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婴让母亲生病

女婴让母亲生病

一、Girl Babies Make Mothers Sick(论文文献综述)

于小尘,李宗文,张凯,丘晓兰,练彩利,侯建军,谢蓉,梁乐欣,蓝雅萍,韦毓泉,朱千华,姜伟,伍迁,方贵文,刘燕妮[1](2020)在《提灯天使——援鄂医疗队员梁小霞 第一章 天边,那一抹美丽的霞光》文中研究表明第一节霞光透1992年1月19日,腊月十五。窗外时阴时晴,一片绿油油的农田边上,是被雨水刚刚打湿的榕树,叶子黄绿相间,它们在冬天的早晨释放着所有的生机与妖娆,晶莹的雨珠滚动在涌翠流碧的树丛中,偶尔一两声洪亮的鸡鸣,打破了小村的宁静。温度很低,仿佛又一场雨即将到来。

黄天骄[2](2020)在《生育视域下的古代医学与女性身体》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身体史”概念日趋常态化,随着西方汉学热潮、大陆社会史的振兴以及新史学的蓬勃发展,许多“身体史”研究成果涌现出来,其中不乏对女性身体的关注。生育一直是古代女性的重要职责,本研究从房中求子、妊娠之验与安胎、分娩技术与稳婆群体、哺乳行为及乳母的历史境遇等几个方面,探讨生育行为中蕴含的女性身体认识与古代医学发展的关系。从现存史料来看,中国的房中术从先秦到明清一脉相承,最基本的原则、技巧和诉求始终不变。房中书籍对身体的描述总是详于女而略于男,尤其对女性的动作、声音、表情、甚至分泌物,描绘细致,保存了大量女性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史料,为正统医书所不及。天道观的思想渗透在整个医学领域也渗透在房中书中,生命始于怀孕,季节、天气、方位等因素决定交合的时机。近世医学对于无子成因、种子时日与生男生女等问题多有创见,“暗经”与“五不女”构成了求子的两个极端。前者一生无月经却能受孕生子,对照现代医学理论,很可能是古代早婚与不节制生育留下的身体记忆,今己罕见;后者的提出使无子病因从道德问题进一步走向医学化。诊断妊娠以“手少阴脉动甚”“阴搏阳别”“身有病而无邪脉”“浮沉等正”四种脉法为代表,此外有一些辅助验胎法。尽管书面语言无法反映脉诊的实际原理,但许多医案确实记录了妊娠误诊的存在,这些医案发生的时代正是脉诊理论成熟、妇人脉法己产生的明清时期。养胎方面,从张仲景、王叔和,到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方》,完成了从零散的实践经验到系统理论的转化,而禁食兔肉与忌见优伶等习俗则反映了“相似律”与“接触律”的思维方式。妇人免乳大故,十死一生。宋代开始流行“入月预备药物”,以备不虞。尝试还原这些器物与药物的用处,可以重构分娩的历史场景。医家提出多种分娩姿势,与其视为对生产体位的要求,不如视为针对不同体位建议最佳姿势。产科在宋代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一批水平较高的产科医生。杨子建《十产论》提出处理横产、倒产、偏产等十种胎位异常及脐带缠绕的外治手法,使许多产妇摆脱困厄。稳婆,是产妇分娩不可或缺的参与者,通常指以接生为业的妇女。宋代以来的医书虽屡言及稳婆,但对她们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相当一部分医家认为,女性分娩属于自然过程,稳婆不当的助产方式是她们受到批判的主要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贪财好利。大多数医家建议,择稳婆应首选年老稳重、经验丰富者。采取“但要我用他,不可他用我”的态度。另外一些记载展示出男性医家与稳婆互相配合,共同探索助产技艺的情形。医家对于民间稳婆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世产科的发展趋势,即产科理论与实践领域的脱节。医家一味排斥刀割之用,是在生产应顺其自然的理论指导下对具体实践技术有效性的否定。性别因素、医学发展的内部争论、文学形象与历史实际的差异是我们重新评价稳婆时须考虑的因素。为初生婴儿拭口去毒,是哺乳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古代医家认为,胎儿妊娠过程当自母体承得一种热毒,为未来染病之源。断脐时间、工具方法、所留长度及断脐后护理,均有一定法度可循。脐带联结母婴双方,对于难产、血运、气脱、胞衣不下等危急情况的救治,如何断脐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乳养方式代表每个社会育婴文化中最基本、最普遍,也最核心的一环。乳汁的成分和质量直接反映了哺乳期母亲的营养健康,近世医者认为乳汁还可以反映母亲细微的心理活动与性情好恶,影响并传递给乳儿。故其主张对乳母进行严格的约束,以求保养幼婴。婴儿娇弱,不便服药,古代医家即让母亲或乳母代为服用,再以吸收了药物的乳汁哺育婴儿,是为酿乳,酿乳药的服用方法大约分为乳母服与母子同服两类。一般家庭无力雇佣乳母,只能依靠亲友协助。乳母以她们的乳汁与温婉的母性关怀谋求生计,因服务对象不同,生存境遇差别明显。育婴堂的史料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物质条件,牵动着社会发展,有助于我们反省传统中国如何认识女性,对待女性,及中国人的医疗救济、身体观念。

黎紫书[3](2020)在《流俗地》文中研究说明归来(之一)大辉回来了。这种事,怪不怪呢?光天化日,一个死人,活生生出现在大街上。这不是普通的大街。五兵路是锡都的主干大道,一路上景点特多。锡都是个山城,路的南端重峦叠巘,岩壁耸立,壁上许多山洞像被史前巨大的白蚁蛀空作巢,无尽纵深,都被开辟成石窟寺。三宝洞南天洞灵仙岩观音洞,栉比鳞次,各路神仙像是占山为王,一窟窿一庙宇,里头都像神只住的城寨,挤着满天神佛。大辉就出现在

许华赟[4](2020)在《明清时期母权研究 ——以江南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母权与任何人都脱不开关系,母权研究在当今学界却没有多少成果,本文以中国古代母权为切入点,侧重于考察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母权表现,上追溯至母权之滥觞,下关照到当今社会的女权因素,试图展现一幅中国古代的母权图景。绪论部分主要对选题的缘由与意义做简要探讨,回顾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包括母权研究和明清江南地区的研究,此外还涉及到研究重点与方法,以及母权和江南的基本概念界定等。第一部分概述殷商以降的中国古代母权状况,包括政治、思想流派等方面,探讨明清时期官方对母权的要求及民间文人对母权的思辨,最后研讨传统母权的两个自我悖论,孝道观念与男尊女卑、禁止干政与太后垂帘。第二部分以明清江南地区为例,研究母权在可见记载中的具体表现,包括孝亲、母教、婆权、主母权等内容,以正史、方志、家谱、文集等记载为依托,将母权的各个方面分门别类地展现,最后探讨母权加强问题。第三部分集中探讨母权的困境,包括主观层面的放弃母权,和客观层面的侵犯母权,后者以刑案汇览和大清律例为对照,表明律法对母权的维护。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前文的总结,点明目前可见史料中关于女性记载的缺陷,以及法律虽然维护母权,但这层维护亦有局限之处。

方杨清[5](2020)在《母亲反省功能和母亲敏感性对婴儿社会退缩的影响 ——一项追踪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早期母婴关系对于婴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与母亲早期互动经验痛苦的孩子可能在2个月开始出现社会退缩行为以保护自己,这是一种预警信号,表现为缺乏积极行为(如眼神接触、微笑、低语)或消极行为(如反抗、哭泣)。具有较高敏感性的母亲能够及时读懂婴儿的信号,给予恰当的反馈,支持、陪伴或者适时地退出互动,这些敏感的养育行为有赖于良好的父母反省功能,缺乏足够的父母反省功能使得母亲难以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容易被自己在互动中的情绪所淹没而对孩子进行恶意的归因。这不仅会影响同时期的母婴互动,也可能对长期的婴儿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以往研究多关注于儿童期及青春期探究孩子的内外化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而婴幼儿期的异常行为表现却常常被忽视,国内关于婴儿社会退缩的研究少,其背后的影响机制以及随时间的发展变化也不清楚。另外,已有关于婴儿社会退缩的研究始终围绕着母亲抑郁或养育环境中的其他风险因素展开,而少有研究关注这其中的保护性因素。因此,本研究着重探究父母反省功能和母亲敏感性对婴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尝试通过纵向追踪解释父母反省功能、母亲敏感性与婴儿社会退缩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一采用互动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共招募107对2-24月龄婴幼儿及其母亲作为有效被试。通过在医院拍摄婴幼儿与儿保科医生的互动,或在家庭中与母亲的互动,采用婴儿危机预警量表(ADBB)评估婴儿社会退缩行为;通过在医院母婴室或在家庭中拍摄母亲与婴幼儿的自由互动,采用Ainsworth母亲敏感性量表评估母亲敏感性;采用自编社会人口学信息及养育情况调查表和父母心智化问卷评估人口学风险因素和母亲反省功能,探究婴儿社会退缩行为与母亲反省功能、母亲敏感性之间的横断面关系。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对同意继续观察的母婴进行每间隔3个月的两次纵向追踪,最终获得42对2-24月龄婴幼儿及其母亲的有效数据。与研究一中各被试进行的观察方法一致,追踪评估婴儿社会退缩、母亲敏感性和母亲反省功能,探究三者随时间发展的变化,采用交叉滞后回归分析婴儿社会退缩、母亲敏感性和母亲反省功能的纵向关系。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在控制婴儿是否足月生产、母亲工作状态、婴儿性别以及主要抚养者是否为母亲之后,母亲反省功能中的拒绝防御维度不能直接预测婴儿社会退缩,母亲敏感性在母亲拒绝防御和婴儿社会退缩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2)从纵向数据来看,母亲敏感性保持相对稳定,婴儿社会退缩和母亲反省功能中母亲前心智化的三个维度(扭曲的心智化、拒绝和防御、具象的心智化)有随时间发展下降的趋势。(3)在控制婴儿是否足月生产之后,母亲反省功能中的拒绝防御维度和母亲敏感性、婴儿社会退缩的交叉滞后回归模型拟合良好,前一时间点的母亲拒绝防御和母亲敏感性分别负向预测后一时间点的母亲敏感性和婴儿社会退缩,T1的母亲拒绝防御正向预测T3的婴儿社会退缩,但没有发现婴儿社会退缩对母亲反省功能或母亲敏感性的反向预测。(4)不同于横断面数据中的完全中介,T2母亲敏感性在T1母亲拒绝防御和T3婴儿社会退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表明母亲反省功能对婴儿社会退缩可能存在滞后性的影响。

张志娟[6](2020)在《汉代母子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母子关系作为重要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稳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汉代作为封建大一统重新建立的历史时期,新旧纠葛,制度疏阔,时代的特殊性造就了汉代母子关系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汉代母子关系主要体现在母职视野下的母子关系、子孝视野下的母子关系、政治与社会生活视野下的母子关系三个方面。母亲在生育中的性别偏好、贤子偏好形成了母子间的隐形互动,母亲生产后对子女的抚育构成了母子间的显性互动,隐形互动与显性互动相结合共同构成了母职视野下母子关系的特点。而汉代倡导孝治,身为人子对母亲的事生之孝、事死之孝、传宗接代、为母复仇构成了子孝视野下母子关系的新内涵。汉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母权相对后世较高,母后政治也成为汉代一大政治特色,母子之间既荣辱与共又存在冲突,这些又形成了政治、社会生活视野下母子关系的新特征。汉代母子关系在各种历史与现实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首先,母子关系在母子形象的多重叠加下,并非是单一的母慈子孝的母子关系,也存在母不慈子孝、母慈子不孝、母子关系紧张、母子相犯等母子关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其次,各个阶层的母子关系也并非完全一致,因社会阶层的不同,母子关系也存在差异。再次,汉代母子关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两汉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的,逐渐由汉初的母慈子孝双向母子关系向只要求子孝的单向母子关系转变。并且,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以及儒家教化的滞后性使得儒家理想的母子关系与现实生活的母子关系存在差异。总体而言,汉代母子关系中,有些慈母抚养子女、有些贤母教育子女,身为子女孝顺母亲,这些主流母子关系对汉代以及后世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汉代母子关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刘鑫宇[7](2019)在《家用育婴床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国家政策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产生新的方向,计划生育国策实施将近40年,计划生育的缺点在新时代越来越明显,为了缓解计划生育带来的弊端,中国政府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届时母婴市场需求必然增大,同时新时代女性承担的角色更多,导致其承受较重的育儿压力,对育婴产品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多,承担育婴重任的家用育婴床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时代需求,因此本文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基于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引入互联网+医疗模式,将医院的医疗设备家用化,设计一款打破传统并具有时代意义,为婴儿营造优质的生活成长环境,成为母亲育婴得力助手的家用育婴床。首先,本文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说明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确定研究涉及的理论、方法与思路,预期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说明创新点。其次,调研当前市场现有的婴儿保育产品并分析其特点与不足,为设计家用育婴床提供思路。第三,深入调查研究并分析婴儿和母亲两大产品用户,从生理和心理全方位地研究母婴这两大特殊人群,深入剖析母婴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规律,了解母婴真正的需求,指导下一步家用育婴床的设计。第四,阐述设计家用育婴床需求的设计理论:母婴依恋理论、人机工程学、情感化设计理论、医疗产品家用化设计方法,应用以上设计理论指导家用育婴床的设计。最后,对家用育婴床展开设计。明确设计目标:设计一款以母婴为核心使用人群的智能家用育婴床,对人群进行定位,先从理论上分析母婴需求,进而对用户进行调研,从实际上调研用户的痛点与需求,针对以上需求与痛点进行机会分析与功能定位,从造型、结构、材料、色彩四个方面分析设计元素,最后完成设计。

龙富润[8](2019)在《清代慈幼育婴事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慈幼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一个极具意义的话题。早在《周礼》当中就有“保息六政”,包括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安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慈幼之政的实施,所以慈幼政策与措施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其进行研究极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清代慈幼事业是传统社会慈幼事业发展的顶峰时期,善堂林立,对于慈幼育婴事业形成了多个育婴事业圈、多个育婴堂系统、保婴会系统,在一些地方深入农村腹地,拯救了无数婴孩,挽救了溺婴之颓风;清代慈幼育婴事业能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历代慈幼思想、政策的基础、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以及面对杀婴之风当时政府与社会人士所做出的努力,所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写作。首先慈幼思想的来源、历代慈幼政策的施行与发展,这对清代政策的实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加上清代底层民众由于贫穷、婚嫁费用的增加等原因导致溺婴、弃婴之事多发,这引起了政府与社会人士的关注。其次,由于清代慈幼事业是一个极大的论题,仅仅一篇硕士论文无法全面论述,所以笔者将选取北京的京师育婴堂、江南地区的育婴事业、边疆地区的云南慈幼事业作为三个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分析,看官方与民间育婴堂的基本经营理念、运营状况、发展情况、经营成效,以及慈幼政策在各地推行的情况。再次,晚清时期育婴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例如善人余治倡导开办与家庭配合育婴的保婴会,在江南地区推行之后,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还有晚清时期随着列强侵略势力一起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为了更好的传教,他们在中国开办了很多慈幼机构,包括育婴堂、孤儿院等,教会慈幼机构带有其特殊目的来到中国,因育婴机构婴孩死亡率过高,加上人们对教会育婴堂的不信任,社会中有很多关于育婴堂的谣言,从而引发了多起教案;但是教会慈幼“教养兼施”的理念,对中国传统慈幼育婴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最后,是对清代慈幼育婴事业的评价,清代的慈幼育婴事业具有官民力量互补、地区和规模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依然存在婴孩死亡率过高、地区发展不平衡、无法根治溺婴之风等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对清代慈幼事业的研究,梳理清代慈幼育婴事业的发展,探讨社会、国家二者之间如何对待慈幼问题,在慈幼事业上如何互相补充,共同推动传统慈幼育婴的发展。同时在面对西方教会慈幼思想、慈幼措施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慈幼育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此外,慈幼育婴是一个永远也不会消失的话题,在当今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社会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慈幼事业也是当今常常关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清代慈幼事业的研究,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给予今天我国慈幼事业的发展一些帮助和借鉴。

苏醒[9](2018)在《追寻“德气”的人生:大理诺村女性社会性别建构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以大理诺村白族女性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呈现出诺村女性追求“德气”的人生历程,在此基础上考察其性别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既体现了诺村白族社会的道德伦理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农村社会中行为规范与女性主体性之间的张力。众所周知,性别角色差异往往通过人们的行为、思想、情感等诸多方面呈现出来。通过对诺村女性的身体惯习与性别建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中的日常行为以及对传统惯习的遵守与打破等几方面的内容,勾勒出诺村女性日常生活的场景以及当代诺村女性在观念、行为等方面的变迁情况。一方面探讨惯习如何通过性别建构过程对女性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则探讨惯习如何彰显出女性的主体性。第一章聚焦于日常生活中诺村女性的身体、行为与“德气”的关联。惯习规约着诺村女性运用自己的身体进行实践,使其符合“德气”的规范,也映射出当地文化场域中所固有的性别因素对诺村女性身体所产生的约束。第二章从诺村女性一天之中的生活安排、一年当中的劳作安排以及年度节庆活动等呈现出的日常生活节奏反映当地女性“以勤为中心”的“德气”象征。第三章通过展现诺村女性的日常生活与空间体验,反映出空间行为所凸显的身体惯习与性别构建的关系,空间生产背后隐匿着身体规训、性别权力等关系以及它对诺村女性以“德气”所反映出的行为方式、道德价值取向所产生的影响。第四章就部分诺村女性在两性关系、婚姻家庭、职业选择中追求“德气”的过程进行讨论与分析。在此过程中,女性既遵循传统惯习而获得“德气”的赞誉,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违背着传统惯习,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五章则从布迪厄的“惯习”概念出发,以心智结构双重历史性的个体生成与系统生成作为理论框架来讨论表现为“德气”的传统惯习的产生过程。一方面,诺村在多重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井地文化”对女性日常行为的形塑是惯习“系统生成”的社会结构。另一方面,诺村女性由婴儿养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所共同构成、作用的社会化过程则是惯习“个体生成”的途径。在对前文梳理总结的基础上,结论部分认为诺村经历了近年来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在物质层面已经越来越趋于现代化。然而,多元文化作用下形成的井地文化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它所导致的固有惯习、逻辑、机制仍然在主导着诺村社会的运行以及女性性别角色的建构。诺村女性追寻“德气”的人生轨迹并未停止,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正如布迪厄所说的“惯习不是宿命”,在目前的社会结构下,诺村的女性同样也能够通过主体性的发挥部分或者彻底地改变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身体惯习,对社会性别的建构方式进行修正或者重塑,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笔者通过诺村女性追求“德气”的人生历程发现:一方面,诺村人认知中的“德气”是在一种日常行为规范,也是一套在儒家文化浸润下产生的道德伦理关系。作为一种惯习,它不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外表上,同时在女性整个社会性别构建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内化在人们的思想与情感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消除。另一方面,人们的主体性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些习以为常的文化,但这是一个漫长且犹如“水滴石穿”的过程。

阚文咏[10](2018)在《李庄深巷里——羊街8号家族记忆》文中研究指明跟着母亲的叙述走回过去记忆所及皆非虚构引子我的祖父万万没有想到,羊街8号的故事会由我来讲,他要是知道了,一定会大吃一惊,怎么是玲玲?这丫头?她才读了几年的书?是的,祖父,我很早就失学了,您在天之灵一定知道。不过,罗家的故事在我的脑袋里生了根,眼睛一闭它是梦境,眼睛一睁它是回忆,往事像旋风一样飞越回来,带着我回到李庄、回到羊街、回到那个早已不见了的家……

二、Girl Babies Make Mothers Sick(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irl Babies Make Mothers Sick(论文提纲范文)

(1)提灯天使——援鄂医疗队员梁小霞 第一章 天边,那一抹美丽的霞光(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节霞光透
第二节少年志
第三节大学梦
第四节懵懂的青春
第五节理想与信念

(2)生育视域下的古代医学与女性身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绪论)
    一、“身体史”的确立
    二、“女性身体史”的开创与推进
        (一) 西方译着
        (二) 大陆社会史的振兴
        (三) 台湾新史学:从“疾病、医疗与文化”到“身体的历史”专号
        (四) “身体史”的层次与根植领域
    三、聚焦“生育”
    四、本文的设计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房中求子
    第一节 文本流传与身体的性别差异
    第二节 求子之道
        一、择女
        二、时机
        三、技巧
    第三节 近世的反思
        一、性习俗与乏嗣成因的探讨
        二、关于种子时日
        三、关于胎儿性别
        四、生育的两极:“五不女”与“暗经”者
第二章: 神秘的妊娠
    第一节 妊娠的判断
        一、脉诊验胎史料钩沉
        二、脉法与性别
        三、妊娠本质的疑问
    第二节 经脉学说与分经养胎
        一、作为经典的经脉理论
        二、关于分经养胎的文献记载
    第三节 母体的神性
第三章 分娩与稳婆
    第一节 分娩习俗与医疗技术
        一、几个重要的习俗
        二、分娩体位
        三、外法救治难产的探讨
    第二节 稳婆群体
        一、稳婆的诸多职能
        二、对稳婆的评价
    第三节: 负面形象成因与稳婆的再评价
        一、拆胎: 暴行还是创举?
        二、批判: 性别还是技术?
        三、刻板形象: 艺术还是医学?
第四章 哺乳之道
    第一节 哺乳前准备及传统乳儿法
        一、两项重要准备工作
        二、传统乳儿法
    第二节 乳母
        一、择乳母标准
        二、酿乳法
        三、不同社会层级之乳母实例
    断乳: 生育之职暂告段落
第五章 结语
参考及引用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流俗地(论文提纲范文)

归来(之一)
奀仔之死
群英
巴布理发室
蕙兰
婵娟
莲珠
迦尼萨
大伯公
美丽园
所有的路
密山新村
南乳包
百日宴
新造的人
十二岁以前
良人
那个人
春分
夏至
公仔纸
远水与近火
立秋
女孩如此
忏悔者
红白事
奔丧
点字机
顾老师
二手货
失踪
恶年
马票嫂
一路上
归来(之二)

(4)明清时期母权研究 ——以江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重点及方法
    四、基本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中国古代帝制时期的母权概况
    一、明清以前的母权传统概况
    二、明清社会的母权要求概况
    三、传统母权的自我悖论
第二章 母权的具体表现
    一、最明显的体现:孝亲
    二、母道教子
    三、婆母之权
    四、主母之权
    五、母权的加强
第三章 母权的困境
    一、放弃母权
    二、侵犯母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母亲反省功能和母亲敏感性对婴儿社会退缩的影响 ——一项追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婴儿社会退缩
        2.1.1 婴儿社会退缩的概念
        2.1.2 评估婴儿社会退缩的重要意义
        2.1.3 影响婴儿社会退缩的因素
    2.2 母亲敏感性
        2.2.1 母亲敏感性的内涵与重要性
        2.2.2 母亲敏感性的测量
        2.2.3 母亲敏感性与婴儿社会退缩的关系
        2.2.4 母亲敏感性的影响因素
    2.3 父母反省功能
        2.3.1 父母心智化及父母反省功能的概念
        2.3.2 父母反省功能的测量
        2.3.3 父母反省功能与母亲敏感性
        2.3.4 父母反省功能对孩子心理病理的影响
    2.4 母亲反省功能、母亲敏感性与婴儿社会退缩的关系
        2.4.1 国外相关研究
        2.4.2 国内相关研究
        2.4.3 母婴互动中的双向关系
3 研究构想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假设
    3.3 研究程序
4 研究一:母亲敏感性在母亲反省功能和婴儿社会退缩之间的中介作用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工具
        4.3.3 研究程序
    4.4 结果
        4.4.1 婴儿社会退缩得分的总体分布
        4.4.2 影响婴儿社会退缩的人口学风险因素
        4.4.3 母亲敏感性和母亲反省功能的描述性统计
        4.4.4 母亲敏感性在母亲反省功能和婴儿社会退缩行为之间的完全中介
    4.5 讨论
        4.5.1 婴儿社会退缩的发生率
        4.5.2 婴儿社会退缩及母亲反省功能、母亲敏感性的风险因素
        4.5.3 母亲敏感性在母亲反省功能和婴儿社会退缩间的中介作用
5 研究二:母亲反省功能、母亲敏感性与婴儿社会退缩的纵向关系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研究工具
        5.3.3 研究程序
        5.3.4 数据处理
    5.4 结果
        5.4.1 T2、T3阶段的被试情况
        5.4.2 描述性结果及相关分析
        5.4.3 不同时间点差异和人口学因素差异检验
        5.4.4 母亲反省功能、母亲敏感性与婴儿社会退缩的交叉滞后关系
        5.4.5 婴儿是否足月生产的调节作用
    5.5 讨论
        5.5.1 婴儿社会退缩、母亲敏感性、母亲反省功能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5.5.2 母亲反省功能、母亲敏感性对婴儿社会退缩的滞后影响
        5.5.3 母亲敏感性在母亲反省功能和婴儿社会退缩之间的纵向中介作用
        5.5.4 婴儿是否足月生产的调节作用
6 总讨论
    6.1 母亲反省功能、母亲敏感性对婴儿社会退缩的同时和滞后影响
    6.2 研究的创新、局限与展望
        6.2.1 本研究的创新点
        6.2.2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7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汉代母子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母职视野下的母子关系
    (一)祈子与胎教
    (二)抚育子女
二、子孝视野下的母子关系
    (一)事生之孝
    (二)事死之孝
    (三)传宗接代
    (四)为母复仇
三、政治与社会生活视野下的母子关系
    (一)母后政治
    (二)母权
    (三)母子荣辱与共
    (四)母子冲突
四、汉代母子关系的特征及影响
    (一)汉代母子关系的特征
    (二)汉代母子关系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家用育婴床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医用保育产品
        1.2.2 家用保育产品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思路与涉及的理论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涉及的理论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婴儿保育产品的调查与研究
    2.1 婴儿床的调查研究
        2.1.1 婴儿独立睡眠的婴儿床
        2.1.2 婴儿与母亲同眠的婴儿床
        2.1.3 以安抚功能为主的婴儿床
        2.1.4 智能婴儿床
    2.2 医用保育设备调查研究
        2.2.1 婴儿暖箱
        2.2.2 婴儿辐射保暖台
    2.3 具有借鉴意义的婴儿智能看护产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婴儿、母亲两大产品用户研究
    3.1 婴儿生理发育特征
        3.1.1 婴儿脑和知觉感受器的发展
        3.1.2 婴儿身体和动作的发展
    3.2 婴儿心理发育特征
        3.2.1 婴儿自我认知的研究
        3.2.2 婴儿心智发展的研究
        3.2.3 婴儿情感发展特征的研究
        3.2.4 婴儿社会化发展的研究
    3.3 婴儿的脆弱和易病性
    3.4 母亲妊娠期间生理和心理特征分析
        3.4.1 妊娠期母亲生理特征分析
        3.4.2 妊娠期母亲心理特征分析
    3.5 产后母亲生理和心理特征及对婴儿抚养行为分析
        3.5.1 产后母亲生理特征分析
        3.5.2 产后母亲心理特征分析
        3.5.3 母亲对婴儿抚养行为特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母婴两大用户的家用育婴床设计理论研究
    4.1 母婴依恋理论研究
    4.2 人机工程学设计理论研究
        4.2.1 婴儿人机数据分析
        4.2.2 母亲人机数据分析
        4.2.3 小结
    4.3 情感化设计理论研究
        4.3.1 情感化设计简介
        4.3.2 情感化设计理论指导下的家用育婴床设计特性
        4.3.3 家用育婴床情感化设计方法
    4.4 医疗产品家用化设计方法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用育婴床设计实践
    5.1 设计目标
    5.2 设计定位
        5.2.1 人群定位
        5.2.2 家用育婴床用户调研
        5.2.3 机会分析
        5.2.4 产品定义
        5.2.5 功能定位
    5.3 设计要素分析
        5.3.1 造型要素
        5.3.2 结构要素
        5.3.3 材料要素
        5.3.4 色彩要素
    5.4 设计原则
    5.5 设计展开
        5.5.1 设计方案一
        5.5.2 设计方案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8)清代慈幼育婴事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清代对慈幼的重视
    第一节 历代慈幼传统奠定的坚实基础
        一、慈幼思想的来源
        二、慈幼政策的逐渐成型
    第二节 清代重视慈幼问题的背景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
        二、清代弃婴、溺婴问题
第二章 清代的慈幼观念
    第一节 清代的婴幼儿观念
        一、清代生育情况
        二、清代生育观的转变
        三、清代对婴幼儿的重视
    第二节 清代对婴幼儿的教养观
        一、养育观
        二、教育观
第三章 清代的官方慈幼育婴事业
    第一节 清代慈幼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一、发布禁令
        二、资助育婴机构
        三、修建育婴堂
    第二节 清代官办慈幼机构
        一、官办慈幼机构
        二、边疆地区个案研究——以云南为例
第四章 清代民间慈幼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清代民间事业慈幼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善会与善堂
        二、清初民间慈幼机构的建立与影响
        三、清代民间慈幼机构的概况
    第二节 清代民间慈幼事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京师育婴堂
        一、柴世盛与京师育婴堂
        二、柴世盛的善行与育婴堂的经营
    第三节 清代民间慈幼事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二——江南育婴事业
        一、育婴堂的经营与管理
        二、育婴堂的经营
        三、江南慈幼机构的新动向——保婴会
第五章 清末慈幼事业发展的新动向
    第一节 西方教会慈幼事业的兴起
        一、教会在华慈善事业开创背景
        二、教会慈幼育婴堂事业的创办与普及
        三、教会慈幼的救助特点“教养兼施”
    第二节 教会慈幼事业存在的问题
        一、从育婴堂到杀婴堂——以嘉兴仁爱堂为例
        二、因死婴问题引起的教案——以天津教案为例
        三、教会慈幼事业影响
第六章 清代慈幼事业的评价
    第一节 清代慈幼事业发展的特点
        一、接受婴儿范围广泛、对婴孩无道德要求
        二、官民合力相互补充,共促育婴事业发展
        三、慈幼育婴机构地区、规模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西方教会介入中国传统慈幼事业
    第二节 清代慈幼育婴事业的成效与影响
        一、中国传统慈幼事业
        二、西方教会慈幼事业
    第三节 清代慈幼育婴事业的不足与弊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追寻“德气”的人生:大理诺村女性社会性别建构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田野点与方法论
    四、概念、框架与意义
第一章 身体行为与女性“德气”
    第一节 “健美勤劳”:身体关注与女性“德气”
        一、对面部的关注与时代变迁
        二、对手部的关注与时代变迁
        三、对足部的关注与时代变迁
    第二节 “进退有度”:诺村女性的身体动作
        一、身体动作与女子“德气”
        二、社会阶层、身体技能与女性“德气”
    第三节 怎么穿:服饰行为与女性“德气”
        一、有德气的穿着打扮:诺村女性的服饰
        二、为谁而美?
    第四节 “没有德气”的女性身体:破坏传统的身体惯用语
        一、对传统女性身体形象的破坏
        二、对传统女性身体行为的破坏
    小结
第二章 日常生活节奏与女性“德气”
    第一节 诺村女性的一天:日常生活节奏的“变”与“不变”
        一、变化的日常生活节奏
        二、不变”的“德气”衡量标准:以“勤”为中心的日常生活节奏
    第二节 年度时间安排:纵向时间历程中的诺村女性
        一、盐业生产时期的日常生活节奏:与卤水的“旺”“淡”同步
        二、农业生产时期的日常生活节奏:与劳作周期与自然节律同步
        三、旅游经营时期的日常生活节奏:与人潮的“旺”“淡”同步
    小结
第三章 特定空间中的行为与女性“德气”
    第一节 固化空间中的行为与女性“德气”
        一、神圣空间中的女性与行为
        二、世俗空间中的女性与行为
    第二节 出行空间中的行为与女性“德气”
        一、出行空间中的人际互动:串门、走亲戚与做客
        二、逸出日常边界的体验:外出旅行
    小结
第四章 两性关系、婚姻家庭与女性“德气”
    第一节 “老实”——两性关系与女子“德气”的衡量
        一、婚前的两性关系与女子“德气”
        二、婚后的两性关系与女子“德气”
    第二节 从“相夫”到“共建小家庭”:婚姻家庭与女性“德气”的衡量
        一、从“相夫”到“共建小家庭”:“德气”衡量标准的变迁
        二、婚姻冲突:“女的更不有德气一些”
        三、传统“德气”衡量标准对女性的控制:“尽量不离”
        四、冲破惯习:离婚的女性
    第三节 “有德种德,以贤继贤”:生育行为与女性“德气”的衡量
        一、生育子女:衡量女性“德气”的重要标准
        二、不能生育的女性
    第四节 职业选择与女性“德气”的衡量
        一、相夫教子:传统女性的职业选择
        二、女性职业选择的改变
        三、冲突——惯习的破坏者
    小结
第五章 “德气”衡量标准的生成:从惯习的双重历史性说起
    第一节 “德气”衡量标准的系统生成:井地文化与诺村社会性别建构
        一、“井地文化”的形成背景与过程
        二、诺村“井地文化”的特点
        三、井地文化背景下的诺村社会性别
    第二节 “德气”衡量标准的个体生成:诺村女性的个体社会化
        一、婴幼儿养育
        二、家庭教育
        三、学校教育
        四、新媒体环境下的性别教育:微信、微博、网络中诺村女孩
    小结
结论
附录: 田野图片资料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Girl Babies Make Mothers Sick(论文参考文献)

  • [1]提灯天使——援鄂医疗队员梁小霞 第一章 天边,那一抹美丽的霞光[J]. 于小尘,李宗文,张凯,丘晓兰,练彩利,侯建军,谢蓉,梁乐欣,蓝雅萍,韦毓泉,朱千华,姜伟,伍迁,方贵文,刘燕妮. 红豆, 2020(12)
  • [2]生育视域下的古代医学与女性身体[D]. 黄天骄.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流俗地[J]. 黎紫书. 山花, 2020(05)
  • [4]明清时期母权研究 ——以江南地区为例[D]. 许华赟. 武汉大学, 2020(04)
  • [5]母亲反省功能和母亲敏感性对婴儿社会退缩的影响 ——一项追踪研究[D]. 方杨清. 西南大学, 2020(01)
  • [6]汉代母子关系研究[D]. 张志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家用育婴床的研究与设计[D]. 刘鑫宇. 青岛大学, 2019(02)
  • [8]清代慈幼育婴事业研究[D]. 龙富润. 云南大学, 2019(03)
  • [9]追寻“德气”的人生:大理诺村女性社会性别建构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研究[D]. 苏醒. 云南大学, 2018(04)
  • [10]李庄深巷里——羊街8号家族记忆[J]. 阚文咏. 当代, 2018(04)

标签:;  ;  ;  ;  

女婴让母亲生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