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个性化邮票全面开花(论文文献综述)
荣树云[1](2017)在《社会转型中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人类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间年画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一种绘画体裁,它植根于老百姓的民俗及日常生活之中,建构着人们的感想、感知,并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年画孕育于汉唐,发端于两宋,兴盛于明清,至今又历经了民国时期的衰落、建国初期的改革、文革中的迫停、改革开放后的复兴、20世纪末的式微、最终成为本世纪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看出,社会转型与传统手工艺的变迁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本论文基于社会转型对年画生命样态产生的影响,将其生存的社会语境划分为四类,分别是自产生至民国以前的乡土社会、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工业社会、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后工业社会、21世纪初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非遗”语境。人类学是以田野调查与整体观为研究范式的学科,只有将传统手工艺放置在鲜明的语境中,才能看清社会转型与手工艺变迁之间的关系。当空间维度中的“田野”与历史维度中的“田野”进行叠加的时候,人类学家如何利用“器物”、“文献”、“口述史料”等介入“历史事件”的“深描”并进行民族志书写,对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范式来说将是一种新的挑战。因此,本论文旨在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史学研究视角,以社会转型中的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变迁为研究内容,分别从国家、市场、文化、技术四个维度,具体围绕年画艺术本体的演变、生产与流通方式、行为者、国家意识形态与市场主导等方面,进行“还原性分析”,探讨社会转型与传统手工艺变迁的关系以及在后非遗语境中民间手工艺的发展路径问题。本论文将作为文化表征体系的年画,放置在与社会、生产、消费、流通共同组成的“菱形”框架中进行阐释,并得出以下诉求:迈向现代性本土化的民间艺术;从遗产到资源理论的社会实践;国家在场与理性小农的互惠与博弈;知识分子对民间艺术的介入与影响。
王静[2](2017)在《地域文化视角下《梨园春》的品牌塑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戏曲与电视相“嫁接”而产生的全新艺术形式——戏曲电视,既推广了戏曲艺术,又丰富了电视文化生活。《梨园春》是河南卫视于1994年10月开播的一档以传播河南地方戏为主要内容的戏曲电视栏目。在真人秀娱乐节目扎堆的荧屏,电视戏曲栏目呈现出被边缘化的颓势,《梨园春》栏目却仍坚守在周日黄金档播出,拥有着庞大的观众群。作为中国生命力最久的一档电视栏目,《梨园春》闯出了一条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电视传媒巧妙嫁接、珠联璧合的路子,二十多年来,恪守传承弘扬中华戏曲文化的宗旨,通过一系列开风气之先、接地气的创新举措,不但为弘扬传统戏曲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成为了颇受观众青睐的、深具全国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优秀品牌栏目。地域文化是地方电视的灵魂与根基所在,赋予了地方电视特色与个性,而电视为地域文化的传播与保护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梨园春》根植于河南深厚的戏曲土壤中,走出了一条地域特色鲜明、中原文化厚重、全国知名的品牌塑造之路。运用传播学、文化学、品牌学、电视学、地域文化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地域文化视角下《梨园春》的品牌塑造,意义在于探讨地域文化与戏曲电视之间的关系。《梨园春》栏目作为文章研究对象,有必要对其创办背景、发展历程、受众及传播效果进行梳理、概括,其中培养青少年受众及其文化效应是本章的研究重点。《梨园春》的品牌定位是基于河南深厚的戏剧土壤,以豫剧为主的差异化特色、以人为本的平民化风格,为其赢得了广泛的受众基础。蕴涵易学文化的栏目标识和具有象征意义的栏目名称构成了《梨园春》独特的品牌识别,最终形成品牌个性。《梨园春》栏目品牌是从中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成长起来的,其品牌中必然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蕴涵,如方言、豫剧、自然与人文景观及河南精神,对它们进行分析便赋予了栏目品牌更多的文化内涵与地域色彩。《梨园春》基于地域文化的品牌塑造策略主要体现在:持续培育受众的“品牌忠诚度”;中原文化的开放包容赋予了河南人开放、包容的心态,《梨园春》栏目组通过走全国路线,打造大擂台、跨地域传播、树立“大豫剧”观念的方式来扩张栏目品牌;在文化传承和媒体融合中创新栏目品牌;对于人文情怀的尊崇使得《梨园春》栏目组坚持以人为本,发扬“大公益”精神,提升品牌形象。从地域文化视角研究《梨园春》栏目的品牌塑造,不但拓宽了地域文化与戏曲电视的研究视野,而且更有利于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阮从非[3](2016)在《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市场化运作趋势研究 ——以厦门国际马拉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马拉松赛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积极地推广和广泛地开展,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对外名片,近几年我国城市马拉松赛迎来了井喷式发展,比赛场次和参赛人次屡创新高,具体到赛事运作方面,主办方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和企业资本参与赛事运作,赛事市场化趋势愈发明显,很多城市通过举办马拉松赛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赛事水平参差不齐,运作管理不够专业,政治色彩浓烈,安全问题尤为突出,给城市马拉松这项处在快速发展期的大众运动抹上了一层阴影。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市场化运作趋势进行研究,了解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市场化运作的基本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以厦门马拉松为例,分析其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采取的手段,探讨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在这方面的成熟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城市马拉松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本文以2014年我国共51场正式城市马拉松赛为研究对象,并以国际田联认证的金标赛事厦门国际马拉松为例进行重点分析,希望能对其他城市马拉松赛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主要建议如下:1、改革赛制、突出自身优势,融入文化概念,借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市场化运作的办赛经验,开设多种配套活动培育马拉松市场规模,努力打造品牌赛事。2、转变发展思想,以市场为导向,组建专业化的运作管理队伍,加大改革的力度和步伐,让更多企业有机会参与到赛事的组织管理工作,走商业化的发展道路。3、整合所有赛事资源,合理筛选我国“大满贯”系列赛成员的名单,打造国内顶级马拉松“大满贯”联赛。
李为[4](2011)在《杨洛书木版年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存在状态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成为当代的热潮,传统木版年画的研究资料丰富,但对民间艺人的从艺生涯与其艺术的相关性的系统研究、专着研究却很少。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美术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民间艺人杨洛书木版年画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社会变革对杨洛书木版年画创作的影响,寻找民间艺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加深对民间美术的理解和认识。全文共分三章(另有绪论与结语不计章节),叙议结合。第一章为“杨洛书的年画生涯”,主要介绍杨洛书所经营年画店“同顺德”的渊源,家族谱系、技艺传承与发展、杨洛书的生平、年画创作等方面内容。重点理顺杨洛书从艺生涯的渊源与发展,试图探索民间艺人走上从艺之路的原因,及在社会的发展,政治的变革中,民间艺人如何顺应时势,如何突破创作思想。第二章为“杨洛书年画的题材和种类”,主要研究杨洛书年画题材和种类两大问题。杨洛书木版年画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通过对各时代杨洛书木版年画的题材和种类,来探索杨洛书年画中独有的时代与个人艺术特色。此为解读杨洛书木版年画的重要篇章。第三章为“杨洛书年画的艺术特色”,对杨洛书木版年画的的原材料、工具和工艺流程都进行了归纳分类和整理,并对其艺术特色进行了四个大方面的叙述和总结,分别对杨洛书年画的构图、造型、刻版与用色上进行纵向的比较,通过分析总结出杨洛书在民间艺术发展道路上,吸收传统,与时俱进,具有民间艺人在民间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典型性。作者的主要观点有:一、杨洛书木版年画的起源和发展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及家传渊源密不可分,其中杨洛书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对其日后的艺术创作起关键作用。二、杨洛书木版年画的题材与种类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包括当地风俗、政治变动、社会发展等因素。三、杨洛书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与其文化思想、制作工艺等息息相关。杨洛书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的创作思想及祖传的深厚技艺,使杨洛书在民间艺术发展中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
夏春强[5](2009)在《贵州邮政集邮新产品开发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在20世纪中期,一代产品通常意味20年左右的时间;而到90年代,一代产品的概念不超过7年。1995年不超过2年,2000年不超过1年。贵州邮政集邮业务自1982年开办以来,业务收入逐年递增,到2008年,贵州邮政集邮产品收入从开办之初年销售收入2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年销售收入达6600多万元,预计2014年突破1亿元大关,发展潜力较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宣传礼品需求的不断加大,中国邮政集邮产品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及市场规模,2008年达到了66.6亿元销售额。未来几年我国集邮市场的需求必将大幅度增加,这给邮政集邮业务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预计今后几年内我国的集邮市场的年营业额增幅将达10%以上,集邮产品市场仍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但是,随着我国集邮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会有更多的相关行业进入国内省内的集邮产品市场,这同时也会给邮政集邮产品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目前贵州集邮产品的开发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近几年贵州省集邮产品的开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虽然发展较快,但与省外的集邮企业的差距非常大。因此,贵州邮政如何进行有效的集邮新产品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适应集邮市场的发展,提升邮政核心竞争力,促进集邮业务又好又快发展,贵州邮政必须加大集邮新产品的开发力度。通过调查研究邮政集邮业务的发展状况,运用新产品开发的相关理论,对贵州邮政集邮业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探讨贵州邮政集邮业务新产品开发策略,为管理层提供实际数据和恰当的竞争策略,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潘瑞锋[6](2008)在《赣州邮政跨越式发展经验探析》文中提出江西省赣州市邮政局2007年完成计划进度和增幅均列全省第一,文章介绍了赣州市邮政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经验。
李凤萍[7](2006)在《成都数码印刷市场调研与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数字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个性化的需求不断显现,正如有些学者所说的,个性化时代已经到来。数码印刷凭借其能进行可变数据印刷、个性化印刷、网络化印刷,还能进行联机加工的优势,正在成为人们展现个性的最佳选择。在我国,数码印刷的需求空间不断增大。一些大城市随处可见的大大小小的快印店足以证明数码印刷正在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我国西部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尽管如此,数码印刷在成都的发展却非常缓慢。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此,在对我国数码印刷市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成都市数码印刷市场进行调研,探索并分析阻碍数码印刷在成都市场发展的原因,并对成都数码印刷市场发展的策略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为:1.介绍了中国数码印刷业发展的四部曲,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了我国数码印刷业的未来发展状况。2.分析了成都数码印刷业发展的现状,介绍了成都大型数字印刷机的拥有状况,现有装机量状况,并对成都数码印刷市场进行了分析。3.对成都个性化市场认知状况进行了市场调查,了解了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不同婚姻状况的消费者对个性化印刷的认知情况以及对各种个性印刷产品价格接受状况。4.在对成都个性化印刷市场认知度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市场策略,即促销策略、定价策略和产品策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继续推进,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人们生活水平会再上一个台阶,人们对个性化印刷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大,成都数码印刷企业应当抓住大好时机,使自己获得长足的发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这些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蔡晴[8](2004)在《江西个性化邮票全面开花》文中认为本报讯 截至 2003年 12月 31日,江西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已完成 305676版(册),超全年目标值 25000版,创收近 1400万元。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在江西全面开花,全省 11个市局、 81个县局全部开展了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 2003年以来,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是江西邮政的重点
二、江西个性化邮票全面开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个性化邮票全面开花(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转型中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论文框架 |
第四节 理论运用、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一 理论运用 |
二 研究方法 |
三 资料来源 |
第一章 杨家埠木版年画与村落概述 |
第一节 杨家埠村的概述 |
一 村落位置与人口概况 |
二 杨家埠的产业结构 |
三 杨家埠村的由来 |
第二节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起源 |
一 杨家埠年画起源解说 |
二 杨家埠年画初创的条件 |
第三节 杨家埠年画的行业习俗 |
第四节 杨家埠年画风筝一条街 |
一 年画风筝一条街概述 |
二 沿街房使用情况 |
小结 |
第二章 功能与生产——乡土社会中的杨家埠年画 |
第一节 作为农民艺术的杨家埠木版年画 |
一 起步期:明初至隆庆二年的杨家埠年画 |
二 发展期:隆庆二年(1568 年)到明末的杨家埠年画 |
三 繁荣期:清初期至清中期的杨家埠年画 |
四 鼎盛期:清代中期到清末的杨家埠年画 |
五 衰落期:民国战乱中的杨家埠年画 |
第二节 乡土社会中年画艺人的艺术实践 |
一 循旧、创新、模仿: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的多元成因 |
二 时代之眼: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创作依据 |
第三节 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技艺解析 |
第四节 1949以前的杨家埠年画生产经营方式 |
一 生产组织单位 |
二 年画销售方式 |
三 画行 |
第五节 技艺传承方式、性别代际分工与雇工招募、管理 |
一 家族技艺传承与性别代际分工 |
二 师徒传承 |
三 雇工的招募、分类与管理 |
小结 |
第三章 政治与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杨家埠年画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思想改造与新年画运动 |
一 革命宣传的工具:根据地木刻版画 |
二 政治的宣传工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年画运动 |
第二节 杨家埠新年画改革:(1949——1966 年) |
一 1949——1952 年的杨家埠新年画改革 |
二 1953——1966 年当地政府进行的新年画改革 |
三 新年画改革中老百姓的“对策” |
第三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杨家埠新旧年画的生产销售状况(20 世纪50年代初——70 年代末) |
一 (1949——1965 年)杨家埠新旧年画的生产销售状况 |
二 (1966——1976 年)文革期间的新旧年画生产销售状况 |
小结 |
第四章 复兴与再造: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杨家埠木版年画 |
第一节 复兴:以“户”为单位的家庭作坊 |
一 家庭作坊生产:1978——2002 年 |
二 家庭作坊类年画销售方式——拉客(kei) |
第二节 再造:杨家埠木版年画(社)研究所 |
第三节 变革:机器年画的生产 |
一 机器年画概述 |
二 机器年画的题材分类 |
第四节 融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宣纸年画 |
一 宣纸年画店概述 |
二 宣纸年画店的雇佣关系 |
三 宣纸年画店的销售渠道 |
四 现代年画多元化传承方式 |
小结 |
第五章 互惠与博弈——非遗语境下的杨家埠木版年画 |
第一节 国家在场:作为“非遗”的杨家埠年画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是如何介入杨家埠村的? |
二 作为“遗产旅游业”的杨家埠村 |
三 “非遗保护 3.0 层级”理念在年画界的实践 |
第二节 非遗语境中的木版年画传承人群 |
一 传承人群类型的多元化分析 |
二 传承人群内部社会关系分析 |
第三节 非遗语境中年画艺人认知体系的建构 |
一 民间艺人对社会身份的追求 |
二 民间艺人对年画着作权的认知 |
第四节 杨家埠年画的未来 |
第五节 关于民间“艺术大师”现象的个案解读——杨洛书 |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思考 |
第一节 从遗产到资源理论的社会实践 |
一 “民俗旅游”到“遗产旅游”的转变 |
二 谁是乡村“遗产到资源”实践的真正的评价者? |
第二节 迈向“现代性本土化”的艺术实践 |
第三节 结构与功能:国家“在场”与理性小农的博弈与互动 |
一 结构:国家“在场”的民间艺术 |
二 功能:理性小农的“文化自决” |
第四节 知识精英在民间艺术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2)地域文化视角下《梨园春》的品牌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评述 |
一、关于地域文化与电视关系的研究 |
二、关于《梨园春》栏目的研究 |
三、关于《梨园春》的品牌学研究 |
四、研究现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地域文化 |
二、中原文化 |
三、戏曲电视 |
四、《梨园春》 |
第二章 《梨园春》的发展与传播实践 |
第一节 《梨园春》的创办与发展 |
一、创办背景 |
二、栏目简介及发展历程 |
第二节 把握受众群体 |
一、满足特定受众的需求 |
二、培养青少年受众 |
第三节 追求文化效应 |
一、弘扬传统文化 |
二、推广戏曲艺术 |
三、彰显人性之美 |
四、引导社会舆论 |
第四节 寻求发展路径 |
一、树立市场意识 |
二、实现品牌经营 |
第三章《梨园春》的品牌定位及地域文化蕴涵 |
第一节 多维动态视野下的品牌定位 |
一、以深厚的戏剧土壤为基点的内容定位 |
二、以豫剧为主体 兼及其他的差异化特色 |
三、以人为本 为民办栏目的平民化风格 |
四、注入文化象征意味的品牌识别 |
五、成一家风骨的品牌个性 |
第二节 《梨园春》凸现的地域文化蕴涵 |
一、河南方言的中原文化质地 |
二、豫剧的地方戏曲特色 |
三、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质打造的河南旅游形象 |
四、强化地域文化认同的河南精神 |
第四章 《梨园春》基于地域文化的品牌塑造策略 |
第一节 持续培育受众的“品牌忠诚度” |
一、培养本土主持人 以提升栏目亲和力 |
二、打造品牌主持人 以彰显栏目视觉亮点 |
第二节 以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扩展栏目品牌 |
一、走全国路线 打造大擂台 |
二、媒体合作 跨地域传播 |
三、树立“大豫剧”观念 |
第三节 在文化传承与媒体融合中创新栏目品牌 |
一、发掘戏曲新生力量 |
二、注入现代戏曲元素 |
三、创新栏目内容与形式 |
四、巧借新媒体手段 |
第四节 以博大深厚的人文情怀提升品牌形象 |
一、举办公益事业 树立品牌公益形象 |
二、平等对话 强化品牌整体魅力 |
三、凝聚家庭亲情 深化品牌粘合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市场化运作趋势研究 ——以厦门国际马拉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境外研究现状 |
2.1.1 对境外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的研究 |
2.1.2 对国外城市马拉松赛市场化运作的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对国内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研究 |
2.2.2 对国内城市马拉松赛市场化运作的研究 |
2.2.3 对城市马拉松赛事对城市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 |
2.2.4 对马拉松赛事组织管理与营销推广方面的研究 |
2.3 体育赛事运作的研究现状 |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个案分析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实证分析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相关概念界定及城市马拉松介绍 |
4.1.1 相关概念界定 |
4.1.2 城市马拉松介绍 |
4.2 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及市场化运作特征分析 |
4.2.1 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 |
4.2.2 我国城市马拉松市场化运作特征 |
4.3 厦门国际马拉松市场化运作分析 |
4.3.1 厦门国际马拉松起源及发展目标 |
4.3.2 厦门国际马拉松市场化运作特点 |
4.3.3 厦门国际马拉松市场培育分析 |
4.3.4 厦门国际马拉松市场资源开发分析 |
4.4 我国城市马拉松市场化运作趋势分析 |
4.4.1 运作模式 |
4.4.2 竞赛组织与管理 |
4.4.3 市场营销 |
4.4.4 有形资产开发现状 |
4.4.5 无形资产开发现状 |
4.5 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市场化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
4.5.1 赛事运作不够专业化 |
4.5.2 赛事整体竞技水平不高 |
4.5.3 赛事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
4.5.4 赛事同质化严重 |
五、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杨洛书木版年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杨洛书的年画生涯 |
第一节 “同顺德”家传渊源 |
第二节 杨洛书1948 年以前的从艺经历 |
第三节 杨洛书1950—1962 新年画时期的年画经历 |
第四节 杨洛书1962 年——1979 年的生活经历 |
第五节 杨洛书1979 年以来的年画生活 |
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杨洛书年画的题材和种类 |
第一节 杨洛书1949 年—1962 年的新年画作品 |
第二节 杨洛书1979 年—1993 年以来的年画作品 |
第三节 杨洛书1993 年—2001 年的创新年画 |
第四节 杨洛书2001 年以来的古版翻刻年画 |
小结 |
第三章 杨洛书年画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原料 |
第二节 制作工具 |
第三节 工艺流程 |
第四节 艺术特色 |
结语 |
附录一:杨洛书生平大事年表 |
附录二:杨洛书年画作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5)贵州邮政集邮新产品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范围 |
1.4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流程 |
2 文献研讨 |
2.1 新产品开发相关概念 |
2.1.1 产品概念 |
2.1.2 新产品概念 |
2.1.3 新产品的产品特性 |
2.1.4 新产品开发的方式 |
2.1.5 新产品开发的原则 |
2.1.6 新产品开发过程 |
2.1.7 STP理论 |
2.1.8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2 研究方法 |
2.2.1 SWOT分析法 |
2.2.2 PEST分析法 |
2.2.3 安索夫矩阵(Ansoff Matrix) |
2.2.4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3 贵州邮政集邮新产品开发策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贵州邮政基本情况 |
3.2 贵州邮政集邮新产品开发策略现状 |
3.2.1 贵州邮政集邮公司基本情况 |
3.2.2 2008年贵州邮政集邮收入情况 |
3.2.3 贵州邮政集邮新产品开发现状 |
4 贵州邮政集邮新产品开发的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技术环境 |
4.1.4 社会环境 |
4.2 微观环境分析 |
4.2.1 波特五力分析 |
4.2.2 内部环境分析 |
4.3 贵州邮政集邮新产品开发的SWOT分析 |
5 贵州邮政集邮新产品开发策略的选择及运用 |
5.1 STP策略的选择及运用 |
5.1.1 按照邮票主题细分市场 |
5.1.2 按照集邮产品价格细分市场 |
5.1.3 按照客户需求细分市场 |
5.2 新产品开发过程的运用 |
5.2.1 新产品创意的产生 |
5.2.2 创意筛选 |
5.2.3 新产品概念的发展和测试 |
5.2.4 制定营销战略计划 |
5.2.5 商业分析 |
5.2.6 产品开发 |
5.2.7 市场测试(市场试销) |
5.2.8 商品化 |
6 结束语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7)成都数码印刷市场调研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数码印刷相关概念 |
1.3 相关理论回顾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数码印刷在我国的发展 |
2.1 我国数码印刷业发展四步曲 |
2.2 我国印刷技术发展的三阶段 |
2.3 我国数码印刷业发展现状 |
2.4 国内数码印刷市场问题探讨 |
2.5 国内宏观数码印刷市场预测 |
2.6 国内数码印刷业现状对成都市场的启示 |
第三章 成都数码印刷市场分析 |
3.1 成都大型数字印刷机拥有状况 |
3.2 成都现有装机量情况 |
3.3 成都数码印刷市场分析 |
第四章 成都个性化印刷市场认知度调查 |
4.1 调查概况 |
4.2 消费者对个性化印刷认知情况 |
4.3 不同职业消费者接受个性化印刷的情况 |
4.4 不同收入消费者接受个性化印刷情况 |
4.5 不同婚姻状况消费者接受个性化印刷情况 |
4.6 不同职业消费者接受个性化印刷的平均价格 |
4.7 不同收入消费者接受的个性化印刷的平均价格 |
第五章 成都数码印刷市场策略探析 |
5.1 促销策略 |
5.2 定价策略 |
5.3 产品策略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江西个性化邮票全面开花(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转型中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人类学研究[D]. 荣树云.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01)
- [2]地域文化视角下《梨园春》的品牌塑造研究[D]. 王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3]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市场化运作趋势研究 ——以厦门国际马拉松为例[D]. 阮从非.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6)
- [4]杨洛书木版年画研究[D]. 李为.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1(09)
- [5]贵州邮政集邮新产品开发策略研究[D]. 夏春强. 贵州大学, 2009(S1)
- [6]赣州邮政跨越式发展经验探析[J]. 潘瑞锋. 邮政研究, 2008(04)
- [7]成都数码印刷市场调研与分析[D]. 李凤萍.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
- [8]江西个性化邮票全面开花[N]. 蔡晴. 中国邮政报,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