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育肥猪不同杂交组合肥育效果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姚美玲[1](2020)在《长白猪核心群的选育及杂交繁育体系建立》文中认为随着国内肉猪生产规模化的不断发展,各猪场培育、引种更新种猪就成为猪场的常规工作,长期经常性引入种猪不仅加重了猪场经济负担,同时也造成严重的生物安全隐患。基于国内规模化猪场自身种猪繁育需要,特别是在目前非洲猪瘟频发的大背景下,规模化猪场组建种猪核心群,建立科学实用种猪选育繁育体系,使猪群整体性能不断提高,满足猪场自繁种猪需要,对猪场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巴彦县祥龙种猪场为例,依据国家《种猪遗传评估方案》和《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规程》要求,依据猪场长白猪猪群现有生产性能,组建长白猪种猪核心群,制定选育目标,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持续开展对核心群种猪繁殖性能、生长性能及胴体指标选育,开展配合力测定工作,为国内规模化猪场猪群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提供借鉴。(1)通过建立选择指数,对猪场原有核心猪群进行选择,建立200头基础母猪,30头公猪的长白猪种猪核心群;确定育种目标为达100kg体重日龄≤175d,达100kg体重背膘厚≤18mm;窝总产仔数≥12头以上;(2)以活体背膘厚(BF)与达到100kg体重日龄(AGE)组成公猪综合选择指数公式I=0.208AGE-0.181BF+36.85;母猪的初生总产仔数(P1)、泌乳力(P2)仔猪初生平均个体重(P3)母猪选择指数公式为I=0.76P1+2.74P2+2.54P3;(3)经过4世代持续选育,核心群后备公猪6月龄体重可达102.4kg,平均背膘厚度2.08cm以下;后备母猪6月龄体重达到101.3kg,平均背膘厚度1.89cm。(4)3世代生长期公猪日增重可达783.26g,料重比3.04:1,达100kg体重时间为172.41d;母猪日增重可达752.23g,料重比3.04:1,达100kg体重时间为172.65d;(5)长白猪核心群3世代母猪窝产总仔数13.39头,窝产活仔数12.61头,初生窝重18.99kg,初生个体重1.43kg,20日龄窝重为61.79kg,28日龄断奶重80.74kg,母猪断奶到再发情时间7.39d。(6)核心群长白猪3世代肉猪屠宰率74.8%,67肋膘厚20.4mm,背最长肌横断面面积(眼肌面积)39.3cm2和胴体瘦肉率62.8%。3世代肉猪肉猪PH1为6.18,肌肉颜色(肉色)3.00,肌肉滴水损失3.29%,肌内脂肪含量3.04%。(7)长白猪与大白猪正反交的二元母猪与杜洛克公猪交配的三元猪,母猪产仔数13.69头,仔猪初生重1.51kg以上,杂交优势明显;其三元育肥猪日增重842g,料重比达到2.84:1;胴体指标与肌肉品质较好。生产性能十分优良,生产水平同国内其他种猪场相同杂交组合没有差异。生长速度及胴体瘦肉率有了更明显的提高,能充分满足大型集约化养猪场购种的要求。
黄维江[2](2020)在《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试验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苏太猪、巴克夏猪、柯乐猪为试验素材,针对纯种柯乐猪繁殖性能差和瘦肉率低的缺点,采用不同品种纯系亲本进行杂交,力求使F1代猪表现出双亲的优良性状,利用杂种优势,选育出繁殖性能好、瘦肉率高的杂交后代,探索科学可行的柯乐猪杂交利用方案,为后期柯乐猪杂交配套系选育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苏×柯)杂交组在窝产仔数、初生窝重、20日龄窝重、断奶窝重、断奶头数、育成率方面高于(巴×柯)杂交组和柯乐猪纯繁组,其中,断奶仔猪数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5);(巴×柯)杂交组在初生个体重、20日龄个体重、断奶个体重方面高于(苏×柯)杂交组和柯乐猪纯繁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2.28日龄断奶个体重(巴×柯)组F1代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极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F1代(P﹤0.01),(苏×柯)组F1代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F1代(P﹤0.05);断奶10日龄平均个体重(巴×柯)组F1代极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1);断奶10日龄平均个体增重柯乐猪纯繁组F1代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断奶10日龄总增重柯乐猪纯繁组高于(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巴×柯)组F1代在耗料量、料重比方面高于(苏×柯)组F1代和柯乐猪纯繁组;保育期平均个体重(巴×柯)组F1代极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1);保育期结束平均个体重(巴×柯)组F1代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和柯乐猪纯繁组(P﹤0.05);(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在保育期平均个体增重方面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5);(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在保育期总增重、保育期总耗料量、料重比方面都高于柯乐猪纯繁组;柯乐猪纯繁组在保育期间的患病数、死亡数、患病率、病死率、死亡率均高于(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治愈率最低。(苏×柯)组F1代在中猪育肥期的日增重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5);柯乐猪纯繁组中猪、大猪在整个育肥期料重比均大于(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但差异不显着(P>0.05);柯乐猪纯繁组在患病数、患病率均高于(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杂交组抗病能力高于柯乐猪纯繁组,无死亡记录。3.(巴×柯)组F1代活重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柯乐猪纯繁组胴体重极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1),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苏×柯)组F1代屠宰率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5);(巴×柯)组F1代瘦肉率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和柯乐猪纯繁组;(巴×柯)组F1代骨率极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1);(巴×柯)组F1代皮厚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柯乐猪纯繁组膘重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5);后腿脂重纯繁组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5);后腿脂重比例(苏×柯)组F1代和柯乐猪纯繁组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5);(巴×柯)组F1代后腿肉重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极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1),(苏×柯)组F1代后腿肉重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5);(巴×柯)组F1代后腿肉重比例极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和柯乐猪纯繁组(P﹤0.01);(巴×柯)组F1代头重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5);失水率柯乐猪纯繁组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柯乐猪纯繁组熟肉率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5),其他肉质性能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4.选择10头繁殖性能优异的(苏×柯)二元母猪进行生长发育测定,在2-6月龄期间,体现出了优良的生长性状,可作为二元母猪推广。5.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优越性及推广效益分析,(苏×柯)组每一窝比柯乐猪纯繁组多产1.25头,苏太公猪配种了153头柯乐猪母猪,预计增产95500.00元;(巴×柯)组F1代胴体瘦肉率比柯柯纯繁组高出平均值(11.33℅),巴克夏公猪配种了240头柯乐猪母猪,预计增产194400.00元。
马迎春[3](2019)在《国外引进猪种不同杂交组合生产及肉质性状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利用长大二元猪作为母本,杜洛克为终端父本,生产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的生产模式在我国商品猪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虽然杜长大的生长速度较快,饲料报酬较高,但是肉质满足不了人们对优质猪肉的需求。因此,根据我国生猪消费市场和人们的饮食习惯的需求,培育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同时兼顾肉质性能的优质猪新品种或配套系,是目前我国猪种育领域的主要科研攻关方向。本研究以美系杜洛克猪、巴克夏猪、长白猪、大约克猪为育种素材,在持续开展纯种选育的基础上,进行杂交配套试验,通过配合力测定和生产性能比较分析,筛选优秀的杂交组合模式,为优质瘦肉型猪配套系选育及示范推广提供数据支持。试验结果如下:1、繁殖性能方面,与亲本相比,长大二元母猪的繁殖性能均优于亲本(P>0.05)。杜巴二元猪的产活仔数、仔猪出生重及初生窝重均高于亲本杜洛克及巴克夏(P<0.05)。2、生长性能方面,长大二元杂交猪的背膘厚显着低于亲本,杜巴二元猪的100kg校正日龄、校正日增重及校正背膘厚均显着优于亲本巴克夏,达30kg校正日龄显着低于亲本杜洛克(P<0.05)。杜巴长大的生长性能优于杜长大(P>0.05)。3、屠宰性能和胴体品质方面,杜巴长大的屠宰率、瘦肉率及腿臀比例均优于亲本及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P<0.05)。胴体品质方面,杜巴长大四元杂交猪的剪切力、眼肌面积和系水率均优于杜长大(P<0.05),但肉色、熟肉率及屠宰后1h内pH较杜长大差(P<0.05),4、肌肉的营养成分方面,杜巴长大的和杜长大的肌内脂肪、肌内蛋白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杜巴长大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及鲜味氨基酸的含量高于杜长大(P>0.05)。杜长大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均高于杜巴长大(P>0.05),但是亚麻酸低于杜巴长大(P<0.05)。研究结果表明,杜巴二元猪遗传了杜洛克的生长速度快,屠宰率和瘦肉率高等特点,同时也遗传了巴克夏的繁殖性能,其与长大二元母猪杂交得到的杜巴长大在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和屠宰性能等方面均优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本试验的结果可为杜洛克及巴克夏的利用提供依据。
李龙云,肖石军,黄黎斌,黄智勇,涂金敏,熊秀萍,郭源梅,黄路生[4](2018)在《巴克夏和里岔黑猪不同杂交组合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旨在测定巴克夏和里岔黑猪这两个猪种的杂交性能,筛选出较为理想的杂交组合。本研究设计了巴克夏×陆川猪(巴陆,2 224头)、巴克夏×里岔黑猪(巴里,18 555头)、巴克夏×玉山黑猪(巴玉,660头)、巴克夏×圩猪(巴圩,366头)、里岔黑猪×陆川猪(里陆,2 689头)、里岔黑猪×玉山黑猪(里玉,706头)和杜洛克×里岔黑猪(杜里,1 026头)7种杂交组合,并通过生长肥育、体尺和繁殖3大类16个性状的生产性能测定来比较它们的优劣。生产性能测定结果表明,杜里综合性能最好,除产仔数和臀宽表现一般外,其余性状都表现较好;巴里其次,除产仔数、肥育期的料肉比和100kg背膘厚表现一般外,其余性状表现较好;剩余5种杂交组合的综合性能较差,目前没有商业化应用价值。由于杜里和巴里猪综合性能较好,为了进一步了解它们的产肉性能,分别对杜里和巴里猪进行屠宰测定。巴里猪的产肉性能总体比杜里猪要好,除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不如杜里猪外,其余性状均优于杜里猪,尤其是胸椎数,巴里比杜猪里多1.33根,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P=0.003)。除了生产性能外,商品猪体型外貌也很重要,尤其是毛色。巴里猪的毛色均为黑色,杜里猪有部分发生毛色分离。综合比较,配合力测定结果提示,巴里和杜里综合性能优于其它5种组合,巴里的市场前景比杜里更好。
李生贵[5](2017)在《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及年生产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是以二花脸猪和杜洛克为亲本,利用现代遗传育种理论,通过杂交合成、横交固定和继代选育培育而成的一个新品系猪。育成以来在甘肃省各地已广泛推广,得到了普遍认可。为探索其生产性能及年生产力,本试验设计高、中、低三个粗蛋白水平日粮,研究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粮对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生长性能的影响,并以大白猪为对照,测定其2.56.5月龄肥育性能及不同屠宰体重阶段的胴体性能和肉质,分析其年生产力水平及经济效益。研究工作分两部分内容:试验一: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体重15 kg左右的新品系猪30头(15阉15母),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头。在1530 kg(H:18.5%、M:18.0%、L:17.5%)、3060 kg(H:17.5%、M:17.0%、L:16.5%)和6090 kg(H:16.5%、M:16.0%、L:15.5%)阶段分别设计高、中、低三个粗蛋白水平日粮,饲养至90 kg结束后,统计各阶段各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与料重比,分析日粮粗蛋白水平对其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各生长阶段日粮粗蛋白水平降低,试验猪平均日采食量逐渐增加。在1530和3060 kg,均以中粗蛋白组日增重最大(390.63 g/d和699.16 g/d),料重比最低(2.43和2.81),育肥天数最少(41 d和44 d),但高、中、低三组平均日增重差异均不显着(P>0.05);在6090 kg阶段,中粗蛋白组和低粗蛋白组日增重未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但都极显着高于高粗蛋白组(P<0.01)。按2016年11月甘肃省饲料和生猪价格,中粗蛋白组猪育肥全期头均饲料成本为566.34元,分别比高粗蛋白组和低粗蛋白组低89.71元和37.22元;育肥猪头均盈利为363.66元,分别比高粗蛋白组和低粗蛋白组多104.71元和42.22元;每头母猪年纯盈利为7188.90元,分别比高粗蛋白组和低粗蛋白组多2804.15元和1130.80元。试验二:试验以大白猪为对照,选择2.5月龄的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及大白猪仔猪各20头(10阉10母),经过1周预试期后进入正试期。正试期按月称重并每天记录采食量,待6.5月龄肥育期结束后,分析两组的肥育性能;当试验组平均体重分别达60、70、80、90 kg,对照组活重达100 kg时,各选择3头(公母比例一致)进行屠宰测定,分析试验组不同体重阶段的胴体性能、肉质、年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并与对照组对比。结果表明: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全期平均日增重为614.00 g/d,极显着低于大白猪(P<0.01),全期料肉比为3.19,高于大白猪,3.54.5月龄生长速度最快,日增重达774.19 g/d;各体重阶段屠宰率均在68%左右,胴体瘦肉率在5156%之间,90 kg屠宰时胴体重、眼肌面积最大,分别是61.48 kg和40.73 cm2,80 kg屠宰时后腿比例、净肉率最大,分别是29.34%和73.12%,肉质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新品系-HN每头母猪年提供育肥猪比大白猪多10.16头,60、70、80、90 kg屠宰时,母猪年生产力(产肉量)分别为1107.25 kg、1282.98 kg、1461.98 kg、1644.24 kg,年生产力(除60 kg)高于100kg屠宰的大白猪;根据2015年11月甘肃省生猪价格,各体重阶段育肥猪出栏时,母猪年纯盈利分别为3681.34元、5415.34元、6335.50元、6497.25元,综合经济效益高于100 kg出栏的大白猪。综合分析,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粮对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和经济效益有影响,在1530 kg和3060 kg阶段,以中粗蛋白日粮生长性能最佳,在6090 kg以低粗蛋白日粮最佳;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2.56.5月龄肥育性能好,不同屠宰体重对胴体性能、肉质及年生产力有影响,其适宜的屠宰体重为80 kg。
李宏新[6](2016)在《不同品种及其杂交组合对育肥猪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旨在研究大约克、新美系杜洛克和不同杂交组合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以长白(♂)和大白(早)杂交,杂交后代称为LY,以新美系杜洛克(♂)和大白(早)杂交,杂交后代称为DY,以新美系杜洛克(♂)和DY(早)杂交,后代称为DDY。试验选取体重(65.38±2.02)kg的大约克(YY)、新美系杜洛克(以下我们称其为EB5)、LY、DY和DDY育肥猪各20头,每个品种或杂交组合为1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饲喂同一日粮,试验期42d。饲养试验结束后,从每个处理组中选取5头体重为(102.28±1.34)kg的育肥猪,停止喂食24h后进行宰杀,通过对屠宰性能、肉质品质、营养价值等指标进行检测,探讨不同品种、不同杂交组合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显示:1)生长性能:与YY组相比,EB5组和LY组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显着提高(P<0.05),料肉比显着降低(P<0.05);与YY组相比,DY组和DDY组育肥猪的平均日采食量显着提高(P<0.05),平均日增重极显着提高(P<0.01),料肉比极显着降低(P<0.01);与EB5组相比,DY组和DDY组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最着提高(P<0.05),料肉比显着降低(P<0.05),DY组和DDY组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差异不显着(P>0.05);与LY组相比,DY组和DDY组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显着提高(P<0.05),料肉比显着降低(P<0.05)。2)屠宰性能:YY组、LY组、DY组、DDY组和EB5组育肥猪的宰前活重和胴体长均差异不显着(P>0.05);与YY组相比,EB5组育肥猪的屠宰率显着提高(P<0.05),背膘厚极显着降低(P<0.01),眼肌面积和瘦肉率极显着提高(P<0.01);与LY组相比,DY组育肥猪的瘦肉率显着提高(P<0.05);与LY组相比,DDY组育肥猪的背膘厚显着降低(P<0.05),瘦肉率和眼肌面积显着提高(P<0.05);与DY组相比,DDY组育肥猪的眼肌面积显着提高(P<0.05),DY组和LY组育肥猪的眼肌面积差异不显着(P>0.05)。3)肌肉品质:与YY组相比,EB5组育肥猪肌肉的大理石纹、熟肉率和拿破率显着提高(P<0.05),滴水损失显着降低(P<0.05),剪切力极显着降低(P<0.01);与LY相比,DY组育肥猪肌肉的剪切力显着降低(P<0.05),与LY组相比,DDY组育肥猪肌肉的大理石纹显着提高(P<0.05),剪切力极显着降低(P<0.01);与DY组相比,DDY组育肥猪肌肉的剪切力显着降低(P<0.05)。4)肌肉营养价值:YY组、LY组、DY组、DDY组和EB5组之间育肥猪肌肉的水分、粗灰分、挥发性盐基氮、钙、磷和粗蛋白含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与YY组相比,EB5组育肥猪肌肉的肌内脂肪含量极显着提高(P<0.01);与YY组相比,LY组、DY组和DDY组育肥猪肌肉的肌苷酸含量显着提高(P<0.05);与LY组相比,DY组和DDY组育肥猪的肌内脂肪极显着提高(P<0.01);与DY组相比,DDY组育肥猪肌肉的肌内脂肪含量显着提高(P<0.05);与YY组相比,LY组、DY组和DDY组育肥猪肌肉的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都显着提高(P<0.05);与YY组相比,EB5组育肥猪肌肉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着提高(P<0.01),与LY组相比,DY组和DDY组育肥猪肌肉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着提高(P<0.01),与DY组相比,DDY组育肥猪肌肉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提高(P<0.05),与DY组相比,DDY组育肥猪肌肉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着提高(P<0.01)。结论:在生长性能方面,EB5生长性能由于纯种大白猪,杂交猪的生长性能较纯种猪高,充分体现杂种的优势;在屠宰性能方面,EB5和DDY、DY表现出的性状要优于LY和大白猪;在肌肉品质方面,EB5和DDY肉质最佳,其次是DY, LY和大白猪肉质最差:从肌肉营养价值来看,DDY肌肉的营养价值最高,EB5和DY次之,LY和大白猪较差。
董和[7](2016)在《不同父本对八眉猪年生产能力的影响》文中提出为研究八眉猪年生产能力,本研究以长白、大约克和杜洛克做父本与八眉猪杂交,测定长白×八眉猪(33窝)、大约克×八眉猪(37窝)、杜洛克×八眉猪(28窝)的繁殖性能。同时,随机选取不同父本后代各16头(公母各半)健康状况良好、体重接近的仔猪进行育肥试验。分别在6月龄和7月龄时随机选择4头(公母各半)进行屠宰,测定不同月龄的胴体性状和肉质性能,并分析其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不同父本对八眉猪年生产能力的影响。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父本对八眉猪繁殖性能的影响长白×八眉组总产仔数11.14头,显着高于杜洛克×八眉组(p<0.05);大约克×八眉组产活仔数9.43头,显着高于杜洛克×八眉组(p<0.05);杜洛克×八眉组成活率最高,达97.92%,极显着高于长白×八眉和大约克×八眉组(p<0.01)。大约克×八眉组哺乳期日增重最大,达122.89 g,显着高于长白×八眉组(p<0.05);初生重、初生窝重、断奶仔数、断奶重、断奶窝重各试验组差异均不显着(p>0.05)。2.不同父本对八眉猪生长育肥性能的影响长白×八眉组、大约克×八眉组、杜洛克×八眉组1-7月龄随月龄增加日增重和料肉比都在上升,其中4-7月龄生长速度最快,日增重可达533 g以上。试验全期日增重、料肉比三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3.不同父本对八眉猪胴体性能的影响6月龄屠宰,长白×八眉组胴体瘦肉率56.88%,显着高于杜洛克×八眉组(p<0.05);长白×八眉组脂肪率16.53%,显着低于大约克×八眉组(p<0.05)。屠宰率、背膘厚、皮厚、眼肌面积等指标三组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7月龄屠宰,杜洛克×八眉组背膘厚23.90 mm,显着低于大约克×八眉组(p<0.05);长白×八眉组胴体瘦肉率55.71%,显着高于杜洛克×八眉组(p<0.05)。长白×八眉组脂肪率18.15%,显着低于大约克×八眉、杜洛克×八眉组(p<0.05)。屠宰率、皮厚、眼肌面积等指标三组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与6月龄屠宰相比,7月龄屠宰胴体性能水平稍有变化。胴体瘦肉率略有下降,脂肪率、皮厚、背膘厚和板油重略有上升。4.不同父本对八眉猪肉质性能的影响无论6月龄还是7月龄屠宰,除长白×八眉组肉色值偏低(2.6左右),倾向PSE肉外,三个国外引入父本杂交八眉猪其它肉质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与6月龄屠宰相比,7月龄屠宰各试验组失水率有所下降,熟肉率略有提高,大理石纹从3.2-3.4升到4.1-4.4,肌内脂肪含量上升。5.不同父本对八眉猪年生产能力的影响长白×八眉组、大约克×八眉组、杜洛克×八眉组每头母猪年出售仔猪可获利分别为3148元、3530元、3465元。6月龄出栏,长白×八眉组、大约克×八眉组、杜洛克×八眉组年获利分别为3435元、3572元、4558元;7月龄出栏,长白×八眉组、大约克×八眉组、杜洛克×八眉组年获利分别为3626元、4000元、4963元。从繁殖性能、育肥性能等方面综合衡量,本研究得出:若仔猪价格好,以大约克做父本生产仔猪,而若生猪价格好,以杜洛克做父本生产肥育猪,这样做将有利于最大限度提高八眉猪年生产能力,同时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薛垂喜[8](2014)在《杂交选育抗应激系育肥猪生产性能的测定》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通过分别设置应激群×应激群(对照)、应激群♂×抗应激系♀、抗应激系×抗应激系、皮特兰♂×抗应激系♀4个杂交组合,在相同的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下,对各组合的肥育性能,胴体品质进行系统测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皮特兰作为父本生产商品猪的经济效益最好。
常俊景[9](2013)在《秦皇岛市种猪品种结构和杂交繁育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秦皇岛市生猪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畜牧业中的第一主导产业,形成了显着特点和独特的发展优势,秦皇岛市“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特别是要建立本市的生猪繁育体系和提高杂优猪的比例。国内外生猪产业发展经验表明,良种的贡献率为平均在45%左右,建设现代猪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猪杂交繁育体系。通过对秦皇岛市取得市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12个种猪场和2个正常运营的种公猪站存栏种猪品种品系结构调查,美系大白母猪占种母猪存栏总量35%,主要作为第一母本,美系长白公猪占种公猪存栏总量26%,主要作为第一父本,美系杜洛克公猪占种公猪存栏总量31%,主要作为终端父本,秦皇岛市种猪基本形成了以美系为主、法系和加系为补充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产结构,为建立全市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奠定了品种品系基础。按照杜长大三元杂交模式,分别设置美系长白公猪×美系大白母猪、加系长白公猪×加系大白母猪、法系长白公猪×法系大白母猪3组二元杂交繁殖试验和美系杜洛克公猪×美系长大二元母猪、美系杜洛克公猪×加系长大二元母猪、美系杜洛克公猪×法系长大二元母猪3组三元杂交繁殖试验,三元杂交组合平均产活仔数和21日龄平均个体重与二元杂交组合间差异显着(P<0.05),特别是美杜×美长大组21日龄仔猪平均个体重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显着(P<0.05),表现出较好的泌乳性能。结合国内开展的大量生猪杂交育肥试验,三元杂交组合均优于二元杂交组合,为进一步比较三元杂交各系别间生猪肥育性能的差异性,本研究设置了美杜美长大、美杜加长大、美杜法长大3组育肥试验,测定的头均耗料量、头均日增重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但测算头均料肉比指标美杜美长大组比值最小。通过繁殖与育肥试验表明三元杂交中母猪繁殖性能明显优于二元杂交中母猪繁殖性能,借鉴国内开展的大量杂交育肥试验和本研究进行的育肥试验,在秦皇岛地区推广以美系为主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模式具有可行性,能够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和生猪生产水平。秦皇岛市建立完整的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是以育种场(核心群)为核心、繁殖场(繁殖群)为纽带和商品场(生产群)为基础的宝塔式结构体系,种公猪站和测定站要为繁育体系建立与实施发挥好服务性作用。根据三元杂交组合模式、生产参数和动态模型,按照秦皇岛市“十二五”期间杂优猪发展目标,提出了秦皇岛市年出栏80万头-120万头三元杂交猪的各类型猪场规模及标准要求。另外建立组织机构、推广配套技术、加强行业监管、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品牌建设、做好疫病防控是秦皇岛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建立实施的主要保障措施。建设与推广全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分析效益显着,符合秦皇岛市生猪产业发展趋势,是建设秦皇岛现代养猪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郭远玉[10](2013)在《互助八眉猪不同杂交组合二元母猪的筛选及其利用》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更好保护青海省优良地方猪种资源,充分发掘青海互助八眉猪的优良特性,培育筛选出适合青海高原气候环境的二元母猪,推动青海省生猪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以青海互助八眉母猪为基础母本,引进白色杜洛克、长白、大约克夏三个品种的优良公猪展开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组合的筛选。试验通过测定不同杂交组合二元母猪的繁殖性能、生长性能、体尺外貌,二元和三元初生仔猪肌纤维直径、面积、密度及三元商品猪生长育肥性能,确定适宜的二元母猪生产方案及其杂交利用方式。1、试验首次引进白色杜洛克、长白和大约克作为起端父本分别与青海互助八眉母猪杂交。试验结果表明:白色杜洛克杂交八眉母猪可获得较高的生产性能,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21日龄窝重均极显着高于大约克夏作起端父本组(P<0.01),但与长白组差异不显着(P>0.05);断奶仔数极显着高于长白作父本组和大约克夏作父本组(P<0.01),且长白作父本组显着高于大约克夏作父本组(P<0.05);35日龄断奶窝重以白色杜洛克作父本组最高,且显着高于以大约克夏作父本组(P<0.05),与长白作父本组差异不显着(P>0.05)。长白×八眉和白杜×八眉二元后备母猪乳头对数显着高于约克×八眉组(P<0.05);24月龄长白×八眉二元母猪生长性能极显着高于白杜×八眉组(P<0.01);长白×八眉组合的二元后备母猪的体长和胸围极显着高于白杜×八眉组和约克×八眉组(P<0.01);2、长白×八眉二元初生仔猪背最长肌、股二头肌肌纤维直径和面积极显着大于约克×八眉二元初生仔猪(P<0.01),长白×八眉与白杜×八眉之间差异不显着。3、在二元母猪的杂交利用中,以白色杜洛克、长白、大约克为终端父本分别杂交不同组合的二元母猪,结果表明:白色杜洛克杂交长八二元母猪获得最高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且极显着高于长白杂交白杜八组(P<0.01);断奶仔数极显着高于约×(白杜×八)YDB组和长白×(白杜×八)组(P<0.01),显着高于长白×(约×八)组(P<0.05);初生重、初生窝重白杜×(长×八)组极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1),21日龄重、21日龄窝重和35日龄断奶重均最大。在育肥试验中白杜×(长×八)组4月龄重极显着高于长×(约×八)组、约×(白杜×八)组、白杜×(约×八)组和约×(长×八)组(P<0.01),日增重以白杜×(长×八)组最高,且极显着高于白杜×(约×八)组和约×(长×八)组(P<0.01),显着高于约×(白杜×八)组(P<0.05);白杜×(长×八)组料重比最低,育肥经济效益最高。4、研究表明,白杜×(长×八)组背最长肌肌纤维直径和面积极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1),臂三头肌肌纤维直径、面积极显着高于约×(白杜×八)组和白杜×(约×八)组(P<0.01),显着高于约×(长×八)组(P<0.05),半腱肌肌纤维直径和面积白杜×(长×八)组最大,且显着大于约×(长×八)组(P<0.05),极显着大于长×(约×八)组和白杜×(约×八)组(P<0.01),股二头肌肌纤维直径和面积白杜×(长×八)组最大,且极显着大于长×(白杜×八)组、约×(白杜×八)组和白杜×(约×八)组(P<0.01)。
二、育肥猪不同杂交组合肥育效果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育肥猪不同杂交组合肥育效果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长白猪核心群的选育及杂交繁育体系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肉猪养殖概况及规模化养殖现状 |
1.1.1 国外肉猪养殖概况 |
1.1.2 国外肉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现状及生产技术水平 |
1.1.3 国内肉猪养殖概况 |
1.1.4 国内肉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现状及生产技术水平 |
1.1.5 黑龙江肉猪养殖情况 |
1.2 国内外种猪繁育体系工作发展概况 |
1.2.1 良种猪繁育体系的概念 |
1.2.2 国外种猪繁育体系 |
1.2.3 国内种猪育种体系 |
1.3 项目区概况 |
1.4 巴彦县翔龙祖代猪场发展情况 |
1.5 试验研究的实用价值与意义 |
第二章 种猪繁育体系构建 |
2.1 种猪核心群的建立 |
2.2 配备测定所需的仪器设备 |
2.3 种猪育种目标的确定 |
2.4 核心群选配方法 |
2.5 继代猪的选育 |
2.6 猪群的饲养管理 |
2.7 性状测定方法 |
2.8 数据应用与分析 |
2.8.1 测定的结果与应用 |
2.8.2 公猪选择指数 |
2.8.3 母猪选择指数 |
第三章 核心群种猪性能测定 |
3.1 核心群种猪体重体尺及生长性能指标遗传进展情况 |
3.1.1 测试猪的选择 |
3.1.2 待测猪群的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3.1.3 猪群的饲养管理 |
3.1.4 数据测定方法 |
3.1.5 测定结果与分析 |
3.1.6 结论 |
3.2 核心群繁殖性能指标遗传进展情况 |
3.2.1 统计猪只的选择 |
3.2.2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3.2.3 猪群管理 |
3.2.4 统计数据的测定方法 |
3.2.5 测定结果与分析 |
3.2.6 结论 |
3.3 胴体性状指标及肌肉品质指标遗传进展情况 |
3.3.1 测定猪只的选择 |
3.3.2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3.3.3 饲养管理 |
3.3.4 胴体指标测定方法 |
3.3.5 测定结果与分析 |
3.3.6 结论 |
3.4 核心群杂交组合性能 |
3.4.1 试验猪选择 |
3.4.2 猪群的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3.4.3 猪群管理 |
3.4.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4.5 测定结果与分析 |
3.4.6 结论 |
第四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个人情况 |
教育背景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2)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试验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地方猪品种资源 |
1.1 中国地方猪品种资源 |
1.2 贵州地方猪品种资源 |
2.柯乐猪简况 |
2.1 产区自然地理条件 |
2.2 品种形成及分布 |
2.3 体形外貌 |
2.4 繁殖性能、屠宰性能及肉质性能 |
2.5 品种开发与保护 |
3 巴克夏猪简介 |
4 苏太猪简介 |
5 杂交技术概述 |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对柯乐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1.2 试验地点及时间 |
1.3 试验方案 |
1.4 日粮配方 |
1.5 数据分析 |
2 测定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3.1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对柯乐猪窝活产仔数的影响 |
3.2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对柯乐猪初生个体重和初生窝重的影响 |
3.3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后代与柯乐猪20日龄个体重和20日龄窝重的对比分析 |
3.4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对柯乐猪断奶个体重和断奶窝重的影响 |
3.5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对柯乐猪断奶头数和育成率的影响 |
3.6 其他因素 |
4 小结 |
第三章 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F1代生长性能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2 试验方法 |
1.3 日粮配方 |
1.4 数据采集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断奶10日龄增重结果分析 |
2.2 断奶40日龄增重结果及分析 |
2.3 保育期患病死亡情况结果与分析 |
2.4 中猪育肥性能结果与分析 |
2.5 大猪育肥性能结果与分析 |
2.6 F1代育肥结果与分析 |
2.7 F1代育肥期患病死亡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3.1 保育期生长性状 |
3.2 保育期的料重比 |
3.3 保育期的患病死亡情况 |
3.4 中猪育肥性能 |
3.5 大猪育肥性能 |
3.6 F1代育肥性能 |
3.7 F1代育肥期患病死亡数情况 |
4 小结 |
第四章 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F1代屠宰性能和肉质性能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器材 |
1.3 检测指标与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F1代胴体品质结果与分析 |
2.2 F1代肉质性能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3.1 杂交对屠宰性能的影响 |
3.2 F1杂交对肉质性能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五章 苏太猪与柯乐猪杂交F1代母猪生长发育测定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2 试验方法 |
1.3 日粮配方 |
1.4 数据收集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推广应用及效益分析 |
1 柯乐猪自身的发展 |
2 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效果分析 |
2.1 繁殖性能 |
2.2 瘦肉率 |
2.3 后腿瘦肉率及其占胴体比例 |
3 苏太、巴克夏种公猪配种情况 |
4 推广效益分析 |
4.1 经济效益 |
4.2 社会效益 |
4.3 生态效益 |
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发表论文 |
附录Ⅱ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Ⅲ 部分英文缩略词 |
附录Ⅳ 图版 |
(3)国外引进猪种不同杂交组合生产及肉质性状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说明 |
文献综述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杂交亲本及饲养 |
1.1.2 试验试剂 |
1.1.3 试验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杂交方式 |
1.2.2 性能测定 |
1.3 测定的性状及方法 |
1.3.1 繁殖性能测定方法 |
1.3.2 生长性能测定方法 |
1.3.3 屠宰性能测定方法 |
1.3.4 肉质性状测定方法 |
1.3.5 肌肉部分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
1.3.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杂交组合初产母猪繁殖性能的比较分析 |
2.2 不同杂交组合经产母猪繁殖性能的比较分析 |
2.3 不同品种生长性能的比较分析 |
2.4 不同品种屠宰性能的比较分析 |
2.5 不同杂交组合肌肉品质的比较分析 |
2.6 不同品种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
2.6.1 不同品种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
2.6.2 不同品种肌肉氨基酸含量的比较分析 |
2.6.3 不同品种肌肉脂肪酸含量的比较分析 |
3 讨论 |
3.1 不同纯种生长及繁殖性能的比较分析 |
3.2 不同二元杂交猪生产及肉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
3.3 四元杂交肉猪与杜长大生产及肉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巴克夏和里岔黑猪不同杂交组合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猪只与试验设计 |
1.2 性状测定 |
1.2.1 生长肥育性状 |
1.2.2 体尺性状 |
1.2.3 繁殖性状 |
1.2.4 胴体肉质性状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猪不同杂交组合生长肥育性状比较 |
2.2 猪不同杂交组合体尺性状比较 |
2.3 猪不同杂交组合繁殖性状比较 |
2.4 猪不同杂交组合胴体肉质性状比较 |
2.5 猪不同杂交组合的综合表现 |
3 讨论 |
4 结论 |
(5)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及年生产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我国养猪业现状 |
2 我国地方猪种资源概况 |
2.1 地方猪种遗传资源现状 |
2.2 中国地方猪种对国外养猪业发展的影响 |
3 关于猪品种(系)繁育概述 |
3.1 我国的猪育种历程 |
3.2 品种(系)建立的途径 |
3.3 培育品种(系)的特征 |
3.4 近几年我国育成的新品系猪 |
3.4.1 川藏黑猪高繁殖力新品系 |
3.4.2 高原瘦肉型猪品系 |
3.4.3 嘉兴黑猪新品系 |
3.4.4 华特猪配套系 |
3.4.5 沂蒙黑猪新品系 |
4 日粮营养水平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1 日粮消化能水平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3 日粮粗纤维水平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5 屠宰体重对猪胴体性能和肉质的影响 |
6 母猪年生产力概述 |
7 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概述 |
7.1 品种来源 |
7.2 体型外貌 |
7.3 生长发育 |
7.4 繁殖性能 |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日粮不同粗蛋白水平对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生长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动物与分组 |
1.3 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2 饲养管理 |
2.1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1 生长性能 |
2.1.2 经济效益及母猪年产效益 |
2.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粮对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粮对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3.3 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粮对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母猪年产效益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粮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粮对经济效益和母猪年生产效益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三章 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肥育性能、胴体品质与年生产力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与方法 |
1.2 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1.3 饲养管理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1 肥育性能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2 胴体性能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3 肉质性能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4 母猪年生产力 |
1.4.5 经济效益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与大白猪肥育性能比较 |
2.2 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不同屠宰体重胴体性能比较及与大白猪的对比 |
2.3 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不同屠宰体重肉质比较及与大白猪的对比 |
2.4 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与大白猪母猪年生产力比较 |
2.5 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不同体重阶段经济效益比较及与大白猪的对比 |
3 讨论 |
3.1 肥育性能 |
3.2 胴体性能及肉质 |
3.3 年生产力及经济效益 |
3.4 适宜的屠宰时间 |
4 小结 |
第四章 试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6)不同品种及其杂交组合对育肥猪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影响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主要因素 |
1.1.1 遗传 |
1.1.2 性别 |
1.1.3 年龄和屠宰体重 |
1.1.4 营养水平 |
1.1.5 环境 |
1.1.6 屠宰因素 |
1.1.7 饲料添加剂 |
1.2 国外引进猪种简介 |
1.2.1 大白猪 |
1.2.2 长白猪 |
1.2.3 皮特兰猪 |
1.2.4 汉普夏猪 |
1.2.5 杜洛克猪 |
1.3 杂交利用 |
1.4 评定肉品质的指标 |
1.4.1 肉色 |
1.4.2 pH |
1.4.3 系水力 |
1.4.4 嫩度 |
1.4.5 营养成分 |
1.4.6 肌内脂肪 |
1.5 肌内脂肪概况 |
1.5.1 肌内脂肪成分与分布 |
1.5.2 肌内脂肪的合成 |
1.5.3 肌内脂肪的代谢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与饲粮 |
2.1.2 试剂 |
2.1.3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地点和时间 |
2.2.2 饲养管理 |
2.2.3 试验设计 |
2.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2.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品种、不同杂交组合育肥猪生长性能比较 |
3.2 不同品种、不同杂交组合育肥猪屠宰性状比较 |
3.3 不同品种、不同杂交组合育肥猪肌肉品质比较 |
3.4 不同品种、不同杂交组合育肥猪肌肉营养价值比较 |
3.4.1 不同品种、不同杂交组合育肥猪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比较 |
3.4.2 不同品种、不同杂交组合育肥猪肌肉氨基酸含量比较 |
3.4.3 不同品种、不同杂交组合育肥猪肌肉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 |
3.4.4 不同品种、不同杂交组合育肥猪肌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不同品种、不同杂交组合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不同品种、不同杂交组合对育肥猪屠宰性状的影响 |
4.3 不同品种、不同杂交组合对育肥猪肌肉品质的影响 |
4.4 不同品种、不同杂交组合对育肥猪肌肉营养价值的影响 |
4.4.1 不同品种、不同杂交组合对育肥猪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4.4.2 不同品种、不同杂交组合对育肥猪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4.3 不同品种、不同杂交组合对育肥猪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不同父本对八眉猪年生产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母猪年生产能力的概念 |
1.2 母猪年生产能力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不同因素对母猪年生产能力与繁殖性能的影响 |
1.2.1.1 营养与母猪繁殖性能 |
1.2.1.1.1 能量对母猪胚胎存活率的影响 |
1.2.1.1.2 蛋白质和氨基酸对母猪胚胎存活率的影响 |
1.2.1.1.3 维生素对母猪胚胎存活率的影响 |
1.2.1.1.4 能量对母猪产仔性能和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1.2.1.1.5 蛋白质与氨基酸对母猪产仔性能和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1.2.1.1.6 纤维素对母猪产仔性能和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1.2.1.2 环境温度与母猪繁殖性能 |
1.2.1.2.1 环境温度对母猪发情的影响 |
1.2.1.2.2 环境温度对母猪受胎率的影响 |
1.2.1.2.3 环境温度对母猪胚胎存活率与分娩率的影响 |
1.2.1.2.4 环境温度对母猪产仔性能及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1.2.1.2.5 环境温度对仔猪抗病力的影响 |
1.2.1.3 父本与母猪繁殖性能 |
1.2.2 不同因素对母猪年生产能力及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1.2.2.1 营养与肥育猪生产性能 |
1.2.2.1.1 能量对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1.2.2.1.2 蛋白质对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1.2.2.1.3 粗纤维对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1.2.2.2 环境温度与肥育猪生产性能 |
1.2.2.3 父本与肥育猪生产性能 |
1.3 八眉猪研究进展 |
1.3.1 母猪繁殖性能 |
1.3.2 肥育猪生产性能 |
1.4 本试验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与分组 |
2.1.2 试验猪的饲养管理 |
2.1.3 测定指标 |
2.1.4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父本对八眉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3.2 不同父本对八眉猪生长育肥性能的影响 |
3.3 不同父本对八眉猪胴体性能的影响 |
3.4 不同父本对八眉猪肉质性能的影响 |
3.5 不同父本对八眉猪年生产能力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繁殖性能 |
4.2 生长肥育性能 |
4.3 胴体性状和肉品质 |
4.4 适宜的屠宰时间 |
4.5 年生产能力 |
第五章 试验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8)杂交选育抗应激系育肥猪生产性能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的选择及分组 |
1.2 试验猪的饲养管理 |
1.2.1 试验日粮 |
1.2.2 饲养管理方法 |
1.3 生长性能测定 |
1.3.1 饲料消耗 |
1.3.2 增重 |
1.3.3 料重比 |
1.4 屠宰性能测定 |
1.4.1 胴体重 |
1.4.2 屠宰率 |
1.4.3 背膘厚 |
1.4.4 瘦肉率 |
1.4.5 眼肌面积 |
1.4.6 后腿比例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杂交组合对育肥猪肥育性能的影响 |
2.2 不同杂交组合对育肥猪胴体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杂交组合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杂交组合对育肥猪屠宰性能的影响 |
3.3 杂交组合对集约化育肥猪生产的影响 |
4 结论 |
(9)秦皇岛市种猪品种结构和杂交繁育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秦皇岛市生猪产业发展优势 |
1.1.2 秦皇岛市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
1.1.3 秦皇岛市生猪产业发展规划 |
1.2 国内外种猪品种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主要推广与应用种猪品种 |
1.2.2 国内外生猪杂交利用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生猪繁育体系建设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秦皇岛市种猪场品种结构调查 |
2.1 秦皇岛市种猪场纯种公猪品种结构调查 |
2.1.1 调查对象与内容 |
2.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2 秦皇岛市种猪场纯种母猪品种结构调查 |
2.2.1 调查对象与内容 |
2.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品种品系杂交繁育与育肥试验 |
3.1 品种品系杂交繁育试验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2 品种品系杂交育肥试验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秦皇岛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建设 |
4.1 秦皇岛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构成 |
4.1.1 育种场(核心群) |
4.1.2 繁育场(繁殖群) |
4.1.3 商品场(生产群) |
4.1.4 种公猪站 |
4.1.5 种猪性能测定站 |
4.2 秦皇岛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模式 |
4.2.1 杂交组合模式 |
4.2.2 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参数 |
4.2.3 动态模型 |
4.2.4 各层次母猪群比例分布 |
4.3 秦皇岛市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内各类型猪场规模及标准要求 |
4.3.1 商品场建设规模及标准要求 |
4.3.2 繁育场建设规模及标准要求 |
4.3.3 核心育种场建设规模及标准要求 |
4.3.4 种公猪站建设规模及标准要求 |
4.4 秦皇岛市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建立保障措施 |
4.4.1 建立组织机构 |
4.4.2 推广配套技术 |
4.4.3 加强行业监管 |
4.4.4 加大资金投入 |
4.4.5 强化品牌建设 |
4.4.6 做好疫病防控 |
第五章 效益分析 |
5.1 经济效益 |
5.2 社会效益 |
5.3 生态效益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1.1 推广问题 |
6.1.2 区域问题 |
6.1.3 运营问题 |
6.2 结论 |
6.2.1 秦皇岛市已形成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建设的种猪品种基础 |
6.2.2 以美系为主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模式适宜秦皇岛市推广应用 |
6.2.3 建立了秦皇岛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
6.2.4 建立和推广繁育体系能够提高秦皇岛市生猪产业效益水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互助八眉猪不同杂交组合二元母猪的筛选及其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母猪杂交选育研究进展 |
1.1 杂交组合效应的研究 |
1.2 种母猪生产技术的研究 |
2 猪肉肌纤维的研究 |
2.1 不同品种与肌纤维的关系 |
2.2 肌纤维与生长性能的关系及其在母猪选育中的应用 |
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目的与意义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3.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不同组合八眉二元母猪的筛选 |
1 实验材料 |
1.1 试验猪来源及分组 |
1.2 饲养管理与营养 |
1.3 实验仪器设备、药品 |
1.4 试剂的配制 |
2 试验方法 |
2.1 产仔性能的测定 |
2.2 二元母猪生长性能测定 |
2.3 二元初生仔猪肌肉组织取样 |
2.4 石蜡切片的制作 |
2.5 H.E 染色 |
2.6 二元初生仔猪肌纤维直径、面积、密度的测定 |
3 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产仔性能测定 |
4.2 哺乳仔猪生长性能测定 |
4.3 二元母猪各阶段的生长发育测定 |
4.4 不同组合二元初生仔猪肌纤维直径、面积、密度的测定 |
5 讨论 |
5.1 不同父本杂交八眉猪时杂交优势的比较 |
5.2 杂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5.3 各组合二元后备母猪选留指标及淘汰率的对比 |
5.4 关于不同组合二元后备母猪各选留指标及淘汰率的讨论 |
5.5 肌纤维作为二元母猪选育指标的探讨 |
5.6 利用与推广 |
6 结论 |
试验二 八眉二元母猪的杂交利用 |
1 试验材料 |
1.1 实验猪来源及分组 |
1.2 试验猪的饲养管理 |
2 实验方法 |
2.1 二元母猪繁殖性能的测定方法 |
2.2 育肥猪生长发育性状的测定方法 |
2.3 育肥猪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
2.4 不同组合三元初生仔猪肌纤维的测定方法 |
3 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杂交组合二元母猪繁殖性能测定 |
4.2 各杂交组合三元商品猪肥育性能测定 |
4.3 各杂交组合育肥猪经济效益分析 |
4.4 不同组合三元初生仔猪肌纤维直径、面积、密度的测定 |
5 讨论 |
5.1 不同杂交组合二元母猪繁殖性能比较 |
5.2 利用与推广 |
5.3 各杂交组合商品猪育肥性能的对比 |
5.4 当地饲料资源的运用与育肥经济效益的对比 |
5.5 不同杂交组合三元初生仔猪肌纤维的对比分析 |
第三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育肥猪不同杂交组合肥育效果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长白猪核心群的选育及杂交繁育体系建立[D]. 姚美玲.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0)
- [2]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试验研究及应用[D]. 黄维江. 贵州大学, 2020(02)
- [3]国外引进猪种不同杂交组合生产及肉质性状的比较分析[D]. 马迎春.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4]巴克夏和里岔黑猪不同杂交组合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J]. 李龙云,肖石军,黄黎斌,黄智勇,涂金敏,熊秀萍,郭源梅,黄路生. 畜牧兽医学报, 2018(01)
- [5]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及年生产力研究[D]. 李生贵.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2)
- [6]不同品种及其杂交组合对育肥猪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D]. 李宏新.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4)
- [7]不同父本对八眉猪年生产能力的影响[D]. 董和.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3)
- [8]杂交选育抗应激系育肥猪生产性能的测定[J]. 薛垂喜. 山东畜牧兽医, 2014(06)
- [9]秦皇岛市种猪品种结构和杂交繁育体系建设研究[D]. 常俊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1)
- [10]互助八眉猪不同杂交组合二元母猪的筛选及其利用[D]. 郭远玉. 青海大学, 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