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谱中手性化合物的光学稳定性研究

质谱中手性化合物的光学稳定性研究

一、手性化合物在质谱中光学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丹[1](2021)在《六氢-β-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机理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六氢-β-酸(HBA)是啤酒花重要软树脂成分β-酸加氢还原后的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抑菌活性、抗氧化活性、降血糖活性和抗癌活性,但因其不溶于水,在水基食品体系中难以发挥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已证实,将HBA用环糊精(CD)包合可以增加其水溶性。因此,本研究选择了环糊精家族中安全性最好,应用最为普遍的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作为主体分子来包合HBA,利用其优异的水溶性来增加HBA在水中的溶解度,首先对六氢-β-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HBA/HP-β-CD包合物)的合成工艺进行优化;进而结合蛋白质组学技术对HBA/HP-β-CD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和抑菌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将其加入到葡萄汁中,通过其在鲜榨果汁中的应用评价其防腐保鲜效果,为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1)用研磨法制备HBA/HP-β-CD包合物,以包合率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考察了主客分子质量比、研磨温度和研磨时间三个因素对包合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试验设计考察了三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为:研磨温度为25oC;研磨时间为100 min;主客分子质量比为M(HP-β-CD):M(HBA)=63:1。对HBA/HP-β-CD包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经HP-β-CD包合后HBA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达到5.89 mg/m L,即经HP-β-CD包合后HBA的溶解度明显提高。(2)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在五种供试菌中,HBA/HP-β-CD包合物对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CMCC(B)50094并无抑制活性,HBA/HP-β-CD包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ATCC 19115的抑制作用最强。HBA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0.025 mg/m L和0.100 mg/m L。通过测定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曲线可以看出,与正常生长的菌体相比,HBA/HP-β-CD包合物显着抑制了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与繁殖。扫描电镜分析(SEM)和电导率实验初步验证了HBA/HP-β-CD包合物会破坏单增李斯特菌的细胞膜,从SEM图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单增李斯特菌的细胞膜出现了明显的褶皱、塌陷、甚至断裂现象。(3)为深入了解HBA/HP-β-CD包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机制,运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手段对HBA/HP-β-CD包合物处理后的单增李斯特菌细胞中蛋白质的表达有了清楚直观的认识。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HBA/HP-β-CD包合物通过破坏单增李斯特菌的细胞壁及细胞膜,造成细胞内电解质失衡,活性氧(ROS)含量增加;通过抑制与DNA复制、转录、翻译及核糖体合成相关的蛋白的表达,造成单增李斯特菌细胞中蛋白质含量降低,正常的生命活动无法正常进行;通过扰乱单增李斯特菌的能量摄取机制,使得菌体细胞无法获取足够的能量,最终导致菌体死亡。(4)在探究了HBA/HP-β-CD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和抑菌机理的基础上,将HBA/HP-β-CD环糊精包合物用于鲜榨葡萄汁,评价其在水基食品体系的防腐保鲜效果。将0.25和0.50 g/kg的HBA/HP-β-CD环糊精包合物加到葡萄汁中,通过测定葡萄汁中的维生素C、DPPH·清除活性、多酚含量、花青素含量、葡萄糖含量、果糖含量和总菌计数等多项指标,评价其保鲜效果,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HBA/HP-β-CD包合物在维持维生素C含量、多酚含量以及花青素含量方面起到的作用优于山梨酸钾,由于HBA/HP-β-CD包合物本身就具有抗氧化能力,将其加入葡萄汁后,葡萄汁的DPPH·清除能力高于山梨酸钾组和空白对照组。菌落总数实验表明,山梨酸钾的抑菌能力强于HBA/HP-β-CD包合物。

王海琨[2](2021)在《大麻二酚—环糊精偶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及全氨基环糊精催化水相不对称反应》文中研究说明环糊精因其具有分子识别、易衍生化、经济环保和生物安全等特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载体和超分子催化等领域。在药物载体领域,环糊精作为天然低聚糖分子,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其羟基易衍生与难溶性药物共价结合形成药物-环糊精偶合物进而提高药物的水溶性、稳定性以及生物利用度。在超分子催化领域,环糊精以类似于天然酶的形式用于水相催化。其空腔能够包合疏水性底物,形成特定的主-客体包合物,固定底物的空间位置并利用羟基或衍生基团作为反应催化位点催化反应。因此,基于环糊精的药物载体和超分子催化剂的设计、开发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大麻二酚具有抗癫痫、抗惊厥、抗癌、镇痛、免疫调节、美白等药理作用,然而其水溶性和稳定性差,极大的限制了大麻二酚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我们设计了大麻二酚-环糊精偶合物以克服这些缺陷。超分子催化是一种最接近于天然酶催化的形式,也是一种新颖的催化方式。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外部亲水内部疏水的两亲特性决定了其在水相反应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避免毒性有机试剂和昂贵试剂的使用。然而,在已有的报道中环糊精催化立体选择性反应的报道则十分少见,因而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挑战性。本文具体研究内容由以下两部分构成:1.对β-环糊精进行单氨基衍生化,得到4种不同链长的单氨基取代的环糊精。对大麻二酚的酚羟基进行羧酸衍生化,得到一个带有羧基官能团的大麻二酚羧酸衍生物。然后利用酰胺缩合反应将4种不同链长的单氨基取代的β-环糊精与大麻二酚羧酸衍生物共价结合成4种大麻二酚-环糊精偶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HR-MS和IR证明了偶合物的成功制备。通过TGA、UV-Vis和饱和溶液法证明了4种偶合物的热稳定性、光稳定性和水溶性比大麻二酚均有显着提高。最后通过MTT实验确定偶合物对Hela、MCF-7和HepG2细胞系具有一定的毒性。2.以β-环糊精为原料通过三步反应制备全(6-氨基)-β-环糊精。研究其作为催化剂在水相中催化不对称Mannich反应和不对称Aldol反应。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对反应产物进行结构表征,HPLC确定产物对映体过量值。结果表明:(1)不对称Mannich反应取得了较高的立体选择性(92%的ee值),但产率较低(5%);(2)在以丙酮和对硝基苯甲醛为底物的不对称Aldol反应中获得了98%的ee值。

双亚洲[3](2020)在《桥联双β-环糊精手性液相色谱键合相的制备与评价》文中认为尽管对映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几乎没有差别,但其生物活性、毒性和代谢途径却存在较大差异,这给人们的药品和食品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沙利度胺”事件发生以来,手性拆分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新型手性分离材料的开发成为了研究热点。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各类手性固定相(CSPs)相结合是手性分离的首选方法之一,环糊精类的手性固定相一直受到高度的关注。桥联环糊精由于其独特的协同包结和多重识别作用,在分子识别、分子开关、药物载运、不对称催化和仿生酶等众多领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色谱分离功能有待于开发利用。为弥补现有单环糊精固定相的不足,本论文制备并评价了两种新型的高选择性桥联环糊精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bridged cyclodextrin-bonded CSPs)。首先在温和的条件下合成了两种各具结构特色的桥联双β-环糊精,然后将其键合到硅胶上制得手性液相色谱固定相,即含强共轭性桥基的二苯乙烯二酰胺基桥联双β-环糊精键合相(SBCDP)和含较长柔性烷基链的二脲基桥联双β-环糊精键合相(UBCDP),并借助红外光谱、核磁、质谱、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等手段表征了固定相的结构。以多种药物和农药为探针系统地评价了新固定相的手性色谱性能。拆分了一系列黄烷酮类、阻滞类、三唑类和氨基酸类药物或农药。同时,分离过程中还对流动相组成、pH值、温度等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并与单β-环糊精固定相(CDCSP)进行了对照,初步探讨了两种新固定相的色谱分离机理。实验发现,新制的两种固定相的手性分离能力明显优于天然环糊精手性固定相,这是由于桥联双环糊精具有协同包结客体分子的特性,克服了天然环糊精腔体小的缺陷。分别采用两种新固定相,建立了 HPLC-荧光法快速测定盐酸阿罗洛尔药品中对映体含量的新方法,以及快速同时测定常见果蔬中六种三唑类手性农药对映体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LC-MS/MS新方法。第一章主要围绕手性化合物对映体给食品和药品安全带来的威胁,强调了对映体分离和分析的重要性。对现有的手性液相固定相进行了归纳总结,综述了 β-环糊精固定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有效的解决途径。概述了桥联环糊精在人工模拟酶、分子识别、药物载运等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展望了其在分离科学中潜在的应用价值。第二章采用二苯乙烯二羧酸与6-脱氧-6-氨基-β-环糊精反应,引入了强共轭的刚性二苯乙烯二酰胺桥基,合成了一种二苯乙烯二酰胺基桥联双β-环糊精,然后将其键合到硅胶表面,制得一种二苯乙烯二酰胺基桥联双β-环糊精固定相(SBCDP),并借助质谱、核磁、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然后以异丁嗪、吡喹酮、黄烷酮类、洛尔类药物和三哩类农药等23种手性化合物为探针,系统评价了其手性色谱性能,考察了流动相组成、柱温和pH值等色谱条件对分离的影响。实验发现,所选溶质均能在25分钟内被完全分离,分离度为1.51~5.15。其中,黄烷酮和抑霉唑的分离度分别高达5.15和4.38。经与CDCSP进行对照实验,发现SBCDP的手性分离能力更强。例如,CDCSP不能分离异丁嗪、毗喹酮和黄烷酮等体积较大的溶质,而SBCDP却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拆分这些溶质。明显地,不同于小腔体(~0.65 nm)的天然环糊精,桥联环糊精通过其邻近腔体和功能桥基构成一个V-型结构,能对更多的溶质进行手性识别和拆分。这主要得益于桥联环糊精的协同包结和多重识别作用。第三章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偶联剂,引入了较长的柔性烷基链,将两个6-脱氧-6-乙醇胺基-β-环糊精串联,合成了一种二脲基桥联双β-环糊精。然后将其键合到硅胶表面,制备了一种二脲基桥联双β-环糊精固定相(UBCDP),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以黄烷酮类、氨基酸类、三唑类等25种手性化合物为溶质探针,系统评价了 UBCDP的手性色谱性能,并初步探讨了相关分离机理。与单β-环糊精固定相(CDCSP)相比,UBCDP具有更好的手性分离能力,对2’-轻基黄烷酮、丹磺酰亮氨酸和己唑醇的分离度达到1.52~4.35,而CDCSP仅拆分了少量溶质的对映体,且分离度相对较低。第四章利用上述合成的UBCDP,在极性有机的模式下,对流动相组成、流速、柱温等色谱条件进行优化后,在25min内成功拆分了盐酸阿罗洛尔对映体,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药片中盐酸阿罗洛尔对映体含量的新方法。实验表明,在盐酸阿罗洛尔浓度为0.05~0.50mg/L的范围内,两个对映体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2),平均回收率范围为92.8~105.1%,最低检出限(LOD)低于0.025mg/L。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分析时间短,可作为盐酸阿罗洛尔对映体的质量控制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一种基础方法。第五章利用上述合成的SBCDP,建立了一种同时分离测定常见果蔬(苹果、草莓、香蕉、黄瓜、西红柿和油菜)中六种三唑类农药(己唑醇、戊唑醇、灭菌唑、粉唑醇、烯唑醇和多效唑)对映体的LC-MS/MS新方法。该方法灵敏度和选择性高(LOD,0.05~0.10μg/kg;LOQ,0.20~0.30 μg/kg),分析时间较短(50分钟内),线性范围宽(0.05~20μg/mL),回收率高(76.1~103.4%),重现性好(RSDs,2.6~11.9%)。其中检测限低于世界各国际组织规定的果蔬中的三唑类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s),适用于农药对映体残留量的快速检测。对科学评价农药对映体毒性,以及食品安全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丁顺军[4](2020)在《中药棉籽质量标准制订,棉酚提取、衍生化及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籽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籽,棉籽主要由外壳和壳内的棉籽仁组成。棉籽仁中含有35%-40%的油脂、39%蛋白质和0.2%-2%的棉酚,是重要的中药和油料资源。棉籽具有补肝肾、强腰膝、暖胃止痛、止血和催乳等功效。棉酚是棉籽中主要活性成分,随着对棉酚研究的深入,发现棉酚在抗肿瘤、抗菌和抗病毒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棉籽和棉酚的研究及经济价值很高。为了进一步对棉籽和棉酚价值开发,本研究以棉籽和棉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棉籽质量标准的建立。本研究以《中国药典》和《中药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为指导,对棉籽的[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进行研究。[鉴别]项下对棉籽进行了显微鉴别和薄层鉴别,[检查]项下对棉籽的含油量、总灰分和含水量进行规定,[含量测定]项下棉籽仁中棉酚的含量进行了规定。2.棉酚提取工艺考察研究。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对棉酚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棉酚提取率为指标,获得最佳的提取工艺。最佳提取工艺如下:石油醚为脱脂溶剂,75%丙酮为提取溶剂,提取时间为7.5h,提取温度为31℃,沉淀溶剂采用冰乙酸和三氟乙酸,重结晶溶剂采用80%的丙酮溶液。通过薄层、熔点测定、质谱测定、核磁共振(H谱和C谱)对提取的化合物进行定性鉴别,确证提取的化合物是棉酚。通过HPLC面积归一化法对提取的化合物进行纯度测定。本研究进一步对棉酚配合物的制备进行了研究,选取了 8种常见酸与棉酚形成配合物,最终确定盐酸、硝酸、三氟乙酸和冰乙酸能与棉酚形成配合物,并对配合物生成量与母液pH的关系进行考察,确定母液pH在1-2时棉酚配合物的生成量最大;本实验还进一步确定了四种棉酚配合物的稳定性,以及四种配合物在氯仿中的变化过程。3.棉酚衍生物的合成。本研究设计合成了三类棉酚衍生物。以肉桂酸类、异氰酸酯类和伯胺类化合物为原料,对棉酚8,8’-CHO进行结构修饰。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棉酚肉桂酸类衍生物和棉酚异氰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进行工艺优化,得到棉酚肉桂酸酯类衍生物和棉酚异氰酸酯类衍生物最佳的合成工艺。本研究一共合成了 14个新颖的棉酚衍生物。其中包括4个棉酚肉桂酸酯类衍生物,6个棉酚异氰酸酯类衍生物及4个棉酚希夫碱类衍生物。通过1H-NMR和13C-NMR对合成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4.棉酚衍生物活性研究。本实验采用了 CCK-8法完成4种棉酚肉桂酸酯类衍生物对白血病细胞的活性抑制研究。以伊马提尼为阳性对照,分别测定了四种棉酚肉桂酸衍生物在HL-60细胞、Jurkat细胞和K562细胞三种不同亚型细胞中的活性。初步筛选结果显示,所有棉酚肉桂酸酯类衍生物都能抑制上述细胞的增殖。其中,以化合物a2在Jurkat细胞中的抑制作用最强。采用MTT法完成了 6种棉酚异氰酸酯类衍生物对三种实体癌细胞的活性研究。以5-F尿嘧啶为阳性对照,分别测试了棉酚异氰酸酯类衍生物对SGC-7901细胞、Hela细胞和HepG2细胞抑制活性。初步筛选结果显示,6种棉酚异氰酸酯类衍生物对三种细胞都具有抗增殖的作用,其中化合物b4对三种肿瘤细胞抑制活性都较强,尤其是对HepG2细胞株作用最强。采用药敏纸片法对棉酚希夫碱类衍生物、醋酸棉酚和三氟乙酸棉酚的抗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醋酸棉酚和三氟乙酸棉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耐药铜绿假单胞菌126具有极弱的抑制活性,化合物c3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极弱的活性,其他化合物对7种测试菌株没有抑制活性。

张可嘉[5](2018)在《基于BINOL骨架的香豆素衍生物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超分子的特殊结构和性能,使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研究人员的重视,从而为分子自组装、分子器件、新兴纳米有机材料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材料科学及生命科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理论意义与深远影响。随着超分子化学的发展,分子识别在生物成像、分子生物学、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发展迅速。反应型荧光探针由于其优良的选择性、高灵敏度和操作简便,反应前后有较大的光谱变化等优点,使得反应型荧光探针备受关注。本文选用BINOL做为荧光团骨架,结合香豆素结构,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香豆素衍生物类荧光探针,并对其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基于不可逆化学反应的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实现了对Cys的荧光化学传感。在第一章中介绍了荧光探针的一般结构以及反应型荧光探针的几种识别机理(包括PET、FRET等),着重介绍了巯基氨基酸检测及近年来的研究现状。在第二章中,采用便宜易得且荧光极弱的1,1’-联二萘酚为初始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集成香豆素结构的探针分子L1-L6,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在第三章中,我们通过对第二章中合成的探针分子的荧光性质研究,发现:L1-L4能够选择性地识别Cys,这些荧光探针能够在30 min内完成与Cys之间的相互反应,在340 nm激发波长下,发生显着的荧光猝灭现象。所有的实验结果都表现出在其他的氨基酸也存在的条件下,L1-L4能够对Cys实现专一性识别。这是因为探针分子与Cys之间的识别过程是通过专一性反应实现的,丙烯酰基与Cys之间发生1,4–共轭加成后生成七元环化合物离去,释放出了香豆素衍生物结构,荧光消失的过程。在第四章中,引入了菲和芘两种结构,设计合成了以BINOL为骨架的两种咪唑类衍生物配体,并对它们进行了表征。

朱姝[6](2018)在《基于电致化学发光的手性传感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手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三维空间物体的基本属性,表示一种重要的对称性。如果某物体与其镜像不能重合,就称其为手性物质,就如同左手和右手互为镜像而无法重合。构成生物系统的许多分子都是手性物质,如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糖和酶等。手性分子的不同构型通常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生理活性与代谢作用。因此,对手性分子的研究、识别、分析与检测在现代生命科学、药学、医学、农学、食品营养学以及其他相关领域意义重大。发展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检测快速、响应灵敏的手性识别技术也成为分析检测的研究热点。电致化学发光(ECL,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或electrochemiluminescence)分析技术是以电化学为基础,与化学发光相结合的产物,它同时兼具电化学的高可控性以及化学发光法的灵敏性,操作简单、可控、易于实现。电致化学发光主要是通过在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反应产生发光,实现某些特定物质的定量定性分析。在电致化学发光体系中,发光物质的发光强度相对较低,当共反应试剂加入时,可以显着地提高发光强度。共反应试剂参与的电致化学发光具有很多优点,如灵敏度高、背景信号低、可控性强、仪器操作简单、分析简便快速、无需额外添加激发光源以及线性范围宽等,使其在食品安全检测、环境污染监测、临床诊断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些优点也可以促使其在手性识别的研究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和尺寸效应,使其具有比表面积大和表面活性位点多等诸多优点,能有效提高电极界面的电化学反应活性,可应用于信号放大策略,从而提高ECL传感器的灵敏度。另一方面,ECL发光物质的开发与研究也一直备受关注,从ECL手性传感器构建的角度出发,设计合成兼具发光和手性识别作用的新材料,对其应用研究的开发与拓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以上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对电致化学发光物质的修饰,结合纳米材料的信号放大作用,构筑手性传感界面,以实现对氨基酸对映异构体和手性药物分子对映异构体的识别和灵敏检测。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1.电致化学发光法用于手性识别抗坏血酸和异抗坏血酸实验设计利用环糊精作为手性选择剂,借助金铂碳纳米管的复合纳米材料固载环糊精,与此同时复合纳米材料还可放大信号,用电致化学发光的方法实现对抗坏血酸和异抗坏血酸的识别。实验将联吡啶钌、环糊精、复合纳米材料和全氟磺酸聚合物混合修饰于电极上,构筑了一个具有识别效应的固态ECL传感器。在传感器的构建中,抗坏血酸和异抗坏血酸可作为三联吡啶钌的共发光试剂,且二者在自然界中的来源和功能性具有差异,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化学和光学性质,可应用于信号放大和固载材料;环糊精通过包络作用实现对分子识别。实验中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电化学技术等手段对纳米材料的形貌、组成以及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环糊精与金属纳米材料的协同作用放大了环糊精的识别效果,且修饰电极对抗坏血酸具有较强的信号响应。同时,在7.5×10-33.5×10-33 mol?L-1的浓度范围内,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对抗坏血酸和异抗坏血酸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此外,传感器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重现性和选择性。本实验设计的具有识别效应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为手性识别研究以及电致化学发光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拓宽了纳米材料在传感器研究中的应用。2.基于功能化金属有机框架纳米花的固态电致化学发光手性传感器研究本研究利用三联吡啶钌的衍生物三(4,4’-二羧基-2,2’-二联吡啶)合钌(II)六水合物与金属镉盐组装了一个具有电致化学发光性能的金属有机框架(MOF)纳米花,并用其构筑了固态的电致化学发光手性传感。金属有机框架是由金属离子或团簇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组装形成的,具有分子内孔隙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可以通过调配中心金属离子或有机配体获得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新材料。纳米花状的MOF拥有多级的层状结构,大的表面积和便捷的电子传输通道,通过对比实验发现,本实验合成的纳米花状的MOF,相比于原配体具有较好电致化学发光性能。在电致化学发光研究中,手性小分子色氨酸对映异构体是钌配合物的共发光试剂,且其不同构型的对映体与钌配合物的发光能力不同;硫化镉量子点除了是ECL发光物质外,它还是钌配合物的阳极共发光物质;当两种共发光物质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ECL体系中时,二者由于竞争性作用会对ECL信号产生影响。实验利用溶剂交换相转移的方法制备C60纳米颗粒溶液,再将其功能化用于钌ECL体系的信号放大,利用色氨酸对映异构体与硫化镉量子点的竞争性反应淬灭量子点与钌MOF的ECL信号,实现色氨酸对映异构体的识别与灵敏检测;通过逐步修饰的方式,将功能化的C60、硫化镉量子点和钌MOF修饰于电极上,构筑了一个固态的“开-关”型ECL传感。研究采用多种技术手段验证了钌MOF纳米花的制备;对于传感器组装过程中用到的纳米材料也进行了相应的表征;同时,实验还采用电化学的方法表征了修饰电极的组装过程。在1.0×10-31.0×10-99 mol?L-1的浓度范围内,修饰电极对色氨酸对映异构体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应的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重现性也较好。本实验设计的基于钌金属有机框架的电致化学发光手性识别传感策略,为开发新型的小分子传感提供了思路,促进了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究和发展。3.L-谷氨酸的高特异性固态电致化学发光手性传感器研究对鲁米诺体系的ECL传感的研究,多是将其放在测试底液中,具有背景信号大和操作繁琐等缺点。鲁米诺结构中的氨基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可以还原金属纳米粒子,实现发光物质与信号放大物质的结合,更好的促进ECL信号产生的同时也可以借助金属纳米粒子的作用实现鲁米诺固态ECL传感的构筑。碳量子点是具有量子效应的尺寸小于传统碳纳米材料的物质,且其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羟基和环氧基,可以结合鲁米诺还原的金属纳米材料,并通过碳量子点的堆积作用将其固载制备固态鲁米诺ECL传感。实验设计合成一个鲁米诺与纳米材料相结合的新型固态ECL传感,用于识别和灵敏检测谷氨酸。结果表明鲁米诺还原的银纳米粒子再与碳量子点结合修饰于电极上的构筑方式,在实现发光物质固载构筑固态ECL传感的同时,也最大化的促进了ECL信号。酶具有特异性和专一性,作为手性选择剂对目标物具有更高的针对性,氨基酸氧化酶可以与金属银纳米粒子作用修饰于电极上,同时与相应的氨基酸发生反应,原位生成鲁米诺的共发光试剂过氧化氢,从而实现鲁米诺体系的高特异性固态ECL传感。实验采用L-谷氨酸氧化酶结合鲁米诺还原的银纳米粒子和碳量子点修饰的电极对L-谷氨酸实现了一个高选择性、高特异性的灵敏检测。实验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表征了纳米材料的合成和修饰电极的组装。在5.0×10-65.0×10-3 mol?L-1的浓度范围内,传感器对L-谷氨酸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通过标准加入法测定了尿液中谷氨酸的含量;此外,传感器的稳定性、重现性和选择性均较好。本研究中的传感器信号放大理念和氨基酸氧化酶的应用可以用来设计发展更多的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4.基于氮化碳纳米复合物的固态电致化学发光对手性药物普萘洛尔的识别研究实验研究拟从电致化学发光手性传感器的构建角度出发,修饰发光物质,设计合成兼具发光和识别功能的新材料,用于简化ECL手性传感的制备。类石墨烯相氮化碳(g-C3N4)是一类新的环境友好的电致化学发光物质,其制备工艺简单、热稳定性和光催化性能好且易于修饰。手性药物普萘洛尔对映异构体的不同构型具有不同的药理学活性,但其目前仍是以消旋体的形式入药,对其手性识别的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实验用碳酸镉(CdCO3)修饰g-C3N4,制备一个新型的具有发光性能的复合纳米材料CdCO3-g-C3N4,借助碳酸镉与手性药物普萘洛尔对映异构体的作用不同,制备了具有识别功能的ECL传感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试分析表明不同构型的普萘洛尔与碳酸镉的结合能力不同,由此它们与复合纳米材料CdCO3-g-C3N4的结合能力也不同,从而对g-C3N4/S2O82-体系的ECL信号的影响不同,进而实现普萘洛尔对映异构体的识别和量化分析。实验研究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表征了纳米材料和修饰电极的性能。在1.0×10-61.0×10-3 mol?L-1的浓度范围内,该传感器对普萘洛尔对映异构体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传感器的稳定性、重现性和选择性也较好。研究通过修饰电致化学发光物质,合成了一个新的功能性纳米材料,并用其构筑了一个具有手性识别能力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为电致化学发光在手性识别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5.基于樟脑酸锌的固态电致化学发光对手性药物普萘洛尔的识别研究电致化学发光作为一个研究不过百年的新领域,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电致化学发光新材料的开发将为其发展和应用带来新的契机。在ECL研究中,锌离子具有较好的促发光能力,但对其发光性能的研究仍未见报道。樟脑酸是一种常用的旋光体拆分剂。实验设计合成樟脑酸锌配合物并将其用于固态ECL手性传感的构筑。实验用SEM技术手段表征了樟脑酸锌的形貌,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手段验证了其组成元素和相应的官能团吸收波数的改变。实验利用樟脑酸锌制备修饰电极,在缓血酸胺-盐酸的缓冲体系中发现其具有ECL性能,通过不同的ECL测试方式,推测了樟脑酸锌的ECL机理。实验还借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研究,验证了樟脑酸锌与不同构型的普萘洛尔作用不同,据此构建了信号减小型的固态ECL手性传感,用来识别和检测手性药物普萘洛尔。在1.0×10-61.0×10-3 mol?L-1的浓度范围内,传感器对普萘洛尔对映异构体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此外,该传感器的稳定性、重现性和选择性也较好。在樟脑酸锌ECL发光机理的研究中,实验还发现锌离子也可以在缓血酸胺-盐酸的缓冲体系中产生ECL信号。这一具有识别和电致化学发光性能的新物质的发现和研究为开展新型的电致化学发光体系和设计新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吕承东[7](2017)在《四螺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螺旋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当中,遍及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几年,螺烯类化合物由于其特有螺旋的结构与性质,成为有机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螺烯类化合物具有稳定的共轭螺烯骨架和高旋光性,功能化的螺烯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手性合成、不对称催化、手性分子识别和分子机器中。1,1’-联萘-2,2’-二酚是具有C2轴手性的联芳香化合物,因其特殊的立体化学性质,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点,以联萘二酚为基础的衍生物也因其独特的性质在众多领域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大多数关于螺烯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研究仅仅限于非手性螺烯及其类似物上,而对于手性螺烯及其类似物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还很少。现有的手性螺烯及其类似物的合成方法大多存在反应原料难得、合成过程繁琐、反应条件苛刻(大多为低温、绝对无水无氧的反应),并且产率低、对映选择性差、副反应多等缺陷,所以,能够应用于不对称合成的手性螺烯配体或催化剂种类太少,手性螺烯催化的不对称反应应用领域有限。因此,我们以手性联萘二酚(BINOL)为母体,成功的通过一些简单、易得的原料,选择反应条件温和、产率较高的反应,在联萘二酚酚羟基的邻位和对位的位置,通过手性诱导螺旋性,引入四元螺环,并且合成一系列具有手性的四螺烯和复杂多螺烯,利用核磁谱图进行结构的表征,合成的四螺烯不仅能够有螺烯的螺旋性,而且能够保持原有联萘二酚的轴手性,使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检测其在光电方面的特性,继而将所获得的系列手性螺烯进一步应用于分子识别和手性催化等工作当中。同时,在联萘二酚母体基础上,与设计合成的具有二苯乙烯构型的磷叶立德试剂发生Wittig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得到大共轭结构的联萘酚衍生物,利用核磁谱图进行结构表征,对合成新型的联萘酚衍生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齐艳丽[8](2016)在《几种手性农药对映体环境行为及污染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手性农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映体具有相同的物理化学性质,但生物活性和毒性通常具有较大的差异,在生物体及环境中的吸收、分布和降解等行为也通常不同。开发和使用光学纯的手性农药可以提高药效、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而目前对手性农药环境行为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缺乏生物活性、毒性及归趋行为的基础数据。深入研究手性农药的环境行为,可在对映体水平上揭示相关机理,探索对映体的污染规律,为开发光学纯手性农药奠定基础,指导手性农药的合理使用,减轻环境负担。本文以手性除草剂精异丙甲草胺、乙氧呋草黄、敌草胺及吡氟禾草灵为目标,研究了对映体在多种环境基质中的环境行为、污染规律及应用稳定性,具体内容如下。建立了精异丙甲草胺的检测方法及样品前处理方法,考察了精异丙甲草胺在安徽和黑龙江土壤及玉米植株中的降解。精异丙甲草胺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小于在玉米植株中降解速率,在土壤中半衰期为12.00-12.40 d,而在玉米植株中仅为0.80-1.10 d,同时黑龙江玉米植株中的降解速率大于安徽玉米植株中的降解速率。对精异丙甲草胺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其在土壤及玉米植株中均保持构型稳定,无异构化发生。建立了乙氧呋草黄对映体的拆分方法及在基质中的残留分析方法。考察了乙氧呋草黄在宁夏、安徽、黑龙江和内蒙古土壤中及甜菜植株中的选择性降解。结果表明,乙氧呋草黄在土壤中的降解较慢,半衰期为14.44-63.01 d,四种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差别较大,k(安徽土壤)>k(黑龙江土壤)>k(内蒙古土壤)>k(宁夏土壤);乙氧呋草黄在甜菜植株中的降解较快,半衰期在0.75-1.94d之间。乙氧呋草黄对映体在四种土壤中的降解不具有选择性,而在宁夏和内蒙古甜菜植株中的降解具有选择性。在宁夏甜菜植株中,(-)-乙氧呋草黄比(+)-乙氧呋草黄降解的快;而在内蒙甜菜植株(+)-乙氧呋草黄优先降解。制备了光学纯吡氟禾草灵及吡氟禾草灵酸,建立了简单、快速的样品前处理及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吡氟禾草灵在北京、安徽和黑龙江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及稳定性。毗氟禾草灵在北京和安徽土壤中呈现选择性降解,在北京土壤中R-(+)-毗氟禾草灵的降解较快;而在安徽土壤中,S-(-)-毗氟禾草灵优先降解。吡氟禾草灵光学纯单体的转化实验表明,R-(+)-吡氟禾草灵在三种土壤降解过程中均保持构型稳定,不会发生对映体之间的转化;而S-(-)-吡氟禾草灵在北京和黑龙江土壤中除了生成S-(-)-吡氟禾草灵,还有R-(+)-毗氟禾草灵酸的生成。毗氟禾草灵在水环境中的选择性降解实验表明,吡氟禾草灵在碱性水中降解较快,在酸性水中降解缓慢。毗氟禾草灵在上庄水库水中的降解具有选择性,S-(-)-毗氟禾草灵降解较快,而在其他水体中均未发生选择性降解。精毗氟禾草灵在几种水体的降解过程中均只转化为R-(+)-吡氟禾草灵酸,表明精吡氟禾草灵在水体中的降解具有构型稳定性。田间条件下,毗氟禾草灵在几种植物及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吡氟禾草灵在几种植物和土壤中的降解均具有选择性。在番茄和黄瓜中,都是S-(-)-吡氟禾草灵优先降解;而在小白菜、油菜及土壤中,R-(+)-毗氟禾草灵降解较快,导致S-(-)-毗氟禾草灵的相对富集。精毗氟禾草灵在以上几种基质中的降解均保持构型稳定。此外,考察了毗氟禾草灵在家兔体血浆中的选择性降解及稳定性。吡氟禾草灵在家兔体内血浆中快速降解为毗氟禾草灵酸,吡氟禾草灵酸的生成及降解表现明显的选择性。同时,吡氟禾草灵在家兔体外血浆中代谢很快,且降解具有选择性,S-(-)-吡氟禾草灵降解相对较快。精吡氟禾草灵在家兔体内外血浆中的降解均保持构型稳定,无异构体的转化发生。建立了敌草胺对映体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了敌草胺在番茄、黄瓜、甘蓝、油菜和土壤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行为,结果表明敌草胺在蔬菜中的降解较快,半衰期为1.13-2.21 d,在土壤中降解相对较慢,半衰期为11.95 d。敌草胺在甘蓝中的降解呈现明显的立体选择性,(-)-敌草胺降解速率大于(+)-敌草胺;在番茄、黄瓜、油菜和土壤中的降解均不具有对映体选择性。利用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制得了敌草胺两个光学异构体,并对其进行旋光测定,确定构型。考察了敌草胺及其对映体对非靶标作物大豆和黄瓜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的影响,结果显示敌草胺明显抑制大豆和黄瓜的正常生长,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大豆和黄瓜造成了氧化损伤,促使大豆和黄瓜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下降,且(-)-敌草胺的抑制能力远远高于(+)-敌草胺。同时测定了敌草胺及其对映体对其靶标作物高羊茅和早熟禾的活性作用,结果表明(-)-敌草胺对高羊茅和早熟禾的活性远远高于(+)-敌草胺。建立了甲霜灵和甲霜灵酸的手性拆分方法及在番茄中的残留分析方法,考察了精甲霜灵在黑龙江和湖南番茄中的降解行为,同时研究了精甲霜灵的手性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精甲霜灵在黑龙江和湖南番茄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8.7 d和1.6d,表明精甲霜灵在湖南番茄中降解较快。精甲霜灵在黑龙江和湖南番茄中均降解为精甲霜灵酸,同时检测到了S-甲霜灵及S-甲霜灵酸。虽然精甲霜灵在黑龙江和湖南番茄中的降解过程中发生的构型转化,但是其S异构体的含量微乎其微,不足以影响精甲霜灵的药效。本论文工作确定了几种手性除草剂对映体的环境行为,揭示了对映体的污染规律,对于指导相关农药的合理使用、减小环境污染、准确评价手性农药的污染风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莉[9](2016)在《双咔啉类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不对称烯丙基化加成反应中的活性和相关产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手性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常见的现象,在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手性药物因其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引起广泛重视。发展好的对映选择性、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L-色氨酸出发合成了一系列轴手性双咔啉氮氧催化剂。以1位不同取代基咔啉醛为底物,初步探讨了其不对称催化活性。并对此系列化合物生物活性进行初步研究。第一章,醛的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的研究进展概述。第二章,在课题组既往研究工作基础上,继续探讨轴手性双咔啉氮氧化合物对大结构骨架醛的不对称催化活性。以常见的L-色氨酸为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了多个1,1’-双咔啉氮氧轴手性催化剂。同时以L-色氨酸为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系列1-取代-3-甲酰基-9-甲基咔啉醛。以此大结构骨架醛为底物研究轴手性双咔啉氮氧化合物的不对称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反应能够在-25℃下16 h内顺利完成。该类催化剂在三氯烯丙基硅烷对大结构醛的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中表现出了优异的对映选择性:当3,3’位有环戊基取代时对大底物醛反应ee值最优,最高ee值96%。共合成新结构咔啉类化合物80个。第三章通过VCD、ECD、IR、OR检测,计算值与实验值分析比较确定轴手性双咔啉氮氧催化剂及不对称催化反应手性产物的绝对构型。第四章对系列1-取代-3甲酰基-9甲基咔啉醛合成的中间产物及经烯丙基化不对称催化反应后手性产物进行生物活性研究。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部分衍生物抑制肿瘤细胞株生长,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手性催化产物的R型、S型及外消旋体的抑制作用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差别(p﹤0.05)。初步构效关系的研究表明:9位H取代效果好于-CH3取代;3位取代效果:酯基好于-CH2OH取代,好于手性烯丙醇。

陆金杰[10](2016)在《基于环状偶氮苯的新型功能性材料的高效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备新型的光功能高分子材料以满足科学技术(尤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不断发展的需求一直是科学家们倍受关注的课题。偶氮苯因其独特的可逆光致异构化性能以及优越的光诱导取向能力,使得含有偶氮苯的高分子材料得到广泛地应用。例如偶氮苯材料可应用于光刻技术、非线性光学器件、数据储存等领域。21世纪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偶氮苯又成为生物医学领域广泛关注的具有多重响应性基团,偶氮苯除了具了光响应外,其偶氮键在还原剂或生物酶的作用下会断开。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将偶氮苯基团引入环状分子骨架中,由于小环具有较强的刚性,在环的约束下,偶氮苯基团的构象异构化受到极大的限制,因而环状分子表现出与普通的线状分子不同的光致异构化性能,与线型前体相比,环状偶氮苯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更好的光响应性能等。因此,基于功能性环状偶氮苯材料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本论文主要从环状偶氮苯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出发,研究了高效制备具有平面手性的功能环状偶氮苯类化合物的方法及其性能,进一步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探明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环状拓扑对性能的影响;另外,我们还将环状偶氮苯引入到聚合物的主链或侧链上制备了一系列环状偶氮苯聚合物,考察了相应聚合物对光及还原剂的双重响应性以及在药物缓释领域的应用。研究内容具体包括:(1)通过Glaser偶合点击反应高效制备了两种新型的两端具有“功能把手”的2,2’-取代的联萘-偶氮苯环状手性分子。进一步,通过其与端基为苯硼酸酯的“桥链”分子之间的Suzuki偶合缩聚反应,分别制备了含有刚性共轭链和柔性非共轭链的两种串珠状偶氮苯聚合物。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圆二色谱(CD),比旋光度以及含时密度泛函(TD-DFT)计算方法对环/线状联萘-偶氮苯分子及相应的串珠状偶氮苯聚合物的手性光学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实验和计算结果表明,环状构型显示出比线性构型更加优异的光学性质,分子中偶氮苯的平面手性及光致手性变化更加明显。首次发现环状结构与线型结构中的偶氮苯基团具有相反的比旋光度值,这为开发可逆的dextro-/levo-型手性光学开关奠定了基础。同时,比较两种聚合物的性能发现,桥链分子对所制备的串珠状聚合物的手性有较大影响。当桥链结构为刚性的共轭型结构时,聚合物的溶解性差,而且主链上小环中的偶氮苯基团的光致异构化行为被抑制,从而使聚合物失去“开关”特性。(2)设计并合成了三种新型的含有不对称环状联萘-偶氮苯结构的光响应聚合物。首先通过点击反应-cuaac(铜催化的叠氮和炔基环加成)得到了分子内具有不同亚甲基重复单元链(n=2,4,6)的非对称平面手性环状偶氮苯,uv-vis与cd测试结果显示,含有六个亚甲基链(n=6)的环状分子在初始状态下偶氮苯几乎无平面手性,而当使用365nm的紫外光和435nm的可见光交替照射后,分子显示出有趣的“zero-negative-zero”型手性变化,该结果也已由理论计算结果得到验证。进一步利用环状结构上的功能基团将其制备成单体而将其引入到聚合物的侧链中,发现所获得的聚合物氯仿溶液在uv/vis交替光照射后,聚合物与环状小分子一样也体现出手性“从无到有”的变化趋势,并且照射多次后无疲劳特征。这意味着该聚合物是一类潜在的大分子手性光开关材料。(3)设计并合成了三种具有光响应性的平面手性分子,这些开关分子主要由2,2-取代的联萘结构和光响应基团偶氮苯组成,两者之间通过不同长度的柔性链连接构成环状联萘-偶氮苯分子,考察了它们作为光调制开关用于控制手性向列相液晶的超分子结构性能。液晶掺杂实验结果证明,这三种手性分子均具有很高的htp值(>80μm-1)。研究发现即使它们在液晶主体中的掺杂量很低,都可以有效地将手性转移到液晶超分子结构中,使其转变为螺旋结构。除此之外,我们还比较了环状手性母体结构及尾基对分子htp值的影响,发现规整性较高的手性母体结构及较长的烷基链都有利于提高手性掺杂剂的htp值。液晶反射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含有这类环状手性分子的手性向列相液晶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的交替照射下可以实现红色与黄色之间的可逆光反射。(4)制备了两种分别含有环状偶氮苯侧基和线型偶氮苯侧基的两亲性共聚物,peg45-b-pcazo17和peg45-b-plazo19。两种聚合物在ph为7.4的磷酸盐缓冲(pb)溶液中都可以组装成稳定的囊泡结构。由于偶氮苯基团的存在,两种组装体均体现出优异的对光和还原剂(如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的双重响应性;还研究了组装体包裹尼罗红(nilered)和阿霉素(dox)及光/还原双重响应性,发现聚合物peg45-b-pcazo17所形成的囊泡在相同条件下可以包载比peg45-b-plazo19组装体更多的疏水性荧光染料分子,并且光照下荧光的可逆变化性能更加优越。同时,包有DOX的两种组装体在Na2S2O4存在下,也可以有效地释放药物分子,含有环状偶氮苯的囊泡的释放速率及药物释放量均略大于含有线型偶氮苯的组装体。我们注意到传统线型偶氮苯基团在还原后会生成强致癌性的苯胺分子并被人体吸收,而环状偶氮苯还原后形成的苯胺基团仍在聚合物链上,与不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一起被人体排出,从而降低了载药材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由于N2S2O4还原偶氮苯过程可模拟人体结肠内特有的偶氮还原酶作用机理,因此含环状偶氮苯的两亲性聚合物较线型对映体在结肠疾病治疗领域有一定的优势。

二、手性化合物在质谱中光学稳定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性化合物在质谱中光学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六氢-β-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机理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啤酒花
        1.2.1 啤酒花简介
        1.2.2 啤酒花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1.3 六氢-β-酸(Hexahydro-β-acids,HBA)
        1.3.1 β-酸的利用问题
        1.3.2 HBA的制备
        1.3.3 HBA的生物活性
        1.3.4 HBA的安全性评价
    1.4 环糊精及其包合物
        1.4.1 环糊精简介
        1.4.2 β-CD的代表性衍生物及其特点
        1.4.3 β-CD及其衍生物的增溶机理
        1.4.4 β-CD及其衍生物在食品及相关领域的应用
    1.5 抑菌机理的研究方法
        1.5.1 体外多指标测定
        1.5.2 分子对接技术
        1.5.3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抑菌机理研究
    1.6 本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HBA/HP-β-CD包合物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2.2.2 HBA/HP-β-CD包合物制备方法的选择
        2.2.3 IR测试
        2.2.4 XRD测试
        2.2.5 SEM测试
        2.2.6 标准曲线绘制
        2.2.7 测定方法及公式
        2.2.8 HBA/HP-β-CD包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
        2.2.9 HBA/HP-β-CD包合物在水中溶解度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BA/HP-β-CD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2.3.2 IR测试结果
        2.3.3 XRD测试结果
        2.3.4 HBA/HP-β-CD包合物的SEM分析
        2.3.5 单因素筛选结果
        2.3.6 响应面中心组合优化实验结果
        2.3.7 HBA/HP-β-CD包合物的溶解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HBA/HP-β-CD包合物的抑菌活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3.2.2 HBA/HP-β-CD包合物的制备
        3.2.3 培养基的配制
        3.2.4 菌悬液的制备
        3.2.5 抑菌活性测定
        3.2.6 HBA/HP-β-CD包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3.2.7 SEM对菌体表面的形态学观察
        3.2.8 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曲线的制作
        3.2.9 细胞膜通透性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BA/HP-β-CD包合物的抑菌活性评价
        3.3.2 HBA/HP-β-CD包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的MIC和 MBC的确定
        3.3.3 菌体形态学观察结果
        3.3.4 HBA/HP-β-CD包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3.3.5 细胞膜的通透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HBA/HP-β-CD包合物的抑菌机理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4.2.2 单增李斯特菌培养
        4.2.3 蛋白质组学研究实验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革兰氏染色结果
        4.3.2 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
        4.3.3 亚细胞定位分析
        4.3.4 功能富集分析
        4.3.5 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HBA/HP-β-CD包合物在鲜榨葡萄汁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5.2.2 葡萄汁的制备
        5.2.3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5.2.4 pH值测定
        5.2.5 葡萄糖与果糖含量的测定
        5.2.6 维生素C的测定
        5.2.7 总多酚含量的测定
        5.2.8 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5.2.9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5.2.10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5.2.11 菌落总数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标准曲线
        5.3.2 理化性质的变化
        5.3.3 重要营养成分的变化
        5.3.4 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5.3.5 菌落总数的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1.1 主要研究结论
        6.1.2 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差异表达蛋白质名称及表达情况对照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大麻二酚—环糊精偶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及全氨基环糊精催化水相不对称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环糊精化学概述
    1.2 基于环糊精的超分子药物载体研究进展
        1.2.1 环糊精偶合物药物载体研究进展
        1.2.2 环糊精纳米载药体系研究进展
    1.3 基于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超分子不对称催化研究进展
        1.3.1 β-环糊精与金属配合物催化的不对称反应
        1.3.2 β-环糊精与非金属配合物催化的不对称反应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大麻二酚和环糊精偶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部分
        2.3.1 大麻二酚和环糊精偶合物的制备
        2.3.2 大麻二酚和环糊精偶合物的光谱分析
        2.3.3 大麻二酚和环糊精偶合物包结模式的测定
        2.3.4 大麻二酚和环糊精偶合物稳定性的测定
        2.3.5 大麻二酚和环糊精偶合物水溶性的测定
        2.3.6 大麻二酚和环糊精偶合物生物活性实验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大麻二酚和环糊精偶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2.4.2 大麻二酚和环糊精偶合物的光谱分析
        2.4.3 大麻二酚和环糊精偶合物的包结模式分析
        2.4.4 大麻二酚和环糊精偶合物稳定性的分析
        2.4.5 大麻二酚和环糊精偶合物的水溶性
        2.4.6 大麻二酚和环糊精偶合物的生物活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氨基环糊精催化水相不对称反应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操作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全(6-氨基)-环糊精的制备
        3.3.2 不对称Mannich反应
        3.3.3 不对称Aldol反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桥联双β-环糊精手性液相色谱键合相的制备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手性化合物
    1.2 手性光学纯化合物的获取
    1.3 手性固定相(CSPs)
        1.3.1 Pirkle刷型CSPs
        1.3.2 多糖类CSPs
        1.3.3 大环抗生素CSPs
        1.3.4 蛋白质类CSPs
        1.3.5 金属有机框架类CSPs
        1.3.6 环糊精类CSPs
    1.4 桥联环糊精
        1.4.1 桥联双环糊精的合成
        1.4.2 桥联双环糊精的结构性质
        1.4.3 桥联双环糊精的应用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 二苯乙烯二酰胺基桥联双β-环糊精液相色谱键合相的制备与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
        2.2.3 SBA-15的制备
        2.2.4 二苯乙烯二酰胺基桥联双β-环糊精的合成
        2.2.5 二苯乙烯二酰胺基桥联双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SBCDP)的制备
        2.2.6 色谱柱的填充
        2.2.7 色谱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二苯乙烯二酰胺基桥联双β-环糊精及其固定相的表征
        2.3.2 二苯乙烯二酰胺基桥联双β-环糊精固定相(SBCDP)的结构表征
        2.3.3 二苯乙烯二酰胺基桥联双β-环糊精固定相(SBCDP)的评价
    2.4 结论
第3章 二脲基桥联双β-环糊精液相色谱键合相的制备与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
        3.2.3 二脲基桥联双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UBCDP)的制备
        3.2.4 色谱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二脲基桥联双β-环糊精的合成
        3.3.2 结构表征
        3.3.3 色谱性能评价
    3.4 结论
第4章 桥联双β-环糊精液相色谱柱测定药片中盐酸阿罗洛尔对映体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色谱方法
        4.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4.2.4 样品前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4.3.2 对映体出峰顺序的确定
        4.3.3 实际样品的测定
    4.4 结论
第5章 二苯乙烯二酰胺基桥联双环糊精固定相测定果蔬中的三唑类农药对映体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5.2.3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5.2.4 样品前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5.3.2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条件的优化
        5.3.3 方法验证
        5.3.4 实际样品测定
    5.4 结论
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中药棉籽质量标准制订,棉酚提取、衍生化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棉酚的研究概述
        1.1.1 棉酚
        1.1.2 棉酚的提取工艺研究
        1.1.3 棉酚衍生化研究进展
        1.1.4 棉酚及其衍生物活性研究
    1.2 本课题研究的基础
    1.3 选题背景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棉籽质量标准研究
    2.1 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其他材料
    2.2 棉籽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2.2.1 性状鉴别
        2.2.2 显微鉴别
        2.2.3 薄层鉴别
        2.2.4 棉酚含量测定
        2.2.5 棉籽含油量测定
        2.2.6 总灰分
        2.2.7 干燥失重
    2.3 棉籽质量标准
3 棉酚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3.1 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仪器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其他材料
    3.2 棉酚的提取工艺研究
        3.2.1 棉酚的提取
        3.2.2 棉酚提取工艺优化
        3.2.3 棉酚工艺优化实验结果
    3.3 棉酚的定性鉴别、结构表征及纯度测定
        3.3.1 薄层鉴别
        3.3.2 熔点法
        3.3.3 质谱法
        3.3.4 核磁共振法
        3.3.5 棉酚纯度测定
    3.4 棉酚配合物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3.4.1 棉酚配合物制备方法
        3.4.2 棉酚配合物稳定性研究
    3.5 小结与讨论
4 棉酚的衍生化研究
    4.1 仪器与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其他材料
    4.2 棉酚肉桂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
        4.2.1 合成路线
        4.2.2 棉酚肉桂酸酯类衍生物合成步骤
        4.2.3 棉酚肉桂酸酯类衍生物合成工艺优化
        4.2.4 棉酚肉桂酸酯类衍生物的结构表征
    4.3 棉酚异氰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
        4.3.1 合成路线
        4.3.2 棉酚异氰酸酯类合成工艺优化
        4.3.3 棉酚异氰酸酯类衍生物的结构表征
    4.4 棉酚希夫碱类衍生物的合成
        4.4.1 合成路线
        4.4.2 棉酚希夫碱类衍生物结构表征
    4.5 小结
5 棉酚活性初步研究
    5.1 仪器与材料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材料
    5.2 抗肿瘤活性测试
        5.2.1 溶液配制
        5.2.2 细胞株类型(细菌类型)和培养方法
        5.2.3 活性测试
    5.4 实验结果
        5.4.1 棉酚肉桂酸酯类化合物抗白血病活性结果
        5.4.2 棉酚异氰酸酯类化合物抗胃癌、抗宫颈癌和抗肝癌活性结果
        5.4.3 抗菌活性结果
    5.5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含量测定HPLC图谱
附录B: 棉酚及其衍生物核磁图谱
附录C: 英文缩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5)基于BINOL骨架的香豆素衍生物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分子化学与分子识别
    1.2 荧光探针概述
    1.3 荧光探针识别机理
        1.3.1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
        1.3.2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1.3.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1.3.4 激基缔合物(Excimer)
        1.3.5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
    1.4 反应型荧光探针
    1.5 巯基氨基酸及检测
        1.5.1 巯基氨基酸的性质及检测意义
    1.6 Cys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1.6.1 香豆素衍生物探针
        1.6.2 BODIPY衍生物探针
        1.6.3 罗丹明、荧光素衍生物探针
    1.7 BINOL化合物在识别手型分子物质方面的研究
    1.8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BINOL骨架的香豆素类衍生物探针的设计、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配体的合成
        2.3.1 (R)?BINOL醛的合成
        2.3.2 探针前体合成
        2.3.3 探针的合成
    2.4 香豆素衍生物探针的单晶培养
    2.5 探针分子荧光量子产率的计算
    2.6 探针L~1-L~6的熔程
    2.7 (R)–1-(R)–4的高斯理论计算
    2.8 L~1-L~6的高斯理论计算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三章 专一识别Cys的香豆素类衍生物荧光探针的荧光光谱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测试条件
    3.3 L~1-L~4的光谱性质研究
        3.3.1 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响应
        3.3.2 不同pH下探针L~4的稳定性
        3.3.3 不同含水量条件下L~4的稳定性
        3.3.4 L~1-L~4对Cys的竞争干扰测试
        3.3.5 L~1-L~4对Cys的时间响应曲线
        3.3.6 L~1-L~4对Cys的浓度滴定曲线
        3.3.7 L~2对L-Cys和D-Cys的手性识别研究
    3.4 L~2与Cys之间的识别机理
    3.5 L~1-L~4与Cys作用后荧光量子产率的计算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BINOL骨架的咪唑类衍生物配体的设计、合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配体的合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总结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电致化学发光的手性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手性及手性识别
    1.2 手性识别研究现状
    1.3 电致化学发光的发展
    1.4 电致化学发光体系
    1.5 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中的信号放大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2章 电致化学发光法用于手性识别抗坏血酸和异抗坏血酸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基于功能化金属有机框架纳米花的固态电致化学发光手性传感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L-谷氨酸的高特异性固态电致化学发光手性传感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基于氮化碳纳米复合物的固态电致化学发光对手性药物普萘洛尔的识别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4 结论
第6章 基于樟脑酸锌的固态电致化学发光对手性药物普萘洛尔的识别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3 结果与讨论
    6.4 结论
第7章 总结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四螺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螺烯的简介
    1.2 螺烯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 螺烯类化合物的合成
        1.3.1 光氧化光环合成
        1.3.2 Diels-Alder反应
        1.3.3 过渡金属催化环加成
        1.3.4 自由基反应
        1.3.5 Friedel-Crafts-Type反应
        1.3.6 其他合成方法
    1.4 螺烯类化合物的应用前景
        1.4.1 不对称催化
        1.4.2 有机染料材料
        1.4.3 分子识别
        1.4.4 生物学应用
        1.4.5 分子机器
        1.4.6 有机电子学
    1.5 课题研究背景
第二章 四螺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合成路线
    2.3 仪器与试剂
        2.3.1 仪器
        2.3.2 主要试剂
    2.4 四螺烯的合成
        2.4.1 四螺烯 2-1,2-2 的合成
        2.4.2 四螺烯 2-3 的合成
        2.4.3 四螺烯 2-4,2-5 的合成
        2.4.4 四螺烯 2-6 的合成
    2.5 四螺烯光谱性能研究
        2.5.1 四螺烯 2-1,2-2 和 2-3 在不同溶剂中的光谱性能研究
        2.5.2 四螺烯 2-1,2-2 和 2-3 在溶剂中的光谱性能研究
        2.5.3 四螺烯 2-4,2-5 和 2-6 在不同溶剂中的光谱性能研究
        2.5.4 四螺烯 2-4,2-5 和 2-6 在溶剂中的光谱性能研究
        2.5.5 四螺烯 2-1~2-6 在溶剂中的光谱性能研究
        2.5.6 四螺烯 2-1~2-6 在CH2Cl2中的旋光性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INOL衍生物的合成
    3.1 引言
    3.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3.2.1 Wittig试剂 3-3a,3-3b和 3-3c的合成
        3.2.2 BINOL衍生物 3-4a,3-4b和 3-4c的合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BINOL衍生物 3-4a,3-4b和 3-4c谱图解析
        3.3.2 实验问题处理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几种手性农药对映体环境行为及污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手性农药的环境行为研究
        1.2.1 手性农药在止壤中的环境行为
        1.2.2 手性农药在水体中环境行为
        1.2.3 手性农药在植物体内的环境行为
        1.2.4 手性农药在动物体内的环境行为
    1.3 光学纯农药的稳定性研究
    1.4 文本所涉及手性农药的研究进展
        1.4.1 手性除草剂精异丙甲草胺的研究进展
        1.4.2 手性除草剂乙氧呋草黄的研究进展
        1.4.3 手性除草剂敌草胺的研究进展
        1.4.4 手性除草剂吡氟草灵的研究进展
    1.5 文本的立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精异丙甲草胺在玉米及土壤中的立体稳定性研究
    2.1 精异丙甲草胺在土壤中的立体稳定性
        2.1.1 材料与仪器
        2.1.2 检测方法
        2.1.3 田间实验
        2.1.4 样品前处理
        2.1.5 方法验证
        2.1.6 数据处理
        2.1.7 结果讨论
    2.2 精异丙甲草胺在玉米植株中的立体稳定性
        2.2.1 材料与仪器
        2.2.2 检测方法
        2.2.3 田间实验
        2.2.4 样品前处理
        2.2.5 方法验证
        2.2.6 数据处理
        2.2.7 结果讨论
    2.3 小结
第三章 乙氧呋草黄在甜菜及土壤中的立体稳定性研究
    3.1 乙氧呋草黄在土壤中的立体稳定性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检测方法
        3.1.3 田间实验
        3.1.4 样品前处理
        3.1.5 方法验证
        3.1.6 数据处理
        3.1.7 结果讨论
    3.2 乙氧呋草黄在甜菜植株中的立体稳定性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检测方法
        3.2.3 田间实验
        3.2.4 样品前处理
        3.2.5 方法验证
        3.2.6 数据处理
        3.2.7 结果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敌草胺立体稳定性及对映体毒性研究
    4.1 敌草胺对映体在植物及土壤中的立体稳定性
        4.1.1 敌草胺对映体分离制备分析
        4.1.2 田间实验
        4.1.3 样品前处理
        4.1.4 方法验证
        4.1.5 数据处理
        4.1.6 结果与讨论
    4.2 敌草胺对映体环境毒理学研究
        4.2.1 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影响
        4.2.2 对靶标生物的活性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呋氟禾草灵在环境中的立体稳定性研究
    5.1 呋氟禾草灵对映体在土壤中的立体稳定性
        5.1.1 材料与仪器
        5.1.2 土壤培养
        5.1.3 王壤样品前处理
        5.1.4 方法验证
        5.1.5 数据处理
        5.1.6 结果讨论
    5.2 呋氟禾草灵对映体在水环境中的立体稳定性
        5.2.1 材料与仪器
        5.2.2 水体培养
        5.2.3 样品前处理
        5.2.4 方法验证
        5.2.5 数据处理
        5.2.6 结果讨论
    5.3 呋氟禾草灵对映体在植物中的立体稳定性
        5.3.1 材料与仪器
        5.3.2 田间实验
        5.3.3 样品前处理
        5.3.4 方法验证
        5.3.5 数据处理
        5.3.6 结果讨论
    5.4 呋氟禾草灵对映体在家兔血浆中的立体稳定性
        5.4.1 材料与仪器
        5.4.2 实验设计
        5.4.3 样品前处理
        5.4.4 方法验证
        5.4.5 数据处理
        5.4.6 结果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精甲霜灵在番茄中的立体稳定性研究
    6.1 精甲霜灵在番茄中的立体稳定性
        6.1.1 材料与仪器
        6.1.2 检测方法
        6.1.3 田间实验
        6.1.4 样品前处理
        6.1.5 方法验证
        6.1.6 数据处理
        6.1.7 结果讨论
    6.2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精异丙甲草胺在玉米及土壤中的立体稳定性
    7.2 乙氧呋草黄在甜菜及土壤中的立体稳定性
    7.3 敌草胺立体稳定性及对映体毒性
    7.4 呋氟禾草灵的立体稳定性
    7.5 精甲霜灵的立体稳定性
    7.6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双咔啉类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不对称烯丙基化加成反应中的活性和相关产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醛的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研究进展
    1.1 前言
    1.2 手性辅剂控制的醛的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
        1.2.1 手性烯丙基硼试剂
        1.2.2 手性烯丙基硅试剂
    1.3 手性催化剂催化醛的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
        1.3.1 路易斯酸催化醛的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
        1.3.2 路易斯碱催化醛的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
第2章 双咔啉类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不对称烯丙基化加成反应中的活性
    2.1 前言
        2.1.1 C-3,C-3,含有酯基的 1,1,-双咔啉N,N,- dioxides催化剂
        2.1.2 C-3,C-3’含有酰胺的 1,1’-双咔啉N,N,- dioxides催化剂
    2.2 课题的提出与设计
    2.3 催化剂的合成
    2.4 1-取代3甲酰基9甲基咔啉醛合成
    2.5 不对称催化大结构骨架醛的烯丙基化加成反应研究
        2.5.1 催化剂的筛选
        2.5.2 溶剂的筛选
        2.5.3 温度的筛选
        2.5.4 不同取代基咔啉醛不对称催化反应结果
        2.5.5 小骨架结构醛不对称催化反应结果
        2.5.6 不对称催化加成反应机理
    2.6 小结
    2.7 实验部分
        2.7.1 仪器与试剂
        2.7.2 实验操作
第3章 轴手性双咔啉N-O催化剂及其不对称催化产物绝对构型的确定
    3.1 前言
        3.1.1 ~(13)C-NMR计算确定构型
        3.1.2 OR计算及应用
        3.1.3 ECD计算及应用
        3.1.4 VCD计算及应用
        3.1.5 手性分子特征矩阵值极其应用
    3.2 轴手性 β-双咔啉N-O催化剂绝对构型的确定
        3.2.1 VCD计算与实验比较分析
        3.2.2 ECD计算与实验比较分析
        3.2.3 OR计算与实验比较分析
        3.2.4 小结
    3.3 不对称催化产物绝对构型的确定
        3.3.1 ECD计算与实验比较分析
        3.3.2 VCD计算与实验比较分析
        3.3.3 OR计算与实验比较分析
        3.3.4 小结
第4章 β-咔啉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4.1 前言
        4.1.1 抗肿瘤活性
        4.1.2 骨质疏松作用
        4.1.3 抗病毒活性
        4.1.4 其他药理学活性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细胞株
        4.2.2 药品与试剂
        4.2.3 仪器
        4.2.4 供试化合物及试剂配制
        4.2.5 细胞培养
        4.2.6 MTT实验步骤
        4.2.7 数据处理
        4.2.8 相关咔啉化合物合成
    4.3 相关β-咔啉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4.3.1 手性化合物及其外消旋体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4.3.2 β咔啉系列化合物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4.4 小结
        4.4.1 手性因素对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4.4.2 高抑瘤活性化合物
        4.4.3 构效关系的研究
        4.4.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基于环状偶氮苯的新型功能性材料的高效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偶氮苯化合物
        1.1.1 偶氮苯光致异构化
        1.1.2 偶氮苯的还原性
        1.1.3 偶氮苯客体分子响应性
        1.1.4 含偶氮苯两亲性聚合物自组装及生物应用
    1.2 环状偶氮苯分子
        1.2.1 环状偶氮苯的合成策略
        1.2.2 环状偶氮苯光致异构特性
        1.2.3 含有环状偶氮苯的聚合物及其性能研究
    1.3 功能性环状偶氮苯分子—平面手性光学开关及其应用
        1.3.1 平面手性
        1.3.2 具有平面手性的环状偶氮苯光开关
        1.3.3 平面手性偶氮苯用于液晶掺杂体
    1.4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 2,2’-取代的联萘酚-偶氮苯环状手性分子合成及其聚合物光手性行为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原料
        2.2.2 分析测试仪器
        2.2.3 环状联萘-偶氮苯手性分子SC的合成及表征
        2.2.4 化合物TBBP的合成
        2.2.5 化合物SC与FBBP及TBBP的交替共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SL与SC的合成及表征
        2.3.2 化合物SL与SC的手性光学性质比较
        2.3.3 串珠状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3.4 串珠状聚合物的手性光学性质
    2.4 理论计算部分
        2.4.1 分子结构优化
        2.4.2 计算模拟圆二色谱(CD)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含环状偶氮苯侧基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手性光学开关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原料
        3.2.2 分析测试仪器
        3.2.3 合成环状联萘-偶氮苯分子(9a, 9b和 9c)
        3.2.4 合成联萘-偶氮苯的苯乙烯类单体(CM1,CM2和CM3)
        3.2.5 合成聚合物PCM1,PCM2和PCM3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 9a-c的合成及表征
        3.3.2 化合物 9a-c的手性光学性质比较
        3.3.3 单体与含环状联萘-偶氮苯侧基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3.4 含环状联萘-偶氮苯侧基聚合物PCM1-3 的手性光学性质
    3.4 理论计算部分
        3.4.1 分子结构优化
        3.4.2 计算模拟圆二色谱(CD)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具有高HTP值的环状联萘-偶氮苯液晶掺杂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原料
        4.2.2 分析测试仪器
        4.2.3 合成端基为苯硼酸酯的四甘醇类衍生物(TEBP)
        4.2.4 合成端基为苯硼酸酯基团的烷基链(DOBP)
        4.2.5 合成环状联萘-偶氮苯化合物D1
        4.2.6 合成环状联萘-偶氮苯化合物D2
        4.2.7 合成环状联萘-偶氮苯化合物D3
        4.2.8 液晶盒的制备
        4.2.9 光响应的手性向列相液晶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环状手性掺杂剂的合成及表征
        4.3.2 分子手性光学性质
        4.3.3 光响应手性分子诱导NLC→N*LC转变
        4.3.4 手性向列相液晶手性方向判断
        4.3.5 HTP值测试及液晶光响应行为
        4.3.6 光反射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有环状偶氮苯的双重响应性聚合物囊泡的制备及其在结肠疾病治疗领域的潜在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原料
        5.2.2 分析测试仪器
        5.2.3 合成环状偶氮苯单体CAzo
        5.2.4 合成线型偶氮苯单体LAzo
        5.2.5 合成大分子引发剂PEG2k-Br
        5.2.6 合成两亲性嵌段聚合物PEG_(45)-b-PCAzo_(17)和PEG_(45)-b-PLAzo_(19)
        5.2.7 两亲性嵌段聚合物PEG_(45)-b-PCAzo_m和PEG_(45)-b-PLAzo_n中偶氮苯重复单元数计算
        5.2.8 两亲性嵌段聚合物PEG_(45)-b-PCAzo_(17)和PEG_(45)-b-PLAzo_(19)在PB溶液(pH = 7.4)中自组装
        5.2.9 两亲性聚合物临界胶束浓度(CMC)测定
        5.2.10 组装体对阿霉素(DOX)的包载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两亲性嵌段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5.3.2 聚合物自组装结果分析
        5.3.3 包载尼罗红(Nile Red)及光响应行为
        5.3.4 包载阿霉素(DOX)及还原触发释放
        5.3.5 细胞毒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分子前沿轨道计算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目录
致谢

四、手性化合物在质谱中光学稳定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六氢-β-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机理及其应用[D]. 许丹. 新疆大学, 2021
  • [2]大麻二酚—环糊精偶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及全氨基环糊精催化水相不对称反应[D]. 王海琨.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3]桥联双β-环糊精手性液相色谱键合相的制备与评价[D]. 双亚洲. 南昌大学, 2020
  • [4]中药棉籽质量标准制订,棉酚提取、衍生化及活性研究[D]. 丁顺军.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5]基于BINOL骨架的香豆素衍生物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 张可嘉. 兰州大学, 2018(11)
  • [6]基于电致化学发光的手性传感器研究[D]. 朱姝. 西南大学, 2018(02)
  • [7]四螺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吕承东.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8]几种手性农药对映体环境行为及污染特性研究[D]. 齐艳丽.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9]双咔啉类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不对称烯丙基化加成反应中的活性和相关产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D]. 刘莉. 河北大学, 2016(02)
  • [10]基于环状偶氮苯的新型功能性材料的高效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陆金杰. 苏州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质谱中手性化合物的光学稳定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