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资本外逃成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征[1](2020)在《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与内外部条件研究》文中认为资本账户开放作为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终止后同步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经济改革内容,其对世界经济最终的贡献始终存在争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不同于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参与持续降低关税,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始终以渐进推行为第一原则,当前的资本账户开放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距。随着中国经济体量增大和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既需要进一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以寻找经济的新增长点,国际社会也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产生新要求。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表文章建议加速资本账户开放,计划在2020年基本实现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但针对这一提法,大量专家学者关心中国在国内一系列改革尚未完成情况下进行资本账户开放可能产生何种程度的成本,引起了学界关于资本账户开放的普遍讨论,并延续至今。在国内外改革要求和学界争论的背景下,理清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产出的作用机理,根据中国经济的现实发展情况,提出帮助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收益大于成本的建议尤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总结和相关理论的思考,赞同资本账户开放具有“双向效应”,即资本账户开放可以通过优化资本配置和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会因资本账户开放造成的资本流动体量与方向的改变产生抑制经济平稳发展的成本,一个国家的制度与经济环境是否超过阈值决定了资本账户开放的最终净效用,不赞同一些研究对资本账户开放作用做单向判断的做法。在分析资本流动变化后发现高收入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结果整体优于非高收入国家后,表明各国异质性是影响资本账户开放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借助美国、德国、日本、拉美三国和泰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国际经验,证明了国内经济与制度等“拉动因素”与外部经济环境与压力等“推动因素”都会影响资本账户开放最终结果。为构建均衡分析框架,文章还分析了经济与金融周期和美元周期的判定与划分方式,并总结了当前世界经济环境情况和中国的外部压力情况,为实证分析和针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分析提供研究基础。实证研究部分首先通过基础回归证明了样本期内资本账户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经济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其他低收入国家作用并不显着,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和改变资本账户开放指数衡量方式做稳健性检验也得到了相同结论。用实际资本账户开放指数替换法定资本账户开放指数的回归结果还表明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方面的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经济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直接投资与其他投资对非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作用更明显。实证研究的第二部分利用门限回归模型验证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资本账户开放在金融部门比较优势、外汇储备和制度环境方面均存在门槛效应,其中制度环境的门槛效应最为显着。实证分析的第三部门利用分组回归方式探究外部因素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结果证明在美元处于弱势期时,资本账户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无论世界经济周期处于繁荣或衰退阶段,资本账户开放均有利于高收入国家经济发展,但在经济衰退期不利于非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证分析的结果证明了各国资本账户开放既受国内诸多“拉动因素”影响,也受到外部“推动因素”影响,同时证明了高收入发达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期望收益大于其他非高收入国家。本文最终将研究标的锁定在中国后,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记录资本流动情况的分析,发现随着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进行,资本流动体量显着增加,但资本外逃和资本流动净收益率长期较低等问题开始显性化。在分析中国制度与金融改革尚需进行,外部经济环境尚未到窗口期的基础上,认为中国中、短期内应保持资本账户开放的渐进原则,让资本账户开放进程滞后于中国内部的制度优化与金融改革,“三元悖论”也要求中国继续进行汇率改革,同时建议应充分考虑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与中国所承受的外部压力对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并提出可以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行有限的资本账户内容互补性合作,如资本账户开放内容的试点试验,在效果理想的情况下扩大到面对全世界的资本账户开放。
袁磊[2](2019)在《中国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过去的几年里,比特币的价格与成交量大幅上涨,从最初的几美分,到最高点近2万美元,最高年涨幅达到了骇人听闻的21.67倍,总市值最高达到3265.02亿美元。目前比特币的热度虽然在下降,但利用比特币进行违法活动的现象仍存,打击这类犯罪的形势依然严峻。资本外逃可能会寻求集匿名性、去中心化与监管困难于一身的数字货币,使比特币沦为“换汇的地下高速公路”(张瑜峡,2018)。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的规模有多大?本研究首次给出了答案:据估计,2017年9月监管风暴以前发生的资本外逃规模可能高于0.51万亿人民币,其中有确凿证据的也有65.85亿元人民币之多。尽管2017年9月监管风暴后,比特币在中国退出历史舞台,但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的隐忧仍存,其场外交易几乎处于监管失控状态,具备形成严重的短期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可能,且数字货币在一些国家实现合法化,得以不断创新,这对我国资本外逃的管控构成新的威胁。在这一背景下,系统地研究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问题,对抑制资本外逃、稳定金融秩序、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从内涵界定、成因探究、渠道考察、估计方法、成本分析与监管测度几个维度,总结了资本外逃领域研究进展;从简要介绍、属性之争、原罪与乱象、监管政策几方面概括了比特币的发展与研究前沿;以比特币为视角的资本外逃与资本控制问题,是一个很少涉及的新领域,相关文献稀少,本文对这一领域的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最后对上述的文献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针对性评述,指出了比特币视角下资本外逃与资本控制方面文献的不足,并结合本研究提出了有益的改进。第二,将比特币作为货币,引入到基于Schilling and Uhlig(2018)模型拓展的开放经济框架。既有文献未能将比特币引入开放经济,本研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基于这一模型,得到若干有意义的结论:一、比特币在国内外的购买力一致,这契合了比特币在国内外的无套利理论与一价定律;二、法币的资本控制会使国内比特币价格上升,这从贸易的角度阐述了资本控制程度与比特币溢价之间的关系;三、过度的比特币流出带来国内比特币价格上升和福利损失,这为资本外逃与比特币溢价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理论解释。第三,将比特币作为商品,引入一个简洁的模型框架,利用该模型对811汇改期间的风险波动、比特币溢价突变与资本外逃涌动进行了系统描述。在理论模型领域,既有文献均将比特币作为货币引入,但将比特币作为商品引入模型,更符合我国监管政策对比特币的定义,本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构建境内外比特币的商品供求理论模型,引入套利交易和资本外逃,求解和刻画溢价水平、资本外逃量和套利交易量,借助模型,从监管因素、比特币市场因素、突发事件等角度对比特币溢价波动进行了解释,并列举了实例;其次,从汇率协同性、溢价跳跃性、报价一致性与境内溢价收敛性角度,证明了811汇改后比特币溢价的脉冲性增益特征;最后,借助上述理论模型,对811汇改、风险波动、资本外逃涌动与比特币溢价的脉冲性增益特征进行了机制分析。第四,对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的典型事实、经验证据与规模测算展开了研究。首先,梳理了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的典型事实,并分析了突发事件和监管政策两个角度自然实验下的资本外逃情况,以及对质疑的声音进行反驳;其次,从两方面提出了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行为存在的证据:一、在岸人民币、美元与比特币之间的跨境套利行为带动资本外逃;二、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比传统渠道成本更低且控制力更弱。这两方面的证据证实了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的存在性;最后,借助WalletExplorer的聚类和命名机制,使用Python软件爬虫抓取区块链账本记录的258.91万条(合计金额1090.42亿元人民币)交易数据,并从中找到有据可考的资本外逃交易为65.85亿元人民币,发现主要流向地区为美国和我国周边地区。考虑各种低估来源,估计比特币渠道的资本外逃规模在0.513.03万亿元人民币之间。第五,考察成本因素如何驱动了资本外逃转向比特币渠道。结果显示,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优势均对资本外逃交易份额具有显着解释力,更低的资本外逃成本驱动了资本外逃转向比特币渠道。这一结论在支持了Cheung and Qian(2010)和Brada(2011)观点的同时,将证据延伸到了更为细致的每日频率数据层面。在控制了意外指数、恐慌指数、相对活跃度和全球关注度后结论依然成立。结论通过了使用矫正时间错配后的成本变量、包含异常值的全样本成本变量和滞后1期的成本变量的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也已控制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第六,对2013年12月5日颁布的《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进行了政策评估,认为政策并未有效抑制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首先,从资本外逃与套利交易范围定义、溢价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成交量的相关性考察等方面,对Ju et al.(2016)的研究进行了再探讨,指出其结论有待商榷;其次,在成本因素对资本外逃交易份额的回归中引入政策虚拟变量的水平项、政策虚拟变量与成本变量的交叉项,对政策有效性进行再评估,结论并不支持政策有效的论断;最后,Ju et al.(2016)研究发现政策颁布后溢价显着缩小,本文从比特币热潮孕育套利交易、比特币热潮与政策颁布的时间耦合性两个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的原因。结论显示,《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并未有效抑制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2013年底的比特币热潮孕育了成熟的套利交易,驱动了比特币溢价的显着减小,比特币溢价减小与政策的颁布在时间上接近,但两者并无直接联系。本研究可能的创新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本文可能是首篇涉足区块链账本交易数据,据此估计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规模,并将它与交易所价量数据建立联系的文献;第二,本文可能是首篇在实证研究中,将比特币数据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相匹配,而没有对变量进行降频处理的文献;第三,本文可能是首篇将比特币引入开放经济框架理论模型的文献,也可能是首篇将比特币作为商品引入开放经济模型框架的文献;第四,本文可能是首篇系统研究比特币渠道与传统渠道资本外逃的成本差异、资本控制差异的文献,并可能是在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问题上首次关注非对称资本控制问题的研究;第五,本文在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这一鲜有学者涉足的领域,对若干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丰富了这一领域的文献。针对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问题,和各类数字货币的乱象,本研究认为对数字货币的管控是必要的,建议从重视研究、强化监测、完善立法和深化合作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在数字货币市场上扎牢资本控制的篱笆,从而抑制资本外逃、稳定金融秩序、化解金融风险。
张家瑞[3](2018)在《我国资本外逃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的积累与投入往往起着重要作用,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源。各国间频繁的经贸往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其中跨境资本流动经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跨境资本流动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极其隐蔽且数额无法准确统计的流动方式——资本外逃,资本外逃通常易对一国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凭借着一系列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流入我国,但与此同时,资本外逃的现象也日渐显现。同一时期IMF相关估算表明我国资本外逃的规模在800—1000亿美元左右。2001年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同世界各国开展广泛的经济合作,巨大的国际市场成就了中国经济令世界瞩目的高速发展。然而,近年来受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大、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成本不断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大量之前因我国虚拟经济过度繁荣、房地产行业过度发展、国有资产过度低估而流入我国的投机性资金外逃,且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成为特别提款权一篮子货币中的一员,在促进资本流入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资本流出渠道。仅在2015至2016这两年时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记录的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和误差与遗漏这两个项目上的资本外流就达1.28万亿美元,年均资本净流出占GDP的比重高达6%。如此规模的资本外流引发了我国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引起了学术界关于我国是否存在资本外逃问题的热烈讨论。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学者关于资本外逃的概念界定,认为资本外逃是超出一国金融监管机构所掌控范围的资本流出方式,是一国国内资本利用各种非法或变相合法的渠道转移至境外,从而逃避国内宏观经济波动、优惠政策调整、外汇管制变化等风险因素,谋求风险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关于资本外逃规模测算的研究,文中采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直接测算法和间接测算法,在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准确性和适用性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尽可能准确把握资本外逃规模,进一步分析其变化规律。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资本外逃的出现与国内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紧密相关。改革开放后,给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和开放政策的监管漏洞为在经常项目下、资本和金融项目下、其他项目下的资本外逃提供了不同的便利渠道。每种渠道的产生必然有其客观原因,既有国内外宏观经济变化的冲击,又有国内制度建设的缺失,详细阐述引发资本外逃的原因,进而分析出资本外逃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效应。最后根据特定问题,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为国内创造更加优质的宏观经济环境,维护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宋思蒙[4](2018)在《中国资本外逃的现状与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资本项目的不断开放,之前一直存在着的资本外逃问题不断恶化,逐渐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注意。资本外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难测量性,因此一直隐藏在正常的经济活动之下,但过于严重的资本外逃将会对一国产生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分析国内及国际形势,我国事实上一直存在资本外逃预期。一方面,我国仍属于不断发展着的新兴经济体,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一大主要途径便是开放市场吸引外资,大力鼓励“引进来、走出去”。而在加入WTO之后,市场愈发开放,近年来也在不断进一步推进各个项目充分可兑换的进程。在这些举措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状态,也充分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然而,我们要知道资本的流动是双向的,大量外资流入为我国发展注入源源动力的同时,也注定大规模的国内资本转移到国外。甚至,因为我国仍不够成熟稳定的经济环境,这种双向流动往往无法做到流量对等,即产生了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另一方面,我国在打开市场大门的同时本身并不具备完善的自我保障机制,相应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仍存在较多空白地带,无法全面管控无孔不入的资本外逃,使得这一金额不断扩大。由国际历史经验可以了解到,当资本外逃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将会给本国经济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因此在我国资本外逃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的当前,提高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并尽快采取相关全面、高效的政策措施调控资本外逃问题对于我国当前的和谐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会通过六个章节的研究分析完整理顺我国当前资本外逃现状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本文分析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于资本外挑含义的界定以及一些经典的理论,同时介绍并比较了多种资本外逃的测算方法,包括直接测算法、间接测算法等;其次,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国当前的资本外逃基本情况包括资本外逃现状、主要渠道以及本文对于1996-2016年资本外逃具体数值的测算;此外,笔者进一步分析了新兴经济体资本外逃的一般成因以及我国资本外逃产生的成因;最后,选取了十项经济指标作为自变量对于前文测算出的我国资本外逃规模进行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以及抑制资本外逃的政策建议。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于我国资本外逃的现状以及成因分析能够充分全面地剖析我国资本外逃的形成机制,充分发掘资本外逃的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给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将资本外逃保持在一个可控范围内,减小其可能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潜在危机。
邓王杰[5](2017)在《中国资本外逃的度量与成因分析 ——基于SVAR模型的制度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今,国际经济趋向一体化,国际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为经济带来了巨大发展,但与此同时,也给世界各个国带来巨大的经济风险。其中的资本外逃现象就是一个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资本外逃被广大研究学者定义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资本流动现象,它对国家的经济正常发展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自从资本外逃被提出以后,由于不同的研究方法以及角度,在学术界还没有对资本外逃的定义达成共识。本文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着作发现,大多数研究人员对资本外逃都有一个共识:资本外逃的发生是非正常的资本流动,大量资本外逃的发生能够影响国家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比较依赖于资本的存量,国家也致力于通过引进外资进而促使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资本外逃规模越发较大,这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快速的发展,而且也变成为了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因此,从全方位和多角度对我国的资本外逃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具有指导性意义。在资本外逃测算方面,本文运用直接法、间接测算法、混合法以及权益差额调整法相结合的一种结构测算方法,来估算我国1985-2015年资本外逃规模。本文采用样本权重推算的方法来估算我国进出口伪报下资本外逃的规模,并将样本国家增加至55个,尽可能使推算数值更加接近实际值,此外,本文考虑了转口贸易对资本外逃测算的误差影响,收集了我国海关发布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排除了经过香港的转口贸易对资本外逃测算的影响。不足之处在于资本外逃的测算尚没有定论,本文测算的数据尽可能的靠近真实值,但由于测算的难度与复杂度,资本外逃的数额无法做到非常精确。在资本外逃成因方面,国外学者对资本外逃的研究产生了诸多的理论,国内学者对我资本外逃也有很多的成因分析,但其实影响中国资本外逃的真正原因可能仅是这些理论中的小部分。本文从经济层面(国内经济增长率、内外资差别待遇、国内外利差、外债水平、货币错配)和制度层面(腐败、产权保护、工资分配制度)对影响中国资本外逃规模的有关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选取了相关的变量,建立了 SVAR模型,用新的视角审视新形势下我国资本外逃的特点,对影响中国资本外逃的重要因素进行实证检验。本文最终确立了资本外逃经济层面的原因有国内经济增长率、内外资差别待遇、国内外利差、外债水平、货币错配,制度层面的原因有腐败、工资分配制度,最终得出结论,国内外利率差异、外债水平、货币错配、内外资差别待遇对于资本外逃有正向作用,在制度层面,工资分配制度及腐败对资本外逃也存在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能够有效的抑制资本外逃。本文进一步利用方差分解来分析影响资本外逃的各个变量对资本外逃的解释力度。本文主要有从五个部分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选题背景、资本外逃的界定以及成因的文献综述及小结;第二部分主要是我国资本外逃的主要渠道以及规模估算,本文在借鉴前人的方法的基础上测算了 1985-2015年资本外逃的数额;第三部分主要是针对我国资本外逃成因进行了理论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是通过建立SVAR模型对资本外逃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第五部分针对我国资本外逃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陈俊[6](2014)在《我国资本外逃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持续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却出现日益明显的资本外逃现象;近年来,在人民币预期汇率与名义汇率偏离导致的人民币预期升值以及国内固定资产价格上涨预期,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过快增长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有资产的严重低估,出现较大的“套汇”、“套利”双空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资本流入时,资本外逃现象依然严重。资本外逃的异常情况和国际资本的不断流入形成了一个博弈悖论。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我国资本外逃的方式、规模、动因、经济效应、相应的政策启示等。在认同资本外逃研究基本共识的基础上,本文确定资本外逃为:超出一国政府所能控制的能力和范围,为规避国内政策和经济风险、逃避外汇管制、逃避税收征管或以转移资产等为目的,利用非法的或变相合法的方式流出我国境内的资本。关于资本外逃规模估算的研究,因采用的测算方法不同,测算结果会不同而争议不断。迄今为止,从现有国内外测量方法看,没有一种方法堪称尽善尽美。文中在尽可能深入探讨适用我国资本外逃规模估算的相关指标的基础上,利用直接法、以及修正的间接测算方法即在“间接测算法”框架下,“混合法”(如对外投资中资本外逃的测算)与“权益差额调整法”(如对贸易伪报的测算)相结合的一种结构性测算方法,来测算我国资本外逃规模。为什么在我国GDP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政府继续鼓励引进外资之时,会发生资本外逃现象?文中基于资产组合的视角构建了资本外逃的一般均衡模型,利用SVAR模型与VAR模型的联系,通过施加一定的约束条件,得到结构因子分解矩阵A和B,进而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进一步研究资本外逃对各变量冲击的动态变化轨迹和特征,以及各变量冲击对资本外逃变动的贡献值。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变动冲击的解释力度最强,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差异、通货膨胀次之,随之是人民币汇率预期变动率、实际经济增长率,宏观经济预期最弱。其中劳动力成本以及宏观经济预期因素是对现有文献的补充。对一国经济而言,资本外逃是资本形成中的漏出因素,具有循环反馈和自我加强的副作用。在分析资本外逃的经济效应时,文中从资本外逃与国内经济、资本外逃与对外开放、资本外逃与社会安全稳定三个主要方面,重点分析资本外逃的负面效应,来探索资本外逃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潜在影响。当然,除了从理性人的角度看,资本外逃是一种基于“成本—收益”的理性选择外,某些方面的资本外逃并非通为负效应。资本外逃会给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带来压力,但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动力,对于资本外逃带来的部分积极影响,我们应该看作一个机会加以利用。最后,根据资本外逃产生的动因,制定“疏”与“堵”相结合的政策,从根本上消除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的负面因素,将资本外逃产生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1)建立防范资本外逃的监控机制,如完善相关金融法律体系、加强各部门的联动以及国际合作;(2)积极稳妥的推进金融深化,涉及加快利率市场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科学把握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中的“度”;(3)以制度创新抑制资本外逃,包括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税制改革、改革企业工资分配制度、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经济生态环境等。面对资本外逃这一现象,始终存在着“不变”与“变”的辩证发展,我们应该逐步转换到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正确方向上。
陈奉先[7](2012)在《中国高额外汇储备:成因、影响与数量管理》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截止2011年12月中国外汇储备总量达到3.18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量的30.3%,连续六年居世界首位,是世界第二位日本的2.5倍。建国初1950年中国的外汇储备量仅为1.57亿美元,至改革开放初(1978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也未突破十亿美元。然而此后中国外汇储备逐年稳步增加,1982年突破百亿大关,1996年突破千亿大关。2000年后中国外汇储备进入快速增长通道,2006年、2009年和2012年相继突破一万亿、两万亿和三万亿大关。客观上讲,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其直接原因在于中国入世后“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和长期实行优惠的引资政策作用的结果。迅速累积起的高额外汇储备增强了中国应对国际收支波动、稳定汇率的能力,提升了投资者对于中国应对货币金融危机的信心。福兮祸之所伏。中国高额、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在现行汇率制度以及结售汇规定的约束下,外汇储备增长的“通货膨胀”效应愈加明显。虽然货币当局强力冲销政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冲销成本问题愈加突出;其次,高额外汇储备对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升值压力与日俱增,而货币当局针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指数却波动更加剧烈,货币当局的外汇市场干预面临着平抑汇率过度波动与“完善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汇率由市场决定)”的两难选择;再次,在汇率制度和外汇储备的束缚下,货币当局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可能受到一定限制;最后,在全球金融震荡不断的背景下,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问题引起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有效地分散外汇储备资产规避风险,成为外汇管理部门棘手的难题。如何理解中国外汇储备激增的制度性成因和直接诱因?外汇储备激增对国内物价形势、人民币汇率压力以及货币当局政策独立性在数量上有何影响?如何切断外汇储备增长的“通货膨胀”渠道?如何确定中国最优的外汇储备数量?如何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减少中国外汇储备的“多余量”?愈演愈烈的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催生了东亚外汇储备库,这其中各国的成本收益如何?东亚外汇储备库的建设能否有效降低各国外汇储备持有量?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还应如何优化?这都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1)中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制度性根源在于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政策性根源在于强制结售汇制、银行外汇头寸限额以及固定(或者说钉住一揽子货币)汇率体制,直接原因则在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的盈余以及“投机性”资本流动;(2)切断外汇储备的“通货膨胀”渠道是降低外汇储备对物价影响、提升货币政策独立性、减少外汇储备冲销成本和人民币汇率市场升值压力的关键。而这一选择需要货币当局向财政部门“移权”,建立“财政部门主导、外汇管理部门配合”的外汇管理体制;(3)在计算中国最优的外汇储备数量问题上应首先考察自身持有外汇储备的诸多动机,在确定中国持有外汇储备动机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同时按照货币分析法的观点,在确定最优外汇储备量的时候也应充分国内货币市场失衡状况的影响;(4)中国应积极参与东亚外汇储备库建设,通过“俱乐部效应”减少东亚经济体之间的外汇储备竞争,增加抵御金融风险的整体实力,并且在东亚外汇储备库中的份额和影响力。既有的研究表明,人民币在东亚经济体中的影响日益增加,更多的东亚经济体选择(或者说“倾向”)钉住人民币,中国应进一步深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加人民币在东亚货币中的“区域主导货币”的地位,减少东亚和自身对美元的依赖;(5)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应借鉴发达经济体成熟的管理模式,增加透明度和独立性,强化内控机制和外部风险控制的制度建设。全文共九章,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思路和逻辑,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以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外汇储备管理理论简述,主要对外汇储备的内涵、功能、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进行简介,同时综述了外汇储备最优数量、最优币种结构和最优资产结构的经典计算方法。第三章首先介绍中国及世界外汇储备概况、外汇储备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在此基础上从直接性、政策性和制度性三个角度剖析中国外汇储备激增的成因,并对外汇储备未来走势进行预测。第四章主要分析中国外汇储备激增对国内物价、人民币外汇市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影响以及货币当局冲销政策的效果和对外汇市场干预的效果。实证研究表明外汇储备激增与国内物价存在内在联系,面对外汇储备的“通胀渠道”,货币当局一直进行强力的冲销,尽管冲销效果不错,但冲销成本不容忽视。在外汇储备激增对人民币汇率造成压力的问题上,本文使用“模型依赖(Model Dependent)"的Weymark指数估计了1996年来我国面临的外汇市场压力指数(Exchange Market Pressure Index, EMP)和央行外汇干预指数(Exchange Market Intervention Index, EMI),并将其与其他7种“模型非依赖型(Model-Free Measurement)"模型所估计的外汇市场压力指数和干预指数进行对比,实证结果显示1996年来人民币总体上面临着升值压力,但不同时期压力存在显着的差异:1996年-2000年期间货币当局的升值压力逐渐减少,也可以认为此间货币当局面临着一定的贬值压力;2000年-2006年间货币当局的EMP指数一直呈现下降态势,说明此间货币当局面临着较大的升值压力;2008年以后EMP指数再度上升,说明货币当局的升值压力逐渐缓解,甚至在2011年前后出现强烈的贬值压力。样本期间中央银行平均干预指数1.155,说明我国央行实行的是强势干预政策。针对外汇储备增加与中国面临的“三元悖论”问题,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发现中国货币当局还是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证自身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中国高额外汇储备对于货币当局政策独立性不存在显着的影响。第五章是从亚洲总体的角度探讨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对亚洲44个经济体分析亚洲外汇储备增长的共同原因以及在经济体不同发展程度(收入水平)、汇率制度和地域上持储行为的差异。本章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剖析亚洲经济体囤积外汇储备的动机问题。实证结果表明:亚洲经济体外汇储备囤积行为存在着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重商主义动机和攀比动机;从存量上看,交易性动机和基于预防资本外逃的预防性动机作用最大,但前者比较稳定,后者是驱动外汇储备变动的最重要因素。攀比动机和基于预防经常项目波动的预防性动机存在着上升的趋势,成为驱动外汇储备变化新的因素;此外,持储动机在不同发展程度和不同汇率制度经济体中也存在着显着的差异性。第六章使用1992-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数据,利用外汇储备动态调整模型从数量和持有动机角度考察了中国最优外汇储备的持有行为。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最优外汇储备持有行为体现着交易性、预防性、重商主义和攀比四种动机;交易性动机和攀比动机对最优外汇储备持有行为的影响最大,预防性动机在2006年以后逐渐强化,而重商主义动机和汇率因素的影响微弱,攀比动机呈现明显的危机驱动型特征;中国外汇储备的变动显着地受储备缺口和货币缺口调整的影响;中国的实际和最优外汇储备量自2002年起陡增,但后者始终低于前者;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资本管制和强制结售汇制以及汇率弹性不足导致中国的储备缺口调整系数λ较低并最终导致中国最优外汇储备量不断攀升。同时本章还对比了动态调整模型下最优外汇储备量与传统经验比率法、成本收益法下最优数量之间的差异。第七章主要就东亚外汇储备库的成因、制度缺陷和绩效评估进行分析。首先阐述东亚外汇储备库建立的经济动因,随后利用“保险指数(Coverage Ratio)"方法具体测算了东盟10+3在参与东亚外汇储备库建设中的收益和成本问题,随后探讨了东亚外汇储备库的制度性缺陷以及在在外汇储备库建设过程中中国的角色扮演问题。第八章主要分析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模式的改进。该章首先概述了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总体框架,并对中国持有的以美元标价的外汇储备资产收益状况进行实证估计,结果发现2002年-2010年中国持有的以美元标价的外汇资产整体名义收益率为2.59%,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并考虑汇率变动带来的收益后,实际收益率仅为0.27%。随后本章对中国所持外汇资产的管理绩效通过“变异系数”指标进行考察,发现中国的外汇资产管理效率低于比利时、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但高于其他发达经济体,文中对这一“吊诡”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针对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设计了“财政接管”的外汇储备管理框架,并对财政部门与货币部门的协调分工进行细化。就外汇储备本身的管理而言,本文提出按照外汇储备功能分层管理的思想,并对投资、管理思路进行细化。同时,就外汇储备管理的治理结构、透明度和外部监管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第九章是全文总结。本文存在的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有:(1)在分析思路上,针对外汇储备成因从制度上、政策上和直接诱因三个角度剖析外汇储备激增的成因,使成因分析更全面、深入;(2)系统的考察了外汇储备对国内物价的冲击、对外汇市场造成的压力以及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产生的影响,同时估计了中央银行货币冲销的效果、外汇市场干预效果;(3)在分析最优外汇储备量时,突破了以前线性模型中“外汇储备均衡”的缺陷,利用动态调整模型确定中国最优外汇储备量,使分析更加贴近实际。同时对持有外汇储备的不同动机进行静态和动态分解,并从调整系数的角度分析中国最优外汇储备高企的成因。这在以前研究中鲜有涉及;(4)不同于以往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角度论述减少中国外汇储备的路径,而是从东亚外汇储备库的建设角度分析其对减少中国乃至东亚外汇储备囤积的作用;(5)在分析方法上不仅有亚洲整体的横向面板数据分析,也有针对中国的纵向时序分析,所用数据不仅有年度、季度的低频数据,也有月度的乃至周、日的高频数据,从而使研究更加全面和稳健;(6)首次论述了“财政主导,央行配合”的外汇储备管理思路、框架。文章的不足之处可能有:(1)在分析中国最优外汇储备量时使用的是1992年-2010年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考虑到变量比较多但时间维度相对较短,有可能会影响自由度。对于进口倾向m出现与逻辑和经验不吻合的系数符号,文中解释不足;(2)对于外汇储备的投资途径,由于数据限制,本文并未考虑投资于黄金这个重要的渠道;(3)限于篇幅,本文仅围绕着外汇储备最优数量展开分析,但外汇储备管理不仅包括数量管理,还应涵盖结构管理(币种结构、资产结构、地域结构)、风险管理(汇率风险、违约风险等)这两个方面。
钱科[8](2010)在《亚洲新兴市场国家非正常资本流动的成因研究》文中认为国际金融市场间规模巨大的资本流动是影响各国经济、金融形势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金融资本的流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所需的资本,并带来了相应的人才和技术,引导生产资源流向最具价值创造能力的产业,推动了一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大规模的资本流动也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隐患,当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遭遇挫折或面临各种风险因素时,无论是本国的资本外逃还是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撤离,都会造成巨大的金融动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南美债务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风暴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前车之鉴,因此研究国际资本流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首先对非正常资本流动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界定,对经济学家们关于非正常资本的各种测算方法进行了概述,并从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两个角度回顾了学者们对于非正常资本流动成因的研究。然后本文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说明新兴市场国家高和低的稳定资本均衡水平的存在,用比较静态的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新兴市场国家发生大规模热钱流入和资本外逃的成因,并讨论了新兴市场国家针对热钱和资本外逃的各种应对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接下来本文先对非正常资本流动的测算方法进行了修正,然后联系亚洲新兴市场的发展历史,对部分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和我国的非正常资本流动状况进行了具体的测算。在以往学者们的研究中,往往将资本流动成因的焦点集中于国内因素,而忽略了对国际经济因素的考量,本文选取了一系列国际和国别的经济变量来检验非正常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的非正常资本流动与周边亚洲国家的差异。最后,鉴于我国逐步开放资本账户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规避监管的非正常资本流动将为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借鉴亚洲其他新兴市场的经验,能够为我国未来的资本流动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钟小云[9](2010)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外逃机制与成因的新探究 ——基于货币错配视角》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爆发了数次较大的货币危机,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世界性经济动荡。研究表明,近几年全球范围内相继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巴西金融危机等,均与大规模资本外逃有密切的关系。而爆发过货币危机的国家在大量资本外逃出现前均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货币错配现象,货币错配是否构成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外逃的原因之一?如果货币错配是资本外逃的原因,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货币错配?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抑制资本外逃、防范金融和经济危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有关资本外逃成因的有关研究进行了分类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把资本外逃归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内部因素,并且仅仅考虑了汇率的贬值预期对资本外逃的影响,忽略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和汇率的升值预期对资本外逃的影响。其次,本文通过货币错配的成因和影响阐述货币错配理论,并提出货币错配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必然结果。再次,本文分析了货币错配影响资本外逃的三种效应——资产负债表效应、资产组合效应和竞争效应。结果显示在面临大规模债务型货币错配的情况下,货币错配通过资产负债表效应和资产组合效应促进资本外逃,而通过竞争效应抑制资本外逃;在面临大规模债权型货币错配的情况下,货币错配通过资产负债表效应、资产组合效应和竞争效应促进资本外逃。然后,为了实证检验货币错配对资本外逃的影响,本文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了中国的情况,结果表明中国的货币错配显着地引起了资本外逃。最后,针对货币错配的原因,本文提出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抑制资本外逃的治标和治本之策。
高菲,董秘刚[10](2010)在《论中国的资本外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资本外逃是基于牟利或避险等动机而在一国出现的非正常资本外流。中国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大规模资本外逃现象,对我国宏观经济形成了潜在威胁。而这种现象是与我国特殊的经济转轨时期的特征分不开的,因而需要政府对资本外逃实行有效的管理。本文分析了1985?2008年我国资本外逃的变动趋势,并从政策、制度和风险层面来分析近年来资本外逃规模不断增加的原因,并提出了管理对策。
二、中国资本外逃成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资本外逃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与内外部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资本账户开放与资本账户开放指数 |
1.2.2 资本账户开放学术观点的动态变化 |
1.2.3 有条件肯定观点的内容展开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2章 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探究 |
2.1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 |
2.1.1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资本 |
2.1.2 国际投资理论与资本账户开放 |
2.1.3 资本账户开放的正向效应 |
2.2 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风险 |
2.2.1 金融风险的构成 |
2.2.2 资本账户开放的负向效应 |
2.3 小结: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 |
第3章 资本账户开放的国际经验 |
3.1 全球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
3.1.1 两种结局的原因 |
3.1.2 不同路径的原因 |
3.2 资本账户开放的典型案例 |
3.2.1 资本账户开放的倡导者与受益者:美国 |
3.2.2 发达国家的渐进资本账户开放:德国 |
3.2.3 外部压力下放弃渐进开放的后果:日本 |
3.2.4 “拉动因素”缺失与长期资本依赖的教训:拉美三国 |
3.2.5 对抗“三元悖论”的失败教训:泰国 |
3.2.6 典型案例的启示 |
3.3 资本账户开放与全球资本流向情况 |
3.3.1 资本账户开放子项目的资本流动方向 |
3.3.2 赶超成功国的资本账户开放与资本流向 |
第4章 资本账户开放的合意外部条件 |
4.1 美元周期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 |
4.1.1 美元霸权的世界影响 |
4.1.2 美元“含金量”变化与资本账户开放时机 |
4.2 全球经济周期下的资本账户开放 |
4.2.1 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 |
4.2.2 全球经济、金融周期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 |
4.3 逆全球化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外部压力 |
4.3.1 逆全球化环境的形成 |
4.3.2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核心外部压力 |
第5章 资本账户开放要求的验证 |
5.1 经济增长与资本账户开放 |
5.1.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5.1.2 实证结果分析 |
5.2 稳健性检验 |
5.2.1 计量方法的改变 |
5.2.2 资本账户开放指数的改变 |
5.3 拓展研究 |
5.3.1 “拉动因素”的门槛效应考量 |
5.3.2 外部“推动因素”对资本账户开放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6章 中国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路径选择 |
6.1 中国积极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内部逻辑 |
6.1.1 中国进行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
6.1.2 中国资本账户结构与变化 |
6.1.3 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 |
6.2 中国实际情况与资本账户内、外部要求的对比 |
6.2.1 资本账户开放的内部条件与现实的对比 |
6.2.2 资本账户合意的外部环境与现实的对比 |
6.3 “三元悖论”的中国思考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1 保持资本账户开放整体渐进 |
7.1.2 时机和环境的合意是适当加速的动力 |
7.1.3 资本账户开放国际合作方式的思考 |
7.2 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2)中国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结构 |
1.3 研究创新及不足 |
第2章 比特币及资本外逃领域的研究新进展 |
2.1 有关资本外逃的研究进展 |
2.2 有关比特币的研究前沿 |
2.3 比特币视角下资本外逃与资本控制的研究探索 |
2.4 总结性评述 |
第3章 开放经济、比特币流动与资本外逃——一个理论模型 |
3.1 引言 |
3.2 封闭经济下模型构造 |
3.3 从封闭经济到小型开放经济 |
3.4 均衡性质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811 汇改、比特币溢价与资本外逃 |
4.1 引言 |
4.2 比特币市场、资本外逃与跨境套利——一个理论模型 |
4.3 风险波动、比特币溢价与资本外逃——来自811 汇改期间的证据 |
4.4 小结 |
第5章 中国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典型事实、经验证据与规模测算 |
5.1 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的典型事实 |
5.2 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的存在证据 |
5.3 基于区块链数据爬虫的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规模测算 |
5.4 小结 |
第6章 中国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的成本驱动 |
6.1 模型设定 |
6.2 数据说明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内生性检验 |
6.6 小结 |
第7章 《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抑制了资本外逃吗? |
7.1 问题提出 |
7.2 研究再审视与政策再评估 |
7.3 套利交易与比特币溢价: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
7.4 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我国资本外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资本外逃概念文献综述 |
1.2.2 资本外逃成因文献综述 |
1.2.3 资本外逃测算文献综述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资本外逃概念及成因的相关理论 |
2.1 资本外逃概念的相关理论 |
2.1.1 资本避险论 |
2.1.2 资本投机论 |
2.1.3 国民效用论 |
2.1.4 逃避管制论 |
2.1.5 违背契约论 |
2.2 资本外逃成因的相关理论 |
2.2.1 资产组合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产权保护理论 |
2.2.4 差别待遇理论 |
第3章 我国资本外逃现状与规模测算 |
3.1 我国资本外逃的基本状况分析 |
3.2 我国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 |
3.2.1 直接测算法 |
3.2.2 间接测算法 |
3.2.3 直接测算法与间接测算法结果比较 |
3.3 测算结果评价 |
第4章 我国资本外逃的主要渠道与特点 |
4.1 我国资本外逃的主要渠道 |
4.1.1 通过经常项目进行资本外逃 |
4.1.2 通过资本与金融项目进行资本外逃 |
4.1.3 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的资本外逃 |
4.2 我国资本外逃的特点 |
4.2.1 资本外逃是非法性的 |
4.2.2 资本外逃是理性的 |
4.2.3 资本外逃是过渡性的 |
第5章 我国资本外逃的成因分析 |
5.1 国内宏观经济波动导致资本外逃 |
5.1.1 经济增长率连续下降,影响宏观经济预期 |
5.1.2 财政赤字连年增加 |
5.1.3 通货膨胀率波动明显 |
5.1.4 金融体系尚不健全,存在金融抑制 |
5.2 制度和政策缺失导致资本外逃 |
5.2.1 内外资差别对待,导致投资者决策不同 |
5.2.2 产权保护制度和资产保密制度缺失 |
5.2.3 劳动力收入分配制度失衡 |
5.2.4 权利腐败导致资本外流 |
5.3 国外因素导致资本外逃 |
5.3.1 国际经济形势影响资本外逃 |
5.3.2 地缘政治影响资本外逃 |
第6章 资本外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6.1 对经济增长与资本需求的影响 |
6.2 对财政收入与分配政策的影响 |
6.3 对金融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影响 |
6.4 对国际收支与汇率稳定的影响 |
第7章 我国应对资本外逃的政策建议 |
7.1 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部门间、国际间合作 |
7.2 维护宏观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发展 |
7.3 完善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深化 |
7.4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尝试推行两级托宾税 |
7.5 深化监督体制改革,加大对贪污、腐败的打击力度 |
7.6 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人技能与工资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4)中国资本外逃的现状与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资本外逃含义界定 |
1.3.1 国外文献中的资本外逃含义界定 |
1.3.2 国内文献中的资本外逃涵义界定 |
1.4 资本外逃规模测算 |
1.4.1 资本外逃规模的经典测算方法 |
1.4.2 国内学者对我国资本外逃规模的测算 |
第2章 我国资本外逃的基本情况 |
2.1 本文对于资本外逃含义的界定 |
2.2 中国资本外逃现状 |
2.3 中国资本外逃主要渠道 |
2.3.1 经常项目下的资本外逃 |
2.3.2 资本项目下的资本外逃 |
2.3.3 资本外逃的其他渠道 |
2.4 中国资本外逃规模测算 |
2.4.1 间接测算法 |
2.4.2 对间接测算法的修正 |
第3章 资本外逃的成因分析 |
3.1 新兴经济体资本外逃的形成机制 |
3.1.1 收益驱动下的资本外逃 |
3.1.2 经济开放程度与资本外逃 |
3.1.3 宏观因素与资本外逃 |
3.2 中国资本外逃成因分析 |
3.2.1 汇率水平的影响 |
3.2.2 利率水平的影响 |
3.2.3 “超国民待遇”的影响 |
3.2.4 资本项目开放的影响 |
3.2.5 监管机制的影响 |
第4章 中国资本外逃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变量选取 |
4.2 实证分析模型 |
4.2.1 单位根检验与平稳化处理 |
4.2.2 逐步回归模型的建立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中国应对资本外逃的政策建议 |
5.2.1 改善经济环境 |
5.2.2 强化监管机制 |
5.2.3 推进市场化改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资本外逃的度量与成因分析 ——基于SVAR模型的制度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资本外逃理论的文献综述 |
1.3.1 资本外逃涵义的文献综述 |
1.3.2 资本外逃成因实证分析的文献综述 |
1.3.3 文献综述小结 |
1.4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2 我国资本外逃的主要渠道和规模估算 |
2.1 我国资本外逃的主要渠道 |
2.1.1 经常项目下的资本外逃 |
2.1.2 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资本外逃 |
2.1.3 其他渠道下资本外逃 |
2.2 我国资本外逃规模估算:1985-2015 |
2.2.1 我国贸易项下资本外逃的规模估算-基于55个贸易伙伴国贸易数据 |
2.2.2 我国投资项下资本外逃规模估算CF=RI/ER-OI |
2.2.3 直接法下资本外逃的估算(CF1游资2与CF2:游资3) |
2.2.4 间接法下资本外逃的估算 |
3 我国资本外逃成因的理论分析 |
3.1 资本外逃经济层面成因分析 |
3.1.1 微观经济分析 |
3.1.2 宏观经济分析 |
3.1.3 国际经济分析 |
3.2 资本外逃制度层面成因分析 |
3.2.1 产权保护制度 |
3.2.2 腐败 |
3.2.3 资产保密制度 |
3.2.4 工资分配制度 |
4 我国资本外逃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变量的选取以及数据来源 |
4.2 构建资本外逃成因的SVAR模型 |
4.2.1 构建VAR模型及模型检验 |
4.2.2 构建SVAR模型 |
4.3 实证结果及实证分析 |
4.3.1 脉冲响应函数 |
4.3.2 方差分解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经济层面建议 |
5.1.1 保持国内经济增长、稳定宏观经济 |
5.1.2 降低我国货币错配程度 |
5.1.3 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
5.1.4 改善国内投资环境、统一内外资待遇 |
5.2 制度层面建议 |
5.2.1 加强反腐制度建设、磨好技术利器、用好群众助力 |
5.2.2 完善工资分配制度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我国资本外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1.3 具体的研究路线图 |
1.4 拟实现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2 资本外逃理论的文献综述 |
2.1 资本外逃涵义界定的文献综述 |
2.2 资本外逃规模测算方法的文献综述 |
2.3 文献述评小结 |
2.4 本文对资本外逃涵义的界定 |
3 我国资本外逃的主要渠道与规模估算 |
3.1 我国资本外逃的主要渠道 |
3.2 我国贸易项目下资本流动规模估算 |
3.3 我国对外投资方式下资本外逃规模估算 |
3.4 我国资本外逃规模估算:1982-2011 |
4 资本外逃成因的理论分析 |
4.1 资本外逃成因的一般理论分析 |
4.2 一般理论分析的简要评述 |
4.3 我国资本外逃成因的理论分析 |
5 我国资本外逃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资产组合模型的构建 |
5.2 变量的选取以及数据来源 |
5.3 基于资产组合模型的实证分析 |
5.4 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
6 我国资本外逃的经济效应 |
6.1 资本外逃与国内经济 |
6.2 资本外逃与对外开放 |
6.3 资本外逃与社会安全稳定 |
7 我国应对资本外逃的政策启示 |
7.1 建立防范资本外逃的监控机制 |
7.2 积极稳妥的推进金融深化 |
7.3 以制度创新抑制资本外逃 |
7.4 短/长期资本外逃的治理对策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中国高额外汇储备:成因、影响与数量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3 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 |
1.3.1 逻辑框架 |
1.3.2 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 创新、不足与改进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1.4.3 改进方案 2. 外汇储备管理基本理论 |
2.1 外汇储备的界定 |
2.2 外汇储备的功能 |
2.2.1 支持货币发行的功能 |
2.2.2 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 |
2.2.3 清偿债务、防御危机 |
2.2.4 干预市场、稳定汇率的功能 |
2.2.5 防范资本投机、稳定经济运行 |
2.3 国际收支调节相关理论 |
2.3.1 吸收分析法 |
2.3.2 货币分析法 |
2.4 最优外汇储备研究方法及主要观点简述 |
2.4.1 关于“充足”与“最优” |
2.4.2 最优(充足)外汇储备量的研究方法 |
2.4.3 外汇储备币种和资产结构的研究 |
2.5 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相关研究 3. 中国高额外汇储备的成因 |
3.1 全球外汇储备分布状况 |
3.2 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情况 |
3.2.1 1950年—1977年的外汇储备极度匮乏时期 |
3.2.3 1978年—]992年外汇储备剧烈波动阶段 |
3.2.4 1992年—2002年外汇储备平稳增长阶段 |
3.2.5 2002年—2011年外汇储备急剧增长阶段 |
3.3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预测分析 |
3.4 中国高额外汇储备的产生机制 |
3.4.1 高额外汇储备的直接原因: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角度说起 |
3.4.2 高额外汇储备的政策性原因:从强制结售汇制度说起 |
3.4.3 高额外汇储备的制度性原因:从经济增长模式说起 4. 中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影响 |
4.1 “外汇储备—物价”传导机制:理论与实践 |
4.1.1 “储备—物价”的理论机制 |
4.1.2 “储备—物价”机制在中国的实际情况 |
4.1.3 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关系既往研究综述 |
4.1.4 储备累积对物价影响的实证考察 |
4.2 货币冲销:理论演进与中国实践 |
4.2.1 货币冲销理论与研究综述 |
4.2.2 中国的货币投放机制与央行的冲销操作 |
4.2.3 中国货币冲销效果的实证考察 |
4.3 储备累积与外汇市场压力:针对中国的考察 |
4.3.1 外汇市场压力的研究综述 |
4.3.2 外汇市场压力和外汇市场干预的定义与指标 |
4.3.3 外汇市场压力模型及中央银行干预指数的构建 |
4.3.4 外汇储备与中国外汇市场压力的实证考察 |
4.4 储备累积与货币政策独立性:对“三元悖论”的实证检验 |
4.4.1 三元悖论的内涵 |
4.4.2 对“三元悖论”的检验:一个文献回顾 |
4.4.3 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实证考察:基于三元悖论的视角 5. 预防性持有、攀比效应与亚洲经济体外汇储备囤积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理论综述 |
5.2.1 交易性动机论 |
5.2.2 预防性动机论 |
5.2.3 重商主义动机论 |
5.2.4 攀比效应论 |
5.2.5 其他观点 |
5.3 研究设计 |
5.3.1 分析框架 |
5.3.2 数据与变量 |
5.4 实证考察及分析 |
5.4.1 模型 |
5.4.2 基准回归 |
5.4.3 持储行为的差异性 |
5.5 总结 6. 中国最优外汇储备:数量特征、动机分解与调整速度 |
6.1 引言 |
6.2 最优外汇储备问题研究综述 |
6.2.1 经验比率法(Rules of Thumb) |
6.2.2 成本—收益法(Cost-Benefit Approach) |
6.2.3 回归分析法(Regression Approach) |
6.3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
6.3.1 外汇储备动态调整路径 |
6.3.2 货币因素的引入 |
6.3.3 最优储备量模型 |
6.4 实证考察 |
6.4.1 数据 |
6.4.2 中国货币市场失衡状况的估计 |
6.4.3 中国外汇储备动态调整模型 |
6.4.4 中国的最优外汇储备的数量特征和动机分解 |
6.4.5 关于储备缺口调整系数入的讨论 |
6.5 结论与思考 7. 东亚外汇储备库:成本收益、治理缺陷与中国选择 |
7.1 前言 |
7.2 外汇储备库问题研究回顾 |
7.3 东亚外汇储备库的产生 |
7.3.1 东亚外汇储备库产生的经济动因 |
7.3.2 东亚外汇储备库的产生 |
7.4 东亚外汇储备库参与方的收益与成本 |
7.4.1 外汇储备库“保险指数”理论 |
7.4.2 东亚外汇储备库“保险指数”的实际测算 |
7.5 东亚外汇储备库的制度缺陷 |
7.5.1 贷款的金额与条件 |
7.5.2 参与动力 |
7.5.3 治理结构 |
7.6 改革的方向、难点与中国的选择 8.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与改进 |
8.1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现状 |
8.1.1 管理架构 |
8.1.2 投资策略 |
8.1.3 管理绩效 |
8.2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存在的问题 |
8.2.1 固定汇率制、强制结售汇制和资本管制的负面影响 |
8.2.2 外管当局的投资策略与管理效果 |
8.3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思路 |
8.3.1 “财政接管”外汇储备管理的框架 |
8.3.2 外汇储备分层管理 |
8.3.3 治理结构、透明度、外部监管及其他 9. 结论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亚洲新兴市场国家非正常资本流动的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思路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非正常资本流动的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非正常资本流动的界定 |
第二节 非正常资本流动的测算方法综述 |
第三节 非正常资本流动成因的文献综述 |
第三章 新兴市场非正常资本流动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非正常资本流动的微观解释 |
第二节 非正常资本流动的宏观解释 |
第四章 亚洲新兴市场非正常资本流动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部分亚洲新兴国家非正常资本流动的测算 |
第二节 非正常资本流动成因的实证分析 |
第五章 我国的非正常资本流动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的非正常资本流动近况 |
第二节 我国非正常资本流动的测算 |
第三节 我国非正常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 |
第四节 热钱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本文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外逃机制与成因的新探究 ——基于货币错配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主要内容 |
1.6 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2章 资本外逃成因的文献综述 |
2.1 微观经济角度 |
2.2 宏观经济角度的研究 |
2.3 国际经济角度的研究 |
2.4 已有文献的评析 |
第3章 货币错配: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必然结果 |
3.1 货币错配的成因 |
3.2 货币错配的破坏性影响 |
第4章 从货币错配到资本外逃 |
4.1 资产负债表效应 |
4.2 资产组合效应 |
4.3 竞争效应 |
第5章 货币错配引发资本外逃的实证研究:以中国为例 |
5.1 货币错配程度的测算 |
5.2 资本外逃规模的测算 |
5.3 货币错配与中国资本外逃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6章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抑制资本外逃的对策建议 |
6.1 治标之策:降低货币错配程度 |
6.2 治本之策: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论中国的资本外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资本外逃的定义和成因的理论综述 |
1.关于资本外逃的定义的理论综述 |
2.关于资本外逃的成因的理论综述 |
二、中国的资本外逃的历史和现状 |
三、中国的资本外逃的成因分析 |
1.政策层面的成因 |
第一, 人为的低利率。 |
第二, 数量控制性的外汇管制逃。 |
2.制度层面的成因 |
第一, 企业性质双轨制, 即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并存。 |
第二, 内外资待遇双轨制, 即对内资和外资企业的不同待遇。 |
3.风险层面的成因 |
第一, 汇率风险。 |
第二, 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 |
第三, 产权风险。 |
四、中国对资本外逃的管理对策 |
1.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开放, 保证宏观经济运行平稳 |
2.建立有效的资本外逃预警和监控机制 |
3.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
4.统一对内外资企业的政策 |
5.改进外汇管理体制, 打击逃汇、洗钱等行为 |
四、中国资本外逃成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与内外部条件研究[D]. 徐征. 吉林大学, 2020(08)
- [2]中国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问题研究[D]. 袁磊. 中央财经大学, 2019(11)
- [3]我国资本外逃问题研究[D]. 张家瑞. 吉林大学, 2018(01)
- [4]中国资本外逃的现状与成因分析[D]. 宋思蒙. 吉林大学, 2018(01)
- [5]中国资本外逃的度量与成因分析 ——基于SVAR模型的制度因素研究[D]. 邓王杰. 东北财经大学, 2017(07)
- [6]我国资本外逃问题研究[D]. 陈俊.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7]中国高额外汇储备:成因、影响与数量管理[D]. 陈奉先.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2)
- [8]亚洲新兴市场国家非正常资本流动的成因研究[D]. 钱科. 复旦大学, 2010(02)
- [9]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外逃机制与成因的新探究 ——基于货币错配视角[D]. 钟小云.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10(03)
- [10]论中国的资本外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 高菲,董秘刚.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