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波流量计在制盐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季策[1](2021)在《金属包覆材料多辊固-液铸轧复合技术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属包覆材料属于典型层状金属复合材料,是航空航天、电力电子等领域关键材料,其高效成形与性能控制技术一直是行业难点和国际研究热点。本文在双金属复合管双辊固-液铸轧复合工艺研究基础上,针对成形过程中产生的产品性能周向不均等突出问题,提出了金属包覆材料多辊固-液铸轧复合工艺,以铜包钢复合棒为典型对象,重点解决周向传热传质均匀性、过程仿真及工艺窗口预测、铸轧区相互作用力学行为、复合成形机理及形性调控等关键问题。为分析周向传热传质均匀性,建立了材料基础热物性参数及热塑性流变本构模型,构建了耦合多因素的完整热阻网络,分析了不同铸轧辊布置模式时铸轧辊名义半径、孔型半径和熔池高度对传热传质均匀性的影响。建立了热-流耦合仿真模型,获得了优化的工艺布置方案及设备雏形,并提出了孔型设计准则。为实现过程仿真及工艺窗口预测,自主设计了多辊固-液铸轧复合装备,基于有限差分法和数值仿真进行参数优化并完成了设备安装调试。在此基础上,基于热-流耦合仿真模型研究了熔池高度、名义铸轧速度、覆层金属浇注温度、基体金属预热温度、基体金属半径等工艺参数对凝固点高度和铸轧区出口平均温度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工程计算模型并获得了合理工艺窗口,为缩短工艺开发周期奠定了基础。为揭示铸轧区内相互作用力学行为,根据结构关系分析了铸轧区几何特性,建立了入口截面至出口截面的几何演变关系并分析了铸轧区内金属流动行为和力学图示,为力学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然后,将固-固轧制复合阶段简化为纯减壁随动芯棒轧管过程,基于微分单元法和平面变形假设推导了轧制力工程计算模型并分析了各工艺参数影响规律,可为设备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为阐明复合成形机理及形性调控,自主搭建实验平台开展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典型产品缺陷类型及其形成原因,成功制备了界面冶金结合且周向性能均匀性良好的铜包钢复合棒。结合铸轧区宏微观演变、热-流-组织多场耦合模拟、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等,揭示了多辊固-液铸轧复合成形机理,阐述了界面反应机制和界面演化过程。基于实验平台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制备单质金属线棒材、金属包覆线棒材、双金属复合管、金属包覆芯绞线、异形截面复合材料和翅片强化复合材料的可行性,丰富了特种孔型铸轧复合理论并初步构建了先进功能复合材料铸轧工艺理论体系雏形。
杜璞欣[2](2020)在《电渗析法处理钽铌生产废水的工艺条件与氟的回收利用》文中研究表明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含氟废水分为两大类,有机含氟废水和无机含氟废水。有机含氟废水主要来源于氟橡胶、氟塑料和树脂工业,这类废水氟浓度不高,毒性强,可生化性差,但排放量较少。无机含氟废水来源广泛,成分和性质复杂,萤石选矿、有色金属冶炼、铝电解、半导体生产、光伏发电、磷肥化工等行业都会产生高浓度的含氟废水。这些废水中的氟能够以氟化物的形式沉淀分离,回收氟化盐有助于缓解我国萤石矿开采过度,中高品位矿储量不足导致的氟化盐资源短缺状况。因此,实现含氟废水的资源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研究的含氟碱性废水为无机含氟含氨氮废水,主要来源于钽铌湿法冶炼,废水中的氟化物(以F计,以下简称F或F-)和SO42-浓度范围为5~10g/L,NH3-N范围为8~15g/L,pH在8.5~9.2之间。对于这种高氟高氨氮废水,常规处理方法是经过石灰沉淀后,吹脱氨氮法处理,但废水经过石灰沉淀后产生了大量CaF2和CaSO4混合渣,混合渣中CaSO4含量较高,难以利用,造成氟资源的大量流失,沉淀尾液中的Ca2+含量过高,无法回用,并会导致脱氨塔结垢,从生产需求来看,必须在吹脱前除去残留的Ca2+。本论文采用电渗析法处理钽铌废水,电渗析具有淡化浓缩的双重效果,可以将电渗析产生的淡水回用到生产,浓水进行氟的资源化处置,实现了氟和氨氮的回收利用。本研究使用合金膜电渗析法处理钽铌废水,考察了电压、循环流量、pH值、初始F-浓度和初始SO42-浓度对F-去除效果的影响,同时也考察了合金膜处理钽铌废水的极限电流密度、浓缩氟的能力、电渗析稳定性以及膜污染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电压为20V、循环流量为2.5L/min,钽铌废水经过30min电渗析处理,淡水的 F-浓度为 126.51 mg/L、SO42-浓度为 34.78 mg/L、NH3-N 浓度为 1639.71mg/L,F-去除率为97.53%,SO42-去除率为99.36%,NH3-N去除率为83.24%,淡水产率为81.25%,淡水可以直接回用到洗涤车间,浓水的F-浓度为8165.95mg/L、SO42-浓度为9020.53mg/L、NH3-N浓度为15106.72mg/L。在优化条件下处理钽铌废水,极限电流密度为0.385mA/cm2,极限电压值为35V,能耗为24Wh/L。在极限电压值内,电渗析可将钽铌废水中的F-浓缩至16894.56 mg/L,为初始浓度的3.3倍。经过10次电渗析循环,合金膜对F-去除率仅下降了0.8%,膜通量减少0.82%,这说表明电渗析处理钽铌废水时,整体运行较为稳定。接着从水合半径、电荷数量、水合自由能、电渗析原理和复杂溶液体系间的离子相互作用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合金膜对F-和SO42-的分离机制,指出合金膜对SO42-的优先渗透选择性原因是F-的渗析作用和反离子之间排斥作用的共同结果。研究最后提出了浓水资源化的工艺路线,即将LiOH-H2O加入到经过两段电渗析浓缩后的钽铌废水中,以LiF的形式回收氟资源。研究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由二段浓缩液中的F-生成的LiF沉淀,经过计算,收率可达84.52%,浓水氟的整体回收率达到79.45%。产品经过XRD表征、XRF以及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其XRD分析峰图与标准LiF卡片峰图吻合,其纯度满足《氟化锂》(GBT 22666-2008)的标准。本研究为钽铌废水的回收利用提供理论思路和指导依据,也为钽铌废水的资源化开辟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也丰富了合金阴阳离子交换膜处理实际废水的案例应用,为合金膜的工业推广奠定坚实的研究基础。
陈明成[3](2019)在《碱式碳酸镁的制备工艺及其热分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碱式碳酸镁是工业上最常见的镁化合物,由于其具有优越的分散性、高的弹性模量、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填充性等,常应用于阻燃、医药、食品、电子和军工等领域。碱式碳酸镁是一种无毒无害的物质,在高温下热分解只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其他污染物,且吸收大量的热,相比其他含卤类阻燃剂具有绿色环保的优点,被称为新型阻燃剂。因此,我们采用液相结晶法(搅拌法和超声法)和二氧化碳捕获法制备碱式碳酸镁,研究其温度、时间等因素对产物形貌的影响。1.液相结晶法制备碱式碳酸镁的实验研究本章以硫酸镁和碳酸钠为原料,通过液相复分解结晶-热解的方法间接制备碱式碳酸镁。先进行复分解反应生成三水碳酸镁(MgCO3·3H2O),再热解生成碱式碳酸镁(4MgCO3·Mg(OH)2·4H2O)。液相结晶法包括搅拌法和超声法,在搅拌下进行复分解反应,探讨了复分解反应的温度、复分解反应的时间、热解温度和热解时间对产物碱式碳酸镁形貌的影响。以及讨论了搅拌法和超声法对三水碳酸镁和碱式碳酸镁形貌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产物形貌进行研究,通过XRD对产物进行物相分析,以及通过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对产物进行热分析。实验研究表明:在搅拌下,三水碳酸镁为棒状结构,碱式碳酸镁为片状组装体结构。当复分解时间为30 min,复分解温度为20℃,热解时间为2 h,热解温度为130℃时,碱式碳酸镁为球形形貌,表面呈片状结构,类似于花瓣状球形结构。而在超声波辐射下进行复分解反应,生成的三水碳酸镁为不规则的纳米粒子结构,而在95℃下热解生成大小均一,形貌规则的球形碱式碳酸镁,其直径为10μm左右,其表面呈片状结构。对产物碱式碳酸镁进行热分析,研究表明:碱式碳酸镁在125330℃时,热分解失去4分子的结晶水,在330600℃时,热分解失去4分子二氧化碳和1分子水,最终产物为氧化镁。符合碱式碳酸镁的工业生产指标:含水量≤3%、灼烧失重在5458%之间和氧化镁含量≥38%。2.二氧化碳捕获法制备碱式碳酸镁的工艺研究本章采用二氧化碳捕获法制备碱式碳酸镁,既达到了二氧化碳的捕获,也生成了三水碳酸镁,再经过热解生成碱式碳酸镁。以氢氧化镁为浆料和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制备中间产物三水碳酸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探究反应过程中三水碳酸镁的形成过程;利用热重分析研究反应中氢氧化镁的溶解和三水碳酸镁生成的热分析动力学;研究三水碳酸镁在不同温度下对热解产物的影响,以及探究在60℃下,加入不同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管状碱式碳酸镁。实验研究表明:氢氧化镁浆料成功捕获二氧化碳,生成棒状三水碳酸镁,其直径为13μm之间,长度为520μm之间。以棒状三水碳酸镁为模板,在60℃下,加入8 mL的5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成功制得管状碱式碳酸镁,表面呈片状结构。图35个 表6个 参考文献111篇
杨萌[4](2019)在《硫酸钠循环流化床蒸发器传热和防、除垢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硫酸钠是工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在硫酸钠的生产过程中,其溶液的蒸发过程不仅传热性能较差,而且存在着严重的结垢问题。污垢的产生增加了传热热阻,降低了蒸发器的传热性能和蒸发速率,限制了硫酸钠的工业生产。为此,本文设计并构建了一套适用于硫酸钠溶液的循环流化床蒸发装置,用以开展强化传热和防、除垢研究。实验在常压下进行。研究中采用了不同的固体颗粒(0.6 mm,1.25 mm和1.75mm的玻璃珠;2.5 mm和3.15 mm的聚甲醛,0.5 mm和1 mm的碳化硅),分别考察了热通量、循环流量和颗粒加入量等操作参数对不同浓度的溶液强化传热和防、除垢性能的影响。采用传热系数和增强因子作为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未添加固体颗粒时,硫酸钠溶液的传热系数较水略低。固体颗粒的添加可以有效地强化硫酸钠溶液的传热,但其效果与颗粒特性,溶液浓度及其他操作条件相关。整体上,固体颗粒强化传热性能的顺序依次为碳化硅、聚甲醛、玻璃珠;低浓度溶液中的强化传热效果优于高浓度溶液;一般情况下,系统内传热增强效果随着热通量和循环流速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颗粒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1 mm碳化硅颗粒可以有效的防垢和除垢,但其效果取决于颗粒加入量。在实验范围内,堆体积分率为1.5%是1 mm碳化硅颗粒在低浓度硫酸钠溶液蒸发过程中防、除垢效果最佳的颗粒加入量。结果证明,流化床换热防垢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硫酸钠溶液的蒸发过程,并对其工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研究不仅扩宽了流化床换热防垢技术的应用范围,还为其在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参考。
芮文江[5](2018)在《基于实验的管道冰浆清洗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管道清洗是去除管道中的杂质、生物膜和恢复管径的常规方法。传统的管道清洗方法中,清管器无法适应管径变化和蝶阀,化学清洗会损伤管道,水射流效率低且极浪费水资源。冰浆清管是一种新兴的管道清洗技术,该技术能够较好地改善传统清管技术的不足。冰浆是一种水和冰颗粒的混合物,高含冰率的冰浆在管道中表现出“活塞状”的流动形式,且有非常好的通过性,可以作为清管器使用。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调研冰浆的流变学特性,得到冰浆的流变学方程;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冰浆清管过程进行仿真,得出冰浆的压降与含冰率、流速呈正相关,冰浆的壁面剪切力与含冰率、流速呈正相关;设计并搭建冰浆清管的实验平台,利用传感器和采集卡设计一套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对粘附不同介质的管道进行冰浆清管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予以评价分析。通过实验可知,冰浆清管在管道清洗方面有着显着的效果,对管道的适应性强,对水资源的浪费少。通过对实验变量进行控制,得到冰浆的清洗效果和冰浆的含冰率及流速呈正相关。对于管道表面粘附力较大的附着物,冰浆清洗比水冲洗效果显着。
雷顺安[6](2015)在《潮汐能直接驱动海水淡化的装置系统及其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相比其他海水淡化技术具有腐蚀和结垢轻微、设备投资少等优点,近几十年发展迅速。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提供大量的电能来制取高压海水,这不仅增加了海水淡化的成本和提高了碳排放,还加剧了能源危机。前期课题组以解决高能耗、高成本和高碳排放为目的,提出了潮汐能海水淡化的方案,但未能从实际出发证明此方案是可行的。本文的目的是研究潮汐能反渗透海水淡化方案的可行性;研制一套潮汐能聚能增压装置;通过试验研究其增压效果及其它运行性能;本文还针对潮汐能海水淡化和制盐一整套流程,提出一套可实现双效节能的脉动能交换装置的设计方案。本文通过搭建潮汐能海水淡化试验平台,研制柱塞式潮汐能聚能增压装置,并且给潮汐能聚能增压装置匹配反渗透膜组件,来测试潮汐能海水淡化系统运行的数据,以此证明潮汐能海水淡化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当水位高度一定时,随着管道内水流量的增加,增压装置的转速逐渐增大,海水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当管道内水的流量一定时,随着水位高度的增加,增压装置的转速逐渐增大,海水的压力也逐渐增大;随着海水压力的增加,海水压力增长的越来越慢,因为海水压力越大时,对海水的加压越困难;反渗透膜组件进水口处海水压力已经达到6Mpa,满足了反渗透海水淡化对海水压力的要求;试验过程总产出了淡水,产出淡水的速度也会受到潮汐水位和进入潮汐能聚能增压装置内海水流量的影响;柱塞式聚能增压装置出口处的高压海水的压力是脉动的,压力的脉动会影响潮汐能海水淡化系统的稳定运行,也会降低生产淡水的质量,因此需要把海水的压力稳定下来。本文在实际测试了大量的数据、查阅了相关文献基础上得到了如下的结论:柱塞式潮汐能聚能增压方案是可行的,海水压力满足了反渗透海水淡化的要求;潮汐能反渗透海水淡化方案是可行的;课题组提出的海水淡化和制盐一体化的方法,能够更有效的解决聚能增压装置出口处高压海水的压力脉动问题,因此该方法是在无需额外耗能的情况下,将高压海水的压力脉动直接转移到了制盐过程所需要的热气流中,即节省了稳压装置和产生脉动热气流的装置,又大幅度提高了潮汐能的利用效率,达到了双向节能的效果;课题组在解决高压海水压力脉动时,设计了变频式脉动能交换器,该交换器属于国内外首创。
乔桢[7](2015)在《超声波流量计在能源检测中的选型及设计》文中指出超声波流量计是一种速度式流量仪表,它能够利用超声波脉冲来测量流体。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便携式超声波,对时差式和多谱勒式的超声波流量计进行分析,结合相关的实际经验简单的阐述了超声波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并且总结了超声波流量计的原则,为使用超声波流量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及其方法。
康晓峰,刘炜[8](2014)在《浅析超声波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主要对超声波流量计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生产实际情况,提出了超声波流量计的安装、维护方法。
刘亚旗,庞栓林,杨力,闫晶辰[9](2014)在《自动控制在80万吨联碱项目中的应用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天津碱厂联碱装置中自动控制系统的构成及运行情况。联碱工序正式开车后,仪控专业根据现场运行情况,陆续改造和完善设计施工不合理之处,进行了部分阀门的整改、测量仪表的改型、重要设备增加联锁等。作者结合联碱生产的特点,提出自动化水平软件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改变老厂区的操作方法和控制理念。
徐金贵,姚立勇[10](2013)在《真空制盐节能降耗之我见》文中提出对当前真空制盐节能降耗之先进技术、成功经验作了初步总结,提出了工艺节能、设备节能和管理节能的较具体的措施和办法。
二、超声波流量计在制盐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波流量计在制盐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金属包覆材料多辊固-液铸轧复合技术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金属包覆材料研究进展 |
1.2.1 市场需求及行业应用 |
1.2.2 固-固相复合法 |
1.2.3 固-液相复合法 |
1.2.4 液-液相复合法 |
1.2.5 制备技术及性能调控现状 |
1.3 复杂截面产品铸轧技术研究进展 |
1.3.1 铸轧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2 横向变截面板带铸轧工艺 |
1.3.3 纵向变截面板带铸轧工艺 |
1.3.4 圆形截面产品铸轧工艺 |
1.3.5 复杂截面产品铸轧技术发展趋势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背景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辊固-液铸轧复合工艺理论分析及方案优化 |
2.1 材料性能参数 |
2.1.1 工业紫铜T2 |
2.1.2 普碳钢Q345 |
2.1.3 辊套 42CrMo |
2.2 传热传质过程分析 |
2.2.1 热量传递基本方式 |
2.2.2 接触界面演变及传热机理 |
2.2.3 钢-铜固-液界面换热系数测试反求 |
2.2.4 多辊固-液铸轧复合工艺热阻网络 |
2.3 铸轧区几何均匀性分析 |
2.3.1 铸轧区几何特征 |
2.3.2 铸轧辊名义半径影响 |
2.3.3 铸轧辊孔型半径影响 |
2.3.4 铸轧区熔池高度影响 |
2.4 传热传质均匀性对比分析 |
2.4.1 热-流耦合仿真模型 |
2.4.2 布置模式对比 |
2.4.3 工艺布局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辊固-液铸轧复合设备设计及过程仿真 |
3.1 多辊固-液铸轧复合设备设计 |
3.1.1 铸轧机主机座 |
3.1.2 熔炼浇注系统 |
3.1.3 主传动系统 |
3.1.4 设备虚拟装配 |
3.2 多辊固-液铸轧复合设备优化 |
3.2.1 基体金属预热温度控制方法 |
3.2.2 铸轧辊冷却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3.2.3 开浇工艺方案优化 |
3.3 工艺参数影响规律分析 |
3.3.1 模型简化及边界条件 |
3.3.2 熔池高度影响 |
3.3.3 名义铸轧速度影响 |
3.3.4 覆层金属浇注温度影响 |
3.3.5 基体金属预热温度影响 |
3.3.6 基体金属半径影响 |
3.4 工艺窗口预测及平台搭建 |
3.4.1 工程计算模型构建 |
3.4.2 合理工艺窗口预测 |
3.4.3 实验平台安装调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辊固-液铸轧复合工艺轧制力工程计算模型 |
4.1 固-液铸轧区特性分析 |
4.1.1 出口截面几何参数 |
4.1.2 熔池高度及变形区高度 |
4.1.3 入口截面几何参数 |
4.1.4 力学图示及金属流动 |
4.2 轧制力工程计算模型 |
4.2.1 基本假设 |
4.2.2 微分单元划分 |
4.2.3 单位压力公式 |
4.2.4 平均单位压力公式 |
4.3 模型验证及工艺因素影响分析 |
4.3.1 仿真模型及边界条件 |
4.3.2 布置模式影响分析 |
4.3.3 工程计算模型验证 |
4.3.4 工艺参数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辊固-液铸轧复合工艺实验及机理分析 |
5.1 多辊固-液铸轧复合工艺实验研究 |
5.1.1 铸轧复合实验方案 |
5.1.2 侧耳产生机理分析 |
5.1.3 信息测试及热处理策略 |
5.1.4 产品周向性能均匀性分析 |
5.2 多辊固-液铸轧复合工艺机理分析 |
5.2.1 铸轧区演变及成形原理 |
5.2.2 热-流-组织多场耦合分析 |
5.2.3 固-液铸轧界面复合机理 |
5.3 典型金属包覆材料试制研究 |
5.3.1 单质金属线棒材 |
5.3.2 金属包覆线棒材 |
5.3.3 双金属复合管材 |
5.3.4 金属包覆芯绞线 |
5.3.5 异形截面复合材料 |
5.3.6 翅片强化复合材料 |
5.3.7 工艺研究现状及难点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2)电渗析法处理钽铌生产废水的工艺条件与氟的回收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含氟碱性废水 |
1.2.1 废水来源和性质 |
1.2.2 废水危害 |
1.2.3 含氟废水的处理方法 |
1.2.4 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 |
1.3 工业废水处理中的膜技术 |
1.3.1 反渗透技术 |
1.3.2 反渗透技术处理含氟碱性废水的缺陷 |
1.3.3 纳滤技术 |
1.3.4 纳滤技术处理含氟碱性废水的缺陷 |
1.3.5 正渗透技术 |
1.4 电渗析技术 |
1.4.1 电渗析基本原理和过程 |
1.4.2 电渗析离子交换膜 |
1.4.3 离子迁移过程 |
1.4.4 离子交换膜对离子吸附迁移原理 |
1.4.5 电渗析工艺的发展 |
1.4.6 电渗析处理含氟废水的案例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含氟碱性废水成分 |
2.2 电渗析装置与流程 |
2.3 合金阴阳离子交换膜性能 |
2.4 合金阴阳离子交换膜的结构和制备过程 |
2.5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5.1 实验仪器 |
2.5.2 实验药品 |
2.5.3 实验与分析方法 |
第三章 钽铌废水脱氟的工艺条件优化 |
3.1 不同操作条件对脱氟的影响 |
3.1.1 循环流量对脱氟的影响 |
3.1.2 电压对脱氟的影响 |
3.1.3 pH值对脱氟的影响 |
3.1.4 初始F~-浓度对脱氟效率的影响 |
3.1.5 初始SO_4~(2-)浓度对脱氟效率的影响 |
3.2 电渗析对SO_4~(2-)和氨氮的去除情况 |
3.3 离子交换膜竞争吸附选择性 |
3.4 合金膜对F~-和SO_4~(2-)的分离效果及其机制分析 |
3.4.1 F~-的渗析作用 |
3.4.2 SO_4~(2-)对F~-的排斥作用 |
3.4.3 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渗析处理钽铌废水的实验研究 |
4.1 极限电流密度的计算 |
4.1.1 浓差极化现象 |
4.1.2 极限电流密度 |
4.2 能耗计算 |
4.3 F-极限浓缩浓度 |
4.4 水迁移体积变化规律 |
4.5 合金膜电渗析循环稳定性和膜污染情况 |
4.5.1 循环稳定性 |
4.5.2 膜通量变化 |
4.6 电导率变化规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氟的回收利用 |
5.1 尾水资源化工艺路线 |
5.2 淡水回用 |
5.3 浓水氟的回收 |
5.3.1 化学沉淀法回收氟 |
5.3.2 整体回收率 |
5.3.3 样品的表征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致谢 |
(3)碱式碳酸镁的制备工艺及其热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镁资源的概述 |
1.1.1 我国镁资源的现状 |
1.1.2 我国镁工业的发展与利用 |
1.2 碱式碳酸镁 |
1.2.1 碱式碳酸镁的性质 |
1.2.2 碱式碳酸镁的应用 |
1.3 碱式碳酸镁的制备方法 |
1.3.1 氯化镁或硫酸镁纯碱法 |
1.3.2 超声法 |
1.3.3 二氧化碳捕获法 |
1.3.4 碳酸氢盐法 |
1.3.5 复分解法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液相结晶法制备碱式碳酸镁的实验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药品和试剂 |
2.2.2 仪器和设备 |
2.2.3 表征方法 |
2.2.4 搅拌法制备碱式碳酸镁 |
2.2.5 超声法制备碱式碳酸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搅拌法制备碱式碳酸镁 |
2.3.2 超声法制备球形碱式碳酸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氧化碳捕获法制备碱式碳酸镁的工艺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药品和试剂 |
3.2.2 仪器和设备 |
3.2.3 表征方法 |
3.2.4 氢氧化镁捕获二氧化碳制备碱式碳酸镁 |
3.2.5 管状碱式碳酸镁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三水碳酸镁的生成过程 |
3.3.2 三水碳酸镁反应过程中的热分析动力学 |
3.3.3 热解温度对碱式碳酸镁形貌的影响 |
3.3.4 管状碱式碳酸镁的制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硫酸钠循环流化床蒸发器传热和防、除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换热设备中的结垢问题及流化床技术简介 |
1.2 多相循环流化床换热器和蒸发器的发展 |
1.3 多相循环流化床强化传热和防、除垢性能研究 |
1.4 多相循环流化床流动特性研究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实验研究 |
2.1 实验装置与流程 |
2.2 实验工质与参数 |
2.3 实验方案 |
2.4 数据处理 |
2.5 不确定度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对比测试 |
3.2 操作参数对硫酸钠循环流化床蒸发器传热性能的影响 |
3.2.1 最佳操作参数 |
3.2.2 热通量的影响 |
3.2.3 循环流速的影响 |
3.2.4 颗粒加入量的影响 |
3.2.5 小结 |
3.3 颗粒特性对硫酸钠循环流化床蒸发器传热性能的影响 |
3.3.1 玻璃珠颗粒 |
3.3.2 聚甲醛颗粒 |
3.3.3 碳化硅颗粒 |
3.3.4 小结 |
3.4 溶液浓度对硫酸钠循环流化床蒸发器传热性能的影响 |
3.5 硫酸钠循环流化床蒸发器防、除垢性能研究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符号说明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基于实验的管道冰浆清洗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冰浆清管简介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冰浆的流变学特性和含冰率测量 |
2.1 冰浆的流变学特性 |
2.1.1 冰浆的牛顿流体特性 |
2.1.2 非牛顿流体及本构方程 |
2.2 冰浆的制备 |
2.2.1 冰浆制备方式 |
2.2.2 冰点抑制剂 |
2.3 冰浆的含冰率测量 |
2.3.1 法压壶测含冰率 |
2.3.2 温度测含冰率 |
2.3.3 电导率测含冰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冰浆清管的有限元仿真 |
3.1 固液两相流模型 |
3.1.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2 冰浆清管的几何模型 |
3.2 网格划分及网格无关性 |
3.2.1 网格划分 |
3.2.2 网格无关性 |
3.3 有限元仿真与结果分析 |
3.3.1 参数设置 |
3.3.2 冰浆流态 |
3.3.3 冰浆压降 |
3.3.4 冰浆剪切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台的搭建和采集系统的设计 |
4.1 实验台的设计 |
4.2 设备的选型和实验台的搭建 |
4.2.1 实验设备的选型 |
4.2.2 实验台的搭建 |
4.3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
4.3.1 数据采集系统 |
4.3.2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冰浆的清管实验与清管效果分析 |
5.1 冰浆参数测量 |
5.1.1 冰浆的流动压降 |
5.1.2 冰浆清管的温度变化 |
5.2 冰浆清管效果的影响因素 |
5.2.1 流速对清管效果的影响 |
5.2.2 含冰率对清管效果的影响 |
5.3 不同介质的清管效果分析 |
5.3.1 冰浆清洗墨汁 |
5.3.2 冰浆清洗红糖 |
5.3.3 冰浆清洗番茄酱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潮汐能直接驱动海水淡化的装置系统及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海水淡化技术及其分类 |
1.3 反渗透海水淡化方法及其特点 |
1.4 海洋能海水淡化 |
1.5 潮汐能的利用现状 |
1.5.1 潮汐能发电 |
1.5.2 潮汐能海水淡化研究进展 |
1.6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1.7 本文预期目标 |
2 潮汐能直接驱动的海水淡化方法 |
2.1 潮汐能海水淡化原理 |
2.2 潮汐海水淡化的主要研究内容 |
2.3 潮汐海水淡化的系统及流程 |
2.4 方法的优势分析 |
2.4.1 高效节能 |
2.4.2 零碳排放 |
2.4.3 成本低廉 |
2.4.4 海水综合利用率高 |
2.4.5 社会、生态效益显着 |
2.5 方法的创新理念 |
3 试验台系统搭建及试验方案的确定 |
3.1 试验系统及其运行方式 |
3.2 试验平台的搭建 |
3.2.1 高位水箱 |
3.2.2 排水箱 |
3.2.3 回水泵 |
3.2.4 蝶阀 |
3.2.5 回水箱 |
3.2.6 输水管道 |
3.2.7 海水淡化膜组件 |
3.2.8 缓冲箱体 |
3.2.9 增压器供水箱 |
3.2.10 过滤器 |
3.3 试验装置介绍 |
3.3.1 潮汐聚能器 |
3.3.2 转换器 |
3.3.3 增压器 |
3.4 试验台测试设备 |
3.4.1 机械压力表 |
3.4.2 超声波流量计 |
3.4.3 数字化光电转速表 |
3.5 测试方案 |
4 试验台数据测试与分析 |
4.1 水位高度对增压器转速的影响 |
4.2 水位高度对海水压力的影响 |
4.3 水位高度对装置增压比的影响 |
4.4 管道水流量对增压器转速的影响 |
4.5 管道水流量对海水压力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脉动能交换装置的设计 |
5.1 海水压力的脉动分析 |
5.2 蓄能器稳压 |
5.3 海水淡化排放问题 |
5.4 海水淡化“零”排放技术 |
5.5 压力脉动的转移 |
5.6 变频脉动能交换装置 |
5.6.1 活塞摆动耦合式可变频脉动能交换器 |
5.6.2 双活塞式可变频脉动能交换器 |
5.7 海水淡化和制盐一体化 |
5.7.1 一体化的方法及装置 |
5.7.2 一体化装置运行方式 |
5.8 一体化的效益分析 |
5.8.1 社会效益 |
5.8.2 经济效益 |
5.9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8)浅析超声波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超声波流量计的测量原理 |
2 超声波流量计的优缺点 |
3 超声波流量计的应用 |
3.1 超声波流量计安装 |
3.2 超声波流量计的维护 |
(9)自动控制在80万吨联碱项目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联碱项目的自动控制系统 |
1.1 联碱控制系统配置 |
1.2 现场仪表及控制 |
2 控制仪表仪器的改造和优化 |
2.1 现场压力仪表的改造 |
2.1.1 碳化塔压仪表的换型 |
2.1.2 干铵炉顶部压力表的换型 |
2.1.3 减温减压随设备自带压力表的换型 |
2.2 现场流量仪表的改造 |
2.2.1 电磁流量计 |
2.2.2 质量流量计 |
2.2.3 涡街流量计 |
2.2.4 超声波流量计 |
2.2.5 差压式流量计 |
2.3 现场温度仪表的改造 |
2.4 现场液位仪表的改造 |
2.5 现场阀门的改造 |
2.6 现场点位的增加 |
2.7 机房控制系统 (DCS/PLC) 的优化 |
2.8 现场随机控制柜的改造 |
3 联碱自动化控制的体会及认识 |
(10)真空制盐节能降耗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工艺节能 |
2.1 五效或六效蒸发 |
2.2 热泵 (蒸汽热压缩MVR) 技术 |
2.3 分效预热 |
2.4 烟道气卤水净化 |
3 设备节能 |
3.1 脱水干燥设备 |
3.2 流体输送设备 |
(1) 水泵: |
(2) 风机: |
(3) 电机: |
3.3 二次蒸汽洗涤装置 |
3.4 控制节能改造 |
4 管理节能 |
(1) 合理组织生产。 |
(2) 加强操作控制。 |
(3) 强化设备管理。 |
(4) 原料达标制备。 |
(5) 采购优质燃料。 |
(6) 余热利用。 |
四、超声波流量计在制盐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属包覆材料多辊固-液铸轧复合技术理论与实验研究[D]. 季策. 燕山大学, 2021
- [2]电渗析法处理钽铌生产废水的工艺条件与氟的回收利用[D]. 杜璞欣. 广东工业大学, 2020
- [3]碱式碳酸镁的制备工艺及其热分析的研究[D]. 陈明成.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4]硫酸钠循环流化床蒸发器传热和防、除垢性能研究[D]. 杨萌. 天津大学, 2019(06)
- [5]基于实验的管道冰浆清洗效果研究[D]. 芮文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6]潮汐能直接驱动海水淡化的装置系统及其试验研究[D]. 雷顺安. 广东海洋大学, 2015(03)
- [7]超声波流量计在能源检测中的选型及设计[J]. 乔桢. 工业设计, 2015(08)
- [8]浅析超声波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J]. 康晓峰,刘炜. 盐业与化工, 2014(08)
- [9]自动控制在80万吨联碱项目中的应用探讨[J]. 刘亚旗,庞栓林,杨力,闫晶辰. 纯碱工业, 2014(01)
- [10]真空制盐节能降耗之我见[J]. 徐金贵,姚立勇. 盐业与化工, 2013(02)
标签:电渗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