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学和谐观的两个范式

中西美学和谐观的两个范式

一、论中西美学和谐理念的两大范式(论文文献综述)

温霞[1](2021)在《中美高校美育在线课程内容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温霞[2](2021)在《中美高校美育在线课程内容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邓妍[3](2019)在《汤一介哲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汤一介(1927-2014)是当代中国着名的学者、哲学史家和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领军人物,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当代转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哲学之路并不平坦,经历了一个从“哲学工作者”到真正的“哲学问题思考者”的艰难转变。汤一介不仅对中国哲学有着精深独到的研究,对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颇为熟悉与了解;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与海外学术界接触与交流的学者,他深知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必要性,故始终致力于中西方哲学和文化的对话与融合;他有着敏锐的哲学问题意识和极为深刻的反思精神,是思想转型时期的探索者,是推动传统哲学复苏的重要人物,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引领者。改革开放以来,汤一介的哲学研究始于哲学史方法论的突破。他从“哲学史是认识史”的观点出发,提倡以概念范畴研究法研究中国哲学。他首先从宏观上为传统哲学建构了一套概念范畴体系,展示了中国哲学作为一种认识史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在逻辑,随后又在《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具体运用了这一研究方法,理清了玄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路,深化了人们对郭象及整个玄学哲学体系的认知。概念范畴法促进了哲学研究学术化的恢复,也是中国哲学方法论创新的一次尝试,但其逻辑化特征与中国传统哲学非逻辑化思维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在此基础上,汤一介受到西方解释学的启发,将解释学方法与概念范畴法结合,重新研究郭象哲学,由此提出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构想。从理论内涵看,汤一介提出的中国解释学包括梳理中国“解释问题”的传统、总结中国传统的“解释理论”、创建中国的“解释学”三个层次,但目前学界研究大多处于第一层次,甚至对中国解释学的合法性也存在争议。在以上方法论的影响下,汤一介就“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对传统哲学现代化展开了研究。他采取体系化的建构与阐释方式,以知识论和价值论合一的“真善美”问题为研究视角,并凸显了“天人”关系问题在传统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导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三个基本命题,并分别阐释了其理论内涵,确立起传统哲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汤一介由三大基本命题又推导出普遍和谐观念、内在超越精神、内圣外王之道三套重要理论,完成了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深化。汤一介建构的传统哲学理论体系不仅彻底摆脱了教条式马克思主义的负面影响,回归了传统文化的立场,而且从整体上凸显了传统哲学的核心精神和现代价值,但其局限性在于囿于理论体系的宏观性而难以继续深入。在思考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汤一介从传统哲学转向文化哲学的研究。对于如何面对传统文化的问题,处于“文化热”中的汤一介秉持客观中立的学术态度。他由此提出“文化演进合力论”,认为转型期中国文化需在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三派力量的合力中才能实现发展,但他尤为注意保守主义的作用,体现了他的传统文化立场。在处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问题上,汤一介以佛教中国化问题为鉴,提出了“文化双向选择论”,主张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开放、双向互动、实现融合。尽管这一理论面临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困境,但汤一介对冯契和张申府哲学的“两个接着讲”的强调可被视为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在如何面对西方文化的问题上,汤一介持“文化多元共存”的观点,以“新轴心时代”为其理论基础,对“和而不同”作出了文化学阐释,将之视为文化多元共存的理论原则。此外,汤一介还为跨文化对话提出了“负”的方法论及处理不同思想观念的具体方法。汤一介的文化哲学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同时注意吸纳传统文化作为思想资源,展示了他开放、多元、融合的文化价值取向。汤一介以“融‘中西古今’之学,创‘反本开新’之路”为哲学研究的使命,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学术精神坚持不懈地追求学术自由与独立,为转型期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方玲玲[4](2018)在《东西方审美态度研究》文中指出美学是近代兴起的一门年轻而久远的学问,随着近代哲学认识论的转变,美学也由最初的认识论转向心理学检释研究。西方美学以理论体系为主,东方美学以审美范畴为主,东西方审美思想的比较研究,对建立世界美学体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换言之,世界美学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东西方美学思想的融合。在笔者看来,在进行比较研究时,选择好切入点是其关键所在。对东西方审美态度及其思想的比较能够凸显东西方各自鲜明的审美特征,同时又能发现它们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比较研究也是建立世界美学体系的重要一步。本文首先从把握西方审美态度理论及其发展轨迹为出发点,着重阐述西方代表性审美理论,包括康德的审美无功利思想、叔本华的审美观照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力图从中总结出西方审美理论的共同特征。西方美学是跟随哲学的转向而转向的,所以西方美学也是从认识论转向了心理学诠释的审美态度,由这种转向和发展的过程,归纳出西方审美理论的共同特征——普遍存在着一种超越现实、超越个人欲望、超越实体的审美。其次,东方以中日韩三国为对象,领略东方审美态度及其思想的独特风格,通过剖析“飘逸”、“空灵”、“沉郁”、“物哀”、“幽玄”和“风流”等东方审美态度的主要范畴,归纳这些审美范畴的共同特征——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更注重不受拘束的自在超脱的性格。中日韩三国共处于东亚文化圈,在审美态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其地域差异、政治经济制度、风俗文化等的不同,也造成了审美范畴和审美态度的差异性。再次,通过阐述东西方审美态度及其共同特征,比较其异同点并找出其融合的可能性。从方法论、哲学观和审美态度上比较其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找出融合可能性,力求从方法论、哲学观上相互借鉴并达到审美态度的互补,最后分析构建世界美学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东西方审美态度应该相互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构一个建立在东西方美学基础上的为东西方所能接受的美学体系,而这个体系是人类共同体的结晶,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最后,总结概括前文,得出要建立世界美学体系离不开东方美学审美态度和西方美学审美态度之融合的结论。

崔紫芸[5](2017)在《解读《理智与情感》中的和谐美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和谐美思想作为理论支撑,对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其中的内部与外部、物质与感情的和谐之美,并进一步地讨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关系。在第一章,本文对简·奥斯汀和《理智与情感》作了简要地介绍。作为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她的代表作《理智与情感》中,通过刻画描写两位性格迥异的达什伍德姐妹,简·奥斯汀向读者讲述了她们的婚姻爱情故事。在第二章,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对于简·奥斯汀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作者的看法。在第三章,本文又详述了和谐美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基于和谐美的思想,本文在第四章对《理智与情感》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本文讨论了小说中的内部与外部的和谐美,展现了简·奥斯汀“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美好理念。物质与情感的和谐美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现实情况,简·奥斯汀试图通过《理智与情感》这部作品表达自己对物质和情感之间关系的看法。接着在第五章,本文又从个人性格、恋爱方式、应对挫折这三个方面,对小说中理智与情感的和谐关系作了进一步地解读。本文在第六章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即在《理智与情感》中,简·奥斯汀的和谐美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同时也指出了本文的一些不足之处。最后,本文也阐释了由此带来的启示。

高森[6](2017)在《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跨文化传播的美学策略》文中认为本文以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为解读文本,从美学理念、文化逻辑、叙事美学等三个层面对晚会的创意、节目选择和构成等进行跨文化传播策略分析,认为该场晚会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艺术作品的交流碰撞,融通中西,唯美大气。

朱滨[7](2015)在《欣赏身体之美 中国文化启示下的健康信息交互设计前沿探索》文中提出现今世界,健康问题是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实施基于国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国提出基于个人健康——健康社会——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健康强国"战略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其中"国民健康"是实现"健康强国"的重中之重。随着民众对健康管理自我意识的增强,基于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等科技的日益成熟,数字化个人健康管理成为当前全球重要且热

姜小丽,尹正茂[8](2011)在《浅析孔子美学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孔子虽然没有专门谈论美学的专着,涉及到艺术的论述也比较分散,但是他的美学思想却极其丰富。其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中和之美"、"美与善的统一"、"仁学之美"等方面。应深入研究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完善人格和提高人文修养有着启发借鉴的作用。

罗铭[9](2010)在《对“阴阳”思想与现代设计艺术关系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旨在通过对"阴阳"思想审美意涵的回顾和反思,以至于如何成为影响整个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学思想的动因。同时,对艺术设计美学主体、理想、境界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如何运用"阴阳"思想来影响设计艺术要素,探讨设计艺术美学功能实现的诸种方式,来体现"哲学—美学—设计美学—现代艺术设计"的逻辑关系。

宋文翠[10](2009)在《孔子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中和之美"的美本质论思想、以"仁学"为中心的艺术思想、"美善统一"的审美标准的思想等。探讨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铸造民族灵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论中西美学和谐理念的两大范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西美学和谐理念的两大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3)汤一介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
第一章 汤一介家学渊源与学思历程
    第一节 家学渊源
    第二节 早期知识积累与哲学启蒙
        一、早年知识积累
        二、早期哲学启蒙
    第三节 北大时期的哲学探索
    第四节 青年时期“哲学工作者”的转向
    第五节 80年代以来的学术历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汤一介对哲学史方法论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 概念范畴研究法的理论与实践
        一、汤一介概念范畴研究法的思想背景:“哲学史是认识史”
        二、汤一介概念范畴研究法理论概述:“认识必然要使用概念和范畴”.
        (一)“概念”、“范畴”及其研究的理论溯源
        (二)汤一介概念范畴研究法的内容和层次
        三、实践一:建构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体系
        (一)汤一介的传统哲学概念范畴体系
        (二)汤一介概念范畴体系的特点——与张岱年、葛荣晋、张立文的比较
        (三)汤一介概念范畴体系的评价
        四、实践二:《郭象与魏晋玄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对玄学作概念范畴研究的原因
        (二)理清玄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路
        (三)对郭象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新认知
        (四)对玄学家研究方法演变认知的深化
        五、汤一介概念范畴研究法的学术意义及局限性分析
        (一)促进哲学研究学术化的恢复
        (二)中国哲学方法论创新的尝试
        (三)与传统哲学非逻辑化进路的不对称性问题
    第二节 中国解释学的发掘与弘扬
        一、从概念范畴研究法向解释学的转向:对郭象哲学方法的诠释学洞见.
        二、中国解释学的思想来源
        三、中国解释学的理论内涵
        (一)中国解释学理论内涵辨析
        (二)层次一:梳理中国“解释问题”的传统
        (三)层次二:总结中国传统的“解释理论”
        (四)层次三:创建中国的“解释学”
        四、中国解释学的合法性论争
    第三节 汤一介哲学史方法论研究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汤一介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阐释
    第一节 问题意识:“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可能性”
    第二节 传统哲学理论研究的新视角:“真善美”问题
        一、“真善美”问题的理论溯源
        二、汤一介对“真善美”问题的价值论认知
        三、“真善美”视角下“天”、“人”概念的凸显及其问题
    第三节 传统哲学理论框架的建构:三个“合一”命题的推演与阐释
        一、从“天”、“人”概念到三个“合一”命题的理论推演
        二、三个“合一”命题的理论阐释
        (一)“天人合一”的概念分析、易学诠释与价值阐发
        (二)“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论分析
        (三)“情景合一”的美学分析
        三、由三个“合一”命题看传统哲学的特点
    第四节 传统哲学理论体系的深化:三套核心理论的价值阐发与论争
        一、宇宙人生论:“普遍和谐观念”
        (一)“普遍和谐观念”对现代天人关系的启发
        (二)“普遍和谐观念”的泛道德化倾向
        二、境界修养论:“内在超越精神”
        (一)汤一介对儒释道“内在超越精神”的全面阐发
        (二)“内在超越精神”的中西之争
        三、政治教化论:“内圣外王之道”
        (一)对“内圣开出新外王”的质疑
        (二)“内圣”与“外王”关系新论
    第五节 对汤一介传统哲学理论体系的评价
        一、传统哲学现代价值的凸显
        二、传统哲学理论体系的宏观性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汤一介的文化哲学理论
    第一节 文化演进合力论
        一、“文化热”的理论背景
        二、汤一介的文化立场:走出“中西古今”之争,融会“中西古今”之学
        三、理论主旨:激进、自由、保守主义的“文化合力”
        四、文化学视野下的反思
    第二节 文化双向选择论
        一、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二、核心要旨:文化开放与融合
        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困境
        (一)理论困境: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论可能性
        (二)现实困境:双向选择前景的两种“提法”
        四、哲学例证:冯契与张申府哲学的两个“接着讲”
    第三节 文化多元共存论
        一、对文明冲突论的驳斥:儒家的“仁学”与道家的“道论”
        二、理论基础:“新轴心时代”
        (一)“新轴心时代”的成立依据与理论特点
        (二)质疑与诘问:“新轴心时代”之说的合法性问题
        三、理论原则:“和而不同”的文化学阐释
        四、跨文化对话方法论探讨
        (一)“负的方法”论对跨文化对话边界的论说
        (二)跨文化对话中处理不同思想观念的方法
    第四节 汤一介文化哲学理论的特点
        一、文化哲学的现实关怀
        二、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发掘
        三、开放、多元、融合的文化价值取向
    本章小结
结语 汤一介哲学思想简评
    一、哲学使命——融“中西古今”之学,创“反本开新”之路
    二、致思特征——“在非有非无之间”
    三、思想价值——“自由即创造力”
    四、人生境界——“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附录一 :汤一介先生学术年表
附录二 :汤一介思想研究文献及索引
附录三: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攻博期间(2015.9-2019.6)主要科研成果及学术活动
致谢

(4)东西方审美态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3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西方代表性审美理论及其特征
    2.1 西方代表性审美理论
        2.1.1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思想
        2.1.2 叔本华的审美关照说
        2.1.3 立普斯的“移情说”
        2.1.4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
    2.2 西方代表性审美理论的特征
        2.2.1 认识论转向到心理学的运用
        2.2.2 西方审美理论的共同特征
第三章 东方典型的审美范畴及其特征
    3.1 东方典型的审美范畴
        3.1.1 飘逸
        3.1.2 空灵
        3.1.3 沉郁
        3.1.4 物哀
        3.1.5 幽玄
        3.1.6 风流
    3.2 东方典型审美范畴的特征
        3.2.1 共同性: 范畴中的审美态度
        3.2.2 独特性: 不同文化中的审美态度
第四章 东西方审美态度的差异性及其融合可能性
    4.1 差异性
        4.1.1 方法论之差异
        4.1.2 哲学观之差异
        4.1.3 审美内涵之差异
    4.2 融合可能性
        4.2.1 方法上相互借鉴
        4.2.2 哲学观上相互借鉴
第五章 构建世界美学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5.1 构建世界美学体系的必要性
    5.2 构建世界美学体系的迫切性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解读《理智与情感》中的和谐美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to Jane Austen the Author
    1.2 Introduction to Sense and Sensibility the Work
    1.3 Thesis Structure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Literature Review at Home
    2.2 Literature Review at Abroad
    2.3 My Viewpoint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Harmonious Beauty Theory
        3.1.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Harmonious Beauty Theory
        3.1.2 The Core Ideas of Harmonious Beauty Theory
        3.1.2.1 Being Dynamic and Opposite
        3.1.2.2 Being Static and United
Chapter Four Understanding of Harmonious Beauty Theory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
    4.1 Harmonious Beauty of Internality and Externality
    4.2 Harmonious Beauty of Material and Emotion
Chapter Five Further Understanding
    5.1 The Harmonious Relation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5.1.1 In Individual Personalities
        5.1.2 In Emotional Modes
        5.1.3 In Differential Obstacles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Summary of the Thesis
    6.2 Limitations of the Thesis
    6.3 Implications of the Thesis
Bibliography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Acknowledgements

(6)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跨文化传播的美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西美学理念的融通
二、节目选择的文化逻辑趋同
三、文化基因的叙事美学同构

(8)浅析孔子美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和之美
二、美与善的统一
三、仁学之美
四、结语

(9)对“阴阳”思想与现代设计艺术关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阴阳”思想的美感的体现
    (一) “和与中”美感的体现
    (二) “对与两”美感的体现
    (三) “刚与柔”美感的体现
    (四) “虚与实”关系的表现
二、“阴阳”思想映射下的现代设计艺术美学
    (一) “阴阳”思想映射出设计美中的物质主体
    (二) “阴阳”思想映射出设计美的理想
    (三) “阴阳”思想映射出设计美的境界

(10)孔子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孔子“中和之美”的美本质论思想
二、孔子以“仁学”为中心的艺术思想
三、孔子“美善统一”的审美标准的思想
四、孔子关于审美功能的思想

四、论中西美学和谐理念的两大范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高校美育在线课程内容比较研究[D]. 温霞. 西南大学, 2021
  • [2]中美高校美育在线课程内容比较研究[D]. 温霞. 西南大学, 2021
  • [3]汤一介哲学思想研究[D]. 邓妍. 武汉大学, 2019(08)
  • [4]东西方审美态度研究[D]. 方玲玲. 延边大学, 2018(12)
  • [5]解读《理智与情感》中的和谐美思想[D]. 崔紫芸. 西北大学, 2017(02)
  • [6]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跨文化传播的美学策略[J]. 高森. 电视研究, 2017(04)
  • [7]欣赏身体之美 中国文化启示下的健康信息交互设计前沿探索[J]. 朱滨. 新美术, 2015(04)
  • [8]浅析孔子美学思想[J]. 姜小丽,尹正茂.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06)
  • [9]对“阴阳”思想与现代设计艺术关系的思考[J]. 罗铭.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0(11)
  • [10]孔子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 宋文翠. 闽江学院学报, 2009(04)

标签:;  ;  ;  ;  ;  

中西美学和谐观的两个范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