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二叠系安山岩储层类型及参数特征

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二叠系安山岩储层类型及参数特征

一、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二叠系安山岩储集层类型及参数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慕尚超[1](2021)在《马朗凹陷芦草沟组泥页岩孔隙结构表征及其含油性评价》文中认为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泥页岩厚度大、品质好,页岩油资源潜力大,但芦草沟组页岩油储集层岩性复杂、矿物成分以及储集空间类型多样,页岩油赋存状态不清楚,有利储层评价研究仍不深入,制约了研究区页岩油的勘探与开发。本论文针对马朗凹陷芦草沟组泥页岩,采用全岩X-衍射、偏光显微镜及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氮气吸附和多维核磁共振等技术方法,开展页岩油储层矿物岩石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孔隙结构表征以及有利储层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以期为马朗凹陷陆相页岩油勘探部署提供地质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芦草沟组泥页岩主要由长英质和碳酸盐组成,含量分别介于5%~94%、2%~92%,粘土矿物含量极低,均值仅为3.2%,富含火山灰物质,岩相主要发育长英质岩相和混合质岩相。(2)结合镜下照片观测,页岩油储层岩性可划分为凝灰岩、白云岩、凝灰质白云岩、白云质凝灰岩四大类;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晶间孔、脱玻化孔、溶蚀孔和有机质孔,其中以脱玻化孔、晶间孔以及粒间孔为主。(3)高压压汞和氮气吸附以及一维核磁共振分析表明,小于50nm的孔隙提供了绝大部分的比表面积;吸-脱附曲线形态与Ⅲ型类似,说明孔隙形态多为半封闭孔、类似平板孔的开放孔以及墨水瓶状孔隙,孔隙以微孔隙为主,部分可见大孔隙或微裂缝。(4)基于分形维数分析表明,凝灰岩、白云质凝灰岩中小于50nm的孔隙相对规则,而白云岩、凝灰质白云岩中大于50nm孔径的孔隙相对规则,分形维数较低,更有利于提供有效的渗流通道;氮气吸附分形维数在脆性矿物含量较低时越趋近于3.0,说明此类储层孔隙形态相对复杂;通过对扫描电镜图像建立分形分析显示,相对于有机质孔,无机矿物孔隙结构更为复杂。(5)通过洗油前后二维核磁共振对比实验分析,游离烃类的占比约为20.1%~41.9%,储层中流体多存在于弛豫时间为0.01ms~1ms的小孔孔隙中,部分存在1ms~100ms的中大孔隙中;同时,页岩油赋存状态与岩性以及所含粘土含量均具一定的相关性,白云岩和凝灰质白云岩含油饱和度较高,白云质凝灰岩、凝灰岩偏低。综合上述成果,马朗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有利储层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类和凝灰质白云岩类储层。

王涛利[2](2021)在《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其演化特征》文中研究表明页岩油气的商业开采突破了传统石油地质理论、助推了全球油气储量和产量增长。在常规油气系统中,页岩是烃源岩层和盖层,而在非常规页岩油气系统中,页岩同时是烃源岩层、储集层和盖层,具有自生自储自我封闭的特征。近年来,页岩做为有效的油气储层受到了持续的关注。通过借鉴北美页岩气成功勘探经验并结合中国南方富有机质页岩的实际地质条件和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我国已成功实现以四川盆地为主阵地的海相页岩气商业开采。同时,我国主要沉积盆地中发育多套中生界-新生界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具有巨大的页岩油勘探潜力,然而陆相成熟页岩储集空间认识不足,制约了页岩油勘探的进程。鉴于此,本论文首先通过有机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物理学等手段调查了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成熟区(川南和川东地区)和外围远景区(中扬子宜昌地区)富有机质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页岩储集空间特征,探讨了高过成熟富有机质页岩物质组成对其储集空间的影响;随后通过矿物学、有机地球化学、热模拟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手段刻画了生油窗早期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和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钙质页岩储集空间特征,并将中低等成熟样品人工熟化至生油窗末期/生气窗,关注了生油/气窗内页岩孔隙组成与演化特征及生油窗内钙质页岩的含油性变化。本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1)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中发育大量蜂窝状、气泡状和不规则状的有机孔。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揭示有机质含量最高的W4-3页岩中有机孔是连通性最好的孔隙,但最大连通规模未超过5μm。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的孔隙发育主要受TOC和黏土矿物控制;而方解石和石英对有机质具有稀释效应,对页岩孔隙发育为负向性。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的渗透率受TOC的控制性不强;而黏土矿物含量对渗透率具有较强的控制性,但过高的黏土矿物(>30%)可能堵塞页岩中的孔隙。此外,较高的介孔百分含量也提高了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的渗透率。(2)中扬子宜昌地区YH-1井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高古生产力、贫氧至厌氧的水体条件和较低的陆源输入有利于富有机质页岩发育。YH-1井富有机质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TOC>2%)的TOC与孔隙度呈正相关性,其孔隙(有机孔)不仅发育在有机质中,也广泛发育在有机-黏土复合体中,黏土矿物可发育层间孔且控制介孔和宏孔发育。因此,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页岩的孔隙发育受有机质和黏土矿物控制。TOC与孔隙度在龙马溪组上段(TOC<2%)呈负相关性,而黏土矿物含量与孔隙度在龙马溪组上段呈正相关性,因此,龙马溪组上段页岩的孔隙发育主要受黏土矿物控制。YH-1井页岩不同孔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与TOC和黏土矿物相关性表明,有机质中发育的孔隙以微孔为主,而黏土矿物主要与介孔和宏孔发育有关。(3)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的孔隙在生油窗阶段早期减少是由残留油对孔隙堵塞造成的,而此后孔隙增加是因为更高的排烃效率和形成了有机孔和溶蚀孔等新的孔隙类型和更多的黄铁矿粒间孔和粒内孔。新发育的有机孔与黄铁矿粒间孔和粒内孔相伴生,可能是有机质受黄铁矿催化生烃形成的。比生油窗阶段更强烈的有机质生气和流体活动成为影响长7页岩在湿气和干气阶段孔隙演化的主要因素。湿气和干气阶段比生油窗末期发育了更广泛的溶蚀孔、有机孔和黄铁矿粒间孔和粒内孔,而在最高成熟度时溶蚀孔规模更大,广泛发育在有机质与黄铁矿相伴生的区域。(4)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热解钙质页岩的残留油含量和含油饱和度(OSI)在生油窗内整体上逐渐升高,在成熟度easy%Ro=1.2–1.29内(S1×100)/TOC由接近100升至超过100。残留油堵塞和更强的压实作用使得钙质页岩纳米孔隙在easy%Ro=0.79–1.2阶段减少;在最高成熟度(easy%Ro=1.29)由于有机质更强烈的生烃形成了大量有机孔使得纳米孔孔体积增加。另外,钙质页岩在成熟度easy%Ro=1.0–1.29还发育微米尺度的溶蚀孔和有机质收缩缝,显着提高了钙质页岩的孔隙度,改善了钙质页岩的储集空间。综合认为,钙质页岩的孔隙演化受成熟度、生排烃作用、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由于钙质页岩在成熟度easy%Ro=1.2–1.29具有最高的含油饱和度和更好的储集空间,因此该成熟度可做为钙质页岩油的有利开发成熟度区间。

梁世君[3](2020)在《吐哈探区油气勘探成果及潜力》文中认为吐哈探区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在吐哈、三塘湖、银额等盆地取得了丰硕的勘探成果,实现了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系油气、二叠系—三叠系超深稠油和三塘湖盆地古生界火山岩系油气、致密油气等领域的重大突破,落实了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等富油凹陷,累计提交探明油气地质储量当量8.20×108t,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30多年勘探实践,对煤成烃、超深稠油油藏、火山岩油藏、低压油藏、致密油气藏等地质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其油气成藏地质理论、油气藏控藏要素,形成了不同类型油气藏勘探的配套关键技术。吐哈探区各盆地处于低—中勘探程度阶段,剩余勘探潜力大,为保障吐哈油田持续稳产,下一步要精细勘探煤系油气,扩展勘探二叠系和三叠系,加大北部山前带勘探力度;围绕三塘湖盆地,在精细勘探碎屑岩油藏的同时,评价非常规油藏的甜点段和甜点区,着力勘探古生界油气藏;银额盆地的勘探重点仍在天草、查干等凹陷,落实有利勘探区块。

李哲萱[4](2020)在《新疆北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喷积岩特征及其形成构造背景探索》文中指出新疆北部地区作为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复杂的洋陆转换构造演化信息。长久以来,众多学者通过不同的构造研究手段对北疆构造演化进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导致存在大量争议,尤其是关于北疆地区石炭-二叠纪构造环境的认识仍存在诸多分歧。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在新疆北东部广泛分布的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灰黑色细粒沉积岩中发现了大量由深源物质构成的岩浆-热液喷流沉积岩(喷积岩)。该岩类成因机制中所蕴含的二叠纪深部岩浆活动特征可为构造背景争议提供新颖的沉积学证据。因此,本文通过宏观岩心观察,微观-超微观岩石学、矿物学、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精细研究,对构成喷积岩的碎屑物质来源和成因机理进行重新解释,探讨了其形成可能代表的构造背景,为该区二叠纪构造背景研究提供新的证据。论文主要获得了以下成果及认识:1.喷积岩以夹层形式广泛产出于芦草沟组灰黑色湖相细粒沉积岩中,具有不同矿物组成及沉积结构,主要包扩热液沉淀成因的喷流岩及主要由深源碎屑组成的喷爆岩两种类型。按照主要造岩矿物不同,喷流岩进一步分为白云质喷流岩及方沸石质喷流岩。按照构成碎屑颗粒主要矿物不同,喷爆岩进一步分为方解石喷爆岩、白云石喷爆岩及透辉石喷爆岩三类。同类型喷爆岩按照碎屑颗粒产状不同,又分为碎斑状喷爆岩及团块状喷爆岩两种类型。2.喷爆岩矿物组成种类单一,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较低;碎屑晶质颗粒粒内微裂隙发育。认为构成喷爆岩的碎屑颗粒来源是陆内裂谷欠补偿湖盆背景下、源自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不同性质的岩浆-热液物质流体。即由气、液、固三相共存的物质流沿断裂上涌进入湖底喷流通道,自喷口喷出后,随距离喷口远近,在不同机械搬运方式和驱动力下参与沉积。其本质为热液喷流型深源碎屑沉积岩。3.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研究显示,构成喷爆岩颗粒的矿物为深部来源,甚至可能有幔源物质加入。方解石及白云石喷爆岩具有与碳酸岩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构成其碎屑颗粒的主要矿物(方解石及白云石)具有岩浆及岩浆期后热液改造特征。全岩Th/U比均远低于地壳平均值,而Sr含量远高于沉积碳酸盐岩,且具有与地幔极为相近的Sr、Mg同位素组成。以上表明构成其碎屑颗粒的方解石及白云石源区与岩浆作用及岩浆期后热液改造作用关系密切。4.由于物质来源及沉积过程不同,喷爆岩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团块状喷爆岩为地球不同深度的岩浆-热液物质自喷口喷出后形成高密度物质流体,在重力流机制下沉积而成,为近喷口产物。碎斑状喷爆岩则以晶质矿物为主,在牵引流作用下沉积形成,为远喷口产物。5.喷爆岩整体含量极少,但分布广泛,且富含深源物质,蕴含着重要的构造背景信息。喷爆岩矿物组成以碱性矿物为主,或为富碱性元素矿物。表明其碎屑物质的来源极有可能与碱性岩岩浆有成因联系。以上信息揭示了新疆北东部地区二叠纪芦草沟组沉积时期有丰富的碱性岩浆及碱性热液活动。该发现也进一步为研究区在二叠纪已进入板内伸展构造演化阶段提供了沉积学证据。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灰黑色细粒沉积岩系中深源碎屑沉积岩的确定,既丰富、深化了细粒沉积岩研究,也为探索深源物质如何参与并影响细粒沉积岩的沉积、成岩作用提供了资料和基础。同时,加强细粒沉积岩中深源碎屑物质研究,还提供了利用深源碎屑分析区域构造背景的新思路,为研究区构造演化阶段判断提供了沉积学证据。同时也有助于突破传统找油气理念,探索深源物质对烃源岩形成的影响。

梁世君,罗劝生,王瑞,陈旋,杨斌,马强,梁辉[5](2019)在《三塘湖盆地二叠系非常规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基于芦1井、马56-12井等12口井586m岩心描述及上万块样品化验数据,对三塘湖盆地二叠系两类非常规石油形成的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进行研究,探索效益勘探开发配套技术。研究表明:①三塘湖盆地二叠系非常规石油蕴藏于火山活动间歇期浅湖—深湖环境下沉积的泥质生油岩内部或紧邻生油岩的沉凝灰岩中,已发现中二叠统条湖组(P2t)致密油和芦草沟组(P2l)页岩油两类非常规石油资源。②芦草沟组是主力烃源岩,岩性以泥质岩类为主,母质类型为Ⅰ—Ⅱ2,有机碳含量普遍大于2%,Ro介于0.5%~1.3%,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③储层岩性复杂,以沉凝灰岩、白云质凝灰岩为主,其次为凝灰质白云岩、泥晶白云岩;脆性矿物含量普遍大于70%,黏土矿物含量小于10%,储集空间以晶间微孔、粒间微孔及溶蚀微孔为主;条湖组致密油储层表现为高孔隙度、低渗透率、高含油饱和度特点,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渗透率与条湖组致密油储层相当,孔隙度、含油饱和度普遍低于前者。④原油均为中质—重质油,密度为0.85~0.90g/cm3;压力系数为1.0~1.4,为常压系统;油层分布受优质烃源岩及有效储层共同控制。初步预测,二叠系非常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芦草沟组,勘探潜力大,马朗凹陷中部、条湖凹陷中南部是扩展勘探和建产的重要领域。勘探开发实践证明,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是实现非常规石油有效动用的关键,勘探开发一体化是实现效益开发的重要保障。

马尚伟[6](2019)在《准噶尔盆地东部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岩性岩相识别及储层主控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火山岩储层的不断发现,火山岩作为非常规油气藏越来越受到地质学界与石油学界的重视。准噶尔盆地火山岩分布广泛,该盆地东部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岩石类型多种多样,储层分布的控制因素复杂。因此,深入开展火山岩岩性与岩相识别、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的研究对指导火山岩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西缘北三台凸起内的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为研究对象,以岩心观察、多种实验分析、测井、地震等资料为基础,利用火山岩岩石学与岩相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分析研究方法,识别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岩性与岩相类型及其特征,深入研究火山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岩石类型包括火山熔岩类的玄武岩、安山岩和英安岩,火山碎屑岩类的火山角砾岩和角砾凝灰岩,火山碎屑熔岩类的火山角砾熔岩,沉积火山碎屑岩类的沉凝灰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类的凝灰质砂岩,次火山岩类的闪长玢岩。在岩性精确定名的基础上,通过各火山岩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了适合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岩性-测井识别图版。根据火山喷发方式、岩石类型、火山岩的产出形态及特征等,将研究区火山岩岩相类型划分为爆发相、溢流相、火山通道相、火山沉积相4类。结合测井与地震资料,识别了火山岩岩相类型及分布特征,火山口主要分布在西泉027和西泉020井附近,爆发相、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整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学分析方法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将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划分为2个喷发旋回和5个喷发期次,油气主要分布在喷发期次Ⅱ和Ⅲ中。根据孔隙的性质与形态,将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孔隙类型划分为孔隙和裂缝两大类,根据成因进一步划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原生裂缝和次生裂缝4类。研究区以安山岩和火山角砾岩的物性最好,火山角砾熔岩、含角砾凝灰岩和英安岩的物性中等,玄武岩和沉凝灰岩的物性最差。根据毛细管压力曲线特征及孔隙结构参数,分别研究了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的孔隙结构类型;在孔隙类型、物性及孔隙结构等分析研究基础上,结合电性及含油性,建立了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的分类评价标准。其中,Ⅰ类优势储层占14%;Ⅱ类较好储层和Ⅲ类中-差储层分别占25%和17%;Ⅳ类致密储层或水层占44%。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的储集性能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火山岩岩性与岩相是决定火山岩储集性能的基础。试油较好的层段主要为爆发相带的火山角砾岩与溢流相的安山岩;(2)风化剥蚀淋滤作用形成的次生溶蚀改善了火山岩的储集性能。位于不整合面之下0-50m区域内的火山岩,特别是火山熔岩中的安山岩和英安岩储层的次生孔隙较发育,有利储层的分布明显受风化淋滤作用带的控制,火山岩储层属于风化壳型油气藏;(3)构造运动产生的构造裂缝制约着不整合面之下70-115m和130-155m范围内的火山角砾岩有利储层的形成,部分火山岩储层属于构造-岩性油气藏;(4)成岩作用影响了火山岩原生储集空间的形成和次生储集空间的演化。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集空间的形成与演化主要经历了同生成岩阶段、表生成岩阶段和埋藏成岩阶段,先后经历了挥发逸散、冷凝收缩、岩浆期后热液蚀变、风化剥蚀淋滤、浅部埋藏成岩、构造抬升、2次风化淋滤、深部埋藏成岩作用。西泉地区南部与北部石炭系火山岩油气分布差异明显,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因素主要为:(1)岩性与岩相的差异。南部有利相带爆发相火山岩角砾岩和溢流相安山岩含量占64%,而北部爆发相带的火山角砾岩和溢流相的安山岩含量只占29%;(2)风化淋滤作用的差异。南部位于风化剥蚀带的优势安山岩和英安岩的含量、风化强度高于北部,南部火山岩储层的物性整体好于北部;(3)构造作用的差异。南部火山岩中的裂缝及物性普遍较北部发育;(4)油藏类型的差异。南部火山岩油藏类型包括风化壳型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北部则主要为风化壳型油藏。

张少敏[7](2019)在《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储机制》文中提出致密油作为最现实、潜力巨大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已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致密油具有源储共生、呈连续性或准连续性分布、没有明显的圈闭界限等特点,因此,寻找储层是致密油勘探开发的关键。致密油储层岩石类型复杂,成岩改造强烈,储集空间多样,含油非均质性强,增大了勘探开发的难度。成岩作用和成储机制是造成储层非均质性强的关键因素,是致密油储层研究的核心和难点。本论文以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为研究对象,在致密油储层沉积特征和储集性能表征的基础上,结合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机理研究,分析致密油储层储集空间的形成演化及其与成岩演化的关系,明确致密油成储类型与机制,建立芦草沟组致密油成储模式。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岩性复杂,主要发育泥晶云岩、粉砂质云岩、云质粉砂岩、粉砂质沉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云岩等岩石类型。致密油储层主要发育在云质粉细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和凝灰质云岩三类岩石中。这三类储层储集特征差异显着,凝灰质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凝灰质溶蚀孔隙和火山物质脱玻化作用形成的孔隙;孔隙和喉道半径小,孔喉半径比大;孔喉连通性较差。凝灰质粉砂岩储集空间以长石、中基性火山岩岩屑及粉级凝灰质强烈溶蚀形成的孔隙为主;孔隙半径分布范围广,孔隙半径小,喉道半径中等,孔喉半径比小;孔喉连通性中等。云质粉细砂岩储集空间以长石、安山岩岩屑溶蚀孔隙为主,其次为剩余粒间原生孔;孔隙半径较大,喉道半径大,孔喉半径比小;孔喉连通性较好。对于复杂多组分储层,不同储层中成岩作用及机理差异较大。凝灰质云岩致密油储层以中基性火山物质脱玻化和强烈溶蚀作用、自生石英沉淀为特征,伴随钠长石和蒙脱石形成,并发生蒙脱石向绿泥石的转化;自生硅质主要来源于凝灰质脱玻化和溶蚀作用、生物硅质和粘土矿物转化。凝灰质粉砂岩储层以长石和凝灰质受早期地层水及邻近层内有机质演化形成的有机酸和CO2的强溶蚀为特征,相对半开放体系中少量钠长石和自生石英沉淀;Na HCO3型地层水以及蒙脱石发生伊利石化和绿泥石化过程,促进钾长石溶蚀和钠长石的沉淀。云质粉砂岩以长石和岩屑中等-强溶蚀、发育石英加大边和碳酸盐胶结物为典型特征。石英加大边形成温度分布范围广,从65℃到115℃内均有分布,反映持续沉淀的过程,其硅质主要来源于长石溶蚀和石英压溶作用,其次为凝灰质溶蚀作用。碳酸盐胶结物类型多样,早期强胶结碳酸盐主要来源于原始沉积地层水中的Ca2+,C主要来源于微生物发酵作用,而晚期含铁碳酸盐胶结物中δ13C负偏,受有机质脱羧作用的影响,同时火山物质溶蚀为碳酸盐胶结提供大量的Ca2+、Mg2+、Mn2+、Fe2+等物质。致密油储层根据源储配置关系分为源储一体和源储互层型致密油。源储一体型致密油主要存在于细粒富凝灰质岩石中,以泥质沉凝灰岩、凝灰质泥晶云岩为典型代表;源内成储,火山物质加速有机质生酸、生烃过程,将烃源岩的生油窗提前,火山物质溶蚀形成主要的储集空间,并发生早期低熟油充注,原油多以吸附态赋存于纳米孔中;同时,层理缝和缝合线发育,也可为致密油提供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源储互层型致密油主要发育在粗粒贫火山尘储层中,以云质粉细砂岩、凝灰质粉砂岩为典型代表;邻源成储,长石、凝灰质等不稳定组分受有机质热演化有关的酸性流体的强烈溶蚀,形成主要储集空间,火山物质脱玻化作用增孔效应也较显着。原油主要以游离态赋存在孔隙中或沿纹层缝及有利纹层顺层分布、运移。芦草沟组烃源岩从晚三叠世开始进入生烃门限,中侏罗世开始大量生烃,之后持续生烃并充注。一定源储配置下,有机质早期生烃和持续充注、凝灰质和长石等溶蚀成孔过程、生烃超压和早期油气充注保孔等时空匹配共同控制了致密油储层的成储机制。

朱爱国[8](2019)在《马朗凹陷马中地区卡拉岗组火山岩储层甜点预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牛东区块火山岩油藏的发现,使得其临近的马中区块卡拉岗组火山岩储层和成藏规律的研究成为下一步的重点,但由于影响火山岩油藏形成的控制因素较多,而之前对马中地区火山岩岩相分布、油藏形成条件和主控因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为此,本文以岩心和薄片为基础,充分利用研究区现有的地震、钻井、测井和综合地质资料,将石油地质学和火山岩石学等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以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的研究为主线,详细分析了区内火山岩岩性、岩相特征,刻画了火山岩相的平面分布,阐明了研究区火山岩油气藏的控制因素与富集规律,为下一步的勘探明确了方向。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研究区发育了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两大类,主要岩性为基性的玄武岩和安山岩,其中玄武岩最为发育。(2)识别了爆发相、溢流相、火山沉积相三种岩相,并明确了对应的测井和地震相特征。(3)通过对研究区火山岩进行单井相和连井相分析,将其划分为了 5个旋回,并绘制了每个旋回的火山岩岩相分布图。(4)研究区火山岩储层孔隙类型多样,其中以溶蚀孔隙和裂缝最为发育,总体上属于中孔特低渗储层。并明确了构造裂缝和风化淋滤是影响火山岩储层物性好坏的主要因素。(5)阐明了继承性的古鼻隆构造带斜坡、断裂、风化淋滤和火山岩岩相是控制研究区火山岩油藏的主要因素。(6)确定了马中地区卡拉岗组火山岩油藏平面和纵向上的富集规律,并结合地震属性预测了甜点准确位置。

文静[9](2019)在《三塘湖盆地马56块凝灰岩致密储层特征及提高采收率地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马56块二叠系条湖组致密储层不同于其他广泛发现的致密砂岩、页岩和碳酸盐岩油藏,而是含沉积有机质的致密凝灰岩油藏。本论文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岩屑观察、钻井取心、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分析等资料为基础,以多学科理论为指导,以多种分析方法为手段,系统深入的对三塘湖盆地马56块条湖组凝灰岩发育分布及沉积演化特征、储层特征及提高采收率地质机理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认识:(1)明确了马朗凹陷条湖组凝灰岩发育分布及沉积演化特征。马朗凹陷条湖组二段1小层至3小层,水体逐渐变浅,沉积相由火山岩相逐渐过渡为陆相,深湖-半深湖相逐渐萎缩,浅湖相与三角洲相逐渐发育。通过钻井实测厚度与原始地层厚度对比显示,条湖组二段1小层凝灰岩沉积在凹陷低洼处,条湖组二段1小层凝灰岩沿北西—南东向呈带状分布,与条二段原始沉积厚度中心基本重合,马56块1小层为较纯净的粉-微级凝灰岩,在现场岩心观察及扫描电镜下均可见到黄铁矿,且凝灰岩厚度达到1030m,呈大面积连片分布,由此判断马56块条湖组1小层凝灰岩是在南北火山喷发后期近源火山灰“空降”水中形成的一套浅湖-半深湖相沉积储层,其发育主要受盆地南北火山喷发和古地貌控制。(2)明确了条湖组马56块储层特征。马56块条湖组凝灰岩储层岩性主要为粉-微级的凝灰岩,成分主要为玻屑凝灰岩,次为晶屑玻屑凝灰岩,储层具有中高孔隙度、特低渗透率、高含油饱和度的特征。马56块凝灰岩储层电性特征表现为中高伽马、中高声波时差、低密度、高中子、中高电阻,其测井标准如下:RD:10200OMM,GR:4090API,DEN:2.102.50g/cm3,CNL:2045%,AC:240310us/m。(3)阐明了马56块条湖组致密凝灰岩高孔隙度成因机制。马56块条湖组凝灰岩油藏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三大类。火山灰空落水中,沉积形成了低Fe、Mg而富Si、K、Na的纯净酸性凝灰岩。凝灰岩中富含的有机质形成的有机酸促进了酸性凝灰岩脱玻化过程及溶蚀孔隙的发育,强烈的脱玻化作用形成了大量微孔,虽是微孔,但数量巨大。溶蚀孔隙及裂缝也较发育。同时随脱玻化作用还产生了大量的石英和长石,石英增加了岩石的刚性,长石为脆性,在破裂压力之前均对储层起到积极支撑作用,很好的保存了孔隙,加上陆源碎屑供应少,粘土含量低,对储层孔隙度的发育进一步起到了积极作用。数量巨大的脱玻化微孔加之较发育的溶蚀孔隙及裂缝使得马56块条湖组凝灰岩储层呈现高孔隙度特征。(4)详细全面研究了马56块条湖组凝灰岩致密油藏注水吞吐开采的地质机理。由于马56块条湖组凝灰岩致密油藏具有常规油藏注水吞吐类似机理,但基于马56块凝灰岩的地质条件复杂,岩性特殊,必须进行研究区内注水吞吐的地质机理研究后再进行现场实验。马56块条湖组凝灰岩致密储层中原始凝灰岩具有亲水性;马56块凝灰岩主要为玻屑凝灰岩,成分以长英质为主,岩石脆性较强;马56块凝灰岩储层的微孔隙和裂缝发育;且由于储层的特低渗透率,单井具有独立封闭的空间,并且储层无能量补充;马56块凝灰岩储层为高含油饱和度油藏且大部分区域原油粘度低。基于以上几点适合注水吞吐的地质机理,在马56块致密油水平井中开展了注水吞吐试验,同时结合室内实验,现场实践,显示了采用注水吞吐提高马56块凝灰岩致密油采收率效果显着。

陈旋,刘俊田,冯亚琴,王昕,范谭广,刘书强,姜书林,孔宏伟[10](2018)在《三塘湖盆地条湖组火山湖相沉凝灰岩致密油形成条件与富集因素》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地震、录测井、试采等资料,开展火山喷发期次、火山机构、储集层沉积环境、岩石学特征、孔喉结构特征和成藏富集研究。结果表明,条湖组沉积时期具多期次火山喷发,火山机构叠置;储集层具火山口湖相、火山堰塞湖相及远火山口的湖相沉积特点;有利储集体岩性为中酸性玻屑沉凝灰岩,脱玻化微孔和晶屑溶蚀微孔为主要储集空间。认为烃源岩的有效配置及持续充注、盆地稳定的构造背景和浅水湖盆环境、火山湖相发育规模、中酸性火山灰和空降成因沉积方式、后期脱玻化和溶蚀作用、沟通条湖组储集体的断缝疏导体系,共同控制着油藏的富集及成藏规模。

二、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二叠系安山岩储集层类型及参数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二叠系安山岩储集层类型及参数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马朗凹陷芦草沟组泥页岩孔隙结构表征及其含油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题目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页岩油研究现状
        1.2.2 泥页岩孔隙结构研究现状
        1.2.3 泥页岩储层含油性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1.6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构造特征
    2.3 二叠系沉积特征
    2.4 芦草沟组沉积特征
第三章 泥页岩储层基本特征
    3.1 矿物组成特征
    3.2 岩石学特征
    3.3 岩石构造特征
        3.3.1 块状构造
        3.3.2 纹层状构造
    3.4 物性特征
第四章 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4.1 孔隙结构类型
        4.1.1 原生孔隙
        4.1.2 次生孔隙
        4.1.3 裂缝
    4.2 孔隙结构特征
        4.2.1 高压压汞
        4.2.2 氮气吸附
        4.2.3 核磁共振
    4.3 孔隙结构分形特征
        4.3.1 高压压汞分形
        4.3.2 氮气吸附分形
        4.3.3 扫描电镜图像分形
    4.4 分形维数与矿物参数关系
第五章 泥页岩含油性评价
    5.1 页岩油赋存状态
    5.2 泥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油性
    5.3 核磁共振分析
        5.3.1 一维核磁共振
        5.3.2 二维核磁共振
    5.4 有利储层评价
        5.4.1 储层评价
        5.4.2 有利储层评价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其演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页岩储层表征技术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与渗透率特征
    2.1 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和地层
    2.2 样品与实验方法
        2.2.1 样品信息
        2.2.2 总有机碳含量(TOC)测定
        2.2.3页岩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XRD)
        2.2.4 低压等温CO_2和N_2吸附
        2.2.5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观察和X射线能谱分析(DES)
        2.2.6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分析
        2.2.7页岩孔隙度测试
        2.2.8页岩渗透率测试
    2.3 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
    2.4 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2.4.1 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低压气体吸附特征
        2.4.2 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纳米孔孔径分布特征
        2.4.3 四川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龙马溪组页岩SEM图像与孔隙类型
        2.4.4 四川盆地南部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FIB-SEM图像与孔隙连通性
    2.5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2.5.1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征
        2.5.2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物质组成对孔隙度的影响
        2.5.3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物质组成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2.5.4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物质组成对渗透率的影响
        2.5.5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对渗透率的影响
        2.5.6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物质组成与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的耦合关系
    2.6 威远区块与焦石坝区块页岩气储层性质对比
第3章 中扬子宜昌地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3.1 中扬子宜昌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和地层
    3.2 样品与实验方法
        3.2.1 样品信息
        3.2.2 主量元素含量测定
        3.2.3 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3.3 宜黄浅钻页岩总有机碳含量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4 宜黄浅钻页岩矿物组成
    3.5 宜黄浅钻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3.5.1 宜黄浅钻页岩SEM图像与孔隙类型
        3.5.2 宜黄浅钻页岩孔隙度特征
        3.5.3 宜黄浅钻页岩低压气体吸附特征
        3.5.4 宜黄浅钻页岩纳米孔孔径分布特征
    3.6 宜黄浅钻页岩物质组成对其孔隙结构的影响
    3.7 中扬子宜昌地区页岩气保存条件与勘探潜力简析
第4章 半封闭热模拟系统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页岩孔隙演化
    4.1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和地层
    4.2 样品与实验方法
        4.2.1 样品信息
        4.2.2 实验流程与方法
    4.3 长7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和热解产物随成熟度变化特征
    4.4 长7页岩原岩和热解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4.4.1 长7页岩原岩和热解页岩低压气体吸附特征
        4.4.2 长7页岩原岩和热解页岩纳米孔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变化特征
        4.4.3 长7页岩原岩和热解页岩纳米孔孔径分布特征
        4.4.4 长7页岩原岩和热解页岩的孔隙类型特征
    4.5 生油窗阶段长7页岩孔隙演化与主控因素
    4.6 湿气和干气阶段长7页岩孔隙演化与主控因素
第5章 半封闭热模拟系统下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钙质页岩在生油窗阶段的孔隙演化
    5.1 三塘湖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和地层
    5.2 样品与实验方法
        5.2.1 样品信息
        5.2.2 实验流程与方法
    5.3 钙质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参数随成熟度变化特征
    5.4 钙质页岩原岩和热解钙质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5.4.1 钙质页岩原岩和热解钙质页岩低压气体吸附特征
        5.4.2 钙质页岩原岩和热解钙质页岩纳米孔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变化特征
        5.4.3 钙质页岩原岩和热解钙质页岩纳米孔孔径分布特征
        5.4.4 钙质页岩原岩和热解钙质页岩的孔隙类型特征
    5.5 钙质页岩在生油窗内的含油性变化
    5.6 钙质页岩孔隙演化与主控因素
        5.6.1 钙质页岩纳米孔隙演化特征
        5.6.2 钙质页岩溶蚀孔等孔隙发育特征
第6章 结论认识与不足
    6.1 主要结论认识
    6.2 论文主要创新性成果
    6.3 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吐哈探区油气勘探成果及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 吐哈探区主要勘探成果
    1.1 吐哈盆地勘探成果
    1.2 三塘湖盆地主要勘探成果
    1.3 银额盆地主要勘探成果
2 吐哈探区油气勘探理论及特色技术
    2.1 侏罗系煤成烃地质理论
    2.2 冲断带煤下地层深层地震成像技术
    2.3 凝灰岩致密油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
    2.4 岩性油气藏精细勘探技术
    2.5 火山岩油藏勘探评价技术
3 吐哈探区油气勘探潜力
    3.1 吐哈盆地勘探潜力
    3.2 三塘湖盆地勘探潜力
    3.3 银额盆地勘探潜力
4 结束语

(4)新疆北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喷积岩特征及其形成构造背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外细粒沉积岩研究现状
    1.3 中国陆相细粒沉积岩研究进展
    1.4 喷流岩研究现状
        1.4.1 现代喷流沉积研究
        1.4.2 地质历史时期喷流岩研究
    1.5 喷积岩研究现状
    1.6 新疆北部地区构造背景争议
    1.7 主要研究思路
    1.8 论文工作量
    1.9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三塘湖盆地构造背景
        2.1.1 三塘湖构造单元划分
        2.1.2 构造演化特征
        2.1.3 三塘湖盆地晚石炭世-中二叠世地层发育概况
    2.2 准噶尔盆地构造背景
        2.2.1 准噶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2.2.2 构造演化特征
        2.2.3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质特征
第三章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3.1 钻井岩心观察和样品采集
    3.2 普通岩石薄片研究
    3.3 岩石学、矿物学研究
    3.4 微量元素研究
    3.5 同位素特征研究
    3.6 实验技术方法
第四章 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喷积岩特征
    4.1 喷流岩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4.1.1 白云质喷流岩
        4.1.2 方沸石质喷流岩
    4.2 喷爆岩特征
        4.2.1 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4.2.2 地球化学特征
        4.2.3 数据结果分析
        4.2.4 物质来源讨论
第五章 准噶尔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喷积岩特征
    5.1 喷流岩特征
        5.1.1 白云质喷流岩
        5.1.2 方沸石质喷流岩
        5.1.3 其他特殊热液矿物
    5.2 喷爆岩特征
        5.2.1 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5.2.2 地球化学特征
        5.2.3 数据结果分析
        5.2.4 沉积过程及方式讨论
第六章 新疆北东部地区喷积岩形成构造背景探索及相关问题探讨
    6.1 石炭-二叠纪区域岩浆活动特征
        6.1.1 新疆北东部区域性石炭纪-二叠纪岩浆活动特征
        6.1.2 三塘湖盆地二叠系火山-沉积地层特征
    6.2 新疆北东部地区喷积岩发育特征
        6.2.1 喷流岩
        6.2.2 喷爆岩
        6.2.3 喷流岩及喷爆岩特征小结
        6.2.4 热液流体示踪矿物
    6.3 喷积岩形成构造背景探索
    6.4 喷积岩成因机制模式
    6.5 相关问题讨论
        6.5.1 喷爆岩与正常沉积碎屑岩
        6.5.2 喷爆岩与火山碎屑岩
        6.5.3 喷爆岩与喷流岩
    6.6 存在问题及展望
        6.6.1 概念的更新与完善
        6.6.2 喷爆岩沉积、成岩过程有待深入研究
        6.6.3 深源物质与油气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
        6.6.4 开发新技术或新研究手段的需求
结论及主要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三塘湖盆地二叠系非常规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主要地质特征
    2.1 烃源岩特征
    2.2 储层特征
        2.2.1 条湖组(P2t)致密油储层
        2.2.2 芦草沟组(P2l)页岩油储层
    2.3 原油性质及油层分布规律
3 非常规石油勘探实践
    3.1 勘探开发历程
        3.1.1 风险合作勘探阶段
        3.1.2 攻关突破阶段
        3.1.3 扩展勘探阶段
    3.2 勘探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3.2.1 储层特征与成因机理
        3.2.2 细粒沉积环境与分布模式
        3.2.3 储层甜点评价与预测
        3.2.4 页岩油效益开发
    3.3 勘探开发一体化主要做法
        3.3.1 科研生产一体化,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深化地质认识,提高部署成效,推动非常规石油勘探取得新突破
        3.3.2 地质工程一体化,控制储量规模,提高单井产量
        3.3.3 勘探开发一体化,建效益产量、增效益资产
        3.3.4 坚持甲乙方一体化运作,市场化管理,通过工
4 结论

(6)准噶尔盆地东部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岩性岩相识别及储层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立项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火山岩的岩性、岩相识别
        1.2.2 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
        1.2.3 储层控制因素及油气分布
        1.2.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之处
    1.6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概况及开发现状
    2.1 区域构造位置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北三台凸起构造演化
    2.4 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勘探现状
第三章 火山岩岩性识别
    3.1 火山岩分类与命名标准
    3.2 西泉地区火山岩岩石类型及特征
        3.2.1 火山熔岩类
        3.2.2 火山碎屑熔岩类
        3.2.3 火山碎屑岩类
        3.2.4 沉积火山碎屑岩类
        3.2.5 火山碎屑沉积岩类
        3.2.6 次火山岩类
    3.3 火山岩的岩性识别
        3.3.1 成像测井识别火山岩岩石结构、构造
        3.3.2 常规测井识别火山岩岩石类型
    3.4 火山岩性分布特征
        3.4.1 火山岩单井分布特征
        3.4.2 火山岩岩性剖面展布特征
        3.4.3 火山岩岩性平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 火山岩岩相识别
    4.1 火山岩岩相类型
    4.2 单井火山岩岩相识别
        4.2.1 取心段岩相识别
        4.2.2 常规测井岩相识别
        4.2.3 单井岩相分析
    4.3 剖面火山岩岩相识别
        4.3.1 测井岩相识别
        4.3.2 地震岩相识别
    4.4 火山岩岩相平面分布
    4.5 火山喷发旋回和期次划分
        4.5.1 喷发旋回与期次划分依据
        4.5.2 喷发旋回与期次划分方法
        4.5.3 火山喷发旋回产物的展布特征
        4.5.4 火山喷发旋回和期次划分的研究意义
    4.6 火山喷发模式
第五章 火山岩储层特征研究
    5.1 火山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分布
        5.1.1 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
        5.1.2 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分布
    5.2 火山岩储层的储集性能
        5.2.1 火山岩储层面孔率
        5.2.2 火山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
        5.2.3 火山岩有效储层物性和电性下限
    5.3 火山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5.3.1 火山熔岩类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5.3.2 火山碎屑岩孔隙结构特征
    5.4 火山岩储层分类评价
        5.4.1 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组合评价
        5.4.2 火山岩储层孔隙结构评价
        5.4.3 火山岩储层孔隙结构参数评价
        5.4.4 火山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5.4.6 火山岩储层类型分布
        5.4.7 火山岩储层平面分布预测
第六章 火山岩有效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分析
    6.1 火山岩储层分布特征
        6.1.1 火山岩储层物性分布特征
        6.1.2 火山岩储层油层分布特征
    6.2 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6.2.1 岩性对火山岩储集质量的影响
        6.2.2 岩相对火山岩储集质量的影响
        6.2.3 风化剥蚀作用对火山岩储集质量的影响
        6.2.4 构造作用对火山岩储集质量的影响
        6.2.5 风化淋滤作用与构造作用对火山岩储集质量的影响
        6.2.6 成岩作用对火山岩储集质量的影响
第七章 西泉地区南、北部油气地质条件差异
    7.1 岩性的差异
    7.2 岩相的差异
    7.3 孔隙类型的差别
    7.4 风化剥蚀淋滤作用的差别
    7.5 构造作用的差别
    7.6 产能的差别
    7.7 油藏类型的差别
        7.7.1 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气来源
        7.7.2 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条件
        7.7.3 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盖层条件
        7.7.4 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运移条件
        7.7.5 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类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7)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致密油储层成岩作用
        1.3.2 致密油储层成储机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和总体思路
        1.4.2 主要研究技术方法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
    2.4 埋藏史和热演化史分析
第三章 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沉积岩石学特征
    3.1 致密油储层岩石学特征
        3.1.1 矿物成分特征
        3.1.2 岩石组分类型及特征
    3.2 岩石类型及特征
        3.2.1 岩石类型划分方案
        3.2.2 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
    3.3 岩相组合类型及特征
        3.3.1 纹层类型及特征
        3.3.2 岩相组合划分
        3.3.3 岩相组合特征
第四章 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储集性能特征
    4.1 致密油储层储集物性及含油性特征
        4.1.1 致密油储层储集物性特征
        4.1.2 致密油储层含油性特征
        4.1.3 不同岩性储层物性、含油性差异
    4.2 致密油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4.2.1 致密油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4.2.2 致密油储层孔喉大小及分布特征
        4.2.3 各类致密油储层储集空间及孔喉特征
第五章 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成岩作用特征与机理
    5.1 凝灰质云岩成岩作用特征与机理
        5.1.1 火山物质脱玻化-水解作用
        5.1.2 溶蚀作用
        5.1.3 自生硅质胶结作用
        5.1.4 碳酸盐胶结作用
        5.1.5 自生钠长石胶结作用
    5.2 凝灰质粉砂岩成岩作用特征与机理
        5.2.1 压实作用
        5.2.2 溶蚀作用
        5.2.3 胶结作用
    5.3 云质粉细砂岩类成岩作用特征与机理
        5.3.1 压实压溶作用
        5.3.2 溶蚀作用
        5.3.3 硅质胶结作用
        5.3.4 碳酸盐胶结作用
        5.3.5 其他胶结作用
    5.4 不同储层成岩作用差异性
第六章 致密油储层成储机制
    6.1 致密油储层成储机制的内涵
    6.2 致密油储层成储类型
        6.2.1 源储组合类型
        6.2.2 致密油赋存特征
    6.3 致密油储层成储机制
        6.3.1 源储一体型致密油储层成储机制
        6.3.2 源储互层型致密油储层成储机制
    6.4 致密油储层成储模式
        6.4.1 致密油储层成储演化过程
        6.4.2 致密油储层成储模式
主要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马朗凹陷马中地区卡拉岗组火山岩储层甜点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火山岩发展研究现状
        1.2.2 火山岩地震响应研究现状
        1.2.3 盆地资源勘探现状
    1.3 研究区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质概况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沉积地层特征
第3章 火山岩岩性与岩相
    3.1 火山岩岩性特征
        3.1.1 熔岩
        3.1.2 火山碎屑岩
    3.2 火山岩岩相特征
        3.2.1 爆发相
        3.2.2 溢流相
        3.2.3 沉火山岩相
        3.2.4 火山岩复合相
第4章 火山岩岩相分析
    4.1 火山岩单井相分析
        4.1.1 期次划分方法
        4.1.2 单井相分析
    4.2 火山岩连井相及地震相分析
    4.3 火山岩平面相分析
第5章 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5.1 储集空间类型
    5.2 储集层物性特征
    5.3 有利储层影响因素
        5.3.1 岩性、岩相
        5.3.2 构造破碎作用
        5.3.3 风化淋滤与溶蚀作用
    5.4 风化壳的形成及展布
第6章 油藏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6.1 烃源岩条件
    6.2 运移条件
    6.3 盖层条件
    6.4 成藏匹配条件
    6.5 成藏主控因素
第7章 火山岩甜点预测
    7.1 油气富集规律
    7.2 甜点预测
第8章 结论和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9)三塘湖盆地马56块凝灰岩致密储层特征及提高采收率地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致密油发展现状
        1.2.2 国内致密油发展现状
        1.2.3 国内外提高致密油采收率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条湖组马56 块凝灰岩勘探开发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马56 块条湖组二段沉积演化特征
        1.3.2 马56 块条湖组二段凝灰岩致密储层特征研究
        1.3.3 马56 块条湖组致密储层高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形成机理研究
        1.3.4 马56 块凝灰岩致密油藏注水吞吐地质机理研究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构造背景
    2.3 马朗凹陷马56 块二叠系条湖组小层划分
第3章 马朗凹陷条湖组沉积演化特征
    3.1 沉积相类型
    3.2 岩石类型及沉积构造特征研究
    3.3 单井相分析
    3.4 平面沉积相分析
    3.5 马朗凹陷条湖组二段沉积模式分析
        3.5.1 条湖组原始地层厚度恢复
        3.5.2 条湖组二段凝灰岩沉积环境分析
    3.6 马56 块条湖组二段凝灰岩沉积模式
第4章 马56块凝灰岩致密储层特征
    4.1 马56 块凝灰岩储层岩性特征
    4.2 马56 块凝灰岩储层物性及含油性特征
    4.3 马56 块凝灰岩储层电性特征
        4.3.1 测井数据的标准化
        4.3.2 岩性测井解释
第5章 马56块凝灰岩中高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形成机理分析
    5.1 马56 块凝灰岩储层岩石性质
    5.2 马56 块凝灰岩储集空间类型
    5.3 马56 块凝灰岩喉道特征分析
    5.4 马56 块条湖组凝灰岩高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形成机理
        5.4.1 有利的孔隙类型及脱玻化作用介绍
        5.4.2 条湖组凝灰岩致密储层脱玻化有利条件分析
        5.4.3 脱玻化产物石英对物性起有利作用
        5.4.4 条湖组凝灰岩储层埋藏史分析
        5.4.5 高孔隙度特低渗透率机理分析
第6章 马56块凝灰岩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地质机理研究
    6.1 数值模拟证明注水吞吐可以有效提高单井产量
    6.2 注水吞吐采油提高采收率地质机理研究
        6.2.1 原始凝灰岩具有亲水性
        6.2.2 储层剩余油丰富
        6.2.3 井间为独立的封闭空间
        6.2.4 储层岩石脆性强且孔隙裂缝发育
        6.2.5 储层粘度低且高含油饱和度
        6.2.6 无能量补充
    6.3 注水吞吐开发实施效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三塘湖盆地条湖组火山湖相沉凝灰岩致密油形成条件与富集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2 火山喷发期次与沉凝灰岩类型
    2.1 火山喷发期次
    2.2 火山机构与沉凝灰岩类型及沉积环境关系
        2.2.1 火山喷发机构地震相应特征
        2.2.2 沉凝灰岩岩石类型及孔渗特征
        2.2.3 凝灰岩脱玻化作用及对储集空间的影响
        2.2.4 不同类型沉凝灰岩形成环境
3 沉凝灰岩致密油富集因素
    3.1 烃源岩的有效配置及持续充注机理是致密油藏富集的关键
    3.2 盆地稳定的构造背景和浅水湖盆环境是沉凝灰岩致密油储集层连续、稳定分布的基础
    3.3 火山湖相发育规模和火山灰空降成因的沉积方式是不同类型沉凝灰岩形成的要因
    3.4 脱玻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有效改善了储集层储集空间
    3.5 沟通芦草沟组优质烃源岩的断缝疏导体系、稳定盖层及后期稳定的构造环境为条湖组沉凝灰岩聚集成藏提供了保障
4 结论

四、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二叠系安山岩储集层类型及参数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马朗凹陷芦草沟组泥页岩孔隙结构表征及其含油性评价[D]. 慕尚超.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0)
  • [2]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其演化特征[D]. 王涛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01)
  • [3]吐哈探区油气勘探成果及潜力[J]. 梁世君. 新疆石油地质, 2020(06)
  • [4]新疆北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喷积岩特征及其形成构造背景探索[D]. 李哲萱. 西北大学, 2020(01)
  • [5]三塘湖盆地二叠系非常规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实践[J]. 梁世君,罗劝生,王瑞,陈旋,杨斌,马强,梁辉. 中国石油勘探, 2019(05)
  • [6]准噶尔盆地东部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岩性岩相识别及储层主控因素研究[D]. 马尚伟. 西北大学, 2019(01)
  • [7]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储机制[D]. 张少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
  • [8]马朗凹陷马中地区卡拉岗组火山岩储层甜点预测[D]. 朱爱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9]三塘湖盆地马56块凝灰岩致密储层特征及提高采收率地质机理研究[D]. 文静.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三塘湖盆地条湖组火山湖相沉凝灰岩致密油形成条件与富集因素[J]. 陈旋,刘俊田,冯亚琴,王昕,范谭广,刘书强,姜书林,孔宏伟. 新疆地质, 2018(02)

标签:;  ;  ;  ;  

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二叠系安山岩储层类型及参数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