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海上搜救工作现状及改进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周凯航[1](2021)在《温州地区海上搜救应急管理协同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朱岿[2](2021)在《海上搜救目标漂移预测模型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海上活动日益频繁,海难事故风险持续增长,海上人员安全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及时应对日益频繁的海难事故,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世界各国相关部门对海上搜救工作均给予了高度重视。海上搜救目标漂移预测是执行海上搜救作业的前提,也是搜救工作中最复杂、最关键的部分,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搜救工作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为了避免搜救行动组织的盲目性,提高海上搜救指挥和协调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对海上目标漂移预测模型技术进行研究至关重要。海上搜救目标的漂移预测主要涉及到两点关键技术——海上目标漂移运动计算模型和海上目标搜寻区域计算模型。海上目标漂移运动计算模型主要通过分析目标漂移运动对海洋大气环境动力的响应规律来模拟其运动轨迹,而海上目标搜寻区域计算模型是在轨迹模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轨迹模拟误差来计算搜寻区域。本文主要结合了我国南海珠江口海域一类典型特征近海渔船的无动力漂移现场跟踪观测实验数据和美国西海岸漂流浮标数据分别对以上两个模型进行了研究和实验,具体所做工作如下:1、以南海珠江口海域一类典型特征近海渔船无动力漂移实验为背景,对海上目标漂移运动计算的两类模型,AP98(Allen和Plourde)模型和漂移动力学半解析模型进行了研究。针对漂移动力学半解析模型,根据实验数据利用多元线性拟合率定了模型系数,然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得到了AP98模型中的9个风致漂移系数,研究了目标渔船的风压差翻转现象,得到了目标渔船的风压差翻转系数。另外,还统计了近海渔船在实验期间内的风致漂移发散角以及侧风向风致漂移右偏概率POPC(Probability of Positive Crosswind),并基于此提出了对AP98模型改进。最后,利用拉格朗日粒子跟踪和蒙特卡罗技术结合几类不同模型参数方案计算对目标渔船的漂移轨迹和搜索区域进行了模拟。通过实验对比验证了AP98模型相对于漂移动力学半解析模型的优势,以及通过考虑POPC系数对AP98模型的有效改进。2、以美国西海岸漂流浮标数据为实验背景,对海上目标搜寻区域计算模型进行了研究。利用ERA5海面风场数据、HYCOM表层流场数据和漂流浮标轨迹数据对漂流浮标的最优风致漂移系数进行了拟合。然后,将实验海域划分为了69个自定义网格,分别建立随机飞行模型和随机游走模型两个次网格速度模型,计算了各网格的扩散和平流误差(Diffusion and Advection Simulation Errors,DASE)的速度标准差、时间尺度和扩散系数。此外,本文基于DASE速度在东西两个方向的分量的时间序列提出了一类基于ARMA(Auto 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自回归滑动平均)的次网格速度模型,与经典的两类次网格速度模型不同,ARMA模型通过分析时间序列当前值和历史值的关系向前预测一定步长的DASE速度,能够进一步挖掘次网格速度序列的时间相关性。最后,通过设置比对实验,结合核密度估计法计算了在各组模型设置下模拟粒子集合95%置信区间下的搜寻预测区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评价和比较,验证了随机飞行模型、随机游走模型以及ARMA模型的性能,以及区域变化的扩散系数对随机游走、随机飞行模型精度影响的有效提升。3、以南海珠江口地波雷达场为实验背景,以典型特征近海渔船无动力渔船漂移为实验对象,进一步的对次网格速度模型和改进AP98模型进行了研究。实验中DASE速度由地波雷达观测表层流速和ADCP走航观测流速拟合计算得到。实验结果显示,在搜寻区域计算中考虑POPC系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平均预测距离误差,从而提高预测精度。随机飞行模型相对于随机游走模型在平均预测误差更大的情况下模拟结果能够更好的覆盖真实的目标轨迹,而ARMA模型在搜寻范围平均预测精度和模拟预测搜寻区域成功覆盖搜寻目标轨迹的概率上相对于两类经典次网格速度模型均有一定提升。
蔡宇冰[3](2020)在《南海地区海上搜救合作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南海的海上通航环境复杂多变,随着南海地区的海上经济贸易发展,海难事故发生率也逐步增加,南海国家要保障海上搜救的实施,实现南海地区的海上人命救助与财产保障,就需要进一步健全南海地区的海上搜救合作机制。本文除引言外,共有四章。第一章南海海上搜救合作机制的内涵与范畴进行分析。首先,从南海地区海上搜救合作机制的建立基础出发,明确了海上搜救合作的必要性,阐述了科学的搜救合作机制是搜救合作的有效保证。其次,界定了搜救合作机制的内涵,搜救合作机制可以从法律制度与实践操作两个层面联合构建。并将搜救合作机制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类。最后,从南海各国合作发展进程、海上搜救责任的低敏感性进行推演,得出南海海上搜救合作的机制存在与健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章对构建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基础性与理论性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建立南海搜救合作机制与理论依据。包括人道主义搜救理论以及国家阶段理论,前者是国家的搜救义务来源,也为搜救合作机制的构建提供了思路,后者则为中国推进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南海国家要实现健全搜救合作机制的目标,需要以搜救责任区的明确划分为前提,正式化与体系化为标准,优秀的搜救合作能力为保障。注重搜救合作的中国家硬件设施、技术水平以及程序上的衔接,才能够有效率、有效果地实现构建搜救合作机制目标。第三章南海地区现有的搜救合作机制以及发展路径分析。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现有法律基础主要包括东盟国家间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签订的搜救合作协议,为合作机制的发展健全提供了基础。但是当前的南海地区的搜救合作机制中仍然存在不足,需要通过建立南海区域性搜救合作规范来提升搜救合作机制的约束性、规范性,并注重深化南海国家间搜救合作常态化交流,避免交流的表面化问题。包括制度上的正式化程度低、约束性规范不强、国家的参与度保障不足,以及实践中的常态化交流存在范围与效果的有限性、技搜救水平的局限性等问题。第四章中国推动建立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路径与具体建议。从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中国如何推进南海地区的搜救合作机制。国际方面需要积极寻求国际组织的帮助,积极解决搜救合作的基础性问题,协商确定搜救责任区的划界,并在经济上建立搜救合作的专项基金提供合作的资金支持。国内方面需要建立以《海上交通安全法》为原则性规范的搜救制度体系,发挥搜救协调机构的统筹作用,防止各个搜救参与部门的职能重叠,在保障国内的搜救能力的同时也需要与国际接轨,从而进一步保障合作。
钱竞舟[4](2020)在《中美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现状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因此我国的海洋经济也正在迅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量持续增大、海洋工程项目不断增多,各类各样的海洋活动日益频繁,参与海洋经济活动的人员更加密集,伴随而来的便是海洋各类紧急突发事件、险情和海难事故频繁发生,而这些给我国海洋搜救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将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与新公共服务理论相结合,提出相关服务要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公众,让公众满意作为自身工作的目标,同时明确了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和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能力的定义与内涵,将海洋专业救助的行为确定为由具备专业装备、人员和技术的主体提供必要的义务性的海难救助公共服务。文章明确了中美两国提供相关服务的主体分别为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和海岸警卫队,文章的对比研究着眼于这两个主体,并不涉及非专业救助力量,如海军、海事、海监等部门的对比。本文的核心对比研究部分中,搜集了关于中国、美国两个国家在海洋专业搜救的机构设置、历史沿革、救助装备、救助分级体系与法律建设情况等多方面数据和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梳理、总结、比较、研究,指出了我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较美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的各方面差异,并提出了针对于各方面的改进方向建议。本文希望通过对比研究,充实我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理论的内容,推动并加快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为改进我国的整体海洋救助模式和提升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能力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周群[5](2020)在《基于弹性视角的我国北极航线安全评价及治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层消退,北极地区的航行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作为连接亚欧美经济活跃地区贸易往来的运输捷径以及重要的全球能源产地,这条“黄金航道”必将改变世界海运格局,北极通航的实现必将改变世界海运格局。我国作为北极事务重要的利益攸关方,北极航线的开发也将为我国未来30-50年间全球发展空间的拓展,带来极大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战略价值。然而,这条“黄金航道”的航行安全问题仍是目前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重大难题。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极端天气和“公共用地”属性使得北极航行的安全问题要远远突出于一般海上运输通道。如何在北极航线安全各类风险难以规避的背景下,提升航行安全的可靠性是我们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弹性理论是当前安全科学领域兴起的一个热点话题。问题指向于当前环境开放、复杂背景下,基于传统风险管理理论所进行的风险预测研究“不全面”、“不准确”的问题。倡导在内外部环境复杂和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承认风险的必然发生,关注如何更好的抵抗风险、吸收风险以及如何快速的从危机状态中恢复,对于我们应对复杂风险问题,具有重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本文将弹性理论引入到北极航线安全管理中,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我国北极航线安全风险的现状及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弹性理论,对北极航线安全的应然状态进行阐释,从“脆弱性-弹性”两个维度构建北极航线安全的评估框架,析出评估指标。最后,应用贝叶斯网络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合专家访谈、问卷调研等方式获取相关统计数据,借助Netica软件,构建了北极航线安全评估模型。通过模拟计算,推理得出当前北极航线安全的整体水平,获取指标的敏感度,从而明确得出当前北极航线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点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强化及改进的方向,进而为完善我国北极航线风险治理提供决策支撑。
江志[6](2020)在《基于群体智能算法的海上联合搜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上贸易运输活动承担了现阶段大部分的世界商品流通任务,在世界大宗商品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恶劣的海上作业环境增加了海难事故的发生,使得海上搜救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搜救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人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人工决策和进行情报收集汇总、分析,并进一步下发搜救任务,指派搜救区域并安排船舶进入。同时对于失事船只地点坐标不明确,无法定位以及受海流,风力等因素影响形成的漂移,需要投入大量人员和船只设备进行现场搜寻,效率缓慢。对于搜救过程中涉及到的通信技术,在对失事海域进行定位和搜索之后,近海区域可以通过岸基蜂窝基站或者无线电通信进行救援指挥工作。但在远离岸基的远海区域,通信手段匮乏,仅有为数不多的卫星资源可以利用,因此对搜救现场的救援指挥工作变得困难。随着无人船和无人机等智能体的发展,其具有的分布性、协同性、并行性、鲁棒性和智能性为海上搜救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基于多智能体搜索救援过程的需要,构建海上多智能体搜索救援模型,建立一个由多智能体组成的分层控制网络系统。系统中的各智能个体依靠分布式并行方式进行边缘计算,进行分组搜救。各搜救智能群体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协同决策实现完成搜救任务。整个系统由基站、卫星和多智能体组组成。多智能体组分为三层,分别是中心控制智能体、组控制智能体和搜索救援智能体。岸基决策者通过基站和卫星向多智能体组发送调度命令,中心控制智能体负责搜救海区的定位以及搜救任务的下发,组控智能体进行最短航行路径规划和搜索路径规划,搜救智能体负责具体的搜索和救援工作。系统中的路径规划任务采用蚁群算法来完成,通过对蚁群算法进行改进,提高了算法运行收敛速度。同时在救援过程中本文采用粒子群算法对数据包进行智能调度,优化网络转发性能。在本文所设计的系统中,分布式的搜救任务分配方案突破了以往依靠人力进行任务分配的局限性。各组控智能体的边缘计算功能减轻了网络通信负载,通过自主决策、关键信息共享和任务的协同完成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改进算法的性能并实现了系统功能。
石晶[7](2020)在《我国海上搜救志愿者权利保护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海上搜救志愿者群体是我国海上搜救力量的重要组成,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海上安全越来越多地成为关注热点,海上搜救志愿者群体在海上搜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海上安全的维护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海上搜救志愿者参与其中。为鼓励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吸引更多人愿意参与到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中来,要加快立法建设,从权利设定、权利行使、权利救济等多个方面完善对海上搜救志愿者的权利保护。本文写作的核心是希望法律制度的完善使得海上搜救志愿者的权利得到更好地保护,为此本文针对海上搜救志愿者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梳理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海上搜救志愿者在海上搜救过程中的法律地位,明晰各方主体在海上搜救志愿者权利保护方面的责任,学习借鉴国外关于海上搜救志愿者权利保护的相关立法机制,在此基础上建议通过立法的进一步完善,实现对海上搜救志愿者的全方位保护,明晰各方主体责任,畅通权利救济途径。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对海上搜救志愿者的概念和海上搜救志愿者权利保护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论证政府为何要加强对海上搜救志愿者的权利保护,应如何加强对海上搜救志愿者权利的保护。第二章,阐明加强海上搜救志愿者权利保护的重要意义,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加强海上搜救志愿者权利保护的必要性,完善海上搜救志愿者权利保护对激发海上搜救志愿者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的海上搜救志愿者是十分有必要的,而海上搜救志愿者又是我国海上搜救的重要组成,因此要加强对海上搜救志愿者的权利保护;其二,海上搜救志愿者在发展现状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损害了海上搜救志愿者的权利,要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完善海上搜救志愿者权利保护的内容;其三,志愿服务事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健全完善的立法机制,这些立法机制反作用于志愿服务事业,进一步促进了志愿服务的发展,对此我们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海上搜救志愿者的立法经验,加强对海上搜救志愿者的权利保护。第三章,分析与海上搜救志愿者权利保护相关的法律问题,明确海上搜救志愿者的法律地位,在海上搜救过程中享有的权利以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海上搜救志愿者与海上搜救主管机关之间属于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由海上搜救主管机关为海上搜救志愿者的发展提供行政补偿、行政激励。海上搜救志愿者与海上搜救志愿服务组织之间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根据《志愿服务条例》中的规定,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需要专门知识、技能的志愿服务活动时应为其提供培训和安全保障措施。海上搜救志愿者与被救助对象之间,也可能会因双方在海上搜救过程中的接触产生合同和侵权责任,合理的解决方式应由志愿者服务组织为海上搜救志愿者承担相应的替代责任。第四章,针对我国海上搜救志愿者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在明确相关问题责任主体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完善立法,完善海上搜救主管中心、海上搜救志愿服务组织对海上搜救志愿者的权利保护。
张默[8](2020)在《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北部海域的开发建设,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海上渔船、商船、旅游船等快速增加,涉海人员日益增多,海上交通环境日益复杂,加之全球气候异常因素,势必将加剧海上险情事故的发生概率和频次,对海上搜救的需求将更为迫切且呈现多样化趋势。秦皇岛救助基地辖区处于渤海湾海域,这里不仅有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电煤运输的重要源头港,更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因此具有“政治敏感性强,经济关联度紧,社会影响面广”的特点,确保该海域的水上安全稳定,是基地工作的重中之重。审视秦皇岛救助基地目前的救助能力,虽然在常规水域的救助中取得了许多成就,但综合救助能力有所缺乏,不能做到辖区特殊区域救助的全覆盖。例如在养殖区、浅滩、海上油气田作业区等发生险情时,缺少能够覆盖该水域实施救助的综合能力。又或是在寒潮、台风等特殊极端灾害性天气时,在海上的小船、渔船、施工作业船等同时的突发事故需要救助时,由于高难度、高风险以及救助人员不足等原因,难以开展同时多点救助需求的综合能力。另外,秦皇岛救助基地辖区有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接待来自国内外的各类游客,一旦发生突发事故,在游轮、客船等方面救助能力较弱,经验不足,成为了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的一个缺口。在社会专业救助技术辐射能力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社会救助力量的支持和交流欠缺。本文通过借鉴协同理论及协作性公共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深刻分析秦皇岛救助基地的辖区水域范围、特点以及救助能力现状、社会参与程度等影响海上救助工作的各项因素,通过对国内外在海上综合救助能力的研究,分析他们的做法对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的提升可借鉴的经验,包括相关政策、设备状况、训练救助模式等。找出解决各个问题的相应对策,从实际操作层面做出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期作为专业救助队伍拓展多角度、全方面的综合救助能力,提出针对性对策,丰富相关理论。探讨在我国现有海洋管理体制下,整合各方面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积极运用科学的救助手段,促进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以专业救助队伍的专业化技能对涉海单位及社会力量提出引领和示范的合作。其他救助基地在综合救助能力建设中会遇到许多共同问题,可以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张健[9](2020)在《天津海上搜救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海上交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保障海上交通安全是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建设起以政府为主导的海上搜救应急体系,形成自上而下、多部门广泛参与的海上搜救格局。但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海上搜救服务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对于天津辖区来说,海上搜救服务还存在着海上活动参与者安全意识不高、海上搜救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海上搜救科技投入不足、海上搜救服务能力欠缺等问题,现有搜救体系中各参与主体协同治理方法、协同治理效率等也还有可提升的空间。本文借鉴危机管理、资源配置、协同治理等理论,通过查阅近十年天津辖区海上搜救服务数据资料,从研究天津辖区典型海上事故险情入手,结合天津辖区海上自然与通航环境,分析出天津辖区易发险情事故的特点和影响天津海上搜救服务效率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访谈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着重分析各种险情事故类型异同,挖掘造成险情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梳理出目前天津辖区海上搜救服务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欧美发达国家海上搜救服务先进管理经验,笔者从内部管理、外部管理和协同治理三个层面提出参考对策,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通过加强海上搜救服务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等内部管理方法来提升天津辖区海上搜救服务能力,通过提高公民海上安全意识、合理规划海上通航环境、优化海上搜救资源配置等外部管理方法来减少天津辖区海上险情事故的发生,通过打破部门壁垒和增强区域联动等协同治理方法来优化应急处置程序,提高海上搜救效率。
韩轩[10](2020)在《我国北部海域海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以来,国内海上交通运输向快车道迈进,港口建设规模越来越大,船舶开始向大型化方向迈进,海上运输船舶越来越多,渔业船舶也越来越多,使产生的经济利益非常高,在这个过程中,其对国内海上安全带来的巨大的考验。由于国内海岸线长一些,海域面积大一些,而且海况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船舶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性能有着显着的差异,自然灾害频发使得海上突发事件频繁出现,所以,对于海上突发事件来说,其应急管理工作必不可少。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海上搜救体系并成立了专业海上救助队伍,但是,海上搜救仅仅是海上应急管理的一部分,而且这样的救助力量也无法完全覆盖国内海域。对于海上应急管理体系来说,这一工程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它通过组织机构、法律制度等因素构成的整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相应的体系,使得在海上突发事件发生时,国家的应对能力有效提升,使这一事件产生的损失和影响有效降低。现阶段,国内海上应急管理体系才刚刚开始,在编制预案、制定法律等方面还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建设完善的海上应急管理体系,更好地化解各类海上突发情况,已经成为了海上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本文就是以国内北部海域为切入点,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问题上入手,借鉴新公共管理,应急管理和风险管理等理论知识,在吸取美日等国家在构建应急管理体系方面的经验与成果,以此为依托,以国内北部海域为研究对象,对建立应急管理体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对怎样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怎样建立良好的监测预警、海上救援力量不足和如何解决海上应急救助指挥问题,为解决相应问题提出建议对策,从实际操作和实用性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我国海上搜救工作现状及改进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海上搜救工作现状及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2)海上搜救目标漂移预测模型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概况 |
1.2.1 海上目标漂移运动计算研究综述 |
1.2.2 海上搜寻区域计算研究综述 |
1.3 研究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二章 基础理论 |
2.1 影响海上搜寻成功的因素 |
2.2 海上目标漂移运动计算模型 |
2.2.1 海上目标漂流动力源分析 |
2.2.2 海上目标漂移运动模型 |
2.2.3 海上搜救目标漂移路径计算 |
2.3 海上目标搜寻区域计算模型研究 |
2.3.1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搜寻区域预测模型 |
2.3.2 蒙特卡洛集合轨迹预测 |
2.3.3 集合轨迹核密度估计和凸包算法 |
2.4 次网格速度时间序列模型——ARMA模型 |
2.4.1 一般线性过程 |
2.4.2 滑动平均(MA)过程 |
2.4.3 自回归(AR)过程 |
2.4.4 自回归滑动平均混合(ARMA)模型 |
第三章 基于南海近海特征渔船的漂移运动计算模型研究和实验 |
3.1 近海特征渔船直接法现场观测实验 |
3.1.1 漂移目标和实验区域 |
3.1.2 实验仪器和观测要素 |
3.2 数据处理和和模型构建 |
3.2.1 AP98 模型建模 |
3.2.2 漂移动力学半解析模型建模 |
3.3 模型实验结果 |
3.3.1 AP98 模型参数率定结果 |
3.3.2 漂移动力学半解析模型参数率定结果 |
3.4 结果对比和分析 |
3.4.1 模拟漂移轨迹对比 |
3.4.2 预测范围模拟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次网格速度模型的海上目标搜寻区域计算模型研究及实验 |
4.1 次网格速度模型和实验数据 |
4.1.1 位置为马尔可夫变量——随机游走模型 |
4.1.2 位置和速度为联合马尔可夫变量——随机飞行模型 |
4.1.3 基于ARMA模型的次网格速度模型 |
4.1.4 实验区域和实验数据 |
4.2 数据处理和次网格速度模型建立 |
4.2.1 最优风致漂移系数的拟合 |
4.2.2 区域化随机游走和随机飞行模型建立 |
4.2.3 ARMA模型建立 |
4.3 搜寻区域模拟实验结果 |
4.3.1 采用不同次网格速度的随机飞行模型模拟结果 |
4.3.2 采用不同次网格速度的随机游走模型模拟结果 |
4.3.3 采用相同次网格速度的随机飞行模型模拟结果 |
4.3.4 采用相同次网格速度的随机游走模型模拟结果 |
4.3.5 采用ARMA次网格速度模型模拟结果 |
4.4 结果对比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次网格速度模型的南海近海特征渔船的漂移预测研究和实验 |
5.1 实验数据 |
5.2 数据处理和次网格数据模型建立 |
5.2.1 次网格速度计算 |
5.2.2 次网格速度模型建立 |
5.3 搜寻范围模拟实验结果 |
5.4 结果对比和分析 |
5.4.1 POPC对搜寻区域计算的影响分析 |
5.4.2 随机飞行和随机游走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
5.4.3 ARMA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主要特点和创新 |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南海地区海上搜救合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南海海上搜救合作机制内涵与外延 |
第一节 海上搜救合作的基础分析 |
一、海上搜救的范畴界定 |
二、海上搜救合作的特性 |
三、海上搜救合作的义务来源 |
第二节 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法律内涵与形式 |
一、搜救合作机制的法律内涵 |
二、海上搜救合作机制的表现形式 |
第三节 完善南海海上搜救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究 |
一、南海国家完善搜救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
二、南海地区构建搜救合作法律机制的可行性 |
第二章 健全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健全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理论依据 |
一、人道主义搜救理论 |
二、国家阶段理论 |
第二节 明确划分搜救责任区是构建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前提要求 |
一、搜救责任区划界对国家搜救责任划分的影响 |
二、南海地区的搜救责任区划分现状 |
第三节 正式化与体系化是构建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标准 |
一、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规范化 |
二、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体系化 |
第四节 提高搜救合作水平是构建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保障 |
一、提升南海各国的搜救能力是构建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基础 |
二、搜救合作中信息交流顺畅保障搜救合作的效率 |
三、国家间搜救程序衔接顺畅保障搜救合作的效果 |
第三章 南海与其他海域中搜救合作机制的比较分析与发展路径 |
第一节 南海搜救合作中的现有机制及存在问题 |
一、东盟国家间的搜救合作机制 |
二、中国与东盟间的搜救的合作机制 |
第二节 “渐进型”搜救合作机制——北极地区的搜救合作机制 |
一、“渐进型”的北极地区搜救合作机制 |
二、北极地区搜救合作机制的建立基础与内容 |
第三节 “补充型”搜救合作机制——黑海地区的搜救合作机制 |
一、“补充型”黑海地区搜救合作机制 |
二、黑海搜救合作机制的内容 |
第四节 南海地区现有搜救合作机制存在问题与解决 |
一、建立南海区域性搜救合作规范增强搜救合作机制的约束性 |
二、深化南海国家间搜救合作的常态化交流避免交流效果表面化 |
第四章 中国推动健全南海搜救合作机制的路径与具体建议 |
第一节 国际层面中国推进南海搜救合作机制建设的具体路径 |
一、积极协商解决搜救责任区与争议海域的中的相关问题 |
二、在《南海各方行为准则》中磋商加入南海地区统一的原则性区域指导规范内容 |
三、协同建立南海海上搜救合作专项基金 |
第二节 国内层面中国推进南海救合作机制建设具体路径 |
一、构建以《海上交通安全法》为纲领性规范的国内立法体系 |
二、提升中国搜救水平以完善南海搜救合作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中美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现状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二节 核心概念 |
一、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 |
二、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能力 |
第二章 中美海洋专业救助系统主体沿革与现状对比研究 |
第一节 中国海洋专业救助系统主体沿革与现状 |
一、中国海洋专业救助系统主体沿革 |
二、中国海洋专业救助主体现状 |
第二节 美国海洋专业救助系统主体沿革与现状 |
一、美国海洋专业救助系统主体沿革 |
二、美国海洋专业救助系统主体现状 |
第三节 中美海洋专业救助系统主体对比研究 |
一、中国较美国海洋专业救助系统主体的差异 |
二、中国海洋专业救助系统主体的改进方向 |
第三章 中美海洋专业上救助公共服务能力现状与对比研究 |
第一节 中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能力现状 |
一、中国海洋专业救助装备介绍 |
二、中国海洋专业救助分级体系 |
第二节 美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能力现状 |
一、美国海洋救助装备介绍 |
二、美国海洋专业救助分级体系 |
第三节 中美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能力对比研究 |
一、中国较美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能力的差异 |
二、中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能力的改进方向 |
第四章 中美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法律体系建设现状与对比研究 |
第一节 中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法律体系建设现状 |
一、中国法律体系对海洋专业救助的定义 |
二、中国相关法律中规定的救助客体 |
三、中国相关法律体系建设情况概述 |
第二节 美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法律体系建设现状 |
一、美国对海洋专业救助的定义 |
二、美国相关法律中规定的救助客体 |
三、美国相关法律体系建设情况概述 |
第三节 中美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法律体系建设对比研究 |
一、中国较美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法律体系建设的差异 |
二、中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法律体系建设的改进方向 |
第五章 中美两国海洋救助合作现状、深化合作研讨 |
第一节 中美海洋救助合作现状 |
一、中美海洋救助合作现状 |
二、中美海洋救助合作案例分析 |
第二节 中美海洋救助继续深化合作的利弊、方向与路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弹性视角的我国北极航线安全评价及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北极航线安全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弹性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
1.2.3 研究综述评析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核心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核心概念 |
2.1.1 北极航线 |
2.1.2 安全风险 |
2.2 理论依据 |
2.2.1 弹性理论 |
2.2.2 复杂系统安全理论 |
3 我国北极航线安全风险现状及特征分析 |
3.1 我国北极航线安全风险现状 |
3.1.1 通航环境极端脆弱 |
3.1.2 地缘政治格局复杂多变 |
3.1.3 航线保障条件及技术手段不充分 |
3.1.4 航行人员经验匮乏 |
3.2 我国北极航线安全风险特征 |
3.2.1 不稳定因素众多 |
3.2.2 风险耦合特征明显 |
3.2.3 风险要素可控性差 |
3.3 我国北极航线安全治理困境及需求分析 |
4 弹性视角下北极航线安全:应然状态及构成要素 |
4.1 弹性视角下北极航线安全的应然状态 |
4.1.1 对不确定性的承载力 |
4.1.2 全周期的动态稳定性 |
4.1.3 面向未来的改进与优化 |
4.2 基于弹性视角的北极航线安全评估框架 |
4.2.1 维度一:脆弱性 |
4.2.2 维度二:弹性 |
4.3 弹性视角下北极航线安全的评价指标 |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
4.3.2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4.3.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5 北极航线安全水平的测度:基于贝叶斯网络方法 |
5.1 评价方法简介 |
5.1.1 贝叶斯网络方法原理 |
5.1.2 贝叶斯网络建模流程 |
5.1.3 贝叶斯网络优势 |
5.2 评价过程 |
5.2.1 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 |
5.2.2 贝叶斯网络训练 |
5.2.3 贝叶斯网络推理 |
5.3 评价结果 |
5.3.1 正向推理分析 |
5.3.2 逆向推理分析 |
5.4 问题诊断及结论 |
6 基于弹性视角的我国北极航线安全治理对策 |
6.1 降低本质脆弱性:减轻易损性 |
6.1.1 提升对航线环境的监测水平 |
6.1.2 强化航行装备和技术的预研 |
6.1.3 重视极地科学考察活动 |
6.2 缓释诱发脆弱性:规避外部风险 |
6.2.1 组建专业化北极航行队伍 |
6.2.2 以合作谋求北极共同安全 |
6.3 优化弹性:强化环境适应性建设 |
6.3.1 细致构建综合性应急预案及机制 |
6.3.2 提高海上响应及搜救行动效能 |
6.3.3 提升极地救助信息化管理水平 |
6.3.4 强化对北极事故调查的参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基于群体智能算法的海上联合搜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海上搜救研究现状 |
1.2.2 海上通信网络研究现状 |
1.2.3 群体智能算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海上搜救系统概述 |
2.1 海上搜救模型与应用 |
2.1.1 传统海上搜救模型 |
2.1.2 多智能体海上搜救模型 |
2.2 海上搜救通信技术分析 |
2.2.1 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 |
2.2.2 移动自组织网络 |
2.2.3 延迟容忍网络 |
2.3 群体智能算法与应用 |
2.3.1 蚁群算法概述 |
2.3.2 粒子群算法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3 多智能体海上搜救模型 |
3.1 系统模型 |
3.1.1 多智能体搜救模型 |
3.1.2 基于多智能体的海上搜救流程 |
3.2 多智能体搜救问题建模 |
3.2.1 搜救海域区域确定 |
3.2.2 多智能体到达搜救海域的路径规划 |
3.2.3 多智能体在搜救海域的搜索规划 |
3.3 蚁群算法及其改进 |
3.4 场景仿真和性能分析 |
3.4.1 最短任务路径规划仿真 |
3.4.2 搜索区域内最快遍历路径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4 针对海上搜救的多智能体通信网络构建 |
4.1 系统模型 |
4.1.1 多智能体协作组网模型 |
4.1.2 数据转发策略模型 |
4.2 粒子群算法应用 |
4.3 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我国海上搜救志愿者权利保护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海上搜救志愿者权利保护的理论基础 |
(一) 海上搜救志愿者之理论概述 |
(二) 理论基础 |
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 志愿服务动机理论 |
二、加强海上搜救志愿者权利保护的意义 |
(一) 海上搜救志愿者权利保护的必要性 |
1. 海上搜救志愿者是海上搜救的重要组成 |
2. 有利于提升海上搜救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
3. 有利于组建高水平的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 |
(二) 我国海上搜救志愿者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
1. 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
2. 立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
(三) 域外立法实践的经验 |
三、海上搜救志愿者权利保护法律问题分析 |
(一) 海上搜救志愿者的法律地位 |
(二) 海上搜救志愿者享有的权利 |
(三) 海上搜救志愿者的法律责任 |
四、关于完善我国海上搜救志愿者权利保护的相关建议 |
(一) 在新出台的“海上搜救法”中增设志愿者专章 |
1. 明确海上搜救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 |
2. 完善行政补偿机制 |
3. 完善行政激励机制 |
(二) 严格规范海上搜救志愿者的准入培训考核机制 |
1. 规范海上搜救志愿者的准入机制 |
2. 规范海上搜救志愿者的培训机制 |
3. 严格规范海上搜救志愿者的考核机制 |
(三) 完善纠纷救济途径 |
1. 完善海上搜救志愿者的纠纷解决机制 |
2. 畅通救济途径 |
(四) 加强海上搜救志愿者的普法宣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综述分析 |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海上搜救 |
2.1.2 综合救助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协同理论 |
2.2.2 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 |
2.2.3 应急管理理论 |
3 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现状分析 |
3.1 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现状 |
3.1.1 秦皇岛救助基地辖区水域范围、特点 |
3.1.2 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概况 |
3.1.3 社会力量参与海上救助情况 |
3.2 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应急搜救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救助需要全覆盖 |
3.2.2 现有海上救助力量专业性不足 |
3.2.3 现有搜救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
3.2.4 社会力量参与搜救协作不利 |
3.2.5 海上搜救涉及部门多、综合救助能力不足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搜救基础设施建设功能不健全 |
3.3.2 专业救助人才的训练体系不完善 |
3.3.3 未形成统一的管理局面 |
3.3.4 各方参与共建的意识不强 |
3.3.5 缺乏良好的指挥与协调能力 |
4 国外与国内其他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提升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海上综合救助能力经验借鉴 |
4.1.1 美国:形成搜救管理二级体系 |
4.1.2 英国:志愿者广泛参与海上救助 |
4.1.3 日本:专业队伍和民间力量相互配合 |
4.2 国内综合救助能力提升的经验借鉴 |
4.2.1 温州基地:构建独具特色的区域应急救援联动模式 |
4.2.2 大连救助基地:“专、非”协作共建 |
4.2.3 广东:强化海上搜救区域合作 |
4.3 经验借鉴 |
4.3.1 管理机构框架清晰 |
4.3.2 扁平式管理模式 |
4.3.3 搜救协调关系顺畅 |
4.3.4 搜救力量社会化程度高 |
5 进一步加强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的对策分析 |
5.1 完善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体系 |
5.1.1 发挥基地“三大功能”,积极拓展救助功能范围的全覆盖 |
5.1.2 强化海上搜救公共服务意识 |
5.1.3 有效组织开展水上搜救工作 |
5.1.4 强化社会力量的参与 |
5.1.5 引导海上救助演练及保障涉水安全等重大活动的专业化 |
5.2 加强救助力量、救助装备以及后勤支持保障能力 |
5.2.1 加强专业救助应急技能训练 |
5.2.2 引进、改良适合多种环境和天气救助的救助船舶和潜水等应急救助装备 |
5.2.3 加强救助船舶、救助直升机和应急救助队的救助支持保障能力 |
5.3 结合自身特色充分发挥专业救助技术的辐射能力 |
5.3.1 建立海上救助志愿者队伍招募与考核标准 |
5.3.2 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指导和合作机制 |
5.3.3 提升专业救助队伍在救助过程中的认可度与重要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天津海上搜救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1.4.1 海上搜救核心概念 |
1.4.2 海上搜救理论基础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比较分析法 |
1.5.3 案例分析法 |
1.5.4 访谈研究法 |
1.6 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天津辖区海上搜救服务现状 |
2.1 天津辖区海上环境与特点 |
2.1.1 天津辖区海上通航环境 |
2.1.2 天津辖区海上水域自然条件 |
2.2 天津辖区历年海上事故险情数据分析 |
2.2.1 海上事故险情数据分析 |
2.2.2 海上事故险情影响因素 |
2.3 海上搜救相关法规政策演进 |
2.4 天津辖区海上搜救服务现状 |
2.4.1 海上搜救服务相关制度 |
2.4.2 海上搜救服务机构设置 |
2.4.3 海上搜救服务队伍建设 |
2.4.4 服务参与主体联络机制 |
2.4.5 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程序 |
第3章 天津辖区海上搜救服务中的问题及原因解析 |
3.1 调研访谈设计与实施 |
3.2 天津辖区海上搜救代表性案例 |
3.2.1 商船险情 |
3.2.2 渔船险情 |
3.2.3 垂钓休闲类险情 |
3.2.4 非法营运类船舶险情 |
3.3 案例分析和调研访谈分析 |
3.3.1 海上搜救服务主要类型 |
3.3.2 海上搜救服务主要影响因素 |
3.3.3 海上搜救服务难点 |
3.3.4 海上搜救服务新挑战 |
3.4 天津辖区海上搜救服务存在的问题 |
3.4.1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
3.4.2 公民海上安全意识不高 |
3.4.3 海上搜救资源配置不足 |
3.4.4 协同治理欠缺经验 |
3.4.5 政府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
3.5 天津辖区海上搜救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1 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
3.5.2 舆论宣传作用发挥不充分 |
3.5.3 部门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
3.5.4 搜救资源管理能力欠缺 |
3.5.5 管理部门服务意识不强 |
第4章 海上搜救服务的国内外经验及启示 |
4.1 海上搜救的国际经验 |
4.1.1 美国海上搜救服务经验 |
4.1.2 澳大利亚海上搜救服务经验 |
4.1.3 日本海上搜救服务经验 |
4.2 国内其他城市海上搜救经验 |
4.3 国内外海上搜救体系比较分析及启示 |
第5章 天津海上搜救服务能力提升路径及对策建议 |
5.1 内部管理建议 |
5.1.1 完善“一案三制”建设 |
5.1.2 加强海上搜救服务应急基础设施建设 |
5.1.3 加强海上搜救服务队伍建设 |
5.1.4 加强海上搜救服务能力建设 |
5.2 外部管理建议 |
5.2.1 加强舆论宣传力度,提高民众海上安全意识 |
5.2.2 划定海上安全区域,规范无序海上行为 |
5.2.3 探索海上搜救服务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 |
5.3 部门联动协同治理建议 |
5.3.1 打破部门壁垒,提高海上搜救应急协调能力 |
5.3.2 区域联动治理,齐抓共管不留海上搜救死角 |
5.3.3 加强专项治理,提升部门协同治理水平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我国北部海域海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结构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海上应急管理相关概念 |
2.1.1 应急管理 |
2.1.2 应急管理体系 |
2.1.3 海上应急管理体系 |
2.2 基本理论 |
2.2.1 全过程理论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北部海域海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
3.1 我国海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
3.1.1 海上应急管理体系沿革 |
3.1.2 我国北部海域概况及事故规律 |
3.1.3 各省逐步成立海上搜救管理体系 |
3.1.4 制定海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3.1.5 建立海上应急救援力量 |
3.2 海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3.2.1 海上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 |
3.2.2 海上监控和预警机制不完善 |
3.2.3 海上志愿者队伍建设不够 |
3.2.4 海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指挥存在不足 |
4 国外海上应急管理体系先进经验借鉴 |
4.1 其他国家海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
4.1.1 美国海上应急管理体系现状 |
4.1.2 日本海上应急管理体系现状 |
4.1.3 英国海上应急管理现状 |
4.2 经验借鉴 |
4.2.1 健全的应急管理体制 |
4.2.2 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 |
4.2.3 良好的志愿者队伍建设 |
4.2.4 先进的应急指挥体系 |
5 完善我国北部海域海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
5.1 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
5.1.1 有效整合分散的应急资源 |
5.1.2 配套立法完善管理体制 |
5.2 完善事前的预防体系 |
5.2.1 完善北部海域的监测预警机制 |
5.2.2 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 |
5.3 加强海上志愿者队伍建设 |
5.3.1 增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
5.3.2 提高志愿者队伍的能力 |
5.4 制定应急救援现场指挥制度 |
5.4.1 建设符合北部海域情况的应急指挥制度 |
5.4.2 加强现场指挥人员的培训工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我国海上搜救工作现状及改进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温州地区海上搜救应急管理协同问题研究[D]. 周凯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
- [2]海上搜救目标漂移预测模型研究及应用[D]. 朱岿.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3]南海地区海上搜救合作机制研究[D]. 蔡宇冰.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5)
- [4]中美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现状对比研究[D]. 钱竞舟. 外交学院, 2020(07)
- [5]基于弹性视角的我国北极航线安全评价及治理对策研究[D]. 周群.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6]基于群体智能算法的海上联合搜救[D]. 江志.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7]我国海上搜救志愿者权利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 石晶. 山东大学, 2020(02)
- [8]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提升对策研究[D]. 张默.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9]天津海上搜救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健.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10]我国北部海域海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D]. 韩轩.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