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的知识创新与效益

科技期刊的知识创新与效益

一、科技期刊的知识创新与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杜杏叶[1](2019)在《学术论文关键指标智能化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以学术论文为载体的科研成果是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术论文进行科学评价是进行知识创新绩效评价的前提。目前,科研成果评价主要以专家匿名的方式进行评审,这种方式受专家自身学术知识水平和学科领域范围等限制,其评审的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使得一些优质科研成果被遗漏或迟滞发表,也可能使另一些学术价值相对不高的成果发表在重要的学术期刊上。这将给科学研究的发展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对国家创新能力发展带来负向作用。当前,学术界科研作假等学术不端现象屡有出现,催生了全社会对科研成果尤其是学术论文进行科学评价的迫切需求。因此本研究以人工智能等理论与技术为基础,并结合学术论文评价理论与实践,构建了学术论文智能评价的关键指标,提出智能化评价方法,以期将学术成果评价从主要依靠人工评价转向智能化评价,克服纯粹依靠专家匿名评审的不足。在对当前学术论文评价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构建学术论文评价关键指标体系。在对学术论文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专家评价意见进行编码分析,通过对五个主范畴的研究和比较分析,系统梳理了主范畴与学术论文评审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出结构层次清晰的学术论文评价关键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进一步完善了学术论文评价关键指标体系。(2)建立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框架。在传统学术论文评审流程基础上,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其他信息技术融入到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的过程,将智能化框架分为三个主要模块:一是自动规范性检查模块;二是专家评价系统模块;三是编辑部处理模块。该智能化评价框架有望将基于智能化评价的学术论文评价理论与方法形成可供学术界实际应用的流程,在实施科学评价的同时,推动学术论文的规范化写作,提高学术论文的写作质量,并最终促进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传播与交流。(3)提出学术论文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方法。构建了学术论文选题新颖度识别与评价流程。进而提出了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过程,通过构建研究热点地图、特征向量分析及新颖性判断实现选题新颖性指标的智能化评价。最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4)提出学术论文内容创新性智能化评价方法。在学术论文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学术论文知识元本体模型,提出了知识元抽取规则,利用Word2Vec和朴素贝叶斯(Naive Bayes)方法对学术论文理论与方法创新进行分类,采用SVM模型构建知识元抽取规则库。在学术论文知识元库构建基础上,提出学术论文研究问题创新性、理论创新性、方法创新性、结论创新性智能化评价的基本方法,构建学术论文创新性智能化评价过程,最后采用实证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5)提出学术论文引文科学性智能化评价方法。分析引文层次,构建引文评价维度。提出基于引文的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思路和步骤,包括高相关学术论文识别、目标文章引用类型识别等内容,构建引文评价模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评价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并对引文评价模型进行修正。本文基于智能化评价的研究视角,运用人工智能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学术论文评价框架,突破了传统学术论文基于有限同行的评价模式,克服了专家评议的主观性弊端,同时提升了学术论文评价的效率和质量。在理论层面,通过建立学术论文关键指标及其智能化评价框架,将人工智能理论、技术和方法融入了学术论文评价体系,完善和深化了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在实践层面,构建了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框架,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选题新颖度、内容创新性和引文科学性三个主要指标的智能化评价过程。本研究建立了可供学术界实际应用的论文智能化评价流程,能够引导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化,促进科学研究成果高效传播与交流,提升科学成果评价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国家科技创新成果评价的发展。未来将建立智能化综合评价系统,实现学术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价值性等的评价和自动评审意见的撰写,以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评价领域的深度应用。

李博[2](2018)在《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学科交叉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历史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历史、知识流动、研究内容三个维度对体育学学科知识演化进行研究。历史维度主要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梳理体育学各分支学科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体育学的发展脉络,知识流动维度主要是结合学科交叉测度指标体系、托尼比彻的学科分类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对改革开放至今体育学学科交叉态势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内容维度主要采用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并分析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学的演化经历了“问题研究形态”、“研究领域形态”、“学科范畴形态”三个阶段,学科交叉是体育学形成和壮大的主要途径。体育学最原始的知识形态是以运动技术或者是运动技能为表现形态的实践性知识,为了满足科学化需求,和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逐渐演化成为一个包含众多分支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体系。2、我国体育学经历了清末效仿德日,民国学习欧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苏,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四个阶段。和西方相比我国体育学发展是非线性、碎片化的,但在学科起源、学科演进动力、学科结构演化等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改革开放以后的我国体育学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体系,在知识体系日渐完善的同时逐渐彰显出更多的学术性。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体育学知识体量和知识流量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知识体量的变化是非线性的波动的,经历了复苏期、指数增长期、逻辑增长期3个阶段,知识流量的增长是线性的,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学科开放性不高,学科知识体量的增长大部分都是学科“自繁衍”的结果。北京奥运会后,这些现象在逐渐改观,学科开放性在逐渐增加,体育学由“外延式发展”逐渐转向“内涵式发展”。4、我国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从学科交叉的多样性来看,和体育学交叉融合的学科数量越来越多,学科交叉的跨度越来越大,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知识流量的分配由混乱向着有序化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逐渐稳固。二是从学科交叉的聚和性来看,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融合的强度越来越大,学科交叉网络密度越来越高,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5、苏联模式对我国体育学知识体系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勃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体育学开始了“科学革命”,进入21世纪后“科学革命”逐渐结束,体育学进入“常规科学”阶段,通过“范式融合”我国体育学由偏向自然科学、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演化成为综合性的知识体系。6、在现代科学聚合性发展趋势推动下和学科之间可通约性的规制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出和知识流入两个视角下学科交叉呈现出趋同化的发展趋势。体育学和应用科学、软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纯科学、硬科学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体育学向着“软性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生物学医学学科群、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经济学学科群成为了体育学关系最为稳定的3个交叉学科群。7、和体育学交叉文献数量最多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其次是经济学学科群、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信息科技学科群、人文类学科群、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形成的研究热点存在“边缘效应”,体育学和远缘学科交叉尽管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但是研究成果的丰富度、异质度更高,研究热点的数量也相对更多。8、北京奥运会对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高频关键词、高突现率关键词还是聚类标注词,奥运会是出现次数最为频繁的词汇,几乎每一个学科交叉领域都有涉及奥运会的研究。在北京奥运会的关照下,体育学学科内部的扩张力和学科外部的渗透力不断增强,使得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深化。9、理论研究薄弱是体育学学科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大部分的学科交叉研究都是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单向渗透至体育学领域,体育学无法贡献出具有影响力的理论。理论贫乏和方法的缺失使得体育学在和其他学科进行知识交换时总是扮演知识受馈者的角色,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回馈,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让渡学科的话语权,造成的后果就是体育学和其他学科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司珊珊[3](2018)在《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海量的优质内容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一流的专业团队,向用户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服务,这是专业出版的发展目标。一方面,专业出版机构作为一个为科研和行业工作者提供知识信息的文化服务机构,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出版“双效”原则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知识服务是专业出版机构发展数字出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国外知名的专业出版集团大多经历了由内容、数据到知识服务的数字化历程,励讯集团已经开发了多款比较成熟的数字决策工具,为专业领域工作人员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反观国内专业出版机构,效仿国外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利用信息技术将内容资源进行组织加工,构建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知识库等数字产品,利用这些数字产品向用户提供知识服务,这是国内专业出版机构开展知识服务的普遍做法。从一些知识服务产品来看,既无法直接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也存在着门槛高、交互性弱、功能单一等缺陷。国内大部分专业出版机构的知识服务仍处于基于检索产品的自助“超市”模式,如何转向个性化定制、一体式的“餐厅”模式,是国内专业出版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为其提供发展对策。本文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知识服务和专业出版的概念,并将知识生命周期理论和知识价值链理论应用于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的定性研究。基于知识生命周期构建了知识服务的基本流程,作为知识服务产品和模式分析评价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以知识服务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培养的观点,作为国内专业出版机构解决困境、提升知识服务水平的对策基础。第二,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当前的研究多是对某个出版机构或者知识服务产品进行个案分析,缺乏对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整体面貌的研究。因此,本文对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内出版机构专业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单位进行调查研究,结合知识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的现状和问题。本文归纳了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的三种基本模式及其知识服务层次,即知识内容提供模式的初级知识服务、解决方案模式的中级知识服务和知识生态系统模式的高级知识服务。其中,以促进知识创新、启迪智慧为功能的知识生态系统模式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通过现状分析,本文认为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存在的具体问题有:机构各自为政,知识获取能力受限;技术水平低下,知识组织能力弱;忽视用户需求,知识应用能力欠缺;用户体验不佳,知识服务提供能力低。第三,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选取国际领先的知识服务提供商励讯集团与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的先锋军——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和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从知识获取能力、知识组织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服务提供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知识服务能力的对比分析,为国内专业出版机构开展知识服务提供借鉴。最后,针对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存在的问题,依据知识服务价值链模型,从知识服务能力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具体包括:知识获取竞合策略、知识组织优化策略、知识应用创新策略和知识服务提供人本策略。本文希望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立足自身资源,树立创新意识、服务意识、用户思维和人本观念,提升知识服务能力,在知识经济的市场中打造知识服务竞争优势。

马坤英[4](2017)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的知识传播与定位》文中指出在我国科技期刊面临全面改革与转型的形势下,通过对科技期刊的基本特征与科技期刊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和建立知识创新网络系统模型的介绍,分析了知识创新网络系统中科技期刊与知识生产、传播的关系,对比了国内外期刊的办刊目标,最后从科技期刊办刊宗旨与如何定位的问题,实例证明了期刊应发挥其特有的知识传播作用,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刘东亮,安志国[5](2016)在《科技期刊的学习和催生创新功能研究》文中指出探讨了科技期刊作为知识资源,学习者是如何在运用科技期刊中的论文学习并进行知识创新的。运用知识螺旋理论分析了知识在学习者、作者、科技论文和科技期刊中流动、转化的过程。强调了科技期刊在这种过程中催生知识创新的学习功能,以及编辑在加强科技期刊的学习和催生创新功能的责任及作用。指出,准确地组织这些知识资源,就需要知识资源的组织者——编辑有较为广泛的知识和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优秀的知识资源组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科技期刊中的知识资源不断地更新,创造出更多的新的知识资源。

陶映雪[6](2014)在《科技期刊在知识创新活动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科技期刊出版形式、内容、特点的分析,论述科技期刊在知识创新活动中的存储与传播功能、导向功能、组织优化功能以及最终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中介功能。阐明科技期刊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并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亮[7](2014)在《基于SCI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研究》文中指出知识扩散是知识生产的核心环节,对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基础研究领域,由于知识具有规范性、公益性、开放性等特点,因此其扩散的过程与规律具有典型的自身特征。引用是科研人员在撰写科学文献时的一种学术行为,也是知识扩散的表现形式之一,大量的引用关系构成了引文网络,体现了知识扩散过程的持续性与复杂性,为研究知识扩散提供了方法与平台。本文基于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引文网络,界定了知识扩散的内涵,分析了知识扩散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揭示了知识扩散的机制并建立了模型,提出了知识扩散水平测度办法及提升策略。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基础研究领域知识扩散的内在规律,拓展知识扩散理论研究深度,丰富和完善知识扩散的研究方法,为提升知识扩散水平提供理论依据。首先,本文在基于引文的知识扩散理论及引文网络分析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界定了基于SCI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的概念,归纳了知识扩散的动因和特点,作为本文后续研究的基础。其次,根据知识扩散过程的外在表现形态,提出了知识扩散的两种模式,反映了知识扩散过程中的四个环节和两个方向。从科学文献发表过程的微观层面入手,层层递进地分析了点式、链式和网式知识扩散过程,并将视角逐步扩展到宏观层面,分析了与文献之间知识扩散过程相对应的期刊之间和作者之间的知识扩散过程,以及文献-期刊-作者协同视角下的知识扩散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知识扩散体系的构成及影响因素。再次,选取一个SCI经典文献知识扩散过程为研究对象,构建其对应的引文网络,利用引文网络分析理论,通过计算网络的拓扑参数,分析了文献引用网络、期刊引用网络和作者引用网络的整体特征和个体特征,揭示了这些特征所反映的知识扩散的五个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对BA网络演化模型进行了改进,构建了知识扩散的源模型,利用1-mode网络和2-mode网络的映射关系构建了知识扩散的映射模型,并将二者相结合构建了知识扩散的多主体协同模型。之后,将知识扩散水平分解为速度和强度两个维度,构建了知识扩散水平二维测度体系,将网络的拓扑结构作为影响知识扩散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文献计量学相关指标,通过将引用延时赋值为文献引用网络边权的方法,建立了整体、个体、主路径三个角度下的知识扩散速度测度指标;通过将网络拓扑参数作为知识扩散强度影响因素替代变量的方法,建立了知识扩散强度的测度指标,并针对出版延时和语言壁垒这两个知识扩散的主要阻碍因素进行了实证。最后,结合上述研究内容,从基于知识扩散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基于知识扩散过程、基于知识扩散机制和测度方法三个角度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和科技发展现状的知识扩散水平提升策略。

袁桂清[8](2012)在《我国科技期刊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设计构建了我国科技期刊商业模式、科技期刊经营模式、科技期刊盈利模式和科技期刊的运营模式,并论述了科技期刊经营最优化状态,构建了"科技期刊经营微笑曲线"模型和"科技期刊盈利微笑曲线",旨在为科技期刊转型和经营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经营模式设计。

林清,张琪[9](2011)在《科技期刊市场化目标、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科技期刊市场化所体现的办刊目的、效益、原则之后,明确了科技期刊市场化的目标、途径和优势,并对部分国外的办刊模式做了分析,他们以期刊品牌和赢利用于新兴科技领域的投资,从中获得科技成果深度报道的题材和投资利润。最后结合科技期刊在知识传播体系中的作用,针对我国科技期刊市场化现状,概括起来就是市场化不够,规模化不够的问题提出了要转变观念,更新科技期刊办刊思路探索和更新工作方式,努力实现期刊现代化要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的对策。

陈翔[10](2011)在《创建新知识空间是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困境的关键》文中研究表明知识是促进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有用"的信息。人类知识大生产总是围绕科技前沿,即"新知识空间"来展开。本文通过描述科技期刊在人类知识大生产中的功能实现过程,结合知识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揭示新知识空间是科技期刊赖以生存、发展和竞争的战略性资源,指出我国科技期刊落后的原因在于缺乏属于自己的新知识空间,提出创建和拓展自己的新知识空间的主张。

二、科技期刊的知识创新与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期刊的知识创新与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学术论文关键指标智能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学术论文评价研究
        1.3.2 国外学术论文评价研究
        1.3.3 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学术论文
        2.1.1 学术论文的内涵、结构与要素
        2.1.2 学术论文与知识生产
        2.1.3 学术论文与知识创新
    2.2 学术论文评价
        2.2.1 学术论文评价涵义
        2.2.2 学术论文评价方法
        2.2.3 学术论文评价关键指标
    2.3 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
        2.3.1 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内涵
        2.3.2 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过程
    2.4 扎根理论
    2.5 知识元理论
        2.5.1 知识元概念
        2.5.2 知识元分类与描述
        2.5.3 知识元的抽取与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工智能技术及相关方法
    3.1 机器学习
    3.2 专家系统
    3.3 文本分析
    3.4 LDA主题识别模型
    3.5 知识图谱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术论文关键指标分析及智能化评价框架
    4.1 学术论文评价关键指标解析
    4.2 专家评价意见数据分析
    4.3 关键指标体系构建
    4.4 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框架
    4.5 智能化评价指标提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学术论文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
    5.1 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概述
    5.2 学术论文选题新颖度识别与判断流程
    5.3 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过程
    5.4 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实例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学术论文内容创新性智能化评价
    6.1 内容创新性智能化评价概述
    6.2 学术论文知识元本体
    6.3 学术论文知识元抽取
    6.4 学术论文创新智能化评价过程
    6.5 学术论文创新智能化评价实证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学术论文引文科学性智能化评价
    7.1 引文指标智能化评价概述
    7.2 引文评价层次
        7.2.1 引用层面
        7.2.2 引用评价
    7.3 基于引文的智能化评价过程
        7.3.1 评价思路
        7.3.2 评价步骤
    7.4 构建引文智能化评价指标模型
    7.5 引文指标智能化评价实例检验
        7.5.1 数据收集
        7.5.2 结果分析
        7.5.3 指标验证
    7.6 引文评价指标模型及计算的修订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8.2.1 研究局限性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与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体育学科研究
        二、学科交叉研究
        三、体育学学科交叉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安排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及解决办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起点与分析维度的确立
    第一节 学科的考辨和理解
        一、学科的起源
        二、学科的内涵
    第二节 研究起点的确立
    第三节 分析维度的确立
        一、宏观层面——历史维度的确认
        二、中观层面——知识流动维度的确认
        三、微观层面——研究内容维度的确认
        四、三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三章 历史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体育学主要分支学科演化历程
        一、主要分支学科的确认
        二、体育教育学
        三、运动生理学
        四、运动训练学
        五、体育心理学
        六、体育社会学
        七、各个分支学科演化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体育学学科演化历程
        一、晚清时期(1860年-1910年)
        二、民国时期(1911年-1948年)
        三、改革开放前新中国(1949年-1977年)
        四、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1978年-至今)
        五、中国体育学演化的特点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学科演进路径模型
        二、学科交叉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学科交叉视野下体育学演化路径分析
        一、问题研究形态(15世纪文艺复兴至18世纪末)
        二、研究领域形态(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
        三、学科范畴形态(19世纪末至今)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知识流动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动总体特征
        一、我国体育学知识产量增长趋势
        二、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量增长趋势
    第三节 基于自引与被自引对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动的考察
        一、我国体育学学科自引分析
        二、我国体育学学科被自引分析
    第四节 基于学科交叉测度指标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的考察
        一、学科交叉评价模型的构建和测度指标的选取
        二、1981-198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三、1986-199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四、1991-199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五、1996-200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六、2001-200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七、2006-201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八、2011-201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第五节 基于知识流动网络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结构演化的考察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四、对于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探讨
    第六节 基于学科分类对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的考察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四、对体育学学科性质的探讨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内容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检索策略
        二、学科交叉知识的挖掘
        三、学科交叉知识的展示
    第二节 体育学与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身体素质训练
        二、学生体质健康
        三、运动对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影响
        四、运动损伤
        五、老年人体育
        六、运动性疲劳
        七、肥胖
    第三节 体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竞技运动心理学
        二、体育教学
        三、体育教育心理学
        四、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
        五、农村学校体育
        六、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
    第四节 体育学与经济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化
        二、体育营销
        三、各分支产业的相关研究
        四、体育旅游
    第六节 体育学和信息科技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体育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体育传播
        三、体育媒介事件
        四、体育新闻
        五、训练、比赛信息化
        六、体育文献计量
    第七节 体育学与人文类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奥林匹克文化
        二、体育史
        三、体育文化产业
        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五、体育翻译与体育英语教学
        六、体育与艺术
    第八节 体育学与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警察体育、体育犯罪、赛事安保
        二、体育志愿者服务
        三、体育赛事管理
        四、体育法学
        五、公共体育服务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对体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3)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知识服务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路径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核心概念、基础理论及其关系
    2.1 核心概念
        2.1.1 知识服务及相关概念
        2.1.2 专业出版和专业出版机构
        2.1.3 专业出版与知识服务
    2.2 基础理论
        2.2.1 知识生命周期理论
        2.2.2 知识价值链理论
    2.3 基础理论与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的关系
3 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的现状与问题
    3.1 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产品形态
        3.1.1 数字图书馆
        3.1.2 数据库
        3.1.3 知识库
        3.1.4 在线教育
        3.1.5 知识分享平台
        3.1.6 大数据平台
        3.1.7 数字决策工具
        3.1.8 科研服务平台
    3.2 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模式及层次
        3.2.1 知识内容提供模式——初级知识服务
        3.2.2 解决方案模式——中级知识服务
        3.2.3 知识生态系统模式——高级知识服务
    3.3 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存在的问题
        3.3.1 机构各自为政,知识获取能力受限
        3.3.2 技术水平低下,知识组织能力弱
        3.3.3 忽视用户需求,知识应用能力欠缺
        3.3.4 用户体验不佳,知识服务提供能力低
4 国内外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典型案例分析
    4.1 励讯集团、知识产权出版社与人大数媒的案例典型性分析
    4.2 励讯集团、知识产权出版社与人大数媒的知识服务模式分析
        4.2.1 励讯集团的解决方案模式
        4.2.2 知识产权出版社的知识内容提供模式
        4.2.3 人大数媒的知识生态系统模式
    4.3 励讯集团、知识产权出版社与人大数媒的知识服务能力分析
        4.3.1 知识获取能力
        4.3.2 知识组织能力
        4.3.3 知识应用能力
        4.3.4 知识服务提供能力
5 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发展的策略
    5.1 知识获取竞合策略
        5.1.1 内容机构竞合,广泛汇聚显性知识
        5.1.2 编辑作者联盟,深度挖掘隐性知识
    5.2 知识组织优化策略
        5.2.1 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知识组织灵活性
        5.2.2 关注用户知识,增强知识组织适用性
    5.3 知识应用创新策略
        5.3.1 效仿知识付费,打造轻型知识应用
        5.3.2 营造知识生态,创造新型知识应用
    5.4 知识服务提供人本策略
        5.4.1 改善产品运营,提升用户友好性
        5.4.2 集成优势功能,扩大服务支持力度
6 总结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成果

(4)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的知识传播与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
二、科技期刊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
    (一) 知识创新网络系统的模型
        1. 知识标准体系。
        2. 知识中介组织。
    (二) 知识创新网络系统中科技期刊与知识生产、传播的关系
    (三) 从科技期刊的办刊态度和手段可看到中西方在知识传播方面的差距
        1. 西方国家期刊的目标是:从读者角度出发, 一切为了提高知识传播效率。
        2. 我国当前科技期刊办刊的目标是:提高影响力——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
三、办刊宗旨与期刊定位
    (一) 受众定位的与时俱进问题
    (二) 内容定位的与时俱进问题
    (三) 作用定位基本不存在的与时俱进问题
四、结论

(5)科技期刊的学习和催生创新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期刊知识资源的形成
2 知识在科技期刊中的转化
3 如何加强科技期刊学习功能
4 结语

(6)科技期刊在知识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技期刊在知识创新过程中的存储与传播作用
二、科技期刊在知识创新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三、科技期刊将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中介作用
四、科技期刊在知识创新过程中的组织优化作用

(7)基于SCI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知识扩散内涵与过程研究现状
        1.3.2 知识扩散机制与建模研究现状
        1.3.3 知识扩散水平测度与应用研究现状
        1.3.4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 SCI 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理论基础及内涵界定
    2.1 基于引文的知识扩散理论
        2.1.1 引用行为与知识进化
        2.1.2 引文网络与知识扩散
    2.2 引文网络分析理论
        2.2.1 引文分析方法
        2.2.2 网络分析方法
        2.2.3 相关分析软件
    2.3 基于 SCI 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的内涵
        2.3.1 基于 SCI 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概念
        2.3.2 基于 SCI 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动因
        2.3.3 基于 SCI 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 SCI 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过程与影响因素
    3.1 知识扩散的模式分析
        3.1.1 知识扩散的循环模式
        3.1.2 知识扩散的直线模式
    3.2 微观视角下知识扩散过程分析
        3.2.1 点式知识扩散过程分析
        3.2.2 链式知识扩散过程分析
        3.2.3 网式知识扩散过程分析
    3.3 宏观视角下知识扩散过程分析
        3.3.1 期刊视角下知识扩散过程分析
        3.3.2 作者视角下知识扩散过程分析
        3.3.3 文献-期刊-作者协同视角下知识扩散过程分析
    3.4 基于 SCI 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影响因素
        3.4.1 知识扩散体系
        3.4.2 知识扩散的内生影响因素
        3.4.3 知识扩散的外生影响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 SCI 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机制与建模
    4.1 基于 SCI 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特征
        4.1.1 数据获取与网络构建
        4.1.2 整体特征分析
        4.1.3 个体特征分析
    4.2 基于 SCI 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机制分析
        4.2.1 知识存量积累机制
        4.2.2 多主体协同演化机制
        4.2.3 综合度优先选择机制
        4.2.4 时间跨越优先选择机制
        4.2.5 回溯优先选择机制
    4.3 基于 SCI 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模型构建
        4.3.1 源模型的构建
        4.3.2 映射模型的构建
        4.3.3 多主体协同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 SCI 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水平测度及实证研究
    5.1 基于 SCI 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水平内涵
        5.1.1 知识扩散速度内涵
        5.1.2 知识扩散强度内涵
        5.1.3 知识扩散水平二维测度体系
    5.2 知识扩散速度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
        5.2.1 测度方法与测度指标
        5.2.2 出版延时对知识扩散障碍作用的实证研究
    5.3 知识扩散强度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
        5.3.1 测度方法与测度指标
        5.3.2 语言壁垒对知识扩散障碍作用的实证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 SCI 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水平提升策略
    6.1 基于知识扩散内涵及影响因素的提升策略
        6.1.1 面向知识创新子系统的提升策略
        6.1.2 面向中介服务子系统的提升策略
        6.1.3 面向知识公共化子系统的提升策略
    6.2 基于知识扩散过程的提升策略
        6.2.1 基于知识扩散模式的提升策略
        6.2.2 基于微观和宏观过程的提升策略
    6.3 基于知识扩散机制及测度方法的提升策略
        6.3.1 基于机制的提升策略
        6.3.2 基于测度方法的提升策略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我国科技期刊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期刊经营的最优化状态
2 科技期刊商业模式
    2.1 科技期刊商业模式的概念
    2.2 科技期刊商业模式的构建
    2.3 科技期刊商业模式的创新
3 科技期刊经营模式
    3.1 科技期刊经营模式的概念
    3.2 科技期刊经营模式构建要素
    3.3 科技期刊经营内容
        3.3.1 期刊社会效益经营
        3.3.2 期刊学术效益经营
        3.3.3 期刊服务效益的经营
        3.3.4 期刊经济效益的经营
4 科技期刊盈利模式
    4.1 科技期刊盈利模式的概念
    4.2 科技期刊盈利模式构建因素
    4.3 科技期刊盈利点
        4.3.1 立体平台学术交流产品
        4.3.2 资源整合服务产品
        4.3.3 学术服务产品
        4.3.4 品牌延伸服务产品
        4.3.5 数字化和网络化信息服务产品
        4.3.6 信息咨询服务产品
        4.3.7 平面广告服务产品
        4.3.8 数字广告服务产品
        4.3.9 版权服务产品
        4.3.10 个性化服务产品
5 科技期刊运营模式
    5.1 科技期刊运营模式的概念
    5.2 科技期刊运营方式
        5.2.1 自主经营
        5.2.2 借势经营
        5.2.3 合作经营
        5.2.4 整合经营
        5.2.5 委托经营

(10)创建新知识空间是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困境的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1 知识大生产与新知识空间
    体系性
    继承性
    群体性
    时间性
2 科技期刊在知识大生产中的功能实现过程
3 新知识空间是科技期刊的战略性资源
    3.1 新知识空间总是有限的
    3.2 新知识空间蕴含着知识大生产所必须的“原料”
    3.3 新知识空间具有鲜明的独占性
4 我国科技期刊落后的原因在于缺乏新知识空间
    4.1 由于缺乏新知识空间, 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科技期刊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致使众多优秀稿件外流
    4.2 由于缺乏新知识空间, 我国科技期刊在发展中受到制肘, 导致大多数科技期刊处于无法自立的生存窘境
5 科技期刊如何建立并拥有属于自己的新知识空间
    5.1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统一绘制我国新知识空间“地图”
    5.2 以有利于建立和拓展本国新知识空间为目标改革现行科研评价制度
    5.3 科技期刊应以建立和拓展自己的新知识空间作为最高追求目标
        5.3.1 要准确定位自己的新知识空间位置
        5.3.2 为新知识空间建立相应的知识库
        5.3.3 围绕建立和拓展新知识空间加快数字化改造
6 结语

四、科技期刊的知识创新与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学术论文关键指标智能化评价研究[D]. 杜杏叶. 吉林大学, 2019(02)
  • [2]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D]. 李博. 福建师范大学, 2018(12)
  • [3]国内专业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研究[D]. 司珊珊. 南京大学, 2018(01)
  • [4]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的知识传播与定位[J]. 马坤英.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7(01)
  • [5]科技期刊的学习和催生创新功能研究[J]. 刘东亮,安志国. 长春大学学报, 2016(10)
  • [6]科技期刊在知识创新活动中的作用[J]. 陶映雪.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7]基于SCI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研究[D]. 王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2)
  • [8]我国科技期刊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研究[J]. 袁桂清.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06)
  • [9]科技期刊市场化目标、现状及对策[A]. 林清,张琪. 科学评价促发展 品质服务谋共赢——第九届(2011)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 2011
  • [10]创建新知识空间是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困境的关键[J]. 陈翔.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04)

标签:;  ;  ;  ;  ;  

科技期刊的知识创新与效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