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序列PCR检测孕妇外周血白细胞HSV感染

同源序列PCR检测孕妇外周血白细胞HSV感染

一、同源序列PCR检测孕妇外周血白细胞中HSV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周谢菲[1](2021)在《中华鳖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PsSTING)的表征与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养殖品种,由于养殖密度在增加、水体环境变差,导致人工养殖过程中病害频发,制约了中华鳖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由病毒引起的中华鳖疾病目前尚未有效的防治药物。许多研究表明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genes,STING)是机体抗病毒先天免疫反应过程中的重要感受器,可刺激诱导机体产生Ⅰ型干扰素进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本论文利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中华鳖STING基因的表达和功能,探究其在先天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为中华鳖病害防治提供免疫学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RACE从中华鳖肝脏组织中克隆得到PsSTING基因,其cDNA全长为2145 bp,包括1152 bp的ORF,编码一个由383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蛋白分子量为44.16 kDa,等电点为6.75,无信号肽,含4个跨膜区(TMs)、2个内质网滞留基序R20E21R22和R82H83R84、1个解旋酶结构域(CTD)和10个二聚化位点(DD)。同源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显示中华鳖STING蛋白与龟鳖目的同源性较高(70%以上),与同为爬行动物纲鳄目动物的同源性次之,与无脊椎类动物的同源性最低(35%以下)。(2)qRT-PCR结果显示PsSTING基因在中华鳖组织中广泛分布,表达水平较高的组织分为脾脏、肝脏、小肠,在血细胞中表达水平最低;在嗜水气单胞菌、LPS、poly(I:C)刺激后0~96 h,PsSTING的mRNA出现不同程度地先上调后下调的规律,说明PsSTING很可能参与了中华鳖的先天性免疫应答。(3)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嗜水气单胞菌、LPS和poly(I:C)的刺激会诱导PsSTING蛋白表达量上调,在肝脏、小肠中显示刺激后48 h达到最高值,与其mRNA表达水平一致,说明嗜水气单胞菌、LPS和poly(I:C)的刺激会影响该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结果显示,PsSTING蛋白在肝细胞、脾脏动脉周围的淋巴组织细胞、小肠的杯状细胞、固有层和纹状缘中均有表达,并且随外源刺激物的诱导明显上调。(4)RNA干扰结果显示,PsSTING基因特异的siRNA干扰72h后能显着降低其mRNA在小肠中的表达水平(p<0.05)。另外,PsSTING基因沉默后,IFN信号通路中的基因TBK1、IRF3、IRF7、STAT6等和IFW-β显着下调。(5)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显示PsSTING蛋白能够激活pNF-κB和pIFN-β的启动子,说明PsSTING激活NF-κB和IFN-β的信号通路。

程继帅[2](2020)在《HVEM在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HSV-1病毒感染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其可以引起机体多种疱疹性疾病。目前,仅能通过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部分控制病毒感染症状,但这类药物不能预防疱疹病毒的原发感染,也不能控制病毒的潜伏感染和复发性感染,并且易产生耐药性。鉴于目前尚不清楚HSV-1复杂的感染机制和致病机制以及HSV-1感染后机体的免疫机制,因此HSV-1疫苗的研发以及治疗药物的开发面临巨大的挑战。已有研究表明,HSV-1感染宿主细胞后,其糖蛋白和DNA可被宿主受体识别,进而启动机体的固有免疫应答,随后激活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HVEM作为HSV-1病毒进入细胞的糖蛋白gD受体,在多种免疫细胞,尤其是在对免疫反应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树突状细胞表面均有分布,因此,HVEM在HSV-1病毒感染过程中是否参与了机体抗疱疹病毒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尚不清楚,其在固有免疫、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亦有待研究。本研究第一部分利用HVEM基因敲除C57BL/6小鼠(HVEM-/-小鼠)及其野生型小鼠(C57BL/6,HVEM+/+),比较两种小鼠经不同方式感染HSV-1病毒株McKrae后在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以及病毒载量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经肌肉注射方式感染后HVEM-/-、鼠和C57BL/6小鼠在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以及病毒载量方面无明显的差异,而经皮内注射方式感染后HVEM-/-小鼠和C57BL/6小鼠在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以及病毒载量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HSV-1病毒感染宿主的受体需求可能取决于其感染途径。鉴于这一明显的差异,我们对感染后小鼠的树突状细胞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结果显示,HSV-1感染后,HVEM-/-小鼠和C57BL/6小鼠树突状细胞中基因表达差异明显,特别是感染7天后。HSV-1 McKrae株感染后,HVEM-/-、鼠树突状细胞表现出明显的细胞自噬、NF-κB信号通路和IFN-I分泌的抑制以及T细胞增殖和活化的增强。在转录组学测序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利用实验室前期构建的u17、u141和LAT基因部分敲除的HSV-1病毒突变株M3免疫小鼠后再经皮肤感染HSV-1野生型毒株McKrae,比较感染后小鼠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病毒载量、中和抗体反应以及特异性细胞反应。结果显示,突变株M3免疫后,HVEM-/-小鼠未检测到B细胞中和抗体反应,但检测到特异性IFN-γ和IL-4细胞反应,且特异性IL-4细胞反应趋势与野生型小鼠相似,而特异性IFN-γ细胞反应趋势与野生型小鼠相反。免疫后小鼠经皮内注射感染HSV-1野毒株McKrae时,HVEM-/-小鼠和C57BL/6小鼠均未表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且神经系统组织的病毒载量明显下降。感染后,HVEM-/-小鼠表现特异性IFN-γ和IL-4细胞反应,且随着感染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而C57BL/6小鼠恰恰相反。综上所述,在HSV-1感染过程中,由于HVEM在介导病毒进入多种免疫细胞过程的重要作用,HVEM在调控宿主免疫系统抗HSV-1感染中发挥了特定功能的作用。HVEM作为免疫信号分子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所具有的生理功能,通过调控细胞自噬、NF-κB信号通路以及T细胞的增殖分化调节宿主的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所发挥的多种能力,形成了 HSV-1对免疫系统的综合作用以及免疫系统在此前提下形成的抗HSV-1免疫反应特征,对这一机理的认识将有助于HSV-1药物及疫苗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结果为阐明HSV-1感染过程的机制以及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HSV-1疫苗及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沈阳坤[3](2020)在《HSV-1溶瘤病毒用于肿瘤精准治疗及肿瘤耐受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溶瘤病毒疗法(Oncolytic virus therapy,OVT)作为一种前景广阔的肿瘤治疗手段,具有安全、高效和副作用低的特点,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研究中的热点。其中,I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作为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类溶瘤病毒,已有几十种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前或临床研究阶段。然而,多年的临床试验表明,单一的溶瘤病毒疗法只有有限的治疗效果,且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宿主中的一些蛋白质对病毒的侵染、繁殖以及传染至关重要,被称为病毒的宿主依赖因子(Host Dependency Factor,HDF)。已有证据表明,细胞和动物水平HDF的缺陷,会导致病毒的感染失败。然而尽管目前已有针对HSV-1复制周期及HSV-1的免疫机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但对病毒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解,特别是涉及病毒感染和裂解复制的细胞质蛋白的作用仍然所知甚少。此外,肿瘤患者体内的HDF突变是否影响HSV-1类溶瘤病毒的治疗尚未见系统研究。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HSV-1病毒HDF突变在溶瘤病毒精准治疗中的作用及肿瘤耐受的机制。方法:(1)利用CRISPR/Cas9技术制备ICP34.5基因缺失的HSV-1溶瘤病毒HSV-1-ΔICP34.5、HSV-1病毒受体Nectin1基因缺失的小鼠结肠癌MC38细胞MC38Nectin1-/-和表达NEO-2/15的HSV-1溶瘤病毒HSV-1-NEO-2/15。(2)制备小鼠B16黑色素瘤模型和小鼠MC38结肠肿瘤模型,利用HSV-1-ΔICP34.5溶瘤病毒治疗并评估治疗效果。(3)制备小鼠MC38结肠肿瘤模型,利用HSV-1-ΔICP34.5和HSV-1-NEO-2/15溶瘤病毒治疗并评估治疗效果。(4)利用人类CRISPR全基因组敲除文库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HSV-1病毒的HDF。(5)通过统计学、基因富集分析、KEGG通路分析、PANTHER GO分析和基因重叠分析等方法确定HSV-1病毒HDF的候选基因。(6)利用CRISPR/Cas9技术制备Nectin1、ENTPD1、HCFC1R1、EXT1、EXT2、EXTL3、Tm9sf3和B3GALT6等基因的敲除细胞并通过病毒感染、台盼蓝法、细胞计数法、q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HDF缺失对病毒感染的影响。(7)通过HSV-1病毒的膜结合实验评估HSV-1病毒的HDF缺失后病毒和宿主细胞的结合能力。(8)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追踪HSV-1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9)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临床肿瘤患者体内HSV-1病毒HDF的突变频率。结果:(1)HSV-1-ΔICP34.5溶瘤病毒治疗对小鼠MC38结肠癌治疗效果显着,然而对B16黑色素瘤未见明显效果。接着,我们利用HSV-1-ΔICP34.5溶瘤病毒治疗HSV-1病毒受体Nectin1基因缺失的小鼠结肠癌,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Nectin1基因缺失的小鼠肿瘤体积未见明显缩小,证实溶瘤病毒对小鼠MC38-ΔNectin1结肠肿瘤的治疗无效。(2)本研究中,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我们成功制备HSV-1-NEO-2/15新型溶瘤病毒。通过对小鼠MC38结肠肿瘤的治疗,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NEO-2/15不仅可以和HSV-1溶瘤病毒同时使用,并且NEO-2/15的整合能够显着增强溶瘤病毒的治疗效果。(3)利用人类CRISPR全基因组敲除文库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统计学、基因富集分析、KEGG通路分析、PANTHER GO分析和基因重叠分析等分析方法,我们最终得到了31个HSV-1病毒的候选HDF基因。通个基因敲除验证,我们已经证实细胞水平敲除Nectin1、ENTPD1、HCFC1R1、EXT1、EXT2、EXTL3、Tm9sf3和B3GALT6可以显着增强细胞抵抗HSV-1病毒感染的能力。此外,KEGG分析结果表明EXT1、EXT2、EXTL3和B3GALT6等基因在硫酸乙酰肝素合成通路中扮演重要作用。基因敲除结果表明这些基因的突变不仅能够显着降低HSV-1病毒对宿主的感染水平,而且还能降低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能力。ENTPD1基因的缺失只影响HSV-1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不影响病毒与细胞膜的结合。(4)根据TCGA数据库提供的肿瘤患者基因信息,大部分基因在至少一种肿瘤中存在突变,且部分基因的突变频率高达5%以上,意味着HSV-1溶瘤病毒对这些肿瘤可能得不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暗示HDF的精准检测在溶瘤病毒治疗前的必要性。结论:本研究中,基于HDF突变引起的溶瘤病毒感染失败的现象,我们首次提出溶瘤病毒抵抗(Oncolytic virus resistance)的概念,即当患者体内发生溶瘤病毒HDF的突变,溶瘤病毒的治疗效果就会消失;或者治疗前期溶瘤病毒对肿瘤的效果显着,但是随着肿瘤细胞增殖过程中异质性分化的更加明显,部分肿瘤细胞的HSV-1宿主依赖因子的表达水平降低或者发生基因突变,导致HSV-1病毒的感染减少或者失败,最终影响溶瘤病毒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概念,寻找新的肿瘤治疗药物并用于溶瘤病毒的联合治疗是该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因此,我们构建了一种新型HSV-1类溶瘤病毒HSV-1-NEO-2/15,能显着增强肿瘤的治疗效果。此外,利用CRISPR全基因组敲除文库筛选出多个HSV-1的HDF,并深入探讨了部分基因的功能。近年来国内溶瘤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而专门针对溶瘤病毒的精准医疗检测尚未见报道。本研究证实了根据HSV-1病毒HDF的突变与否可以判断患者能否获益于溶瘤病毒的治疗,以减少不当治疗带来的病情延误和资源浪费。未来,通过对这些蛋白的深入研究,将为开发HSV-1类溶瘤病毒耐药检测试剂盒以及为肿瘤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研究依据。同时依据这些靶点,可以开发出新的抗HSV-1病毒药物,为溶瘤病毒治疗后因病毒残留带来的潜在感染风险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把溶瘤病毒治疗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柳蕾[4](2020)在《HSV-2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迄今为止,我们已发现了与人类疾病相关的8种疱疹病毒,其中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作为α疱疹病毒家族的一员,是引起生殖器疱疹的主要病原体。该病毒是嗜神经性病毒,其可沿神经轴突逆行至骶背根神经节建立潜伏感染,在体内环境出现特定变化时,该潜伏感染病毒可出现重激活。HSV-2能够编码多种蛋白,这些蛋白在病毒的原发性感染、潜伏感染以及复发感染中都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其中,ICP34.5蛋白是由HSV-2的RL1基因编码的重要功能性分子,可通过其神经毒力特点和抑制细胞诱导的应激性翻译阻滞功能参与病毒的病理过程。病毒的LAT基因与其潜伏相关,具有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提高神经细胞存活的能力,对HSV-2在神经组织中潜伏感染的形成、维持以及重激活起到了关键作用。而LAT基因的miRNA对应RL1基因的反义链,可调控RL1基因的表达。除此之外,目前还没有对以上两种嗜神经性基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相关报道。本论文的工作围绕HSV-2病毒对神经细胞的感染能力以及病毒感染过程中相关的调控机制进行,首先我们选择“神经毒力因子”RL1基因,构建缺失突变株RL1-HSV-2,并对该突变株的增殖动力学及其在动物模型上的临床病理表现、诱导的细胞应激反应、增殖特性以及RL1基因参与病毒相关基因的调控过程做了相应的探索研究。在缺失RL1的基础上,我们又构建同时缺失LAT基因的RL1-LAT-HSV-2,并基于缺失LAT基因的LAT-HSV-2的生物学特征,对RL1-LAT-HSV-2在细胞和动物水平的增殖能力,在小鼠模型的急性感染、潜伏感染及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做了分析。在第一部分工作中,与野毒株HSV-2感染相比,缺失RL1基因的HSV-2突变株RL1-HSV-2感染小鼠导致更严重的临床病理表现,表现为类恶病质样综合征。但是,这种病理特征不是由于组织中的病毒增殖所致,RL1-HSV-2在小鼠组织中的病毒载量远低于野毒株感染组。我们的实验观察提示,ICP34.5蛋白的缺失很可能导致了宿主过度的应激反应,该应激反应使得某些组织的炎症反应和趋化因子水平上调,从而导致感染动物的全身衰竭。此外,ICP34.5蛋白的缺失使得病毒按照α、β、γ基因的陆续下调的事实表明,ICP34.5对病毒稳定增殖所必需的转录调控起重要作用。这些实验结果对ICP34.5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认识。在第二部分工作中,我们观察到HSV-2突变株LAT-HSV-2和RL1-LAT-HSV-2表现了不同的生物学特性。RL1-LAT-HSV-2在神经细胞中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且在Vero细胞中形成的蚀斑小于LAT-HSV-2突变株和野毒株。对两个突变株以及野毒株感染小鼠的临床观察比较表明,与野生型毒株相比,突变株RL1-LAT-HSV-2具有减毒表型,其在急性感染和潜伏感染的中均具有较低的致病性,并可诱导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然而在感染LAT基因缺失的LAT-HSV-2突变株的小鼠中未发现明显的减毒作用。进一步的观察提示RL1和LAT基因的同时缺失并不能完全限制病毒在神经细胞中的增殖,说明HSV-2病毒中存在其它基因参与病毒在神经细胞中的复制和感染。以上结果表明,HSV-2的RL1基因和LAT基因在病毒的感染增殖过程均具有涉及病毒致病机制的生物学特性,二者可能存在着某种相互制衡的关系,在相互调控的过程中亦在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了特定的病理学意义,使病毒与宿主之间呈现出共平衡的生存状态。这也是在HSV-2的嗜神经特性感染机制研究中对RL1和LAT基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首次发现和探索。

聂抒[5](2020)在《干扰TLR9-IRF5信号通路对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病毒感染和继发的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心肌炎性病变,也是引起青少年心源性猝死和心衰最主要的病因之一,目前尚无特异而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已发现Toll样受体9(TLR9)信号通路在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诱发VMC过程中活化并起加重心脏炎症及损伤作用,而TLR9信号途径中的关键转录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也与多种心脏炎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了探讨TLR9-IRF5信号通路在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干预此通路对该疾病的治疗作用,本文选择感染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血清中IRF5参与调控的细胞因子和心包积液中TLR9-IRF5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水平;应用CVB3感染Balb/c小鼠和H9C2细胞建立VMC小鼠和细胞模型,检测TLR9-IRF5信号在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病程中是否活化及其致病作用,以及采用免疫抑制性脱氧寡核苷酸AAAG ODN对模型小鼠的TLR9-IRF5信号进行干预。结果发现:TLR9-IRF5信号通路主要因子在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包积液及IRF5参与调控的细胞因子在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LR9-IRF5信号途径的活化对心脏炎症及损伤有加重作用;在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病程中适时干扰TLR9-IRF5信号,如在CVB3感染小鼠后第4天给予AAAG ODN,可明显减轻小鼠的心肌损伤。综上,TLR9-IRF5信号参与了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致病过程,而在疾病病程中适时干预TLR9-IRF5信号可减轻心肌的炎症反应和损伤。本研究为治疗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数据。

罗梅[6](2019)在《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Recurrent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RPI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气虚血瘀夹湿证患者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髓样细胞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生长停滞特异基因(Growth arrest-specific gene 6,Gas6)——TAM受体(Tyro3/Axl/Mer Receptor)正、负信号通路免疫稳态的调控作用,为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08例RPID气虚血瘀夹湿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采用中药“盆炎康复汤”辨证内服、中药“妇科灌肠液”灌肠及艾灸关元、足三里、中脘、神阙穴的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Replenishing qi,Expelling dampness and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comprehensive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DCT)对受试者进行治疗。以盆腔疼痛症状积分、盆腔体征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为主要疗效观测指标,观察周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和停药后12周随访5个时间点观测REDCT对RPID的治疗效应及PID复发率,评价REDCT治疗RPID的临床疗效。2、运用流式细胞术、RT-PCR、ELISA等实验室检测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健康女性及RPI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TLR2、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比率、血清MyD88、Gas6、sMer、sAxl、IL-17、IL-23水平以及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并运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RPID免疫紊乱发病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以筛选出可能与RPID患者发病风险相关的因素,根据Logistic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计算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以判断各指标的潜在诊断效能和临床诊断价值,探索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机体免疫稳态的调节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结果:1、临床疗效研究结果: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明显降低RPID患者盆腔疼痛症状积分、盆腔体征积分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01)。治疗结束后(治疗12周)FAS集分析:缓解盆腔疼痛疗效愈显率为77.78%(84/108例);盆腔体征疗效愈显率为61.11%(66/108例),总有效率为97.22%(105/108例);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为73.14%(79/108例),总有效率为96.30%(104/108例);在3个月的随访期内复发率为3.79%。PPS集与FAS集分析结果一致。2、免疫稳态机制研究结果:(1)TLR2、TLR4在RPI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群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单核细胞中TLR2、TLR4蛋白比率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健康女性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表达水平与病情呈正相关关系(P<0.05);患者血清中MyD88、Gas6、sMer、sAx1、IL-17、IL-23等各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MyD88、IL-17、IL-23水平显着升高,与正常健康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L-17、MyD88表达水平分别与病情及病程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健康女性对照组相比,RPID患者Gas6、sMer、sAxl表达均降低,除sAxl之外Gas6、sM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as6水平与病情及病程呈负相关关系(P<0.05)。由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LR2、TLR4、MyD88、IL-17表达上升可能导致RPID发病风险呈相应倍数增加,对应的OR值分别为1.586、1.649、1.550、1.094,(P<0.05);Gas6、sMer表达下降可能导致RPID发病风险呈相应倍数增加,对应OR值为0.749、0.973,(P<0.05)。(2)经Logistic逐步回归联合ROC曲线分析上述项目的潜在诊断预测效能,结果显示血清IL-17的敏感度为0.68,特异度为0.78;血清Gas6的敏感度为0.68,特异度为0.76;Gas6/IL-17两项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0.80,特异度为0.89。Gas6、IL-17以及Gas6/IL-17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均>0.7,但<0.9,各指标均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效能,其中血清Gas6/IL-17联合检测RPID的ROC曲线下面积最高,具有较高的特异度。(3)REDCT治疗后上述部分指标的水平有所改善而接近正常健康者:患者TLR2、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比率均明显下调,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接近同期正常健康女性水平(P>0.05);MyD88、IL-17、IL-23表达水平与治疗前(0周)相比均下降(P<0.05),且水平变化差值与患者临床盆腔疼痛及体征改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疗后Gas6、sMer、sAxl水平增高,除sAxl以外均与治疗前(0周)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临床疗效结论: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可有效缓解患者反复下腹疼痛症状、改善盆腔体征及中医证候,同时具有一定的降低复发率疗效。2、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可能与TLR2、TLR4、MyD88、Gas6、sMer、sAx1、IL-17及IL-23等各指标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及其所致的机体正、负免疫稳态失衡有关。3、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能通过下调外周血白细胞中的TLR2、TLR4表达,及血清中IL-17、IL-23、MyD88水平,促进Gas6、sMer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4、联合检测血清两项指标(Gas6/IL-17)对RPID发病有一定的潜在预测效能,可作为检测RPID的潜在候选指标,本研究为RPID科学客观的诊疗评价体系的确立提供了一项新依据。

李娜,李彦珺,刘珍青,许艳静[7](2018)在《非典型皮损及无皮损的生殖道分泌物单纯疱疹病毒DNA检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非典型皮损及无皮损单纯疱疹病毒(HSV)疑似感染者生殖道分泌物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50例疑似HSV感染但无典型症状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150例生殖器典型病变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HSV-Ⅱ型及HSV-Ⅰ型的DNA检测情况。结果观察组HSV检出率20. 00%,显着低于对照组的64. 00%(P <0. 01)。疑似HSV感染男性患者HSV检出率34. 10%,显着低于女性52. 76%(P <0. 05)。结论对非典型皮损或无皮损HSV疑似感染患者,生殖道分泌物DNA检测对HSV感染的诊治及传播的防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王雪彬[8](2018)在《探讨疱疹病毒感染与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疾病活动之间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EB病毒(EBV)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疾病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象与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探讨病毒感染与SLE的关系时,连续收集28例SLE、38例健康女性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资料,并检测血清中CMV、HSV的IgG、IgM和口腔上皮细胞、外周血的病毒DNA(EBV、CMV、HSV);探讨病毒感染与AS的关系时,连续收集123例AS、38例健康男性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资料,并检测血清中CMV、HSV的IgG、IgM和口腔上皮细胞、外周血、少数关节液及滑膜的病毒DNA(EBV、CMV、HSV)。【结果】1 CMV感染与SLE的关系SLE的CMV-IgG阳性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但CMV-IgG滴度高于对照组。CMV-IgG阳性、CMV-IgG滴度均与SLE的疾病活动无关。SLE组的CMV-IgM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35.71%VS 0),且CMV-IgM阳性者的SLEDAI评分更高(Z=-2.005,P=0.045)、补体C3更低(Fisher,P=0.03),但补体C4、ESR、CRP与阴性者无显着差异。SLE组中,仅1例CMV-DNA阳性,其对应的疾病活动指标较高,而对照组的CMV-DNA均阴性。若CMV-DNA或CMV-IgM阳性则定义为CMV活动性感染,则CMV活动性感染者的SLEDAI评分更高(22(17)VS 11(9.5),P=0.024)、补体C3更低(P<0.05),但补体C4、ESR、CRP并无显着差异。2 HSV感染与SLE的关系SLE的HSV-IgG阳性率、HSV-IgG滴度与对照组均无显着差异,且均与疾病活动指标无显着性的关系。SLE的HSV-IgM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48.14%VS 0),且HSV-IgM阳性者SLEDAI评分显着高于阴性者(20(16.75)VS 11(8.25),P=0.039),但补体C3、C4、ESR、CRP无显着差异。SLE组仅在3例口腔上皮细胞中检测出HSV-1 DNA,其对应的疾病活动指标较高,外周血及对照组均未检测到HSV-1 DNA。SLE和对照组均未检测到HSV-2 DNA。若将HSVIgM或HSV-DNA阳性定义为HSV活动性感染,则HSV活动性感染者SLEDAI评分更高(18(16)VS10(8),P=0.028),但补体C3、C4、ESR、CRP并无显着差异。3 EBV感染与SLE的关系口腔上皮细胞、血液中SLE的EBV-DNA阳性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且EBV-DNA阳性与SLE的疾病活动指标也不存在关联。若将血液中EBVDNA阳性定义为EBV活动性感染,则EBV活动性感染与SLE的疾病活动指标也不相关。4 CMV感染与AS的关系AS的CMV-IgG阳性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且CMV-IgG阳性与AS的疾病活动指标无关。AS组的CMV-IgG滴度低于对照组,但CMV-IgG滴度越高,则BASDAI评分越高(R=0.581,p=0.001)、病史越长,与ESR、CRP无显着关联。AS和对照组的CMV-IgM都是阴性。AS的CMV-DNA阳性率与对照组无差别,口腔标本分别为8.8%、8.3%,血液和关节液、滑膜均阴性。其中CMV-DNA阳性者对应的疾病活动指标均较高。5 HSV感染与AS的关系AS组的HSV-IgG阳性率、HSV-IgG滴度均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且与AS的疾病活动无显着关系。若以18作为HSV-IgG高低滴度的分界线,则HSVIgG高滴度者的ESR更高(27.50±27.33 VS 21.97±13.84,P=0.001),但CRP之间无明显差异。AS的HSV-IgM阳性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HSV-IgM阳性者对应的ESR更高,CRP无统计学差异。AS组仅在4例口腔上皮细胞中检测出HSV-1 DNA,其对应的疾病活动指标较高,而外周血、关节液或滑膜及对照组均未检测到HSV-1 DNA。AS和对照组均未检测到HSV-2 DNA。6 EBV感染与AS的关系口腔上皮细胞、血液、关节液或滑膜中AS的EBV-DNA阳性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且EBV-DNA阳性与AS的疾病活动指标也不存在关联。EBV活动性感染与AS的疾病活动指标不相关。【结论】①CMV活动性感染(CMV-IgM或CMV-DNA阳性)与SLE的疾病活动相关。HSV活动性感染(HSV-IgM或HSV-DNA阳性)与SLE疾病活动相关。EBV感染与SLE的疾病活动无关。②CMV-IgG滴度越高,则AS的BASDAI评分越高。HSV-IgG滴度越高则AS的ESR越高,HSV-IgM阳性者ESR高于阴性者。EBV感染与AS的疾病活动无关。

李平超[9](2018)在《呼吸道T细胞在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募集、表型及功能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流感病毒感染能够引起世界范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特别是小孩和老人。由于流感病毒的感染和复制都发生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因此呼吸道T细胞在病毒感染的前线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到目前还没有资料对不同感染时期呼吸道的CD4+T和CD8+T细胞的表型特点、募集及其功能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研发基于呼吸道T细胞的流感疫苗或佐剂。研究目的:以流感病毒为感染模型,系统研究呼吸道T细胞的募集、表型及其功能机制,为研发基于黏膜T细胞的流感病毒疫苗或佐剂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以流式分析及分选检测T细胞在呼吸道募集及持续的动力学变化;以中和抗体分别封闭肺部IFN-γ、CXCR3、ICAM-1及CD62L研究其呼吸道T细胞募集机制;以流式分选分析及定量PCR检测呼吸道T细胞表型特点(转录特点及表面标志);通过ELISPOT、ICS及定量PCR检测流感病毒在呼吸道诱导的T细胞应答情况;分别以中和抗体阻断呼吸道T细胞的募集研究其在初次感染中的保护效果及机制;通过删除呼吸道T细胞研究其在再次感染中的保护效果及机制。研究结果:流感病毒初次感染后,呼吸道T细胞在第2-4天开始在呼吸道募集,7天达到高峰,28天达到稳定状态,持续存在达160天。我们发现IFN-γ及其诱导的趋化因子(CXCL9、CXCL10、CXCL11)和黏附分子(ICAM-1)、CD62L共同介导T细胞在呼吸道的募集。呼吸道T细胞表现为效应样和组织驻留样表型,静息期呼吸道T细胞处于较高的抑制状态,但持续表达细胞毒性分子(颗粒酶B)和调节性因子(IL-10)。募集到呼吸道的T细胞通过增殖、分泌抗病毒细胞因子及细胞毒性分子发挥保护作用,阻断呼吸道T细胞的募集降低了对流感病毒初次感染的抵抗。静息的呼吸道T细胞再次激活后,快速产生较强的抗病毒因子(IFN-γ),通过诱导产生趋化因子募集各种免疫细胞,建立抗病毒状态,删除呼吸道T细胞降低了对流感病毒再次感染的抵抗。结论:揭示了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呼吸道T细胞的表型特点及募集机制,发现IFN-γ介导的呼吸道T细胞募集在抵抗流感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刘雪[10](2017)在《RAPD联合FQ-PCR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疱疹病毒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病毒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全世界病毒性神经系统感染的每年发病率为3.5-7.4/10万人,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脑膜炎、脑炎、脊髓炎等,病原学诊断不及时可能导致死亡及后遗症的发生。病毒性神经系统感染常见诊断的方法有病毒的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检测等,前者耗时较长,后者特异性差且不能分辨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并且两者灵敏性有限,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如荧光定量PCR、多重PCR,LAMP技术(环介导的等温扩增)等大大提高了病毒性神经系统感染的检出率,但是,由于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中的病毒DNA含量较低导致漏检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更加高敏、快速、特异的检测方法。研究目的:建立一种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RAPD)联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高敏定量检测单纯疱疹病毒(HSV),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新方法。研究方法:根据国内外文献筛选并设计数十条随机引物,分别对单纯疱疹病毒,人类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进行随机多态性扩增。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选取稳定清晰条带进行分离,纯化及克隆测序,所得序列在NCBI上应用blast-nr 比对genebank现有病毒序列,选取与HSV、HCMV、VZV匹配度高于99%的基因序列作为目的片段,并在其内部用primer3.0设计特异性内引物,以RAPD产物为模板进行荧光定量PCR,优化反应条件,建立RAPD-qPCR检测疱疹病毒新方法,并以10倍倍比梯度稀释的HSV、HCMV、VZV DNA为模板进行qPCR和RAPD-qPCR对比分析,分析此方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用此方法检测55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神经系统感染及21例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标本,观察三种疱疹病毒HSV、HCMV和VZV检出率。研究结果:经过筛选,确定了 HSV、HCMV、VZV扩增灵敏性及特异性最好一组引物,建立的RAPD-qPCR可分别检测出1:106 HSV、1:105 HCMV和1:105 VZVDNA,而单一 qPCR 仅能检测 1:103HSV、1:102HCMV 和 1:103 VZV DNA。RAPD-qPCR相比于单一 qPCR灵敏性提高100-1000倍,RAPD-qPCR扩增大于1:105病毒DNA得到的CT值均小于22.96±0.81,与102copies/μl的标准线相距远,易于区分阴性和阳性。用乙型肝炎病毒及疱疹病毒互为对照未见非特异扩增,特异性好。应用此方法检测55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检出VZV DNA阳性8例,检出率为14.55%,HSV及HCMV未见检出。21例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VZV、HSV、HCMV均为阴性。结论: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联合荧光定量检测三种病毒是一种高度灵敏及特异的检测方法;初步临床应用表明:55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中,检出VZVDNA阳性8例,检出率为14.55%,HSV及HCMVDNA未检出。

二、同源序列PCR检测孕妇外周血白细胞中HSV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源序列PCR检测孕妇外周血白细胞中HSV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鳖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PsSTING)的表征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略缩词表
第一章 综述
    1.1 先天免疫系统
        1.1.1 先天免疫系统概述
        1.1.2 物理化学生物屏障
        1.1.3 先天免疫细胞
        1.1.4 细胞模式受体
    1.2 STING基因与先天免疫
        1.2.1 STING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1.2.2 STING基因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化学试剂
        2.1.3 主要试剂配制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PsSTING基因全长克隆
        2.2.2 PsSTING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2.3 PsSTING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2.2.4 外源刺激对PsSTING基因表达的影响
        2.2.5 PsSTING蛋白的原核表达
        2.2.6 PsSTING兔多克隆抗体制备
        2.2.7 外源刺激对PsSTING蛋白表达的影响
        2.2.8 组织中PsSTING蛋白免疫荧光分析
        2.2.9 PsSTING基因活体RNA干扰
        2.2.10 NF-κB和IFN-β信号通路检测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PsSTING基因和蛋白质序列分析
    3.2 PsSTING同源性比对和进化树构建
    3.3 PsSTING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3.4 嗜水气单胞菌、LPS和poly(I:C)对PsSTING mRNA表达的影响
        3.4.1 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对PsSTING mRNA表达的影响
        3.4.2 LPS刺激对PsSTING mRNA表达的影响
        3.4.3 poly(I:C)刺激对PsSTING mRNA表达的影响
    3.5 PsSTING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抗制备
    3.6 嗜水气单胞菌、poly(I:C)和LPS对PsSTING蛋白表达的影响
    3.7 PsSTING蛋白免疫荧光分析
    3.8 siRNA干扰
    3.9 NF-κB和IFN-β信号通路验证
第四章 讨论
    4.1 PsSTING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4.2 PsSTING基因组织表达分布
    4.3 嗜水气单胞菌、LPS和poly(I:C)对PsSTING表达的影响
    4.4 RNAi对下游基因的影响及PsSTING在相关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第五章 小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简历
    2 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HVEM在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HSV-1 概述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
    HSV-1 的结构及生物学特征
    HSV-1 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HSV-1 感染与宿主免疫应答
    HVEM 受体与其配体
    HSV-1 突变株M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HSV-1经不同途径感染HVEM~(-/-)小鼠的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病毒和细胞
        1.1.3 引物
        1.1.4 主要试剂
        1.1.5 主要仪器和耗材
        1.1.6 主要溶液及配制
        1.2 方法
        1.2.1 构建基因敲除小鼠
        1.2.2 细胞培养
        1.2.3 病毒培养
        1.2.4 病毒载量检测标准品制备
        1.2.5 小鼠的病毒感染
        1.2.6 小鼠感染后的临床症状观察
        1.2.7 组织病理分析
        1.2.8 组织病毒载量的检测
        1.3 数据分析软件和数据库
    2 结果与分析
        2.1 McKrae感染HVEM~(-/-)和C57BL/6小鼠后的临床表现
        2.2 McKrae感染HVEM~(-/-)6和C57BL/小鼠后的组织病理分析
        2.3 McKrae感染C57BL/6和HVEM~(-/-)小鼠后的组织病毒载量分析
    3 讨论
第二章 HSV-1感染后树突状细胞的转录组学分析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引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1.2 方法
        1.2.1 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分离纯化
        1.2.2 细胞总RNA的提取
        1.2.3 Smart-seq测序检测
        1.2.4 Smart-seq数据分析
        1.3 数据分析软件和数据库
    2 结果与分析
        2.1 感染McKrae后树突状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2.1.1 HVEM~(-/-)小鼠和C57BL/6小鼠差异基因总体情况
        2.1.2 HVEM~(-/-)小鼠和C57BL/6小鼠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2.1.3 HVEM~(-/-)小鼠和C57BL/6小鼠差异基因KEGG分析
        2.1.4 HVEM~(-/-)小鼠和C57BL/6小鼠差异基因Pathway分析
        2.2 Smart-seq测序分析结果的验证
    3 讨论
第三章 HVEM在HSV-1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毒
        1.1.2 抗原多肽
        1.1.3 主要试剂和商品化溶液
        1.1.4 主要仪器
        1.1.5 主要耗材
        1.2 方法
        1.2.1 小鼠的免疫和病毒感染
        1.2.2 特异性刺激T细胞的ELISpot检测
        1.2.2.1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离
        1.2.2.2 特异性刺激T细胞的ELISpot布板
        1.2.2.3 特异性刺激T细胞的ELISpot显色反应
        1.2.3 中和抗体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突变株M3诱导HVEM~(-/-)小鼠与C57BL/6小鼠的免疫反应
        2.2 突变株M3免疫后HVEM~(-/-)小鼠与C57BL/6小鼠组织病毒载量
        2.3 McKrae感染突变株M3免疫HVEM~(-/-)小鼠与C57BL/6小鼠后的临床表现
        2.4 McKrae感染突变株M3免疫HVEM~(-/-)小鼠与C57BL/6小鼠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2.5 McKrae感染突变株M3免疫HVEM~(-/-)小鼠与C57BL/6小鼠后的组织病毒载量
        2.6 McKrae感染突变株M3免疫HVEM~(-/-)小鼠与C57BL/6小鼠后诱导的免疫反应
    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HVEM在单纯疱疹病毒I型眼部感染中的研究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研究生个人简历

(3)HSV-1溶瘤病毒用于肿瘤精准治疗及肿瘤耐受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疱疹病毒概述
        1.1 疱疹病毒的分类
        1.2 单纯疱疹病毒
    2 溶瘤病毒研究进展
        2.1 溶瘤病毒的种类
    3 CRISPR/Cas9 系统概述
        3.1 CRISPR/Cas9 系统的分子机制
        3.2 CRISPR/Cas9 系统在HSV-1 病毒基因改造中的应用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HSV-1 溶瘤病毒治疗小鼠恶性肿瘤
    1.1 前言
    1.2 仪器耗材
        1.2.1 主要仪器
        1.2.2 材料
    1.3 实验方法
        1.3.1 细胞培养
        1.3.2 细胞转染
        1.3.3 HSV-1 病毒的扩增与保存
        1.3.4 HSV-1 对细胞增殖影响的曲线制备
        1.3.5 HSV-1 对细胞存活影响的曲线制备
        1.3.6 利用CRISPR/Cas9 系统构建基因改造溶瘤病毒
        1.3.7 图像分析和数据统计
    1.4 结果
        1.4.1 制备ICP34.5 缺失的HSV-1 溶瘤病毒
        1.4.2 HSV-1-ΔICP34.5 病毒对小鼠黑色素瘤的治疗效果
        1.4.3 多种细胞系对HSV-1-ΔICP34.5 病毒的敏感性分析
        1.4.4 HSV-1-ΔICP34.5 病毒对小鼠结肠癌的治疗效果
        1.4.5 Nectin1 缺失抵抗HSV-1-ΔICP34.5 病毒对小鼠结肠癌的治疗
        1.4.6 HSV-1-NEO2/15 溶瘤病毒制备
        1.4.7 HSV-1-NEO-2/15 溶瘤病毒对小鼠结肠癌的治疗效果
    1.5 讨论
第二章 利用全基因组CRISPR-Cas9敲除文库进行HSV-1宿主依赖因子的筛选及富集
    2.1 前言
    2.2 仪器耗材
        2.2.1 主要仪器
        2.2.2 材料
        2.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利用CRISPR/Cas9 系统构建基因敲除细胞
        2.3.3 Western Blot验证敲除细胞株
        2.3.4 细胞免疫荧光
        2.3.5 慢病毒包装
        2.3.6 细胞总RNA提取
        2.3.7 cDNA的合成
        2.3.8 cDNA的普通PCR反应
        2.3.9 病毒结合实验
        2.3.10 图像分析和数据统计
    2.4 实验结果
        2.4.1 制备L929 全基因组细胞敲除文库
        2.4.2 利用全基因组敲除库筛选抗HSV-1 的细胞
        2.4.3 筛选后抗病毒细胞对HSV-1 病毒的敏感性分析
        2.4.4 筛选过程中sg RNA以及其靶向基因的动力学变化
        2.4.5 PANTHER GO富集度分析
        2.4.6 富集HSV-1 病毒的宿主依赖因子
        2.4.7 临床肿瘤患者体内HSV-1 病毒HDF的突变频率分析
    2.5 讨论
第三章 HSV-1 宿主依赖因子候选基因的验证与分析
    3.1 前言
    3.2 仪器耗材
    3.3 方法
        3.3.1 利用CRISPR/Cas9 系统构建基因敲除细胞
        3.3.2 利用PANTHER网站分析基因功能
        3.3.3 利用KEGG网站分析目的基因通路关系
        3.3.4 图像分析和数据统计
    3.4 实验结果
        3.4.1 Nectin1和ENTPD1 基因缺失对病毒的抵抗
        3.4.2 ENTPD1 基因是一个HSV-1 病毒新的宿主依赖因子
        3.4.3 敲除ENTPD1对HSV-1 感染后病毒增殖的影响
        3.4.4 ENTPD1 缺失抵抗HSV-1 感染不依赖I型干扰素通路
        3.4.5 ENTPD1 缺失阻止HSV-1 病毒进入细胞,但不影响病毒和细胞膜结合
        3.4.6 BGC-823 细胞缺失ENTPD1 基因抵抗HSV-1 感染
        3.4.7 其他HSV-1 病毒HDF候选基因验证与分析
        3.4.8 硫酸乙酰肝素合成途径对HSV-1 进入细胞至关重要
        3.4.9 KEGG通路分析
        3.4.10 确定硫酸乙酰肝素合成途径候选基因
    3.5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Ⅰ
附录 Ⅱ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HSV-2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HSV-2概述
    HSV-2的基因组及其病毒生活史
    HSV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以及免疫逃逸
    “神经毒力因子”ICP34.5
        ICP34.5介导宿主关闭蛋白合成的逆转
        ICP34.5可抑制Ⅰ型干扰素的产生
        ICP34.5抑制细胞自噬
    潜伏相关转录因子—一LAT
    HSV感染细胞引起应激颗粒形成
    HSV感染的动物模型
    HSV感染动物引起类似恶病质的临床症状
    实验思路
第一部分 HSV-2突变株RL1-HSV-2的构建及其引起的类恶病质临床症状和相关的转录调控功能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毒
        1.1.2 细胞
        1.1.3 实验动物
        1.1.4 质粒与载体
        1.1.5 抗体
        1.1.6 溶液和商品化试剂
        1.1.7 主要设备仪器
        1.1.8 主要耗材
        1.1.9 引物
        1.1.10 主要溶液及配置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1.1 细胞复苏
        1.2.1.2 细胞传代
        1.2.1.3 细胞计数
        1.2.1.4 细胞冻存
        1.2.2 病毒培养
        1.2.2.1 病毒扩增及收获
        1.2.2.2 病毒滴度测定
        1.2.3 质粒构建
        1.2.3.1 PX330质粒构建
        1.2.3.2 pEGFP-RL1质粒的构建
        1.2.3.3 pcDNA3.1(+)-RL1-/pcDNA3.1(+)-RL1质粒的构建
        1.2.3.4 pGL-ICP0, pGL-ICP4, pGL-ICP22, pGL-US11质粒的构建
        1.2.3.5 pGEM(?)-T-US4质粒的构建
        1.2.3.6 感受态大肠杆菌转化
        1.2.3.7 筛选目的单菌落
        1.2.3.8 无内毒素质粒小量提取
        1.2.3.9 质粒转染
        1.2.4 HSV-2突变株RL1-HSV-2的构建和纯化
        1.2.4.1 病毒感染
        1.2.4.2 病毒收获
        1.2.4.3 病毒基因组提取
        1.2.4.4 病毒基因组PCR鉴定
        1.2.4.5 分离病毒克隆
        1.2.5 RL1-HSV-2补偿病毒的构建
        1.2.5.1 质粒转染
        1.2.5.2 病毒感染
        1.2.5.3 补偿病毒中RL1分子表达量的检测
        1.2.6 突变株RL1-HSV-2在细胞水平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1.2.6.1 病毒增殖动力学检测
        1.2.6.2 Vero、VK2细胞蚀斑形态分析
        1.2.6.3 VK2细胞中细胞因子、应激反应因子以及RL1相关病毒基因转录水平检测
        1.2.6.4 突变株RL1-HSV-2细胞凋亡检测
        1.2.7 突变株RL1-HSV-2以及野毒株HSV-2编码的RL1蛋白对基因ICP0,ICP4,ICP22,US11启动子的调控作用分析
        1.2.8 突变株RL1-HSV-2在动物水平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1.2.8.1 突变毒株RL1-HSV-2的急性感染能力分析
        1.2.9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HSV-2突变株RL1-HSV-2的构建和纯化
        2.2 RL1-HSV-2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
        2.2.1 RL1-HSV-2在细胞中的增殖动力学分析
        2.2.2 RL1-HSV-2在VK2细胞和Vero细胞中的蚀斑形态分析
        2.3 RL1-HSV-2补偿病毒的构建及其RL1分子表达量的分析
        2.4 RL1-HSV-2感染动物后的临床病理特征
        2.4.1 RL1-HSV-2感染动物后的临床表现
        2.4.2 RL1-HSV-2感染小鼠后的组织病理分析
        2.4.3 RL1-HSV-2感染小鼠后阴道周围肌肉组织的电镜分析以及神经组织和主要器官的组织化学分析
        2.5 RL1-HSV-2引起的类似恶病质反应
        2.5.1 RL1-HSV-2可引起类似恶病质的临床症状
        2.5.2 RL1-HSV-2引起的类似恶病质的炎性因子及血生化水平分析
        2.6 RL1-HSV-2感染细胞后的应激反应
        2.7 RL1- HSV-2感染小鼠后急性感染期器官组织的病毒载量分析
        2.8 ICP34.5参与病毒基因的转录
    3 讨论
第二部分 HSV-2突变株LAT-HSV-2和RL1-LAT-HSV-2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本部分所用病毒、细胞、实验动物、质粒与载体、细胞培养、细胞培养用溶液、商品化试剂与溶液、主要溶液、耗材和设备同第一部分,与第一部分不同的内容如下
        1.1.2 病毒
        1.1.3 抗体
        1.1.4 试剂盒
        1.1.5 引物及肽段
        1.2 方法
        1.2.1 本部分所用细胞培养、病毒培养、质粒构建、质粒转化及转染、突变株的构建、突变株在细胞水平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均同第一部分,与第一部分不同的内容如下
        1.2.2 病毒突变株LAT基因组PCR鉴定
        1.2.3 突变株RL1-LAT-HSV-2以及LAT-HSV-2在动物水平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1.2.3.1 突变株感染小鼠后的急性感染能力分析
        1.2.3.2 突变株感染小鼠后的潜伏感染能力分析
        1.2.4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分离
        1.2.5 CD3+T细胞检测
        1.2.6 IFN-γ Elispot检测
        1.2.7 骶背根神经节离体重激活分析
    2 结果
        2.1 HSV-2突变株LAT-HSV-2以及RL1-LAT-HSV-2的构建
        2.2 突变株LAT-HSV-2以及RL1-LAT-HSV-2在细胞水平的生物学特性
        2.2.1 突变株LAT-HSV-2以及RL1-LAT-HSV-2在细胞的增殖动力学
        2.2.2 突变株LAT-HSV-2以及RL1-LAT-HSV-2在Vero细胞的蚀斑形态分析
        2.3 突变株LAT-HSV-2以及RL1-LAT-HSV-2在动物水平的急性感染生物学特性
        2.3.1 突变株LAT-HSV-2以及RL1-LAT-HSV-2在小鼠模型上的急性感染的临床表现特征
        2.3.2 突变株LAT-HSV-2以及RL1-LAT-HSV-2在小鼠模型上的急性感染的组织病理分析
        2.3.3 突变株LAT-HSV-2以及RL1-LAT-HSV-2在小鼠模型上感染部位的炎性因子水平变化
        2.3.4 突变株LAT-HSV-2以及RL1-LAT-HSV-2在小鼠模型上急性感染的组织载量分析
        2.4 突变株LAT-HSV-2以及RL1-LAT-HSV-2在动物水平的潜伏感染能力分析
        2.4.1 突变株LAT-HSV-2以及RL1-LAT-HSV-2在动物水平的潜伏感染期的组织载量分析
        2.4.2 突变株LAT-HSV-2以及RL1-LAT-HSV-2在动物水平的潜伏感染期的组织病理结果分析
        2.4.3 突变株LAT-HSV-2以及RL1-LAT-HSV-2在动物水平的潜伏感染期的骶背根神经节重激活能力分析
        2.5 突变株LAT-HSV-2以及RL1-LAT-HSV-2在动物水平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2.5.1 突变株LAT-HSV-2以及RL1-LAT-HSV-2感染小鼠后脾脏淋巴细胞中CD3+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
        2.5.2 突变株LAT-HSV-2以及RL1-LAT-HSV-2感染小鼠后脾脏淋巴细胞中IFN-γ特异性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
    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单纯疱疹病毒2型疫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中突变毒株的突变基因序列
缩略词表
致谢
研究生个人简历

(5)干扰TLR9-IRF5信号通路对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柯萨奇病毒
    2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
        2.1 病毒性心肌炎
        2.1.1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原学
        2.1.2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2.1.3 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
        2.2 柯萨奇病毒感染诱发心肌炎的致病过程
        2.3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中介导心脏损伤的因素
        2.3.1 病毒直接介导的心脏损伤
        2.3.2 固有免疫反应介导的心脏损伤
        2.3.3 获得性免疫反应介导的心脏损伤
    3 TLR9-IRF5 信号通路与病毒性心肌炎
        3.1 TLR家族简介
        3.2 TLR信号通路与病毒性心肌炎
        3.3 TLR9 介导的信号通路与病毒性心肌炎
        3.3.1 TLR9 信号通路
        3.3.2 TLR9 信号途径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3.4 病毒性心肌炎中TLR9 的配体
        3.4.1 mtDNA
        3.4.2 HMGB1
        3.5 TLR9 信号途径中参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关键分子
        3.5.1 MyD88
        3.5.2 NF-κB
        3.5.3 IRFs
        3.6 IRF5 在心肌炎中的作用
        3.6.1 IRF5 的生理功能
        3.6.2 IRF5 对炎症的调控
        3.6.3 IRF5 介导的心脏损伤
        3.7 TLR9/ IRF5 信号拮抗剂应用的研究现状
        3.7.1 TLR9 拮抗剂应用的研究现状
        3.7.2 IRF5 拮抗剂的研究现状
        3.7.3 TLR9/ IRF5 信号拮抗剂的临床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TLR9-IRF5 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在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的表达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纳入与排除标准
        2.1.2 临床指标采集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中IRF5 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检测
        2.3.2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包积液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检测
        3.实验结果
        3.1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中IRF5 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3.2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包积液细胞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
        3.3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包积液上清中TNF-α和IL-6 的表达水平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TLR9-IRF5 信号通路在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中的作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0 实验动物与细胞
        2.1 ODNs
        2.2 病毒
        2.3 实验试剂与器材
        2.4 实验方法
        2.4.1 CVB3 的扩增与毒力检测
        2.4.2 CVB3 感染BAlB/c小鼠建立VMC动物模型
        2.4.3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急性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动态检测
        2.4.4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急性期心肌组织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m RNA表达水平的动态检测
        2.4.5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中HMGB1 的检测
        2.4.6 CVB3 感染H9C2 细胞建立VMC细胞模型
        2.4.7 CVB3 感染后H9C2 细胞中HMGB1和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m RNA表达水平的动态检测
        2.4.8 HMGB1 中和抗体干预后CVB3 感染的H9C2 细胞中HMGB1和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的检测
        2.4.9 氯喹干预后CVB3 感染的H9C2 细胞中HMGB1和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的检测
        2.4.10 AAAG ODN干预后CVB3 感染的H9C2 细胞中HMGB1和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的检测
        2.4.11 检测Cp G1826 干预后CVB3 感染的H9C2 细胞活力
        2.4.12 检测AAAG ODN干预后CVB3 感染的H9C2 细胞活力
        2.4.13 检测氯喹干预后CVB3 感染的H9C2 细胞活力
        2.4.1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与心肌损伤的关系
        3.1.1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的建立
        3.1.2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急性期心肌组织病理动态变化
        3.1.3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急性期心肌组织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
        3.1.4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急性期心肌组织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与心肌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3.2 CVB3 感染诱发心肌细胞中TLR9-IRF5 信号活化
        3.2.1 CVB3 感染后心肌细胞中HMGB1 表达水平
        3.2.3 CVB3 感染后心肌细胞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水平
        3.2.4 HMGB1 中和抗体对CVB3 感染的心肌细胞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3.2.5 氯喹对CVB3 感染的心肌细胞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3.2.6 AAAG ODN对 CVB3 感染的心肌细胞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3.3 干扰TLR9-IRF5 信号对CVB3 感染的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3.3.1 Cp G1826对CVB3 感染的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3.3.2 氯喹对CVB3 感染的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3.3.3 AAAG ODN对 CVB3 感染的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4 讨论
        4.1 CVB3 感染过程中HMGB1 的释放与TLR9 信号的激活
        4.2 CVB3 感染后TLR9-IRF5 信号的激活与心肌损伤
        5 小结
    第三章 调节TLR9-IRF5 信号通路对小鼠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方法
        2.1 实验动物和细胞
        2.2 ODNs
        2.3 实验试剂与器材
        2.4 实验方法
        2.4.1 AAAG ODN干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
        2.4.2 AAAG ODN不同时间干预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体重及一般状态影响的检测
        2.4.3 AAAG ODN不同时间干预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炎症的检测
        2.4.4 AAAG ODN不同时间干预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中TLR9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检测
        2.4.5 AAAG ODN不同时间干预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外周免疫器官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检测
        2.4.6 AAAG ODN干预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中病毒载量检测
        2.4.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AAAG ODN对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影响
        3.1.1 不同时间给予AAAG ODN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一般状态
        3.1.2 不同时间给予AAAG ODN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心脏损伤程度
        3.2 给予AAAG ODN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水平
        3.2.1 不同时间给予AAAG ODN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在感染后第7天的表达水平
        3.2.2 不同时间给予AAAG ODN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在感染后第14天的表达水平
        3.3 给予AAAG ODN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外周免疫器官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水平
        3.3.1 不同时间给予AAAG ODN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脾脏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水平
        3.3.2 不同时间给予AAAG ODN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水平
        3.4 给予AAAG ODN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中病毒载量
        4 讨论
        4.1 AAAG ODN干预后对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中TNF-ɑ和 IL-6 表达水平的影响
        4.2 不同时间应用AAAG ODN对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影响差异的可能机制
        5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选题背景
    2.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疗效评价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处理
        2.5 研究流程
    3.研究结果
        3.1 人口学特征及病情资料分析
        3.2 治疗结果
第二部分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机制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治疗方案
        2.3 实验设计
        2.4 实验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基线分析
        3.2 RPID患者单核细胞TLR2/4 mRNA表达量及前后变化
        3.3 RPI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TLRs蛋白比率及前后变化
        3.4 RPID患者血清MyD88、TAM受体、Gas6、IL-17、IL-23水平及前后变化
        3.5 TLRs/TAM正负通路相关因子对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影响
讨论
    1.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概念和临床表现
    2.中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认识
        2.1 古医籍相关论述
        2.2 现代中医病名沿革
        2.3 病因病机
    3.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发病机制的认识
        3.1 RPID与机体反应状态和病原体特征有关
        3.2 RPI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缺乏定论
        3.3 免疫平衡稳态研究可能是RPID机制研究的突破点之一
    4.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治疗方案
        4.1 RPID的西医治疗方案
        4.2 中医药治疗RPID的优势
    5.“益气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及辨证论治特色
        5.1 “益气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
        5.2 内服中药“盆炎康复汤”的方药分析及相关研究
    6.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依据
        6.1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的前期研究基础
        6.2 中药“妇科灌肠液”治疗RPID的依据
        6.3 艾灸神阙、足三里、中脘、关元治疗RPID的依据
    7.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临床疗效分析
        7.1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缓解下腹痛的疗效分析
        7.2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改善RPID盆腔体征的疗效分析
        7.3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改善RPID中医证候的疗效分析
        7.4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有效降低复发率
    8.本次研究的免疫分子靶点定位
        8.1 TLRs-MyD88 信号通路
        8.2 Gas6-TAM信号通路
    9.TLRs-MyD88/Gas6-TAM正负免疫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作用分析
        9.1 TLRs-MyD88 信号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9.2 Gas6-TAM系统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9.3 探讨影响RPID的免疫平衡紊乱因素
        9.4 运用ROC曲线分析相关因子的潜在诊断效能和临床意义
    10.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调控作用
        10.1 REDCT对 TLR2/4-MyD88 正向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
        10.2 REDCT对 Gas6-TAM负向通路相关免疫因子的影响
结论
创新性及意义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综述一:益气清湿化瘀类中药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Gas6-TAM信号通路在妇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附表
    附表1 中医气虚血瘀夹湿证候分级记分表
    附表2 盆腔体征分级记分表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和科研成果
附录四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7)非典型皮损及无皮损的生殖道分泌物单纯疱疹病毒DNA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标本采集
    1.3 实验室检查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8)探讨疱疹病毒感染与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疾病活动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部分病原体抗体、DNA的检测
    引言
    实验一:CLIA检测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的IgG和IgM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二:PCR检测EB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的DNA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强直性脊柱炎与部分病原体抗体、DNA的检测
    引言
    实验一:CLIA检测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的IgG和IgM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二:PCR检测EB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的DNA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呼吸道T细胞在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募集、表型及功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流感病毒简介及危害
    2 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的天然免疫应答
    3 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的B细胞应答
    4 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的T细胞应答
        4.1 T细胞介导的杀伤效应
        4.2 T细胞介导的免疫调节
        4.3 T细胞介导的异源亚型免疫
    5 呼吸道TRM在控制早期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路线
第一章 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T细胞在呼吸道募集的特点及其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流感病毒初次感染后T细胞快速在呼吸道募集,且持续存在达160天
        2.2 呼吸道T细胞的募集依赖肺部产生的IFN-γ及其诱导的趋化性因子
        2.3 肺部IFN-γ诱导ICAM-1促进T细胞在呼吸道的募集
        2.4 CD62L介导T细胞在呼吸道的最初募集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呼吸道T细胞的表型特点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呼吸道T细胞表现为效应样表型
        2.2 呼吸道滞留的T细胞处于较高的抑制状态
        2.3 呼吸道T细胞持续高表达细胞毒性分子
        2.4 呼吸道T细胞持续高表达组织驻留相关的分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流感病毒初次感染过程中呼吸道T细胞的功能
    1 材料方法
    2 结果
        2.1 流感病毒初次感染后最新募集到呼吸道的T细胞通过增殖扩展病毒特异性T细胞应答
        2.2 流感病毒初次感染后募集到呼吸道的T细胞表达各种抗病毒细胞因子、毒性因子及趋化因子
        2.3 呼吸道的T细胞通过产生适量IFN-γ提供保护效果
        2.4 呼吸道CXCR3+T细胞在抵抗流感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2.5 介导呼吸道T细胞募集的ICAM-1、CD62L在流感病毒初次感染中发挥重要保护作用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流感病毒再次感染过程中呼吸道T细胞功能
    1 材料方法
    2 结果
        2.1 呼吸道T细胞体外再次遇到病毒抗原时产生抗病毒细胞因子
        2.2 呼吸道T细胞体内再次遇到病毒感染时产生抗病毒细胞因子
        2.3 呼吸道静息的T细胞体内再次遇到病毒感染时产生募集免疫细胞的炎性及趋化因子
        2.4 呼吸道T细胞再次遇到病毒抗原或感染时快速反应
        2.5 流感病毒再次感染时呼吸道的T细胞快速产生IFN-γ且诱导其趋化因子表达
        2.6 呼吸道持续的T细胞在抵抗流感病毒再次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RAPD联合FQ-PCR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疱疹病毒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同源序列PCR检测孕妇外周血白细胞中HSV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鳖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PsSTING)的表征与功能研究[D]. 周谢菲. 浙江大学, 2021(01)
  • [2]HVEM在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中的作用研究[D]. 程继帅.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HSV-1溶瘤病毒用于肿瘤精准治疗及肿瘤耐受机制的研究[D]. 沈阳坤.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HSV-2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D]. 柳蕾.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干扰TLR9-IRF5信号通路对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保护作用[D]. 聂抒. 吉林大学, 2020(08)
  • [6]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D]. 罗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7]非典型皮损及无皮损的生殖道分泌物单纯疱疹病毒DNA检测分析[J]. 李娜,李彦珺,刘珍青,许艳静.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21)
  • [8]探讨疱疹病毒感染与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疾病活动之间的关系[D]. 王雪彬.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9]呼吸道T细胞在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募集、表型及功能机制研究[D]. 李平超.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6)
  • [10]RAPD联合FQ-PCR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疱疹病毒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 刘雪.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同源序列PCR检测孕妇外周血白细胞HSV感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