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温泉蒸浴治疗痹证36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石林[1](2021)在《远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自制穿戴式远红外热疗仪研究远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受试者的干预效果。【方法】(1)文献探究:查阅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文献数据库以及相关图书,检索远红外线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中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诊治进展。(2)试验研究:①本研究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纳入50名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受试者,使用自主研制的穿戴式远红外热疗仪对其进行干预,具体方法为受试者每天使用1次远红外热疗仪,每次35分钟,6天1个疗程,共使用3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1天;②观察指标:NPQ颈痛量表、VAS评分、CASCS量表评分、颈椎关节活动度、颈肩部红外温度。(3)统计学方法:使用Excel2019软件进行数据的基本整理,使用SPSS22.0软件对治疗前后所选观察指标的差异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本试验有4例受试者脱落,共有46名受试者完成本试验。其中,治愈1例,显效31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体有效率为80.43%。各指标结果分析如下:(1)NPQ颈痛量表:干预后,NPQ颈痛量表得分增加,治疗前后患者的NPQ颈痛量表差异显着(P<0.01),受试者颈椎功能障碍改善明显;(2)VAS评分:干预后,患者的VAS评分降低,治疗前后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显着(P<0.01),受试者颈部疼痛减轻;(3)颈椎关节活动度:干预后,患者屈曲、伸展、侧屈6个方向的颈椎关节活动度均有不同的程度的增加,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1),患者颈椎活动受限改善;(4)CASCS量表评分:干预后,患者的CASCS量表得分增加,干预前后CASCS量表得分差异显着(P<0.01),受试者临床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提高;(5)颈肩部红外温度:干预后颈肩部区域平均温度升高,第2颈椎至第7胸椎线性温度升高,且前后差异有意义(P<0.05),受试者颈肩部区域血液循环增加,炎症减轻。【结论】(1)基于自制穿戴式远红外热疗仪所采取的远红外线疗法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疗效显着,可温经通络,振奋阳气,增加血液循环,改善受试者的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以及肌肉痉挛,提高受试者的生活质量。(2)基于自制穿戴式远红外热疗仪所采取的远红外线疗法简便、高效、舒适、安全且易于接受,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
刘浩[2](2020)在《微针促透“易层”贴敷疗法对改善中重度膝骨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针对具有关节置换指征而拒绝手术或有手术禁忌的中重度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观察微针促透“易层”贴敷疗法对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将30例具有关节置换指征而拒绝手术或有手术禁忌的中重度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微针促透“易层”贴敷疗法,一组采用扶他林治疗。疗程为1年,入组时开始用药,用药1月后间隔一月继续用药,以此类推直至疗程结束。比较治疗前后的WOMAC总分、X线分级、血脂的变化情况,评估“易层”贴敷疗法的对中重度KOA的临床疗效,并分析KOA患者磁共振病理改变与X线分级、血脂的关系。结果:1.两组患者的生物学特征及治疗前WOMAC总分、X线分级、血脂水平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WOMAC总分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层”组治疗后的评分优于扶他林治疗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X线分级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4.“易层”贴敷组治疗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浓度水平有所升高(P<0.05),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浓度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扶他林组治疗后的TC、TG、HDL-C、LDL-C浓度无明显改变。两组治疗后血脂正常和异常患者所占比例无明显改变(P>0.05)。5.在韧带损伤方面,不同X线分级患者之间有明显差异,4级患者的韧带损伤比例较高;高血脂(高TC或高TG)患者与正常血脂水平(正常TC和TG)患者之间的磁共振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符合关节置换指征而拒绝手术或有手术禁忌症的中重度膝骨关节炎患者,微针促透“易层”贴敷疗法为其减轻痛苦提供了一个较好选择,可改善患者的疼痛、僵硬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LDL代谢有关。
马成[3](2020)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老年膝骨关节炎(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老年膝骨关节炎(肝肾阴虚证)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优势,为中医药防治膝骨关节炎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按Doll’s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治疗组予以口服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膝关节VAS评分及膝关节WOMAC评分,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其临床疗效。结果:疗效判断: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在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同对照组比较,下降幅度更明显(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62.50%,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VAS评分:两组治疗前膝关节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膝关节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同对照组比较,下降幅度更明显(P<0.01)。膝关节WOMAC评分:两组治疗前膝关节WOMA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膝关节WOMAC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同对照组比较,下降幅度更明显(P<0.01)结论:加味六味地黄汤可明显减轻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及功能障碍,改善其生活质量,改善中医证候,降低患者膝关节WOMAC评分,总体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西药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李苏茜[4](2020)在《子午流注理论应用于中药蜡疗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子午流注”理论运用于中药蜡疗对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症状、临床疗效等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试验组实施子午流注择时中药蜡疗,即根据子午流注理论中脏腑经络气血主令时辰盛衰规律,于酉时(17:00-19:00)、戊时(19:00-21:00)择时中药蜡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时间中药蜡疗;两组均为中药蜡疗每日一次,7次为一个疗程,共4个疗程。测评干预前、干预后两组骨性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得分,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得分;并将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老年与中青年两个年龄段,分别比较两组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干预前后WOMAC评估量表得分及VAS评分;测评干预前、干预后《KOA临床症状补充指标评分表》得分;干预后采用《中药新药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规定的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两组疗效,并使用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评分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1.干预前两组WOMAC总分及膝关节疼痛、僵硬程度、日常活动能力三个维度得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WOMAC总分及膝关节疼痛、僵硬程度、日常活动能力三个方面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第4周WOMAC总评分、膝关节疼痛、僵硬程度、日常活动能力三个方面得分均低于自身基线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层比较显示,干预后试验组老年患者(n=12)WOMAC总分及膝关节疼痛、日常活动能力两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老年患者(n=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两组VAS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VAS评分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显示,两组干预后VAS评分均低于自身基线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层比较显示,干预后试验组老年患者VAS评分得分低于对照组老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两组《KOA临床症状补充指标评分表》总得分及膝关节骨摩擦音、膝关节肿胀、膝关节畏寒三个条目得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膝关节畏寒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KOA临床症状补充指标评分表》总得分及膝关节骨摩擦音、膝关节肿胀、膝关节畏寒三个条目得分均低于自身基线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根据患者WOMAC得分评价临床疗效,干预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9%,对照组为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满意度评分表》总分及治疗舒适度、整体感觉两个条目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安排条目得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时间中药蜡疗进行比较,为期4周的子午流注择时中药蜡疗能更有效地缓解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僵硬程度、日常活动能力,以及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整体症状,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在减轻疼痛、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及整体症状上效果明显;对于膝关节畏寒症状,子午流注择时中药蜡疗的改善效果优于常规时间中药蜡疗,而且子午流注择时中药蜡疗的有效率与患者满意度更高。
梁栋[5](2020)在《膝痛膏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痰饮流注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膝痛膏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痰饮流注型膝关节滑膜炎(Knee Joint Synovitis,KS)的临床疗效,并且总结膝痛膏方联合穴位贴敷的作用机理和特点,为此种治疗方法的广泛开展以及临床应用提供更加有力的临床依据。方法: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骨科门诊的痰饮流注型膝关节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分别为联合治疗组、膝痛膏方组、穴位贴敷组(内膝眼)。治疗过程中分别脱落6、2、7例,共计完成45例,其中联合治疗组14例,膝痛膏方组18例,穴位贴敷组13例。疗程均为14天:①联合治疗组:予膝痛膏方口服,每日三次,并联合穴位贴敷,每日一次;②膝痛膏方组:予膝痛膏方口服,每日三次;③穴位贴敷组:予穴位贴敷,每日一次。观察指标:治疗前后三组患者VAS疼痛评分、膝关节WOMAC量表评分、浮髌试验评分,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评价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针对基线资料性别、年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提示组间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VAS疼痛评分:治疗前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治疗后VAS评分方面,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0.01)。进行两两比较,提示联合治疗组与膝痛膏方组比较,P=0.000<0.01,有统计学差异,且联合治疗组评分低,说明联合治疗对VAS评分的改善较膝痛膏方组改善更显着。联合治疗组与穴位贴敷组比较,P=0.001<0.01,有统计学差异,且联合治疗组评分低,说明联合治疗对VAS评分的改善较穴位贴敷组改善更显着。膝痛膏方组与穴位贴敷组无统计学差异(P=0.99>0.05)。3:WOMAC评分:采用差值比较法:联合治疗组与膝痛膏方组比较,=0.02<0.05,有统计学差异,且联合治疗组评分差值绝对值大,说明联合治疗对WOMAC评分的改善较膝痛膏方组改善更显着。联合治疗组与穴位贴敷组比较,P=0.011<0.05,有统计学差异,且联合治疗组评分差值绝对值大,说明联合治疗对WOMAC评分的改善较穴位贴敷组改善更显着。膝痛膏方组与穴位贴敷组无统计学差异(P=0.716>0.05)。4:浮髌试验分级:治疗两周后,联合治疗组、膝痛膏方组、穴位贴敷组I级占有率分别为71.4%、44.4%、61.5%。单纯比较I级占有率,联合治疗组优于其他两组,穴位贴敷组优于膝痛膏方组。结论:膝痛膏方联合穴位贴敷较单一使用膝痛膏方或穴位贴敷治疗痰饮流注型膝关节滑膜炎,能更为有效降低VAS、WOMAC评分,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较单一使用膝痛膏方或穴位贴敷治疗疗效更优,而且此三种治疗方法都可有效缓解膝关节肿胀程度。意义:为临床治疗痰饮流注型膝关节滑膜炎提供更为有效、简便、廉价的治疗方法。
张旭斌[6](2020)在《“和伤散”熏洗治疗轻中度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和伤散”熏洗治疗轻中度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sthritis,KOA)的疗效及安全性,初步验证“和伤散”治疗KOA的临床价值,更好的传承发扬中医药治疗慢性筋骨病的优势。方法:共纳入轻中度风寒湿痹型KOA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和伤散”熏洗治疗,对照组予复方南星止痛膏贴敷治疗,疗程2周,随访3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WOMAC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步态分析数据等指标的变化。结果:①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及随访3月VAS评分和WOMAC各项评分均低于治疗前,随访3月后SF-36各项评分亦优于治疗前,步态分析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和膝关节最大屈曲度评分情况均优于治疗前,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WOMAC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其中,随访3月僵硬评分变化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SF-36评分方面,治疗组患者随访3月后生理功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生理功能(P=0.017)、躯体疼痛(P=0.008)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而生理职能、精神健康及活力评分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步态分析方面,治疗组治疗后步频、步幅、双支撑相、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其中,膝关节最大屈曲度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而步态周期、步速、患肢支撑相、患肢摆动相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良反应:对照组16例患者出现皮肤瘙痒情况,6例为中度瘙痒,10例为轻度瘙痒,其余受试者均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结论:“和伤散”熏洗治疗轻中度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曹明淦[7](2019)在《关节镜清理术联合加味乌头汤治疗风寒湿痹型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关节镜清理术联合加味乌头汤对风寒湿痹型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疗效,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骨一科实施关节镜治疗、中医辨证属于风寒湿痹型的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患者4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0例。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整体情况治疗前具有可比性。其中,对照组使用单纯关节镜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加味乌头汤。术后第二天开始口服,水煎服,日一付,早晚分服。治疗用药两周后评定疗效,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屈伸功能、膝关节疼痛、膝关节积液的改善及临床安全性情况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全部40例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患者均进行结果分析,无脱落。两组间治疗前后总体疗效对比:对照组有效率81%,观察组有效率达86%,通过秩和检验分析,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U=3.006,P=0.037<0.05,疗效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关节屈伸功能评分、关节疼痛评分及关节积液评分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期间两组间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关节镜清理术联合加味乌头汤治疗风寒湿痹型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疗效确切,有效改善膝关节疼痛、关节屈伸功能、关节积液,疗效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治疗期间安全性高。
赵晨曦[8](2019)在《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在口服中药及外擦积雪苷霜软膏的基础治疗方案上,辅助使用二乌煎熏洗,客观评价中药熏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疗效差异,客观评价加用中药熏洗治疗对局限性硬皮病(风湿痹阻证)的外用疗效,从而寻找更多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可选的,简单易操作的、经济方便的外治方法。方法: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将52例硬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予以口服中药+中药熏洗(二乌煎)+外擦积雪苷霜软膏,对照组予以口服中药+热水熏洗+外擦积雪苷霜软膏。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对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的皮损采用LoSSI评分记录皮损面积、红斑程度、皮肤厚度、进展情况,记录各种症状及局部不良反应。通过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出疗效判定及结果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局限性硬皮病8周后的疗效比较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皮损面积评分、红斑评分、皮肤厚度评分、进展评分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P均>0.05,说明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皮损面积评分、皮肤厚度、进展情况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红斑程度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4、在皮损面积评分,进展情况评分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后,组间比较,P>0.05,第8周后,组间比较,仍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红斑颜色评分,皮肤厚度评分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后,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第8周后,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口服中药配合外擦积雪苷霜软膏治疗基础上,辅助二乌煎熏洗治疗局限性硬皮病(风湿痹阻证)与对照组在有效率上差异性不大,可能与疗程相对较短有关。2、局限性硬皮病的皮损面积改善、进展情况控制相对较难;运用二乌煎中药辅助熏洗治疗,可在红斑程度、皮肤厚度方面有明显效果,但需坚持使用4周后,才有疗效差异。中药熏洗辅助治疗硬皮病(风湿痹阻证)可在原有治疗方案上有确切疗效,其能明确缓解部分皮肤改变。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可以推广。
马成,石立鹏,向昱阳,何少华,刘斌,任逸东[9](2018)在《中西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是以疼痛、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退行性疾病[1],是影响人类健康最常见的关节疾患之一,也是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随着膝骨关节炎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对其重视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在临床治疗方面,中医疗法具有方便、安全、毒副作用小及价格合适的优势,疗程却相对较长;西医疗法虽然具有疗程短、见效快的特点,
范伟伟[10](2018)在《多发性神经病发病及中医证候分布与患者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多发性神经病病例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分析调查,进一步讨论多发性神经病的发病、中医证候分布与患者抑郁状态之间的关系,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例多发性神经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个人信息及其相关中医症状资料,以就诊时为时间节点回忆填写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判断发病前是否存在抑郁状态,并如实填写生活事件量表,从200例患者中可以得到161例在抑郁状态基础上发病的患者。将该161例病人的调查结果,运用SPSS22.0进行因子分析,归纳出多发性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病的中医证候分布,分析该病发病与患者抑郁状态的相关性以及不同证候类型患者抑郁状态的情况。结果:1.患者在发病前存在长期或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恶劣心境,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或抑郁症,和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2.在抑郁程度方面,不同性别、职业、病程和年龄段人群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具有差异性,但关联性并不高。3.根据因子分析所得到的5个公因子,将抑郁状态基础上发生的多发性神经病归纳为五个中医证候群。结论:1.多发性神经病患者的发病与其抑郁状态密切相关。2.抑郁状态基础上发病的多发性神经病的中医证候类型主要有五种:肺热伤津证、湿热浸淫证、脾胃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和气血瘀阻证。3.多发性神经病的中医证候分布与患者的抑郁状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以脾胃气虚证与抑郁状态的相关程度最高。
二、中药温泉蒸浴治疗痹证36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温泉蒸浴治疗痹证36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远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远红外线的临床应用研究 |
1.1 远红外的生物效应机制 |
1.2 远红外线在诊断中的应用 |
1.3 远红外线在治疗中的应用 |
1.3.1 在痛经治疗中的应用 |
1.3.2 在慢性疼痛及骨关节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1.3.3 在咳嗽治疗中的应用 |
1.3.4 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
1.3.5 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1.3.6 在腹泻治疗中的应用 |
1.4 小结 |
2.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
2.1 概述 |
2.2 颈型颈椎病的症状以及分型 |
2.3 颈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2.4 颈椎的生理解剖 |
2.5 颈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
2.6 治疗 |
2.6.1 牵引疗法 |
2.6.2 MET疗法 |
2.6.3 臭氧疗法 |
2.6.4 整脊疗法 |
2.6.5 PNF疗法 |
2.6.6 触发点疗法 |
2.6.7 物理因子疗法 |
2.7 小结 |
3.中医对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
3.1 病名 |
3.2 病因病机 |
3.2.1 外邪侵袭 |
3.2.2 急性外伤 |
3.2.3 慢性劳伤 |
3.2.4 肝肾亏虚 |
3.3 治疗 |
3.3.1 中药疗法 |
3.3.2 推拿疗法 |
3.3.3 正骨疗法 |
3.3.4 针刺疗法 |
3.3.5 艾灸疗法 |
3.3.6 刮痧疗法 |
3.3.7 传统功法 |
3.3.8 热敷疗法 |
3.3.9 砂石疗法 |
3.3.10 温泉疗法 |
3.4 小结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1.远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干预效果研究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2.1 受试者资料 |
1.2.2 干预方法 |
1.2.3 诊断标准 |
1.2.4 纳入标准 |
1.2.5 排除标准 |
1.2.6 中止标准 |
1.2.7 脱落标准 |
1.2.8 不良反应 |
1.3 观察指标 |
1.3.1 —般资料 |
1.3.2 NPQ颈痛量表 |
1.3.3 VAS评分 |
1.3.4 颈椎关节活动度 |
1.3.5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 |
1.3.6 颈肩部红外热成像图温度数据 |
1.4 评价标准 |
1.5 疗效评估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1.7 研究结果 |
1.7.1 一般资料分析 |
1.7.2 临床疗效评价 |
1.7.3 干预前后NPQ颈痛量表评分分析 |
1.7.4 干预前后颈椎关节活动度分析 |
1.7.5 干预前后VAS评分分析 |
1.7.6 干预前后CASCS量表评分分析 |
1.7.7 干预前后颈肩部红外成像温度分析 |
1.7.8 安全性评价 |
1.8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与结论 |
1.讨论 |
1.1 远红外线疗法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
1.2 远红外线疗法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应用依据 |
1.3 远红外线疗法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现代理论基础 |
1.4 本研究的创新性 |
2.结论 |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
1.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 |
附录三: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 |
个人简介 |
(2)微针促透“易层”贴敷疗法对改善中重度膝骨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一节 KOA的中医研究 |
1 KOA的中医病名 |
2 KOA的病因病机 |
3 KOA的中医治法 |
第二节 西医学对KOA的认识 |
1 流行病学 |
2 发病机制 |
3 治疗进展 |
第三节 无法手术的中重度膝骨关节炎的治疗 |
1 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
2 中医中药对改善KOA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设计 |
1 病例选择 |
2 治疗方案 |
3 观察项目 |
4 不良事件的观察 |
5 疗效评价标准 |
6 统计分析 |
7 伦理与项目支持 |
三 实验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WOMAC总分改善情况 |
3 X线分级统计情况 |
4 血脂的变化情况 |
5 患者的疗效统计情况 |
6 MRI结果分析 |
7 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
四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二 WOMAC评分细则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老年膝骨关节炎(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2.3 KOA影像学分级标准 |
2.4 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
3.临床资料 |
4.治疗方法 |
5.观察指标 |
5.1 安全性指标 |
5.2 疗效性指标 |
6.疗效判定标准 |
6.1 疾病临床疗效评定 |
6.2 中医证候积分评定 |
6.3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
6.4 膝关节VAS评分 |
6.5 膝关节WOMAC评分 |
7.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治疗前一般资料分析 |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1.4 两组患者膝关节影像学分级比较 |
1.5 两组患者治疗前膝关节VAS评分比较 |
1.6 两组患者治疗前膝关节WOMAC评分比较 |
1.7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 治疗后结果分析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4 膝关节VAS评分比较 |
2.5 膝关节WOMAC评分比较 |
2.6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1.1 膝痹病的病因病机 |
1.2 膝痹病的辨证 |
1.3 膝痹病的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KOA的认识 |
2.1 KOA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现代医学对KOA的治疗 |
3 加味六味地黄汤概述 |
3.1 加味六味地黄汤的组成及方解 |
3.2 加味六味地黄汤部分中药的相关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加味六味地黄汤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4.1 疾病临床疗效 |
4.2 中医证候积分 |
4.3 中医证候疗效 |
4.4 膝关节VAS评分 |
4.5 膝关节WOMAC评分 |
4.6 对安全性的影响 |
5 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部分 |
综述 中西医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4)子午流注理论应用于中药蜡疗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 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1.1 膝骨关节炎概述 |
1.2 KOA流行病学特点 |
1.3 KOA的危险因素 |
1.4 KOA的危害 |
1.5 KOA病因病机 |
1.6 KOA中医辨证分型 |
1.7 KOA的治疗 |
1.8 阳虚寒凝型KOA的中医治疗方法 |
1.9 KOA疗效评价方法 |
2. 子午流注的研究进展 |
2.1 定义 |
2.2 理论基础 |
2.3 子午流注择时治疗KOA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概念界定 |
2.1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rchritis,KOA) |
2.2 子午流注理论 |
2.3 蜡疗法 |
2.4 中药蜡疗 |
3. 研究目的 |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样本量计算 |
3. 研究方法 |
3.1 试验组 |
3.2 对照组 |
4. 评价指标 |
4.1 膝关节功能 |
4.2 膝关节周围痛点疼痛程度 |
4.3 KOA临床症状补充指标评分 |
4.4 治疗有效率 |
4.5 患者满意度 |
5. 资料收集方法 |
6. 统计学方法 |
7 技术路线 |
8. 质量控制 |
9. 伦理学审查 |
第4章 结果 |
1. 患者人口学资料 |
2.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WOMAC及VAS基线值比较 |
3. 两组WOMAC评分比较 |
3.1 两组WOMAC总评分比较 |
3.2 两组WOMAC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
3.3 两组WOMAC僵硬程度评分比较 |
3.4 两组WOMAC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
4. 两组VAS评分比较 |
4.1 两组VAS评分比较 |
4.2 两组不同年龄段KOA患者VAS评分比较 |
5. 两组KOA临床症状补充指标评分比较 |
5.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KOA临床症状补充指标评分表》总分比较 |
5.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KOA临床症状的补充指标评分表》各条目得分比较 |
6.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
7.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
第5章 讨论 |
1. 子午流注择时中药蜡疗可改善阳虚寒凝型KOA患者膝关节的功能状态 |
1.1 子午流注择时中药蜡疗可缓解阳虚寒凝型KOA患者疼痛症状 |
1.2 子午流注择时中药蜡疗可改善阳虚寒凝型KOA患者膝关节僵硬程度 |
1.3 子午流注择时中药蜡疗可改善阳虚寒凝型KOA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
2. 子午流注择时中药蜡疗可改善阳虚寒凝型KOA患者膝关节畏寒症状 |
3. 子午流注择时中药蜡疗可提高阳虚寒凝型KOA患者临床疗效 |
4. 子午流注择时中药蜡疗患者满意度高 |
第6章 结语 |
1. 结论 |
2. 研究局限性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个人基本情况问卷 |
附录2 KOA诊断标准 |
附录3 中药蜡疗操作方法 |
附录4 骨性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评估量表) |
附录5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附录6 KOA临床症状补充指标评分表 |
附录7 患者满意度评分表 |
附录8 知情同意书(Informed consent form,ICF) |
附录9 伦理审查表 |
附录10 穴位定位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膝痛膏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痰饮流注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膝关节滑膜炎的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膝关节滑膜炎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的治疗现状 |
2 传统医学研究 |
2.1 传统医学对膝关节滑膜炎的认识 |
2.2 传统医学的治疗思路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章 研究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病例脱落、剔除标准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1 病例分组 |
2 治疗方法 |
3 注意事项 |
4 过敏处理 |
5 疗程及观察指标 |
6 效果评价方法 |
6.1 浮髌试验分级 |
6.2 疼痛程度评分(VAS) (见附录1) |
6.3 WOMAC评分(见附录2) |
7 安全性评价 |
8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1 基线资料 |
2 疗效指标 |
2.1 治疗前指标分析 |
2.2 治疗后指标分析 |
2.3 治疗前后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1 研究结果分析 |
1.1 膝痛膏方联合穴位贴敷对VAS评分的影响 |
1.2 膝痛膏方联合穴位贴敷对WOMAC评分的影响 |
1.3 膝痛膏方联合穴位贴敷对浮髌试验的影响 |
2 课题主方及意义 |
2.1 膝痛膏方主方及意义 |
2.2 穴位贴敷主方及选穴意义 |
3 导师学术思想 |
3.1 气血平调,标本兼顾 |
3.2 疏肝补肾,首重先天 |
3.3 顾护脾胃,亦重后天 |
3.4 动静结合,修身养性 |
3.5 注重内外共治 |
4 不足与展望 |
4.1 实验设计 |
4.2 药味加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6)“和伤散”熏洗治疗轻中度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KOA的研究概述 |
1.1 流行病学现状 |
1.2 发病机制研究 |
1.3 诊疗进展 |
2. 中医对膝骨关节炎的理论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证型研究现状 |
3. 中医外治法概述 |
4. 中医外治法治疗KOA的研究进展 |
4.1 针刺 |
4.2 灸法 |
4.3 针刀 |
4.4 推拿 |
4.5 热敷法 |
4.6 熏洗法 |
4.7 贴敷疗法 |
4.8 膏药外涂法 |
4.9 中药离子导入法 |
5. 总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设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和终止标准 |
2.6 剔除标准 |
3. 分组及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方法 |
6. 伦理声明 |
7. 结果 |
7.1 基线资料 |
7.2 VAS评分变化 |
7.3 WOMAC评分变化 |
7.4 SF-36评分变化 |
7.5 步态分析变化 |
7.6 不良反应 |
分析与讨论 |
1. 试验结果分析 |
1.1 失访率 |
1.2 疗效指标评价 |
1.3 安全性评价 |
1.4 小结 |
2. 中药熏洗法概述 |
3. “和伤散”的内涵分析 |
4. 现代药理佐证 |
5. “和伤散”熏洗治疗风寒湿痹型KOA的机制探讨 |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关节镜清理术联合加味乌头汤治疗风寒湿痹型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中医诊断标准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的选择与退出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出标准 |
1.3.3 脱落及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基线分析 |
3.2 临床疗效分析 |
3.3 安全性分析 |
4 讨论与分析 |
4.1 祖国医学对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认识 |
4.1.1 祖国医学对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4.1.2 祖国医学对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中医证型探讨 |
4.1.3 祖国医学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研究进展 |
4.2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现代研究 |
4.2.1 定义及滑膜的生理病理 |
4.2.2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4.2.3 现代医学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研究进展 |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应用 |
4.4 导师对风寒湿痹型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见解 |
4.5 加味乌头汤治疗风寒湿痹型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作用机理 |
4.5.1 加味乌头汤的组成、方义和药理研究 |
4.5.2 加味乌头汤中个别配伍的现代研究 |
4.5.3 乌头汤加减的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 |
4.6 关节镜联合加味乌头汤的优势 |
4.7 疗效总结与分析 |
4.8 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评价 |
4.9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计算 |
2.2 分组方法 |
3.临床资料 |
3.1 病例来源 |
3.2 病例选择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4.研究方案 |
4.1 基础治疗 |
4.2 试验治疗 |
4.3 观察时限 |
4.4 日常调护 |
4.5 观察指标 |
4.6 安全性指标 |
5.技术路线 |
6.试验资料统计分析 |
6.1 病例采集情况 |
6.2 基本资料 |
6.3 临床表现 |
6.4 两组治疗前各评分组间比较 |
6.5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
6.6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7.讨论 |
7.1 现代医学对硬皮病的研究进展 |
7.2 中医对硬皮病的理论研究进展 |
7.4 熏洗方“二乌煎” |
7.5 独活寄生汤治疗硬皮病经验 |
7.6 黄莺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 |
7.7 局限性硬皮病的病情评判标准讨论 |
7.8 试验中其他各项评分讨论 |
7.9 本次试验研究结果讨论 |
结论 |
问题及展望 |
1.本次试验存在的问题 |
2.试验结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古代医家对硬皮病认识 |
1.1 硬皮病病名“皮痹”的由来 |
1.2 “皮痹”的病因病机 |
1.3 现代医家对于硬皮病病因病机及诊疗认识 |
1.4 中医外治法治疗硬皮病 |
2.现代医学对于硬皮病认识 |
2.1 硬皮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
2.2 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 |
2.3 临床表现 |
2.4 局限性硬皮病的治疗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件2:CRF表及部分资料 |
附件3:典型病例图片展示 |
(9)中西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疗法 |
1.1 中药治疗 |
1.2 非药物治疗 |
2 西医疗法 |
2.1 口服药物治疗 |
2.2 关节腔内注射治疗 |
2.3 关节镜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小结 |
(10)多发性神经病发病及中医证候分布与患者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患者信息采集 |
2.2 数据统计 |
2.3 统计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人发病前承受精神压力状况 |
3.2 抑郁状态基础上发病的多发性神经病患者的一般资料研究 |
3.3 抑郁状态基础上发病的多发性神经病患者中医证候学研究 |
3.4 中医证候分布与抑郁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中西医对多发性神经病的认识及治疗 |
1.1 中医对多发性神经病的认识及治疗 |
1.2 西医对多发性神经病的认识及治疗 |
2 中西医对抑郁状态的认识及治疗 |
2.1 中医对抑郁状态的认识及治疗 |
2.2 西医对抑郁状态的认识及治疗 |
3 抑郁状态导致多发性神经病发病的机制探讨 |
4 结果分析 |
4.1 患者一般情况研究结果 |
4.2 中医证候分布研究结果 |
4.3 抑郁状态基础上发生的多发性神经病患者一般情况讨论 |
4.4 抑郁状态基础上发生的多发性神经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讨论 |
第三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四、中药温泉蒸浴治疗痹证36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远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干预效果研究[D]. 李石林.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微针促透“易层”贴敷疗法对改善中重度膝骨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D]. 刘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老年膝骨关节炎(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观察[D]. 马成.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子午流注理论应用于中药蜡疗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的效果评价[D]. 李苏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膝痛膏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痰饮流注型)临床疗效观察[D]. 梁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和伤散”熏洗治疗轻中度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旭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关节镜清理术联合加味乌头汤治疗风寒湿痹型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疗效观察[D]. 曹明淦.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D]. 赵晨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中西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概况[J]. 马成,石立鹏,向昱阳,何少华,刘斌,任逸东. 湖南中医杂志, 2018(10)
- [10]多发性神经病发病及中医证候分布与患者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D]. 范伟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