琴音乐的萌芽(1840-1911)
    第一节 近代福建社会的变迁
        一、鸦片战争与福建
        二、近代福建文教事业的兴起
    第二节 钢琴初传福建
        一、近代福建的西洋音乐文化活动
        二、键盘乐器的运用
        三、福建新音乐教育的启蒙与钢琴音乐教学活动
第二章 福建钢琴音乐的初步发展(1911-1949)
    第一节 民国时期福建社会的变革
        一、民国时期的福建政治与经济
        二、"五四"运动与福建的文化教育
    第二节 钢琴教育的初步发展与专业性教育的萌芽
        一、教会大学的钢琴教育
        二、福建音专的钢琴教育
        三、其他教育机构中的钢琴教学活动
    第三节 钢琴音乐的传播与交流
        一、教育活动中钢琴音乐的传播
        二、抗战活动中钢琴音乐的传播
        三、鼓浪屿的钢琴音乐交流活动
        四、闽籍作曲家江文也的钢琴音乐创作
第三章 福建钢琴音乐的曲折前进(1949-1977)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社会的发展
        一、福建的政治与经济
        二、文教事业的发展
        三、福建的对外文化交流
    第二节 钢琴音乐交流活动
        一、福建本土钢琴演奏的沉寂
        二、福建籍钢琴演奏家的创举
    第三节 钢琴教育的酝酿
        一、福建本土的钢琴教学情况
        二、福建籍钢琴教育家在省外
    第四节 钢琴音乐创作的探索
        一、江文也的钢琴音乐创作
        二、殷承宗的钢琴音乐创作
        三、福建乡土情怀的钢琴音乐创作
第四章 福建钢琴音乐的繁荣发展(1978-2008)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福建社会
        一、社会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的矛盾
        二、福建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发展
    第二节 欣欣向荣的钢琴音乐交流活动
        一、福建本土的钢琴交流活动
        二、闽籍钢琴家在世界各地的演奏
        三、钢琴制造业及相关产业
    第三节 钢琴教育的普及性与专业性发展
        一、钢琴教育的普及性发展
        二、专业性钢琴教育再次起步
    第四节 多元化的钢琴音乐创作
        一、鼓浪屿专题的钢琴创作
        二、福建乡土气息的钢琴音乐创作
        三、现代钢琴音乐创作
第五章 福建钢琴音乐发展的特征与成因
    第一节 福建钢琴音乐发展的特征
        一、时代性特征
        二、地域性特征
        三、开放性特征
    第二节 福建钢琴音乐发展的成因
        一、基督教传播的影响与作用
        二、福建人文地理的影响与作用
        三、闽南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浅论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中国交响乐团征集作品音乐会听后随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游牧”的乐手 ——着名马头琴艺术家李波研究[D]. 包腾和.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张朝钢琴曲《自然一号》音乐研究[D]. 高寒.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梅世昌. 湘潭大学, 2019(12)
  • [4]镕古铸今 ——藏族器乐组曲《雪域大祈祷》研究[D]. 郑龙吟. 西藏大学, 2019(01)
  • [5]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批评专题研究[D]. 陶金. 上海音乐学院, 2018(01)
  • [6]丝路舰队 劈风破浪——大型民族管弦乐套曲《丝路粤韵》之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J]. 刘再生.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7(03)
  • [7]《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D]. 张雯雯.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 [8]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 陈习.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9]《音乐周报》十年发展研究(2000-2009)[D]. 张莹莹. 西安音乐学院, 2011(09)
  • [10]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 廖红宇.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浅谈创作理念与创作方法——听完音乐会对中国交响乐团作品集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