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胞凋亡在化学栓塞治疗肝细胞肝癌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高超[1](2021)在《基于生物信息学研究肝癌发生相关基因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研究肝癌发生相关基因及临床意义,旨在丰富肝癌发生相关基因的研究,为寻找有助于肝癌早期诊断、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以及肝癌治疗新的药物靶点等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工作。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肝癌基因芯片GSE40367、GSE41804、GSE101685、GSE112790,使用Limma R包分析上述四个基因芯片数据以得到差异表达基因,使用Robust Rank Aggreg对上述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整合分析得到最终差异表达基因;使用R语言的Cluster Profiler、Org.Hs.eg.sb、Enrichplot和Ggplot2包对上述经Robust Rank Aggreg处理后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之后通过STRING在线分析数据库将差异表达基因绘制成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并使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根据节点数目多少排列筛选出枢纽基因,随后在韦恩图在线绘制网站获取PPI网络枢纽基因与前20位上调及前20位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的交集,从中确定目前研究较少的NUF2基因作为下一步研究的目标基因,下一步应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NUF2基因在不同肝癌研究芯片中的表达,使用Firebrowse分析NUF2在多数人类癌症中的表达情况;然后利用Oncolnc的数据绘制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最后培养了肝星状细胞系LX-2和三株肝癌细胞系Hep G2、Hep3B、Huh-7进行了q PCR实验,验证NUF2基因在正常肝星状细胞系LX-2和三种肝癌细胞系Hep G2、Hep3B、Huh-7中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从四个基因芯片数据中最终得到差异表达基因338个,GO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细胞器裂变、核分裂,小分子分解代谢过程等;其影响细胞组分的变化主要集中在纺锤体、中间体、染色体着丝粒区域等;其分子功能主要表现在铁离子结合、血红素结合、四吡咯结合等方面,而KEGG结果则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化学致癌作用、视黄醇代谢、细胞周期、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以及外源性物质通过细胞色素P450代谢等方面。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筛选出的30位枢纽基因与前20位上调及前20位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后得到10个基因:KIF20A、RRM2、CCNB1、NUF2、TOP2A、MELK、ASPM、DLGAP5、KIF4A、TTK。Oncomine的分析结果显示NUF2基因在肝癌中相对高表达,Firebrowse的箱型图显示NUF2在包括肝癌在内的大多数人类癌症中的表达普遍高于正常组织。而根据Oncolnc的数据描绘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显示NUF2表达较低的肝癌患者比NUF2表达较高的肝癌患者预后更好(P=0.000461)。最后的q PCR实验结果表明NUF2基因在Hep G2、Hep3B、Huh-7三种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在对照组肝星状细胞系LX-2中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化学致癌作用、视黄醇代谢、细胞周期、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以及外源性物质通过细胞色素P450代谢等通路的异常活化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2)KIF20A、RRM2、CCNB1、NUF2、TOP2A、MELK、ASPM、DLGAP5、KIF4A、TTK可能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其中NUF2基因在肝癌细胞系中表达升高,并且可能与肝癌的不良预后相关。
林嘉恩[2](2021)在《黄连素联合瑞戈非尼在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中的作用》文中提出[背景]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常见肿瘤之一,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局部消融治疗、肝移植、经动脉化疗栓塞、肝动脉灌注化疗和全身治疗。由于早期肝癌不易被发现,晚期肝癌治疗效果欠佳,尽管索拉非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能给晚期肝癌患者获益,但由于耐药的发生,患者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瑞戈非尼被FDA批准作为肝癌的二线治疗药物。瑞戈非尼通过阻断涉及肿瘤形成、血管生成、肿瘤转移和肿瘤免疫等过程蛋白激酶活性而发挥作用。然而,瑞戈非尼也存在耐药的问题。瑞戈非尼耐药性仍然是成功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的关键问题。黄连素(Berberine,BBR)又称小檗碱,是毛茛科植物黄连根茎中存在的一种季铵型异喹啉类生物碱。相关研究表明黄连素具体抑增殖、促凋亡作用,黄连素诱导凋亡与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和BCL-2相关的蛋白(Bax)/BCL-2的改变有关。黄连素还通过产生活性氧(ROS)诱导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活化和细胞色素c的释放。黄连素在G1期和G2/M期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具有抗增殖活性。我们前期研究表明,黄连素联合索拉非尼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明显诱导细胞凋亡。然而,黄连素和瑞戈非尼联合效果至今尚无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BBR联合瑞戈非尼在肝癌中的作用和潜在的分子机制。[目的]探讨BBR和瑞戈非尼联合应用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索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MTS实验检测BBR和瑞戈非尼单独及联合处理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2.计算联合指数CI值评价BBR和瑞戈非尼联合用药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的协同效应的影响。3.采用EdU/DAPI染色法评价BBR和瑞戈非尼联合应用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的协同效应的影响。4.采用TUNEL/DAPI染色法、膜联蛋白V-FITC/PI共染色评价BBR联合瑞戈非尼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5.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药物作用对肝癌细胞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6.采用裸鼠皮下成瘤方法评价BBR联合瑞戈非尼对体内肝癌细胞增殖、凋亡作用的影响。[结果]1.BBR能抑制肝癌细胞SMMC-7721和Hep3B的活性,具有剂量依赖性,随着浓度增加,抑制增殖能力增强,其IC50分别是232.3 μM和208 μM。瑞戈非尼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肝癌细胞SMMC-7721和Hep3B的增殖作用,其IC50分别是 8.73 μM 和 10.24 μM。2.BBR(0、100 μM)和瑞戈非尼(0、5、10 μM)联合应用后,5μM瑞戈非尼和100μM BBR、10 μM瑞戈非尼和100 μM BBR的组合能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联合指数CI值均<1,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效应。3.EdU分析法检测结果显示,BBR和瑞戈非尼的联合治疗可显着抑制HCC细胞的增殖。4.TUNEL/DAPI双染和流式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BBR和瑞戈非尼的共同治疗可明显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BBR与瑞戈非尼联合用药抑制裸鼠皮下瘤的生长。[结论]BBR和瑞戈非尼联合使用通过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凋亡发挥协同抗肝癌的作用。
周宝勇[3](2021)在《LETM1通过AMPK调控Beclin-1/Bcl-2复合物解离参与肝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分析LETM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LETM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2.观察干扰LETM1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自噬表型的影响;3.探讨LETM1通过AMPK调控肝癌细胞凋亡与自噬的分子机制。方法:1.通过Oncomine数据库分析LETM1在肝癌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采用q RT-PCR、WB进一步验证LETM1在临床标本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LETM1在配对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并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分析LETM1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及总体生存率的关系。2.运用RNAi技术及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LETM1敲低的Huh7及QGY-7701稳转株;采用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P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利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AO/EB双重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运用免疫荧光检测自噬标记蛋白LC3的表达水平,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自噬小体;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p-Bcl-2、Bcl-2、Bax、caspase-3)以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LC3)的表达水平。3.使用AMPK抑制剂,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MPK与p-AMPK、凋亡相关蛋白(p-BCL-2、BCL-2、Bax和Caspase-3)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及LC3)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Co-IP实验技术检测Beclin-1与Bcl-2之间的相互结合情况。结果:1.Oncomine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正常肝组织,LETM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增高,且LETM1高表达组患者总体生存期劣于低表达LETM1组患者;(2)q 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LETM1在肝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且LETM1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和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3)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与低表达LETM1患者相较,LETM1高表达的HCC患者预后更差。2.使用RNAi技术及慢病毒转染技术成功构建LETM1敲低的Huh7和QGY-7701肝癌细胞稳转株。(2)CCK-8检测结果显示:sh-LETM1组细胞的增殖活性较sh-NC组均明显降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与sh-NC组比较,sh-LETM1组细胞处于G0/G1期细胞比例均增多,而S期和G2/M期则均降低。(3)Annexin V/PI双标与AO/EB双重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与sh-NC组相比,sh-LETM1组的细胞凋亡均明显增高。(4)免疫荧光检测不同组别中细胞自噬标记蛋白LC3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sh-LETM1组细胞内LC3的荧光强度均明显高于sh-NC组;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结果显示:sh-LETM1组细胞内的自噬体数量高于sh-NC组。(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h-NC组相比,sh-LETM1组细胞中p-Bcl-2/Bcl-2比值、Bax、Caspase-3、Beclin-1、LC3Ⅱ/Ⅰ的蛋白水平均明显增加,而p62水平均明显下降。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与sh-NC组相比,sh-LETM1组细胞中p-AMPK的表达水平均增高,而AMPK的表达水平均类似;(2)与sh-NC相较,sh-LETM1组的p-Bcl-2/Bcl-2比值、Bax、Caspase-3、Beclin-1、LC3Ⅱ/Ⅰ的表达水平均增高,p62表达的降低,但与sh-LETM1组相较,Dorsomorphin+sh-LETM1组中的p-Bcl-2/Bcl-2比值、Bax、Caspase-3、Beclin-1、LC3Ⅱ/Ⅰ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62表达的增高。Co-IP实验结果显示:与sh-NC组相较,sh-LETM1组BCL-2沉淀物中Beclin-1蛋白的含量降低,而BCL-2表达未发生变化;同样免疫沉淀Beclin-1,然后检测Bcl-2,结果提示:sh-LETM1组Beclin-1沉淀物中BCL-2蛋白的含量降低,Beclin-1蛋白含量升高。此外,抑制AMPK可逆转LETM1-sh RNA对Beclin-1/Bcl-2复合体解离的影响。结论:1.LETM1在肝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且LETM1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和转移及TNM分期相关。高表达LETM1组患者较低表达LETM1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短;2.LETM1敲低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和自噬;3.LETM1敲低可以通过磷酸化AMPK调控肝癌细胞的自噬和凋亡;4.LETM1敲低活化AMPK调节肝癌细胞的凋亡和自噬,可能是通过Beclin-1/Bcl-2复合物的解离和Bcl-2磷酸化途径实现的。
白翔宇[4](2020)在《线粒体融合蛋白2抑制肝细胞癌发生的作用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线粒体是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线粒体分裂-融合平衡对线粒体功能及细胞的影响至关重要。细胞内线粒体相互连接成网格状结构,需要不断的分裂-融合来维持其正常结构,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在疾病情况下细胞内线粒体分裂-融合动态平衡发生紊乱。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定位于线粒体外膜或内质网,作为线粒体融合蛋白家族的重要一员,主要参与调控线粒体融合。除此之外,MFN2还参与线粒体转运,线粒体自噬,增殖,凋亡等细胞生命活动。最近许多的研究结果显示MFN2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并介导多种癌症的恶性进展。我们研究发现MFN2的表达水平在肝癌组织细胞中显着降低,并且与肝癌病人的不良预后相关。肝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全球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原发性肝癌按病理学分型可分为肝细胞肝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混合型肝癌(c HCC-ICC)三种类型。其中以肝细胞肝癌最为常见,约占原发性肝癌的75%80%左右。HCC患者的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较低。鉴于肝癌传统治疗具有局限性,使用新方法、新技术深度探索肝癌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成为肝癌治疗新风向。因此,我们提出假说:MFN2作为抑癌因子,可以通过调控肝癌细胞增殖与凋亡,进而抑制肝癌的发生与恶性进展。【目的】本课题以肝癌为研究对象,观察线粒体分裂-融合动态平衡在肝癌中的变化情况,选择线粒体融合关键分子MFN2,明确MFN2在肝细胞癌发生的中所扮演角色,探索MFN2影响肝癌发生及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1.利用免疫组化实验分析MFN2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MFN2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预后间的相关性。利用MTS测定细胞生长曲线、EDU细胞增殖、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凋亡检测以及克隆形成实验分析MFN2对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2.采用SB转座子系统介导的高压尾静脉注射转染技术在小鼠肝脏内共表达AKT/c-Met癌基因质粒,诱导小鼠形成自发肝癌模型。3.采用高压尾静脉注射转染法将Cre重组酶和AKT/c-Met质粒同时高压转染到MFN2fl/fl小鼠中以观察肝细胞特异性敲除MFN2对AKT/c-Met诱导肝癌发生的影响。4.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相关分子的改变,初步分析MFN2缺失促使肝癌发生及生长的作用机制。【结果】第一部分:通过对临床样本进行分析,发现MFN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相应的癌旁组织,且MFN2低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较MFN2高表达患者有显着缩短。通过细胞实验发现MFN2通过减缓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第二部分:通过高压尾静脉转染方法成功构建了AKT/c-Met小鼠自发肝癌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及RT-PCR等实验研究发现MFN2在小鼠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相较于癌旁组织显着下降,又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肝癌组织中线粒体组织形态的改变发现肝癌组织中线粒体分裂显着增多。第三部分:通过对肝脏特异敲除MFN2小鼠体内肝癌形成过程的观察及其肝癌组织的研究,发现MFN2缺失可以促进体内肝癌发展进程,加速肝癌形成,且敲除MFN2后小鼠肝癌的恶性程度变高,小鼠生存期明显缩短。第四部分:通过对增殖相关分子、凋亡相关分子、p53等表达水平的检测,发现肝细胞内MFN2缺失可导致p53通路的失活,加快肝癌细胞增殖,减少肝癌细胞凋亡,加速肝癌进程。【结论】经过本课题研究发现:人肝癌组织中MFN2表达降低,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相关。MFN2作为线粒体融合关键分子,肝细胞MFN2缺失导致线粒体动态平衡紊乱,从而使p53通路失活,调控肝癌细胞的增殖凋亡,最终加速肝癌形成。
郑骞[5](2020)在《miR-26b通过调节Notch1信号通路参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侵袭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发病率居第四位、致死率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构成的严重威胁。对于HCC的治疗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其总体预后仍然很差,究其原因不外是与HCC的高侵袭性和早期转移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mi RNAs在恶性肿瘤的组织细胞中异常表达,并且其对各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调控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mi R-26b参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侵袭的机制。方法:在细胞培养液中培养人肝细胞系HHL-5和HCC细胞各系Hepb-3,Hu H-7,MHCC97-L,MHCC97-H。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 RT-PCR)检测mi R-26b的表达水平;用mi R-26b mimics、mi R-26 binhibitor和si Notch1分别转染HCC细胞;MTT实验检测转染后HCC细胞的活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Notch1受体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用transwell小室测定不同处理后的HCC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人正常肝细胞系HHL-5和HCC细胞系Hepb-3,Hu H-7,MHCC97-L,MHCC97-H中的mi R-26b的相对表达含量随其侵袭能力的升高而依次下降;抑制mi R-26b的表达,Notch1受体的蛋白表达明显增高,而此时HCC细胞的侵袭性显着增强;相反,当上调mi R-26b的表达,Notch1受体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HCC细胞侵袭性显着下降;mi R-26b可能通过调控Notch1信号通路的调节HCC细胞侵袭性。结论:mi R-26b通过负调控Notch1信号通路抑制HCC细胞转移能力,mi R-26b可能成为HCC治疗的新靶点,以上结论为HCC转移的机制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樊潇霄[6](2020)在《肝癌和癌栓的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及差异基因的相关临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类我国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给我国人民健康造成了极大负担。门静脉癌栓(PVTT)是肝癌中一种常见的转移形式之一,给肝癌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DNA甲基化异常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之一,因其稳定且可以伴随疾病发展或治疗而变化,是一个潜在的理想生物标志物。本研究通过全DNA甲基化分析对门静脉癌栓特征进行分析,探索门静脉癌栓中可能存在的关键分子事件,并重点分析了DNAH17和ADRA1A两个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甲基化改变情况。实验方法:利用Infinium Human Methylation450芯片(病人数=11)对邻近正常组织(ANT)、HCC组织和PVTTs进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通过MTS实验和凋亡实验,以评估地西他滨(DAC)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rh-TRAIL)对肝癌细胞系抑制的协同作用。在对DNAH17的研究中,主要使用Sequenom Epi TYPER法评估了163个HCC样本及其配对正常组织中DNAH17的甲基化水平,并利用Taq Man拷贝数试剂盒分析来评估DNAH17在样本中的拷贝数状态。同时结合免疫组化、q PCR等验证该基因该肝癌中的表达差异。对ADRA1A的研究中,同样使用了Sequenom Epi TYPER对分析了160个HCC患者中该基因的甲基化水平。通过构建稳转细胞系、免疫组化、转录组测序等方法,探索该基因在肝脏中潜在作用机制。实验结果:1、HCC组织和PVTTs的整体平均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ANT(P<0.01)。在HCC组织和配对的PVTTs之间共鉴定532个差异基因中864个差异甲基化Cp G位点(平均甲基化差异>10%,P<0.005)。基于PVTT组织中高甲基化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显着富集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控通路(P=4.48 E-5)。23个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在HCC和PVTT中呈梯度变化,其中17个基因的甲基化水平梯度升高(例如,PAK1、NDRG2、SLC9A3R2、ZC3H3)和6个基因梯度降低(ADORA2A、KIAA1143、NAPEPLD、PARVG、TNFRSF10A、TSTD1)。TNFRSF10A是TRAIL的关键细胞表面受体之一,可被rh-TRAIL激活。MTS实验和细胞凋亡实验表明,DAC和rh-TRAIL联合使用可协同抑制SK-Hep-1和Huh7细胞系的增殖以及诱导凋亡。2、与ANT相比,肝癌组织的DNAH17平均甲基化水平显着降低(扩增子1:58.7%vs.84.5%(癌vs.癌旁),P<0.0001;扩增子2:69.9%vs.84.5%(癌vs.癌旁),P=0.0060)。RNA-seq和免疫组化均显示肿瘤组织中DNAH17表达增加(P<0.05)。DNMT抑制剂处理肝癌细胞可发现DNAH17表达上调。DNAH17基因扩增常和低甲基化状态并存。还发现低甲基化状态与男性患者、较高的AFP值、高龄、存在完整包膜、存在肿瘤坏死、肝硬化、肝癌癌栓等临床特征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DNAH17的甲基化水平可以有效预测肝癌包膜(AUC=0.695)和肝癌癌栓(AUC=0.806)的存在。3、ADRA1A 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ANT相比,160例肝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ADRA1A启动子区域的平均甲基化水平显着升高(25.2%:17.0%,P<0.0001)。地西他滨作用肝癌细胞系,可以增加肝癌细胞系中ADRA1A的表达。此外,肝癌样本中ADRA1A基因的高甲基化水平与酒精摄入(P=0.0097)和甲胎蛋白(P=0.0411)存在明显相关性。ROC曲线分析显示,ADRA1A的平均甲基化水平可以区分HCC组织与癌旁非癌组织(AUC=0.700,P<0.0001)。通过构建ADRA1A稳定敲减的肝癌细胞系的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主要富集途径为癌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和代谢通路(P<0.01)。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DNA甲基化通过调节转移相关的途径在PVTT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DAC与rh-TRAIL联合应用可能是一种有前景的HCC治疗策略。DNAH17的异常甲基化与肝癌的多种临床病理特点有关,可能是肝癌患者肿瘤血栓形成的一个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物标志物。ADRA1A基因异常高甲基化可能参与HCC的发生,同样有可能作为HCC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孙璐[7](2020)在《MicroRNA-133a通过靶向FOSL2调控TGF-β/Smad3通路抑制肝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5年生存率低于20%。因肝癌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很强,加上目前缺乏有效的肿瘤早期标志物,很多患者被发现时已为晚期,预后较差。虽然治疗方法和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效果仍不令人满意,因此寻找新的肝癌标志物和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十分重要的。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高度保守的,长约21-25个核苷酸(nt)的内源性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s。大约50%的人miRNAs位于与肿瘤相关的位点上,这意味着miRNAs与肿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MiR-133a是迄今为止研究最多、最具特征的miRNA之一。MiR-133a在多种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虽有报道表明miR-133a可以通过下游靶基因IGF-1R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潜在的功能和相关的信号通路仍不清楚,同时miR-133a可能存在其他下游靶点。鉴于miR-133a在肿瘤发展中的重要性,我们深入研究miR-133a和肝癌的关系,找出潜在的作用靶点和与其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验证miR-133a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新靶点。第一部分 miR-133a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功能学的研究目的研究miR-133a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和肝癌患者临床预后特征的相关性,同时探讨miR-133a对肝癌细胞增殖、转移和凋亡能力的影响。方法1.从 TCGA(http://cancergenome.nih.gov/)和 GEO(https://www.ncbi.nlm.nih.gov/geo/)公共数据库中下载microRNA肝癌表达谱信息,分析miR-133a在肝癌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收集34例肝癌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标本,RT-PCR检测miR-133a的表达水平,同时应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来研究miR-133a与肝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3.应用RT-PCR检测miR-133a在人正常肝细胞及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4.分别用miR-133a mimics和miR-133a inhibitors转染肝癌细胞,通过CCK-8、EdU、克隆、划痕、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iR-133a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1.根据TCGA和GEO数据分析得出miR-133a在肝癌组织中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癌患者标本结果显示,与临近的癌旁组织相比,miR-133a的表达量在肝癌组织中显着下降(P<0.001)。MiR-133a的表达量与肿瘤大小(P=0.017)、TNM分期(P=0.035)和转移情况(P=0.032)密切相关。此外,miR-133a表达量低的患者生存周期短(P<0.05)。3.MiR-133a在6种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量均低于其在正常肝细胞株的表达量(P<0.05)。4.上调miR-133a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下调miR-133a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抑制细胞凋亡。结论MiR-133a在肝癌中低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且与肝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第二部分miR-133a与FOSL2靶向关系的研究目的预测miR-133a可能的靶基因;研究靶基因在肝癌进展中的作用和参与miR-133a调节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 TargetScan、starBase、miRTarbase 和 miRWalk 分别预测 miR-133a可能的潜在靶基因,RT-PCR筛选出FOSL2最有可能是miR-133a的靶基因。2.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33a与FOSL2的靶向调控关系。3.RT-PCR检测肝癌组织和细胞中的FOSL2表达水平,同时分析FOSL2与肝癌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之间的关系。4.共转染miR-133amimics和FOSL2过表达质粒,检测各组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情况。5.FOSL2干扰质粒转染SMCC-7721和Huh7细胞,通过生物学行为研究观察si-FOSL2的作用是否与miR-133a已致,同时检测AP-1家族的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结果1.MiR-133a能与FOSL2的3’-UTR特异性结合。2.FOSL2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3.Spearman分析得出FOSL2和miR-133a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7,P=0.001)。FOSL2的表达水平和TNM分期(P=0.047)、是否有转移(P=0.017)密切相关。此外,FOSL2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周期短,预后较差。4.过表达FOSL2可逆转miR-133a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促进肝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而干扰FOSL2则表现为抑癌作用,与miR-133a的作用一致。5.肝癌细胞转染si-FOSL2后c-Jun,JunB,c-Fos和FosB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降低(P<0.05),而FOSL1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FOSL2是miR-133a的下游靶基因。MiR-133a通过抑制FOSL2的表达来调节肝癌的进展和转移。第三部分TGF-β/Smad3通路参与miR-133a调控肝癌增殖和转移过程的研究目的验证TGF-β/Smad3通路参与miR-133a调节肝癌的进展过程。方法1.GSEA分析预测参与FOSL2调控肝癌的信号通路。2.TGF-β刺激24h后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处理组的蛋白水平。3.检测TGF-β对转染的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1.GSEA分析预测到TGF-β通路高度富集在高表达FOSL2组中。2.加入TGF-β后,p-Smad3在miR-133a组中的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而在FOSL2 组中升高(P<0.05)。3.MiR-133a抑制了 TGF-β在肝癌细胞中的促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结论MiR-133a调控肝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过程是通过FOSL2/TGF-β/Smad3轴实现的。第四部分miR-133a抑制裸鼠移植瘤增殖的研究目的验证miR-133a在裸鼠体内的抑癌作用。方法1.转染miR-NC和miR-133a mimics的SMCC-7721细胞皮下注射到裸鼠体内,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2.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动态观察肿瘤的变化情况。3.测量两组裸鼠肿瘤体积和重量。4.RT-PCR检测miR-133a和FOSL2的表达水平,并描绘其相关性。Western blot检测FOSL2的蛋白水平。5.免疫组化检测裸鼠肿瘤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结果1.MiR-133a抑制裸鼠移植瘤的增殖。2.MiR-133a过表达组中miR-133a表达量明显增加,FOSL2表达水平降低(P<0.05);miR-133a 与 FOSL2 的表达量呈负相关关系(R=-0.94,P=0.017)。3.过表达miR-133a后caspase-3表达水平升高。结论在裸鼠移植瘤模型中,miR-133a抑制了肝癌细胞的增殖速度,促进细胞凋亡;FOSL2与miR-133a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全文结论1.MiR-133a在肝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miR-133a表达量低的肝癌患者预后较差。2.MiR-133a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推断miR-133a作为抑癌基因在肝癌中发挥作用。3.体内外实验均表明FOSL2受miR-133a的靶向调控,且两者的表达量为负相关,提示FOSL2参与miR-133a对肝癌的调控作用。4.FOSL2在肝癌中高表达,FOSL2高表达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表明FOSL2是提示预后不良的标志。5.在肝癌的进展过程中,miR-133a靶向FOSL2并抑制TGF-β/Smad3信号通路,此调节轴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新靶点。
周原[8](2020)在《YAP抑制RAC1表达促进肝细胞肝癌多药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肝细胞肝癌是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对于肝癌的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和肝脏移植为主,但是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在确诊肝癌时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以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为基础的药物治疗在肝癌进展期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就显得尤为的重要。然而,目前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如多柔比星、氟尿嘧啶和顺铂等都没有获得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形成则是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而且目前对于肝癌细胞多药耐药形成的具体分子机制尚未阐释明确。所以,深入研究肝癌细胞多药耐药中的关键分子机制有望为肝癌药物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策略。YAP(Yes-associated Protein)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且与肝癌细胞耐药形成密切相关,但是YAP介导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YAP介导肝癌细胞形成多药耐药的分子机制。首先,在肝癌及癌旁样本中检测了YAP表达水平的差异性并分析其与肿瘤大小、疾病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运用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和细胞功能学实验研究YAP在肝癌细胞多药耐药中的作用,利用免疫共沉淀等技术深入探究受YAP调控的下游分子,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进一步明确YAP介导肝癌多药耐药的具体分子机制。材料方法:1. 从肝癌组织样本库中调取93例肝癌及癌旁正常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YAP在肝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YAP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YAP与临床预后的关系。2. 运通Oncomine数据库中肝癌组织及细胞系的表达谱数据分析YAP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多种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3.通过RT-q 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了YAP在耐药细胞株BEL/FU和7种普通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4.用敲低和过表达慢病毒构建YAP稳定下调和过表达的细胞株或用YAP特异性的小分子抑制Verteporfin抑制YAP在耐药细胞系中的功能,通过CCK-8实验、集落形成、流式细胞术和裸鼠皮下成瘤等方法验证YAP对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的促进作用。5.利用氧自由基探针、NADPH/NADP+检测技术、Western-blot技术、流式细胞术和集落形成实验研究YAP对肝癌细胞中氧自由基、NADP+的含量和RAC1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同时明确了RAC1在YAP介导的多药耐药中所发挥的作用。6.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和Western-blot技术探究了YAP对RAC1蛋白泛素化降解过程的调控作用,明确了介导RAC1蛋白降解的E3泛素连接酶。7.运用自噬双荧光报告实验和Western-blot技术探究了YAP、RAC1和氧自由基对m TOR通路及细胞自噬的调控作用。结合流式细胞凋亡检测验证了YAP通过RAC1和氧自由基调控m TOR活性,抑制细胞自噬,促进肝癌细胞耐药。结果:1.通过调取和分析Oncomine数据库中肝癌组织与不同类型肿瘤细胞系的表达谱数据发现YAP在肝癌组织及肝癌细胞系中呈现出高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技术进一步验证了YAP在93例肝癌组织、部分普通肝癌细胞系和耐药细胞系BEL/FU中均呈现显着的高表达。而且,YAP在肝癌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中肿瘤病灶的数量密切相关,同时YAP的高表达还提示了肝癌患者的不良预后。2.体外的细胞功能学实验证明,YAP的过表达可以显着降低肝癌细胞BEL/7402在氟尿嘧啶或多柔比星处理后细胞的凋亡比例。而敲低或抑制YAP的表达和功能后,BEL/FU在氟尿嘧啶或多柔比星的作用下其IC50、集落形成能力和细胞增殖水平显着下降,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增高。3. 裸鼠皮下成瘤实验结果表明,YAP小分子抑制剂Verteporfin和氟尿嘧啶、多柔比星联用可以有效地抑制BEL/FU细胞皮下瘤的生长,且肿瘤组织中TUNEL+细胞的数量显着增加。4. YAP在肝癌细胞中的高表达抑制了肝癌细胞内氧自由基及氧化型辅酶II(NADP+)的产生。在氟尿嘧啶和多柔比星的作用下,RAC1是调控细胞氧自由基产生的关键基因,同时流式凋亡检测和集落形成实验表明YAP主要通过下调RAC1的表达来促进肝癌细胞的耐药。5. 运用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blot技术,我们明确了YAP主要是通过促进RAC1的泛素化降解来下调RAC1蛋白的表达水平。HACE1则是介导RAC1泛素化降解的E3泛素连接酶,而且其表达受到YAP的调控。6. 在肝癌细胞中敲低YAP后可以下调m TOR蛋白及其下游分子(S6、4E-BP1)的磷酸化水平,相反过表达YAP后m TOR、S6和4E-BP1蛋白的磷酸化则明显的升高。同时,在肝癌细胞中敲低或过表达RAC1或中和细胞内氧自由基后可以逆转YAP对m TOR通路活化的调控作用。7. 用m 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和氟尿嘧啶或多柔比星同时处理耐药株BEL/FU后,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PARP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且细胞自噬水平也明显升高。在肝癌耐药株中敲低YAP的表达后,细胞自噬水平明显增高,对氟尿嘧啶的敏感性和凋亡比例显着增加,但当同时用氯喹、3-MA或ATG3和BECN1的小干扰RNA阻断细胞自噬过程后可以明显逆转耐药细胞的凋亡水平。结论:1.YAP在肝癌组织中表现出显着的高表达,并且YAP的高表达与肝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2.抑制或敲低YAP的功能和表达,可以显着增加耐药细胞株BEL/FU对氟尿嘧啶和多柔比星的敏感性。且YAP可以通过泛素化降解的途径下调RAC1的表达,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来促进肝癌细胞的耐药。3.在肝癌细胞中,YAP对RAC1和氧自由基的抑制作用,可以促进并维持m TOR蛋白的活化,最终抑制细胞在药物作用下发生过度的细胞自噬,从而提高了肝癌细胞的耐药性。
王莉[9](2019)在《抗肝癌候选化合物BZG与索拉非尼联用药效学评估及在体内外的代谢谱和作用靶点亲和力拟合分析》文中认为肝细胞肝癌是最为常见的肝脏原发肿瘤,每年约有74.55万人因肝癌死亡,具有发现迟,恶性程度高等特点,且肝癌目前是世界上癌症致死率最高的肿瘤之一。索拉非尼是目前临床用于肝癌治疗的唯一一线靶向分子药物,研究表明其能增加晚期肝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但存在价格昂贵、毒副作用发生频繁、个别患者发生耐药等情况。因此,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肝癌治疗药物迫在眉睫。BZG是一种化学结构与索拉非尼相似的多靶点酶抑制剂,我们前期药代/药动学研究表明,BZG可以快速而广泛地分布到动物脏器和组织,且BZG可以有效抑制多种肝癌细胞的生长。因此考虑到索拉非尼的毒副作用与耐药情况,本文拟探讨BZG、BZG与索拉非尼联合用药的体内外抗肝癌作用以及BZG抗肝癌的作用机制,为BZG以及BZG联合用药开发提供依据。关于BZG在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代谢情况以及参与介导的代谢酶等目前尚未阐明,因此本文拟同时应用体内外代谢模型研究BZG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分析其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方法:1.通过CCK-8法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观察BZG及BZG与索拉非尼联合用药对肝癌细胞Hep3B、SMMC-7721、Hep G2、Huh-7存活率的影响。分别通过Hoechst33342染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作用后细胞凋亡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药物作用于Hep3B、SMMC-7721、Hep G2、Huh-7细胞后细胞内蛋白AKT、p-AKT、ERK、p-ERK、PI3K、m TOR、p-m TOR、RAF1及VEGFR-3的表达情况。2.建立Huh-7细胞裸鼠皮下异种移植瘤模型,观察BZG及BZG与索拉非尼联用后对裸鼠肿瘤体积、重量的影响。通过HE染色和TUNEL法观察组织坏死和肿瘤细胞凋亡等情况。3.采用UPLC-QTOF MS,应用体内动物模型、体外人肝微粒体、以及重组酶等代谢模型分析BZG的代谢情况,鉴定参与介导的代谢酶。4.利用分子对接软件e Hi Ts对BZG及其代谢产物与分子靶点VEGFR-2的亲和力进行分析,推测代谢产物可能的生物活性。结果:1.BZG可以明显降低肝癌细胞Hep3B、SMMC-7721、Hep G2、Huh-7的存活率,且呈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性,另外高浓度BZG抑制Hep G2细胞存活的作用明显优于其他3种肝癌细胞。BZG与索拉非尼联合用药效果明显比BZG或索拉非尼单用效果好。2.BZG可以有效促进Hep3B、SMMC-7721、Hep G2、Huh-7细胞发生凋亡,除SMMC-7721细胞外,BZG对其他三种肝癌细胞促凋亡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且BZG和索拉非尼联用后能够更有效促进人肝癌细胞的凋亡。3.单药BZG与索拉非尼在不同类型肝癌细胞中抑制蛋白表达作用不同,两药联合后可以更有效地抑制p-AKT的表达。也可不同程度抑制PI3K、p-m TOR、RAF1蛋白的表达。4.在荷Huh-7裸鼠异种移植模型中,随着BZG浓度的增高,荷瘤裸鼠的肿瘤重量和体积均下降,且BZG与索拉非尼联合应用效果明显比单独使用BZG或索拉非尼更优。在肿瘤病理组织中还可以观察到组织坏死和大量凋亡细胞。5.BZG发生了广泛的I相和II相代谢反应,共生成11种代谢产物(M1-M11),其中BZG在h CYP1A2,h CYP2B6,h CY2C19和h CYP2C8作用下发生了羟基化反应,在h UGT1A9作用下发生了葡萄糖醛酸化反应。6.BZG代谢产物M2-3和M9-11与VEGFR-2的亲和力比索拉非尼高。结论:1.BZG能够有效抑制人肝癌细胞Hep3B、SMMC-7721、Hep G2、Huh-7的细胞增殖,也能够促进肝癌细胞发生凋亡,且能够有效增加索拉非尼的抗肿瘤效果。BZG与索拉非尼联用后通过AKT/m TOR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2.通过BZG的I相和II相代谢反应产物,推测BZG的主要代谢途径包括羟基化、葡糖醛酸化、乙酰化、磺化和降解反应,其中h CYP1A2,h CYP2B6,h CY2C19和h CYP2C8参与了BZG的羟基化反应,h UGT1A9参与了BZG的葡萄糖醛酸化反应。通过计算机拟合技术发现BZG代谢产物M2、M3和M9、M10、M11比母体BZG更能有效抑制VEGFR-2。
金浩[10](2019)在《Syt7在调控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原发性肝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肝细胞肝癌是其主要的类型,是全世界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根据最新统计,全球每年新发肝癌病例达到60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五位,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第三位。其临床特点是发现迟、进展迅速、预后差。目前中国肝癌的病例超过全世界半数以上,严重危害中国人的生命健康,成为中国医师棘手的病种。原发性肝癌的起病、进展是多种因素导致的长期、复杂的连续过程。其病因主要包括酒精、肝炎病毒感染等,这些病因最终通过复杂的多种基因突变导致肿瘤的发生。因此,力争发现在肝癌中有意义的基因是明确复杂致病的前提。突触结合蛋白(synaptptagmin,Syt)一类分泌囊泡的蛋白,山N端跨膜结构域和C端结合Ca2+的C2结构域(包括C2A和C2B)构成。Ca2+结合的突触结合蛋白亚型调节了神经元、神经内分泌细胞以及各种其他分泌细胞融合孔的扩大。突触结合蛋白7(Syt7)是Syt家族中的一员,其在肿瘤中的作用报道较少。已有研究发现,Syt家族在几种类型的肿瘤中表达异常,如Syt(未提是哪类Syt)在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升高,Sytl3在左侧结肠癌标本中的表达低于右侧结肠癌,Sytl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高表达,而钙调素对甲状旁腺激素的抑制效应有助于甲状旁腺瘤中Sytl的表达缺失。延伸的Sytl(E-Sytl)的磷酸化参与了原癌基因肺癌融合激酶激活的侵袭通路。但关于Syt尤其是Syt7在肝癌中未见文献报道。目的(1)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及癌旁组织中Syt7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肿瘤组织中Syt7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2)检测不同的肝癌细胞系中Syt7 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1)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9月至2018年2月期间行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石蜡标本,免疫组化检测肿瘤及癌旁组织中Syt7蛋白的表达情况(2)qRT-PCR检测不同的肝癌细胞系中Syt7 mRNA表达情况(3)分析肝癌组织Syt7蛋白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4)肿瘤及癌旁组织中Syt7蛋白阳性率的比较及Syt7蛋白阳性率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均采用x 2检验的方法,通过Kaplan-Meier模型的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及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因素,认定P<0.05时具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Syt7蛋白在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4.00%(48/75),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67%(2/75),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Syt7阴性组相比,Syt7阳性组患者血清中AFP水平较高、肿瘤直径较大、肿瘤数目较多、血管侵犯的风险增加、TNM分期较晚、肿瘤分化程度较低,结果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均<0.05);(3)Cox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肿瘤大小、血管侵犯、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Child-Pugh分级及Syt7表达水平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OS的主要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肿瘤直径>5cm(HR=4.22,95%CI:1.44-12.39,P=0.009)、血管侵犯(HR=2.71,95%CI:1.15-6.40,P=0.023)、Child-Pugh B 级(HR=4.16,95%CI:1.54-11.25,P=0.005)及 Syt7 阳性(HR=2.84,95%CI:1.08-7.49,P=0.035)是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4)Cox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AFP水平、肿瘤大小、血管侵犯、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Child-Pugh分级及Syt7表达水平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DFS的主要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AFP≥200ng/ml(HR=2.37,95%CI:1.13-4.97,P=0.022)、肿瘤直径>5cm(HR=4.30,95%CI:1.43-12.95,P=0.010)、肿瘤具有血管侵犯(HR=2.57,95%CI:1.10-6.01,P=0.030)、Child-Pugh B 级(HR=4.65,95%CI:1.72-12.56,P=0.002)及 Syt7 阳性(HR=3.43,95%CI:1.26-9.29,P=0.016)是术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5)qRT-PCR结果显示,在肝癌细胞系Huh-7、Hep-3B中Syt7 mRNA表达水平较高,而在肝癌细胞系SMMC-7721、Hep G2、BEL-7402中表达水平较低。结论(1)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本中Syt7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标本,Syt7表达水平与患者血清AFP水平、瘤体直径、肿瘤病灶数目、血管侵犯、TNM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2)Syt7表达水平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OS及DFS的独立预后因素。(3)在肝癌细胞系Huh-7、Hep-3B中Syt7 mRNA表达水平较高,而在肝癌细胞系SMMC-7721、Hep G2、BEL-7402中表达水平较低背景原发性肝癌是肝胆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多样,在西方国家以饮酒和丙肝病毒感染为主,而在中国以乙肝病毒感染多见。由于其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早期发现较为困难,进而导致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低。因而,其综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包括化疗,基因靶向治疗等。肝癌的生物学行为较差,预后欠佳,目前的治疗手段仍有限。研究表明,肝癌的起病、进展一定是多种基因参与的多步骤的复杂过程。近年来随着不断进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使针对肝癌的基因治疗成为可能的研究方向。因而,研究在肝癌的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及转移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基因,通过有目的裁剪、替换致病基因甚至修复表达异常的基因,可以进一步丰富肝癌的综合治疗手段。一些基因可能在肝癌细胞中表达异常,但是否对肝癌细胞增殖、克隆、周期变化、凋亡等细胞学及侵袭、转移等行为学方面有影响,以及如何影响,是研究的关键。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和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所涉及的胞吐作用是生物体参与生命活动以及产生生化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生理生化过程中多种蛋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胞内各隔室间的蛋白转运受来自一个细胞器转运蛋白的介导并选择性地与另一个细胞器融合。囊泡的细胞器特异性转运需要调节囊泡转运、着位和融合的蛋白。根据 SNARE(soluble N-ethylmaleimide-sensitive fusion protein 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假说:每一类囊泡包含一个 v-SNARE(vesicle SNARE),并只能与一个t-SNARE(target SNARE)关联到合适的受体细胞膜。其中,Syt、突触小泡蛋白(synaptophysin)和 VAMP(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属于v-SNARE;而突触融合蛋白(syntaxin)和SNAP-25家族属于t-SNARE。SNARE蛋白参与了分泌通路中的每一步,但每个SNARE蛋白具有隔室特异性,并有助于着位和融合的特异性。在Syt家族中,Syt7作为Ca2+高亲和的感应器而发挥作用,参与了非神经细胞包括胰腺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颗粒、PC12细胞中大而致密中心的囊泡、溶酶体和大囊泡的胞吐作用中对融合孔动力学的调节。除了上述生理功能外,Syt7也参与了一些病理生理过程,如克氏锥虫侵袭细胞、帕金森病、肺纤维化等。此外有研究报道Syt7是Ca2+调节溶酶体囊泡分泌所必须的,可以通过调节囊泡分泌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迁移。由此,我们提出疑问,Syt7是否可以影响肿瘤细胞的功能其内在机制又是如何呢?查阅文献尚未见Syt7影响肿瘤细胞功能尤其是肝癌细胞的报道。目的体外实验研究干扰Syt7对肝癌细胞系SMMC-7721,BEL-7404增殖的影响,体内实验验证干扰Syt7对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1)以Syt7基因为模板,设计其RNA干扰序列,以构建Syt7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将含有Syt7基因RNA干扰序列的慢病毒进行肝癌细胞系SMMC-7721、BEL-7404感染实验,分为实验组(shSyt7组)和对照组(shCtrl组);(2)qRT-PCR检测靶点干扰后肝癌细胞系SMMC-7721及BEL-7404中Syt7 mRNA水平,评价干扰效率;Western Blot检测靶点干扰Syt7后外源蛋白水平表达;(3)Celigo细胞计数检测细胞生长;(4)克隆实验检测慢病毒干扰后细胞成瘤能力;(5)PI-FACS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6)MTT实验检测肝癌细胞增殖能力;(7)裸鼠成瘤实验检测干扰Syt7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8)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所有计量资料,成组资料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结果(1)成功构建了 Syt7干扰慢病毒载体,建立了稳定干扰Syt7的细胞系;荧光观察显示感染细胞效率达到70%以上;(2)慢病毒感染后,SMMC-7721及BEL-7404中Syt7 mRNA的表达量受到明显抑制(P<0.05),敲减效率分别为62.3%及52.3%。Western Blot显示慢病毒感染对Syt7基因的外源蛋白表达水平有显着的敲减作用;(3)通过Celigo分析仪连续检测5天,结果发现,实验组SMMC-7721及BEL-7404细胞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表明Syt7可明显促进肝癌细胞的生长;(4)克隆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SMMC-7721及BEL-7404细胞的集落数目显着减少,提示Syt7明显地提高了肝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5)PI-FACS检测细胞周期的结果提示,实验组SMMC-7721细胞G1期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而处于G2/M期的细胞则无明显变化,此外,处于S期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实验组BEL-7404细胞处于G1期的细胞明显增多,处于S期的细胞无显着变化,处于G2/M期的细胞明显减少,结果提示干扰Syt7后可使细胞周期停滞。提示Syt7可明显影响肝癌细胞的周期分布;(6)通过MTT实验连续检测5天,结果发现,实验组SMMC-7721和BEL-7404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的抑制,提示Syt7明显提高了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7)干扰Syt7后裸鼠体内移植瘤的荧光强度显着降低,瘤体体积及重量均显着降低。结论(1)干扰目的基因Syt7可抑制肝癌细胞系SMMC-7721和BEL-7404的增殖。(2)干扰Syt7可以诱导肝癌细胞系SMMC-7721和BEL-7404的周期停滞。(3)干扰Syt7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系SMMC-7721和BEL-7404的克隆形成。(4)干扰Syt7可以抑制裸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背景肝癌的综合治疗手段多样,而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是其中的首选治疗手段。由于肝癌的不良生物学行为如多中心性、进展快、容易复发和转移的特点,导致总体治疗效果仍较差,生存率不高。外源性的环境污染、内源性的染色体改变、细胞内基因的变化等综合因素最终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及肿瘤的发生。因此,发现肝癌细胞和组织标本中异常表达,且进一步实验证明在肝癌中有功能的基因仍然是不够的。进一步探讨基因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明确其在通路中角色,有助于明确肝癌的发病、进展机制,使在此基础上寻找到肝癌靶向治疗的靶点成为可能。关于肝癌中信号通路的研究较多,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p38-MAPK通路、Hedgehog 信号通路、P13K-hkt、MAPK、SAPK/JNK、NF-κ B、上皮间质转化、细胞自噬相关通路、细胞凋亡相关死亡信号通路及线粒体通路等在肝癌中可能都起一定的研究。Syt7在肿瘤中的作用未见报道,前两部分研究表明Syt7在肝癌组织标本及肝癌细胞中高表达,且可以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及肝癌进展,其在肝癌中所涉及的通路尚不清楚。此部分研究力争明确Syt7在肝癌中所参与的信号通路及其在通路中的角色,为探寻新的肝癌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目的检测干扰目的基因Syt7后对肝癌细胞SMMC-7721信号通路中关键信号分子的影响方法(1)以Syt7基因为模板,设计其RNA干扰靶点,以构建Syt7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含有Syt7基因RNA干扰序列的慢病毒进行肝癌细胞SMMC-7721感染实验,分为实验组(shSyt7组)和对照组(shCtrl组)。(2)qRT-PCR检测干扰后SMMC-7721中Syt7 mRNA水平,评价干扰效率。(3)使用 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CST)公司的 PathScan(?)Stress and Apoptosis Signaling Antibody Array Kit,检测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变化。(4)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Syt7干扰后肝癌细胞系SMMC-7721中相关基因外源性蛋白表达水平。(5)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所有计量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结果(1)成功构建了 Syt7干扰慢病毒载体,建立了稳定干扰Syt7的细胞系;荧光观察,显示细胞感染效率达到70%以上;(2)实验组SMMC-7721细胞中Syt7 mRNA的表达量受到明显抑制(P<0.05),敲减效率达到53.4%;(3)PathScan(?)Antibody Array Kit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信号通路中p53、Chk1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着上调;(4)Western blot进一步提示,实验组p53、Chk1基因的外源性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干扰Syt7基因可以通过激活Chk1-p53信号通路抑制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和使细胞周期停滞于S期。
二、细胞凋亡在化学栓塞治疗肝细胞肝癌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胞凋亡在化学栓塞治疗肝细胞肝癌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物信息学研究肝癌发生相关基因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肝癌概述 |
1.2 生物信息学简介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细胞和试剂 |
2.1.2 实验耗材和仪器 |
2.1.3 qPCR引物序列 |
2.2 实验方法 |
2.2.1 GEO数据库下载肝癌基因芯片数据 |
2.2.2 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 |
2.2.3 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2.4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和枢纽基因筛选 |
2.2.5 获取蛋白互作网络枢纽基因与40个差异表达基因的交集 |
2.2.6 公共数据库中NUF2表达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7 肝癌中NUF2基因表达的预后分析 |
2.2.8 细胞的复苏、换液、传代、冻存及铺板 |
2.2.9 提RNA |
2.2.10 做反转录 |
2.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肝癌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
3.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分析结果 |
3.3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结果 |
3.4 获取蛋白互作网络枢纽基因与40个差异表达基因的交集结果 |
3.5 公共数据库中NUF2表达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3.6 NUF2基因在肝癌中表达的预后分析结果 |
3.7 NUF2基因在肝癌细胞系中高表达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肝细胞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黄连素联合瑞戈非尼在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瑞戈非尼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LETM1通过AMPK调控Beclin-1/Bcl-2复合物解离参与肝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LETM1 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干扰LETM1 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及自噬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LETM1 参与肝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LETM1 在细胞生理病理学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线粒体融合蛋白2抑制肝细胞癌发生的作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MFN2与肝癌预后分析及其在肝癌细胞生长中的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实验小结 |
第二部分 小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其MFN2的表达情况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实验小结 |
第三部分 MFN2在肝癌发生中的生物学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实验小结 |
第四部分 MFN2缺失加速肝细胞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实验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miR-26b通过调节Notch1信号通路参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侵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一、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
1 HCC的主要危险因素与肝癌的预防策略 |
1.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预防 |
1.2 丙肝病毒及丙型肝炎与肝癌的预防 |
1.3 酒精性肝炎与肝癌的预防 |
1.4 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代谢综合征与肝癌的预防 |
1.5 他汀类药物与肝癌的预防 |
1.6 二甲双胍与肝癌的预防 |
1.7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 |
2 肝癌治疗的相关进展 |
2.1 肝癌手术切除术 |
2.2 肝移植术 |
2.3 局部消融治疗 |
2.4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 |
2.5 放射治疗 |
2.6 靶向治疗 |
二、MicroRNA与肝癌的关系 |
1 MicroRNA与肝癌的增殖和凋亡 |
2 MicroRNA与肝癌的转移 |
三、Notch信号通路与HCC |
1 Notch信号通路与肝癌的发生发展 |
2 Notch信号通路与肝癌的转移 |
第一部分 mi R-26b与 HCC细胞侵袭性的关系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 |
1.2 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实验分组 |
2.3 技术操作 |
2.3.1细胞体外侵袭实验 |
2.3.2 qRT-PCR |
2.3.3 MTT实验 |
2.3.4 细胞计数 |
2.3.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人正常肝细胞系和HCC肿瘤细胞系中miR-26b表达水平 |
3.2 转染miR-26b mimics对 HCC的活力影响 |
3.3 转染miR-26b mimics/inhibitor对 HCC中 miR-26b水平的影响 |
3.4 miR-26b可能参与了HCC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miR-26b与 Notch1在HCC中的调节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 |
1.2 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实验分组 |
2.3 技术操作 |
2.3.1 Western blot |
2.3.2 qRT-PCR |
2.3.3细胞体外侵袭实验 |
2.3.4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miR-26b抑制HCC细胞中NOTCH1 及其下游分子的表达 |
3.2 miR-26b调节Notch1 信号通路下游与HCC细胞侵袭性有关的分子 |
3.3 联合干预miR-26b和 Notch1 信号通路时HCC侵袭性的变化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肝癌和癌栓的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及差异基因的相关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肝细胞肝癌组织及门静脉癌栓(PVTT)组织的DNA甲基化组学分析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一般临床病例学资料 |
3.2 肝细胞肝癌原发灶和门静脉癌栓的全甲基化组特征 |
3.3 差异甲基化基因特征分析 |
3.4 癌旁组织到肝癌原发灶组织再到门静脉癌栓组织甲基化发生梯度改变的基因 |
3.5 关键梯度变化基因分析 |
3.6 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地西他滨(DAC)和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凋亡配体(rh-TRAIL)在体外实验中能够协同作用于肝癌细胞系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二部分 候选基因(DNAH17 以及ADRA1A)在肝癌中的甲基化特征分析及、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相关性分析及机制研究 |
1 引言 |
1.1 DNAH17基因 |
1.2 ADRA1A基因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DNAH17基因甲基化与肝癌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 |
3.2 ADRA1A基因甲基化与肝癌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及潜在机制探索 |
4 讨论 |
4.1 DNAH17甲基化水平研究讨论 |
4.2 ADRA1A甲基化水平研究讨论 |
5 本章小结 |
5.1 在HCC中检测到DNAH17基因的低甲基化状态 |
5.2 笔者观察到 ADRA1A 在 HCC 中的低表达和高甲基化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细胞肝癌中 E-cadherin 蛋白基因组及表观修饰调控机制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7)MicroRNA-133a通过靶向FOSL2调控TGF-β/Smad3通路抑制肝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miR-133a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功能学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miR-133a与FOSL2靶向关系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TGF-β/Smad3通路参与miR-133a调控肝癌增殖和转移过程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部分 miR-133a抑制裸鼠移植瘤增殖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MicroRNA调控肝癌进展及判断预后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YAP抑制RAC1表达促进肝细胞肝癌多药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 |
绪论 |
第一部分YAP在肝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
前言 |
1 YAP在肝癌细胞系和临床样本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预后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2 讨论 |
3 结论 |
第二部分YAP抑制RAC1的表达促进肝细胞肝癌多药耐药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1 体外及体内实验验证YAP介导肝癌多药耐药的形成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1.4 实验结果 |
2 YAP通过下调RAC1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内氧自由基水平促进肝癌细胞的耐药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3 YAP通过E3泛素连接酶HACE1促进RAC1的降解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YAP通过RAC1介导的氧自由基调控mTOR通路和细胞自噬促进肝癌细胞的耐药 |
前言 |
1 YAP通过下调RAC1、抑制氧自由基产生来促进mTOR激活,抑制细胞自噬,提高肝癌细胞的耐药性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1.4 实验结果 |
2 讨论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Hippo-YAP 通路在肝癌及肝脏生理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抗肝癌候选化合物BZG与索拉非尼联用药效学评估及在体内外的代谢谱和作用靶点亲和力拟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潜在抗肝癌候选化合物BZG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及与索拉非尼联合应用研究 |
引言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药品 |
1.1.2 细胞系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1.1.5 主要试剂配制 |
1.2 实验方法(体外) |
1.2.1 细胞复苏及传代培养 |
1.2.2 CCK-8 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BZG及索拉非尼以及两药联用对人肝癌细胞系Hep3B、SMMC-7721、Hep G2、Huh-7 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 |
1.2.3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
1.2.4 Hoechst33342 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 |
1.2.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1.2.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
1.2.7 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肝癌细胞系Huh-7、 Hep G2、 Hep3B、SMMC-7721 细胞Raf/ERK及 PI3K信号通路上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
1.2.8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1.3 动物实验方法(体内) |
1.3.1 研究方法建立 |
1.3.2 动物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4.1 BZG单用及与索拉非尼联用对4种肝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1.4.2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 |
1.4.3 Hoechst33342 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
1.4.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1.4.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
1.4.6 BZG及索拉菲尼联合用药对4 种不同肝癌细胞Raf/ERK及 PI3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影响 |
1.4.7 荷Huh-7 细胞异种移植模型小鼠经BZG,索拉非尼及两药联合用药治疗后肿瘤重量及体积变化情况 |
1.4.8 经不同浓度BZG,索拉非尼及BZG与索拉非尼联合治疗后荷Huh-7 裸鼠肿瘤病理学变化情况 |
1.5 讨论 |
1.6 小结 |
第二部分 抗肝癌候选化合物BZG在体内外的代谢谱分析以及与作用靶点亲和力拟合分析 |
引言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药品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
2.1.4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主要溶液及试剂配制 |
2.2.2 实验动物处理 |
2.2.3 BZG在SD大鼠体内代谢的样品处理和检测分析 |
2.2.4 BZG在人肝微粒体或重组酶中的I相代谢研究 |
2.2.5 BZG在人肝微粒体或重组酶中的II相代谢研究 |
2.2.6 筛选BZG及其代谢产物,并评估与VEGFR-2 的结合力:分子对接方法—eHiTS预测法 |
2.2.7 色谱和质谱源条件 |
2.2.8 数据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2.3.1 BZG质谱裂解特征 |
2.3.2 BZG在 SD大鼠体内的代谢及BZG在体外人肝微粒体及重组酶中代谢产物分析 |
2.3.3 计算机拟合实验:分子对接方法—e Hi TS预测法分析BZG与 VEGFR-2亲和力 |
2.4 讨论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细胞肝癌的监测和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Syt7在调控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Syt7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组织标本和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yt7在体内外实验中对肝癌增殖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Syt7调控肝癌细胞增殖的机理研究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细胞凋亡在化学栓塞治疗肝细胞肝癌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物信息学研究肝癌发生相关基因及临床意义[D]. 高超. 河北大学, 2021(09)
- [2]黄连素联合瑞戈非尼在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中的作用[D]. 林嘉恩.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3]LETM1通过AMPK调控Beclin-1/Bcl-2复合物解离参与肝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机制研究[D]. 周宝勇.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线粒体融合蛋白2抑制肝细胞癌发生的作用初步研究[D]. 白翔宇. 河南大学, 2020(02)
- [5]miR-26b通过调节Notch1信号通路参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侵袭的机制研究[D]. 郑骞.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6]肝癌和癌栓的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及差异基因的相关临床特征研究[D]. 樊潇霄. 浙江大学, 2020(01)
- [7]MicroRNA-133a通过靶向FOSL2调控TGF-β/Smad3通路抑制肝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D]. 孙璐. 郑州大学, 2020(02)
- [8]YAP抑制RAC1表达促进肝细胞肝癌多药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D]. 周原. 浙江大学, 2020(01)
- [9]抗肝癌候选化合物BZG与索拉非尼联用药效学评估及在体内外的代谢谱和作用靶点亲和力拟合分析[D]. 王莉. 浙江大学, 2019(01)
- [10]Syt7在调控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金浩. 山东大学, 2019(02)
标签:肝癌论文; 肿瘤论文; 细胞系论文;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论文; 细胞增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