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对我国设备维修行业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对我国设备维修行业的影响

一、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设备维修行业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鹏[1](2020)在《欧日经济伙伴协定的综合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新世纪初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来发展增速期。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转向寻求区域贸易安排的解决方案。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加快了对外商谈自贸区的步伐。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主导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开始商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等一些超大型区域贸易协定。欧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在此背景下于2013年启动谈判,于2019年2月生效。欧日EPA是目前全球发达经济体之间、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水平区域贸易协定,自由化程度高,内容丰富。作为全球第二大和第四大经济体,欧日达成EPA对于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社会福利和气候环境等都将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同时将对其他自贸协定起到示范作用,决定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进而引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和全球治理模式的调整。中国是欧日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欧日EPA的实施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贸易投资、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中国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全球自贸区战略,当前面临着多边贸易体制深刻调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中美经贸摩擦尚未完全平息等诸多风险挑战。欧日EPA将对中国的自贸区战略和开放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本文将欧日EPA协定的效应作为研究主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欧日EPA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规则治理效应,二是欧日EPA对中国在宏观经济、对外贸易、吸引投资、劳工环保、规则治理等方面的影响。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一是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传统和新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对欧日自贸区的贸易投资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并运用引力模型、GTAP模型和LMDI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二是运用历史与现实对照分析的方法,理清近二十年来欧日贸易投资的发展历程,来解释当下欧日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态势问题;三是将微观的产业研究与宏观的经济贸易研究统一起来,不但从经济总量、贸易和投资格局等角度探究贸易投资发展潜力,又从微观层面的具体产业和产品入手,探究竞争性和互补性问题;四是综合运用横向与纵向对比方法,既对欧日经贸合作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阐述,也对中国和欧日的贸易投资规模、结构和竞争力水平进行横向比较。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如下:首先是引言和文献综述理论探索。接下来主要探讨了欧日签署EPA的背景和基础,对欧日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双向投资情况进行梳理,通过贸易结合度指数、互补性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欧日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GI指数对欧日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产业内贸易情况展开研究。其次分析了欧日EPA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主要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非关税壁垒、投资自由化四方面介绍了协定的框架内容,从公司治理、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竞争补贴和国企、贸易救济等九个方面阐述了欧日协定在规则上与以往自贸协定相比的主要特点。再次阐述欧日EPA的经济效应,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方面着手。理论分析方面,从贸易自由化视角和比较优势视角分析了贸易效应,从投资转移效应和投资创造效应两方面探讨投资效应,同时阐述了竞争效应和轮轴-辐条效应。实证分析方面,基于引力模型,对欧日EPA的投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GTAP模型,研究了EPA协定对欧日GDP、贸易条件、要素回报、福利水平、各部门产出以及贸易流向等方面的影响。然后对欧日EPA的社会、环境和规则治理效应展开分析。一是社会效应,理论层面,从就业创造、保障劳工权利和公民社会参与劳工政策磋商角度探讨;实证层面,运用GTAP模型分析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二是环境效应,理论层面,从环境产品和服务便利化、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产生量、监管能力和实施多边环境协定角度探讨,实证层面,运用LMDI模型将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方面进行分析。三是规则治理效应,主要分为补贴和国企、公司治理、可持续发展、政府采购等方面,分析对规则的引领作用。接下来是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在梳理中国与欧日的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基础上,对中国与欧日竞争性和互补性、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产业内贸易展开详细分析,然后重点是对中国的贸易、投资等经济影响以及国企补贴、可持续发展等规则治理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基于GTAP模型对中国的GDP、出口、要素回报、贸易条件、福利水平、环境等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的结论如下:一方面是欧日EPA的效应。第一,双方的经济效应均是正向而明显的,日本在GDP、贸易、福利等方面获益程度高于欧盟。欧盟收益最大的是纺织服装皮革业,受损最大的是汽车制造业;日本产出获益最大的是汽车业,产出降幅最大的是乳制品产业。其他经济体的经济效应均为负面,但降幅较小。第二,贸易促进效应明显,日本的进出口增幅均高于欧盟。其他经济体都遭受负面影响,但程度有限。日本的贸易条件改善,而欧盟和其他经济体的贸易条件出现恶化。第三,双向投资的促进效应比较显着,欧日在投资领域放宽市场准入产生投资创造效应,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布局的调整引起投资转移效应。区外经济体对区内也产生投资转移和创造。第四,社会和环境效应明显。社会效应方面,改善双方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提升双方就业水平,实现对劳工权利的更好保护。环境效应方面,促进环境贸易便利化,对碳排放和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加大了欧日对应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第五,对国际经贸规则和治理方式影响深远,加严了补贴和国有企业规则纪律,对未来自贸协定的公司治理内容起到示范作用,引领全球政府采购规则主导权,为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改革预做铺垫。另一方面是对中国的影响。第一,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无论是GDP、福利水平、产出都是全球经济体中下降幅度较大的。但是负面效应总体可控。第二,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冲击,贸易转移效应比较明显,恶化中国的贸易条件。但是,中国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与欧日的出口产品结构存在差异化,影响有限。受损最大的是对欧电子设备出口和对日纺织服装皮革出口。第三,对中国吸引投资造成较大压力,可能使部分对华投资转移至欧日。第四,对中国劳工和环保领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劳工和环境高标准对中国造成相当压力,挑战中国政策底线。另一方便有助于促使中国更加重视劳工权利和环境保护,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第五,对中国的规则制定和治理模式兼具机遇和挑战。既企图削弱中国的竞争优势,又可倒逼我深化改革。为此,本文提出五点政策建议:一是以大型自贸伙伴为重点,推动尽快结束或实施中欧投资协定谈判、RCEP谈判和中日韩自贸协定。二是抓住一大批中小型经济体,加快构建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三是显着提高自贸协定的自由化水平,扩大服务业开放,改善营商环境,争取在新规则议题上有实质性突破。四是加强与自贸区相适应和配套的国内政策调整,实现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是处理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平衡关系,以实际行动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不仅分析欧日EPA的经济影响,还创新性地使用了LMDI模型,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维度,分析了欧日自贸区的环境效应。此外,本文还阐述了协定对于全球规则制定和治理体系的影响,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补贴、公司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对于中国在学习借鉴全球领先的自贸区模式和规则、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有启示作用。

孙凤洋[2](2020)在《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GPA和嵌入政府采购条款FTA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采购借助采购规模、实施效率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调节经济、产业扶持和政策引领方面的发挥了巨大作用。政府采购的购买力非常巨大,国际范围来看政府采购规模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30%左右。政府采购在不仅在规范公共支出过程、提高公共支出使用效益、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利得成本目标方向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为各国政府实现更广泛政策目标和推动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途径。因此,政府采购既体现市场竞争的属性,又发挥其契约合作下产业前伸后延的拉动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运行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部分发达国家奉行单边贸易主义政策和投资争端加剧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经济全球化、多边贸易体制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通过签订嵌入政府采购议题在内的高标准贸易协定来应对经济增长普遍放缓以及预期陷入衰退的不利影响。对此,本文的思考是,WTO框架下的诸边协定GPA能否成为未来全球贸易体制的深度发展方向?通过什么模式能有效开放本国政府采购市场?这些模式对双边贸易影响有何区别?在当前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现实情况下,我国应该选择何种模式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本文试图指出,通过扩大以GPA为代表的诸边贸易协定成员国范围和签订嵌入政府采购议题在内的高标准FTA等途径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是促进多边贸易体制深度发展的重要优化方案之一。进一步的,以GPA和嵌入政府采购条款FTA的视角研究如何深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我国加入GPA和签订高标准贸易协定,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模式选择为研究目标,按照政府采购相关概念,构建研究边界,以政府采购制度的目标、作用、流程、采购方式和政府采购规模等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探究问题的逻辑起点,围绕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整体贸易、贸易边际、不同国家、不同产品产业的影响进行理论机制分析,提出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贸易促进效应、贸易边际影响效应、国家差异化效应和产品行业外溢效应。特别的,本文通过引鉴多部门双边贸易的动态模型,分别探讨了单边不歧视、双边协定以及诸边协定等情境下对贸易与福利水平效应。通过理论分析和对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模式进行特征化事实分析,我们从中发现代表多边贸易体制类型、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具体途径就是加入GPA和签订嵌入政府采购条款的FTA。据此,深入探究不同途径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贸易影响,从而提出不同类型国家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优化方案。由此,本文利用50项嵌入政府采购条款的FTA以及225个国家和地区和国家产品层面的贸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开放政府采购市场GPA模式和FTA模式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在这里不仅考察了 GPA模式和FTA模式对贸易的促进效应,而且考察了促进贸易的实现途径、不同国家影响差异性以及影响条件等具体内容。论文在探究国际政府采购规则与典型国家政府采购内在逻辑和运行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进一步加入GPA和签订高标准贸易协定的政策建议。根据实证结果和经验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开放政府采购市场GPA模式和FTA模式显着地促进了国际贸易;GPA模式和FTA模式会同时增加贸易扩展和集约边际;GPA模式和FTA模式的贸易促进作用在不同国家方面存在差异,GPA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促进作用更大,而FTA模式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促进作用则更大;GPA模式贸易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单边加入GPA的贸易促进作用不显着;FTA模式的贸易促进作用存在产品和行业的外溢效应,嵌入政府采购条款的FTA不仅会对政府采购特定产品和行业产生促进作用,对广泛一般产品和行业都会一定促进意义。本文以全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对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模式的贸易促进效应进行多维度诠释,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政府采购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经验研究。本文还基于跨国经验、机制设计、制度经验、发展取向构建了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扩大双边贸易、加强国别契约合作的政策建议体系,对我国通过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实现进一步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政策建议。

杨伟[3](2020)在《“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加强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战略对接,产能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实现形式。随着我国近年农业发展资源要素约束趋紧,单位农产品产出效益下降,依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农业产能合作,成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的重要手段。俄罗斯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与我国农业资源要素互补性强,双边政治外交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两国农业合作发展早、群众基础好,中俄之间的农业产能合作具备了良好的政治互信基础和经济要素互补性。据此,本文在“一带一路”视域下,以“国际合作的市场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利益驱动背后的‘成本—效益’相互作用”为研究范式,通过对我国与俄罗斯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相关数据和资料的收集整理,运用相关实证和规范分析方法,对中俄农业产能合作进行了研究。其中,基于比较优势互补和竞争优势相互作用,为中俄农业产能合作背后的贸易和产业转移提供了动力,而基于生产要素流动不及时带来的调整成本和客观的贸易环境所引致的贸易成本,共同对中俄农业产能合作形成成本约束。研究发现,中俄农业贸易和产业转移潜力巨大,但受到明显的调整成本和贸易成本阻滞,并存在显着的农产品贸易转移效应。但整体看,通过对动力和成本两个方面的研究,结合中俄双边农业合作的客观需求,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应尽量降低双边农业合作的成本阻滞,充分释放双边农业合作潜力,达成双边农业合作的双赢局面。最后提出通过加紧对俄农业合作规划定位、促进对俄农业合作服务升级,在打造“中俄双边农业跨境产业链”的基础上,提高整合水平,获得成本节约和协同效应,达成中俄农业产能合作价值链升级、效益提升。

贺少军[4](2020)在《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关键突破和实现路径》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从1950年的不足12亿美元,迅猛发展至2019年的4.6万亿美元,跃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创造了我国经济发展史和世界贸易发展史的奇迹,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外贸发展国内外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劳动力等综合成本不断上涨,国外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对外贸易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弱化,我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建设裹足不前,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外贸发展模式带来严峻挑战。在国内外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环境下,中国外贸大而不强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中国对外贸易传统的发展路径难以为继,亟待转变外贸发展的方式,着力提升传统竞争优势,大力培育贸易竞争新优势,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推进贸易强国战略建设。论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逻辑,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的变化,中国外贸发展的历史和贡献,分析了中美经贸摩擦对于中国在当前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和贸易强国价值链建设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美德日等主要贸易强国的发展历史和特点,提出了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战略的实现路径和政策建议。论文重点对数字贸易和旅游服务贸易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指出旅游服务贸易是贸易强国建设的短板,数字贸易是要实现贸易强国建设的关键突破,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是根本要求。建议重点通过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和旅游服务贸易,抢占数字贸易规则制定和价值链的制高点,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弯道超车,促进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统一协调发展,加快实现贸易强国建设战略。

迟明园[5](2019)在《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地区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农业和生态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部,由于一些资料难于获取,所以本文中对于东北地区的研究范围只包括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由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多依赖重工业发展经济,加上体制机制存在弊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我国其他发达地区相比缺乏活力,动能不足。特别是服务贸易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发展水平低,活力不够。近几年,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发展。2016年,东北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达为15.7万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1%,服务进出口额为8019.7亿元,占全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3.3%,从而也带动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当前在我国外贸步入新常态、货物贸易负增长的背景下,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领我国外贸整体的转型升级。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就业、产业结构的正面影响,有利于东北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稳定、产业结构的优化,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服务贸易的发展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研究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究东北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是否有促进作用。笔者首先尝试运用泰尔指数对东北地区服务贸易特征进行梳理并进行差异性分析,提出问题;然后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东北地区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就业和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得出主要结论:1.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发展存在明显问题;2.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出口促进经济增长;3.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发展对就业呈正向影响;4.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有利于产业关联性的加强;5.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最后,对东北地区服务贸易推动经济增长、就业以及产业关联性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的绪论部分,首先叙述了研究背景,进而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状况进行简单系统的梳理和归类。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的归类与评述。最后,对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简要说明,提出本文的理论研究思路与框架。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部分,对本文中涉及到服务贸易基本概念、服务贸易理论基础进行总结与概括,为以后各章的分析研究打好基础。服务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部分,基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建立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服务贸易对就业、服务贸易对结构影响的理论框架,阐述服务贸易对三者的作用机制。研究东北地区服务贸易的特征与问题部分,首先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服务贸易特征进行阐述;然后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服务贸易、就业、产业结构和社会文化五个方面差异性进行评述;最后提出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部分,在对东北地区三个省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的基础上,通过模型说明、变量定义和数据采集,运用模型实证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就业的影响以及产业关联性的影响。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对策建议部分,结合了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前文的实证和分析研究结果,从经济增长、就业以及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对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笔者阐述论文的结论,指出文中的不足,并对以后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

徐萍[6](2019)在《建筑工程品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业作为中国的支柱行业,其建筑品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民生活品质和人身安全状况。在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各级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建筑工程质量加强监管,使得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总体水平有了大幅改善,安全和质量事故率明显下降。但是,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外来文化冲击以及新时代人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建筑工程渐渐无法满足当代使用者的品质需求。用户对建筑工程品质投诉不断、施工现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建筑观感和适用性差等频现弊端,严重阻碍了建筑工程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建筑业市场亟需一套完善的、普适的、覆盖建筑建设和运营双阶段的质量评比机制,使内在品质得以彰显,将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上升到城市发展的战略层面。本文通过定性分析、定量评价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建筑工程品质评价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通过对建筑工程质量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深入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将建筑工程品质概括为“质量”与“品位”的综合,并将品质评价分为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两个评价阶段,进而从目的、范围、主体、实施过程四个方面阐述了建筑工程品质评价的内涵。然后,基于已有文献和国内外现行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标准的分析总结,从结构工程、装饰工程、安装工程三个方面构建建设阶段初步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邻域粗糙集对指标体系进行约简,筛选出精度最高的指标集并计算指标权重,形成建筑工程建设阶段品质评价模型。基于文献分析及使用者访谈,选取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初步评价指标,并运用因子分析和问卷调查法,确定了观感质量、适用性能、耐久性能、物业服务性能及环境性能等五个维度的评价指标,构建基于ANP法的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模型。其次,结合专家意见将建筑工程建设阶段评价模型与运营阶段评价模型相结合,计算建筑工程品质评价最终评分。通过对新加坡和日本及我国现有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标准应用的分析,从评价机构、评价结果、评分应用构建建筑工程评价体系的应用框架。从完善法律政策体系、改善质量保修制度、加强社会监管等维度提出了我国建筑工程品质评价制度补偿的思路。最后,以南京市某房地产项目为研究案例,运用前文构建的建筑工程品质评价体系,邀请专业评价小组对项目建设阶段进行品质评分,并采用项目使用者对项目运营阶段的满意度进行品质评分,进而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潘莹[7](2019)在《贸易自由化、人力资本结构与比较优势研究 ——基于中国的理论与经验》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人口红利”比较优势,成功参与全球分工,促进了中国贸易发展。贸易自由化进程伴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而加速,进口关税按入世要求在规定的时间线下降至较低水平。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采取差异化地区发展策略,以及地区间自身存在的经济历史、地理位置等差异,最终造成关税经济效应传导的地区差异性。与此同时,国内人力资本结构也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投资二者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受到部分学者关注,但目前关于此类研究大多集中在出口侧,以贸易开放度的视角研究出口贸易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很少有从进口贸易自由化的角度展开研究,对进一步的人力资本结构和比较优势的研究也较少。本文基于Findlay和Kierzkowski(1983)的教育投资函数,结合Melitz(2003)为代表的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和Dixit和Grossman(1982)的多阶段连续生产理论,囊括异质性工人技能、个体教育投资决策和全球分工等多个角度,通过数理建模首先考察了贸易自由化进程影响个体教育投资的渠道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待检验的理论假说和推论。进一步的,结合全球分工理论,进一步考察了贸易自由化、人力资本结构对比较优势的影响,从而丰富和拓展了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研究视角。本文的主要结论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第一,在两国对称的模型下,贸易自由化通过提高国内技能工人的技能溢价,提高了个体进行教育投资的预期报酬,降低个体进行教育投资的能力阈值,最终激励个体增加教育投资。利用CHIPs微观调查数据、WITS数据库提供的产品关税数据,以及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供的行业就业数据展开经验研究,得到贸易自由化显着提高了个体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并且还存在地区、行业和性别差异。利用二阶段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以及多种稳健性检验的结果都表明贸易自由化深化会增加个体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来解构影响机制发现,贸易自由化首先通过提高行业内技能工人的工资溢价,提高了个体劳动者进行教育投资的预期报酬,鼓励个体劳动者增加教育投资;其次贸易自由化增加了技能工人岗位需求,降低个体进行教育投资的能力阈值,激励个体劳动者继续学校教育。第二,贸易自由化通过鼓励个体进行教育投资,增加个体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推动了人力资本结构由初级向高级演进,并最终促进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采用了双重差分方法克服潜在的内生性之后,我们发现中国加入WTO后,关税削减更多的城市,也就是贸易自由化程度变化更大的城市,关税削减提高城市劳动人口中大学学历人口比重会更多,贸易自由化深化促进了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进一步分解劳动者教育结构的回归结果表明,关税削减更多的城市,关税削减降低了高中以下学历劳动比重并提高了大学及以上学历劳动者比重,推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在考察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结构分布的拓展分析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变动越大,或者说,贸易自由化深化的幅度越大,城市教育基尼系数越小,城市人力资本结构分布越趋于均等化。第三,随着贸易成本下降,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深化,企业参与全球分工的生产阶段向上游移动,生产所需技能强度提高,由于技能强度由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人口在总劳动人口中占比表示,生产阶段所代表的比较优势来源逐渐向高等教育学历劳动转变。利用WIOD数据库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和WIOD数据库子数据库SEA数据库提供的中国行业层面就业技能数据,经验分析结果是,低关税行业(贸易自由化程度相对高行业)劳动者高等教育占比增加对行业比较优势的正向影响比高关税行业(贸易自由化程度相对低的行业)更大。考虑行业技能强度与工人技能需求匹配,将行业进行分类后分析,发现在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内,受高等教育工人占比的增加会显着提升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而受初等教育工人占比增加则会显着提升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利用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以及多种稳健性检验后,回归结果仍然是稳健的。基于以上的主要结论,我们得到的主要的政策建议包含三个部分:一是继续深化贸易自由化改革,提升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有研究指出,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是以生产要素的先进性为基础的(张幼文,2015),寻求外贸发展的内生动力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支持。本文的实证结果证明,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通过提高行业内技能工人的技能溢价和增加技能工作岗位两种途径,有利提升了个体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正向影响个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以支撑外贸改革,进而提供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离不开人力资本。党的十九大也指出要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性劳动者大军”的科学论断。因此,要继续深化贸易自由化改革,有序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提高个体劳动者受教育年限,最终提供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贸易自由化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使用,推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本文第五章的经验分析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变动更大的地区大学及以上学历劳动人口的比重增加的更多,同时降低了城市劳动人口中高中以下劳动人口的比例,有利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实现;并且,贸易自由化还降低了城市的基尼系数,缩小了城市内部人力资本结构分布的不平等程度。中国“人口红利”比较优势积极推动了中国经济和贸易在改革初期的发展,但目前这一“人口红利”比较优势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周边国家工业发展,正逐渐丧失,实现“人才红利”是改变这种现状的重要举措。根据经验分析结果,协调贸易自由化政策与产业政策,提高个体劳动者进行教育投资的预期报酬,并降低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将推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三是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匹配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人才需要。党中央文件多次强调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此后多次重申这一论断,足以说明在中国外贸发展面临复杂内外环境变化的当下,寻求外贸发展比较优势新来源十分迫切。本文第六章的经验分析表明,平均意义上,行业内高等教育劳动的占比增加显着提高了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并且低关税行业高等教育劳动的占比增加对行业显性比较优势的正向影响比高关税行业更大;而在对技能工人需求更大的知识性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高等教育劳动对行业显性比较优势的正向影响更大。这一结果意味着,人力资本结构改善,提高不同层次人力资本与行业技能需求的匹配度,能更好地促进行业的比较优势发挥,为构建外贸发展竞争新优势提供人才支撑。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除去导论和结论之外,还包括六个章节。导论部分简要地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有关贸易自由化、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结构与比较优势的文献综述。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基于教育投资函数和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以及全球分工思想的连续生产模型,分析贸易成本下降,或者说贸易自由化进程对个体教育投资决策影响的机制渠道,得到相应的理论假说;并在已得到的理论假说基础上进一步得到贸易成本下降与人力资本结构的关系;最后,在异质性贸易理论框架下嵌入连续生产,在均衡分析中得到贸易成本下降与人力资本结构对比较优势的影响。第三章是中国贸易自由化和教育、人力资本结构的特征和事实。这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关税政策调整及其主要功能变化,其次从数据上对中国贸易自由化、教育投资、人力资本结构等问题,初步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利用图表关系初探中国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第四章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个体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在第二章构建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检验第一个和第二个理论假说。利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提供的CHIPs微观调查数据、WITS数据库提供的海关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合并数据,分析贸易自由化不断深化如何影响个体劳动者的教育投资,并从不同样本的角度进行分析。进一步地,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具体分析贸易自由化影响个体劳动者教育投资的机制渠道。第五章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结构及其分布的影响。这一章检验了第二章理论分析中的理论推论1。首先利用双重差分的计量模型解决可能存在的潜在内生性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总体和分样本层面考察贸易自由化影响人力资本结构的逻辑关系,并拓展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结构分布的影响。第六章分析贸易自由化、人力资本结构对比较优势的影响。这一章将检验第二章理论分析的第三个理论假说。利用WIOD数据库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比安及其子数据库SEA数据库提供的中国行业层面就业、产出、工人技能等信息,经验考察贸易自由化和人力资本结构对行业比较优势的影响。

朱稳根[8](2016)在《国际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互动研究 ——以国际民航组织(ICAO)与国际航协(IATA)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史无前例地影响着人类生活。航空运输业作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既是经济贸易引擎、又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也深受全球化的深刻影响。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国际航权逐步开放,发达国家逐步放松对航空的管制,以及工业化升级等诸多因素影响,全球航空运输业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现实问题。全球问题呼唤全球治理。在全球治理的框架下,各种国际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政府治理与自治理之间的特定区域,采取以资源互补和权力分享为特征的治理模式,在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舞台上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主体。在此背景下,通过对比研究以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简称:国际民航组织,英文缩写:ICAO)为代表的国际政府间组织和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简称:国际航协,英文缩写:IATA)为代表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及其与各国政府、航空企业之间的职能差异和相互关系,探究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国际航协(IATA)在全球航空治理中存在的不足和发展趋势,为提升我国在全球航空治理游戏规则制定上的发言权和维护我国航空运输企业的长远利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全球治理与合作治理的理论为基础,以国际民航组织、国际航协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和访谈法,在理清主权国家政府、国际民航组织(ICAO)、国际航协(IATA)和各国航空企业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ICAO、IATA在全球航空治理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相互之间的关联与合作,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思考全球化背景下ICAO和IATA对全球航空治理产生怎样的影响和作用,并找出治理规则和治理实践当中需要改进的方面。本文主要内容如下:开头部分为导论,扼要地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进行了介绍。之后的正文共分六章,全文共十三万余字,论文的创作历时三年有余。第一章简要阐述了全球化、全球治理与全球航空合作治理的基本理论。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但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本章第一节,主要介绍当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关于全球化的定义,包括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斯考尔特和叶江等学者的观点,并就全球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研究,认为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反对恐怖主义等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全球化越发受到关注的主要原因。随后从信息通讯、经济、共同面对全球性危机和国际法理体制角度,展望今后全球化问题的研究方向。本章第二节,主要研究全球治理,包括其定义、起源发展以及相关着名理论。首先从讨论“全球政治”,引出对“全球治理”概念的界定,认为全球治理理论包含以下几个要素:一是治理价值,二是治理规制,三是治理主体。全球治理体系并没有把民族主权国家排除在外,只是指出主权国家之外的政治力量在全球治理的复杂体系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发展空间和参与机会。可见,全球治理并不意味着没有政府的治理,也有可能是政府间治理或者超国家治理,其范围之广,几乎囊括了我们所知的众多治理主体。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治理将会主要是相关跨国机制以及国际机制的结合。本章第三节,分别研究归纳国际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概况、承担功能及其发展现状、影响力及其限度等。本章第四节,主要介绍了全球航空合作治理的定义、内容界定和各主体作用发挥等内容。第二章主要研究ICAO和IATA在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中的作用异同。总体而言,在全球航空运输领域,ICAO是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政府间组织,而IATA则是最具影响力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二者各自承担着重要而不同的责任,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是全球航空合作治理领域关系密切而又当仁不让的双主体。本章各节分别就ICAO与IATA的组织性质、组织宗旨、组织结构、基本职能和主要工作等展开全面的对比,以支撑后续研究。分析可见,ICAO主要对于世界航空业整体进行规范和推动,所以影响范围较广,包括主权国家的航空管理机构、航空公司、机场、从业人员等等。而IATA是行业性国际非政府组织,主要代表的是航空公司以及旅行社、货运承揽业和航空事业供应商等的利益。第三章主要进行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中主要行为体的互动分析。本章第一节,主要对国际民航组织、国际航协与各国政府之间的互动进行分析。首先分别介绍我国民航部门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民航部门的管制现状,继而分析国际民航组织与各国政府的相互影响及国际航协与各国政府的相互影响。通过分析可见,无论是国际航协还是国际民航组织,各国政府都在与其交往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国际航协作为行业协会需要为自己和成员航空公司争取利益,在政府的监控下,这些争取行为首先不能损害该国利益。同时作为国际航协成员的航空公司也部分表达着各国政府的意图。国际民航组织作为政府间组织,对于国际民航业及各成员国政府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掌控着行业最低标准制订的权力。各国政府有国际民航组织赋予的权力和义务,可以参与国际民航组织事务的决策,而国际民航组织更多的是给予政府在民航发展和技术上的帮助。本章第二节,主要对国际民航组织、国际航协与各国航空企业之间的互动进行分析。各方良好互动可更顺利地推进全球航空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升。首先分析各国航空企业与ICAO和IATA之间的关系,继而论述ICAO与IATA对各国航空企业的管理、服务与影响,并以提升全球民航安全管理、推动航空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为例,展现航空企业、ICAO和IATA之间进行的互动及作出的贡献。本章第三节,主要就国际航协与国际民航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重点分析。分别阐述了ICAO对IATA的影响,以及IATA对ICAO的影响,并就IATA与ICAO的作用差异与协作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分别引用“欧盟碳税”和“旅客扰乱航班”两个重要问题进行案例对比分析,生动地展现出ICAO和IATA的参与对全球航空治理问题最终解决效果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凸显出ICAO和IATA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具体作用。第四章主要研究全球航空合作治理存在的问题和阻碍。本章第一节,主要论述ICAO在民航立法实践方面做出的主要贡献,主要包括:构筑了战后国际民用航空活动秩序的基石——《芝加哥公约》;通过华沙体制形成并完善了国际民航活动中航空业与其使用者之间最基本的法律关系;形成并完善了国际航空保安公约体制;积极促成航空器对地(水)面第三人的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通过了《关于国际承认航空器权利的公约》和《开普敦公约》等。本章第二节,主要阐述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国际合作治理中存在的各主体间利益博弈问题,具体以马航MH17航班被击落事件为例,分析其问题根源与复杂成因,并展开延伸讨论。本章第三节,主要阐述国际合作治理中各主体间的协调问题,并以马航MH370航班失联搜救事件为例,具体分析其原因,并梳理各方观点及所倡导的解决方法等。本章第四节,主要论述现行框架下国际合作治理中各主体间的不平等问题,包括参与治理的富国与穷国之间存在着权力不均衡的现象,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与程度存在不均衡问题等。本章第五节,主要论述国际民航组织和国际航协等在制度性参与全球航空合作治理方面存在的先天不足。分别阐述国际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参与全球航空合作治理的现状,分析发现这些组织在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并未形成无缝衔接,这也为后续改进留下了空间。本章第六节,在前五节论述基础上,着重对各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中的博弈原因进行分析,明确其根本原因在于治理中存在着严重的权利不平衡问题,然后提出相应改进建议。第五章主要对ICAO、IATA等专业性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体系中的发展进行研究。本章第一节,以民航安全治理为切入点,分析探讨国际民航组织对航空安全的管控措施,各国政府的航空安全管控模式,以及ICAO与各国政府的合作。本章第二节,以碳排放为切入点,分析探讨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合作模式与机制,分别阐述国际民航组织处理国际航空碳排放的进程以及国际航协治理国际航空碳排放的实践。本章第三节是论文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所在,作者结合自身从事民航维修业改革实践和论文理论研究的两方面成果,经过缜密构思与广泛调研论证,在业界开创性地提出了建立“国际航空维修战略联盟”的构想与实施路径,并就创建该联盟的基本构想、运作方式、组织机构、相关业务、财务结算与重大利好等进行了系列阐述。未来的“国际航空维修战略联盟”将是介于国际政府间组织与国际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一类组织,它的出现将构成对全球航空治理体系的有效补充。目前,该成果已引起有关民航监管当局、地方政府、业界巨子和国际着名咨询机构的认可、重视与积极响应。未来如推进顺利,将会为我国民航维修产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变革效益,并对行业综合水平提升产生巨大的影响与推动,乃至成为行业规则的改变者与重塑者。第六章为结论与建议。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是对ICAO与IATA在全球航空治理中协同作用的思考;第二节是各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博弈分析及改进建议;第三节是各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如何更好发挥作用的建议;第四节是ICAO和IATA的未来协作机制与分工调整建议;第五节是总体改进建议。该章着重阐述未来国际民航组织与国际航协应如何在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中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提出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构建全球航空合作治理格局,发挥大国的民航安全稳定作用,形成榜样的力量等建议。最后给出论文的总体结论,并对各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和六条建议。明确定位在以资源互补和权力分享为特征的合作治理模式中,国际民航组织和国际航协是全球航空治理领域关系紧密的双主体,他们的合作为航空领域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之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选择模式。通过研究ICAO和IATA参与全球航空治理,在理论上全面考察行业性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机制与现状,重点分析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参与全球航空治理的成就和困境,探索存在的法理和实践缺失,并给出两类组织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模式与建议;在实践上,系统比较了国际航协(IATA)与国际民航组织(ICAO)、各国政府及各国航空企业等行为主体各自发挥作用的异同与互动,并给出建议,这对于宏观全面地了解全球航空治理现状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的几个方面研究较有针对性,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法得出的经验总结处理一类问题。总之,在当前及未来情境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资源环境及任务环境的变化将持续地有利于合作治理的发展和深入,形成和提供对于传统公共事务的逻辑再造,这尤其体现在航空运输等现代公共服务业的发展中。全球治理机制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美国在维护和承担世界责任一家独大的局面并逐渐形成了国际形势多极化发展——即西方发达国家共同承担维护稳定和繁荣的使命。但这还远远不够。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广泛公民大众的支持与参与,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之发展势必会存在诸多问题。未来的改进无疑需要从扩大全球合作治理的参与面,建立更加公平、更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机制,让发展中国家更有话语权,更好地争取公民大众的支持和理解等几个方面去着手研究与解决。

米俣飞[9](2015)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影响下中国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5年的贸易顺差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以来,一直保持着2000亿美元左右的顺差状态,2008年更是达到近年来的峰值2981.3亿美元,2011年1551.3亿美元,2012年2303.1亿美元。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一举成为世界首个货物贸易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的国家。同时,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中国是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引起了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高度警惕,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作为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近年来的谈判进程不断提速,特别是其在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劳动标准和环境标准等方面的协定内容,都是我国在构建区域贸易体系、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必须重点考虑的对象。当前无论是关于TPP还是区域贸易协定的研究,都是单纯的把分析重点聚集在我国是否应该加入TPP谈判,以及构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贸易协定战略如何开展。而关于对外贸易政策的研究,则仅仅关注这些政策可行性和实际效果,却忽视了政策发挥效果所赖以存在的国际环境。割裂的看待中国区域贸易体系构建的战略和对外贸易政策,都会使得这两方面的研究失去实用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根据TPP谈判的进展以及未来真正达成后相关协定文本的可能内容,来动态的采取应对之道,更能够提升我国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的可行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和比较优势是怎样的;当前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运用的效果如何;当前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运用中的问题以及应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时所面临的挑战;如何在所处区域贸易体系因TPP出现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运用财税政策继续支持我国的对外贸易。通过研究上述问题,本文得到了一些重要结论:(1)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是当前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担负着帮助美国重新主导世界贸易规则制定话语权的重要职责。它在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劳动标准和环境标准等几个方面都对协定成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未来这些内容在其它区域贸易协定中加以推广,那么我国在构建区域贸易体系、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就必须要对这些内容加以考虑。(2)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于低技术密集度工业制成品领域,而且由于受到政策干预的程度较大,出口比较优势指数所显示出的比较优势要大于其在实际比较优势指数中所显示的程度。这也说明,我国长期以来所执行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在支持低技术密集度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方面,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从TPP谈判的内容来看,其对成员国间及亚太地区所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贸易分工体系构建和贸易规则重塑上,从政策模拟的结果来看,其如果中国没有加入TPP协定,其对中国外贸易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会随着TPP成员国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强,并且纺织品、信息技术产品和机械设备所受到的冲击更大。(3)关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和财政补贴是我国支持对外贸易时运用的主要财税政策。关税政策对本国国内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效应,但随着中国贸易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在享受发展中国家关税优惠的同时,也需要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通过区域贸易协定逐步在一定范围内、若干国家间降低关税水平,推进贸易自由,承担大国责任,带动周边地区贸易发展。出口退税政策效果的发挥依赖于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善,我国主要赋予出口退税政策维持出口稳定、优化出口结构的目的,差别退税率下的退税政策也确实在优化出口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财政补贴因其具有无偿转移性支出的特点而可能引起对贸易的扭曲作用,所以引发了世贸组织对财政补贴行为的约束,而研发补贴属于不可诉补贴,运用研发补贴支持技术密集型行业,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三大政策从形式上来看差异很大,但若从支持对外贸易的角度考虑,则联系又是十分紧密的。在支持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将三大政策工具协调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优化贸易结构、提升贸易竞争力的政策效果。(4)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正式达成后,使用原有财税政策实现一些政策目标的难度可能加剧。关税减让是任何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重点内容,这必然要求中国在最惠国税率和协定税率两方面加快减让步伐,从而赢得更多贸易伙伴的支持。在原产地规则的作用下,出口退税稳定出口规模的政策效果可能会有所减弱。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在加强经贸合作的同时会对非成员国不符合高标准TPP内容的行为发起制裁,中国运用财政补贴支持对外贸易时可能会引起TPP成员国肆无惮忌的贸易诉讼和救济行为。(5)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未达成之前,主要是着力解决财税政策在支持对外贸易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发挥这些政策的最佳效果。关税政策优化的内涵是在降低我国关税平均水平的基础上,既发挥关税政策对部分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保护,又促进高科技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出口退税政策优化的关键是在坚持差别化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其优化贸易结构方面的重要职能。财政补贴政策优化的核心在于建立不违反国际规则的补贴发放制度,同时要加大科技支出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充分运用研发补贴在支持高技术行业规模扩张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方面的强大作用。(6)就中长期对外贸易政策而言,重点在于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下所处的价值创造环节,这就需要逐步发挥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贸易竞争力的作用,以增值税扩围为切入,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同时,加大与周边国家财税政策协调的力度,以此作为后期应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协定可能引发的我国在区域贸易体系中可能被孤立问题。此外,在应对劳工标准、环境标准等问题时,运用财税政策处理一些具体问题能够获得很好的政策效果。

庄浩刚[10](2014)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法制环境构建研究 ——以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为例》文中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指导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如何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通过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途径对民用飞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环境进行科学构建,这不仅是实现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更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我国民用飞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有法律制度来加以约束与规范,以此才能保障民用飞机产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用飞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环境,特别是通过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才能促进我国民用飞机产业的更快发展,这也正是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的特色所在。论文首先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认为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确立“以人为本”的法制理念,构建全面、协调发展的法制环境,促进可持续的法治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促进我国科学、民主立法,推动和谐执法,实现司法公正,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民用飞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劣势。我国民用飞机产业起步较晚,不仅存在着技术上的制约,而且还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诸多法制环境建设问题。我国对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的专门立法还不够完善,民用飞机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还无法可依,导致民用飞机产业相关主管部门滥用职权,无法实现依法管理以及依法维护和保障民用飞机产业合法权益之目的。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将严重影响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可持续的更快发展。为此,论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点论述了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立法的必要性和与法制环境构建的关系,分析了目前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立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我国目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为主的相关法律规定缺失,相应的配套性的法律法规不完备,民用航空的法律体系内部相互矛盾,部分民用飞机产业领域的立法还是空白,民营资本的法律地位也不平等,民用飞机租赁等方面的相关法律规制过于原则。论文在阐述这些立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还具体分析了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律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民用航空法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议。随着市场经济国际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就我国的民用飞机产业发展而言,同样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这就要求我国必须科学汲取和借鉴世界各国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的新经验与新成果,特别应重视对WTO规则中关于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的相关规定以及相关国际公约的研究,以探讨如何构建我国民用飞机产业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法制环境。因此,论文还比较了典型国家民用飞机产业法制构建的立法实践和制度经验,总结了这些国家相关法制的共性内容和立法模式,得出了正确处理和协调与WTO规则的关系、做好与国内法制相衔接的相关经验启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科学构建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的理论诉求,而科学构建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同时又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诉求。所以,论文最后又运用科学发展观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重从立法、执法、司法、监督等途径方面,具体提出了科学构建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的相关制度设想。

二、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设备维修行业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设备维修行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欧日经济伙伴协定的综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点
        1.1.2 欧盟和日本的自贸区战略
        1.1.3 中国的自贸区战略
        1.1.4 选题和研究目的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
        1.3.2 创新点和存在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探索
    2.1 文献综述
        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的文献综述
        2.1.2 欧日自贸区效应的文献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关理论
        2.2.1 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2.2 自贸区相关理论
        2.2.3 理论评述
第3章 欧日签署EPA的背景与基础
    3.1 货物贸易情况
        3.1.1 总体货物贸易情况
        3.1.2 双边贸易情况
        3.1.3 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
    3.2 服务贸易发展
    3.3 双向投资发展
    3.4 比较优势分析
    3.5 竞争优势分析
    3.6 产业内贸易分析
第4章 欧日EPA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1 主要内容
        4.1.1 货物贸易
        4.1.2 服务贸易
        4.1.3 非关税壁垒
        4.1.4 投资自由化
    4.2 主要特点
第5章 欧日EPA的经济效应
    5.1 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5.1.1 贸易效应
        5.1.2 投资效应
        5.1.3 竞争效应
        5.1.4 轮轴-辐条效应
    5.2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5.2.1 模型简述
        5.2.2 数据与方法
        5.2.3 结果分析
    5.3 基于GTAP模型的实证分析
        5.3.1 关税削减程度
        5.3.2 模型和模拟方案
        5.3.3 结果分析
第6章 欧日EPA的社会、环境和规则治理效应
    6.1 社会效应
        6.1.1 理论分析
        6.1.2 基于GTAP模型的实证分析
    6.2 环境效应
        6.2.1 理论分析
        6.2.2 基于LMDI模型的实证分析
    6.3 规则治理效应
        6.3.1 补贴和国有企业
        6.3.2 公司治理和市场导向
        6.3.3 可持续发展
        6.3.4 政府采购
        6.3.5 投资保护
第7章 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7.1 中国与欧日双边合作情况
        7.1.1 双边贸易
        7.1.2 双向投资
    7.2 中国与欧日贸易分析
        7.2.1 竞争性和互补性
        7.2.2 比较优势
        7.2.3 竞争优势
        7.2.4 产业内贸易
    7.3 欧日EPA对中国的影响
        7.3.1 理论分析
        7.3.2 实证分析
第8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结论
        8.1.1 欧日EPA的综合效应
        8.1.2 欧日EPA对中国的影响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快实施中国自贸区战略的重要意义
        8.2.2 加快实施中国自贸区战略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GPA和嵌入政府采购条款FTA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国际认定的规则
        1.2.1 政府采购与公共采购
        1.2.2 政府采购的原则
        1.2.3 政府采购制度及其目标
        1.2.4 政府采购流程和一般采购方式
        1.2.5 政府采购宏观调控措施和风险评价
    1.3 研究方案设计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的内容和逻辑框架
        1.3.3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机制分析
    2.1 文献综述
        2.1.1 多边贸易体制对贸易影响的文献综述
        2.1.2 政府采购对贸易影响的文献综述
        2.1.3 GPA模式和FTA模式对贸易影响的文献综述
        2.1.4 衡量政府采购市场规模的文献综述
        2.1.5 文献简评
    2.2 理论机制分析
        2.2.1 整体理论框架分析
        2.2.2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整体贸易的影响机制
        2.2.3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贸易边际的影响机制
        2.2.4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不同国家贸易的影响机制
        2.2.5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不同产品行业的影响机制
    2.3 相关理论模型
        2.3.1 单边不歧视情境下的贸易与福利水平效应
        2.3.2 双边协定情境下的贸易与福利水平效应
        2.3.3 诸边协定情境下的贸易与福利水平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模式的特征化事实分析
    3.1 GPA模式发展与贸易价值取向
        3.1.1 GPA的历史沿革
        3.1.2 GPA的制度设计特征与贸易价值评估
    3.2 FTA模式发展与贸易价值取向
        3.2.1 主体发展与贸易价值取向
        3.2.2 客体发展与贸易价值取向
        3.2.3 市场门槛价发展与贸易价值取向
    3.3 GPA模式与FTA模式相互作用的机理
        3.3.1 GPA模式对FTA模式的主导作用
        3.3.2 FTA模式对GPA模式的补充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GPA模式与双边贸易
    4.1 计量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4.1.1 计量模型设定
        4.1.2 数据说明
        4.1.3 描述性分析
    4.2 计量结果和分析
        4.2.1 GPA的贸易促进效应
        4.2.2 GPA促进贸易的边际分析
        4.2.3 GPA促进贸易的国家差异化效应
        4.2.4 GPA的贸易模式选择分析
    4.3 稳健性检验
    4.4 内生性讨论与处理
    4.5 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FTA模式与双边贸易
    5.1 计量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5.1.1 计量模型设定
        5.1.2 数据说明和描述性分析
    5.2 计量结果和分析
        5.2.1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FTA模式的贸易促进效应
        5.2.2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FTA模式促进贸易的边际分析
        5.2.3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FTA模式促进贸易的国家差异化效应
        5.2.4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FTA模式促进贸易的外溢效应
    5.3 稳健性检验
    5.4 内生性讨论与处理
    5.5 结论
    5.6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两种模式的比选与启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政府采购国际制度发展与国际经验启示
    6.1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示范法》
    6.2 欧盟《公共采购指令》
    6.3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和国际开发协会信贷采购指南》
    6.4 美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与现实经验
        6.4.1 美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现状
        6.4.2 美国政府采购制度现实经验
    6.5 日本政府采购制度发展与现实经验
        6.5.1 日本政府采购制度发展现状
        6.5.2 日本政府采购制度现实经验
    6.6 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现状与现实思考
        6.6.1 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历程
        6.6.2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谈判进程
        6.6.3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模式选择的现实思考
    6.7 借鉴与启示
        6.7.1 对标国际政府采购制度经典规范,健全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6.7.2 深度参与政府采购全球治理和制度安排,积极对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
        6.7.3 充分利用国际规则例外条款和加强契约合作,保护扩大本国产业发展
第7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跨国经验层面的政策建议
        7.2.2 机制设计层面的政策建议
        7.2.3 制度经验层面的政策建议
        7.2.4 发展取向层面的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1.1 国际贸易理论和内生动力溯源
        1.4.1.2 国际合作与贸易受到成本约束:调整成本和贸易成本
        1.4.1.3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和动因
        1.4.1.4 关于中俄农业合作互补性的研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2.1 中俄农业合作互补性研究
        1.4.2.2 中俄农业贸易和产业内水平研究
        1.4.2.3 调整成本和贸易成本的相关研究
        1.4.2.4 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研究
        1.4.2.5 对俄农业投资与合作的风险防范研究
        1.4.2.6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业对外发展战略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技术路线
2 中俄农业贸易现状及增长潜力
    2.1 俄罗斯农业发展概况
        2.1.1 俄罗斯的农业资源条件
        2.1.2 俄罗斯的农业生产情况
        2.1.3 俄罗斯的农业政策转变
    2.2 农业在中俄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2.3 中俄农业贸易特征分析
        2.3.1 中俄农业贸易竞争力分析
        2.3.2 中俄农业贸易互补性分析
    2.4 中俄农业贸易增长潜力评析
    2.5 本章小结
3 中俄农业产业转移测度分析
    3.1 引言和文献回顾
    3.2 模型介绍和数据来源
        3.2.1 模型方法介绍
        3.2.2 数据来源和说明
    3.3 实证结果和分析
        3.3.1 中俄农业产业转移的定量测度及对比分析
        3.3.2 中俄两国主要的农业转入来源国和转出承接国
    3.4 中俄农业产业转移状况和评析
        3.4.1 中国对俄农业投资状况分析
        3.4.2 中俄农业产业转移评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调整成本测度分析
    4.1 引言和文献回顾
    4.2 方法介绍和数据来源
        4.2.1 方法介绍
        4.2.1.1 A、B、S指数
        4.2.1.2 贸易调整空间模型
        4.2.2 数据来源和说明
    4.3 实证测算结果和分析
        4.3.1 A、B、S指数测算结果分析
        4.3.2 俄罗斯入世前后调整成本结果对比分析
    4.4 中俄农业调整成本变化解释和评析
        4.4.1 来自双边农业贸易自由化的解释
        4.4.2 中俄农业调整成本影响评析
    4.5 本章小结
5 中俄农业贸易成本测度分析
    5.1 引言和文献回顾
    5.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贸易状况分析
        5.2.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贸易具有较高集中度
        5.2.2 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业贸易主要集中在经济距离较近国家
    5.3 方法模型介绍及数据说明
        5.3.1 方法模型介绍
        5.3.1.1 贸易成本测度模型
        5.3.1.2 贸易增长分解模型
        5.3.2 数据来源及说明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中国与俄罗斯及其他13国的农业贸易成本对比分析
        5.4.2 中国与俄罗斯及其他13国农业贸易增长因素分解对比分析
    5.5 中俄农业贸易成本总结评析
        5.5.1 结果分析
        5.5.2 贸易成本视角的评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俄农业产能合作外部环境状态分析
    6.1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俄农业产能合作优势分析
        6.1.1 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
        6.1.2 “一带一路”战略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有效对接
        6.1.3 国际大环境对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的促进作用
        6.1.4 中俄农业合作开发早、互补性强、已取得一定成果
        6.1.5 中俄双边相关支持政策相继出台助力农业合作
        6.1.6 中俄双边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取得良好进展
    6.2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俄农业产能合作困境分析
        6.2.1 俄罗斯从地缘经济战略上对中国还有防备
        6.2.2 俄罗斯经济结构单一使得中俄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
        6.2.3 俄罗斯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且农业产业政策保护性强
        6.2.4 中国企业对俄农业投资缺少集体行动和合理规划部署
        6.2.5 中国对俄农业投资面临从进入、运营到退出的多重风险
        6.2.6 中国对俄农业投资融资渠道单一、缺乏资金支持
    6.3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俄农业产能合作潜力行业分析
        6.3.1 农业种养殖业
        6.3.2 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
        6.3.3 农业技术合作
        6.3.4 农产品加工
        6.3.5 农业跨境合作服务业:跨境电商、金融、物流
    6.4 本章小结
7 “一带一路”视域下深化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的建议
    7.1 加紧对俄农业合作的定位谋划和双边政策对接
        7.1.1 明确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的定位
        7.1.2 树立正确的对俄农业合作理念
        7.1.3 加强对俄农业合作整体规划和双边政策对接
    7.2 黑龙江省要抓住机遇助推对俄农业产能合作
        7.2.1 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集团,推进对俄全产业链农业合作
        7.2.2 加强哈尔滨新区和黑龙江自贸区建设
    7.3 推进中俄农业产能合作跨境产业链建设
        7.3.1 加强境外农业合作园区建设
        7.3.2 完善双边农业生产要素过境和粮食回运通道建设
        7.3.3 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7.3.4 推动农产品销售与合作项目的品牌化建设
    7.4 加强对俄农业投资服务体系建设
        7.4.1 加强对俄农业投资智库咨询服务建设
        7.4.2 促进企业熟悉对俄农业投资实务和加强人才培养
        7.4.3 多渠道融资深化对俄农业合作资金支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关键突破和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案
        1.2.1 研究思路与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内容
    1.3 论文特色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国际贸易理论
        2.1.1 马克思关于对外贸易的理论论述
        2.1.2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1.3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2.1.4 以贸易保护思想为基础的贸易保护理论
    2.2 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理论
    2.3 国际贸易政策
        2.3.1 自由贸易政策
        2.3.2 出口导向贸易政策
        2.3.3 进口替代贸易政策
        2.3.4 战略性贸易政策
    2.4 关于旅游服务贸易
        2.4.1 关于旅游服务贸易定义
        2.4.2 关于旅游服务贸易影响研究
        2.4.3 关于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方面的研究
    2.5 关于数字贸易
第三章 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基础
    3.1 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
        3.1.1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3.1.2 关于国际竞争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关系
        3.1.3 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
    3.2 贸易强国的定义和内涵
    3.3 中国外贸发展历史
        3.3.1 中国外贸发展的主要阶段
        3.3.2 我国外贸发展的成绩
    3.4 中国外贸发展体制演变
        3.4.1 改革开放前中国外贸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3.4.2 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3.5 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贡献
    3.6 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3.6.1 外贸发展的国内条件发生深刻变化
        3.6.2 我国外贸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深刻调整
第四章 中美经贸摩擦对贸易强国建设的影响分析
    4.1 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
        4.1.1 中美经贸发展互利共赢
        4.1.2 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主要阶段
    4.2 关于中美经贸摩擦演变
    4.3 关于中美贸易顺差分析
        4.3.1 中美贸易顺差情况
        4.3.2 关于中美贸易顺差的原因分析
        4.3.3 关于中美贸易顺差发展趋势
    4.4 中美经贸摩擦对服务贸易影响
        4.4.1 对中美服务贸易影响
        4.4.2 对服务贸易转型升级影响
    4.5 中美经贸摩擦前景分析
    4.6 中美经贸摩擦对贸易强国建设的可能影响
        4.6.1 中美经贸摩擦的本质是发展之争
        4.6.2 美希望通过经贸摩擦阻碍中国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4.6.3 中美两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变化
        4.6.4 充分认识中美经贸摩擦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第五章 旅游服务贸易:贸易强国建设的短板
    5.1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情况
        5.1.1 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阶段
        5.1.2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情况
        5.1.3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5.2.1 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历程
        5.2.2 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5.3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短板比较凸显
        5.3.1 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较大
        5.3.2 入境旅游市场单一
        5.3.3 国际市场竞争力弱
        5.3.4 旅游服务贸易附加值不高
        5.3.5 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
    5.4 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5.4.1 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
        5.4.2 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举措
        5.4.3 推动旅游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第六章 数字贸易:贸易强国建设的关键突破
    6.1 全球数字贸易发展迅速
        6.1.1 数字贸易定义和特点
        6.1.2 全球数字贸易蓬勃发展
    6.2 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博弈激烈
    6.3 数字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3.1 数字贸易发展前景广阔
        6.3.2 数字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6.4 推动数字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6.4.1 加强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建设
        6.4.2 健全数字贸易发展相关法律法规
        6.4.3 完善数字贸易监管政策体系
        6.4.4 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谈判
        6.4.5 积极培育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
        6.4.6 扩大数字贸易对外开放
第七章 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与建设贸易强国
    7.1 贸易强国建设与提高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息息相关
    7.2 全球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7.2.1 当前全球化的主要特点
        7.2.2 全球化新阶段的主要特点
    7.3 全球价值链发展呈现新趋势
        7.3.1 国际产业布局加快调整
        7.3.2 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呈现平台化网络化分散化等特征
        7.3.3 新技术催生新的全球价值链合作模式
        7.3.4 亚洲区域价值链将加速整合
        7.3.5 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博弈将更加激烈
        7.3.6 中国订单和产业向外转移速度加快
    7.4 提升我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贸易强国建设的实现路径
    8.1 贸易强国的国际比较
        8.1.1 美国
        8.1.2 日本
        8.1.3 德国
    8.2 贸易强国建设的实现路径
        8.2.1 夯实贸易强国建设的制造业基础
        8.2.2 大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8.2.3 推动贸易和双向投资协同发展
        8.2.4 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汇率等方面支持政策措施
        8.2.5 营造法制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9.2.1 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刻不容缓
        9.2.2 服务贸易在全球经贸中的作用将日益突出
        9.2.3 发展数字贸易是推动贸易强国建设的关键
        9.2.4 新冠肺炎疫情将对全球化带来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5)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服务贸易相关研究综述
        一、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综述
        二、服务贸易与就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三、服务贸易与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目标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目标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服务贸易内涵
        二、区域经济发展内涵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要素禀赋理论
        三、竞争优势理论
        四、新贸易理论
第三章 服务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一、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二、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第二节 服务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机理
        一、国际贸易的就业效应理论
        二、服务贸易影响就业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服务贸易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机理
        一、服务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的效应分析
        二、服务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四章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的特征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与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一、辽宁省服务贸易特征
        二、吉林省服务贸易特征
        三、黑龙江省服务贸易特征
    第二节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分析
        一、服务贸易差异
        二、经济增长差异
        三、就业差异
        四、产业结构差异
        五、社会文化差异
    第三节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发展作用中存在问题
        一、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较低
        二、就业质量较低
        三、高附加值服务产业发展不足
        四、服务贸易产业缺乏关联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一、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就业的影响研究
        一、服务贸易就业影响的界定
        二、服务贸易就业影响的模型构建
        三、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就业的实证分析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产业关联的影响研究
        一、服务贸易与产业关联性理论及现状
        二、东北地区的服务贸易的产业关联影响实证分析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推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服务贸易开放度
        二、均衡就业
        三、优化产业关联性
        四、加强发展多元化,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服务贸易部门
    第二节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拓展工业旅游服务贸易
        二、注重环境保护服务贸易
        三、妥善实施生产性服务外包
        四、鼓励并支持发展租赁贸易
        五、加大产业关联性较强部门发展力度,侧重于高影响力系数行业
    第三节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发展促进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出口贸易就业创造的影响
        二、降低进口贸易就业转移的影响
        三、积极开发新兴市场
        四、注重人力资本培养和储备
        五、调整好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建筑工程品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相关概念和内涵
    2.1 品质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2.1.1 品质的概念
        2.1.2 品质的内涵
    2.2 建筑工程品质的概念和内涵
        2.2.1 建筑工程品质的概念
        2.2.2 建筑工程品质的内涵
    2.3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的概念和内涵
        2.3.1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的概念
        2.3.2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的内涵
第3章 建筑工程建设阶段品质评价模型构建
    3.1 建筑工程建设阶段品质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
        3.1.1 发达国家和地区现行标准
        3.1.2 大陆现行评价标准及其不足
        3.1.3 初步评价指标体系
    3.2 基于邻域粗糙集的评价指标优化
        3.2.1 基于NRS的优化算法
        3.2.2 数据采集
        3.2.3 邻域半径计算
    3.3 建筑工程建设阶段品质评价模型最终构建
        3.3.1 建设阶段品质评价指标集约简
        3.3.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第4章 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4.1 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指标的选取
        4.1.1 基于SLR的指标识别
        4.1.2 基于深度访谈的评价指标识别
        4.1.3 建筑工程使用者评价指标梳理
    4.2 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指标优化
        4.2.1 调研目的、内容及对象选择
        4.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2.3 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3 基于ANP的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模型构建
        4.3.1 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模型的思路
        4.3.2 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第5章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体系应用
    5.1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模型构建
    5.2 国内外建筑工程品质评价体系应用研究
        5.2.1 新加坡与日本建筑工程品质评价体系应用现状
        5.2.2 国内建筑工程品质评价体系应用现状
        5.2.3 国外建筑工程品质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5.3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应用框架
        5.3.1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成果应用
        5.3.2 建筑工程品质制度补偿内涵与思路
第6章 案例研究
    6.1 工程基本概况
        6.1.1 项目建设情况
        6.1.2 项目运营情况
    6.2 项目品质评价
        6.2.1 项目建设阶段品质评价
        6.2.2 项目运营阶段品质评价
    6.3 项目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6.3.1 建设阶段评价结果分析
        6.3.2 运营阶段评价结果分析
        6.3.3 项目综合评分分析与建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
        7.1.1 研究结论
        7.1.2 研究创新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建筑工程建设阶段品质初步评价指标
附录2 邻域粗糙集代码
附录3 访谈笔记
附录4 Nvivo生成的初始编码表
附录5 调研问卷1
附录6 调研问卷2
致谢

(7)贸易自由化、人力资本结构与比较优势研究 ——基于中国的理论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解析法
        二、数理建模法
        三、计量分析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
        二、主要的不足
第一章 贸易自由化、人力资本结构与比较优势:文献述评
    第一节 贸易自由化对个体教育投资的影响
        一、个体教育投资的决定因素
        二、贸易自由化影响教育投资的机制
    第二节 教育投资与人力资本
        一、教育投资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二、人力资本结构优化的重要性
    第三节 全球分工与比较优势
        一、比较优势指标的测算
        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结构对比较优势的影响
        三、全球分工与比较优势
    第四节 研究现状评述
第二章 贸易自由化、人力资本投资与比较优势:理论分析
    第一节 个体教育投资决策
        一、教育产出函数
        二、个体教育投资决策函数
    第二节 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投资:技能溢价渠道
        一、需求侧分析
        二、生产侧分析
        三、开放经济下的均衡分析
    第三节 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投资:就业效应渠道
        一、贸易自由化的就业创造与破坏效应
        二、就业机会与人力资本投资
    第四节 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结构对比较优势的影响
        一、生产成本函数与比较优势
        二、开放经济下的均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结构及分布:特征和事实
    第一节 中国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一、关税政策的演进过程
        二、关税政策实施的经济功能
    第二节 贸易自由化的测度及定量分析
        一、贸易自由化指标测度
        二、贸易自由化的特征性事实
    第三节 中国人力资本结构分布特征
        一、人力资本积累与教育结构分布
        二、地区人力资本结构分布
    第四节 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投资及结构分布:图形分析
        一、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二、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结构及其分布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第一节 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
        二、变量选取及测度
        三、数据说明
    第二节 估计结果及分析
        一、地区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基准回归
        二、地区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异质性回归
    第三节 内生性问题与稳健性检验
        一、内生性问题
        二、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机制分解——技能溢价与就业效应
        一、中介效应模型的设定
        二、中介效应模型的结果解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结构及其分布的影响
    第一节 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结构的影响:基于DID方法
        一、计量模型设定和平行趋势检验
        二、计量结果分析
    第二节 稳健性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稳健性检验设计
        二、估计结果分析
    第三节 拓展分析:地区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结构分布
        一、计量模型设定和平衡趋势检验
        二、计量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结构对比较优势的影响
    第一节 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第二节 估计结果及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二、内生性问题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一、改变比较优势定义: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
        二、改变比较优势定义:Michaely指数
    本章小结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一、关于贸易自由化对个体教育投资影响的结论
        二、关于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结构及其分布影响的结论
        三、关于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结构对比较优势影响的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含义
        一、继续深化贸易自由化改革,提升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贸易自由化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使用,推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
        三、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匹配培育外贸竞争优势的人才需要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国际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互动研究 ——以国际民航组织(ICAO)与国际航协(IATA)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全球航空运输自由化
        二、航空联盟使全球化竞争成为民航市场的重要形式
        三、航空安全与环境保护愈受重视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对ICAO与 IATA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第四节 拟采取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
        二、具体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论文的总体创新
        二、论文研究期间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
第一章 全球化与全球航空合作治理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定义
        二、全球化的起源和发展
        三、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第二节 全球治理
        一、全球治理的定义
        二、全球治理的起源和发展
        三、相关着名理论
    第三节 国际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
        一、国际政府间组织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
    第四节 全球航空合作治理
        一、全球航空合作治理的定义
        二、全球航空合作治理内容的界定
        三、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中各主体的作用
第二章 ICAO和 IATA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异同比较
    第一节 组织性质比较
        一、ICAO的组织性质
        二、IATA的组织性质
    第二节 组织宗旨比较
        一、ICAO的组织宗旨
        二、IATA的组织宗旨
    第三节 组织结构比较
        一、ICAO的组织结构
        二、IATA的组织结构
    第四节 基本职能比较
        一、ICAO的基本职能
        二、IATA的基本职能
    第五节 主要工作比较
        一、ICAO的主要工作
        二、IATA的主要活动
    第六节 各自发挥的作用比较
第三章 全球航空治理主要行为体的互动分析
    第一节 ICAO、IATA与各国政府的互动分析
        一、各国政府管理现状与全球化趋势
        二、ICAO与各国政府的相互影响
        三、IATA与各国政府的相互影响
        四、国际航权的开发与开放问题
        五、政府与国际组织互动关系综述
    第二节 ICAO、IATA与各国航空企业的互动分析
        一、各方互动推进全球航空服务与管理水平提升
        二、ICAO与各国航空企业的关系
        三、IATA与各国航空企业的关系
        四、ICAO与 IATA对各国航空企业的服务与管理
        五、全球民航安全管理、航空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第三节 ICAO与 IATA之间的互动分析
        一、ICAO对 IATA的影响
        二、IATA对 ICAO的影响
        三、IATA与 ICAO的作用差异与相互协作
        四、欧盟碳税问题凸显传统航空治理僵局
        五、ICAO与 IATA携手破解旅客扰乱航班难题
第四章 全球航空合作治理存在的问题与阻碍
    第一节 ICAO全球航空治理立法实践
        一、芝加哥公约奠定民航活动秩序基石
        二、华沙公约完善航空业与其使用者间的基本法律关系
        三、多部公约形成并完善航空安全整体框架
        四、公约现代化完善航空器对第三方的损害赔偿制度
    第二节 现行法律框架下各治理主体间的利益博弈问题
        一、MH370 失联事件中马方自我保护与国际调查透明的冲突
        二、反思客机失联事件对未来治理方向的启示
    第三节 国际合作治理中各利益主体间的协调问题
        一、MH17 被击落凸显国际冲突对全球民航运输安全的影响
        二、政治外交对航空产业的影响
    第四节 现行框架下各治理主体的权利不平等问题
    第五节 ICAO和 IATA制度性参与全球航空治理的现状与不足
        一、国际政府间组织参与全球航空治理的现状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航空治理的现状
        三、其他国际组织参与全球航空治理的现状
第五章 相关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未来发展研究
    第一节 从民航安全治理看ICAO与各国政府间的合作
        一、国际民航组织对航空安全的管控措施
        二、以中美两国为例看政府航空安全管控模式
        三、国际民航组织与各国政府的相互合作
    第二节 以碳排放为例看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模式
        一、ICAO与国际碳排放治理
        二、国际民航组织处理国际航空碳排放的进程
        三、国际航协治理国际航空碳排放的实践
    第三节 国际航空维修战略联盟总体构想与建构路径
        一、相关创新背景
        二、联盟的基本构想
        三、联盟建构的重要附件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ICAO与 IATA在航空治理中发挥协同作用的思考
        一、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多国共治公共危机
        二、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全球治理作用
        三、发挥中国的民航大国安全稳定榜样作用
    第二节 各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博弈分析及改进意见
    第三节 各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一、全球航空治理各方互动关系
        二、完善航空突发危机应对机制的思考
        三、全球航空治理仍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ICAO和 IATA的未来协作机制与分工调整
        一、MH17 被击落事件侧面反映国际监管碎片化
        二、事故调查方面权威中立主导角色的缺位
        三、IATA在全球航空治理中存在的软肋
        四、针对商业航班全球跟踪系统建立多边合作机制
        五、MH370 失联事件后的国际搜索现状与救援制度优化
        六、MH370 事件带来的旅客数据预筛查和边境控制手段优化
    第五节 总结性改进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影响下中国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3.1 关于区域贸易协定及其经济一体化效应的研究
        1.3.2 关于TPP的研究
        1.3.3 关于财税政策工具在贸易中作用的研究
    1.4 本文的框架结构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对外贸易政策理论
    2.2 区域贸易协定效应的理论
    2.3 关税同盟及其在自由贸易区中的应用
3 TPP的形成因素与发展现状
    3.1 多边贸易与区域贸易的联系
        3.1.1 世贸组织的出现
        3.1.2 区域贸易协定的迅速崛起
    3.2 多边贸易与区域贸易的冲突
        3.2.1 多哈回合谈判的早期成果
        3.2.2 世贸组织的问题与危机
        3.2.3 区域贸易协定对世贸组织的替代作用
    3.3 TPP的形成与发展
        3.3.1 TPP的形成
        3.3.2 TPP谈判的内容及主要争论点
        3.3.3 TPP的高标准性
4 TPP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4.1 TPP协定生效前中国对外贸易整体分析
        4.1.1 总量与地理分析
        4.1.2 结构分析
        4.1.3 比较优势分析
    4.2 TPP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原因分析
        4.2.1 TPP成员国内部产业分工体系的建立
        4.2.2 TPP谈判新议题引领下一代贸易规则的形成
    4.3 TPP潜在贸易效应的预测分析
        4.3.1 基于政策模拟的分析方法
        4.3.2 政策模拟结果分析
5 TPP及世贸规则对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的影响
    5.1 对关税政策的影响
        5.1.1 关税政策的发展历程
        5.1.2 世贸组织关税削减制度
        5.1.3 当前关税减让的实践
    5.2 对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
        5.2.1 出口退税政策的形成
        5.2.2 当前我国出口退税的具体流程
        5.2.3 出口退税政策行业影响差异化的原因
        5.2.4 当前出口退税政策的运用
    5.3 对财政补贴政策的影响
        5.3.1 世贸规则下的财政补贴政策
        5.3.2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对研发补贴不可诉性的认定
        5.3.3 对外贸易政策中引入研发补贴的必要性
        5.3.4 当前财政补贴政策的运用
6 财税政策在支持对外贸易过程中效果的实证分析
    6.1 出口退税政策效果实证分析
        6.1.1 建立模型
        6.1.2 模型检验过程
        6.1.3 模型结果分析
    6.2 研发补贴政策效果实证分析
        6.2.1 建立模型
        6.2.2 模型检验过程
        6.2.3 模型结果分析
    6.3 实证结果评价及启示
7 TPP影响下运用财政补贴支持对外贸易时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7.1 当前对外贸易政策战略定位的问题
        7.1.1 过于强调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7.1.2 未充分利用区域贸易协定促进区域贸易自由化的作用
    7.2 当前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运用中的问题
        7.2.1 部分行业过度依赖关税保护
        7.2.2 增值税制度不合理导致出口“零税率”效果减弱
        7.2.3 研发补贴利用不足
    7.3 TPP对中国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的挑战
        7.3.1 关税税率削减压力增加
        7.3.2 出口退税政策效果被原产地规则削弱
        7.3.3 财政补贴因TPP新议题更易受起诉
8 应对TPP挑战时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的建议
    8.1 应对TPP挑战时对外贸易政策的整体战略
        8.1.1 应对TPP挑战时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
        8.1.2 应对TPP挑战时对外贸易政策的可行性规划
    8.2 近期发挥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最佳效果的着力点
        8.2.1 有序降低关税平均税率分别制定不同行业关税减让
        8.2.2 明确出口退税政策目的优化差别出口退税率作用
        8.2.3 发挥研发补贴不可诉性在优化贸易结构中的作用
    8.3 中长期应对TPP达成情况下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的安排
        8.3.1 完善增值税抵扣链发挥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贸易竞争力的作用
        8.3.2 运用财税政策应对当前TPP谈判中的新议题
        8.3.3 加深区域贸易协定中财税合作完善中国亚太区域贸易体系
9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法制环境构建研究 ——以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
        1.2.2 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独到
        1.4.2 研究方法科学
        1.4.3 研究内容创新
    1.5 相关概念范围界定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对法制环境构建的指导意义
    2.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脉络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发展观的科学论断
        2.1.2 列宁关于发展观的科学思想
        2.1.3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2.1.4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
    2.2 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理论
        2.2.1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2.2.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2.2.3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2.3 科学发展观对法制环境构建的理论价值
        2.3.1 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
        2.3.2 构建全面、协调发展的法制环境
        2.3.3 促进可持续的法治发展
    2.4 科学发展观对法制环境构建的现实指导
        2.4.1 科学发展观对法制环境构建的立法指导
        2.4.2 科学发展观对法制环境构建的执法指导
        2.4.3 科学发展观对法制环境构建的司法指导
        2.4.4 科学发展观对法制环境构建的监督指导
第三章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构建的重要性
    3.1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的历程及经验教训
        3.1.1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的历程
        3.1.2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3.2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3.2.1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的地位
        3.2.2 发展我国民用飞机产业的重大意义
    3.3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构建的必要性
        3.3.1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的法制环境构建滞后
        3.3.2 政府行政干预色彩浓厚
        3.3.3 绝大多数民用航空企业没有进入法治的时代
        3.3.4 空中交通管理体制的法律关系没有理顺
        3.3.5 运力结构和航线结构不合理
        3.3.6 我国民用航空业尚未建立起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
    3.4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构建的迫切性
        3.4.1 相关国家对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的重视
        3.4.2 我国加快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构建势在必行
    3.5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构建的必要性
        3.5.1 民用飞机产业各类生产要素的集聚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来指引
        3.5.2 民用飞机产业相关行业部门的各种利益关系需要通过法制力量来调节
        3.5.3 民用飞机产业各系统的协调发展需要有效的法律服务来保障
        3.5.4 民用飞机产业的有序管理需要有良好的法制环境来保障
第四章 国际民用飞机产业法制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4.1 学习国际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经验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4.2 典型国家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的法制实践
        4.2.1 美国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的法制实践
        4.2.2 欧盟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的法制实践
        4.2.3 加拿大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的法制实践
        4.2.4 巴西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的法制实践
        4.2.5 俄罗斯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的法制实践
        4.2.6 典型国家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的法制特点
    4.3 WTO规则相关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的法制实践及其启示
        4.3.1 WTO规则相关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的法制实践
        4.3.2 WTO规则相关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的法制启示
第五章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构建的相关问题剖析
    5.1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构建的立法问题
        5.1.1 民用飞机产业的立法体系
        5.1.2 民用飞机产业立法是改善我国民用飞机产业落后现状的根本途径
        5.1.3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现行立法存在的问题
    5.2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构建的执法问题
        5.2.1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的执法概述
        5.2.2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执法的特征
        5.2.3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的执法主体
        5.2.4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5.3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构建的司法问题
        5.3.1 司法体制概述
        5.3.2 民用飞机产业的司法体制特征
        5.3.3 民用飞机产业司法体制存在的问题
    5.4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构建的监督问题
        5.4.1 法律监督的含义
        5.4.2 民用飞机产业的法律监督
        5.4.3 民用飞机产业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科学构建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的法制环境
    6.1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科学构建的理论诉求
        6.1.1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构建的基本指导思想
        6.1.2 科学发展观对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构建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6.2 科学构建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诉求
        6.2.1 科学发展观对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的科学构建提出了实践要求
        6.2.2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科学构建的迫切要求
        6.2.3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科学构建的基本要求
    6.3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发展法制环境构建的总体目标
    6.4 我国构建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的条件已经成熟
        6.4.1 党和政府对民用飞机产业发展高度重视
        6.4.2 我国制定《民用飞机发展条例》这一行政法规的条件已经成熟
        6.4.3 我国民用飞机发展的立法研究为其立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6.4.4 国外成熟的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经验可供我国科学借鉴
        6.4.5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立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民意
    6.5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科学构建的基本途径
        6.5.1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科学构建的立法途径
        6.5.2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科学构建的执法途径
        6.5.3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科学构建的司法途径
        6.5.4 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环境科学构建的监督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设备维修行业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欧日经济伙伴协定的综合效应研究[D]. 王宇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2]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GPA和嵌入政府采购条款FTA的视角[D]. 孙凤洋.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3]“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研究[D]. 杨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4]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关键突破和实现路径[D]. 贺少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 迟明园.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建筑工程品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徐萍. 东南大学, 2019(05)
  • [7]贸易自由化、人力资本结构与比较优势研究 ——基于中国的理论与经验[D]. 潘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8]国际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互动研究 ——以国际民航组织(ICAO)与国际航协(IATA)为例[D]. 朱稳根.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9]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影响下中国支持对外贸易财税政策研究[D]. 米俣飞.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5(12)
  • [10]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法制环境构建研究 ——以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法制为例[D]. 庄浩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中国加入WTO对我国设备维修行业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