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扶正解毒汤联合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

中药扶正解毒汤联合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

一、中药扶正解毒汤配合抗乙型肝炎特异性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亮[1](2019)在《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文中提出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以下简称肝癌)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居第6位,死亡率居第2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肝癌诊疗应根据患者疾病分期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中医中药在肝癌治疗中能够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肿瘤复发和改善肝脏功能。既往研究表明,虚、毒、瘀是发生肝癌的主要病机,扶正活血解毒法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法则。为此,国家名中医钱英教授开发了槲芪方用于治疗肝癌,王学江等对该方做了防治肝癌的多项实验研究,显示对肝癌前病变的阻断作用。但是,对槲芪方治疗肝癌的临床作用靶点尚不明确,对用活血药物是否促进肝癌转移尚存争议。为此,本研究拟对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肝癌进行系统评价,通过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槲芪方治疗肝癌的临床有效作用靶点,通过体外实验初步探讨扶正活血解毒法中的“活血法”和槲芪方中的活血药对肝癌转移的影响。目的:本研究通过文献系统评价、临床回顾性研究和实验室研究等方法,探讨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理论依据,以此法组方的“槲芪方”临床治疗的有效靶点,方与法中的活血药物对肝癌转移相关指标的作用,为建立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应用方案提供循证依据,为阐明肝硬化基础上的肝癌治疗如何应用活血药物的问题提供研究思路。方法:1.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文献系统评价:联合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PubMed公开发表的以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英文研究,内容为随机对照试验,检索发表时间为1990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以“扶正活血解毒法”、“扶正”、“活血”、“解毒”、“瘀”、“毒”、“肝癌”等为检索词,干预措施为治疗组应用扶正、活血、清热解毒法中药配合现代医学手段治疗原发性肝癌,对照组采用单纯现代医学手段治疗原发性肝癌,制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从近期有效率、生存期、生活质量、肝功能、肿瘤标志物、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医证候疗效百分率、临床症状方面进行系统评价,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版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判定结局异质性,采用森林图或漏斗图分析纳入研究资料的分布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发表偏倚。2.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297例患者病历资料,对照组为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中医槲芪方加减治疗,治疗时间为半年,对各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18年6月30日,根据巴塞罗那分期标准对患者进行肝癌分期:A期(早期)、B期(中期)、C期(晚期)和D期(终末期)。统计数据根据患者的肝癌分期情况进一步分层,A期、B期的患者被分为A+B层,C期、D期患者分为C+D层。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两组患者间生存期、复发转移率、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肝功能等重要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并分析槲芪方应用对肝癌预后的影响。3.活血药物对肝癌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活血药物的选择依据是有明确的中药活血作用,在临床治疗肝癌中为常用药,在槲芪方中出现。丹参是代表性的治疗肝癌、肝硬化的药物,近年对丹参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研究较多,故本研究选择了丹参提取物丹参酮ⅡA为研究药物,用肝癌细胞系huh7为干预对象,用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溶液干预huh7人肝癌细胞,采用细胞划痕实验、CCK-8实验、荧光定量PCR检测、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方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增殖、转移相关的TGFβ 1、snail和Wnt通路的分子标志物等指标,初步探讨丹参酮ⅡA对于肝癌转移的影响。结果:1.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文献的系统评价:共检索出622篇文献,查重剩余530篇,通过阅读文献摘要排除346篇,通过阅读具体文献内容排除160篇,最终纳入研究可供Meta分析的文献24篇,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版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有3篇被评为B级,21篇被评为C级,纳入文献质量普遍偏低。12个月生存率漏斗图呈现不对称,提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扶正活血解毒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与单纯西医对照组比较,在提高近期疗效、提高6个月、12个月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降低AST、AFP水平、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中医证候疗效、改善肝区疼痛、乏力、腹胀、纳呆的临床症状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2.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1)肝癌患者的生存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累积生存率比较,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累积生存率显示,治疗组分别为80.4%、69.8%、58.5%、55.7%,对照组分别为81.1%、64.7%、52.1%、42.3%,治疗组累积生存率在6个月时间节点以后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说明槲芪方能够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累积生存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比较,治疗组2年平均生存时间为17.3月(95%CI,15.8-18.7月),对照组2年平均生存时间为16.1月(95%CI,14.7-17.5月),治疗组较对照组能够延长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2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比较,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4月(95%CI,8.3-14.5月),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4.1月(95%CI,3.3-4.9月),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槲芪方加减治疗组能够延长肝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治疗组与对照组肝癌复发、转移率比较,肝癌1年、2年累积复发率在治疗组分别为56.4%、64.9%,对照组分别为90.3%、95.7%,肝癌1年、2年的累积转移率在治疗组分别为28.7%、38.3%,对照组分别为64.5%、74.2%。两组各时间点累积复发、转移率相比,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显示槲芪方能够降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复发、转移率;肝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了 11个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患者生存的有嗜肝病毒感染史、基线AFP水平、巴塞罗那分期、Child-Pugh分级,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进一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槲芪方的应用(P<0.05,HR=0.44)和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P<0.05,HR=0.33)是原发性肝癌的保护性因素。(2)肝癌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分析:患者治疗后24周、48周进行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分别为7.0(5.0,11.0)和 7.0(3.0,9.0),对照组分别为 14.0(10.0,19.5)和 16.0(12.0,20.0),治疗组与对照组24周、48周中医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患者治疗后24周、48周中医证候改善率比较,治疗组分别为56.9%、67%,对照组分别为12%、11.6%,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进一步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能够改善哪些症状体征,结果显示:在治疗24周和48周后,治疗组在形体消瘦、大便溏泄等证候与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开始治疗、治疗24周、48周时分别比较舌象变化,结果显示:舌质暗在治疗组分别为12.1%、4.1%、3.3%,对照组分别为22.3%、24.8%、24.1%。舌下静脉延长曲张比例治疗组分别为21.5%、22.0%、23.1%,对照组分别为21.6%、25.6%、29.5%。患者舌质暗、舌下静脉延长曲张状态是瘀血的客观表现,槲芪方能够降低暗舌比例,延缓患者舌下静脉延长状态的进展,有明确的活血作用。(3)生活质量评分:对两组肝癌患者治疗24周、48周生活质量评分显示:治疗组分别为54.0(50.5,56.0)和 53.0(51.0,56.0),对照组分别为 45.0(39.3,44.8)和 43.0(36.8,45.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结果表明槲芪方能够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4)实验室指标:对两组肝癌患者治疗24周、48周血清肝脏生化功能比较显示:谷氨酰转肽酶(GGT)在治疗组分别为42.6(24.7,76.8)U/L和36.1(25.8,69.4)U/L,对照组分别为70.8(39.6,131.7)U/L 和 62.9(35.6,138.3)U/L;白蛋白(ALB)在治疗组分别为 41.1(37.0,45.5)g/L 和 42.7(38.8,45.4)g/L,对照组分别为 38.4(34.3,42.6)g/L和39.2(33.9,42.4)g/L;治疗组较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甲胎蛋白(AFP)在治疗组分别为 5.1(2.3,32.5)ng/ml 和 5.2(2.5,24.3)ng/ml,对照组分别为14.4(2.8,261.0)ng/ml和 18.0(3.3,307.4)ng/ml,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P<0.05。结果表明,槲芪方能够提高患者ALB水平,降低GGT和AFP水平。3.活血药物对肝癌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用不同浓度(0,0.3125μ M,0.625μ M,1.25μM,2.5μM,5μM,10μM,20μM,40 μM,80μM,160 μM)丹参酮ⅡA处理huh7肝癌细胞,CCK-8检测结果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huh7细胞的活性逐渐下降,当药物浓度达到160 μ M时,细胞活性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的细胞干预浓度在160 μ M时会影响细胞活力;细胞划痕实验加药组肝癌细胞生长缓慢,划痕缩小面积与原面积比值要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直观说明丹参酮ⅡA能够抑制huh7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荧光定量PCR检测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随着丹参酮ⅡA浓度的增加,肝癌增殖、转移相关因子TGF β、Wnt、snail的基因和蛋白水平逐渐下降。说明丹参酮ⅡA能够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对TGFβ、Wnt、snail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产生抑制作用。结论:1.应用扶正活血解毒法中药组方联合现代医学手段能够更有效的治疗原发性肝癌;2.基于扶正活血解毒法的槲芪方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降低甲胎蛋白水平等,有明确的临床疗效;3.槲芪方中活血药物丹参提取物丹参酮ⅡA能够抑制huh7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对huh7肝癌细胞的EMT(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产生影响而实现的。意义:本研究系统评价了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作用,回顾性分析了应用扶正活血解毒法的槲芪方的临床疗效特点,探索了扶正活血解毒法中的活血法及活血药物抗肝癌转移作用,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促进了中医药抗肝癌的临床应用,为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方案提供依据。

张清洱[2](2017)在《中西药序贯疗法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1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西药序贯疗法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临床疗效,对比观察对缩短皮损愈合时间及复发次数的影响。观察中西药序贯疗法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找到一种对复发性单纯疱疹的有效的治疗方案以降低复发频率。2方法62例纳入课题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各31例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伐昔洛韦300mg bid,共5d,后继服8周中药(大青叶15g、白花蛇舌草10g、板蓝根15g、金银花10g、连翘10g、党参10g、黄芪10g、白术10g、当归10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薏苡仁30g、生甘草10g;日一剂,水煎分服);对照组予以伐昔洛韦300mg bid,共5d。同时两组均针对皮损予以局部外用药进行对症处理。两组治疗结束后均观察6个月,记录每次复发皮损变化及每个月病情变化,并于观察期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皮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复发情况、远期疗效、焦虑情况、DLQI评分,同时观察整个研究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3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复发情况,4个月,(49)=0.032;6个月,(49)=0.037,((49)<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减少复发情况上治疗组优于仅服用伐昔洛韦的对照组。比较两组远期疗效,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无效5例,有效8例,显效17例,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无效6例,有效15例,显效9例,总有效率80%,(49)=0.046,(49)<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皮损评分和愈合时间、中医证候评分、DLQI评分、半年复发次数均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皮损情况相比,均可改善皮损且疗效相当,并且在治疗后1周皮损愈合上均有所改善。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的改善,治疗组效果亦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治疗组有1例经期延期、1例轻度胃炎反应,对照组仅有1例腹泻。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3.33%,无统计学意义。4结论中西药序贯疗法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优势在于可有效降低复发频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

曾洁[3](2012)在《肝病3号汤剂结肠给药保肝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功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肝病3号汤剂结肠给药对其临床症状、体征、实验检查的影响,探讨其稳定肝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的机制,探索中医药复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新思路及新方法。方法:选择7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功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结肠给药组35例,口服给药组35例,两组均以1个月为一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症候变化,对症状、体征进行记录评分,并检测疗效指标:肝功能指标(ALT、AST、GGT、ALB、A/G、TBIL)、血清病原学指标及影像学检查评分,同时监测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在综合疗效、中医症候疗效、恢复肝功能等方面均有临床疗效,结肠滴注给药组疗效与口服给药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病3号汤剂能够起到良好的保肝降酶作用,其结肠给药亦可经肠道吸收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结肠给药可以作为慢性乙肝保肝治疗的有效给药途径。

赵红霞[4](2012)在《膈下逐瘀汤联合环磷酰胺对EAC肝癌小鼠肿瘤间质血管生成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膈下逐瘀汤联合西药常用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TX)对EAC肝癌小鼠肿瘤间质血管数目、血管生成情况、血管内皮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等方面的影响,来探讨其抗肝癌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5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化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和合药组。在无菌条件下,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于左腋窝皮下接种浓度为2×106/ml的EAC肝癌小鼠细胞株悬液0.2m1/只。48h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空白组)、生理盐水(模型组)、膈下逐瘀汤、CTX、膈下逐瘀汤+CTX处理小鼠,连续给药10d,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状态,检测自主活动度、体重,光镜下观察肿瘤间质血管数目,电镜下观察肿瘤间质血管生成情况,免疫组化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瘤体内微血管密度(MVD)。结果:1.各组小鼠一般状态:模型组,小鼠精神萎靡,饮食量少,毛色晦暗,运动迟缓:西药组,小鼠精神差,食量较模型组有增加,毛色稍暗,运动迟缓;中药组,小鼠精神较差,食量较模型组增加,皮毛较光滑,运动略迟缓;合药组,小鼠精神状态良好,食量较模型组有明显增加,皮毛光滑,运动较灵活,接近正常小鼠的一般状态。2.各组小鼠自主活动度: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西药组、合药组小鼠在5min内的自主活动次数及站立次数均有增加,但合药组更接近空白组,且与空白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各组小鼠体重:与空白组相比,其他各组小鼠体重均明显下降,且以模型组下降的最多;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与合药组小鼠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以合药组小鼠体重增长最多,更接近空白组的小鼠体重。4.各组小鼠肿瘤间质血管数目:光镜下,模型组肿瘤间质.平均每个高倍镜视野下(200×)可见6-12个毛细血管.较中药组、西药组、合药组密集:合药组肿瘤间质,平均每个高倍镜视野(200×)下只有3-5个毛细血管,为新牛毛细血管数量最少的组。5.各组小鼠肿瘤间质血管生成情况:电镜下,模型组肿瘤组织内,新牛毛细血管管壁薄,内皮细胞之间间隙大,基底膜薄且松散,中药组、西药组和合药组肿瘤组织内,新生的毛细血管管壁薄且不连续,内皮细胞间以伪足联系,可见到部分残存的血管碎片,但以合药组的血管结构破坏最为严重。6.各组小鼠VEGF和MVD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显示,中药组、西药组与合药组,VEGF阳性的表达及MVD值均低于模型组,合药组降低最为明显。结论:1.膈下逐瘀汤联合环磷酰胺有改善EAC肝癌小鼠的一般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作用。2.膈下逐瘀汤联合环磷酰胺有抑制EAC肝癌小鼠肿瘤间质血管生成的作用。3.膈下逐瘀汤联合环磷酰胺有降低EAC肝癌小鼠肿瘤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的作用。4.膈下逐瘀汤联合环磷酰胺有降低EAC肝癌小鼠肿瘤组织MVD值的作用。5.膈下逐瘀汤联合环磷酰胺提高EAC肝癌小鼠的生存质量,抑制肿瘤间质血管生长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VEGF蛋白的表达和减少肿瘤间质中的微血管密度而实现的。

陈永青[5](2011)在《龙柴方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 DNA载量、肝功能及中医症状等指标变化,探讨以龙柴方联合阿德福韦酯作为治疗组与单用阿德福韦酯为对照组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湿热瘀滞证在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耐药发生等方面的作用。方法:将60例符合肝郁脾虚,湿热瘀滞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服用龙柴方联合阿德福韦酯,对照组为单用阿德福韦酯。给药方法为:治疗组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每日一次,同时联合服用龙柴方,每日一剂,分两次早晚饭后服。对照组: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每日一次,疗程均为24周。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继续抗病毒治疗。观察用药前,用药12周、24周时的乙肝病毒标志物、HBV DNA载量、肝功能指标、临床症状及舌苔脉象的变化,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治疗24周时,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积分为6.97±3.05,较治疗前下降9.03±3.85,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积分为9.63±3.36,较治疗前下降7.07±4.25,下降值比较两组有显着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34)。2.改善肝功能方面比较:两组治疗后在ALT、AST、γ-GT、ALP、TBiL、DBiL等方面均较前明显改善,在降低ALT、AST、ALP方面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12周、24周时ALT复常率分别为23.3%和53.3%,对照组在12周、24周时ALT复常率分别为16.7%和26.7%,在24周时两组有显着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35)。3. HBeAg转阴方面:治疗组治疗前HBeAg阳性者为25例,治疗后为19例,转阴率为24.0%;对照组治疗前HBeAg阳性者为24例,治疗后为20例,转阴率为16.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524)。4.病毒载量应答方面:治疗24周时,HBV DNA总应答率治疗组为63.3%,对照组为56.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601)。治疗24周时,治疗组HBVDNA完全应答率为23.3%,部分应答率为40%,无应答率为36.7%;对照组HBV DNA完全应答率为16.7%,部分应答率为40%,无应答率为43.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519)。5.安全性比较: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1.龙柴方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瘀滞证,在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方面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2.龙柴方组方合理,疗效确切,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邓凯文[6](2009)在《活血化瘀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瘀血的研究在传统中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血瘀”的概念亦因此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血瘀(瘀血)是指积血、留血、恶血、蓄血、干血、死血、败血、血液运行不畅而停滞的病理产物。广义的血瘀包括了狭义的瘀血,更泛指由痰浊、食滞、瘟疫、暑热、寒湿、情志刺激等因素导致血液流动不畅,或积于脉内,或溢于脉外,或形成血栓,以及机体性质、成分发生改变者。血瘀是许多疾病极为常见的基本病变和共同病态,对于疾病的发展转归有重要影响。有诸病多瘀、病久血瘀、瘀生湿浊、瘀阻气血、瘀久入络等特点。传统医学认为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而不是局部性疾病,肿块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肿瘤是一种病类而非一个病,其致病因素很复杂。病因主要为外邪侵袭、饮食所伤、正气亏虚和精神情志失调,病机为气滞血瘀、痰湿凝聚、热毒蕴结、脏腑虚损等。祖国医学认为气血瘀滞是肿瘤发病的基本病因。气血失调,气机郁滞,血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常表现为血瘀证。瘀结日久,又将进一步阻碍气机的运行,必成症瘕积聚。从现代肿瘤学角度,瘀血体质的人有癌变的倾向,癌变后恶性转移率明显较高,复发率亦较高,预后欠佳,持续性血液高凝状态与癌症前期的关联早已被建立。此外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还与凝血系统异常、新血管生成等有密切关系,因此提出在抗癌的治疗策略,活血化瘀大法的选用应考虑为各治疗法则中之必然。现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瘀在改善微循环通畅之际,亦调整与强化机体免疫功能,有助于对肿瘤的抑制,有些活血化瘀方药更可直接杀灭肿瘤细胞。本课题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讨血瘀对癌症病变尤其是恶性肿瘤转移所扮演的角色。在研究过程中会重访传统中医对血瘀的概念,并从现代医学视野深入探讨活血化瘀治疗癌肿及癌前病变效应,以及其双重性与血管生成的关系。从收集和分析各名中医的抗癌效方中的药物和药对,期望提供另一个以控制恶性肿瘤转移和癌症病变的治疗选择。研究方法:学生从古代医学及现代医学角度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探讨了血瘀与恶性肿瘤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因此提出活血化瘀可贯穿于治疗恶性肿瘤始终,并从约256个近期中医药方剂的分析,证实活血化瘀大法已融入各种癌症的治法中,并与其他治疗大法并用。被分析的方剂或多或少都有活血化瘀中草药成分配伍;有古方加减活血化瘀药物,有活血化瘀古方、经方化裁再加针对病情的药物,亦有单味药为方,更有当代中医所新编的活血化瘀方。分析提示了几个趋势或模式,药物大剂量的使用、血中气药的广泛运用、近期方剂搜风药的普遍运用,尤在晚期癌症。通过分析这些方剂,可有助于了解活血化瘀中药的特性,从而有助于临床的运用。研究结果:传统医学认为气血瘀滞是肿瘤发病的基本病因,凡是癌瘤,必正气虚弱,阴阳失调,气血功能障碍,导致气滞血瘀、湿聚痰凝、火毒内盛等相互胶结的病理变化。而血瘀证形成的基本病理机制可概括为: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血瘀而形成瘀血积聚,发为肿块而成癌瘤。现代医学发现恶性肿瘤、血液凝固、新血管生成三者关系密切。癌症微环境是创造于三种不同细胞,则癌细胞、血管细胞和宿主间质细胞的相互信息传导。持续性的“血液高凝状态”已证实对患恶性肿瘤的风险。癌细胞为了在宿主体内增殖和转移,必须与血凝系统、抗凝系统和溶纤维蛋白系统相互配合,得其援助,促进新血管生成,从而建立癌前血凝恶性循环。新血管生成是血液凝固和恶性肿瘤转移的中心环节,凝血系统的关键因子如组织因子、凝血酶和非水融性蛋白可通过凝血途径和非凝血途径而诱导新血管生成,从而滋养癌细胞的生长。在不同肿瘤的各个阶段均可见瘀血的征象,因而常施展“活血化瘀、异病同治”之手段贯穿了肿瘤治疗的始末。活血化瘀不仅可以使瘀阻的络脉再通,疼痛缓解,亦可以通过化瘀消除癌瘤产生的病理因素,达到抑癌缩瘤、控制肿瘤发展的目的,从而解除癌痛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现代研究证实,活血中药大多具有促流和抗凝作用,而化瘀中药大多具有抗栓溶栓作用。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肿瘤的形成与转移分别是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肿瘤转移基因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试验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可以影响肿瘤细胞癌基因的表达及DNA合成的,并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瘤细胞滞留、降低纤维蛋白含量,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粘附两个途径达到抗凝目的。此外,在免疫调方面,循还系统为人体免疫功能的基础,是免疫组件的载体,气血欠佳直接影响免疫功能的素质,活血化瘀可提升人体免疫功能,防治癌变。从各种迹象,在运用活血化瘀大法治疗恶性肿瘤时应考虑到癌前血瘀的重要和优先性。抗新血管生成方面,现代研究发现,活血化瘀药有以下几个作用,从而达到抗肿瘤新血管生成的目的:①干扰血管生成因子的释放或阻断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②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③诱生肿瘤坏死因子(TNF)、提高TNF活性;④其他非特异性机制。但有报导在临床上施活血化瘀大法治疗癌及癌前病变有双重性的效应,因而至今运用此大法防治癌症及恶性肿瘤转移的适应性仍被争议。学生认为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①对无症状缺乏认识;②延误治机;③药性质量不明;④选药处方配伍疏忽;⑤忌药与方剂用药差劣。综合以上,只要有血瘀症状,原则上就可选用活血化瘀药,同时能与扶正之法并用为佳;则应在祛邪之时不伤正,扶正之余不助邪,与增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中药结合使用,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含有活血化瘀成份之中医抗癌方剂,来源繁多,学生从无数书籍、周刊、杂志取得近20年来256首有活血化瘀中药方剂,以脏腑分类,详细分析方中组成,在归纳法过程,观察选药的性质、剂量和在每一方剂分类中出现频率,再参考某些中药配对着作以触定配对框架,取得结论。①新编验方多以古方或经方为基础,加减组成演变而成;②验方中之活血化瘀中药,多为传统草药,少数为近代发现;③从256近代选方,活血化瘀草药组成有一定的配伍,药物归经却较不明显;④活血化瘀虫类药,多属昆虫类,是“血肉有情”、“虫蚁飞走”之品,具有独特的“走窜”生命活性,故破瘀散结之力内服外敷都比草类药强,亦有搜风功能,多用于临床晚期癌症血瘀严重的状况;⑤三棱、莪术是中医抗癌之活血化瘀方剂中最普遍的组合;⑥癌症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的晚期症状,情况一为脉络闭阻、瘀塞不通的“不通则痛",常因气滞、血瘀、痰湿、热毒引起;⑦从选方中可观察到中医采用白花蛇舌草在癌症治疗的普遍性;⑧中医在治疗癌症也极少用金属矿物质。结论:血瘀是许多疾病极为常见的基本病变和共同病态,对疾病的发展转归有重要影响。肿瘤,从传统中医学理论,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是一种病类而非一个病证,其致病因素却非常复杂,两者之间有着复杂、密切的关系。血瘀可以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对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肿瘤也可引起机体凝血功能的异常,产生血瘀。因此,在抗癌的治疗策略,活血化瘀大法的选用应考虑为各治疗法则中之必然。虽然现在对于活血化瘀是否会导致肿瘤转移还存有争议,但学生认为只要辨证准确,把握好时机,选药恰当,活血化瘀法治疗恶性肿瘤是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的。

陈素蝉[7](2008)在《柴胡方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现代医学对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直到今日仍存在以下三个难题:(一)没有特效药,(二)抗病毒药物多有副作用,(三)当病毒突变时所开发的疫苗及抗病毒药失效的问题。反观中药使用了两千年以上,可以不受时空的影响,在历代医家以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有是病用是药,在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治疗上效果仍显着,故针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医仍处于领先的地位。病毒感染性疾病在中医诊疗上被归类于“温病”的范畴。东汉医家张仲景之《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与其传世本《伤寒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卷四为温病诊治的专章。这不仅解开了仲景详于寒略于温的疑虑,也较符合仲景撰书的原意。其温病篇第一方即是小柴胡汤加减,从相关的研究及临床发现,柴胡方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疗效显着。故本研究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温病篇为主,进行柴胡方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机转、运用等研究,并且探讨中医药如何与现代病毒学接轨,以发挥其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优势。方法:本研究主要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为理论依据,故第一章首先针对《桂林古本》之来源、刊行及考证提出探讨;第二部分则以温病篇为主探讨温病与病毒性疾病的关系,并依据文献研究推导以柴胡方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理论及其药理机制:排出病毒及清除伏气。第二章从简介分子病毒学来认识病毒,尤其是常令人生病的流感病毒,和全球所关注的禽流感疫情;第二部分则研究流感病毒依经脉的传变路径。第三章首先针对运用柴胡方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研究近况着手,从现代医家运用柴胡方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文献进行综述,并验证以柴胡为主的方药来治疗病毒性疾病是值得大力推广的。第四章提出依病毒感传路径的柴胡方治疗,并实际运用于临床治疗分阶段用药上,以验证柴胡方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之显着性。第五章则提出柴胡方与明清温病学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上的理论与治疗之异同,以推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为理论依据的柴胡方可与现代医学的解剖病理相对应,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有助于彼此的沟通。结果:一、《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系在清末民初,才由仲景后人流传出来,其真伪受到不少医家质疑,有些医家虽然认为系后人托古而作,但仍认可其方药之可用性及其对医学发展研究重大的意义。相关的研究则提出此书可以了解温病学说在较早时期的认识和发展情况,也推翻仲景学说无温病诊治的说法。整体而言,《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版本的真伪,应该是文献工作者该探讨的问题,以临床医师而言,医书只要说理真实,应用有效,即不可忽视其实用性和学术价值。伤寒与温病都是会引起机体发热的外感热病,但其本质却大不相同。以发热来说,伤寒乃传经化热,温病则是伏气变温,温病之热较盛。狭义伤寒中的“伤寒”、“伤风”,乃是属于物理性之风、寒;“温病”之邪则为生物学中有一定结构的生物体,以细菌的潜伏期很少长至一季,故温病之邪,当为“病毒”,所以“温病”即“病毒感染性疾病”,而“瘟疫”则为“大的流行性病毒疾病”,如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本研究首先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温病篇为主,依据并综合诸多中、西医整合研究文献验证以柴胡方“排出病毒”及“清除伏气”是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大法之推论。二、病毒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生物。在现今分子病毒学的发展下,对于病毒的认识愈来愈多,只是面对病毒的多变异性,在治疗及预防上仍有许多瓶颈。现代医学每每花费不少人力、物力开发出来的抗病毒药物及疫苗,却有可能引起许多的副作用。而更甚者,当病毒适应突变后,这些抗病毒药物及疫苗随即失效,造成疫苗开发始终落后于病毒感染性疾病流行的大问题。反观中药,自仲景《伤寒杂病论》以来,距今已一千八百多年,其以柴胡方为主的温病诊治还是可以放在现代病毒感染性疾病上,没有因病毒变异而失效的问题,且在辨证论治原则下,也没什么副作用。藉由现代病毒学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病毒传变的路径,使得我们可以针对病位、病性给予相对应药味、药性的柴胡方,对于令现代医学头痛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是非常值得推广使用的。三、现代文献研究显示,许多医家采用内含柴胡的方药来治疗不同种类的病毒感染性疾病,都可以取得良好疗效,这些文献间接地证明柴胡可以排出病毒的理论,并且足以让吾辈推论使用柴胡方排出病毒时不必分别是那一种病毒,只要“有是病”即可“用是药”。只是一则,病毒性疾病相当于中医所说的温病,温病的特性除发热盛之外,还有热耗阴津而燥及犯血分,即伏气变温的部分。所以,除了针对它的侵犯部位给予不同的柴胡方来排出病毒之外,对于所产生的热、燥、瘀也必须同时处理,亦即所谓的清除伏气,如此才是完整的治疗。二来,仲景柴胡方是根据病毒的传变路径而有所不同,治疗有深浅层次,掌握“病位”与“病性”,给予相对应的“药味”“药性”,更能达到治疗的效果。四、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在“排出病毒”、“清除伏气”的药理机制下,须掌握病患的体质、病毒的传变规律,确立其病位、病性,采用相对应药味、药性的柴胡方治疗。以流感而言,病毒首先侵犯咽喉,继而由少阳经传变,再来病毒将深入传至五脏六腑引起全身的病变,治疗上分别处以不同阶段的柴胡方。如此的治疗步骤,在临症时往往可以发挥相当良好的疗效。五、《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之温病与明清温病说,在理论渊源上都是从《黄帝内经》、《难经》而来。然而因传世本《伤寒论》没有温病的诊治,在临床上治疗温热病的效果不彰,故明清温病学乃从《内经》及《伤寒论》的架构下,逐步发展、演进而形成。二者在温病的发生上,都指出与伤寒不同,故仲景将温病别立一单章;但一直到明末医家吴又可才明白提出别有一种病邪从口鼻而入。在治疗上针对温病发热重、易化燥伤阴及犯血分的特性,则皆以“泻热、实阴、补不足”为治疗原则。所不同的是,在传变路径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之传变推论系根据中医的解剖生理理论,其临床症状及检验可与现代医学的解剖病理相对应,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有助于彼此的沟通。明清温病学以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及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为主,只是“卫气营血”、“三焦”,都不易与现代医学的解剖、病理结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没有共通的语言,不易形成彼此的共识及整合。本研究所提的各类对应之柴胡方,一则具备“排出病毒”、“清除伏气”的治疗原则,又因病毒侵犯传变的不同路径给予不同病位、病性的药方,所以,治疗步骤清楚且全面,临床疗效反应亦佳。由于柴胡方不是只针对单一或特定的病毒,故不仅可治疗一般流感,对于也许会发展成全球大流感的H5N1禽流感病毒,同样有防治的效果。更有甚者,由于在传变路径上之推论可与现代医学的解剖病理相对应,这将有助于中、西医双方的沟通,更能有机会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上。结论:病毒感染性疾病是现代医学的难题,中医药治疗在此议题上具有绝大的优势。面对病毒的千变万化,在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依据“病位”、“病性”处以相对应“药味”、“药性”的方药,就可以达到治疗的功效,不必理会病毒如何基因突变,更不会有疫苗的研发始终落后于病毒流行的难题。中药一般而言没有毒副作用,以“柴胡方”来论:自《伤寒杂病论》问世至今已一千八百多年,临床使用率仍高、仍有效,并没有抗药性的问题,也不是只针对个别的病毒。对于愈来愈多样的病毒感染性疾病而言,可大大地简化药物的研发,在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上,非常值得开发及推广。另外,面对愈来愈多且愈棘手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中西医联手治疗将是必然的趋势,其传变路径必须是双方都可以清楚、接受的,才能有助于双方的沟通及达成整合治疗的共识。本论文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为主,提出在“排出病毒”及“清除伏气”治疗原则下,依病毒传变路径,确立其病位、病性,采用相对应的药味、药性之柴胡方治疗,并进行临床运用研究,不仅验证此理论及处方临床可行性高,而且在传变路径上之推论可与现代医学的解剖病理相对应,有助于中、西医的沟通与结合治疗。本研究毕竟相当粗浅,不能阐述《伤寒杂病论》温病理论千万分之一。但希望有抛砖引玉之功,让更多医者认识仲景有关温病的诊治,并投入理论及临床实践之研究,一则让理论愈辨愈明,再者更清楚其“病位”、“病性”与“药味”、“药性”的对应,不仅可在门诊适用于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甚至可运用于其它临床各科疾病上,更甚者,亦可以在急症上也发挥桴鼓之效;不只是减轻罹病患者的病痛,更可以救危亡于顷刻。这应该是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之初衷与期望,也是吾辈中医工作者所该继承与发展的责任。

张红栓[8](2006)在《乙肝扶正排毒胶囊体外抗乙肝病毒及对NF-kb活化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肝癌HepG2.2.15细胞株广泛应用于HBV生活周期、发病机理、免疫效应细胞及抗病毒药物评价等研究,是申报肝炎新药必备的抗病毒实验模型。但是,药物使其病毒学指标下降的机理尚不清楚。Stonans通过研究证实HepG2细胞株能表达IFNγ、TNFα、TGFβ、IL4、IL5、IL10、IL11等多种细胞因子。因此,肝细胞并非仅仅是HBV感染后被攻击的被动受害的靶细胞,而且是一种可以直接清除HBV的积极主动的免疫效应细胞。故可以推断药物使HepG2.2.15细胞上清病毒学指标下降机理与肝细胞自身免疫效应细胞因子的激活与释放有关。NF-κB是调节细胞基因转录的关键因子之一,它参与了许多与炎症反应有关的基因的表达调控,故研究病毒性肝炎和NF-κB活化的关系对于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清除机制研究和疾病转归方向,以及在肝癌细胞的凋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国内外文献尚无中药对肝癌Hepg2.2.15细胞NF-κB因子活化方面的报道,NF-κB和病毒性乙型肝炎之间关系的的报道少之又少。本研究用中医药刺激方法研究乙肝扶正排毒胶囊水溶液及大鼠含药血清对NF-κB活化的干预研究。 近年的研究表明,中药有较好的改善乙肝病人的临床症状、保肝降酶退黄及抗乙肝病毒(HBV)的作用,而且副作用少,经济适用,极具开发价值。研制生产有效、安全、方便的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众人翘首以待。乙肝扶正排毒胶囊组成有虎杖、白花蛇舌草、蚤休、苦味叶下珠、露蜂房、赤芍、丹参、生黄芪、制首乌等。方中黄芪、首乌、白花蛇舌草等具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调整T细

李筱颖[9](2005)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作为现阶段治疗乙肝的积极手段,中医中药主要从虚、热、湿、瘀等方面着手,单独或配以针灸、西药、心理治疗等,以期达到抗病毒及免疫调整综合治疗的效果。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辨证治疗乙肝,无论是作为主要还是辅助治疗,均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中不可忽视的手段。

郭一民[10](2005)在《慢性乙肝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概况》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近年来慢性乙肝临床和实验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结果中西医对慢性乙肝的认识和治疗,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且中医药有独特的优势。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疗效好,值得推广。

二、中药扶正解毒汤配合抗乙型肝炎特异性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扶正解毒汤配合抗乙型肝炎特异性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 古代中医文献的相关认识
        (二) 当代医家对肝癌的认识
        (三)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二 肝细胞癌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一) 单一信号通路
        (二) 多种信号通路协同作用
        (三)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一 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理论探讨
        (一) 正虚和瘀毒互结是原发性肝癌的基本病因病机
        (二) 槲芪方是基于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剂
        (三) 槲芪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础研究进展
    二 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基于扶正活血解毒法的槲芪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槲芪方中活血药物提取物丹参酮ⅡA抗肝癌转移作用探索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全文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创新点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中医证候量表
附录2 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
附录3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中西药序贯疗法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单纯疱疹的西医研究概况
    2 单纯疱疹的中医文献研究情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的选择
    4 统计学分析
    5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皮损评分变化情况
    2 两组患者皮损愈合时间情况
    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变化
    4 复发情况
    5 两组治疗后远期疗效情况
    6 两组焦虑抑郁情况
    7 两组患者DLQI评分变化
    8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药组方及现代药理分析
    2 西药药理分析
    3 临床不良反应的观察
    4 研究结果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问题和展望
附录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肝病3号汤剂结肠给药保肝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病例分组及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临床综合疗效
        3.2 中医证候改善情况
        3.3 血清肝功能改善情况
        3.4 血清病毒标志物的变化情况
        3.5 B 超积分变化及疗效评定
        3.6 安全性指标分析结果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1.1 发病机制
        1.2 治疗
    2.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2.1 病因探讨
        2.2 病机探讨
    3. 治法方剂述要
        3.1 敛阴柔肝,滋水涵木
        3.2 活血养血,化瘀散结
        3.3 本草溯源及现代药理研究
    4. 结肠给药临床应用探讨
    5. 肝病 3 号汤剂结肠给药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5.1 临床疗效分析
        5.2 与对照组的比较
    6. 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4)膈下逐瘀汤联合环磷酰胺对EAC肝癌小鼠肿瘤间质血管生成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及说明

(5)龙柴方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传统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概述
    1.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外感湿毒,熏蒸肝胆
        1.2 饮食不节,脾胃失运
        1.3 情志不遂,气血郁滞
        1.4 劳欲过度,耗伤阴阳
    2. 中医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原则
        2.1 解湿热毒为先
        2.2 调补气血阴阳
        2.3 顾护中焦脾胃
        2.4 培补先天肾脏
        2.5 重视活血化瘀
        2.6 结合现代药理
        2.7 施以情志调护
    3. 中医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具体方法
        3.1 辨证分型
        3.2 分期而治
        3.3 专方专药
        3.4 中成药治疗
        3.5 中医其他治法
        3.6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小结
第二部分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概述
    1. 慢性乙型肝炎病因和发病机制
    2.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3. 慢性乙型肝炎西医治疗现状
        3.1 抗病毒治疗
        3.2 治疗性疫苗
        3.3 保肝抗炎治疗
        3.4 抗纤维化治疗
        3.5 免疫调节治疗
        3.6 联合治疗
    4. 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病例选择
        2.3 治疗方法
        2.4 疗效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统计方法
        2.7 两组入选病例治疗前基线情况比较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患者间治疗24周乙肝病毒DNA应答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HBeAg转阴率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2周、24周中医症状积分情况比较
        3.4 两组患者间治疗前及治疗12周、24周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12周和24周自身ALT及AST变化比较
        3.6 两组患者间ALT、AST变化对比情况及ALT复常率比较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γ-GT、ALP、TBiL、DBiL变化比较
        3.8 安全性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龙柴方的立方依据及临床应用
    2. 龙柴方的组方原理及药物应用
    3. 龙柴方的立方药味探讨
    4. 龙柴方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4.1 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4.2 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4.3 对患者HBV DNA及HBeAg的影响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病例观察表
    2. 中医症状判定积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活血化瘀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血瘀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1."血瘀"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2.肿瘤的中医病因病机
        2.1 病因方面
        2.2 病机方面
    3.血瘀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4.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与凝血系统的关系
        4.1 恶性肿瘤与血液凝固和聚沉
        4.2 恶性肿瘤与新血管生成
        4.3 恶性肿瘤与血液凝固、新血管生成的三角关系
第二章 活血化瘀与肿瘤治疗
    1.活血化瘀对恶性肿瘤的影响
    2.活血化瘀与抗肿瘤机制的探讨
        2.1 对肿瘤细胞癌基因的表达及DNA合成的影响
        2.2 抗凝方面
        2.3 免疫调节方面
        2.4 抗新血管生成方面
    3.活血化瘀治疗恶性肿瘤效应的双重性
第三章 临床常用活血化瘀抗肿瘤药物分析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柴胡方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依据《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第一节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之考证研究
    第二节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与病毒性疾病之研究
第二章 病毒的认识
    第一节 病毒概论
    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
    第三节 病毒感染 vs.中医
第三章 柴胡方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研究近况
    第一节 实验研究
    第二节 临床研究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柴胡方之治疗与运用
    第一节 柴胡方的应用
    第二节 临床运用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与明清温病学异同之探讨
    第一节 理论渊源
    第二节 理论相同之探讨
    第三节 理论相异之探讨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论文创新点、不足处及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乙肝扶正排毒胶囊体外抗乙肝病毒及对NF-kb活化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1.开发安全、低毒、高效的抗HBV药物势在必行
    2.HBV感染动物、细胞模型缺乏并且机理不清楚
    3.NF-κB活化与HBV感染关系不明了
    4.乙肝扶正排毒胶囊抗HBV药理学、药效学实验研究很有必要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药物及阳性对照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2.实验方法
        2.1 细胞的复苏
        2.2 细胞计数方法
        2.3 乙肝扶正排毒胶囊含药血清的制备
        2.4 HepG2.2.15细胞培养
        2.5 细胞毒性实验
        2.6 药物对HBV的抑制实验
        2.7 HBv标志物的检测
        2.8 核因子NF-κB活化干预实验
    3.统计方法
结果与分析
    1.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2.对HBV的抑制实验结果
    3.核因子NF-κB活化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
    4.HBsAg抑制率与NF-κB活化率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讨论
    1.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特点及乙肝扶正排毒胶囊作用机理探讨
    2.HepG2.2.15模型的评价及其病毒学指标下降的机理探讨
    3.NF-κB活化与慢性HBV感染关系探讨
    4.结论
    5.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原创性声明

(10)慢性乙肝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乙肝的病因病机探讨
    1.1中医病因病机
        1.1.1毒邪学说
        1.1.2肝郁学说
        1.1.3正虚学说
        1.1.4瘀血学说
        1.1.5多因学说
    1.2西医发病机制
2慢性乙肝的治疗探讨
    2.1整体治疗
        2.1.1合理休息
        2.1.2合理营养
    2.2药物治疗

四、中药扶正解毒汤配合抗乙型肝炎特异性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D]. 张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中西药序贯疗法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临床疗效观察[D]. 张清洱.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3]肝病3号汤剂结肠给药保肝作用的临床研究[D]. 曾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4]膈下逐瘀汤联合环磷酰胺对EAC肝癌小鼠肿瘤间质血管生成影响的实验研究[D]. 赵红霞.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7)
  • [5]龙柴方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D]. 陈永青.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
  • [6]活血化瘀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邓凯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5)
  • [7]柴胡方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之研究[D]. 陈素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8]乙肝扶正排毒胶囊体外抗乙肝病毒及对NF-kb活化干预的实验研究[D]. 张红栓. 第一军医大学, 2006(01)
  • [9]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治疗进展[J]. 李筱颖. 光明中医, 2005(03)
  • [10]慢性乙肝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概况[J]. 郭一民. 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5(03)

标签:;  ;  ;  ;  ;  

中药扶正解毒汤联合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