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经行腹痛28例(论文文献综述)
朱钟妍[1](2021)在《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目的观察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客观依据。2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针灸科门诊、妇科门诊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高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气滞血瘀型PD患者,采用SPSS 26.0软件产生随机数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3例。试验组采用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治疗,对照组参考指南采用常规针刺疗法。两组均于月经来潮前1周内治疗3次,隔日 1次,即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两组治疗前及第1、2、3疗程后分别进行观察并记录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X 痛经症状量表(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中医证候评分,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价。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 结果3.1 基线比较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6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其中,试验组因患者不能坚持参与研究脱落1例,对照组因自行接受了其他的治疗剔除1例,故最终试验组32例,对照组32例。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入组时的年龄、病程、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进行分组统计与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组时各项基本资料及病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3.2 治疗前后疗效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2疗程及3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每个疗程后与前一疗程比较,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1疗程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疗程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疗程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MSS严重程度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3疗程后试验组3例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1例痊愈,4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8.13%,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安全性本研究过程中,对照组1例出现针刺穴位皮下出血,无其他明显不适,嘱患者自行热敷,患者诉6天后瘀血消失。无其它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表明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安全性可靠。4结论(1)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与常规针刺疗法均能改善气滞血瘀型PD患者的VAS评分、CM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2)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且安全性可靠。(3)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与常规针刺疗法相比,对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在初期无明显差异,但随着疗程的增加,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对于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优于常规针刺疗法。虽然两组3个疗程内对CMSS严重程度评分的改善无明显差异,但是随着时间点的变化,两组改善痛经症状严重程度的趋势不完全一致,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疗效趋向更佳。
徐月娥[2](2021)在《活血化瘀法联合地屈孕酮预防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活血化瘀中药联合孕激素预防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复发,与仅口服孕激素(地屈孕酮)相对比,观察两组子宫内膜免疫组化VEGF、CD38、CD138的表达、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中医证候、子宫内膜厚度及复发率等,初步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以及活血化瘀中药对子宫内膜息肉的作用机理,期待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临床更好的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提供依据、思路及方法。方法:将2020.01~2021.01期间,江苏省中医院妇科门诊拟诊为“子宫内膜息肉”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60例患者均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手术治疗。试验组:术前3月每月月经周期D14起予中药口服,早晚各一次,连服10天。术后第14天及术后2次月经周期D14服中药及地屈孕酮1片bid。对照组:术前不予任何治疗,仅于术后第14天及术后2次月经周期D14服地屈孕酮1片bid。两组月经来潮时停服、服药期间皆避孕。对比两组病人术中子宫内膜VEGF、CD38、CD138的表达以及治疗前后患者月经情况、中医症状、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动脉血流指数及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试验组2例脱落,对照组1例脱落,最终试验组共28例,对照组共29例。治疗前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医证候等进行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有可比性。试验组术中子宫内膜VEGF的表达比对照组显着减低(P<0.05)。CD38、CD138的表达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中药可以降低VEGF的表达,但不能降低CD38、CD138的表达。VEGF的表达与CD38、CD138的表达均无相关性,CD38与CD138的表达呈正相关性。术后6个月疗效情况比较:(1)月经情况: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可见试验组改善月经情况总体较对照组更好。在治疗经期延长、经期量多、经行腹痛及阴道不规则出血方面,差异显着(P<0.05),试验组更佳。(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着(P<0.05),可见两组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方面均有疗效。试验组治疗后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且有效率比较,试验组92.9%,对照组79.3%,说明试验组的效果更好(P<0.05)。(3)子宫内膜厚度: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差异显着(P<0.05),说明两组均可降低子宫内膜的厚度。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能更好的降低子宫内膜厚度。(4)子宫动脉血流指数值(PI、RI):两组治疗后PI、RI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上升(均P<0.05),可见两组皆可升高子宫动脉PI、RI值。组间比较,试验组PI、RI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说明试验组在改变子宫动脉血流指数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5)子宫内膜息肉复发情况:试验组复发率3.6%,对照组复发率2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活血化瘀中药联合地屈孕酮预防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临床收益更好。结论:1.活血化瘀中药可降低子宫内膜VEGF的表达,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术后患者可明显改善月经情况、中医证候,降低子宫内膜厚度,降低复发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收益较单纯西医治疗更佳。2.EP的发生可能与血管的过度增生,慢性子宫内膜炎症的刺激有关,但两者之间暂未发现一定的相关性。
王彦彦[3](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朱驿函[4](2020)在《痛经方配合太极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旨在观察痛经方配合太极灸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经行小腹疼痛及全身不适症状的改善情况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新思路,保护女性身心健康。方法:将71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均采用口服痛经方配合太极灸治疗,对照组35例均采用口服痛经方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3个疗程)后,观察小腹疼痛、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对此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痛经疼痛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两组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表明两组治疗后痛经症状均缓解明显;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说明治疗组改善疼痛症状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治疗轻、中、重度痛经的疗效方面,两组组间比较,轻度和重度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中度痛经疗效差异有显着性(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式在改善轻、重度痛经方面疗效相当,而在治疗中度痛经的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治疗前后痛经中医临床症状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9%。在改善患者腹痛、持续时间、肢冷、畏寒、肛门坠胀、恶心呕吐、便溏等症状方面,两组治疗前,各单项症状积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各症状积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经量、经期外,其余症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检测比较:通过检验,治疗前(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进行组内比较,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值较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进行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血流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表明痛经方配合太极灸的中医内外合治法可有效改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其基础机制可能与血液流变的改变有关,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解丽菲[5](2020)在《基于络脉理论针药合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在络脉理论及导师姜丽娟教授“和畅”思想的指导下,以调气和血,化瘀通络为治法,内治以调气和血通络汤,外治以腹针为手段,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观察其临床疗效,总结导师经验,并为络脉理论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调气和血通络汤+腹针)和对照组(血府逐瘀胶囊),每组36例,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前后盆腔疼痛改善情况。结果:1.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比较:(1)中医主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改善下腹部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部疼痛,劳累后加重、带下异常等主症(P<0.05)均有显着效果,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兼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改善胸胁或乳房胀痛、经行腹痛加重、经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情志抑郁或烦躁、脘腹胀满等兼症(P<0.05)均有显着效果。且治疗组在改善胸胁或乳房胀痛、经行腹痛加重、情志抑郁或烦躁、脘腹胀满等临床症状方面(P<0.05),效果优于对照组。在治疗经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方面(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2.局部体征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对改善子宫、左附件、右附件、宫骶韧带等异常体征(P<0.05)有显着效果。对照组对改善子宫、宫骶韧带等异常体征(P<0.05)有显着效果,而对改善左附件、右附件等异常体征(P>0.05)无显着作用。且治疗组在改善子宫、左附件、右附件等临床体征方面(P<0.05),效果优于对照组,而在改善宫骶韧带体征方面(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3.辅助检查指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B超、白带常规方面(P<0.05)均有显着效果,且治疗组在B超、白带常规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4.盆腔疼痛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改善盆腔疼痛方面(P<0.05)有显着效果,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5.综合疗效比较:其中治疗组痊愈9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1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10%。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P<0.05),有显着差异,说明治疗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6.复发率比较: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复发率,其中治疗组中复发率为7.14%,而对照组则为40.74%,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1.基于络脉理论及姜丽娟教授“和畅”思想的指导,以调气和血通络汤联合腹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体征,改善相关辅助检查指标,明显缓解患者盆腔疼痛。2.导师通过调和气血、脏腑、经络、阴阳、意志等使人体调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降低患者的复发率。3.调气和血通络汤联合腹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可行,且未见不良反应,说明络脉理论及“和畅”思想指导下,中医针药合治SPID,思路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李影[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许润三及弟子王清治疗痛经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TCMISS V2.5)的数据挖掘技术,对国医大师许润三及其传承人王清教授治疗痛经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用药的性味归经、高频药物及功效分类,探究许氏及其传承人治疗痛经的辨证特点和用药规律,同时比较许氏及其传承人治疗痛经的异同,探索许氏妇科流派在传承中的创新。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2019年1 1月1日就诊于许润三教授门诊,2015年1月1日~2019年1 1月1日就诊于王清教授门诊的首诊痛经患者病例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录入数据,挖掘其证候分型、性味归经、高频药物、组方规律、核心处方及潜在新方,并对挖掘出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通过对患者年龄进行统计分析,两位教授纳入的病例在26~35岁之间的患者最多,占35%,26~45岁的患者占整体65%以上,整体呈正态分布,以育龄期女性居多。(2)许教授治疗痛经的中医证候以肾虚肝郁证、气虚血瘀证、肾阳虚衰证、气滞血瘀证为主,其后依次是寒凝血瘀证、湿热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血瘀证、气血亏虚证、阳虚内寒证、肝郁脾虚证、脾肾亏虚证和痰瘀互结证;王教授治疗痛经的中医证候以寒凝血瘀证、肾虚肝郁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为主,其后依次是气虚湿盛证、阳虚内寒证、血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阴虚火旺证、脾肾两虚证、肝郁脾虚证和肾虚血瘀证。(3)在四气方面,两位教授用药均以温、寒、平为主。在五味方面,许教授用药以辛、苦、甘为主,王教授以苦、甘、辛为主。在归经方面都主要归肝、脾、肾、心4条经。(4)在高频药物方面,许教授使用的高频药物依次是当归、柴胡、川芎、益母草、香附、黄芪、紫河车、赤芍、丹参、山茱萸;王教授使用的高频药物依次是赤芍、甘草、黄芪、丹参、莪术、茯苓、当归、三七粉、桂枝、柴胡。(5)在药物功效方面,许教授组补益药占26.84%,活血化瘀药占21.24%,散结药占6.01%;王教授组活血化瘀药占19.03%,补益药占16.77%,散结药占7.86%,清热药占 5.07%。(6)在药物剂量和处方药味数方面,许教授组处方药味数少,药量大,平均每个处方7~11味中药,王教授组平均每个处方12~15味中药。(7)通过关联规则分析用药模式:许教授常用的药物模式:柴胡-当归-紫河车、柴胡-当归-益母草、香附-紫河车-益母草、当归-紫河车-香附、柴胡-紫河车-香附等;王教授常用的药物模式:赤芍-黄芪-甘草、赤芍-莪术-甘草、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甘草-三七粉等。(8)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潜在新方:许教授组发现1个新方:黄芪、赤芍、香附、莪术;王教授组发现2个新方:①赤芍、白芍、菟丝子、益母草;②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柴胡。研究结论:1.许教授治疗痛经分为虚证、虚实夹杂证、实证3类,常见证型为肾虚肝郁证、气虚血瘀证、肾阳虚衰证、气滞血瘀证。用药以温、寒、平,辛、苦、甘为主,归肝、脾、肾、心4经。用药模式为补肾疏肝、养血活血、调经止痛。核心处方为:柴胡、当归、川芎、紫河车、益母草、香附。从用药模式及核心处方的立法体现出,许教授治疗痛经在补虚与泻实中,更偏重补虚的一面。王教授治疗痛经分为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3类,常见证型为寒凝血瘀证、肾虚肝郁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用药以温、寒、平,苦、甘、辛为主,归肝、脾、肾、心4经。用药模式为温经散寒、补气养血、活血止痛。核心处方为: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甘草、柴胡、黄芪、丹参、三七粉、莪术、蒲黄、五灵脂。从用药模式及核心处方的立法体现出,王教授治疗痛经在补虚与泻实中,更偏重泻实的一面。2.许教授组痛经患者非经期治疗常从肾虚肝郁或肾阳虚衰角度论治,用药模式为补肾疏肝、行气调经,核心处方为调冲方加减;月经期常从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等角度论治,其中气虚血瘀证较为常见,用药模式为益气活血、调经止痛,核心处方为黄芪、赤芍、川芎、莪术、三七粉;对于因子宫腺肌病、急慢性盆腔炎等导致的继发性痛经,则从气滞血瘀的角度论治,用药模式为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核心用药为通络煎加减。王教授组治疗非经期痛经患者与许教授一致,从肾虚肝郁角度论治,核心处方为调冲方加减;月经期则以实证居多,常从寒凝血瘀、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等角度论治,其中寒凝血瘀证用药模式为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核心处方为温经汤合失笑散或桂枝茯苓丸合失笑散,气滞血瘀证用药模式为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核心处方为四逆散加减,对于因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导致的继发性痛经,王教授常从痰瘀互结角度论治,核心处方为桂枝茯苓丸合消瘰丸。
袁自水[7](2020)在《飞腾八法按时取穴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分析飞腾八法按时取穴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远期疗效,比较其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差别。将飞腾八法按时取穴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法推广应用于临床,为临床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提供新思路及方法。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飞腾八法按时取穴治疗。治疗周期为每次月经来潮前7天开始针刺,每天治疗1次,月经来潮时停止,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并于治疗后第3个月随访。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疗程后、治疗3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随访时进行痛经症状评分、VA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观察两组患者痛经症状改善情况,于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参与本临床研究的72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全部完成全程治疗及随访。研究治疗前、治疗2疗程后、治疗3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随访时的各项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1.治疗前,两组受试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痛经症状评分、VA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痛经症状评分、VA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1)两组患者在治疗2疗程后、治疗3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随访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疗程后与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痛经症状评分、VA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在治疗2疗程后、治疗3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随访进行痛经症状评分、VA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疗效评定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2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4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8.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飞腾八法按时取穴结合常规针刺及常规针刺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均有显着疗效,均能改善患者痛经症状评分、VA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2.飞腾八法按时取穴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在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痛经症状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3.飞腾八法按时取穴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显着,可明显改善患者痛经症状评分、VA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具有较好的远期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蔡梦瑶[8](2020)在《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Meta分析及丹红化瘀口服液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对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第二部分通过观察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气滞血瘀证的证候类中药新药的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1.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gfang、Pub Med、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关于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至2020年2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应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临床观察:对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或通过成都中医药大学QQ群及微信群发布课题广告招募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气滞血瘀型原发型痛经患者31例,采用双盲设计,使用中央随机系统将31例受试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服用丹红化瘀口服液,于月经来潮前5天开始,连续服用7天,10ml/次,3次/日,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服用丹红化瘀口服液模拟剂,于月经来潮前5天开始,连续服用7天,10ml/次,3次/日,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变化、VAS评分变化、CMSS量表积分变化,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文献11篇,包括原发性痛经患者1247例。Meta分析结果为:血府逐瘀汤或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原发性痛经,在改善痛经疗效总有效率方面,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或联合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在改善中医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乳房胀痛)及疼痛程度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观察:(1)VAS评分:治疗1疗程、2疗程、3疗程后,分别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VAS评分较治疗前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第2、3疗程VAS评分与自身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一致。(2)CMSS量表疼痛时间:治疗1疗程、2疗程、3疗程后,分别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CMSS量表疼痛时间较治疗前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第2、3疗程CMSS量表疼痛时间与自身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一致。(3)CMSS量表严重程度:治疗1疗程、2疗程、3疗程后,分别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CMSS量表严重程度较治疗前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第1、2、3疗程和对照组第3疗程CMSS量表严重程度与自身治疗前相比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一致。(4)中医证候疗效:FAS分析:试验组总有效率为68.75%,其痊愈率0%、显效率25%、有效率43.75%、无效率31.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66%,其显效率13.33%、有效率33.33%、无效率53.3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S分析: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3.33%,其痊愈率0%、显效率26.67%、有效率46.66%、无效率2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33%,其显效率16.66%、有效率41.67%、无效率41.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疗程、2疗程、3疗程后,分别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第1、2、3疗程、对照组第2、3疗程与自身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一致。(5)安全性评价:本次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和有临床意义与试验药物相关的理化检查指标,临床应用较安全。结论1.Meta分析:单用血府逐瘀汤或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在改善原发性痛经的疼痛程度、中医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乳房胀痛)方面,均优于单用西药或联合应用西药。但由于纳入文献数偏少、质量不高,结果可能有所偏差。需要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该结果。2.临床观察:(1)丹红化瘀口服液和丹红化瘀口服液模拟剂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研究例数不足及影响痛经的其他因素有关;(2)丹红化瘀口服液和丹红化瘀口服液模拟剂CMSS量表积分结果、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丹红化瘀口服液和丹红化瘀口服液模拟剂在改善痛经疼痛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本课题是多中心、多学科以证候为主要指标评价气滞血瘀类中成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的一部分,也是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的初始阶段,本次研究未获得阳性结果,主要考虑与样本量不足有关。
黄惠恩(WONG WAI EN)[9](2020)在《热敏灸配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热敏灸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客观评价,促进热敏灸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方法:从静思康复之家选取60例确诊为原发性痛经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热敏灸+桃红四物汤30例,对照组为单纯针刺30例。两组取穴相同,选穴:三阴交、地机、中极、关元。操作手法上,治疗组患者在口服桃红四物汤的同时,每日进行一次热敏灸治疗。患者仰卧位,手持点燃的热敏灸艾条,距皮肤表面3cm,在回旋灸过程中找出热敏点,并在热敏点上依次行雀啄、回旋、往返、温和灸等操作,直到热敏灸感消失;对照组给与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治疗时间为上次月经结束后25天,每日1次,连续7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量表、COX痛经症状评分、热敏化腧穴分布频率等评价。结果:1、基线分析对年龄、病程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均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结果(1)对两组治疗前后的VAS分值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分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对两组治疗前后的COX痛经症状评分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分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3)总体疗效上,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6%,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疗优于对照组。(4)热敏化现象出现频率较高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80%),中极(75%),关元(68%),地机(65%)。结论:临床观察发现三阴交是热敏化现象出现频率较高的腧穴,运用热敏灸配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可明显改善患者VAS分值、COX痛经症状评分,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很好的疗效。热敏灸配合口服桃红四物汤是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韩梦璐[10](2019)在《温经汤加减配合灸疗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加减配合灸疗神阙穴与中药制剂少腹逐瘀颗粒配合灸疗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经统计学对比分析,初步探讨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加减配合灸疗神阙穴的疗效及安全可靠性,研究性质为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72例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为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患者,病例数据采集时间为2018年2月-2019年2月,地点为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患者,根据患者就诊的时间先后顺序,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拟采用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由于诸多因素两组分别脱落或剔除3例,实际治疗组33例、对照组33例。通过对照两组用药后的疗效、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评分,分析研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验证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加减配合灸疗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安全性及其有效性。结果:治疗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临床控制7(21.2%)例,显效16(48.5%)例,有效7(21.2%)例,无效3(9.0%)例,总有效率91.0%;对照组:临床控制3(9.1%)例,有效13(39.3%)例,有效10(30.3%)例,无效7(21.2%)例,总有效率78.8%。温经汤组与少腹逐瘀颗粒组患者痛经综合疗效经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经汤组在患者痛经综合疗效方面优于少腹逐瘀颗粒组。故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加减配合灸疗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疗效优于少腹逐瘀颗粒。结论: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加减配合灸疗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可以安全高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并改善其他伴随症状。
二、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经行腹痛2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经行腹痛28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
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西医治疗现状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及中药治疗 |
1 历史沿革 |
2 现代中医认识 |
3 中药治疗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
1 古代针灸疗法 |
2 古代针灸疗法小结 |
3 现代针灸疗法 |
4 现代针灸疗法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方法和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
2.4 安全性检查 |
2.5 伦理问题 |
2.6 统计方法 |
2.7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基线比较 |
3.3 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3.4 安全性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齐刺法治疗PD的理论依据 |
1.1 齐刺法的起源 |
1.2 齐刺法的操作及作用 |
2 选穴依据分析 |
2.1 穴位分论 |
2.2 选穴依据总论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基线分析 |
3.2 总有效率分析 |
3.3 VAS评分分析 |
3.4 CMSS总频率评分分析 |
3.5 CMSS严重程度评分分析 |
3.6 中医证候评分分析 |
3.7 安全性分析 |
4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活血化瘀法联合地屈孕酮预防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息肉的研究现状 |
1.1 发病机制及高危因素 |
1.2 子宫内膜息肉与血管内皮生长 |
1.3 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炎 |
1.4 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 |
1.5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1.6 现代医学预防术后复发 |
2. 祖国医学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认识 |
2.1 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
2.2 中医药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炎症因子的表达 |
2.3 中医药治疗进展及预防复发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终止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方药 |
2.3 试验方法 |
2.4 观察项目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疗效判定标准 |
3.1 月经疗效标准 |
3.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疗效评定 |
5. 安全性评价与不良反应 |
5.1 安全性评价 |
5.2 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立论依据 |
1.1 宫腔镜治疗EP的必要性及治疗方式的选择 |
1.2 VEGF、CD38、CD138与子宫内膜息肉 |
2. 方药组成特点及药理学分析 |
2.1 药物组成 |
2.2 组方分析 |
3. 中西医联合治疗EP的治疗机理 |
4. 本课题研结果分析 |
4.1 术中标本病理比较 |
4.2 疗效比较 |
5. 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临床研究病例观察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纳入结果 |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
一、何梦瑶 |
二、刘渊 |
三、何守愚 |
四、潘名熊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
一、吕楚白 |
二、吕安卿 |
三、谢泽霖 |
四、郭梅峰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
一、罗氏妇科 |
二、蔡氏妇科名家 |
三、其他妇科名家 |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
一、访谈方式 |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
第二节 访谈名家 |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
一、采访题目 |
二、采访时间地点 |
三、采访目的 |
四、访谈概要 |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实验方案 |
四、观察指标 |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痛经方配合太极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疗效判定标准 |
五、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一、一般情况分析 |
1.两组患者入选情况 |
2.基本资料分析 |
二、观察指标分析 |
1.两组治疗前后痛经程度总积分比较 |
2.两组治疗后痛经程度疗效比较 |
3.两组间相同痛经程度疗效比较 |
4.两组治疗前后痛经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
5.两组治疗前后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6.两组治疗后关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7.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检测比较 |
三、安全性检测结果 |
讨论 |
一、病因病机 |
二、立题依据 |
三、痛经方组方分析 |
四、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
五、太极灸的治疗意义 |
六、中医内外合治的意义 |
七、结果与结论 |
八、不足与展望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络脉理论针药合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辨证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治疗前准备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处理 |
三、研究结果 |
(一)基本资料比较 |
(二)疗效资料比较 |
(三)安全性指标观察 |
(四)不良事件 |
四、讨论 |
(一)立题依据 |
(二)组方依据及药理研究 |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
(四)不足与展望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1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文献综述一 络脉理论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
(一)络脉理论的学术渊源 |
(二)络脉学说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关系 |
(三)参考文献2 |
文献综述二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
(一)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
(二)祖国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
(三)参考文献3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基于数据挖掘的许润三及弟子王清治疗痛经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痛经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发病机制 |
1.1 内分泌因素 |
1.2 解剖因素 |
1.3 免疫因素 |
1.4 其他因素 |
2 诊断 |
2.1 原发性痛经的诊断 |
2.2 继发性痛经的诊断 |
3 治疗 |
3.1 一般治疗 |
3.2 药物治疗 |
3.3 手术和其它治疗 |
4 小结 |
综述二 痛经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古代中医对痛经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2 现代中医对痛经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痛经的治疗 |
2.2.1 辨证论治 |
2.2.2 周期疗法 |
2.2.3 专方专治 |
2.2.4 外治疗法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规范 |
2.2 数据录入 |
2.3 数据统计 |
2.4 数据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结果 |
2 证候分布特点 |
3 总体用药规律 |
3.1 药物四气 |
3.2 药物五味 |
3.3 药物归经 |
3.4 药物使用频率 |
3.5 药物功效分类 |
3.6 药物剂量 |
3.7 处方药味数 |
4 数据挖掘部分 |
4.1 用药模式分析 |
4.2 核心处方 |
4.3 潜在新方分析 |
4.4 常见证型组方规律 |
讨论 |
1 证候分布特点 |
1.1 许教授治疗痛经证候分布特点分析 |
1.2 王教授治疗痛经证候分布特点分析 |
2 总体用药规律分析 |
2.1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
2.2 药物频次及功效分析 |
2.3 药物剂量及处方药味数分析 |
3 总体组方规律分析 |
3.1 用药模式分析 |
3.2 潜在新方分析 |
3.3 常见证型组方规律分析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飞腾八法按时取穴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治疗周期及疗程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观察指标分析 |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痛经症状评分比较 |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3 疗效评定 |
4 安全性及依从性分析 |
讨论 |
1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1.1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辨证分型 |
1.4 中医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流行病学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的认识 |
3 飞腾八法 |
3.1 王氏飞腾八法 |
3.2 徐氏飞腾八法 |
3.3 飞腾八法的临床应用 |
4 疗效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致谢 |
(8)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Meta分析及丹红化瘀口服液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Meta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方法 |
1.4 文献筛选 |
1.5 数据提取 |
1.6 偏倚风险评估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2.结果 |
2.1 纳入研究特征 |
2.2 偏倚风险评估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痛经疗效总有效率 |
2.3.2 VAS评分的分析 |
2.3.3 中医症状评分 |
2.4 安全性分析 |
2.5 敏感性分析 |
3.讨论 |
3.1 血府逐瘀汤辨证论治本病疗效确切 |
3.2 研究结果 |
3.3 系统评价的问题与不足 |
第二部分 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对象及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 |
1.2.2 气滞血瘀证辨证标准 |
1.2.3 症状量化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1.7 病例的剔除标准 |
1.8 中止研究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试验方法 |
2.1.1 试验设计 |
2.1.2 样本含量 |
2.2 研究用药 |
2.2.1 药物包装 |
2.2.2 药品的随机 |
2.2.3 药品分配和发放 |
2.2.4 回收药物处理 |
2.2.5 紧急揭盲和应急信封 |
2.3 治疗方法 |
2.3.1 试验组 |
2.3.2 对照组 |
2.4 合并用药规定 |
2.4.1 功效类似药物规定 |
2.4.2 合并止痛药物规定 |
2.4.3 其它基础疾病用药 |
2.5 观察指标 |
2.5.1 一般项目 |
2.5.2 安全指标 |
2.5.3 疗效性评价指标 |
2.5.4 疗效判定标准 |
2.5.5 观察时间 |
2.6 不良事件的管理 |
2.7 伦理学原则 |
2.8 统计分析 |
2.8.1 统计分析数据的选择 |
2.8.2 统计分析方法 |
3.观察结果 |
3.1 病例分布 |
3.2 基线比较 |
3.2.1 人口学特征 |
3.2.2 生命体征 |
3.2.3 病史资料 |
3.2.4 病情资料 |
3.3 疗效性指标结果 |
3.3.1 VAS评分 |
3.3.2 中医证候积分 |
3.3.3 CMSS量表疼痛时间 |
3.3.4 CMSS量表严重程度 |
3.4 中医证候疗效结果 |
3.5 安全性分析 |
3.5.1 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的变化 |
3.5.2 安全性评价总结 |
4.讨论 |
4.1 立题依据 |
4.1.1 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作为研究病种依据 |
4.1.2 丹红化瘀口服液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1.3 丹红化瘀口服液的临床应用 |
4.1.4 异病同治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4.2 疗效分析 |
4.3 与原发性痛经相关的因素分析 |
4.3.1 运动 |
4.3.2 情绪 |
4.3.3 饮食 |
4.3.4 睡眠 |
4.4 安慰剂的相关研究 |
结论 |
Meta分析结果 |
临床观察结果 |
主要工作与创新 |
主要工作 |
Meta分析 |
临床观察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综述 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中医症状量化观察表 |
附录三 CMSS量表(COX痛经症状量表) |
附录四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9)热敏灸配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设计 |
2.2 采用器械及方药 |
2.3 具体治疗方案 |
3 观察指标 |
3.1 疗效指标 |
3.2 疗效判定标准 |
3.3 热敏化腧穴分布频率 |
4 统计学处理 |
5 结果 |
5.1 一般资料比较 |
5.2 治疗后疗效评定 |
5.3 腧穴热敏化频率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1.1 前列腺素与原发性痛经 |
1.2 缩宫素与原发性痛经 |
1.3 雌激素、孕激素与原发性痛经 |
1.4 β-内啡肽、内皮素、一氧化氮与原发性痛经 |
1.5 子宫发育不良、微循环障碍等机械因素 |
1.6 西医治疗方法 |
2 古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2.1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 |
2.2 中医药治疗方法 |
3 热敏灸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优势 |
3.1 热敏灸在原发性痛经中的临床应用 |
3.2 灸之要,气至而有效 |
3.3 选穴依据 |
3.4 桃红四物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优势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温经汤加减配合灸疗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痛经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中国古代文献关于痛经的记载 |
1.2 痛经的病因病机 |
2 中医治疗 |
2.1 中医内治法(辨证论治) |
2.2 中医外治法 |
3 现代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的认识 |
3.1 内分泌因素 |
3.2 钙离子水平 |
3.3 遗传因素 |
3.4 其他因素 |
4 小结 |
试验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标准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症状分度与计分标准及病情分级 |
1.4 安全性观察 |
1.5 观察指标 |
2 试验方案及分析 |
2.1 方法 |
2.2 方药及服法 |
2.3 疗程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 试验结果分析 |
3.1 治疗前基本资料比较 |
3.2 治疗后两组疗效观察 |
3.3 安全性分析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四、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经行腹痛2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 朱钟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活血化瘀法联合地屈孕酮预防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D]. 徐月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D]. 王彦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痛经方配合太极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 朱驿函.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基于络脉理论针药合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解丽菲.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基于数据挖掘的许润三及弟子王清治疗痛经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研究[D]. 李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飞腾八法按时取穴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袁自水.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Meta分析及丹红化瘀口服液临床疗效观察[D]. 蔡梦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热敏灸配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D]. 黄惠恩(WONG WAI EN).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温经汤加减配合灸疗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韩梦璐.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