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轨电车空气弹簧的研制

轻轨电车空气弹簧的研制

一、轻轨电车用空气弹簧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范韶轩[1](2021)在《新型100%低地板轻轨车走行系统结构设计与二系悬挂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地板轻轨车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有造价低、运量适中、绿色环保的特点。随着技术的发展,车厢地板面完全贯通的的100%低地板轻轨车成为其最新一代车型。鉴于国内100%低地板轻轨车起步较晚,车辆发展尚存很大空间,本文提出一种新结构形式的100%低地板轻轨车转向架,并以其为基础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重点对车辆的二系悬挂特性进行研究,以期为100%低地板车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首先对国内外100%低地板轻轨车车辆结构形式和转向架结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适用于我国中小城市的独立旋转车轮转向架。根据设计结构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中建立车辆三模块编组模型。通过设置工况对车辆悬挂参数进行了优化后,对匹配最佳悬挂参数车辆动力学性能进分析。结果表明:车辆运行稳定性、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均符合要求。为优化转向架结构,基于车辆动力学对传动系统联轴器所需变位能力进行了计算。悬挂装置是影响车辆运行品质的关键因素,本文以轻轨车用自由膜式空气弹簧为研究对象,基于气动力学理论和函数拟合方法等建立了设计车辆二系悬挂空气弹簧垂向、水平和扭转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对其计算方法进行了描述。为探究空气弹簧特性对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将空气弹簧模型与车辆模型联合仿真。分析了空气弹簧扭转刚度对100%低地板轻轨车曲线通过能力影响。结果表明:车辆通过曲线时,空气弹簧扭转刚度使车辆车体相对扭转角变小,车辆曲线通过性各项指标不同程度下降。建立了粘滑接触模型探讨空气弹簧故障模式下车辆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空气弹簧失效后,车辆运行平稳性变差但依然能满足乘坐要求;曲线通过能力下降较为严重,空气弹簧失效后应降速行驶。在空气弹簧简化刚度矩阵基础上推导了空气弹簧耦合刚度矩阵,对比了采用两种刚度矩阵车辆建模方法的区别。结果表明:在设定工况下,采用空气弹簧耦合刚度矩阵建模车辆动力学性能优于采用空气弹簧简化刚度矩阵建模车辆,尤其是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指标两车差别较大,所以当以两指标指标为研究对象时,建议采用耦合刚度矩阵对空气弹簧整体刚度特性进行模拟。

闫重绿[2](2020)在《基于轻轨车辆智能化下结构与造型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经济中高速发展、城镇化快速发展、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轻轨交通建设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的显着特点。同时,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日新月异的成果,也为轻轨车辆的造型结构与功能带来极大的变化,进而促进整个轻轨产品的生产逻辑链条,不断催生出新的轻轨车辆造型形象,使轻轨电车的功能与用途大幅拓宽、强劲发展。因此,该文将针对智能化框架下的轻轨车辆造型与结构,梳理出创新的设计方法,指导相关的设计工作。首先,该文从智能化下的轻轨车辆理论架构展开研究,通过对现有轻轨电车的设计标准和规范,明确现代轻轨车辆的定义和分类,对现代轻轨电车辆的车身造型进行了综述,归纳出现代轻轨电车造型结构的设计范畴,论述智能化下新技术、新结构的使用与提升,所带来的车体结构造型以及外观样态的改变。其次,根据根据轨道交通车辆和现代工业产品独有的特点,结合智能化轻轨电车科技信息框架的构建,总结出轻轨车辆造型结构设计应遵循的设计原则。通过在对相关文献和资料的研究,完成对现代轻轨电车的理论建设和产品实践的研究剖析与归纳总结。同时,完成了对全球主流轻轨制造商所生产的现代化轻轨电车辆造型造型语言和特征的分析与总结。这一部分的研究为设计方法研究提供了有高效的指导,对最终设计实践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再次,针对智能化轻轨车辆的独有特点,对应提出设计流程和造型设计研究的部分。分别对设计流程中的车辆细部造型分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形式美则对轻轨车辆造型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进行了论述,归纳总结出智能化轻轨车辆的设计方法。此外,针对三种不同的车身结构材料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新材料在车身各关键部位中的应用,并提出进行车身色彩配置中的装饰形式和方法。最后,为了检验和优化上述研究所得的智能化轻轨车辆设计流程、原则和方法的可行性,在研究的最后进行了相关的设计实践来检验。将浮车型100%低地板轻轨电车作为设计实践对象,结合轻轨车辆的各项结构功能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总结。最终完成智能化轻轨车辆的外观造型设计与内饰布置设计方案,以及可行性方案的审验,为日后相关设计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及指导方向,对未来智能化轻轨车辆的功能与造型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吕宁宁[3](2020)在《空气弹簧用橡胶复合材料制备及疲劳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空气弹簧作为悬挂系统的关键组件,承担着减震、缓冲和高频隔振等作用。2017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措施,使中国高铁走出国门,面临更多的挑战。每年国内空气弹簧的需求量在2000万件以上,市场金额将近1500亿元,为了保证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乘客的安全性,绝大部分空气弹簧未达到使用年限就进行更换,售后维修费用也将近300亿元。气囊漏风是悬挂系统最常见的故障之一,因此提高在恶环境下空气弹簧的使用耐久性以及降低企业工业化生产成本成为研究的关键。本文主要采用机械混炼法、气相沉积法、电泳沉积法制备了空气弹簧外层橡胶配方以及乳液共混法和干-湿层叠法制备了空气弹簧内层橡胶配方,最后对囊式空气弹簧的裂纹区域进行有限元分析,所做工作如下:(1)对橡胶疲劳理论以及裂纹扩展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并进行裂纹扩展的实验研究,对拉伸断面和曲挠断面的微观裂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不同受力形式所产生的断裂裂纹以及钝化方向不同。(2)为了提高外层橡胶的耐老化性能以及耐疲劳性能,用气相沉积法制备了改性碳纤维补强体以及电泳沉积法制备了MWCNTs@CF,将两种补强体分别加入氯丁橡胶/天然橡胶复合材料中,通过导热分析仪、数字高阻仪表、扫描电子显微镜、曲挠试验机测试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导电性能、微观结构、曲挠性能等。结果表明,加入CF/MWCNTs比例为1:1时,曲挠一级和三级裂口分别提高了83.3%和30.9%,可以大幅度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疲劳、老化等性能。(3)为了提高空气弹簧内层橡胶的密封性,用乳液共混法和干-湿层叠法制备了天然胶乳/蒙脱土/石墨烯复合材料和天然胶乳/蒙脱土/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探究复合材料的气体阻隔性能、插层间距、导热性等性能。结果表明,添加10份蒙脱土作为补强体系,1.5份石墨烯作为润滑剂,复合材料的气密性比原有的炭黑为补强剂提高一个数量级。(4)建立了囊式空气弹簧轴对称二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BAQUS软件对空气弹簧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在最大应力处进行标记,且与实验测得的裂纹区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最大应力处和产生裂纹的区域几乎一致,为优化囊式空气弹簧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姜峰[4](2019)在《基于损伤一致载荷谱的B型地铁构架疲劳可靠性提升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地铁车辆作为市内交通最为重要的一环,其运用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运用里程的增加,某些线路的部分地铁车辆转向架开始出现疲劳强度不足的现象。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地铁车辆的使用状态和受载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评估地铁转向架构架的运用可靠性。文章针对某线路B型地铁转向架开展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动车转向架构架有限元模型,基于转向架强度设计标准JIS E4207,对动车转向架构架进行静强度和疲劳强度分析。结果表明:超常载荷作用下,构架上的最大应力发生在齿轮箱吊座上盖板与横梁连接角端;转向架纵向5g加速度的超常载荷作用下,构架上的最大应力值发生在牵引拉杆座盖板与横梁连接角端,且这些应力均小于转向架材质焊接区的屈服应力,构架静强度满足要求。构架整体及其吊座的动应力幅值均在相应母材和修磨焊缝的疲劳极限图范围之内,构架疲劳强度满足要求。2.基于线路测试获取转向架构架动应力响应特征,发现吊座与横梁连接区各测点均可见42Hz和51Hz的振动主频,这与构架的一阶和二阶自振频率基本一致,表明构架横梁区及横侧梁连接区在车辆运行过程中产生了共振现象。各转向架构架在横侧梁连接部、垂向止挡与横梁连接部、电机吊座立板与横梁连接部、齿轮箱吊座立板与横梁连接部的疲劳寿命均小于360万公里。3.通过标定试验、正线测试以及统计编谱和损伤一致性校核得到了地铁转向架的载荷谱。转向架构架校准载荷谱应力与实测等效应力几乎分布在1.0-1.5之间,说明载荷谱既可有效反映结构在服役条件下的损伤状况且又非常接近构架真实受力情况。EN规范和UIC规范下应力与实测等效应力的比值均分布在0.5-3的较宽范围内,二者不能非常有效地评估该转向架结构在服役条件下的损伤状况。4.对转向架结构进行了改进和再次线路测试,发现改进后转向架构架线路测试结果显示:横侧梁连接位置、横梁与电机连接位置以及侧梁变截面位置仍有部分测点不满足360万公里疲劳可靠性的要求,横梁与小纵梁连接位置和横梁与齿轮箱吊座连接位置的各测点均满足360万公里疲劳可靠性的要求,按照服役200万公里情况计算,几乎所有测点均满足疲劳可靠性要求。

王欢[5](2019)在《五模块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车体疲劳寿命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相比于其他城市轨道交通,有着地板面距轨面高度低,方便乘客上下车,无须设置站台等优点。国内很多机车车辆厂展开了低地板有轨电车的研制,但由于国内起步较晚且没有相关的行业标准,因此研究适用于低地板有轨电车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某铰接式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车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合理的假设,根据低地板有轨电车车体结构的受力特点,采用模块分离法计算车体接口位置载荷,并与整车有限元法进行对比验证。从静强度载荷和疲劳强度载荷两个方面对比了目前常用的铁道车辆强度标准,并分析了各个标准的特点,给出了制定低地板有轨电车标准的建议。基于绝对值最大主应力准则和投影准则,分别采用疲劳极限法和累积损伤法,对车体的焊缝和母材进行疲劳寿命评估,分析不同评估方法结果的相对关系并探究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低地板有轨电车,模块分离法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能够大幅提高计算反馈的速度,利于车体结构前期的设计校核;在制定适用于低地板的强度标准时,静强度工况的制定推荐在参考EN 12663和JIS E 7106的基础上考虑风载的影响,疲劳工况的制定推荐在EN12663和VDV152的基础上考虑40 kN·m的扭转载荷;基于绝对值最大主应力准则的疲劳极限法是最为保守的评估方法,而基于投影准则的累积损伤法是相对危险的评估方法。

张梦丽[6](2017)在《空气弹簧扭转特性对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与干线铁路相比,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行线路具有曲线路段多、曲线半径小、缓和曲线短等特点,并且线路条件相对较差;虽然列车运行速度不高,但站间距短,启停频繁;行车密度大;载客量大,对整车的轻量化要求高;空重车载荷差别大。而作为悬挂系统的空气弹簧系统,具有优良的垂向以及水平方向的刚度特性,能够较好的适应地铁运营需求。因此,城市轨道车辆的中央悬挂普遍采用空气弹簧。国内外诸多学者对空气弹簧的垂向和水平特性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但并未涉及到空气弹簧的扭转特性,及其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此,本论文以某地铁车辆用空气弹簧为研究对象,建立考虑垂向、水平及扭转刚度的空气弹簧三向模型,以及考虑垂向和水平刚度的空气弹簧二向模型。对比分析了空气弹簧扭转特性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以期为研究地铁车辆运行安全性和曲线通过性提供一定的参考。首先,考虑到流固耦合、帘线层布置、超弹性材料特性以及接触关系等因素,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空气弹簧有限元模型,将空气弹簧的扭转刚度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最大误差保持在5%之内,因此建立的空气弹簧有限元模型可以模拟其实际工作情况。利用此模型研究了扭转刚度与内压和扭转角之间的关系,得到扭转刚度与橡胶囊内压呈线性增加的关系,并且与扭转角呈二次函数关系,因此拟合得到空气弹簧扭转刚度与橡胶囊内压和扭转角之间的关系曲线。同时拟合出空气弹簧横向特性曲线方程,为研究空气弹簧三向模型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做准备。其次,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参考相关文献,以及由有限元分析方法拟合出的空气弹簧扭转特性曲线,基于AMESim建立地铁车辆用空气弹簧三向和二向气动力学模型,为分析空气弹簧扭转特性对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影响做准备。最后,搭建AMESim与SIMPACK联合仿真接口,进行联合仿真,计算地铁车辆动力学性能,将本论文建立的三向模型与二向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空气弹簧三向模型能够更好地模拟实际工作情况。

甘亮亮[7](2011)在《某重卡用膜式空气弹簧刚度特性有限元仿真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和车辆性能的不断完善,人们对车辆提出轻量化、高速化和舒适化的要求。空气弹簧悬架具有质量轻、变刚度特性、低自振频率、高度可控和减震性能好等优点,应用于车辆可很大程度地改善其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空气弹簧是空气悬架中的核心部件,其刚度特性是悬架系统与整车性能匹配的关键参数。本文以某重卡后悬用膜式空气弹簧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基于假设的图解法、试验方法和有限元方法得到弹簧的刚度特性,并对其刚度特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仿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介绍空气弹簧的工作原理、结构和类型及空气弹簧的特点,基于工程热力学理论,推导出空气弹簧的垂向刚度计算公式,并对弹簧刚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2)基于橡胶气囊的经线长度和外径保持不变的假设,根据空气弹簧的结构形状参数建立其简化模型,通过模型的几何关系得到空气弹簧的有效面积及其变化率、有效体积及其变化率的数学表达式,将其代入弹簧刚度的计算公式得到弹簧刚度的解析解,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3)根据国标GB/T130361-911中弹簧特性试验方法,对目标空气弹簧进行静态刚度特性测试,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将空气弹簧的解析解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4)分析空气弹簧有限元仿真中的关键技术,涉及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和接触非线性等多重非线性问题,给出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这些问题的求解理论和方法,并基于此建立空气弹簧的有限元模型。(5)通过空气弹簧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其垂向刚度特性,将仿真计算结果与实验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基于经过验证的模型,分析不同初始充气压力、帘线参数和活塞底座形状等对空气弹簧刚度特性的影响,为空气弹簧的设计和选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李汉堂[8](2010)在《空气弹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空气弹簧的发展历史、现状、主要特点、应用范围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同时还阐述了空气弹簧胶囊的原材料应用和配方研究等。

王勇[9](2010)在《单轨转向架空载试验台电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于此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诸多困扰,其中城市交通问题首当其冲。轨道交通以其运运输能力大、环境污染小、占用土地资源少、以及安全、快速、舒适、准时等优点,在现代城市交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转向架直接承载整个车辆车体,也是主要的动力驱动装置,是跨座式单轨车辆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因此转向架的各种参数就直接决定了车辆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乘坐的舒适性。目前专门用于单轨车辆转向架性能测试的相关试验设备,在国内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在我国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背景下,发展单轨车辆转向架性能测试的试验台及其相应的技术开发就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参考汽车相关性能测试试验台的理论基础上,采用基于附加质量的惯性式滚筒试验台方案,通过安装附加质量来改变滚筒系统的转动惯量,这样可以有极的调节滚筒系统惯量,即可实现转向架在空载试验台上,进行空载制动的试验,并在此得出的实验数据上,并通过理论推导,得出了单轨转向架在任意负载下制动力、制动距离、制动时间等制动参数的计算公式。分析了转向架空气弹簧垂直方向静态刚度的测试,转向架空转磨合实验,以及转向架负载磨合试验三个实验项目的测试原理并设计了相应的电气控制系统,并在MATLAB的Simulink环境下进行了仿真,得到了PID控制器相应的控制参数。最后,在明确试验任务和试验方法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电气控制系统的硬软件设计,包括电气控制系统原理图,完成了电气控制系统主要元件的分析和选型。在GX developer ver8和Visval Basic 6.0的开发环境下进行PLC程序和上位机软件的设计,基本完成整个转向架空载试验台的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郑文博[10](2010)在《橡胶空气弹簧的应用和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橡胶空气弹簧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汽车、地铁、轻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和工业机械。随着我国公路的发展和运输量的增大以及政府对高速公路养护的重视,橡胶空气弹簧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展,且橡胶空气弹簧将向电控式空气弹簧方向发展。

二、轻轨电车用空气弹簧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轻轨电车用空气弹簧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100%低地板轻轨车走行系统结构设计与二系悬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100%低地板车的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100%低地板轻轨车车辆结构形式简介
        1.2.2 100%低地板轻轨车用转向架概述
    1.3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100%低地板车走行系统结构设计与整车动力学建模
    2.1 车辆编组模式与总体设计参数
    2.2 转向架基本结构
    2.3 车辆动力学建模
        2.3.1 模型基本假设、非线性处理及轨道激扰
        2.3.2 100%低地板轻轨车动力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00%低地板轻轨车悬挂参数优化与动力学性能分析
    3.1 独立旋转车轮导向机理
    3.2 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方法
        3.2.1 运行稳定性
        3.2.2 运行平稳性
        3.2.3 曲线通过性
    3.3 车辆悬挂参数优化
        3.3.1 车辆一系悬挂参数优化
        3.3.2 车辆二系悬挂参数优化
    3.4 车辆动力学性能分析
        3.4.1 运行稳定性计算结果
        3.4.2 运行平稳性计算结果
        3.4.3 曲线通过性计算结果
    3.5 传动系统所需变位能力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气弹簧特性研究及非线性动力学建模
    4.1 空气弹簧分类
    4.2 几种常用空气弹簧模型
    4.3 空气弹簧动力学模型
        4.3.1 空气弹簧垂向动力学模型
        4.3.2 空气弹簧水平动力学模型
        4.3.3 空气弹簧扭转动力学模型
    4.4 空气弹簧模型计算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空气弹簧特性的车辆动力学性能研究
    5.1 空气弹簧扭转特性对车辆曲线通过性能影响研究
        5.1.1 车体相对扭转角对比
        5.1.2 车辆曲线通过性指标对比
    5.2 空气弹簧失效工况研究
        5.2.1 非线性粘滑接触模型
        5.2.2 空气弹簧失效工况车辆动力学性能计算
    5.3 空气弹簧刚度矩阵应用分析
        5.3.1 空气弹簧刚度矩阵推导
        5.3.2 车辆简化模型研究
        5.3.3 车辆动力学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基于轻轨车辆智能化下结构与造型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高新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
        1.1.2 我国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轻轨车辆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轻轨车辆的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中拟解决的问题
        1.4.3 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轻轨车辆造型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
    2.1 轻轨车辆基本理论概念
        2.1.1 轻轨车辆的定义
        2.1.2 轻轨车辆的分类
        2.1.3 轻轨电车的特点
    2.2 轻轨车辆的智能化框架
        2.2.1 100%低地板的轻轨车辆
        2.2.2 无接触网式车辆供电系统
        2.2.3 全自动无人驾驶轻轨车辆
    2.3 轻轨车辆造型设计要素
        2.3.1 轻轨车辆的组成要素
        2.3.2 轻轨车辆的车头造型
        2.3.3 轻轨车辆的车身造型
        2.3.4 轻轨车辆的内饰设计
    2.4 智能化轻轨的设计原则
        2.4.1 实用性原则
        2.4.2 经济性原则
        2.4.3 艺术性原则
        2.4.4 创新性原则
    2.5 本章小结
3 智能化轻轨车辆产品的调研与分析
    3.1 轻轨车辆智能化的理论建设研究
        3.1.1 意大利安萨尔多Tram Wave地磁受电
        3.1.2 德国西门子平台100%低地板有轨电车
        3.1.3 中车株洲机车超级电容储能式有轨电车
    3.2 轻轨车辆智能化的产品实践研究
        3.2.1 北京燕房线无人驾驶地铁车
        3.2.2 珠海一号线地磁受电轻轨车
        3.2.3 上海松江轻量化结构轻轨车
    3.3 轻轨车辆外观造型设计语言探究
        3.3.1 国际主流轻轨车辆的造型现状研究
        3.3.2 我国主流轻轨车辆的造型现状研究
        3.3.3 现代轻轨车辆的造型现状归纳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智能化轻轨车辆的设计流程与方法
    4.1 智能化轻轨车辆的设计流程
        4.1.1 智能化轻轨车设计的宏观流程
        4.1.2 智能化轻轨车设计的微观过程
        4.1.3 设定智能化轻轨车辆使用情境
    4.2 形式美则在轻轨车辆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4.2.1 车身造型的比例与尺度
        4.2.2 车身造型的统一与变化
        4.2.3 车身造型的过渡与呼应
        4.2.4 车身造型的均衡与稳定
    4.3 智能轻轨车辆车身细部造型的设计研究
        4.3.1 车身前围的造型设计研究
        4.3.2 车身侧围的造型设计研究
        4.3.3 车身顶部的造型设计研究
        4.3.4 车身附件的造型设计研究
    4.4 智能轻轨车辆车身材料色彩的设计研究
        4.4.1 轻轨车辆车身的材料研究
        4.4.2 轻轨车辆车身的色彩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智能化轻轨车辆车身造型设计实践
    5.1 智能化轻轨车辆的结构与功能
        5.1.1 智能化轻轨车辆的设计任务
        5.1.2 现有轻轨电车调研信息应用
        5.1.3 智能化轻轨车辆的结构选型
    5.2 智能化轻轨车辆车身造型设计
        5.2.1 车辆方案草图的构思
        5.2.2 车辆方案设计效果图
        5.2.3 车辆方案场景效果图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空气弹簧用橡胶复合材料制备及疲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空气弹簧概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空气弹簧的结构和材料
        1.1.3 空气弹簧的分类
        1.1.4 空气弹簧的优缺点及应用
    1.2 国内外空气弹簧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发展史和研究近况
        1.2.2 国内发展史和研究近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2 橡胶疲劳裂纹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2.1 橡胶疲劳概述
    2.2 橡胶疲劳理论
        2.2.1 分子链断键理论
        2.2.2 力化学破坏理论
        2.2.3 机械破坏(唯象)论
    2.3 橡胶疲劳裂纹研究方法
        2.3.1 裂纹成核法
        2.3.2 根据亚临界裂纹扩展预测材料的寿命
        2.3.3 裂纹扩展法
        2.3.4 有限元法
    2.4 裂纹扩展实验研究
    2.5 断面微观形貌测试
    2.6 小结
3 空气弹簧外层胶配方的实验研究
    3.1 NR/再生胶复合材料性能及在空气弹簧中的应用研究
        3.1.1 实验部分
        3.1.1.1 实验配方
        3.1.1.2 仪器及设备
        3.1.1.3 混炼工艺
        3.1.2 性能测试
        3.1.2.1 无转子流变仪测试
        3.1.2.2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3.1.2.3 曲挠测试
        3.1.2.4 RPA测试
        3.1.2.5 DMA测试
        3.1.2.6 耐臭氧老化测试
        3.1.2.7 成品疲劳性能测试
        3.1.3 结果与分析
        3.1.3.1 不同再生胶粉胶料的硫化性能
        3.1.3.2 不同再生胶粉胶料物理机械性能及耐臭氧老化性能
        3.1.3.3 不同再生胶粉用量加工性能
        3.1.3.3.1 不同再生胶粉用量RPA应变扫描
        3.1.3.3.2 不同再生胶粉用量RPA频率扫描
        3.1.3.3 不同再生胶粉用量RPA老化性能测试
        3.1.3.4 不同再生胶粉用量DMA测试
        3.1.3.5 不同再生胶粉用量曲挠测试
        3.1.3.6 成品疲劳性能
        3.1.4 小结
    3.2 高导热导电CR/NR/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3.2.1 实验部分
        3.2.1.1 主要原料
        3.2.1.2 实验配方
        3.2.1.3 仪器及设备
        3.2.1.4 混炼工艺
        3.2.2 热氧老化降解
        3.2.3 性能测试
        3.2.3.1 无转子流变仪测试
        3.2.3.2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3.2.3.3 RPA测试
        3.2.3.4 SEM测试
        3.2.3.5 导热测试
        3.2.3.6 导电测试
        3.2.3.7 老化测试
        3.2.3.8 曲挠测试
        3.2.4 结果与分析
        3.2.4.1 不同CF用量对复合材料流变性能影响
        3.2.4.2 不同CF用量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
        3.2.4.3 不同CF用量物理力学性能
        3.2.4.4 不同CF用量SEM图
        3.2.4.5 不同CF用量复合材料的热导率
        3.2.4.6 不同CF用量复合材料的电阻率
        3.2.4.7 不同CF用量复合材料的性能老化系数
        3.2.4.8 不同CF用量曲挠龟裂等级裂口循环次数
        3.2.5 小结
    3.3 MWCNTs改性碳纤维增强CR/NR性能研究
        3.3.1 实验部分
        3.3.1.1 主要原料
        3.3.1.2 实验配方
        3.3.1.3 仪器及设备
        3.3.1.4 实验步骤
        3.3.2 性能测试
        3.3.2.1 无转子流变仪测试
        3.3.2.2 RPA测试
        3.3.2.3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3.3.2.4 SEM测试
        3.3.2.5 导热测试
        3.3.2.6 导电测试
        3.3.2.7 老化测试
        3.3.2.8 曲挠测试
        3.3.3 结果与分析
        3.3.3.1 不同比例改性的MWCNTs@CF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
        3.3.3.2 不同比例改性的MWCNTs@CF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
        3.3.3.3 不同比例改性的MWCNTs@CF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3.3.3.4 不同比例改性的MWCNTs@CF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3.3.3.5 不同比例改性的MWCNTs@CF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3.3.3.6 不同比例改性的MWCNTs@CF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
        3.3.3.7 不同比例改性的MWCNTs@CF复合材料的老化性能
        3.3.3.8 不同比例改性的MWCNTs@CF复合材料的曲挠性能
        3.3.3.9 不同比例改性的MWCNTs@CF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3.3.4 小结
4 空气弹簧内层胶配方的实验研究
    4.1 MMT用量对NL/MMT/GE复合材料性能影响的研究
        4.1.1 实验部分
        4.1.1.1 主要原料
        4.1.1.2 实验配方
        4.1.1.3 仪器及设备
        4.1.1.4 混炼工艺
        4.1.1.4.1 制备母胶
        4.1.1.4.2 制备混炼胶
        4.1.2 物理插层机理
        4.1.3 性能测试
        4.1.3.1 无转子流变仪测试
        4.1.3.2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4.1.3.3 SEM测试
        4.1.3.4 老化测试
        4.1.3.5 导热测试
        4.1.3.6 导电测试
        4.1.3.7 气体阻隔性测试
        4.1.3.8 XRD测试
        4.1.3.9 DSC测试
        4.1.4 结果与分析
        4.1.4.1 不同MMT用量对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
        4.1.4.2 不同MMT用量对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
        4.1.4.3 不同MMT用量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
        4.1.4.4 不同MMT用量对复合材料的老化性能
        4.1.4.5 不同MMT用量对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4.1.4.6 不同MMT用量对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
        4.1.4.7 不同MMT用量对复合材料的阻隔性能
        4.1.4.8 不同MMT用量X射线衍射图
        4.1.4.9 不同MMT用量复合材料的Tg
        4.1.5 小结
    4.2 蒙脱土/多壁碳纳米管协同增强天然胶乳的性能研究
        4.2.1 实验部分
        4.2.1.1 主要原料
        4.2.1.2 实验配方
        4.2.1.3 仪器及设备
        4.2.1.4 混炼工艺
        4.2.1.4.1 制备蒙脱土悬浮液
        4.2.1.4.2 干-湿层叠法制备母胶
        4.2.1.4.3 制备母胶
        4.2.1.4.4 制备混炼胶
        4.2.2 性能测试
        4.2.2.1 无转子流变仪测试
        4.2.2.2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4.2.2.3 SEM测试
        4.2.2.4 老化测试
        4.2.2.5 导热测试
        4.2.2.6 导电测试
        4.2.2.7 气体阻隔性测试
        4.2.2.8 XRD测试
        4.2.2.9 DSC测试
        4.2.3 结果与分析
        4.2.3.1 不同MMT用量对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
        4.2.3.2 不同MMT用量对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
        4.2.3.3 不同MMT用量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
        4.2.3.4 不同MMT用量对复合材料的老化性能
        4.2.3.5 不同MMT用量对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4.2.3.6 不同MMT用量对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
        4.2.3.7 不同MMT用量对复合材料的阻隔性能
        4.2.3.8 不同MMT用量X射线衍射图
        4.2.3.9 不同MMT用量复合材料的Tg
        4.2.4 小结
5 曲囊式空气弹簧的有限元分析及实验验证
    5.1 基于ABAQUS曲囊式空气弹簧动态有限元分析
        5.1.1 ABAQUS简介
        5.1.2 空气弹簧中的非线性问题
        5.1.2.1 材料非线性
        5.1.2.2 几何非线性
        5.1.2.3 接触非线性
        5.1.3 单曲囊式空气弹簧轴对称模型建立
        5.1.3.1 囊体的建模
        5.1.3.1.1 空气弹簧腔内气体
        5.1.3.2 上、下盖板建模
        5.1.4 边界条件和接触条件
        5.1.5 有限元分析步骤
    5.2 成品验证
        5.2.1 空气弹簧疲劳试验机
        5.2.2 实验过程及结果验证
    5.3 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2 专利授权情况

(4)基于损伤一致载荷谱的B型地铁构架疲劳可靠性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概述
        1.2.1 载荷谱
        1.2.1.1 国外研究现状
        1.2.1.2 国内研究现状
        1.2.2 焊接结构疲劳强度
        1.2.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标准载荷的构架强度仿真分析
    2.1 构架结构简述
        2.1.1 结构简述
        2.1.2 主要技术参数
    2.2 载荷及工况的确定
        2.2.1 超常载荷
        2.2.2 模拟运营载荷
    2.3 有限元计算模型
        2.3.1 离散模型
        2.3.2 约束条件
    2.4 构架静强度评定
        2.4.1 静强度计算结果
        2.4.2 静强度评定结果
    2.5 构架疲劳强度评定结果
        2.5.1 模拟运营载荷计算结果
        2.5.2 疲劳强度评定结果
    2.6 本章小节
3 基于线路测试的构架强度分析
    3.1 试验工况及测点布置
        3.1.1 试验工况
        3.1.2 测点布置
    3.2 动应力测试结果分析
        3.2.1 动应力测试结果
        3.2.2 动应力典型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3.2.3 测点应力、频率与速度的关系
    3.3 疲劳强度分析
        3.3.1 应力幅值谱编制
        3.3.2 等效应力幅的计算
        3.3.3 疲劳强度评估判据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线路实际损伤条件的载荷谱建立
    4.1 构架载荷测试方法及载荷系划分
    4.2 测力构架标定
        4.2.1 构架标定方法
        4.2.2 测力构架标定
    4.3 线路载荷及动应力测试
        4.3.1 载荷及应力测试方案
        4.3.2 构架应力测试结果
    4.4 载荷谱的建立
        4.4.1 实测载荷谱建立过程
        4.4.2 实测载荷谱编制结果
    4.5 损伤一致性校准
    4.6 本章小结
5 构架疲劳可靠性提升设计
    5.1 构架结构改进
        5.1.1 基于形状优化的新模型设计
        5.1.2 依据载荷谱计算新构架等效应力
        5.1.3 构架焊缝处理
    5.2 实际线路测试
        5.2.1 试验目的及测试对象
        5.2.2 试验设备及布置方案
        5.2.3 实际线路测试内容
        5.2.3.1 静态调试
        5.2.3.2 动态调试
        5.2.3.3 空载试验
        5.2.3.4 载客运行测试
        5.2.4 测试数据采集
    5.3 改进后结构的疲劳可靠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五模块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车体疲劳寿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发展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发展
        1.2.2 低地板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疲劳研究的发展与轨道车辆疲劳强度研究现状
        1.3.1 疲劳研究的发展
        1.3.2 轨道车辆疲劳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有轨电车车体结构与力学模型
    2.1 研究对象简介
        2.1.1 车体编组方式及主要技术参数
        2.1.2 车体有限元模型
    2.2 力学模型简介
        2.2.1 模块分离法与接口编号
        2.2.2 接口位置载荷求解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块分离法与整车法对比验证
    3.1 接口位置载荷对比验证
        3.1.1 模块分离法理论计算结果
        3.1.2 整车有限元法计算结果
        3.1.3 接口位置载荷对比结果
    3.2 应力结果对比验证
        3.2.1 模块分离法
        3.2.2 整车有限元法
        3.2.3 应力对比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强度标准的对比与分析
    4.1 欧洲标准EN12663
    4.2 铁道行业标准TB/T1335-1996
    4.3 国际铁路联盟规程UIC566
    4.4 日本铁路车辆客车车体设计通则JIS E7106
    4.5 德国标准VDV152
    4.6 对比分析
        4.6.1 静强度载荷对比分析
        4.6.2 疲劳强度载荷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评估方法寿命结果对比
    5.1 应力等效准则
        5.1.1 绝对值最大主应力准则
        5.1.2 投影准则
    5.2 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5.2.1 疲劳极限法
        5.2.2 累积损伤法
    5.3 S-N曲线
    5.4 疲劳寿命评估
        5.4.1 基于绝对值最大主应力准则的疲劳极限法
        5.4.2 基于投影准则的疲劳极限法
        5.4.3 基于绝对值最大主应力准则的累积损伤法
        5.4.4 基于投影准则的累积损伤法
    5.5 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疲劳工况接口位置载荷计算软件
    6.1 公共参数输入界面
    6.2 子工况选择和参数输入界面
    6.3 接口位置载荷展示界面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6)空气弹簧扭转特性对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应用和研究现状
        1.2.1 国外应用发展状况
        1.2.2 国内应用发展状况
        1.2.3 国外空气弹簧研究现状
        1.2.4 国内空气弹簧研究现状
    1.3 常见空气弹簧仿真模型介绍
        1.3.1 空气弹簧气动力学模型
        1.3.2 空气弹簧有限元模型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空气弹簧类型及其刚度几何解
    2.1 空气弹簧类型
        2.1.1 囊式空气弹簧
        2.1.2 约束膜式空气弹簧
        2.1.3 自由膜式空气弹簧
    2.2 空气弹簧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3 空气弹簧刚度几何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分析
    3.1 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
    3.2 空气弹簧有限元模型建立
        3.2.1 弹簧上下盖板有限元模型
        3.2.2 橡胶囊有限元模型
        3.2.3 接触属性设置
        3.2.4 压缩空气有限元模型建立
    3.3 空气弹簧刚度计算与分析
        3.3.1 横向静态刚度计算
        3.3.2 横向动态刚度计算
        3.3.3 扭转静态刚度计算
        3.3.4 扭转动态刚度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AMESim平台空气弹簧气动力学模型
    4.1 空气弹簧系统组成
    4.2 基本假定
    4.3 空气弹簧系统建模方法
        4.3.1 应急橡胶堆
        4.3.2 差压阀
        4.3.3 高度控制阀
        4.3.4 节流孔元件
        4.3.5 空气弹簧其他元件建模
    4.4 垂向气动模型
    4.5 空气弹簧扭转模块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辆动力学联合仿真及分析
    5.1 空气弹簧联合仿真模型建立
        5.1.1 地铁车辆模型建立
        5.1.2 联合仿真设置
    5.2 车辆平稳性
    5.3 车辆曲线通过
        5.3.1 脱轨系数
        5.3.2 轮重减载率
        5.3.3 地铁线路平面曲线参数设置
    5.4 曲线通过安全性对比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某重卡用膜式空气弹簧刚度特性有限元仿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空气弹簧的应用
        1.2.1 空气弹簧在汽车上的应用
        1.2.2 空气弹簧在轨道车辆上的应用
        1.2.3 空气弹簧在工业机械上的应用
    1.3 当前国内外发展状况与研究现状
        1.3.1 国外发展状况与研究现状
        1.3.2 国内发展状况与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空气弹簧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2.1 空气弹簧系统工作原理
    2.2 空气弹簧的结构及类型
        2.2.1 空气弹簧的结构
        2.2.2 空气弹簧的类型
        2.2.3 空气弹簧的特点
    2.3 空气弹簧的垂向刚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3.1 空气弹簧的垂向刚度特性
        2.3.2 空气弹簧的垂向刚度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某型膜式空气弹簧垂向刚度计算
    3.1 空气弹簧的垂向刚度计算公式
    3.2 膜式空气弹簧的结构及简化计算模型
    3.3 有效面积及其变化率
    3.4 有效体积及其变化率
        3.4.1 凸圆弧线回转体的体积
        3.4.2 凹圆弧线回转体的体积
        3.4.3 空气弹簧的总体积
        3.4.4 空气弹簧体积的变化率
    3.5 空气弹簧简化模型刚度计算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气弹簧静刚度实验及分析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样件介绍
    4.3 空气弹簧静特性试验原理
    4.4 空气弹簧静特性试验方法
        4.4.1 试验设备
        4.4.2 试验连接气路
        4.4.3 试验步骤
    4.5 空气弹簧静特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4.5.1 空气弹簧静特性试验数据
        4.5.2 空气弹簧垂向刚度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气弹簧有限元分析及模型的建立
    5.1 ABAQUS 软件简介
        5.1.1 ABAQUS 总体介绍
        5.1.2 ABAQUS 的主要分析功能
        5.1.3 ABAQUS 的主要模块
    5.2 空气弹簧有限元分析的关键技术
        5.2.1 材料非线性
        5.2.2 几何非线性
        5.2.3 接触非线性
        5.2.4 气固耦合
    5.3 空气弹簧有限元分析的建立
        5.3.1 橡胶气囊模型
        5.3.2 气体模型
        5.3.3 缘板、活塞和缓冲块模型
        5.3.4 空气弹簧有限元模型及加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空气弹簧刚度特性仿真分析及实验验证
    6.1 空气弹簧垂向刚度特性仿真结果
        6.1.1 空气弹簧仿真分析应力云图
        6.1.2 空气弹簧仿真分析结果刚度特性曲线
    6.2 空气弹簧垂向刚度特性仿真结果与实验对比
    6.3 空气弹簧垂向刚度特性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6.3.1 不同初始充气压力对空气弹簧的垂向刚度特性的影响
        6.3.2 不同帘线参数对空气弹簧的垂向刚度特性的影响
        6.3.3 不同活塞形状的空气弹簧的垂向刚度特性
    6.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空气弹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空气弹簧的结构和性能
    1.1 结构
    1.2 特性
2 原材料配方
    2.1 骨架材料
    2.2 配方
        2.2.1 内层胶
        2.2.2 外层胶
        2.2.3 帘线挂胶
3 空气弹簧的应用
    3.1 汽车悬架系统
    3.2 在快速列车上的应用
    3.3 在地铁车辆上的应用
    3.4 在轻轨列车上的应用
    3.5 在磁悬浮列车上的应用
    3.6 在工业机械上的应用
4 发展趋势

(9)单轨转向架空载试验台电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1.1.1 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1.1.2 单轨交通简介
        1.1.3 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简介
        1.1.4 国内外转向架试验台现状
        1.1.5 课题来源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1.2.1 课题的研究目的
        1.2.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转向架空载试验台的总体设计
    2.1 总体设计任务
    2.2 转向架空载试验台总体驱动技术分析
    2.3 转向空载试验台机械结构简介
3 转向架空载试验台测试原理
    3.1 转向架空载制动性能测试
        3.1.1 试验要求
        3.1.2 轻轨制动力学分析
        3.1.3 转向架制动方案的分析
        3.1.4 转向架空载制动试验步骤以及制动参数的理论计算方法
    3.2 转向架空载试验试验原理
        3.2.1 试验要求
        3.2.2 试验原理
    3.3 转向架磨合试验试验原理
        3.3.1 试验要求
        3.3.2 试验原理
    3.4 转向架空气弹簧的测试
        3.4.1 试验要求
        3.4.2 试验原理
4 转向架空载试验台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4.1 转向架空载试验台各试验项目控制系统的总体分析和设计
        4.1.1 控制系统的选择分析
        4.1.2 转向架空载磨合试验、负载磨合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
        4.1.3 转向架龙门架加载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4.1.4 转向架制动性能测试控制系统设计
    4.2 PLC 实现PID 控制的方法以及PID 参数的整定
        4.2.1 PLC 实现PID 的控制的方法
        4.2.2 PID 参数的整定
    4.3 转向架空载试验台实验项目的数学模型的分析
        4.3.1 空气弹簧的力学模型分析
        4.3.2 马达调速液压控制回路的数学模型的分析
        4.3.3 龙门加载电液伺服控制回路的模型分析
    4.4 试验流程分析与设计
        4.4.1 转向架空气弹簧测试试验试验流程
        4.4.2 空载磨合试验试验流程
        4.4.3 负载磨合试验试验流程
        4.4.4 空载制动试验试验流程
    4.5 转向架空载试验台电气元件的选型分析
        4.5.1 PLC 控制系统元件选型分析和计算
        4.5.2 驱动滚筒的液压马达的选型分析
        4.5.3 变频器选型分析
        4.5.4 其他电气元件
    4.6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4.6.1 供电系统
        4.6.2 电机控制系统
        4.6.3 PLC 控制系统
    4.7 PLC 控制程序的设计
        4.7.1 GX Developer 简介
        4.7.2 转向架空载试验台PLC 程序框架
        4.7.3 PLC 程序编写
5 转向架空载试验台上位机监控软件的设计
    5.1 上位机软件的总体分析和设计
    5.2 上位机软件的设计
        5.2.1 软件功能简介
        5.2.2 转向架空载试验台监控软件的编写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橡胶空气弹簧的应用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橡胶空气弹簧在汽车上的应用
2 橡胶空气弹簧在轨道车辆上的应用
    2.1 在快速列车上的应用
    2.2 在地铁上的应用
    2.3 在轻轨列车上的应用
    2.4 在磁悬浮列车上的应用
3 空气弹簧在工业机械上的应用
4 我国橡胶空气弹簧的发展趋势
    4.1 轨道车辆用橡胶空气弹簧的发展
    4.2 汽车用橡胶空气弹簧的发展

四、轻轨电车用空气弹簧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100%低地板轻轨车走行系统结构设计与二系悬挂特性研究[D]. 范韶轩.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2]基于轻轨车辆智能化下结构与造型的设计研究[D]. 闫重绿.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空气弹簧用橡胶复合材料制备及疲劳性能研究[D]. 吕宁宁.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损伤一致载荷谱的B型地铁构架疲劳可靠性提升研究[D]. 姜峰.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五模块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车体疲劳寿命评估研究[D]. 王欢.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6]空气弹簧扭转特性对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研究[D]. 张梦丽.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7]某重卡用膜式空气弹簧刚度特性有限元仿真及实验研究[D]. 甘亮亮. 湖南大学, 2011(03)
  • [8]空气弹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 李汉堂.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0(06)
  • [9]单轨转向架空载试验台电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王勇. 重庆大学, 2010(03)
  • [10]橡胶空气弹簧的应用和发展[J]. 郑文博. 橡胶科技市场, 2010(08)

标签:;  ;  ;  ;  ;  

轻轨电车空气弹簧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