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位“含金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位申请与授予中的腐败、原因及对策

提高学位“含金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位申请与授予中的腐败、原因及对策

一、提高学位"含金量"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位申请与授予中的腐败现象、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瑾[1](2021)在《基于EVLN行为模型的P保险公司人才流失风险预警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提出

杨娴[2](2020)在《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校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太多利益纠葛、氛围相对纯净的地方。随着社会发展,国内高校教师学术腐败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实验数据作假或作伪注,权学、钱学与学色交易,一稿多投或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等学术腐败现象频发。这种现象既损坏了高等学校在社会大众心中的神圣形象,也破坏了高校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既不利于高校教师个人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高校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高校教师学术腐败这一课题的理论研究,对于高校健康发展与建设创新型国家都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本论文首先介绍了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的背景及其意义,对相关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其次,对腐败、学术腐败、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体系和内容;接着,以江西省高校教师学术腐败为例,分析了江西省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现状,阐述了其危害;然后,从社会、学校和个人这三个方面对江西省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滋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随后,借鉴了美国、欧洲和亚洲的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的经验;最后,从微观层面的高校教师自身修养,中观层面的高校自身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建设,以及宏观层面的国家高校学术法规和政策环境这三个方面,提出了治理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对策。

顾宁宁[3](2020)在《不同类型政府补助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和国家对于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的可续性和内生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创新作为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企业内生增长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在我国的创新体系中,企业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为了缓解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和资源短缺问题,各级政府部门主要通过政府补助的形式对其创新活动进行干预,以促进企业创新产出水平的稳步提升。然而,现有研究对于政府补助激励企业创新的机理不够明确,政府补助影响企业创新的结果不够明晰。因此,本研究对政府补助进行细化,基于市场失灵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分析了6类政府补助对于创新活动中各要素的影响方式,检验它们各自对企业创新产出水平的影响结果。本研究收集了中国2010-2016年10个行业369家企业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本文分析了贴息类、税收类、知识产权类、人力资源类、项目类和其他类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的不同关系。其次,针对后3类补助与创新产出之间的倒U关系进行进一步检验。之后,本文讨论了企业产权、行业和规模异质性对各类补助与创新产出之间关系的影响。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第一,贴息类、税收类和知识产权类补助与创新产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政府补助的增加能够促进企业创新产出的提高;第二,人力资源类、项目类和其他类补助与创新产出存在显着的倒U关系,政府补助的数额决定了其激励企业创新的效果;第三,企业异质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上述两个结论。本研究的创新在于:第一,细分了政府补助的种类,分析了它们各自影响创新的机理,有助于政府和学术界认识在激励创新活动中应该“怎么补”和“补在哪”,提高了政府补助研究的多样性;第二,拓宽现有研究对象范围,探索了不同类型的政府补助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具体影响,有助于政府和学术界意识到在使用政府补助时分类管理与阈值管理的重要性。

张堂云[4](2019)在《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WTO《政府采购协议》(简称GPA)是WTO管辖的一项诸边贸易协议,由各缔约方自愿签署,旨在促进政府采购自由化和国际化。加入GPA是为了履行中国对WTO的承诺,自2007年年底向WTO提交加入GPA申请书以来,中国已提交了6份出价清单。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更是向世界宣告要“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GPA进程”。政府采购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作为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用于保护国内经济。加入GPA将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政府采购市场提供入场券的同时,也意味着会面临政府采购信息泄密、政府采购市场被瓜分和政府采购功能削弱等安全威胁。伴随着加入GPA进程的加快,确保政府采购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国内外现有政府采购安全研究略显单一,缺乏系统性,围绕加入GPA对现有政府采购安全的影响亟待展开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总体安全观”为指导,在深入阐释政府采购安全内涵以及政府采购安全维度、设计GPA框架下政府采购安全测度指标体系、剖析政府采购安全的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尝试基于系统视角构建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保障机制。遵循“理论阐释——实证检验——对策探索”的基本思路,利用“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运行”的自行调研数据、全国层面、省层面及产业层面的宏观统计数据、WTO官方网站数据、OECD国民账户数据、中企联和企业家协会发布的《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数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以及中国政府采购网站发布的资料等,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法律文本比较法、调研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和联立方程模型等方法,对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问题展开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界定了政府采购安全的内涵,阐释了政府采购安全构成及内在逻辑。在缕析安全和政府采购概念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把政府采购安全界定为“在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条件下,政府采购主体在实施政府采购行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消除和化解潜在风险、抵抗外来冲击,以确保政府采购功能目标能够不受侵害,并得以最大程度实现的客观状态”。政府采购安全的本质是对政府采购相关主体利益的维护,相关利益的多维诉求属性决定了政府采购安全必须是一个涵盖多维目标的体系结构,在综合归纳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把政府采购安全细分为政府采购制度安全、市场安全和政策功能安全,并对这种细分进行了理论阐释。其次,对中国政府采购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试图全面考察中国政府采购的客观状态。在制度层面,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采管分离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全链条采购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在市场层面,采购总规模持续增长,货物、服务和工程三类项目的采购总量呈上升的趋势,采购结构日趋合理,已初步形成了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建立了以招投标为主,包含竞争性谈判、询价等多元化的采购方式;在实践中,构建了反腐倡廉、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体系,并取得一定成效。第三,构建了政府采购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对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安全冲击程度进行了刻画,还分析了冲击形成的原因。政府采购安全评价在加入GPA前和加入GPA后是不一样的,加入GPA前是对政府采购面临安全冲击的预测性评价,而加入GPA后是对政府采购安全度的监测。在加入GPA前,政府采购制度安全主要通过国内政府采购制度与GPA规制在核心条款上的差异甚至是冲突进行刻画;政府采购市场安全从名义开放程度、“本土偏好”程度和国际竞争力三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进行衡量;政府采购功能安全主要是通过GPA规制的政策空间与中国出价清单中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排除来刻画。据此对加入GPA前政府采购面临的安全冲击进行预测性评价发现,中国政府采购制度与GPA在价值目标、基本原则、适应范围、采购方式和救济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政府采购名义开放程度高、“本土偏好”程度低、产业国际竞争力尤其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与GPA缔约方相差甚远。造成上述安全冲击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政府采购制度与GPA存在差距、市场开放机会不均等、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发挥空间受限、政府采购专业人才匮乏,以及中国的国货意识淡薄等。针对加入GPA后政府采购安全度的监测,本研究构建了一套指标体系,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国外供应商投诉率”等在内的13个三级指标,并根据专家评定基于AHP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第四,探索性构建了政府采购安全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利用微观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梳理、归纳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政府采购制度安全、市场安全和功能安全影响因素,以及三种安全内在的逻辑关系,创新性构建了政府采购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囿于数据的限制,本研究利用自行调研的微观数据,构建多元回归和联立方程模型,对政府采购安全的影响因素、机制及政府采购安全各维度的交互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明晰的政府采购主体责任、健全的供应商约束机制和规范的政府采购流程,有利于提高政府采购制度安全度。(2)企业国际竞争力、政府采购电子化水平、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体系、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掌握GPA缔约方政府采购情况的详细程度,对政府采购市场安全具有正向影响。(3)政府采购功能目标、实施细则、政策功能的责任部门设置及政策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均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安全产生明显正向影响。(4)政府采购市场安全与制度安全、制度安全与功能安全、市场安全和政策功能安全均存在双向联动关系,除了政策功能安全对市场安全存在负向影响外,其他均为正向影响。(5)三种安全的交互影响关系在不同区域差异明显;东、中、西三个区域制度安全与政策功能安全存在双向正影响,但中部地区的影响要大于东西部地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市场安全对政策功能安全有正向影响,均不显着;西部地区政策功能安全对市场安全存在正向影响,而东、中部地区政策功能安全对市场安全存在负向影响。(5)针对是否列入GPA出价清单而言,列入GPA出价清单对制度安全、市场安全和功能安全三者调节效应大于未列入GPA出价清单的地区。最后,构建集制度、市场和功能三位一体的政府采购安全保障体系。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针对加入GPA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安全冲击,结合政府采购安全影响因素的实证结论,在借鉴GPA缔约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政府采购安全总目标,建议:在制度层面,需要树立“物有所值”的政府采购制度目标理念,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范政府采购管理流程,争取参与国际采购规制制定的话语权;在市场层面,需要调整出价策略,谨慎国有企业出价范围,积极参与国际政府采购市场竞争,积累国际采购经验,提升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在政策功能层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调整政策功能,完善政府采购实施细则,恢复政府采购技术创新政策功能。除此之外,政府采购安全保障还离不开国际化的政府采购专业人才。

白立士[5](2019)在《我国高校权力制约及其法律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校权力滥用的症结在于权力配置、运行的制度体系不足以满足现实的需要,该制度结构过分依赖权力监督,影响了高校权力的公正、效率,以致偏离其内在目的。本文通过对高校权力本质属性的理论考察,根据权力运行与制约理论,以法治化的思路提出运用权力与权利制约权力的机制来实现高校权力的规范化与合目的性。权力的正当性来源于权利。高校权力应当旨在保障学术共同体权利的良性发展。本文从高校权力的本质出发,试图为我国高校的权力制约机制绘制一个理想图景。高校权力应服务于高校自主、学术自由,以教授治学、学生自主、行政辅助为目标。各方主体的权利都应当保障,具体来说:应当维护学术权威,确保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授独立运用学术权力;学生应该处于高校中心位置,变单纯的被管理者为权利得到充分尊重的被服务对象;高校行政权力是服务学术生产、创新的辅助力量,并与学术权力形成有效制约。要实现高校权力的内在目的,需要将之纳入法治轨道,严格尊重各方权利,鼓励师生积极维护自身权利,合理配置高校内、外部权力,从而实现高校权力的有效制约。完善相关规则要立足于对现实情况的深入研究。通过考察现实权力结构和典型腐败案例可知,我国高校权力的法制规范有其历史演化路径,带有国家权力建构的明显特征。当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行政由上级任命导致了防止权力滥用的监督逻辑。虽然受市场、社会和司法影响,高校与政府的外部关系是根本性的,并影响其内部权力关系。党委、校长的职权理应是决策、执行的关系,但二者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党委、校长的权力处于绝对优势,普通师生员工的权力、本身也亟需规范的学术权力相对弱小。虽然与政府机构、权力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但高校学者共同体的本质使其权力滥用有着自身的特点:追求真理和科层官僚机构的伦理交织;研究高深学问、市场运作并存;侵犯财产利益和学生人身利益同在。多种因素并存、交织的特点增强了规制高校权力的难度和复杂性。在我国社会剧变、价值迷失、规则淡薄和“潜规则”滥觞的大背景下,权力结构及运行困境有着复杂的制度根源,比如高校自主权缺位,对外依附政府,对内权力呈现一元化;权力结构错乱、类型混杂,加之规则碎片化,权责不明,缺乏协调性、操作性。在分别对高校权力的应然与实然进行分析之后,自然需要考虑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现实距离。一般的规范分析更具有普遍性、借鉴性,需要从我国政治、文化实际出发,才能建构真正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机制本身具有现实性、创新性与契合性,体现各权力主体的博弈过程,是高校中真正鲜活的规则。在高校内部,要合理配置权力,保障学术自由,规范学术评价,建立人文批判的教育机制和公开理性的权力运行机制;在外部,加强制度建设促使高校与政府以及高校内部各权力关系法制化,维护高校自主权,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建立权威、高效的冲突解决机制。

冯志峰[6](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贾超翔[7](2018)在《大学学术委员会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我国出台《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高等教育法》的一系列动作表明要大力推进大学学术委员会制度发展,构建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机制,目的在于提高大学整体学术水平,展现“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特征。本文以学术委员会制度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中、美两国大学内外部发展历史和特点为研究对象,旨在发现学术委员会制度发展缓慢,教授治学难以实现的本质原因,以及明晰与其相关的大学行政化、学术权力异化等现象的原因。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视角,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访谈法深入分析对学术委员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具体流程为,大学外部环境变化是否会对大学发展走向产生影响;受影响程度是否会导致大学内部领导体制变革;领导体制变换对学术委员会和教师群体是否产生作用;具体作用将产生何种反应。本文通过梳理中、美两国大学内外部发展历史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学外部环境若存在战乱、国策、法律改变等高强度变化因素时,将对大学产生巨大影响;如果有相关人员从中协调,可减小甚至抵消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都曾与民国政府进行协商,进而保持了大学多样化和“教授治校”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国策、法律变化导致大学内部领导体制反复变革,学术委员会和教师群体受到极大影响;美国借助二战特殊时期以及因个人好恶解聘教授事情的社会反响,将大学推向世界一流水平的地位并催生软法保障教授权利和大学评议会制度。第二,中美两国的硬法、软法对大学影响存在本质性差异。中国法律对大学的总体影响呈现规制与命令特点;美国法律在对大学的总体影响呈现增加补助与协商特点,共同特点是两国作为大一统国家都存在干预大学的倾向。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各大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术委员会内部依然存在行政干预,或有“学霸”倾向。大学以当然委员的方式安插行政领导;仅少部分案例大学规定了青年委员的比例和任职条件。第二,学术委员会决策权力缺失。仅少部分案例大学给予学术委员会审定权,多数则是审议权、评定权、建议权。第三,学术委员会运行制度存在诸多不合理规定,机构功能定位偏向咨询性。具有领导身份的学术委员会主任较难保持中立态度;例会之外的全体会议召集方式多以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个人发起;议题范围不明确;议事规则有关议事程序内容较少;重大事务的规定不明;复议制度过于原则化;信息公开制度不细致。以目前情况而言,只有少部分大学可以建立以学术委员会为中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出现以上结果的深层次原因有:(1)大学存在于社会是客观现实,无论中国、美国都曾将大学作为实现国家目标和利益的工具,当政府将干预冠以国家利益时就可名正言顺介入大学内外部事务,进而影响大学。(2)美国大学的管理权属于州政府且多为协商式管理,因此联邦政府制定的法律多以“合同”拨款的方式使大学获得资助;中国大学的管理权历来属于国家,其制定的法律以规定大学运作方式为主,(3)在学术委员会获得合法存在形式之前,大学内部已经形成党委、校长为主的稳固治理体系,以限制行政领导人数比例的方式减少行政干预较难。(4)我国学术委员会的产生、权利、作用发挥并非源于大学自身发展的规律,而是由外部立法统一赋予,除教育部门支持之外还需要党和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来授权。(5)美国大学评议会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而我国学术委员会的产生带有局促性,随之而来的多方面制度欠缺,需要长时间进行完善。切实发挥学术委员会的功能,展现“教授治学”特点的对策如下。第一,调整校党委、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三者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最高政治机构、最高行政机构、最高学术机构之间的关系。第二,学术委员会委员组成人员多元化,如增加学生、校友代表;选举方式民主化,尽量减少当然委员的比例,以展现学术机构的民主特色。第三,校党委与校长逐级、逐步按照学术资源的多少、选聘人才岗位的级别、可裁撤何种学术称号等标准赋予学术委员会独立审定权。第四,制定学术、行政复合型权力的行使与归属原则,不建议按学术、行政属性强行划分权力。第五,细化学术纠纷、学术不端事项的受理标准、调查程序和认定规则,在裁决学术纠纷问题中建立学术委员会的威望。综上所述,大学外部环境变化、大学领导体制变革、内部机构设置变换、教师群体的改变四者形成链式反应,共同作用于学术委员会及其制度。长期以来,社会各界人士多有评述大学行政化、学术权力异化等负面状态,呼吁大学构建学术委员会行使学术权力,实现“教授治学”,更有甚者提出“教授治校”。理性看待“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教授治校”之所以在美国取得成功,并非由于教授掌权,而是“教授治校”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民主管理形式。在中国,学术委员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并非依靠大学自身就能完成,更需要党、各级政府、校内各级单位的配合与支持,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

张惺艺[8](2016)在《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向来较为注重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但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育方面有所忽视,由此带来的不端表现与不良影响正在逐步为人们所关注与讨论。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育应成为当前研究生培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应是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因而笔者对我国当代研究生学术道德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旨在了解当前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现状,并在剖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帮助高校培育研究生学术道德。本文分为引言与正文五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阐释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并从学术道德的概念界定、研究生学术道德的主要表现、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进而得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对相关概念的清楚认知是开展问题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正文第一部分笔者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首先厘定了学术、道德、学术道德以及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概念,进而对学术不道德、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这几个常见的但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简要辨析与区分,并指出了对于一般学术道德而言,研究生学术道德具有的两个特性,然后整理归纳出研究生学术道德的五个构成要素与三个具体规范。在本文研究已划定好概念范围的基础上,笔者继而阐释了本文所要探究的问题的必要性与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首先从个人、高校、社会三个层面阐释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的必要之处,并且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化与外化理论和心理学的归因理论作为本文主要的理论依据,用作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分析与支撑,接着把国家与高校出台的学术道德方面的规章制度、各类见诸报端的学术道德负面新闻及其处理结果、部分高校与科研机构上线的学术诚信网站等现实举措,作为高校培育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实践依据。如果说理论依据主要用作问题成因分析的话,那么实践依据主要是为后文的对策思考提供借鉴。为深入了解与把握当前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状况,笔者进行了实证研究,即本文的第三部分。一方面对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进行了访谈,另一方面借助已有的且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真实性的问卷调查数据,再加之一些新闻案例,将三者结合起来得出了我国当代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是“喜忧参半”的结论,先指出了可“喜”之处,继而着重分析了存“忧”之处,即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存在的问题。在这一部分笔者还归纳整理了五个可能会由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的基础上,笔者根据归因理论剖析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出现问题的内外因:内因即研究生自身的原因,主要有个人价值趋利下的学习投入不足、能力不足加上压力过大、诚信意识与自律意识缺乏这三个内因;外因即研究生个体之外的成因,笔者从导师的律己与律人上的不到位、高校相关教育与机制存在问题、社会浮躁风气与学术出版界有不正之风三个层面进行外因剖析。对成因的详细剖析是为了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因而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便是笔者对如何有效培育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对策思考。从高校层面出发,在加强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提升研究生个人学术素养与道德修养、发挥研究生导师在学术道德培育中的积极作用、完善学术评价、监督、惩处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对策。对高校德育研究者而言,探索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的可行对策是一个不断深入与强化的过程,这项任务任重而道远。

张啭啭[9](2015)在《高校学术腐败问题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诚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基,只有具备了诚信意识才能有不断创新发展的潜力。学术腐败现象不仅影响了学术界的发展,抑制了学者的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的国际学术竞争力的提升,在社会以及国际上容易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因此,对于学术腐败应当坚决的反对,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学术作风。学术腐败不仅扰乱了学术界的秩序,同时也影响了国家和民族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对学术腐败现象的治理刻不容缓。当前,我国对于学术腐败的法律规范研究文献并不丰富,同时也缺少理论性的系统研究,所以,需要对前人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梳理,从而深入探讨利用法律武器来治理学术腐败现象的问题。本文在简要论述高校学术腐败的定义、性质以及特点的基础上,从高校学术腐败的五种具体形式入手,深入分析了高校学术腐败的危害性,在此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制度及文化四个层面对高校学术腐败问题的成因进行了研究探讨。最后从这四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从法律层面上来看,应该进一步完善高校学术腐败的法治制度、完善知识产权法,提高法律的执行力;从经济层面来看,应该提高学术评价的科学性、改革人才选拔制度和评价制度、整顿学位授予制度,防止近亲繁殖;从制度层面来看,应该成立评价中介机构,改革学术成果评价机制、进一步拓展监察渠道、促使学术与行政之间的权利分离、建立项目招标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从文化层面来看,应该在高校内部积极构建自由学术氛围和学术自由的环境。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如何在高校中建立起一整套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利益协调和教师激励机制并没有涉及,高校学术腐败问题的治理更需要整体宏观的考量,并且是有序渐进的过程,这些应该是我们今后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杜燕华[10](2015)在《广东省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质量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位授予质量是学生学术水平质量的体现,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结果的质量。我国高等教育当前最核心的任务是“以质量提升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创新的办学机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从诞生发展到现在,其学位授予一直广受社会各界关注。2008年2月22日,教育部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独立学院对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并以独立学院名称具印。独立学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获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对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独立学院的学士学位证书。”这一规定改变了原来依靠举办学校授予学位的现状,意味着独立学院不能再以举办学校的学位吸引学生,其能否在市场经济日益激烈,以及高等教育“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今天实现可持续地健康发展,最为关键的是切实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从而提升学校学位的含金量,打造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以广东省独立学院为个案,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各独立学院存在着对学士学位授予标准认识不够统一,教学管理水平低、学位管理制度执行力不强和学位授予质量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剖析,得出影响广东省独立学院学位授予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生源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毕业论文的指导以及制度以外的影响因素等。最后,通过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提出提升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质量的相应对策:强化学位管理意识,正确认识学士学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工作管理,规范学位管理工作;统一学位授予标准,构建质量监督体系。

二、提高学位"含金量"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位申请与授予中的腐败现象、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学位"含金量"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位申请与授予中的腐败现象、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界定
        2.1.1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概念
        2.1.2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特征
        2.1.3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表现形式
    2.2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的理论基础
        2.2.1 寻租理论
        2.2.2 有效资源配置理论
        2.2.3 道德发展理论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3章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现状和危害——以江西省为例
    3.1 江西省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现状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其结果的分析
        3.1.2 访谈提纲的设计及其结果的分析
    3.2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危害
        3.2.1 学者与学术界声誉的败坏
        3.2.2 影响学术的健康稳定发展
        3.2.3 阻碍后续新人学术发展
        3.2.4 引发一系列社会腐败问题,影响社会发展
第4章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滋生的原因分析
    4.1 社会因素的影响
        4.1.1 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
        4.1.2 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
        4.1.3 网络信息化的涌现
    4.2 学校因素的影响
        4.2.1 学校诚信文化建设的滞后
        4.2.2 “学者兼官员”现象的出现
    4.3 个人因素的影响
        4.3.1 教师学术理想和信念淡漠
        4.3.2 教师对待学术研究的态度不够端正
        4.3.3 教师学者缺乏学术自律意识
第5章 国外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的经验借鉴
    5.1 美国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的经验借鉴
    5.2 欧洲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的经验借鉴
    5.3 亚洲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的经验借鉴
第6章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的对策
    6.1 微观层面: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学术道德修养
        6.1.1 加强高校教师自身的学术道德教育和培训
        6.1.2 强化教师学术道德水平的考核与运用
    6.2 中观层面:加强高校自身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建设
        6.2.1 加强高校自身的学术制度建设
        6.2.2 加强高校自身的学术文化建设
    6.3 宏观层面:建立健全国家高校教师的学术法规和政策
        6.3.1 建立健全国家高校教师的学术法规
        6.3.2 建立健全国家高校教师的学术政策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3)不同类型政府补助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政府补助
        2.1.1 政府补助的定义
        2.1.2 政府补助的动机
        2.1.3 政府补助的类型
    2.2 创新产出
        2.2.1 创新产出的定义
        2.2.2 创新产出的评价指标
        2.2.3 政府补助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机理
    2.3 政府补助对创新的影响
        2.3.1 “促进论”
        2.3.2 “抑制论”
        2.3.3 “非线性论”
        2.3.4 “无效论”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分析
        3.1.1 政府补助的细分
        3.1.2 创新产出与创新投入的区别
    3.2 研究假设
        3.2.1 贴息类政府补助
        3.2.2 税收类政府补助
        3.2.3 知识产权类政府补助
        3.2.4 人力资源类政府补助
        3.2.5 项目类政府补助
        3.2.6 其他类政府补助
4 实证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1.1 样本选取
        4.1.2 数据来源
        4.1.3 数据处理
    4.2 变量选取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3 模型构建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总体样本
        5.1.2 产权分类子样本
        5.1.3 行业分类子样本
    5.2 相关性检验分析
    5.3 回归分析
        5.3.1 Hausman检验
        5.3.2 主回归检验
        5.3.3 倒U关系检验
    5.4 稳健性检验
        5.4.1 不同代理变量
        5.4.2 不同子样本
    5.5 结果讨论
        5.5.1 全样本回归结果讨论
        5.5.2 子样本回归结果讨论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2.1 理论启示
        6.2.2 政策启示
    6.3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4)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内容、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安全
        二、GPA框架
        三、政府采购
        四、政府采购安全
    第二节 政府采购安全的理论依据
        一、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理论
        二、国际贸易中国家利益理论
        三、演化博弈理论
        四、政府干预经济理论
        五、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节 政府采购安全的构成及评价指标体系
        一、政府采购安全构成的理论阐释
        二、政府采购安全的实现路径
        三、政府采购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四节 政府采购安全的作用机理与假说
        一、政府采购制度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假说
        二、政府采购市场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假说
        三、政府采购功能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假说
        四、GPA框架下政府采购安全的内在机理及假说
第二章 中国政府采购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建立与发展
        一、中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演变历程
        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运行流程
        三、采管分离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
        四、全链条的政府采购监管体制
    第二节 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发展现状
        一、政府采购市场规模
        二、政府采购市场结构
        三、政府采购的主要模式
        四、政府采购的常用方式
        五、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程度
    第三节 中国政府采购功能现状及实践效果
        一、政府采购资源配置功能效应
        二、购买社会公平的政策功能效果
        三、维护国家安全政策功能实践
第三章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安全冲击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制度安全冲击
        一、政府采购目标价值的冲击
        二、政府采购基本原则的冲击
        三、政府采购适应范围的冲击
        四、政府采购方式的冲击
        五、政府采购救济制度的冲击
    第二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市场安全冲击
        一、政府采购名义开放程度
        二、政府采购的“本土偏好”程度
        三、中国与GPA缔约方国际竞争力比较
    第三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政策功能安全冲击
        一、GPA规制中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界定
        二、中国出价清单中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安排
        三、中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安全冲击维度与程度
        四、中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安全冲击的典型案例
    第四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安全冲击的原因
        一、中国政府采购制度不完善
        二、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机会不均等
        三、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发挥空间有限
        四、政府采购专业人才匮乏
        五、政府采购国货意识谈薄
第四章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开展问卷调查
    第二节 调查问卷描述性统计
        一、样本特征分析
        二、问卷的统计性描述
    第三节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二、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第四节 GPA框架下政府采购安全的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一、基准模型设定
        二、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三、是否列入GPA清单的调节效应
        四、联立方程实证检验
        五、实证研究结论
第五章 GPA缔约方维护政府采购安全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GPA缔约方政府采购制度体系
        一、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
        二、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建设
        三、公开透明的政府采购制度
    第二节 GPA缔约方维护政府采购市场安全的举措
        一、政府采购市场开放出价策略
        二、以“国家安全”为由歧视其他国家产品
        三、设置国际贸易隐形壁垒
        四、GPA缔约方国政府采购市场实际开放程度
    第三节 GPA缔约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实践
        一、GPA缔约方中央采购实体的作用分析
        二、GPA缔约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构成及分布特征
        三、GPA缔约方实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具体措施
    第四节 GPA缔约方确保政府采购安全的经验借鉴
        一、完善政府采购法律与制度体系
        二、增强政府采购市场国际风险防范能力
        三、注重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与GPA规制的契合
第六章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的体系构建
    第一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目标定位
        一、政府采购安全总目标
        二、政府采购安全具体目标
    第二节 构建开放式现代化的政府采购制度
        一、树立“物有所值”的政府采购制度目标理念
        二、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
        三、规范政府采购管理制度
        四、主动参与国际政府采购规制的制定
    第三节 增强政府采购市场风险防范能力
        一、合理调整GPA出价清单策略
        二、积极开拓国际政府采购市场
        三、提升本土企业跨国经营能力
        四、培育政府采购国际化的专业人才
    第四节 GPA框架下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实现策略
        一、以问题为导向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进行顶层设计
        二、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实施细则
        三、设置“国货标准”等隐形贸易壁垒
        四、恢复实施技术创新政策功能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致谢

(5)我国高校权力制约及其法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域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法
        二、规范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历史分析法
第一章 高校权力设置与运行的理论前提
    第一节 高校权力的本质属性
        一、高校权力的理论界定
        二、高校权力的独立属性
        三、高校权力的政治属性
        四、我国高校权力政治、独立属性的协调
    第二节 高校权力设置与运行的原则
        一、高校自主原则
        二、学术自由原则
        三、有限干预原则
    第三节 高校权力设置与运行的主体定位
        一、教授治学
        二、学生自主
        三、行政辅助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高校权力制约的机理与法治化
    第一节 高校权力法治化的必要性
        一、权力造“势”现象的固有弊端
        二、道德制约权力的内在缺陷
    第二节 高校权力制约机制的模式转型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溯源
        二、监督机制向制约机制转化
    第三节 高校权力制约机制法治化的表现形式
        一、以权力制约权力
        二、以权利制约权力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我国高校权力运行的现实结构
    第一节 我国高校权力结构的历史演进
        一、建国前高校的权力结构
        二、建国后高校的权力结构
    第二节 我国高校权力结构的内部关系
        一、党委和校长
        二、学术委员会
        三、普通教职工
        四、学生
    第三节 我国高校权力结构的外部关系
        一、高校与政府的关系
        二、高校与市场的关系
        三、高校与社会的关系
        四、司法在高校权力外部关系中的作用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我国高校权力运行的制度困境
    第一节 高校权力滥用产生的环境因素
        一、社会生活的剧变
        二、价值观念的迷失
        三、规则意识的淡薄
        四、“潜规则”的滥觞
    第二节 我国高校权力滥用的主要特征
        一、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混同化
        二、基建工程领域权力滥用频发
        三、查处权力滥用依赖政策导向
    第三节 我国高校权力运行的制度障碍
        一、高校的自主权缺位
        二、权力结构错乱混杂
        三、制度规则设计粗放
第五章 我国高校权力制约法律机制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构建高校权力制约法律机制的规范性基础
        一、机制是法律实施的关键环节
        二、机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路径
        三、机制是权力运行的内在要求
    第二节 高校内部权力制约机制优化
        一、合理配置高校权力结构
        二、完善学术自由保障机制
        三、规范学术权力运行机制
        四、建立人文批判的教育培养机制
        五、健全公开理性的权力运行机制
    第三节 高校外部权力制约机制完善
        一、加强法规机制建设
        二、落实高校的自主权
        三、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治理
        四、建立权威、高效冲突解决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学术着作
    二、学术期刊
    三、学位论文
    四、报纸文章
    五、英文文献
    六、电子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7)大学学术委员会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回望过去:中国大学缘何“平平无奇”
        (二)凝望现在:中国大学仿若“突飞猛进”
        (三)展望未来:中国大学如何“傲视群雄”
    二、研究意义
        (一)政策背景
        (二)理论意义
        (三)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学术委员会
        (二)法律制度
        (三)学术权力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论述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研究难点与特点
        (三)预测创新
第一章 中国大学治理与法治化发展
    一、中国大学产生与发展
        (一)旧中国时期大学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至二十世纪末大学发展
        (三)二十一世纪中国大学发展
    二、中国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的嬗变
        (一)旧中国时期:西式色彩的自治
        (二)新中国时期:反复多变的体制
        (三)新时代:中国大学学术地位评价
    三、法治与大学治理
        (一)学者是大学的“统治阶级”
        (二)法治精神的内涵
        (三)大学章程的法律属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大学治理法治化考察
    一、美国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平淡发展时期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繁荣发展时期
        (三)总统对美国大学的推动和引导
    二、美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一)美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演进
        (二)美国公立大学评议会制度
        (三)美国私立大学评议会制度
    三、美国大学治理与法律的联系
        (一)“硬法律”对美国大学的直接影响
        (二)“软法律”对美国大学的间接影响
        (三)“判例法”对美国大学的深远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大学学术委员会的产生制度
    一、学术委员会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实行阶段(1912-1949)
        (二)潜藏重拾阶段(1949-1998)
        (三)全面发展阶段(1998-至今)
    二、学术委员会委员的产生制度
        (一)委员的组成规则
        (二)委员的任免规则
        (三)主任的产生与委员的义务
    三、学术委员会分支机构的产生制度
        (一)分委员会的产生制度
        (二)专门委员会的产生制度
        (三)常设机构的产生制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大学学术委员会的权力制度
    一、学术权力的功能与性质
        (一)学术权力概念的学术论争
        (二)学术权力的“国际规范”
        (三)符合我国的学术权力标准
    二、校级学术委员会的权力
        (一)校学术委员会的职权范围
        (二)学术委员会委员的权利
        (三)学术委员会与党委、校长的权力关系
    三、学术委员会分支机构的权力
        (一)专门委员会权力
        (二)分委员会的权力
        (三)二级单位学术委员会权力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大学学术委员会的运行与监督制度
    一、学术委员会运行制度的逻辑选择
        (一)学术委员会制度的“制度本位”解析
        (二)学术委员会制度的基本逻辑
        (三)学术会员会制度的构建逻辑延伸
    二、学术委员会运行制度
        (一)基本运行制度
        (二)决策制度
        (三)议事规则
    三、学术委员会监督机制
        (一)年度报告与复议制度
        (二)学术委员会外部监督机制
    本章小结
结束语
    一、主要结论与对策
    二、不足之处与展望
    三、问卷调查与访谈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全球四种大学排行榜评价体系
    附录2:中国案例大学章程与其他资料
    附录3:美国案例大学与其他资料
    附录4:学术委员会调查问卷
    附录5:访谈提纲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缘由
        1. 源于国家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以及对人才道德的诉求
        2. 源于研究生学术不道德现象的频发
        3. 源于自身经历与专业兴趣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三) 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现状评述
    (四) 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
        1. 研究问题
        2. 研究思路
        3. 研究方法
    (五)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 创新点
        2. 不足之处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内涵界定
    (一) 相关概念的厘定
        1. 学术、道德与学术道德
        2. 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含义
        3. 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特性
    (二) 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构成要素
        1. 学术道德认知
        2. 学术道德情感
        3. 学术道德意志
        4. 学术道德信仰
        5. 学术道德行为
    (三) 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具体内容
        1. 获取观察数据、实验结果中的学术道德规范
        2. 使用已有研究材料和研究成果中的学术道德规范
        3. 学术成果发表、推介、应用中的学术道德规范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的必要性与依据
    (一) 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的必要性
        1. 个人学术活动与学术精神契合下的必经步骤
        2. 高校学术自由与学术秩序共生中的必然要求
        3. 社会道德环境与学术风气净化中的必备因素
    (二) 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的理论依据
        1. 内化与外化理论
        2. 归因理论
    (三) 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的实践依据
        1. 教育局、科研机构、高校出台了学术道德方面的规章制度
        2. 各类见诸报端的学术道德负面新闻给高校研究生敲响了警钟
        3. 部分高校、科研机构上线了自己的学术诚信网站
三、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 访谈情况简述
    (二) 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的实证分析结论
        1. 有理性的读研动机且对学术道德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提升
        2. 在开展学术研究前对学术道德的认知存在模糊与偏差
        3. 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各类学术不道德行为
        4. 在学术成果发表中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时有出现
    (三) 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
        1. 挫伤了研究生潜心于学术研究的热情与积极性
        2. 削弱了研究生的探索精神与学术创新能力
        3. 浪费了学术资源并滋生了学术垃圾
        4. 抹黑了高知群体形象与所在高校声誉
四、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产生的归因分析
    (一) 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产生的内部原因
        1. 学习投入不足且个人价值趋利
        2. 学术能力有限且心理压力过大
        3. 诚信意识淡薄且自律能力较弱
    (二) 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产生的外部原因
        1. 部分导师疏于律人
        2. 少数导师宽于律己
        3. 高校学术道德教育有所缺失
        4. 高校学术评价体系存在缺陷
        5. 高校学术监督惩处机制形同虚设
        6. 社会浮躁风气辐射蔓延
        7. 学术出版界存在不正之风
五、培育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对策思考
    (一) 加强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1. 在新生教育中深化学术规范教育
        2. 将学术道德教育渗透于研究生教学的全过程
        3. 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道德宣传活动
        4. 重视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实践活动
    (二) 提升研究生个人学术素养与道德修养
        1. 培养自主与创新的学习能力
        2. 提高知与行一致的自律能力
        3. 增强对不良风气的抵抗能力
    (三) 发挥研究生导师在学术道德培育中的积极作用
        1. 实行导师问责制度以强化师生连带关系
        2. 优化导师队伍建设以形成导师榜样效应
    (四) 完善学术评价、监督、惩处机制
        1. 构建多维度学业评价标准
        2. 增强监督机制的有效性
        3. 细化惩处条例并加大惩处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高校学术腐败问题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研究背景
        2.选题的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归纳研究法
        2.比较研究法
        3.文献研究法
一、高校学术腐败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高校学术腐败的概念、性质及特征
        1.高校学术腐败
        2.高校学术腐败的性质
    (二)治理高校学术腐败的理论基础
        1.寻租理论
        2.有效资源配置理论
二、高校学术腐败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学术腐败的表现形式
        1.学位授予中的腐败
        2.项目申报中的腐败
        3.成果评奖中的腐败
        4.成果发表中的腐败
        5.职称评定中的腐败
    (二)高校学术腐败的危害
        1.学者与学术界声誉的败坏
        2.严重威胁学术的健康发展
        3.阻碍后续新人学术发展
        4.衍生其他社会腐败现象,恶化社会风气
    (三)法律原因
        1.学术行为规范缺失
        2.知识产权法的不足
        3.学术惩戒制度缺乏
        4.刑事制裁力度不够
    (四)经济原因
        1.市场经济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2.对有限的学术资源的争夺
        3.低成本高产出的利益驱动
    (五)制度原因
        1.教育选拔制度
        2.学术管理制度
        3.学术评价制度
        4.学术成果发表制度
        5.官学一体化中的腐败
    (六)文化原因
        1.缺失学术自由氛围
        2.学术界严谨批判氛围缺失
三、国外学术腐败的治理对策
    (一)美国
    (二)日本
        1.对日本学术腐败以及应对措施的概括
        2.反学术腐败行为相关规定的制定情况和案例
四、我国高校学术腐败的治理对策
    (一)法律层面
        1.完善高校学术腐败的法律制度
        2.完善知识产权立法
        3.提高治理高校学术腐败法律的执行性
    (二)经济层面
        1.提高学术评价的科学性
        2.改革人才选拔制度和评价制度
        3.整顿学位授予制度,防止近亲繁殖
    (三)制度层面
        1.成立评价中介机构,改革学术成果评价机制
        2.成立专门机构,拓展监察渠道
        3.学术制度的改革促使学术与行政之间的权利分离
        4.建立项目招标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改革立项管理机制
    (四)文化层面
        1.积极构建自由学术氛围,实现大学自治
        2.构建和谐的学术研究者学术自由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广东省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独立学院
        1.2.2 学位制度
        1.2.3 学位内涵
        1.2.4 学位标准
        1.2.5 学位授予质量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浅析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2.独立学院发展现状
    2.1 我国独立学院发展概述
        2.1.1 发展背景
        2.1.2 发展概况
        2.1.3 学位授予历程
    2.2 广东省独立学院发展现状
        2.2.1 发展概况
        2.2.2 发展现状
3.广东省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现状与问题
    3.1 广东省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现状
        3.1.1 学士学位授予特征
        3.1.2 学士学位授予标准
        3.1.3 学士学位授予概况
        3.1.4 学士学位授予质量评价
        3.1.5 案例分析:广州商学院
    3.2 广东省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问题
        3.2.1 学士学位授予标准认识不够统一
        3.2.2 教学管理水平低
        3.2.3 学士学位管理制度执行力不强
        3.3.4 学士学位授予质量监督机制不健全
4.影响广东省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质量的因素分析
    4.1 生源质量
    4.2 师资队伍建设
    4.3 毕业论文的指导
    4.4 制度以外的影响因素
5.广东省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质量提升对策
    5.1 强化学位管理意识,正确认识学士学位
    5.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5.3 加强教学工作管理,规范学位管理工作
    5.4 统一学位授予标准,构建质量监督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调查问卷
    2.访谈提纲
    3.访谈记录表
致谢

四、提高学位"含金量"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位申请与授予中的腐败现象、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VLN行为模型的P保险公司人才流失风险预警体系构建研究[D]. 张瑾.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杨娴. 南昌大学, 2020(01)
  • [3]不同类型政府补助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 顾宁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4]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问题研究[D]. 张堂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5]我国高校权力制约及其法律机制研究[D]. 白立士.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7]大学学术委员会法律制度研究[D]. 贾超翔. 西南大学, 2018(01)
  • [8]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研究[D]. 张惺艺.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9)
  • [9]高校学术腐败问题治理研究[D]. 张啭啭. 长安大学, 2015(03)
  • [10]广东省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质量提升研究[D]. 杜燕华. 暨南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提高学位“含金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位申请与授予中的腐败、原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