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甜玉米商品性状的栽培关键技术

提高甜玉米商品性状的栽培关键技术

一、提高甜玉米商品性的关键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魏初时[1](2021)在《甜玉米泰鲜甜2号在大田县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提出甜玉米泰鲜甜2号(国审玉20200516)由广州市番禺区绿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泰301×HT2-02杂交选育而成,属鲜食甜玉米品种。2020-2021年在大田县桃源镇、广平镇示范种植,综合表现优良,其苗期长势强,整齐度好,茎秆粗壮,熟期适中,适应性强;玉米鲜棒苞叶紧实、品相佳,苞叶保绿度好,耐储运;穗棒粗大,籽粒饱满,品质优;鲜棒重550g以上,产量为23 113.5kg·hm-2,比对照增产20.0%;病害发生较轻,抗病性好。该品种适合大田县种植,可扩大示范推广;栽培上应注意控高,建议在6~8叶及时喷施矮壮素。

魏初时[2](2021)在《12个甜玉米新品种在大田县的筛选与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筛选适合大田县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甜玉米新品种,2020年引进12个甜玉米新品种在大田县桃源镇及广平镇试验点试种,以粤甜16为对照(CK),综合考察各品种的产量、产值、生育期、植株主要性状及抗病性等。结果表明:闽甜736、荟甜188、闽甜6855每667m2产量分别为1 391.7、1 271.7、1 238.4kg,分别比对照增产28.7%、17.6%、14.5%;3个品种抗病性好,高产稳产,综合表现佳,建议扩大示范推广应用。雪甜7401皮嫩,口感好,甜度高,有牛奶味,食味佳,商品性好,建议作为水果玉米特色品种开发推广应用。萃甜616、萃甜618产量位居第2、3位,但秃尖明显,商品性较差;粤甜26号穗位较高、穗行数偏多、籽粒偏小;粤甜28号籽粒偏小;珍甜368叶片平展,有秃尖,产量较低;闽双色6号中感叶斑病,产量较低;以上6个品种建议继续试验、示范。珍白甜6号、双甜2018每667m2产量均低于1 000kg,比对照减产15.3%、20.0%,产量低,穗棒短小,建议不在本地示范推广种植。

袁文利,李嘉琪,方晓春,胡颖,丁贵江,李建平,李青松,梁秋华,马中义[3](2020)在《承德市鲜食甜玉米生产技术要点》文中研究表明承德生态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甜玉米栽培。随着当前种植结构调整,甜玉米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但存在诸多技术不足问题。本文作者结合当地甜玉米生产现状,提出承德市鲜食甜玉米生产技术要点,包括选地隔离种植、良种选用、播种保苗、合理密植、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保鲜加工等,为甜玉米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汪李平[4](2020)在《长江流域塑料大棚鲜食玉米栽培技术(上)》文中指出鲜食玉米,又称鲜食型玉米、菜用玉米、水果玉米等,为乳熟期采摘的青嫩果穗,可直接食用或用于加工。鲜食玉米起源于美洲大陆,欧洲人进入美洲大陆以后,鲜食玉米迅速发展成为庭院植物,以后逐步扩展为大田作物。和普通玉米相比,鲜食玉米具有甜、糯、嫩、香等特点,籽粒颜色有黄色、白色、紫色、黑色、黄白双色、五彩花色等;按口感品质可分为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及笋玉米。鲜食玉米具有生长周期短、复种指数高、

徐如玉[5](2020)在《增施AMF对甜玉米氮肥增效及根际土壤AMF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作为一种分布最为广泛的古老真菌,自然条件下能够与约90%以上的陆生植物根系形成菌根共生关系。这种共生体形成,一方面能够促进作物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减少化肥施用量;另一方面,AMF的施用可影响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调节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广东省是我国甜玉米的主产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优势产区之一。当前广东省甜玉米复种指数高、氮肥施用集中且施用量大、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突出。广东省甜玉米氮肥减施增效技术的创新应用对我国鲜食玉米减肥具有典型性和引领性。在大田上通过增施AMF来促进甜玉米氮肥减施增效的研究鲜有报道,严重制约了AMF菌根共生体在甜玉米生产中对氮肥减施增效潜力的挖掘。本文以甜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区组试验,设计4个施氮水平:(1)N0,不施氮;(2)N330,施氮量为330 kg/hm2;(3)N297,施氮量为297 kg/hm2;(4)N264,施氮量为264 kg/hm2。同一施氮水平下设增施AMF(AMF+)315 kg/hm2和不增施(AMF-)2个裂区,共8个处理3次重复。利用土壤常规理化指标分析方法和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增施AMF对甜玉米氮肥减量增效及土壤AMF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探索甜玉米根际土壤AMF群落结构的变化与氮利用率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甜玉米氮肥减量增效以及AMF在大田作物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甜玉米的菌根侵染率与孢子密度变化规律一致,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297施氮水平时,侵染率和孢子密度达到最高值,在N330施氮水平时,侵染率和孢子量均有所下降。增施AMF的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均大于不施菌的处理;整个甜玉米生育期,侵染率和孢子密度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吐丝期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均达到高峰;增施AMF提高了甜玉米吐丝期根内氮代谢相关酶活性。(2)在同一施氮水平上,增施AMF其铵态氮、碱解氮含量均高于不施菌处理;土壤pH值、硝态氮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变化趋势与铵态氮、碱解氮含量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在同一施氮水平上,增施AMF使土壤pH值、硝态氮含量均有所降低;增施AMF不同施氮水平的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均有所增加。且在N264施氮水平时,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增加幅度最大,分别增加6.84%、6.85%和11.49%,增施AMF能促进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3)甜玉米增施AMF后,在抽雄期到吐丝期,干物质积累量、地上部分氮素积累量增长明显。甜玉米增施AMF显着提高了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在4个施氮水平上,甜玉米鲜苞产量均有所增加;在N0、N264和N297施氮水平下,裂区间甜玉米的鲜苞产量差异显着(P<0.05),相比不增施AMF的处理,甜玉米鲜苞产量分别增加了32.6%、16.7%和8.0%;在一定的施氮范围内增施AMF,改善甜玉米的品质。(4)通过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共获得1558461条高质量序列,以97%的一致性将序列聚类成为15771个AMF的OTUs,全部为球囊菌纲,实际观测到的OTUs数量为N330AM>N264>N297>N297AM>N264AM>N0>N330>N0AM。对AMF群落结构组成分析得出,球囊霉属(Glomus)、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和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占各处理土壤AMF总丰度的38.51%以上,在N0AM处理中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74.22%;球囊霉属是8个处理的优势菌属,占各处理相对丰度≥1%物种的21.82%以上。N330AM处理的Chao1和Richness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表明N330AM处理的AMF菌群的丰富度最高;N0AM处理的Dominance指数最大、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最小,N0AM处理的AMF群落多样性最低。增施AMF和不增施裂区各解释了96.79%和95.7%的AMF群落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Monte Carlo检验显示,与不增施AMF的处理相比,硝态氮和铵态氮对AMF群落结构的解释量分别增加了15.8%和40.5%。(5)增施AMF显着增加了N0、N264、N297三个氮水平的孢子密度和侵染率,提高了甜玉米根系氮代谢酶GS、GOGAT的活性、地上部分的氮素累积、氮素利用率(NAE、PFP、NRE)和甜玉米鲜苞产量。其中,侵染率与GS、GOGAT显着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693、0.710;孢子密度与NR、NiR、GS、GOGAT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52、0.854、0.977、0.986;与不施菌相比,对甜玉米的鲜苞产量、V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均有所增加,硝酸盐含量有所减少;增施AMF改善了AMF群落结构,显着增加了孢子密度、侵染率与AMF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和AMF多样性指数与氮利用率的相关关系。通过对N297AM和N330处理的各项指标对比分析,N297AM处理的鲜苞产量、品质、地上部分氮含量、氮素生理利用率、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N330处理并没有显着的差异,表明,N297施氮水平(297kg/hm2)增施AMF(315 kg/hm2)可实现氮肥减量增效的同时,达到稳产提质的效果,可作为推荐施肥方式进行推广应用。

胡玲玲[6](2020)在《超甜玉米鲜籽粒口感和糖分近红外模型构建》文中指出甜玉米是重要的新型粮食作物之一,甜玉米的验收分级和定价一般通过感官、经验进行评价,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发生误判。传统的品种鉴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财力,难以直接应用于大量生产过程,因此急需建立一种科学、量化、快捷的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首先对284份甜玉米自交系鲜食籽粒的感官进行初步评定,随后对筛选得到的145份甜玉米自交系的还原糖、蔗糖、淀粉含量进行化学值测定,最后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口感、还原糖、蔗糖、淀粉进行模型构建,结果如下:1、284份甜玉米自交系鲜食籽粒的种皮厚度、甜度和柔嫩度的品评显示,种皮厚度、甜度、柔嫩度的平均值分别为5.13、5.09和5.19,变异系数分别为22.40%、22.83%和21.88%,将种皮厚度、甜度、柔嫩度划分为三个等级,种皮厚度3个等级分别有43份甜玉米、156份甜玉米、5份甜玉米;甜度值3个等级分别有38份甜玉米、164份甜玉米、82份甜玉米;柔嫩度值3个等级分别有29份甜玉米、165份甜玉米、90份甜玉米。对284个观测样本利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在显着性水平为0.05的级别下,种皮厚度、甜度、柔嫩度、商品性四个维度间差异显着。284份甜玉米样本以Num 10.0为阈值,144份数据大致可以聚成5类。种皮厚度、甜度、柔嫩度三个指标结合k NN模型在训练集分类准确率均100%,在测试集的分类准确率100%、98.25%、100%。2、根据鲜食品评划分的等级,从中筛选145份甜玉米自交系进行葡萄糖、蔗糖和淀粉含量的测定。分析发现,还原糖、蔗糖、淀粉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91%、5.02%、5.43%,品种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还原糖与蔗糖、还原糖与淀粉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29,蔗糖和淀粉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3。还原糖、蔗糖、淀粉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63.13%、24.88%、24.15%,不同样品间其还原糖的含量变化较明显。采用SPSS对145个观测样本的还原糖、淀粉、蔗糖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在显着性水平为0.05的级别下,三个维度量均存在显着差异。对三个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由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还原糖与蔗糖有着正向的相关关系,但是在0.05和0.01级(双尾)上都不显着。在0.01级别(双尾)上,与淀粉有显着的负相关在0.01级别(双尾)上,蔗糖与淀粉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145份数据大致可以聚成5类以Num 10.0为阈值,284份数据大致可以聚成5类。3、剔除掉6个光谱数据异常的样本,对139份甜玉米自交系进行红外光谱扫描,进行模型构建。通过对139份甜玉米自交系籽粒原始光谱数据进行Ram、MSC、SNV预处理,表明经SNV预处理可以得到还原糖、蔗糖、淀粉的最佳结果,R2分别为0.95、0.99、0.96,均显示为强相关,预测公式分别为Y=1.01x-0.028、Y=0.98x+0.054、Y=0.95x+0.026。

文浩然[7](2018)在《惠州市甜玉米良种和优质栽培技术推广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东省惠州市自然环境优越,2016年甜玉米种植面积达3.67万hm2,占广东省总种植面积的34.4%,既是我省甜玉米主产区,也是未来发展甜玉米最具优势的的地域。但是,作为一个进入惠州农业产业时间不长的品种,甜玉米在品种和配套的栽培模式方面在惠州市还没有完善的一个系统和标准。本文通过从甜玉米的品种、播种、育苗、大田管理以及后期加工等方面入手,选取了惠州市甜玉米种植主产区域,研究甜玉米生长发育情况,并探讨惠州市甜玉米的未来发展方向,形成一套适合惠州当地的甜玉米优质栽培及推广技术体系,为惠州市甜玉米的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惠州市新时期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思路。惠州市目前主要种植的甜玉米品种有惠甜9号、新美夏珍、华美甜、粤甜13号、农大108等,生产上仍以传统的小农耕作模式为主,种植玉米的农民普遍学历程度较低,接受能力较弱,在田间管理及市场策略上以个人经验和小道消息为主,对高新生产技术接受能力低,对市场变化反应触觉迟钝,缺乏生产标准和科学理论,技术日渐老化,无论安全性还是效率性都无法适应全球信息化的时代要求。为此,本文通过对惠州市甜玉米生产的调研,提出了甜玉米产业发展的一个整体思路:一是在主产区建立甜玉米高产优质栽培示范区,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二是进一步开展甜玉米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和应用,对当前高新技术和管理进行本土化优化,提升惠州市甜玉米优质栽培技术水平;三是深化加工产业链的延展,促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提高甜玉米市场应对和抗压能力;四是要加强甜玉米茎叶深加工技术的推广,形成一个“种植业-养殖业”良性循环,提高土壤地力;五是推广绿色农业,减少化学肥料、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甜玉米品质及商业价值;六是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为农民、企业和合作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加强科技下乡,尽力提高千家万户的农业技术水平。

贾世超[8](2018)在《甜玉米关键栽培技术要点》文中研究说明甜玉米营养比较丰富、色泽鲜亮、味道甜美、风味独特,是一种果菜两用的健康休闲食品之一,在生产上甜玉米生育期较短、栽培技术容易掌握、经济效益可观,逐渐成为农民朋友愿意种植的经济作物之一。本文以生产实际出发,从选择适栽品种、整地施肥、种植密度、田间隔离、追肥中耕、去雄除穗和防病保存等方面,对鲜食或加工型甜玉米栽培管理等技术进行介绍。

黄鼎程[9](2017)在《甜玉米产量调控途径及优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和方法]本研究以新甜玉3号、新甜玉5号和新甜玉6号为试验对象,通过种植密度和不同肥料配比等措施系统研究对甜玉米群体参数的影响,从而找出适应本地的最佳种植密度和肥料施用量,以期为新疆发展甜玉米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也为农户提高效益提供帮助。[结果和结论]本研究通过三个不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生理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甜玉米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绿叶面积下降,但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增加。在乳熟期之前,鲜物质产量和干物质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到蜡熟初期中密度的产量最高,干物质产量则是高密度最高。不同甜玉米品种表现出在本地适宜种植密度也不尽相同,本试验得出新甜玉5号高产的最佳密度为82500株/hm2,新甜玉6号高产的最佳密度为67500株/hm2,新甜玉3号高产的最佳密度为82500株/hm2。对于施氮量和密度互作对甜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大,在低密度下,施氮量为100kg/hm2和500kg/hm2处理方式下的果穗干物质产量远远低于其他处理方式下的产量;中密度和高密度下,施氮量300kg/hm2的处理方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方式。总的来说,中密度下施氮量为300kg/hm2处理方式下的果穗干物质产量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甜玉米产量成上升趋势,但是当施氮肥量超过300Kg/hm2后,甜玉米产量增加幅度将降低。在本地最佳播期为4/14/15或者是夏播7/10可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本文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对鲜食玉米的产量分析可知,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穗长、穗行数和鲜百粒重变小,而穗位高、穗粗、秃尖长、行粒数和鲜出籽率与产量成正相关,尤其是秃尖长也会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因此,本研究得出甜玉米在超过82500株/hm2后甜玉米的商品品质就会下降,从而降低了甜玉米的商品价值。

李文静[10](2017)在《鲜食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鲜食玉米因其营养丰富、易于被人体吸收、用途广泛、市场潜力大、种植效益高等优点而备受人们关注。随着人们对鲜食玉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同时对栽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我国对鲜食玉米栽培技术和无公害生产技术的研究相比原产地国家滞后。鲜食玉米品种选择不佳,发芽率低,虫害严重,产量和品质较差等因素都极大地制约着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这些难题还有待克服。因此,鲜食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对于提高鲜食玉米产量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和激发生产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从鲜食甜糯玉米的品种选择、种植密度实验、施肥量等方面探讨不同农艺措施对鲜食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借以完善鲜食玉米实际生产中的关键栽培技术,并且初步探明了锦绣超甜A76等鲜食玉米在江苏地区栽培种植的一般规律。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如下:选用晶甜糯等10个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在江苏地区气候条件下各种鲜食玉米生长发育特征及籽粒品质。结果表明:除了苏科糯二号,其它9个品种长势均较好,果穗饱满,产量较高,品质较好,营养丰富。其中,产量最高的是苏科糯3号,亩产量达605.22千克;产量和品质兼顾的是晶甜糯和苏科糯3号,适合大面积推广。以锦绣超甜A76为材料,研究不同栽培密度下其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栽培密度较低时,锦绣超甜A76植株能从土壤吸收充足的养分,植株高大且果穗粗壮,秃尖较短,穗重较高,但亩产量较低;种植密度较高时,锦绣超甜A76植株紧凑而高度和整齐度上升,穗型较差且秃尖长,产生的经济效益不高;在密度为3000株/亩的时候品质和产量俱佳,经济效益最大。以锦绣超甜A76为材料,研究有机肥施肥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增施有机肥能够显着增加锦绣超甜A76植株的叶面积,同时使株高增加,穗位上升,穗行数和行粒数增多,秃尖变短。另一方面,施用有机肥100千克/亩时其产量最优,经济效益最高。综上所述,本研究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将为推广应用适合江苏地区种植的鲜食玉米优良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基础。

二、提高甜玉米商品性的关键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甜玉米商品性的关键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甜玉米泰鲜甜2号在大田县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种植表现
    1.1 种植地概况
    1.2 产量表现
    1.3 主要特征特性
        1.3.1 生育期
        1.3.2 农艺性状
    1.4 抗病性表现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田块选择
    2.2 培育壮苗
    2.3 整地做畦,施足基肥
    2.4 分期播种
    2.5 及时移栽,合理密植
    2.6 科学田间管理
        2.6.1 水肥管理
        2.6.2去除小玉米笋
    2.7 科学防治病虫害
    2.8 及时收获

(2)12个甜玉米新品种在大田县的筛选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栽培管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产值
        2.1.1 产量
        2.1.2 产值
    2.2 生育期表现
    2.3 植株主要性状表现
        2.3.1 株高
        2.3.2 果穗性状
    2.4 抗病性
3 品种综合评价
    3.1 闽甜736
    3.2 萃甜616
    3.3 萃甜618
    3.4 荟甜188
    3.5 闽甜6855
    3.6 粤甜26号
    3.7 粤甜28号
    3.8 珍甜368
    3.9 雪甜7401
    3.1 0 闽双色6号
    3.1 1 珍白甜6号
    3.1 2 双甜2018
4 结论
    4.1 建议加速推广品种
    4.2 建议继续观察试验品种
    4.3 不适合本地示范推广种植品种

(3)承德市鲜食甜玉米生产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承德市气候特点
2 承德市甜玉米生产现状
3 生产技术
    3.1 选地隔离种植
    3.2 选用良种
    3.3 播种保苗
    3.4 合理密植
    3.5 肥水管理
    3.6 去除分糵
    3.7 综合防治虫害
    3.8 适时采收
    3.9 科学保鲜、加工

(4)长江流域塑料大棚鲜食玉米栽培技术(上)(论文提纲范文)

1品种类型
    1.1甜玉米
    1.2糯玉米
    1.3甜糯玉米
    1.4笋玉米

(5)增施AMF对甜玉米氮肥增效及根际土壤AMF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AMF在作物上的减氮效果
        1.2.2 土壤氮素水平对AMF的影响
        1.2.3 AMF对土壤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2.4 AMF应用在玉米减氮效果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增施AMF对甜玉米化学氮肥的减量效果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试验方法
        2.1.5 参数计算方法
        2.1.6 数据分析与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处理对AMF侵染率、根际土壤孢子密度的影响
        2.2.2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吐丝期根系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2.3 不同处理甜玉米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2.2.4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地上部分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影响
        2.2.5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鲜苞产量、商品性状和品质的影响
        2.2.6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氮素利用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处理对AMF侵染率、土壤孢子密度的影响
        2.3.2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吐丝期根系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3.3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3.4 不同处理甜玉米地上部分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动态变化
        2.3.5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鲜苞产量、商品性状和品质的影响
        2.3.6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氮素利用的影响
第三章 增施AMF对甜玉米根际土壤AMF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扩增子试验方法
        3.1.2 参数计算方法
        3.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稀释性曲线(Observed-species)分析
        3.2.2 OTU聚类分析
        3.2.3 土壤样品的AMF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
        3.2.4 AMF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3.2.5 AMF群落结构与根际土壤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
    3.3 讨论
        3.3.1 不同处理对根际土壤AMF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3.3.2 AMF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增施AMF对甜玉米氮肥减量的机理探讨
    4.1 增施AMF对甜玉米化学氮肥减量增效的机理
        4.1.1 增施AMF提高了氮代谢酶活性
        4.1.2 增施AMF提高了氮素利用率
        4.1.3 增施AMF提高了甜玉米鲜苞产量及品质
        4.1.4 增施AMF改善了AMF群落多样性
        4.1.5 AMF多样性指数与氮素利用的相关性
    4.2 讨论
        4.2.1 增施AMF提高氮代谢酶活性的机理探讨
        4.2.2 增施AMF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机理探讨
        4.2.3 增施AMF提高甜玉米鲜苞产量及品质的机理探讨
        4.2.4 增施AMF改善AMF群落多样性的机理探讨
        4.2.5 AMF多样性指数与氮素利用的相关性分析
        4.2.6 增施AMF对甜玉米化学氮肥减施增效的机理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6)超甜玉米鲜籽粒口感和糖分近红外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甜玉米概述
        1.1.1 甜玉米鲜籽粒的营养价值
        1.1.2 甜玉米鲜籽粒的品质评价
        1.1.3 甜玉米鲜籽粒的糖分研究
    1.2 近红外光谱技术
        1.2.1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
        1.2.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分析程序
        1.2.3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
        1.2.4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甜玉米口感评定
        2.3.2 糖分含量的测定与计算
        2.3.3 近红外光谱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口感数值分析
        3.1.1 口感品尝数值分析
        3.1.2 口感方差分析
        3.1.3 口感相关性分析
        3.1.4 口感聚类分析
        3.1.5 口感模型建立
    3.2 糖分数值分析
        3.2.1 糖分化学值值分析
        3.2.2 糖分数值方差分析
        3.2.3 糖分数值相关性分析
        3.2.4 糖分聚类分析
        3.2.5 糖分样品的模型建立
第四章 讨论
    4.1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甜玉米口感、糖分含量的重要性
    4.2 影响甜玉米糖分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准确度的因素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成果

(7)惠州市甜玉米良种和优质栽培技术推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甜玉米发展概况
        1.2.1 国外甜玉米的发展
        1.2.2 国内甜玉米的发展
    1.3 甜玉米的分类
    1.4 甜玉米的营养价值
    1.5 产业发展概况
        1.5.1 国外甜玉米产业发展概况
        1.5.2 国内甜玉米产业发展概况
    1.6 研究方法
2 惠州市甜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2.1 惠州市甜玉米种植生产特点
        2.1.1 惠州市自然资源环境概况
        2.1.2 惠州市农业环境概况
        2.1.3 惠州市甜玉米产业发展情况
        2.1.4 惠州市甜玉米的自主育种发展
        2.1.5 惠州市甜玉米的品种选育发展
    2.2 惠州市甜玉米的栽培技术研究
        2.2.1 甜玉米的栽培模式选择
        2.2.2 甜玉米栽培的采收期选择
        2.2.3 甜玉米田间管理技术
        2.2.4 惠州市甜玉米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3 惠州市甜玉米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选育技术手段有待提高
    3.2 优质栽培技术普及程度较低
    3.3 甜玉米加工业发展有待完善
4 典型案例分析
    4.1 项目背景
    4.2 项目效应
    4.3 项目要素
    4.4 案例启示
5 惠州市甜玉米发展对策
    5.1 改良产业架构,优化甜玉米发展环境
    5.2 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增加甜玉米商品价值
    5.3 提高优质栽培技术普及率,增加甜玉米产业产值
    5.4 以项目为导向,全面落实产业化运行机制
    5.5 深化加工产业链,加大甜玉米茎叶利用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甜玉米关键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选择适栽品种
2. 种子催芽处理
3. 精细整地施肥
4. 分期隔离种植
    4.1 分期按需栽培
    4.2 隔离保质栽培
5. 控制播种密度
6. 及时间苗定苗
7. 及早中耕追肥
8. 关键时期浇水
9. 及时去雄除穗
1 0. 病虫草害防治
    1 0.1 防除田间杂草
    1 0.2 病虫害防治
1 1. 适时保鲜收获

(9)甜玉米产量调控途径及优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甜玉米的概述
        1.2.2 国内外作物调控途径研究进展
    1.3 有待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标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内容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生育期形态指标调查
        2.4.2 甜玉米叶面积及鲜干物质的测定
        2.4.3 甜玉米光合势测定
        2.4.4 甜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2.4.5 甜玉米适宜采收期和品质鉴定
    2.5 技术路线
    2.6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甜玉米群体生理参数的研究
    3.1 叶片光合生理特性
        3.1.1 不同种植密度的群体绿叶面积变化
        3.1.2 甜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的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期的变化
        3.1.3 甜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的群体光合势随生育期的变化
        3.1.4 甜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的群体净同化率随生育期的变化
    3.2 甜玉米物质生产及其分配
        3.2.1 甜玉米不同种植密度的鲜干物质动态变化
        3.2.2 甜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的鲜干物质分配
    3.3 甜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对鲜果穗商品性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3.4 甜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鲜果穗采收期的物质产量影响
        3.4.1 甜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全株鲜物质产量
        3.4.2 甜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干物质产量
第四章 播期与优质高效栽培
    4.1 不同播期甜玉米的生育进程
    4.2 不同播期玉米的植株及果穗性状
    4.3 不同播期玉米的产量性状和经济效益
第五章 甜玉米群体生理参数与产量的关系
    5.1 甜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
    5.2 鲜食玉米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5.2.1 不同密度不同甜玉米品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5.2.2 不同密度不同甜玉米品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6.1 结果
        6.1.1 种植密度对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分析
        6.1.2 适宜的种植密度
        6.1.3 鲜食玉米产量对密度与氮肥的要求
        6.1.4 甜玉米果穗商品性对密度的选择要求
        6.1.5 不同播期对甜玉米果穗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6.2 讨论
        6.2.1 密度和施肥与生理性状变化的关系
        6.2.2 甜玉米果穗商品性与密度的关系
        6.2.3 氮肥和密度对甜玉米产量及品质调控
        6.2.4 鲜食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6.2.5 试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10)鲜食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鲜食玉米概述
        1.1 鲜食玉米的起源与发展
        1.2 鲜食玉米的价值
        1.3 我国鲜食玉米的生产概况
        1.4 江苏省鲜食玉米生产概况
    2 鲜食玉米栽培技术
        2.1 鲜食玉米种植条件
        2.2 鲜食玉米播种及苗期管理
        2.3 鲜食玉米的穗期管理
        2.4 鲜食玉米的病虫害防治
        2.5 鲜食玉米的采收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鲜食甜糯玉米品种性状差异比较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地的选择
        2.3 实验设计
        2.4 实验方法
        2.5 调查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2.6 数据处理和作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单株叶面积比较
        3.2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叶面积指数比较
        3.3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物候期
        3.4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比较
        3.5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果穗性状比较
        3.6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产量比较
        3.7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氨基酸含量及营养价值评价
    4 小结
第三章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性状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地的选择
        2.3 实验设计
        2.4 实验方法
        2.5 调查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2.6 数据处理和作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叶面积的影响
        3.2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3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农艺性状的影响
        3.4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果穗性状的影响
        3.5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果穗产量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性状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地的选择
        2.3 实验设计
        2.4 实验方法
        2.5 调查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2.6 数据处理和作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单株叶面积的影响
        3.2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3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农艺性状的影响
        3.4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果穗性状的影响
        3.5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果穗产量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全文小结
        1.1 高产高效品种
        1.2 最佳种植密度
        1.3 最佳的施肥量
    2 可能存在的问题:
    3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提高甜玉米商品性的关键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甜玉米泰鲜甜2号在大田县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 魏初时. 福建农业科技, 2021(11)
  • [2]12个甜玉米新品种在大田县的筛选与鉴定[J]. 魏初时. 福建农业科技, 2021(05)
  • [3]承德市鲜食甜玉米生产技术要点[J]. 袁文利,李嘉琪,方晓春,胡颖,丁贵江,李建平,李青松,梁秋华,马中义. 农业科技通讯, 2020(10)
  • [4]长江流域塑料大棚鲜食玉米栽培技术(上)[J]. 汪李平. 长江蔬菜, 2020(18)
  • [5]增施AMF对甜玉米氮肥增效及根际土壤AMF群落多样性的影响[D]. 徐如玉.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6]超甜玉米鲜籽粒口感和糖分近红外模型构建[D]. 胡玲玲.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7]惠州市甜玉米良种和优质栽培技术推广调查[D]. 文浩然.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2)
  • [8]甜玉米关键栽培技术要点[J]. 贾世超. 农村科学实验, 2018(15)
  • [9]甜玉米产量调控途径及优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 黄鼎程.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10]鲜食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李文静.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提高甜玉米商品性状的栽培关键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